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途径探索

合集下载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泉州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福建泉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泉州南音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泉州南音在当今社会逐渐式微,传承和弘扬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在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一直备受关注。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将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推动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效果,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提供借鉴与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了解泉州南音在小学课堂中传承和发展的情况,探讨其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泉州南音教育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文化熏陶。

通过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泉州南音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教育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泉州南音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为泉州南音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1.3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讨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对泉州南音的历史、特点、教育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深入到泉州地区的小学开展实地观察,并与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泉州南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泉州南音教育的相关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泉州传统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源自泉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对泉州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泉州传统戏曲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分别是安溪锣鼓和陈城大拙戏。

安溪锣鼓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戏曲之一,它以锣鼓和击乐器为伴奏,演员在舞台上唱念做打。

陈城大拙戏又称为台场戏,是泉州地区常见的戏曲形式之一,它以说唱为主,继承了泉州地区的民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泉州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注重音乐表演。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常常伴随着乐器的演奏,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戏剧表现力。

其次,泉州传统戏曲注重舞蹈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常常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内心变化。

另外,泉州传统戏曲注重化妆表演。

演员在演出前通常要进行精心的化妆,通过面部的装扮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

泉州传统戏曲在内容上也具有独特的主题和题材。

它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冲突。

在人物塑造上,泉州传统戏曲注重塑造英雄人物和红色角色,通过他们的战斗和牺牲来表达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在传统戏曲的演出方式上,泉州传统戏曲常常采用小型剧场的形式进行演出,包括院子、戏台和座椅。

演出场地通常布置简单,但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营造,能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

总的来说,泉州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对泉州传统戏曲的特点和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泉州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泉州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小学课堂中引入泉州南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泉州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实践研究,探讨在小学课堂中引入泉州南音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

一、泉州南音的特点和历史泉州南音是中国南音中的一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旋律、婉转的音调和优美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东方歌剧”。

泉州南音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崇福调》、《青石榴》、《青蛇调》等,每一支南音曲目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泉州南音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小学课堂中引入泉州南音的意义1.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在小学课堂中引入泉州南音,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泉州南音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音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泉州南音,学生可以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1. 选择适合的曲目和教材。

在小学课堂中引入泉州南音,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接受能力的曲目和教材。

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学的泉州南音曲目,配合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和学习泉州南音。

2.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较容易转移,因此在引入泉州南音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南音歌唱比赛、学习南音舞蹈动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泉州南音。

3.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结合学校的文化活动,如校园音乐会、艺术展示等,将泉州南音的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和表演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南音的积极性和热情。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闽西地区的传统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学校开始将闽西汉剧引入
校园,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闽西汉剧以讲述闽西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融入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


过学习汉剧,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开设汉剧表演课程,让学生们学习汉剧的基本技巧和表演
方法。

学生可以在这门课上学习唱腔、舞蹈动作、化妆和道具制作等技能,并进行实际的
表演训练。

学校还可以举办汉剧表演比赛、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除了在学校内开展活动,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汉剧剧团或文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到
剧团进行参观交流或观看演出。

通过与专业演员和艺术家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汉剧的艺术价值和创作过程,激发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学校还可以将闽西汉剧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在历史
课上以闽西汉剧的故事为素材,讲述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传奇;在语文课上通过学习闽西
汉剧的剧本和唱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在美术课上以汉剧的面谱和戏
服为参考,进行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对闽西汉剧的认知和理解。

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浅谈

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浅谈

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浅谈作者:郭承金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36期【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29-01泉州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结合,中外文化高度融合的文明城市,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名城,是东亚文化之都,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泉州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历史资源。

特别是音乐、戏曲和舞蹈,更是泉州的艺术文化瑰宝。

泉州的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价值观。

在一座城市里,有五种戏曲,共通共融,相互联结,实属罕见。

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掌中戏,各有特点,各有姿态,竞相绽放,特色鲜明。

戏曲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时代背景、音舞美等都能让人得到真的启思、美的享受、善的引导,也能得到假的抨击、恶的揭示、丑的针砭的教育。

让传统戏曲进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对泉州传统戏曲的一种传承和保护,弘扬和传播。

