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的内容
中国风水学是关于“理”“数”“气”“形”的 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循如下法则:
自然的法则(The laws of Nature) 自然的数值比(The Numerical Proportions of Nature) 自然的气息(The Breath of Nature) 自然的外形(The Forms and Outlines of Nature)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 古代环境选择思想的产生
•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 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 中国风水学是我国建筑,景观等建造法式的知道思想。同 时,我国的传统建筑,园林建造处处体现着风水学的思想。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
风水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
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
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
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
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
古人各个时代对住宅外部空间的要求
古人对住宅外部空间的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古人对住宅外部空间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古人注重住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在山水环境中,住宅常常被建造在山水之间,以便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古人认为住宅外部空间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2. 庭院布局:古人重视庭院的布局,庭院常常被作为住宅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庭院的设计通常注重对称、平衡和景观的营造,以及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庭院中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布置假山、水池等景观,以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和舒适度。
3. 阳光和通风:古人注重住宅外部空间的阳光和通风条件。
住宅常常朝向阳光充足的方向建造,以保证室内的光线明亮。
古人还注重住宅的通风条件,常常在住宅外部空间设置通风窗户或者庭院,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
4. 私密性和安全性:古人重视住宅外部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住宅常常被围墙或篱笆所围绕,以保护住宅的隐私和安全。
同时,住宅外部空间的布局也注重私密性,例如将住宅的主要活动区域朝向内部庭院,以减少对外部的暴露。
总的来说,古人对住宅外部空间的要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庭院布局、阳光和通风条件,以及私密性和安全性。
这些要求反映了古人对舒适、美观和功能性的追求。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本文将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阐述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一、古建筑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木结构建筑的构件分为榫卯、砖木和斗拱等。
榫卯是一种传统的结构连接方法,采用榫头和卯口使构件紧密连接,达到结实和牢固的目的。
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石结构,是由斗拱形上部和圆拱形下部组成,它具有结构稳定、耐风抗震等特点。
2. 石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采用木结构外,也大量采用石结构。
石墙、石柱、石台、石阶、石栏杆等都是常见的建筑构件。
而且,中国石结构建筑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形式,例如“回廊石板”,“露台悬空”等。
3. 土建筑除了木结构和石结构外,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大量采用土建筑。
土建筑又分为土墙、土楼和窑洞等。
其中,土楼是福建土楼群的代表建筑,它的结构独特,形似堡垒,具有防御和居住功能。
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启发现代建筑设计中,多种建筑结构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达到更好的稳定性和美感。
例如,现代建筑可以采用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美感。
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的建筑空间布局以封闭式、开放式和宫廷式为主要形式。
1. 封闭式布局封闭式布局是指建筑内部空间封闭且独立。
封闭式建筑空间很少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通常只有门窗和某些独立开口,这种空间布局方式强调私密性和秘密性,尤其适合于寺庙、陵墓等建筑。
2. 开放式布局开放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开放且充满光线,尊重自然,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种布局方式适用于观景台、花园等建筑,它可以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宫廷式布局宫廷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各有所属,同时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不仅仅是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部空间的布局与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以期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是传统的对称与平衡。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建筑往往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仅体现了建筑的美感,更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衡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的是空间的层次感与流动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前院、中院和后院等层次感明显的空间。
这种层次感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上,更体现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与过渡上。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通过门、廊、院落等构筑起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形成一种有序的流动感。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更给人一种舒适与宽敞的感觉。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的是室内外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呼应。
中国古代人崇拜大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布局上,建筑往往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以造园池塘为中心,让建筑与水景相互辉映;山水画将山川景色融入到建筑的室内之中,使人们仿佛置身山水之中。
这种布局方式既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注重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倾向于注重集体活动的场所,并且在布局上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府邸常常会有一个大型的中厅,用来举办宴会和集会,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团结。
