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沉郁、飘逸与空灵

合集下载

实在厚重与空灵飘逸

实在厚重与空灵飘逸

实在厚重与空灵飘逸【提要】闻一多和徐志摩在新格律诗方面,注重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闻一多的创作审美倾向是谨严、整饬、坚实、直露,体现出一种实在厚重的和谐,而徐志摩则含蓄、委婉、柔和、淡雅、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空灵飘逸的契合。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的奠基者,而徐志摩是“新月”派的盟主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们都是新格律诗派的主将,共同活跃在二、三十年代的诗坛上。

他们一致主张诗歌创作应注重“三美”,①读他们的诗作,会感到自呈异彩,各具风貌,给人以情趣迥异的审美感受。

以下就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方面分析和探讨闻一多、徐志摩创作上各自的特征。

一、音乐美方面闻一多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他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格律构成的要素有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

”②其中音尺最重要,每行诗都应由若干音尺构成,作为诗行的基本单位。

《死水》便是他自认为节奏上最满意的诗作,如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死水》全诗共五节,都同所列第一节一样,每节四行,每行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每行九字,开头收尾都是双音尺,这种形式上的严格,造成了有规律、周期性极强的音律回环,使之具有音尺的均匀整齐之美。

同时,每行诗句中重的字的声调平仄相间,造成起伏,富有抑扬顿挫。

每节诗的二、四行押韵,每节换韵,韵脚的变化使音调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音尺匀整,平仄相间,变换韵脚,表现了闻一多所强调的节奏“三要素”,特别是音尺外在形式上的讲究,显现出它在诗歌“音乐美”创作上的独特追求。

③《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最能代表他创作上的这一主要特点,《发现》、《一句话》、《洗衣歌》等诗作,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徐志摩也十分重视诗的音节。

但徐认为内在音节是诗的生命:“一首诗的字句是诗的外型,而音节是诗的‘血脉’。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李白 (701—762年),生于 701年2月8日,祖籍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 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
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
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
❖ 鲁迅的小说是沉郁的风格,充满了人生的悲 凉感。
❖ 《孔乙己》、《明天》、《祝福》等等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 游有两个意思 ❖ 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 ❖ 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 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 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 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 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 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柢于风骚,乌能沉郁。 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 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 觚,乌有是处。
❖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 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 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 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 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 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 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 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 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美学学科性质: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2.理论学科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4.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为什么学习美学: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美学学习方法: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第一章美的本质: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美带有历史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美感的分析(感兴)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快感:生理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飘逸与沉郁——鲁迅式气质对郜元宝鲁迅研究语体的影响

飘逸与沉郁——鲁迅式气质对郜元宝鲁迅研究语体的影响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瞬间冷却的尴尬确证了文学被边缘化的现实,并且随着新一轮西学热潮进入中国精英文化的中心,文学研究界更是呈现出学术突显的趋势,知识分子也潜在地进行着由文人到学人的身份转换。

面对这种思想困境,郜元宝向鲁迅寻找精神支柱。

郜元宝的鲁迅研究在鲁迅的文学观念、语言体验以及个体文学创作特征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其对鲁迅研究明显受到鲁迅的诗人气质和思想家论辩气质对他的影响———运用对话和独白的方式,以理性、节制、干净、诗性的文字和不乏玩酷的调侃,不断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中应该如何保持自我的清醒,如何在西方强势学术面前保持基本的信心和对本国现实的积极介入。

一、精壮省净鲁迅比较喜欢魏晋文章简约严明的风格,概括其特色是“清峻”和“通脱”,他还指出魏晋文章简约严明的特点得益于清谈。

事实上,鲁迅文章路数基本上是“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1]的魏晋之风,但也有绍兴的师爷气,就是周作人论述的“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着眼于洞彻与措辞的犀利”[2]。

这些使鲁迅“善于隐匿方面的锐利观察,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迅速切入本质,简括的提炼,敏捷而明确的判断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形成一种深刻、简明与锐利的统一”[3]。