一、泉州传统戏曲教材的编写泉州的传统戏曲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掌中戏。

这些戏曲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发展,戏曲的主旨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各种戏历史渊缘,发展境况皆不相同,其戏曲的基本要素,表演形式,舞台形式,以及剧本剧目,皆不相同。

但其相同之处,皆为传递真善美,针贬假恶丑。

梨园戏以柔婉的爱情故事为主,高甲戏以滑稽和讽刺为主,打城戏以宗教戏为主,提线木偶戏以幽默角色为主,掌中木偶为故事情节为主。

各种戏曲特色鲜明,都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各有不同。

如何将这些戏曲进入课堂,融入到学生中去,这需要我们对这些戏曲进行甄选与梳理。

由此,我们主要从戏曲的五个要素展开,戏曲简介、历史渊缘、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名家名角等,通过对这五种戏曲进行梳理,从这五种戏种进行整理,甄选,编写戏曲进课堂的彩图本和文字本,为进课堂作准备。

闽南本土戏曲布袋戏引进中学课堂微探

闽南本土戏曲布袋戏引进中学课堂微探

在布帷下进行操作 , 在 操 纵 者 的 肩上 架 上简 易舞 台 , 即成
为人 偶 戏演 出舞 台 。至 l 8世 纪 , 根据 演 出场 所 的不 同 , 布 袋 戏 不 但 出现 职 业 团体 , 还视演出地点 , 分 为 室外 演 出 的 野 台戏 与 在 剧 院演 出 的 内台 戏 。其 中 , 野 台戏 是戏 班 应邀
渐 失 去 城 乡 文 化 娱 乐 的 地 位 ,戏班 呈 现 出急 剧 骤 减 和边 缘 化 的状 态 。 二、 闽 南布 袋 戏 引进 中学 课 堂 的案 例

课 时 的 基础 上 继续 深 入 探 索 。 授课 时 , 通过给学生分发不同的戏偶角色 , 依 据 不 同 的音 乐 情 绪 进 行 表 演 ,引 导 学 生 把 学 习 到 的 简 单 的 戏 偶
卷七十二 , 《 风俗志 ・ 歌谣 》 : “ 有 习洞 箫 、 琵琶 , 而 节 以拍 者 , 盖 得 天 地 中声 , 前 人 不 以 为乐 操 土 音 , 而 以为御前清 客 , 今 俗所 传 弦 管调 是 也 。又 如七 子 班 , 俗名土班 , 木 头 戏 俗
所 谓 的肩 担 戏 其 主 要 是 由肩担 戏箱 与 舞 台组 成 ,演 出时 需 要 在 固定 地 点搭 建 好 。 当舞 台搭 建 好 之后 , 表 演者 需 要
济的发展 。 生 活 节 奏 的加 快 , 特别是影视 、 网 络 等 现 代 传
1 4 2 J V ; s ‰
j ; 秘 n
l X i J u Y u Y i n g S h i及 , 西 方 快 餐 式 文 化 在 广 大 中 小 学 生 中 迅 速 流行 。 而 他 们 对 传 统 戏 曲文 化 的 意识 却 越 来 越淡 薄 .布袋 戏 日

浅谈传统戏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途径

浅谈传统戏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途径

浅谈传统戏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途径发布时间:2022-10-30T03:34:07.49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3期作者:叶璇[导读]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叶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二中学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继承文化、强化自信、修养道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知识和审美能力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人素养获得同步提升。

而戏曲的引入,则为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方向指导。

本文主要以高中音乐教学为切入,对地方戏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路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地方戏曲高中音乐一、合理选择素材,挖掘戏曲元素戏曲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脉的重要传承之一。

在当前高中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音乐老师需要克服传统时期艺术教学的“陪衬”问题,坚持文化育人方向和立德树人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促成戏曲文化的传承。

以广西北流的木偶戏为例,老师可以首先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再现木偶戏的经典作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对广西北流木偶戏的发源和分布进行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原生态的广西北流木偶戏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其最初为了取悦观众而流于粗俗的语言,不适合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要求。

因此,老师在引入戏曲知识的时候,还需要对戏曲文化进行合理把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戏曲的演唱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真实生活。