中国古代民居的环境营造
1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观念的内涵
受传统“堪舆学”(俗称“风水”)的影响,我国古代民居的营建大都按风水师的建议去择址建屋。风水术中对民居住宅地的选择、民居外形环境、以及宅内空间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人营建民居环境的生态意象。托名于人文始祖黄帝所传的《宅经》中“凡修宅次第法”一节有“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林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之语,观点精辟,堪称我国古代对居住环境最早、最权威的注释。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勘察地理、相地择居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环境观,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右着传统民居的格局形态。古汉语词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别,从文中“宅——以舍屋为衣服”可以推断,当时“宅”字的含义,应为居住区域,居住环境。人的肉体是生命的载具,是各脏器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宅经》将居住环境中地形、风水、植被、房舍、入口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人的身体各部与服饰,十分贴切。凡人不可无衣服冠带,但服饰与身体相比,轻重自有分别。服饰可以随意更换,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中国人历来造屋多用土木少用石材,并不刻意追求房舍长久存在,这是因为宅邸在古人心目中如黼黻衮冕一般,可以随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更换。房舍与门户除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应满足显示等级、门第、身份之要求。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锡”中,就有朱户、纳陛两种宅邸元素,这正是中国历朝都把宅第纳于舆服的写照。《宅经》认为在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应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宅经》认为:“宅吉则人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又说:“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并有“故不可独信命也”的结论。《宅经》认为居住环境的各要素组织在一起,作用既各不相同,又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主次分明,但缺一不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种结构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2. 重视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规划中会考虑到地理环境、风水等因素,以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
3. 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划和布局的严谨性。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原则,以体现整体的平衡和谐。
4. 强调形式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式的象征意义。
例如,屋顶的翘角被认为能够保护房屋免受恶灵侵袭;建筑物的整体形状和颜色也可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5. 巧妙的结构和施工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高度的技术水平。
例如,彩色琉璃瓦的烧制技术、榫卯结构的使用、飞檐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6. 独特的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园林的构筑,以园林建筑为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注重营造空间的变化与秩序,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有机组合,创造出独特的美景和空间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建筑技艺的卓越成就。
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以及对美学和工艺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榫卯和斗拱等技术相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框架。
梁、柱、枋、栋等构件的形状与用材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耐久性。
2.重视对称美:古代中国建筑追求对称美,塑造建筑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多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大门、殿堂、庭院、园林等都体现出对称的建筑美学。
3.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多围绕景观而建,树木、山石、水池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4.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多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平衡。
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体现出对人的礼仪和仪式的重视。
5.丰富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样的装饰是其鲜明特点之一、建筑以彩色画、木雕、石雕等装饰为主,常常运用吉祥的图案和寓意来装点建筑。
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对吉祥和祝福的追求。
6.庭院的使用: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一种特征。
庭院常被用作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室内和室外环境交融,形成细致而和谐的空间。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和池塘常常被用来增添景观和气氛。
7.多层次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建筑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不同高度的建筑构成,形成层次感和宏伟的氛围。
建筑中的阶梯、窗框、栏杆等也常被利用来突出空间的层次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古代描写建筑方位
古代描写建筑方位
在古代,建筑方位的描述通常会涉及到风水学和阴阳五行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应该根据自然环境和天象来确定,以符合天地之道,达到和谐与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建筑方位描述:
坐北朝南:这是最常见的方位描述,表示建筑物面向南方,背后是北方。
在风水学中,南方被认为是阳气最强的方向,因此许多重要的建筑物都会朝向这个方向。
坐东朝西:表示建筑物面向西方,背后是东方。
在某些文化中,西方被认为是神圣的方向,可能与太阳落山的方向有关。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风水学中的一种方位描述。
青龙代表东方的龙,白虎代表西方的虎,朱雀代表南方的鸟,玄武代表北方的龟。
这种描述方式强调了建筑物的方位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方位角:这是用度数来表示建筑物的方向。
例如,“位于东偏南30度”表示建筑物面向东方,并向南偏移30度。
除了以上常见的方位描述外,古代的建筑方位还可能与宗教、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会将特定的神灵或吉祥物象与建筑物的某个方向相关联。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1.参考借鉴自然:传统中国建筑的设计常常受到自然界的启发。
