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报告共12页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产碘反应的速度常数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产碘反应的速度随反应物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测定反应的速度常数。
实验原理:产碘反应是一种典型的重要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S2O3 + I2 = Na2S4O6 + 2NaI
实验仪器:锥形瓶、加热器、温度计、滴定管、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体积的Na2S2O3溶液、I2溶液、淀粉溶液和糖溶液
分别加到锥形瓶中。
2. 用温度计测量锥形瓶中溶液的温度,并将锥形瓶放在加热器中并加热。
3. 随着温度的上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温度和时间。
4. 在特定的时间点,取出锥形瓶中的溶液,用滴定管滴加淀粉溶液,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时停止滴加。
5. 将滴定管中的溶液放入分光光度计中,用比色法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反应物Na2S2O3浓度的增
加和温度的升高,反应的速度也会增加。
根据反应速度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可以利用速率方程推导出速度常数及反应级数。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溶液的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因为高温使反应物的分子运动更加剧烈,碰撞频率较高。
而反应物浓度的增加也会增加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因此,通过控制温度和浓度,可以调节反应速率。
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测定了产碘反应的速度常数,并发现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通过对反应速度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实际应用中预测和控制反应速率。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硫酸和钠的反应探究
实验目的:
1. 通过观察和分析反应过程,探究硫酸和钠反应的性质。
2. 分析反应生成的产物。
实验原理:
硫酸和钠的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产物主要是硫酸钠和氢气。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取一个干净、干燥的反应瓶,将一小块钠放入瓶中。
2. 注意安全,戴上防护眼镜和实验手套。
3. 慢慢将浓硫酸滴加到瓶中,注意不要使瓶中液体溅出。
4. 观察反应过程,记录反应开始时的现象和变化。
5.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停止滴加硫酸。
6. 继续观察产物的性质,记录相关信息。
实验结果和分析:
1. 反应开始时,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观察到气泡的产生。
2. 反应结束时,观察到产物中有白色晶体,经过检验确认为硫酸钠。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硫酸和钠发生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为硫酸钠和氢气。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硫酸溅到皮肤或眼睛。
如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寻求医疗救助。
2. 实验后应将废液处理妥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化学小实验全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化学小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二、实验器材1. 试管:5支2. 烧杯:3个3. 量筒:1个4. 玻璃棒:1根5. 滴管:1支6. 酒精灯:1个7. 火柴:1盒8. 铁架台:1个9. 铁夹:1个10.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氯水、碘酒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将两个试管放置在铁架台上,用滴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盐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3)记录实验现象,并计算反应生成的盐的量。
2. 实验二:硫酸铜与硫酸锌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2)将两个试管放置在铁架台上,用滴管滴加硫酸锌溶液至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3)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过程。
3. 实验三:硫酸亚铁与氯水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硫酸亚铁溶液和氯水。
(2)将两个试管放置在铁架台上,用滴管滴加氯水至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现象。
(3)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过程。
4. 实验四:碘酒与淀粉反应(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碘酒。
(2)将两个试管放置在铁架台上,用滴管滴加碘酒至淀粉溶液中,观察现象。
(3)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过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至盐酸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 实验二:硫酸铜与硫酸锌反应实验现象:硫酸锌溶液滴加至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深,直至蓝色。
分析:硫酸锌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和硫酸铜沉淀。
3. 实验三:硫酸亚铁与氯水反应实验现象:氯水滴加至硫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深,直至棕色。
分析:氯水与硫酸亚铁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氯化亚铁。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
实验材料:1. 硫酸铜溶液2. 盐酸溶液3. 碘溶液4. 氢氧化钠溶液5. 氯化铁溶液6. 干净的试管实验步骤:1. 取一只干净的试管,倒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2. 分别加入一滴盐酸溶液和碘溶液。
3.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清空试管,将少量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
5.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6. 再滴加一滴氯化铁溶液。
7.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和分析:1. 在第一次实验中,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入盐酸溶液后,溶液变为无色;加入碘溶液后,溶液变为棕色。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盐酸和硫酸铜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无色的产物,而碘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棕色的产物。
2. 在第二次实验中,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蓝绿色;再滴加氯化铁溶液后,溶液变为褐红色。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生成了蓝绿色的产物,而氯化铁与该产物进一步反应,生成了褐红色的最终产物。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与反应中的物质的性质有关。