比如,《裴九娘》主要是对古代保卫国境的女英雄的歌颂,其中难免因为时代的局限而存在一些迷信封建的元素。

而重新编排之后的《裴九娘》,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舍弃。

老师通过立足当前教育的现实要求,引入更具时代特色的戏曲作品,能够让戏曲更加贴合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调动。

二、重视教材开发,拓展审美感知新时期高中音乐的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高中音乐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了审美感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三大板块。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泉州南音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地方戏曲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泉州南音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泉州南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传承和弘扬泉州南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将泉州南音引入到教育教学中。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表现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对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泉州南音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为将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泉州南音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泉州南音的特点:通过研究泉州南音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和表演风格,深入了解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

2.探讨泉州南音在小学课堂的引入方式:通过对泉州南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探讨最适合小学生习得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3.分析学生对泉州南音的学习效果:通过实地调查和学习成绩等数据对比,了解小学生学习泉州南音的认知水平、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4.调查教师对泉州南音教学的看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泉州南音教学的态度、观念和教学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提供参考。

5.探讨泉州南音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泉州南音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文化认同感和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2. 正文2.1 泉州南音的特点泉州南音是一种传统的闽南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泉州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曲种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泉州南音,许多学校开始将南音引入小学课堂,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南音,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为题,分析实践效果和影响。

一、实践背景二、实践内容1. 课程设置:学校根据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了适合小学生的南音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南音的基本知识、演唱技巧和表演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学方法:泉州南音在小学课堂中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南音的认识,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参观南音表演、体验南音的演唱和舞蹈等,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南音的理解和体验。

三、实践效果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效果较为显著。

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和关注度明显提高,更多的学生开始参与到南音的学习和表演中来。

学生对南音的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泉州南音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南音的传承受益良多,年轻一代的学生通过学习南音,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四、影响分析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对学生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南音,他们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泉州南音的传承得到了延续,南音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为保护和传承泉州南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引入南音教育,学生对南音的了解和认同得到了提高,南音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延续。

相信在更多学校的积极推动下,泉州南音将在小学课堂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泉州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泉州

邮发代号:12-65 定价:10.00元刊号:I S S N 1671-1726C N 22-1048/G 4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诠释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珍藏着宝贵的道德文明,饱含着伟大的精神财富,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

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自2005年起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一直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从最初的进校园,到现今的在校园,经过15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成果。

我们探寻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五项教育内容,即:精神、品质、观念、胸襟、情怀;探索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传承模式,即:在环境熏陶中哺育、在课程浸濡中教育、在活动体验中培育;探求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价值取向,即: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增进文化自觉。

为学习、传承、保护、传播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甲戏参加福建省春晚海丝文化墙——文化泉州、海丝盛宴海丝文化馆海丝小剧社戏曲课题活动高甲戏进校园梨园戏传承基地学校风采——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社团活动掠影《咱是中华好儿孙》获市闽南童谣一等奖课本剧《金色的鱼钩》获市二等奖《梨园春晓》获市群舞二等奖《俊书生》获市群舞二等奖校园剧《半夜鸡叫》获市一等奖《菊儿》获泉州市一等奖,省二等奖课本剧《秉笔直书》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闽越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闽越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闽越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引导中小学生和广大未成年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关于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文联将持续5年开展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活动。

拍胸舞表演现场根据要求,本次活动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在中小学生和广大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推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区)活动,增强未成年人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福建”“五个泉州”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接班人。

南音培训班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推动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开展非遗知识讲座进校园(社区)活动。

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未成年人普及非遗知识。

设立非遗知识暑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南少林武术、戏曲、木偶、灯谜、茶艺、陶艺、石雕、香道、纸编、书法、国画、武术等项目。

二是开展“海丝文化大篷车”进校园(社区)活动。

通过展览、宣教、讲座、培训等形式,举办各类海丝文化传播活动。

三是举办温陵讲坛进校园(社区)活动。

通过与中小学、报社小记者团合作,选取泉州传统文化、写作阅读、亲子关系培养等主题举办学习讲座,丰富中小学生和广大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

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快乐陶瓷”活动现场组织推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泉州戏曲进校园工程”活动。