建筑师们以山水、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为蓝本,将其融入到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中。
2.对称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对称和谐。
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庭院景观等都要符合对称原则,以营造统一而平衡的整体效果。
3.木结构:传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木材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柱、梁、板材等部分,使得建筑更加灵活、适应环境变化。
4.置景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采用置景式布局,即在建筑内外创造出景观,并借景窗、雕刻等手法来欣赏外部环境。
5.独特的屋顶:传统中国建筑的屋顶多为悬山顶、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等形式。
屋顶的形式和装饰往往与建筑的地域特色和主题有密切关系。
6.精致的雕刻和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雕刻和装饰多样丰富,常见的有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
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以植物、动物、神话人物等为题材,充满象征和寓意。
7.平衡空间利用:传统中国建筑追求尽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一般会根据建筑功能和需求,将各个空间分割清晰,并且通过各种手法,如折角、廊道等,来延伸空间。
8.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会受到自然地势、气候、风水等因素的考虑。
9.景深和透视效果:传统中国建筑常常通过布局和设计手法来营造景深和透视效果,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感。
10.对中轴线的尊崇:中国传统建筑常常以一些中轴线为基准,通过对称布局和景观设置来强化中轴线的重要地位,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11.注重繁简对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繁简对比的原则。
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装饰常常以繁为背景,以简为主题,以求达到统一而和谐的效果。
12.针对不同气候特点的设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传统建筑会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气候特点进行设计,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13.手艺传承和文化含义: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往往需要传承多代的手艺技能,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空间结构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传统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宫殿、庙宇、城墙、衙署等建筑类型逐渐形成。
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材料选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是统一而富于变化的。
1.规划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建筑与天地五行的相应关系。
建筑师在进行基础规划时,会尊重环境、遵循自然,使建筑与周围景色相融合。
又如在庙宇的设计中,一般都遵从宗教信仰和宗派,如佛教庙宇中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以面对中心点。
2.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对建筑内外空间的联系。
多以中心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排列。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在设计中都在追求尽量使空间公正、对称、协调。
3.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多数选取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兼顾了经济、美观和环保的特点,使得建筑物更加优美、实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1.以内中心轴为核心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中,多数采用内中心轴线的布置方式。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都按照中心轴线进行布局,形成远近追随、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2.左右对称排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左右对称排列是一种基本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的左右两侧,都会按照成对的方式进行摆放,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3.注重空间的分层和序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通常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布置,形成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空间。
这样不仅使建筑的功能得到优化,同时也保持了整个建筑的空间秩序和节奏感。
4.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
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到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连通性,尽可能打造空间的开放性,从而使之呈现出广阔、开放的氛围。
5.借景和造景相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1.应用性强: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建筑结构合理、功能齐全。
古建筑作为人们居住、工作或举行仪式活动的场所,建筑形式与功能需求相适应。
2.建筑大胆创新: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建筑中常采用独特的构件和装饰,如斗拱、重檐、翘角、飞檐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巧妙设计和艺术创作能力。
3.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依山就势、遵循风水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中。
建筑的布局、材料的选取、颜色的运用等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4.富有文化内涵:中国古建筑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
建筑构件、装饰图案、雕塑等都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和博大精深。
根据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用途和特征,可以大体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宗教建筑:包括佛寺、道观和庙宇等。
这类建筑通常庄重肃穆,宏伟壮丽,建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例如北京的故宫、峨眉山的金顶寺等。
2.宫殿建筑:主要是皇宫和统治者的行宫,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
这类建筑多采用山水园林的手法,注重布局和景观效果,代表性的有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大明宫。
3.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人们为了追求生活艺术化而建造的。
这类建筑侧重于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色的营造,有小桥流水、假山亭榭、花木繁盛等特点。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等。