不同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颜色会有明显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进行程度。
此外,颜色的变化还可以作为分析物质组成和浓度的方法之一。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
2. 实验前要了解所使用化学品的性质和安全操作方法。
3.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试管等实验器材,并将废液正确处理。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培养实验思维和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根据原料氯化钠(NaCl)和硫酸铜(CuSO4)的
化学性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观察并记录产物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并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产物的产生和现象。
2. 在试管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倒入硫酸铜溶液,观察产物的颜色变化和生成气体。
3. 重复以上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氯化钠和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白色固体(氯化铜)和氯化钠溶液。
在试验的第二步骤中,产生了浅蓝色的沉淀(硫酸钠),并释放出气泡,观察到了气体的生成现象。
实验总结:本次化学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试验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点,进一步增强了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思维。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避免产生有害气体或溶液溅出等情况。
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试管,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册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册实验一:探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材料: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管、烧杯、磁力搅拌器、pH试纸。
步骤:1. 在烧杯中取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2. 使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3. 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4. 继续滴加至溶液中出现沉淀物,记录此时的滴加数量。
5. 再次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值。
结果:- 初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pH值为3。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 沉淀物出现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总量为15滴。
- 反应后溶液的pH值为7。
结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物——氢氧化铜,并且反应后溶液的pH值变为中性,说明反应生成了水和硫酸钠。
化学方程式为: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实验二:研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维生素C的还原性,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抗氧化作用。
材料:维生素C片、碘溶液、烧杯、磁力搅拌器、滴管。
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碘溶液,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至均匀。
2. 向碘溶液中加入压碎的维生素C片。
3. 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4. 使用滴管滴加水,观察颜色变化是否持续。
结果:- 初始碘溶液呈深褐色。
- 加入维生素C片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无色。
- 滴加水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碘溶液中的碘还原为碘化物,自身则被氧化。
这一实验表明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有助于人体健康。
化学实验报告单
化学实验报告(一)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1.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检查仪器、药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3. 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 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 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 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实验装置图评语教师签名化学实验报告(二)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2.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目的: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 检查仪器、药品。
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 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实验装置图评语教师签名化学实验报告(三)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利用事先备好的一瓶氧气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验证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药品:集气瓶(125mL)、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木炭、澄清石灰水、火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石棉网。
实验报告初中化学
实验报告初中化学实验名称:化学实验,制备硫化氢气体一、实验目的:1.了解硫化氢气体的制备方法及与氧气的反应特性。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3.认识硫化氢气体的危险性,并学会正确的安全操作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管、导管、滴管、试剂瓶等。
三、实验原理: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无色、剧毒、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同时也是一种有毒、易燃、易爆的物质。
硫化氢气体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备:FeS+2HCl→FeCl2+H2S↑四、实验步骤:1.取适量的硫化亚铁粉末,放入试管中。
2.用滴管滴加稀盐酸至试管中,注意滴加时要小心,避免溅出。
3.在滴加的同时,将试管的口用导管接通试管装置的另一端。
4.收集生成的气体,可以用滴管插入一小瓶水中,观察气泡的形成。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要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伤害。
2.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避免积存危险物质。
3.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将硫化氢气体直接吸入,应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4.硫化氢气体具有有毒性,实验过程中应远离人群,并放置在通风处,避免气体积聚。
六、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了大量白色气泡,其气味具有刺激性,味道酸臭。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知,实验制备了硫化氢气体。