举办“闽南国粹校园行”优秀传统戏曲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将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南音等传统戏曲表演融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之中。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一、建立校内的汉剧社团或社团联盟选好指导老师,开展校内汉剧社团或联盟,集中学生们的兴趣和力量,共同学习、研究和表演闽西汉剧。

同时也可以联系当地的闽剧传承人或专业汉剧演员进行指导。

二、选取适合青少年的题材和剧目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适合青少年的题材和剧目,以符合青少年的欣赏心理和认知水平。

可以从日常生活、历史故事、文学名著或社会热点等方面进行挖掘。

同时还要注意对剧本进行精简和改编,力求让剧情生动、语言精辟、音乐和唱腔悦耳动听。

三、开设汉剧课程和展演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设立汉剧选修课程或开办专门的汉剧课堂,使学生在校内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学习汉剧。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校级和市级的汉剧展演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剧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展汉剧文化贡献力量。

四、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剧团、文化馆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汉剧文化素养和艺术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和城市进行汉剧文化推广和义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汉剧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是闽西汉剧进校园的重要保障。

应当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加强宣传和动员,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支持校内汉剧文化活动,为闽西汉剧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结语闽西汉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既有助于闽西汉剧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更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

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和探索,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

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

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导读】闽南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一门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到闽南戏曲中,以使学生在观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学到科学知识。

一、引言闽南戏曲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以独特的曲调、音乐、舞蹈和演唱形式而闻名。

闽南戏曲包括大班戏曲和小班戏曲两种形式,其中大班戏曲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也是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

二、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的教学方法1. 确定教学目标在制定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的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大纲、学科要求等参考资料来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的兴趣引导等方面。

2. 教师讲解与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闽南戏曲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并通过示范来展示闽南戏曲的动作和表演技巧。

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3. 学生练习与模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练习和模仿。

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示范,逐步学习闽南戏曲的基本动作和演唱技巧。

教师可以利用分组活动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观摩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问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闽南戏曲的背景、内涵和表演技巧,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融入科学知识在大班科学教案闽南戏曲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闽南戏曲的声音原理、舞蹈的动作规律等科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到闽南戏曲中1. 舞蹈中的物理原理闽南戏曲中的舞蹈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物理原理。

例如,舞蹈中的旋转动作可以通过引入角动量和转动惯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解释为什么旋转动作能够保持平衡。

戏曲课程进音乐课堂的途径浅析

戏曲课程进音乐课堂的途径浅析

戏曲课程进音乐课堂的途径浅析作者:陈楚阳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戏曲课程进入小学音乐课堂,这是文化发展的急切呼唤,也是小学生音乐成长的必然要求。

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戏曲,并逐渐喜欢戏曲,这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

教师要精选戏曲教材内容,充分备课,认真组织教学,以提升戏曲教育针对性、情境化、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曲课程;途径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遗产,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历史意义,可先行音乐教材中很难找到戏曲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一些也是被放置在欣赏的位置上,为有效传承历史文化,精选戏曲教学内容,适时引入戏曲教学,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改革实践课题。

作为音乐教师,要肩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精心设计戏曲音乐教学,认真备课、展开多元教学,以提升戏曲教学有效性,全面打造学生音乐素质。

一、精选教材,提升戏曲教学针对性小学音乐教材中戏曲占有份额非常有限,这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对戏曲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筛选,从众多优秀戏曲剧目中找到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体现从短到长、从易到难的推演思路。

小学生对戏曲有一些陌生感,由于年龄較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认知,特别是历史传说、历史经典戏曲剧目,这是戏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典戏曲剧目展开探究学习,逐渐走进戏曲世界,并通过经典戏曲剧目,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由此建立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可以将戏曲教学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这对提升戏曲教材内容选择针对性有一定帮助。

低段学生可以学习黄梅戏、民歌等内容,中段学生要接触越剧、豫剧等内容,高段学生可以学习京剧等。

在具体学习时,教师要从戏曲欣赏、戏曲学唱、戏曲表演等角度展开引导,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展开学习。

黄梅戏可以选择《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剧目,越剧可以选择《十八相送》《红楼梦》等,京剧经典片段众多,可以选择《铡美案》《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苏三起解》等。