4.民居建筑: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居住空间,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类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建筑形式简洁、功能齐全。
其中,南方水乡的木屋和北方的四合院都是典型的民居建筑。
5.阳台楼阁建筑:典型的代表有杭州的雷峰塔和黄山的光明顶。
这类建筑通常建在高山或绝壁之上,结构独特,景观优美,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场所。
总之,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一、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比例。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平衡,强调空间的比例和秩序。
建筑师在设计时会精确计算建筑的比例关系,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例如,古代的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的布局,以展现统治者的尊贵和威严;古代园林则追求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以创造宜人的环境。
二、重视木结构和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之间通常使用榫卯连接,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古代建筑还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即将多个石块按一定曲线堆砌起来,形成承重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有效分散荷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注重装饰和细节雕刻。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建筑物的门窗、榫卯、斗拱等部位常常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经常使用彩绘、琉璃、剪纸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使建筑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四、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建筑师会根据场地的地形、水系和植被等特点,设计出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例如,古代园林建筑会巧妙地利用水体,营造出水清、石静、树翠的自然景观;庭院建筑则会在园林中安排假山、青石铺路等元素,以增加自然氛围。
五、重视传统文化的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在设计时会充分表达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代建筑常会使用禅宗的意境和意象,以追求内敛、深远的美感;宫殿建筑则会体现君臣义理和尊卑秩序,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与尊严。
六、注重摒弃浮华与追求稳健。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庄重、稳健,注重摒弃过度华丽的装饰和浮夸的形式。
建筑师通常会对建筑的形式和造型进行简化,突出结构和功能的实用性与稳固性。
这种追求稳健和实用的设计理念,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了较高的耐久性。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比例、重视木结构和斗拱结构、注重装饰和细节雕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重视传统文化的表达,以及注重摒弃浮华与追求稳健。
道观建筑布局
道观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道观是由道德修行者来教导人们追求道德境界的地方。
作为道教的重要场所,道观的建筑布局一直被认为是有深意的。
本文将探讨道观建筑布局的意义和特点,带您领略古代道观的神秘之美。
道观建筑布局注重环境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风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道观建筑的布局通常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实现最佳的氛围。
一般来说,选址靠近山脚或半山腰,以便借助山势之气来助长修道者的修炼。
山川环绕的景观营造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助长人们修行道德。
道观建筑布局具有巧妙的对称性。
在布局设计上,道观往往遵循对称原则,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整体建筑通常由大门、中殿、左右厢房和后殿等构成。
大门是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修炼空间的桥梁,有着象征意义。
中殿是道观的重要场所,供奉了本尊神像,是修道者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地方。
左右厢房则用于安置道士和举行道教仪式。
后殿则是通向内房和道观的重要出口,象征着追求更高境界的修道者。
这种布局的对称性给道观带来了平衡与美感,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和谐的宇宙力量。
道观建筑布局鼓励内心的冥想和沉思。
道教强调内在的修行与悟道,而道观布局则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
在道观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如花园、庭院、池塘等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进入道观,人们不禁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氛围。
这种环境使修行者能更好地专注于自我反省和内在的冥想,以寻求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平衡。
道观建筑布局代表了道教的宇宙观念。
道观建筑除了追求美感和和谐外,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道观中的建筑元素如门楞、壁画、石刻等都与道教的宇宙观念密切相关。
例如,门楞用于装饰大门,起到了保护和祈福的作用。
壁画和石刻则刻画了神仙、仙境和奇异的自然景观,以表达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道观的宗教氛围,也是道教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道观建筑布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修行者营造一个有利于修炼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1.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种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还有很好的自然保温、隔热和吸音效果。
2.斗拱和歇山顶:斗拱和歇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特点。
斗拱是一种石雕结构,用于支撑悬臂结构的梁柱系统,使室内空间更加开阔。
歇山顶则是一种特殊的屋顶形式,常见于寺庙、古建筑等。
3.平面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大多数建筑都是由对称的单元组成的,室内外空间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4.四合院和偏殿: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由四个独立的建筑环绕中心庭院而成。
这种形式能够提供私密性和通风性。
偏殿则是在主建筑之外增加的附属建筑,常用于增加空间和丰富建筑的层次感。
5.平面和立面装饰:中国传统建筑大量采用刻、绘、彩等多种装饰技法。
例如木雕、石雕、彩画等,用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这些装饰多以动植物为主题,取材于自然景观,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
6.屋脊和鼓楼:屋脊和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屋脊是屋顶两侧突起的部分,常用于装饰和凸显建筑的特点。