七、实验分析: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气体,它具有刺激性气味和剧毒性。
它常见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中。
它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会发生爆炸。
八、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硫化氢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明白了硫化氢的危险性,以及正确的安全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同时,在实验操作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卫生环境。
硫化氢气体具有有毒性,因此实验时要远离人群,并将其置于通风处,避免气体的积聚。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制备硫化氢气体的过程,了解到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2篇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2篇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723型操作步骤1、插上插座,按后面开关开机2、机器自检吸光度和波长,至显示500。
3、按OTO键,输入测定波长数值按回车键。
4、将考比溶液(空白溶液)比色皿置于R位以消除仪器配对误码率差,拉动试样架拉杆,按ABS。
01键从R、S1、S2、S3,逐一消除然后再检查1~~2次看是否显示0。
000否则重新开始。
5、按RAN按3键,回车,再按1键,回车。
6、逐一输入标准溶液的浓度值,每输一个按回车,全部输完,再按回车。
7、固定考比溶液比色皿(第一格为参比溶液)其余三格放标准试样溶液,每测一值,拉杆拉一格,按START/STOP全打印完,按回车8、机器会自动打印出标准曲线K、B值以及相关系R。
9、固定参比溶液比色皿,其余三格放入待测水样,逐一测定。
10完毕后,取出比色皿,从打印机上撕下数据,清扫仪器及台面关机。
AλCT/A721型分光度计操作步骤1、 2、 3、 4、开机。
定波长入=700。
打开盖子调零。
关上盖子,调满刻度至100。
5、参比溶液比色皿放入其中,均合100调满。
6、第一格不动,二,三,四格换上标液(共计七个点)调换标液时先用蒸馏水清洗后,再用待测液(标液)清洗,再测其分光度(浓度)化学实验报告范例2一、铜、银、锌、镉、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1、铜、锌、镉操作:0.5mL 0.2 mol·L-1MSO4→2 mol·L-1NaOH→↓→2 mol·L-1H2SO4; ↓→2 mol·L-1 NaOH指导:离子Cu2+实验现象 H2SO4NaOH溶解释及原理 Cu2+ +OH-=Cu(OH)2↓Cu(OH)2+2H+=Cu2++2H2O Cu(OH)2++OH-=[Cu(OH)4]2- Zn2+ +OH-=Zn(OH)2↓方程式同上溶溶浅蓝↓溶 Zn2+Cd2+结论白↓白↓溶不溶 Cd2+ +OH-=Cd(OH)2↓ Zn(OH)2、Cu(OH)2具有两性,以碱性为主,能溶于浓的强碱中生成四羟基合M(Ⅱ)酸根配离子。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实验器材:
酸度计、碱度计、试管、滴管、烧杯、酸碱指示剂。
实验步骤:
1.将100毫升酸性溶液倒入烧杯中,用酸度计测定其酸度值。
2.将100毫升碱性溶液倒入另一只烧杯中,用碱度计测定其碱度值。
3.将两种溶液混合后,观察颜色变化。
4.用酸碱指示剂滴定到颜色变化的临界点,测定其pH值。
实验结果:
实验前酸性溶液的酸度值为4.5,碱性溶液的碱度值为8.5。
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发生在刚开始混合时,变成了深红色。
最终实验结果为pH=7,中性。
实验结论: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当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相遇,会产生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终点是中性,即pH等于7。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滴定,我们可以确定临界点,从而测定出实验结果。
实验建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2.实验后应及时清洗试管等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
3.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增
强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实验安全提示:
1.实验中要注意个人安全,戴好实验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不能混合,以免产生危险的反应。
3.实验后勿将废液倒入下水道,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姓名: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试验报告(通用15篇)化学试验报告篇11:试验目的,详细写该次试验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任务。
2:试验原理,是写你这次试验操作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一般你的试验书上都有,你总结一下就行。
3:试验用品,包括试验所用器材,液体和固体药品等。
4:试验步骤:5:试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问题分析及争论化学试验报告篇2试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试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试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纳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coona+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试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精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精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做三次。
试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试验编号123备注mkhc8h4o4/g始读数终读数结果vnaoh/ml始读数终读数结果cnaoh/moll-1naoh/moll-1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二、h2c2o4含量测定试验编号123备注cnaoh/moll-1m样/g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终读数结果h2c2o4h2c2o4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化学试验报告篇3试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 加热试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3)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 待试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试验可以反复多次)(5) 试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共12页)
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篇一: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与测定姓名学号班级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与测定一、实验目的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
2、掌握制备过程中的称量、水浴加热控温、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倾析、常压、减压过滤等系列化学基本操作。