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摘要:种类繁多、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实现其教育功能,对于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品格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音乐学科建设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材编撰、师资建设、课程开设与课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对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闽南戏曲小学音乐课堂重要意义策略闽南戏曲种类繁多,蕴含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对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如何将宝贵的戏曲资源与时代先进思想融为一体,将优秀文化基因根植于小学教育中,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闽南戏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闽南戏曲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等一批古典剧种与曲种作为唐宋戏剧的“活化石”,对于研究传统音乐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戏曲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反映了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将其引进课堂,使学生了解其存在的重要意义、熟知其音乐形式,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有助于学生传承戏曲中所传承的文化精神,弘扬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2.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闽南戏曲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思想,包括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对小学生的品格教育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鉴赏戏曲作品,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念有重要作用。

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意识、道德观念都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

将闽南戏曲引进小学课堂,通过鉴赏课与表演课的教育教学,使学生了解闽南地方戏曲的音乐形式,并能通过亲身实践领略闽南戏曲的艺术魅力,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起着积极作用。

戏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

戏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

戏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周辉娜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初中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感受音乐的魅力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普遍都是流行乐、古典乐为主要音乐鉴赏,很少有戏曲。

本文对戏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戏曲;初中;音乐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憎恶分明,有着明确的喜欢与讨厌的情感。

在音乐课的音乐类型上,初中学生大多数喜欢流行音乐、民谣、古典音乐等,对戏曲的了解少之甚少,更别提喜欢了。

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戏曲融入初中音乐课的意义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地方元杂剧、南戏以及京剧等,戏曲一直是被传承的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其中越剧委婉、黄梅戏浪漫、秦腔粗犷、京剧爽朗、昆曲柔情。

新课改下提出初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戏曲进行学习与传承,当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立特行的性格特点,他们大多喜欢流行音乐,喜欢现代通俗易懂的歌词以及平淡或劲爆的曲风,对戏曲几乎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导致戏曲在初中学生中很难得到传承。

再加上教师的专业有限,他们对自己专业的音乐都甚至只是皮毛,不知深浅,再加上他们不是专业的戏曲人就更难理解戏曲的深意,难以保证戏曲教学的质量。

因为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它有着极高的地位,也需要好好保护和传承,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素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下一个戏曲的继承人。

1.戏曲如何有效的融入初中音乐课堂2.1利用多媒体播放戏曲作品以供学生赏析时代的进步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由于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微乎其微,再加上戏曲的年代悠久,有许多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开拓学生视野。

在具体的戏曲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戏曲的专业道具以及服饰有了解,但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戏曲各种各样的服饰进行欣赏,了解。

闽剧进校园实施方案

闽剧进校园实施方案

闽剧进校园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闽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是闽南地区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将闽剧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和传承闽剧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此,我们制定了闽剧进校园实施方案,以期推动闽剧在校园中的传播和发展。

一、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将闽剧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闽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进闽剧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实施内容1. 开设闽剧课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闽剧演员或老师,开设闽剧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闽剧的历史、唱腔、表演技巧等,增强学生对闽剧的了解和兴趣。

2. 组织闽剧表演学校可以邀请闽剧团体到校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闽剧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闽剧的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

3. 开展闽剧比赛学校可以组织闽剧表演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他们的才艺和对闽剧的热爱,提高学生对闽剧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三、实施步骤1. 确定实施方案的负责人和组织机构,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分工。

2.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包括开设课程、组织表演、举办比赛等具体安排。

3. 联系闽剧团体和专业老师,确定合作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案。

4. 宣传推广,让学生和家长了解闽剧进校园的意义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5. 监督和评估,对实施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闽剧进校园的效果。

四、预期效果通过闽剧进校园实施方案的推动,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

2. 促进闽剧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闽剧爱好者和传承者。

3. 丰富学校的艺术教育内容,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教育品质。

4. 加强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传播的融合发展。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木偶戏体验活动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引导学生了解闽南民族文化,探寻闽南人文艺术和民风民俗,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一.活动项目(一)场馆初学①非遗文化体验馆--初始木偶戏在民俗集市厅中,观赏非遗文化的集合,包含陈氏纸扎、闽南造像、嘉庚瓦、宋江狮等;在薰风集雅厅,又是别样的非遗项目,歌仔戏、木偶戏、布偶戏等众多闽南戏曲文化,看着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他们所使用的乐器、道具,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礼乐的文明。