而且这种精壮省净的背后是气韵生动,显得生气勃勃,但又不是那种言辞和态度的嚣张而是内敛。

郜元宝受这种气质的影响,在鲁迅研究中深入浅出,把严肃深奥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用字精确,近乎鲁迅的“洁癖”。

如在《的与地:根本分歧》论述中,以其俭省、准确、不苟的语言形象化了鲁迅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根本分歧。

同时,郜元宝在和鲁迅对话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把自己在作品中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对鲁迅的思想进行论争,论辩中又带有诗人的潇洒,情感的真诚性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而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严谨使论辩后得出的结论十分自然,并给读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沉郁与飘逸)【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2章沉郁与飘逸一、名词解释1.沉郁答:沉郁,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这里的“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深厚是沉郁的根本。

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

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

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

世人在杜甫的诗中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

其次,沉郁更是一种心境,是身陷困境的个人体验,其深深的孤寂感,往往起因于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喟叹,真正的大作家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心中也有一种潜在的忧郁、不安和期待。

鲁迅在《怎么写》一文写道:“寂静浓到酒,令人微醺。

望后窗外骨力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

四处还仿佛有无量的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写景如此,可谓充满沉郁。

2.飘逸答:飘逸,文学风格的一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艺术风格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意境高远。

从文化根源上说,“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

表现为:①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

②意气风发、放达不羁的美感。

③清新自然的美感。

飘逸美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

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逍遥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二、简答题1.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

“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

《美学原理》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的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学的三大家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国现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出现了四大美学流派,他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围来讲,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第十二讲 沉郁、飘逸与空灵 (2)

第十二讲 沉郁、飘逸与空灵 (2)



空灵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阅读390页诗歌 王维的这些诗歌中呈现出色彩明丽而又幽 深清远的意象世界,表达出诗人对无限和 永恒本体的体验,这种“寂而常照,照而 长寂”就是空灵;若有若无、空濛一片, 这也是空灵。



常建等人的部分诗歌也有 空灵的意象世界。 宋代诗人中最得空灵意趣 的是苏轼。 宋元画家作品中也常有空 灵的意象世界,倪云林的 山水画可以说是空灵的绘 画领域的典型。
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飘逸给人的美感有三个特点: 一、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这是超 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天地之大美。 二、意气风发的美感,这种美感放达不羁、 逸兴飞扬。 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在书法领域,张旭的草书可以纳入飘逸的范畴。


在绘画领域,最 体现飘逸品格的 可能是敦煌莫高 窟的飞天,她们 有着清水出芙蓉、 风流潇洒的美。 欣赏:飞天
“沉郁自中肠。” “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
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
二、沉郁的审。 一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 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 二是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 茫感,给人哲理性的感受。

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 个重要传统。从诗经楚辞到鲁迅小说,纷 纷体现出这种意象。
二、空灵的静趣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最大的特点是静。 空灵的静不是没有生命活动,而是没有俗世 纷扰。 空灵的意象往往是无人的境界,有人的话也 是任运自然、无心无念之人。 静则清,静极则幽,空灵创造的幽深清远的 意象世界,体现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平常心是道。
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南开17春秋学期《美学概论》在线作业

南开17春秋学期《美学概论》在线作业

南开17春秋学期《美学概论》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v 1. 下列诗句中表现了“空灵”特点的是(). “独坐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标准答案:2.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是(). 空. 静. 无. 清标准答案:3. “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沉郁”的最典型的代表是(). 白居易. 杜甫. 范仲淹. 王安石标准答案:4. 崇高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 追求无限. 命运. 静穆、和谐. 高尚、圣洁标准答案:5.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人美感(). 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标准答案:6.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 《尚书》. 《易传》. 《文心雕龙》标准答案:7. “美是理念”的理论是()提出的. 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标准答案:8. 在谈到审美态度时,心理学家()用“心理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 弗洛伊德. 荣格. 马斯洛. 布洛标准答案:9.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以丑为美. 崇美抑丑. 美丑不分. 无美无丑标准答案:10. 技术美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技术美的核心是(). 功能美. 实用美. 形式美. 审美价值标准答案:11.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体现了(). 美在理念. 美在移情. 美在关系. 美在完满标准答案:12. 在中国,最早倡导美育的思想家是(). 孟子. 孔子. 蔡元培. 李大钊标准答案:13. 18世纪奥地利音乐家天才莫扎特的作品突出的显示了(),甚至有人评价说:“这种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