鼓楼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常见于城市的四合院等建筑群中,用于传达信息和报时。
7.风水和规划: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风水和规划。
风水即古代中国的地理学说,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规划则涉及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建筑的朝向、高度等,以保证建筑符合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的需求。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历史文化。
在现今社会,传统建筑还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与风水
八卦与六爻
爻(yao)《易经》 八卦的两个符号, 一个是“—”,另 一个是“--”。在 《易经》中并没有 “阴阳”二字,数 百年后的《易传》 才把“—”叫阳爻, 把“--”叫阴爻。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 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 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 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 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 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 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 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 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 越多了。
一、风水学与古建筑
(四)点穴:就是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 。从上 面所说的觅龙、察砂、观水中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穴的最 佳所在环境。当然在具体确定一座阳宅、阴宅时还有许 多风水讲究。例如穴与水的关系上,“有形与穴克的, 穴小水大的,穿破堂局的,穴前割脚的,过穴反背的, 尖射穴的,皆从凶论。”(《博山论》论水)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十二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二讲 古建筑与风水
《辞海》中“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 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 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 相宅、相墓之法。”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学者对 风水的认识,但是也有相当一些学者对此持有 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 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 与迷信划等号。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山西西文兴村四周山势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三)浙江武义县郭洞村 郭洞村是一座何氏宗族聚居的血缘村落,
位于县城之南20里,处于东西两山夹峙的一块 狭长谷地上,两山之下有两股山泉汇合而成的 溪河自南而北自村中穿过。村之南北也均有远 山相拱。是一块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晋代郭璞所著 《葬书》最著名,被当作风水著作 之经典。《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 风次之。”即将藏风得水方能获得生气作为选择阴宅的 标准,这当然也是选择阳宅的标准。古人为什么如此重 视阴宅,这自然与传统的祖先崇拜有关系,厚葬祖先, 以表示子孙的尽孝之心。郭璞在《葬书》中提出:“人 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进一步道出了重 阴宅的根本原因,祖宗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就能受到荫 佑,厚葬死人是为了活人。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理解,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和谐、平衡和统一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对称的布局,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2. 尊重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选址、造型和布局都经过仔细的考量,力求与自然地形、水系和植被相协调。
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将自然景观纳入建筑内部,形成景中有楼、楼中有景的效果。
3. 讲究材料和结构的工艺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追求材料的天然质感和纹理美。
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瓦、石块等,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加工和组合,展现出独特的工艺美学。
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也非常讲究,常常采用斗拱、悬山、檐砖等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4. 强调建筑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地位和地域的象征。
例如,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通常都以庄严和宏伟的形式展现,体现了皇权和神圣的象征。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常常采用丰富的图案和雕刻,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5. 注重空间的层次和流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性。
建筑内部常常通过门户、门楼、过道等设置来划分不同的空间,形成层次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也注重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使人在建筑中的流动过程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延续。
6. 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而闻名。
古代建筑的斗拱、砖雕、木雕、石刻等工艺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仅在结构上体现了精巧的设计,还在装饰上展现出华丽的艺术效果。
建筑的壁画、彩绘、雕塑等装饰元素丰富多样,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瑰丽和细腻。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装饰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紫禁城与中国古代住宅文化
紫禁城与中国古代住宅文化来源:网文住宅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关于住宅环境规划的一门学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各种流派,是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一种独特探索。
紫禁城正是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它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住宅堪舆学的玄妙智慧,整体上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取得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
下面将从结构布局、建筑样式、龙脉、陵寝四个方面介绍明清两代紫禁城的风水特点。
1、结构布局住宅建筑的结构布局讲究藏风纳气、形势契合,紫禁城的布局正是这一风水原则的典范,其规划布局颇有堪舆讲究。
如以景山为其“镇山”,金水河自乾方入而从巽方出,并在武英殿、太和门前等凸出,形成“金城环抱”之势。