(二)技艺传承①活动内容: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传承队演员---蔡思雅,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述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及表演难度等。

(三)亲子DIY传统手作:布袋木偶制作跟着老师来制作布袋木偶“小动物木偶”,在家长的帮助下,布袋木偶所需材料:整块布,或者是碎布(颜色丰富)、剪刀、针、棉花等步骤:1.提前打印好简单的动物平面图案2.依照动物的各部分形状裁剪图形3.开始缝制4.颜料可DIY涂色(四)一起来表演学生创意来表演(二).集美塔简介集美塔坐落于集美新城中央公园之上,建筑总高度79.5米,塔高7层,基座两层。

集美塔项目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83.9平方米。

集美塔基座有两层,分别为集美人文馆和非遗展馆,设置有人文简史展厅、嘉庚精神展厅、华侨文化展厅、闽南文化展厅、学村文化展厅等,各展厅布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性和趣味性强。

塔身一层为游客服务集散大厅,二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咖啡茶座,三至七层为登高观光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途径探索
作者:林瑞春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06期
【摘要】泉州传统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剧种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这些剧种虽历经苍桑,但至今依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精湛的艺术魅力。

这些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我校在原有的《海丝泉州》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的资源效应,开展了《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借此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创造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泉州传统戏曲进校园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4-01
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打城戏被誉为泉州地方传统戏曲的“五朵金花”,这些传统地方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土壤。

当前,随着泉州“东亚文化之都”、“亚洲艺术节”等活动的成功开展,泉州传统戏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更是一时成为热点。

在我市,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校有很多,但研究泉州戏曲艺术的比较少,而且都比较单一,有的以“梨园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打城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布袋戏”作为校本课程,但也只是作为普及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

因此,我校以丰泽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举措为契机,在原有的《海丝泉州》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的资源效应,开展了《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

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

”因此,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从而钟爱戏曲艺术是我们开展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的重要指导思想。

具体做法:
一、编写校本教材《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并把它纳入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泉州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编进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凸现学校文化特色,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此次我们共编写了《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文字版)(绘本版)》两套校本课程
(绘本版供一至三年级使用,文字版供四至六年级使用),并把它纲入课程管理,每周一节课,以行政手段为泉州传统戏曲文化进课堂保驾护航。

二、泉州传统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的重任。

戏曲中有美育,有历史,有时代风尚,有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

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校已经陆续完成了“海丝馆”、“海丝文化墙”等校园文化建设。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加工发布,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或者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展览;在学校广播站开辟戏曲专栏;在学校张贴戏曲表演家及戏曲作家照片;在学校文化艺术长廊制作戏曲展板,使地方传统戏曲艺术在小学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

三、让课堂成为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主战线
戏曲是一种集诗、乐、舞、舞台美术、化妆、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两者相结合,省时省力,又高效。

因此,我们注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习。

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习身段;美术课上,描绘脸谱;语文课上,赏析唱词;班队课上,通过开展故事会、演讲、作文赛、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戏曲世界,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戏曲资料,写研究小论文,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

四、请进来,走出去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习戏曲表演。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邀请梨园剧团、高甲戏剧团、木偶剧团演员进校上课,或者组织学校教师深入艺术学校或艺术团体进行观摩学习。

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的“童子功”的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戏曲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

五、主题活动增信心
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戏曲艺术节、戏曲文化座谈会、戏曲知识的擂台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进而爱上戏曲,沉迷于戏曲,成为戏迷、票友。

六、加大宣传力度
制作卡片、小报,宣传册,分小组深入街道、农村、公共场所宣传普及有关戏曲知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泉州戏曲的振兴和发展。

总之,泉州传统戏曲文化走进中小学校本教材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它可以发展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丰富学校办学内涵,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从而能够理解、热
爱乡土文化,最终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目的。

今天,泉州古老的戏曲文化已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频频出访,播洒友谊。

提线木偶已出访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好评;高甲戏近期又将从后渚港赴台演出,进行文化交流。

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为两岸交流搭建起一座座增进亲情与了解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