12【特级教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讲:写景类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12【特级教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讲:写景类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4.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形象地表现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3.因为蒲公英太顽强了,生长得太疯狂了,如果任其蔓延,蒲公英会吞没这一片片整齐的草坪。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4.“竟然”有“没想到”之意,写出了蒲公英现象带给作者的震惊程度。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5.评分说明: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表明:超越了“度”,美就会变成丑或喜爱就会变成厌恶即可。写出具体事例,并有简洁感悟可得3分;事例不具体但有相关的感悟,或事例具体但没有感悟均可得2分;事例不具体,感悟表达不够清楚可得1分。答案示例:上网或看电视本来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如果没有节制,就会影响学习、生活或工作。可见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超越它就会过犹不及。
反复:突出主题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特别是在诗词中,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使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二是分析这个句子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
三是分析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

一.崇高与优美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

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

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

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

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

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

美学沉郁飘逸与空灵

美学沉郁飘逸与空灵

懒起画蛾眉,弄妆 春水碧于天,画船
梳洗迟。
听雨眠。
照花前后镜, 垆边人似月,
花面交相映。新贴 皓腕凝霜雪。未老
绣罗襦,双双金鹧 莫还乡,还乡须断
鸪。
肠。
李璟《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秋兴八首之一》
留情地捅下致命旳八刀? • 9、你有无感受到过深切旳在世孤单感?如有,你以为应该怎样排遣? • 10、试描述某件你本不以为美后来觉得美旳事物,而且阐明为何有这种心理转变 • 11、试描述你生命中某个最富有意味旳瞬间 • 12、试描述某种感觉是怎样上升为美感旳; • 13、怎样用美感节制快感? • (八——十三讲内容) • 14、试描述你家乡某个节庆; • 15、试谈心灵美怎样显现为人物之美 • 16、艺术和非艺术旳界线何在? • 17、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何看法? • 18、你喜欢高尚美还是优美?为何? • 19、请谈谈你喜欢旳某部悲剧旳悲剧特征 • 20、请谈谈你喜欢旳某部喜剧旳喜剧特征 • 21、丑怎样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什么是孔子心目中旳“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 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讱乎?”