3、加深对铁(III)和铁(II)化合物性质的了解;4、掌握定量分析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1)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首先由硫酸亚铁铵与草酸反应制备草酸亚铁:(NH4)2Fe(SO4)2 + 2H2O+H2C2O4 = FeC2O4·2H2O↓+(NH4)2SO4+ H2SO4然后在过量草酸根存在下,用过氧化氢氧化草酸亚铁即可得到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同时有氢氧化铁生成:6FeC2O4·2H2O+3H2O2+6K2C2O4 = 4K3[Fe(C2O4)3]+2Fe(OH)3↓+12H2O,加入适量草酸可使Fe(OH)3转化为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配合物:2Fe(OH)3+3H2C2O4+3K2C2O4 = 2K3[Fe(C2O4)3]+ 6H2O(2)三草酸合铁酸钾的测定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在酸性介质中滴定测得草酸根的含量。
Fe 含量可先用过量锌粉将其还原为Fe ,然后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而测得,其反应式为2+3+2MnO4-+5C2O42-+16H+=2Mn2++10CO2+8H2O 5Fe2++MnO4-+8H+=5Fe3++Mn2++4H2O三、仪器和试剂仪器:托盘天平、恒温水浴、酸式滴定管、分析天平、常用玻璃仪器、滤纸、电炉试剂:硫酸亚铁铵晶体、3mol/LH2SO4溶液、饱和H2C2O4溶液、饱和K2C2O4溶液、6%H2O2溶液、1mol/L硫酸溶液、去离子水、KMnO4溶液、草酸钠、锌粉四、实验步骤1.草酸亚铁的制备称取5g 硫酸亚铁铵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15mL蒸馏水,2-4滴3mol/LH2SO4 ,加热溶解后在不断搅拌下加入25mL饱和H2C2O4溶液,加热至沸,静置,弃上清液,用水洗涤沉淀三次现象:加热溶解后,溶液呈淡绿色;加入饱和H2C2O4溶液后,溶液变浑浊,静置,有黄色沉淀生成2.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往草酸亚铁沉淀中加入15mL饱和K2C2O4溶液,水浴加热至40℃,恒温搅拌下逐滴滴加10mL 6% H2O2溶液,溶液变成深棕色,继续在水浴下一次性加入5mL饱和H2C2O4溶液后,逐滴加入饱和H2C2O4溶液至溶液变成亮绿色,将溶液浓缩至15mL后,冷却析出晶体现象:逐滴加入H2O2溶液后,溶液呈深棕色浑浊液;逐滴加入饱和H2C2O4溶液后,溶液渐渐变草绿色后变成亮绿色;冷却浓缩后,析出晶体为翠绿色晶体 3.标定KMnO4溶液准确称取3份草酸钠(0.13-0.26g)加10mL水溶解,加30mL 3mol/LH2SO4溶液,加热至75-85℃,立即用待标定KMnO4溶液滴定4.草酸根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3份0.22-0.27g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30mL去离子水和10mL3mol/LH2SO4 ,加热至80℃,趁热滴定至浅粉红色,30s内不褪色,计算草酸根的含量,滴定完的试液保留待用 5.铁含量的测定在测定草酸根后的试液中加入锌粉,加热反应5分钟,补加5mL 3mol/LH2SO4,加热至80℃,用KMnO4溶液滴定至浅粉红色,30s内不褪色,计算Fe的含量3+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1.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产率计算:原料: (NH4)2Fe(SO4)2 5g 产品: K3[Fe(C2O4)3] 理论产量7.69g 实际产量:5.8288g产率η= 5.8288g/7.69g = 0.732 = 73.2%2. KMnO4溶液浓度经三次连续滴定,得出KMnO4溶液浓度为 0.02507 mol/L3. 草酸根含量的测定经三次连续滴定,算出产品中草酸根的质量含量为η1 = 0.001454*88/0.2415 = 0.5296 η2 =0.001386*88/0.2307 = 0.5289 η3 = 0.001399*88/ 0.2328=0.5288η平均 = (η1+η2+η3)/3 = 0.5291 所以产品中草酸根的质量含量为52.91%4. 铁含量的测定3+经三次连续滴定,算出产品中Fe的质量含量分别为η1 = 0.0004538*56/0.2415 = 0.1052 η2 =0.0004262*56/0.2307 = 0.1044 η3 = 0.0004362*56/0.2328 = 0.1049 η平均 = (η1+η2+η3)/3 = 0.1048所以产品中铁的质量含量为10.48%结果讨论:1.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产量为5.8288g 产率为73.2%分析:产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1)加入H2O2的速度太快,使得Fe2+未被完全氧化 2) 在实验过程中,有小部分溶液洒出烧杯,造成结果偏低 2.在纯净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中草酸根的质量含量为 88*3/437=0.6041=60.41% 铁的质量含量为56/437=0.1281=12.81%通过连续滴定,本次实验产品中,草酸根含量为 52.91%50%,产品颜色为翠绿色,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在合成K3[Fe(C2O4)3]·3H2O过程中,加入H2O2的速度太快,使得Fe2+未被完全氧化,导致得到的晶体偏黄;导致部分过氧化氢分解,Fe2+未被完全氧化,加热 FeC2O4过程中溶液暴沸,飞溅,造成部分损失;配合后溶液pH值偏低,未用 K2C2O4溶液调节。
化学完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滴定操作技术。
2. 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4.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中和滴定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达到滴定终点。
根据酸碱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通过测定酸或碱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溶液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本实验采用酸碱滴定法,以0.1mol/L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移液管、滴定管夹、洗瓶、滴定台、滤纸、滤纸筒、滴定指示剂等。
2. 试剂:0.1mol/L的NaOH溶液、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1)准确称取0.2g氢氧化钠,用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1mol/L的NaOH溶液。
(2)将配制好的NaOH溶液转移至酸式滴定管中,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确保滴定管内溶液浓度不变。
2. 滴定实验(1)用移液管准确吸取10.00mL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
(2)将酸式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台上,打开酸式滴定管活塞,使NaOH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记录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3)重复滴定两次,求出平均值。
3. 数据处理(1)计算盐酸溶液的浓度:c(HCl)=c(NaOH)×V(NaOH)/V(HCl)(2)计算相对误差:相对误差=|c(HCl)-c(标)|/c(标)×100%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第一次滴定:V(NaOH)=24.20mL(2)第二次滴定:V(NaOH)=24.25mL(3)平均消耗NaOH溶液体积:V(NaOH)=24.22mL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盐酸溶液的浓度为0.0982mol/L,相对误差为1.96%。
化学反应实验报告单
化学反应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探究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实验过程,观察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以
及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
-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滴管、比色皿等
- 实验药品: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氯化银(AgCl)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硫酸倒入一个试管中。
2. 慢慢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3. 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
4. 将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溶液的变化。