整体立意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力鼎之尊,规模恢宏、气势磅礴。
以上为北京故宫平面示意图:如图“整体立意”: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和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与魄力,在堪舆学中称为“来势为本,住形为末”。
如图“五行分布”:紫禁城由五大元素组成,土在中央,水在北方,金在西方,火在南方,木在东方,宫殿依此而建。
如图“三元九运”:紫禁城是在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动工建造,运在九紫,流年丙戌,子山午向,天人相映,是真正的三元不败之地。
如图“阴阳交会”:紫禁城风水的核心思想是气,总体环境由阴阳二气所化生,紫禁城背负高山,面对河水,坐北朝南,其气冲和,端崇尊贵,气势冲天,再现阴阳二气的元动力量。
如图“八宅法”:紫禁城后有景山作为靠山,山主贵为靠,主门为离坎两门,且以离为主,按八宅法分析,为延年穿宅之格。
如图“空间序列”:紫禁城建筑群体性空间布局的序列效果,验证了堪舆形势说的有关论说,讲究运势近形的对立统一和时空转换。
2、建筑样式紫禁城中的房屋成千上万,但每一间都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进行布局,从房屋坐向,梁柱数目到色彩搭配、房间布置等,无一不符合传统的风水之道。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探析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探析提纲:1.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概念和特点。
2.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
4.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现代价值。
5.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保护与传承。
1.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概念和特点:山水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意象。
传统建筑中的山水内涵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和灵魂。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的概念是指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利用自然山水、风水地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状态。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是祖先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了中国建筑的美学独创性和文化传承性。
传统建筑山水内涵具有以下的特点:(1)地形特征鲜明:山水在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设计师通常选择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既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又能增加主人的财富、威严和品位。
(2)多样化的神话故事和文学艺术:传统建筑山水内涵同神话故事和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诗、书、画等方式进行营造,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艺术气息。
(3)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山水内涵要求建筑的设计者要根据生态环境来进行设置,这样能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并让生态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
(4)注重形式语言的艺术性:传统建筑山水内涵需要建筑设计师将自然界的元素与人性的因素进行完美地融合,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2.传统建筑山水内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传统建筑山水内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山水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传统建筑山水内涵是将自然界的美与人性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够满足居住条件的需求,又能够让人们体验到自然界的美的感受。
(2)山水内涵体现了对生态的保护:传统建筑山水内涵要求建筑设计者在建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设计出绿色的建筑,即在建筑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浪费,同时要进行环保防治,以避免环境的污染。
(3)山水内涵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山水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对传承和发展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李乾英2010级城市规划一班312010*********2013年11月29日摘要:讲述风水的形成过程极其内容,分析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的形成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空间布局1.前言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夹杂了许多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城镇布局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在城镇空间布局,对小区域地质、地文、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的把握上,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裹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现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
2.风水的形成人是陆栖动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
而地理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给人带来幸运和幸福吉祥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潜藏危机,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
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人所向往;阴冷潮湿、艰难困苦、险山恶水的环境,人所趋避。
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应自然的本能反应,于是“风水”这门考察选择环境的学说,便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
传统的“风水”学说便是依我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八卦,五行四灵,相结相属而成,讲究龙、砂、水、穴、山势主次有序,环山抱水。
是一门内容浩瀚,珠沉沙浮的杂学。
它包含着我国古代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诸多方面的内容。
“风水”术经数千年流传发展,历代沿革,有不少别名,如堪舆、形法、地理、青乌、青囊、卜宅、相土、阴阳等,各地流派呈纷,各有所重。
以形和理气两派为主。
“风水”从字面上讲“乃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晋代风水家郭璞《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为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古代风水家青乌子《葬经》曰“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有后人注曰“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像成于外,实相乘也”。
3.风水的内容与地理环境的形成风水讲究的是考察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组合。