元代回回史料

元代回回史料

• 后来,又任命善于理财的回回人麻速忽总 管这些地方的税赋征收,每年将实物折成 钞市直接送缴大汗宫廷。麻速忽在窝阔台、 贵由汗几朝都担任这一职务。蒙哥即位时, 又以讪怀、塔刺海、麻速忽等充别失八里 等处行尚书省事,即指派他们三人担任主 管财赋和刑政的札鲁花赤。这说明蒙哥是 将天山南北和中业部分地区看成一个行政 单位,由派驻别失八里的札鲁花赤在那里 直接统治。157
• 有一个回回(撒儿塔兀勒)人阿三[2],从 汪古惕部[3]的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4]那里 来,他骑着白骆驼,赶着一千只羯羊,想 顺着额儿古涅河[5]而下,去收购貂鼠和灰 鼠。他在巴勒渚纳湖饮羊时,遇见了(成 吉思汗)。(《蒙古秘史》第182节)
二、回回人东迁
• 算端从西面向古尔汗进攻,古出鲁克从东 面进攻,到中部〔将他〕消灭。如果算端 赶在〔古出鲁克〕前面,则一直到阿力麻 里、和和可失合儿为止的地区将归算端所 有。如果古出鲁克赶在算端前面,则这个 国家直到别纳客忒河(即锡尔河—引者) 为止〔的地区〕将全部归他所有。(拉施 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0页)
• 其残虐诸国已破而无争者:,,,,西北曰奈满 或乃满、曰乌、曰速里、曰撒里达、曰抗里(原 注:回回国名);已争而未竞者: 西北曰克鼻 稍(原注:回回国,即回纥之种),,,(彭大雅、 徐霆《黑鞑事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Sartg或Sartagtai与其说是表示某一民族的人的意 思,不如说是表示某种文明类型的人的意思。成
• 唐麓岭以北和贝加尔湖地区的林木中百姓, 主要以狩猎为生。这里盛产貂皮、兽皮和 鹰鹘,驯鹿是驮运的工具。巴尔忽和乞儿 吉思出产的鹰鹘很名贵,蒙古贵族都要驯 养它以供打猎之助。当地人民以此作为对 元朝皇帝的贡品,还有回回商人专程到这 里索取鹰鹘贩往内地牟利。150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 罗襦,双双金鹧鸪。”(之一)
•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哓莺。 玉钩褰翠幙。妆浅旧眉薄。春梦正 关情,镜中蝉鬓轻。”(之三)
陈廷焯评:“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 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
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
文化分支 代表人 儒家文化 杜甫
“沉郁”
“飘逸” “空灵”
道家文化 禅宗文化
李白 王维
沉郁的文化内涵:儒之“仁”
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 苦的深厚的同情
审美意象大风格的代表: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 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
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文化分支代表人沉郁儒家文化杜甫飘逸道家文化李白空灵禅宗文化王维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审美意象大风格的代表
美学原理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 子美不能道; 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 等,太白不能作。
沉郁的审美特征: 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苍茫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纪昀评:“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 郁,魄力极大。”

12、第十二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2、第十二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艺术特色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 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 切,深沉而含蓄。 ③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 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 完善而达到高潮。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 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词人本色是武人
辛稼轩, 词中之龙也, 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词话》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 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 格以 为豪主放,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传世 之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 ,倾强诉烈的爱国热情 的悲愤,壮乃志“难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
2、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
辛词的艺术成就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 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 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 不老呢?
流年,即时光如流水;风雨,指国家在 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表达了 时光流 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 无奈痛苦。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 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 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 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空灵的意思是什么_空灵的意思

空灵的意思是什么_空灵的意思

空灵的意思是什么_空灵的意思空灵是指灵活而无法捉摸,那么大家清楚空灵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空灵的意思,供大家阅读!空灵的意思1. 清新灵活。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

”清王韬《<幽梦影>序》:“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

”鲁迅《花边文学·读书忌》:“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 唐宋以后的画家,另辟蹊径,走入山水画的崇高而空灵的境界,给人一种飘然出世,身在世外的超然的态度。

”2. 清净。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有时半夜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

”空灵的美学名词第一种含义空灵是种意境。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

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

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清音》,每一件经典佳构都体现着创造者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

作品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画家所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

第二种含义空灵的另外含义在于透明澄澈。

古代文论家认为意境应该是全透明的,它的玲珑剔透宛如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绘画追求的象外之意、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

苏轼诗曾有“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的句子;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总置空亭,所谓“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寒寂寞,总由此亭道出。

谈文学作品中的“空灵境界”

谈文学作品中的“空灵境界”

谈文学作品中的“空灵境界”摘要:文学作品中空灵手法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文学的感染力。

本文通过分析空灵的理论基础、美学原理以及空灵境界所蕴涵的生命哲学,说明这种手法的表现力。

从美学的角度为欣赏文学作品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空灵距离美移情积淀空灵一词来源于艺术的境界学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造境”。

空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所表现的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关于境的空灵,王士桢说“咏物之作,须知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于含义上“不着判断一语”造成虚实相生的境界,使人在欣赏上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情景交融的境界。

空灵是一种意境,由实境而虚境。

司空图谓之“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

”(《二十四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二十四诗品?与极浦谈诗书》) 严羽称之“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日,镜中之象。