5. 用滴管将氯化银溶液滴入盐酸中,观察生成的沉淀。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试管内产生了气泡,并有一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释放。
2.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了氯化钠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3. 将氯化银溶液滴入盐酸中,生成了白色的沉淀。
实验结论
1.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了气体,推测为二氧化硫气体。
2.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3. 氯化银溶液滴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探究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可以产生气体、产生热量、生成沉淀等不同的变化。
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合。
化学反应实验的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15篇]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15篇]化学试验报告1班级:姓名:座号【试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试验仪器和试剂】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试验过程】1.试验步骤对比试验1(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试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验结论:【问题讨论】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有哪些?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班级:姓名:座号【试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试验目的】1.通过试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2.通过试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试验仪器和试剂】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试验过程】【问题讨论】对比试验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么作用?班级:姓名:座号【试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试验目的】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肯定的限度;2.通过试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试验仪器和试剂】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试验过程】1.试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化学实验结果报告
化学实验结果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并分析其产物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装置和试剂:1. 实验装置:反应瓶、加热设备、试管、滴定管等。
2. 试剂:A溶液、B溶液、C溶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装置,准备所需试剂。
2. 实验操作:将A溶液与B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反应瓶中的混合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3.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倒入试管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反应产物的颜色:反应产物呈现深红色。
2. 反应产物的溶解性:反应产物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3. 反应产物的pH值:反应产物具有中性pH值,约为7。
4. 反应产物的化学性质:经进一步测试,发现反应产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不易分解或变质。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反应A与反应B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反应产物C。
2. 反应产物C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应用领域。
3. 反应过程中,可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揭示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结论:通过本次化学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并分析了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 20XX, 30(2): 100-110.[2] 王五, 赵六. 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化学出版社, 20XX.注:本报告仅为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不涉及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图表。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请参阅实验记录和相关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
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
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
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19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
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
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
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
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
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
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
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
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
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
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
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
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
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
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
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
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教材并没有硬性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倡教师多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容易获得成功感。
建议实验1“粗盐的提纯”、实验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作为边讲边进行学生实验,实验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实验4“萃取和分液”即需在老师的指导或示范下学生完成实验。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