在选择基址时,实施步骤分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
具体来讲“觅龙”就是对山脉整体走势进行判断;“察砂”是对周围环境的群山进行考察;“观水”是对区域内水流河道形式、水质好坏进行检验;“点穴”即根据觅龙观水的结果,在区域内选定具体位置;“取向”则是对选定的位置确定其合适的朝向。
不难看出,以上几个步骤都是基于地理环境。
而对地理环境进行的资源评价。
具体来说,风水中考察的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各个方面,风水理论夹际是综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蟪筑学等自然科学的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文化。
一个好的“风水”环境应该具备,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即建筑基址后的北山主峰(风水上称主山,来龙,靠山,玄武) 座北向南,迎纳阳光,山体肥圆端正,象征主人,谓之玄武垂头。
东侧次峰(风水上称左砂、上砂、龙砂或青龙)山体应低于主峰,逶迤起伏向内,谓之青龙蜿蜒。
西侧次峰(风水上称右砂、下砂、虎砂或白虎) 山体更应低于主山及上砂,山体伏卧向内,谓之白虎驯服。
与主山、上砂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以求藏风聚气,左右砂山如同主山两边左辅右弼的侍卫。
主山和建筑前应有河流,环抱平缓而过。
主山及河流对面应有小山土岗(风水上称案山) 如同主山前之几案。
案山之后,与主山相对的南山主峰(风水上称朝山、朱雀山) 山体应回旋起伏,谓之朱雀翔舞。
朝山象征臣属远远向主山朝拜。
建筑或村镇正好在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开阔,略有坡度,南北主峰中轴线上中心一点即为龙穴,“风水”上认为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为建筑最佳福地。
河水流进流出的地方应有峡口,“风水”上称水口,水口紧则聚气。
周围环山应草木繁茂,清泉流淌。
在这样一个背山面水,山环水抱。
四面山势主次分明,尊卑成序,内聚封闭的环境,符合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原则,尊卑成序,内聚封闭的环境,符合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原则,阴阳相谐,四象具备,认为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我国许多历史名城均座落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南京、北京阆中等。
而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更是封建皇帝刻意寻求这样的环境做为万年吉地的。
当然帝王已成为历史,而这些环境景观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载体依然存在。
4.风水与建筑空间环境、空间布局提及风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水的最佳组合或者建筑。
设施等的布局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风水的讲究去实施,这说明风水文化已经从最初的一种给予人们指导去如何选择适宜居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沉淀于大众心中的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见这一文化留下的烙印。
风水与村落民居;在村落民居的选址中,讲究“负阴抱阳”,也就是宅院后有主山,左右有侧峰,山上植被发育好,宅前有弯曲水流环绕,远处有起伏的小山,总体表现出一种靠山面水的格局。
如有“江南第一风水村”之称的浙南山区武义县郭洞村,襄樊南漳县板桥村青龙寨等,都是在风水理论的引导下,修建起来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村落。
在宅院内部,对干宅内的树木、下水道、房屋之间位置、门窗、屋内陈设、宅院围墙等,也有各种各样的讲究,对于研究我国古民居,必须要考虑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与古代城市、建筑;风水解决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上的整体处理,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古代建筑影响非常深远。
在中国历史士,可以明显的看到很多城池的选址、城门设置、内部建筑规划布局等都体现着风水文化,如北京城、西安古城、晋阳古城、南京城等。
在建筑方面,以宗教建筑最能体现出风水文化的影响。
很多名山都修筑有宗教建筑如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为佛教圣地,青城山、武当山为道教名山。
这些山上的各类建筑在选址时均讲究藏风聚气,注重与周围的山脉水流能够巧妙结合,显示出一种和谐美。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思想中宅、村、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 宅、村的情况下) 或弯曲的水流( 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为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
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空间格局。
风水思想中的最佳空间布局风水思想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
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
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 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生态环境特点决定的。
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
其科学的价值是: 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风水思想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5.结语作为相地之术的风水,是中国人在没有掌握现代科学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前,形成的自成一体的朴素的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并承袭至今。
其由里及表所表现的本质是,城邑和住宅的选址建造要在最适宜经济生活发展的地方,注重人跟自然世界的契合。
从北至南,在传统文化覆盖地区,城镇的建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城镇自古代营建到发展,沿袭这一脉络前行。
中国的地理,对中国自古以来趋于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有着深厚的影响,不论王都还是城邑,古代城镇的营建都围绕着“礼”的基本要求构架,同时因“礼”而注重选址的风水。
从某种形态上来说,这一过程形成了一种“制”,例如先人的陵寝选址注重风水、宗祠官署的选址要求和其建筑布局都深受风水影响。
因此在举国之中,形成了统一的法式。
从城市选址到街区布局,再到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的住宅布局,空间范围上由大至小都遵循着风水的要求和规则,风水犹如一个局,将这些围合在其中,并且渗透到每个人的价值观念。
风水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它根植于传统文化,所以人类对于风水的解读不足以把它完全的量化。
在接近风水的事实真相之前,应该更多的去探索风水和传统文化结合,去营造宜人、宜居、遵循自然生态法则的环境,这是风水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最具先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沙重龙风水学的科学认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l0(3):286~288。
2.张效通、钱学陶、曹永圣应用中国环境风水原则规划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ll,l 8(1):1 8~24。
3.龙彬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M】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3- 97。
4.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1- 29。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 - 107。
6.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5- 58。
7.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