”(《沧浪诗话?诗辨》) 虚境的形成须以实境为基础,寓有形于无形,寓虚于实,读者可以在有形的世界中体味出无形的广大奇妙。

这种艺术手法正吻合了中国人含蓄内在的美的欣赏习惯。

即以意会意,直观、感性的体验、体会,“悟”入其境“, 悟”出其味“, 悟”得其义。

在文学体悟中享受到“心灵自由自在的游戏状态,自由而又澄明的精神生态”[1 ] (P5)因此上文学中的“空灵”是虚实相生的美学的意境,是宗教精神在艺术中的再现,同样也蕴涵着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空灵的思想源于老子的“道”,一种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

“道”在中国美学中之所以具有绝对的决定意义,就在于它不但是事物的本原,还在于它的普遍必然性上,中国哲学和作品都是以道为核心。

道之虚无是美的最高境界,它“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庄子?天地》) ,世上万物之美只有在虚空中得以显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十四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 重要传统。从诗经楚辞到鲁迅小说,纷纷体 现出这种意象。 参照对比:michael jackson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游有两个内容: 一、精神的自由超脱,将人的精神从一切实 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二、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人要达到游的精神境界,首先必须自由超脱, 而这种自由超脱,又必须和大自然的生命融 为一体。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 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 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 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 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 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 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 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 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 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 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 意’。”


但这种气力必须用得恰到好处才行。滥用气力,则 必露而不藏,而不能沉郁。故陈廷焯说,学习辛稼 轩词,切勿「流入叫嚣」(《白雨斋诗话》卷一,第 六一节),「不必剑拔弩张」(《白雨斋词话》卷一, 第六六节)。气力不足,则必不能形成特定的气概、 气魄、气势、气度,也不能形成足够的能量与力度, 这就无法进入沉郁的境界。所以,气与力,相得益 彰,缺一不可。有气无力,则其气必不能持久;有 力无气,则其力必不能振荡。气力充沛,则必有助 于造成回旋纡折,从而在层层荡漾的情感波涛中, 不断强化和深化沉郁之深厚的结构。

庄子· 逍遥游
北冥(mí 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 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 ng)然善也,旬有五 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 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沉郁的含义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 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陈廷焯云:「沉郁则极深厚」(《白雨斋词话》 卷一,第四七节),又云:「不患不能沉,患 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 (《白雨斋词话》卷三,第六节)反过来说,郁 则能深,深则能厚。可见,深厚是沉郁的根 本。

沉郁的特色

首先,它是忠厚的、诚实的,而无半点虚伪 和矫饰,所谓「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 (《白雨斋词话》卷一,第三节),所谓「沉郁 顿挫,忠厚缠绵」(《白雨斋词话》卷七,第 一六节),无不把忠厚与深厚连结在一起。唯 其忠厚,故喜爱蕴藉。「即比兴中亦须含蓄 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白雨斋词 话》卷二,第二节)

沉郁因情绪色彩的深浅浓淡而不同。有的沉 而悲,有的郁而怨,有的沉而雄,有的郁而 愤。但沉而谐、郁而谑者,则未之闻。盖谐 谑重外露、而不尚隐秀,且与忧愤相悖,故 不能为沉郁也。
二、沉郁的审美特征
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 一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 重,达到醇美的境界。 二是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 感,给分诗歌也有 空灵的意象世界。 宋代诗人中最得空灵意趣 的是苏轼。 宋元画家作品中也常有空 灵的意象世界,倪云林的 山水画可以说是空灵的绘 画领域的典型。

二、空灵的静趣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最大的特点是静。 空灵的静不是没有生命活动,而是没有俗世 纷扰。 空灵的意象往往是无人的境界,有人的话也 是任运自然、无心无念之人。 静则清,静极则幽,空灵创造的幽深清远的 意象世界,体现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 趣——平常心是道。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 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 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 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 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 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 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 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 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 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 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禅宗白话诗
华亭德诚,又称“船子和尚”: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永嘉玄觉(665-713)《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 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 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 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

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空灵体现了禅宗的一种人生智慧,启示人们 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从当 下、瞬间去体验永恒。用一种平静、恬淡的 心态享受生活中的刹那,体验宇宙的永恒。

第四,正由于沉郁以深厚为根本,故在表现 时往往不施淡墨,而用浓墨。它的特征是: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白雨斋词话》卷 六,第一二节)。 第五,沉郁所形成的深厚,绝非从天而降, 而是作家气力并用的结果。辛弃疾词,「气 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词话》 卷一,第六一节)。其《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 雨》亦「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 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 如虎」(《白雨斋词话》卷一,第七○节)。


游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 就是逸。 魏晋时代人们追求“逸”的人生,形成相关 艺术。 在李白的身上,具体体现为飘逸。 李白的诗歌创造出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 的意象世界,也体现出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 一体的情趣,这都是道家游的文化内涵。

李白诗歌欣赏
《蜀道难》 《月下独酌》 《将进酒》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第十三章 空灵
一、沉郁的文化内涵 二、沉郁的审美特征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五、空灵的文化内涵 六、空灵的静趣 七、空灵的美感
香菱学诗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 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 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 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 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 许腻烦的。”

中国文化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独特 的审美形态,成为独特的审美范畴。 沉郁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 飘逸以到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 空灵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

一、沉郁的文化内涵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 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杜甫的作品中透露着人类的同情与人间的关 爱。 而温庭筠、周邦彦、辛弃疾的词中也出现过 这种审美范畴。

南岳懒瓒和尚歌 ……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只宁:如此,这般)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 自青。

……
空灵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阅读390页诗歌 王维的这些诗歌中呈现出色彩明丽而又幽深 清远的意象世界,表达出诗人对无限和永恒 本体的体验,这种“寂而常照,照而长寂” 就是空灵;若有若无、空濛一片,这也是空 灵。

第三,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和忧愤结下了不解 之缘。它喜欢与悲慨、愤疾结伴,而不愿同 诙谐、滑稽为邻。 被誉为「词中之龙」(《白雨斋词话》卷一, 第六一节)的辛弃疾,「沉郁苍凉,跳跃动荡」 (《白雨斋词话》卷一,第六三节),「悲愤慷 慨,郁结于中」(《白雨斋词话》卷一,第六 四节)。其《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云:「将 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 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 士、悲歌未彻。」堪称沉郁之绝唱。

一、空灵的文化内涵
空灵蕴涵的是禅宗“悟”的文化内涵。 禅宗所讲的悟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对于宇 宙本体的体验和领悟。这种领悟所带来的喜 悦感形成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 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就 是在片刻的动中体现出永恒的空寂世界。

悟道诗歌
灵云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 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 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

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飘逸给人的美感有三个特点: 一、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这是超越 时空、无所不包的天地之大美。 二、意气风发的美感,这种美感放达不羁、 逸兴飞扬。 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在书法领域,张旭的草书可以纳入飘逸的范 畴。 在绘画领域,最体现飘逸品格的可能是敦煌 莫高窟的飞天,她们有着清水出芙蓉、风流 潇洒的美。 欣赏:飞天
其次,它扎根于生活的最底层,具有浓郁的 泥土味,所谓「沉厚之根柢深也」(《白雨斋 词话》卷三,第二六节)。唯其根深,故必然 含蓄。 但含蓄不见得都沉郁。二者虽然都有言已殚 而意未尽的特点,但含蓄却是泛指,而沉郁 则更进一步,它所要求的含蓄是特指。它深 邃幽绝,妙不可测。如刘熙载所说的「一转 一深,一深一妙」(《艺概· 词曲概》)。它常 常山重水复,时时柳暗花明。它把充沛的情 感隐藏在心灵深处,让它九曲回肠,尽情旋 转,而从不恣意宣泄、倾泻无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