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示范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1)
第 16 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尝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依靠语言符号再造审雅观中的形象,是由于依靠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边我们一同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切合(q 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 u)...拘泥 (n ì)欣然(chànɡ)犹如(wǎn)...汹涌 (y ǒnɡ)忧如 (f ú)鉴赏(jiàn)...歌谣 (y 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切合:迎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遣;派遗。
桥堍 (t ù) :桥两端凑近平川的地方。
欣然:因不如意而感觉不畅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姑且苟安。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判定和赏识。
掠过:扫过,掠过;闪过。
从上边飞过。
喜悦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洋洋得意的样子。
2.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第一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异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 7) :详尽描绘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 (8 — 13) :经过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了然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掌握作者的主要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2.品尝文中意深刻的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欣文作品的方法。
一、入新同学,三年以来的文堂上,我已学了许多典篇目,它大多都拥有很高的文学价。
有能一下,欣些文作品,我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
但今日我要大家的是抓住文作品的形象性特色,的想象力。
同学翻开本,我一同走今日的文内容。
二、教课新目学一:作者叶圣陶 (1894 —1988) ,原名叶,字秉臣、圣陶,江州人。
代作家、教育家,有“ 秀的言家” 之称,身致力于第一版及文的教课。
目学二:掌握文章点,理清行文思路1.你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点的句子。
明确: (1)文字是一道梁。
的堍站着者,那的堍站着作者。
通了一道梁,者才和作者见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达出他的所所感。
(3)者看到的是写在面⋯⋯他的目的。
他要通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所感。
(4)像遣着想象来看,一幅画就在眼前了。
同也就接触了作者的境界。
2.合上述点,并合文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点。
明确:欣文作品,要学着遣自己的想象力,通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所感。
3.思虑:作者要述怎样文作品,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述作者、者以及文字之的系?明确:要述怎样文作品,第一要到文作品的本,即什么是文作品的。
以文字体,作者想要达的所所感,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实质。
所以,阐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实质,是表达中心看法的前提。
4.阅读第 8— 10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怎样论证赏识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剖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下手,第一以纯理性思虑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或许有几处地方齐集着人,莫非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储藏的壮景与感情,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阐述在想象中张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组成的画面,便能感觉到诗中静寂的境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课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思想。他们能够把握文章中关键信息,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 掌握修辞手法: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5. 其他准备:
- 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学生写作成果等。
- 准备便签纸、彩色笔等文具,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时使用。
- 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形象。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讲台,用于教师讲解、演示辅助材料。
- 在教室后方或侧方设置一个写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想象力、文学创作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例解释:
- 在讲解课文时,针对“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想象力。
-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无情的河流,它会冲刷掉所有的记忆”,教师应详细解释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其含义。
3. 测试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如让学生现场写作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或者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文章平实的语言。
3.学会鉴赏文艺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文艺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阅读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吗?你曾设想过没有了想象力之后的生活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吧,看看叶老先生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代表作有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
字音字形歌谣.(yáo)桥堍.(tù) 旷.远(kuànɡ)驱遣..(qū qiǎn)怅.然(chànɡ)海啸.(xiào)拘泥..(jū nì)记载.(zǎi)词语释义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旷远:空旷辽远。
怅然:失意,不痛快。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 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5—13):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4):结尾点题,进一步强调文艺鉴赏的目的和方法,指出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
2.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排版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202004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2.学习本文阐释问题的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重点)3.结合课文内容,把文艺作品鉴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难点)自主阅读法;迁移阅读法。
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怎样通过文字桥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吧!【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2.字词积累驱遣.(qiǎn) 桥堍.(tù) 歌谣.(yáo) 契.合(qì)旷.远(kuàng) 苟.安(gǒu) 拘泥.(nì)驱遣:驱使;赶走,消除。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指投合,意义相投。
旷远:广阔,辽远。
【阅读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作者欣赏文学作品的主张。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2.梳理文章思路。
作者先阐述了文艺与文字的联系,接着告诉读者,要想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对话。
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就是驱遣我们的想象力。
【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为什么说文字是桥梁,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心灵契合?作者所写出来的文字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读者读文艺作品,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运用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文段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细腻的情感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预习本文且了解议论文的文体;但不会用相应的方法鉴赏文艺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文中文艺鉴赏的方法,即如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难点: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两个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这篇文章,大家觉得难吗?生答:难/不难经过大家的预习,首先我们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主要论点——读文章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请同学黑板图示全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先于人生体验,把自身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读者又通过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并驱遣他们的想象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美的经验感受,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
其实啊,这是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中的一篇实用性比较强的自读课文。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七年级,但是就像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学一篇文章或读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体验。
相信今天这节课也一定能收获到现阶段,我们读这篇文章而得到的收获体验。
所以,请进入今天的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学以致用,来鉴赏。
第一个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如何做呢?文中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自主探究:推荐你最受启发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展示时,请先明确信息所在位置,再进行分享阐述)交流展示:1.第八段、九段: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推敲、景物的配合(找方法时先找上一层级的,再找下一层级的)2.第十二、十三段: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明确相应的鉴赏方法后,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来鉴赏鉴赏一:诗歌(一)PPT展示《鸟笼》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小组合作:请运用第一部分的鉴赏访法来鉴赏交流展示:刚才的鉴赏用了什么方法?——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新人教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预习检查1.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读准字音桥堍(tù) 契(qì)合海啸(xiào) 歌谣(yáo)驱遣(qiăn) 苟(gŏu)安旷远(kuàng) 拘泥(nì)三、文本研读任务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22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3.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4.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2.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中主要概念间的关系是什么?想象,文字和文艺,作者和读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3.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4.借助想象所进行的鉴赏活动带给读者怎样的审美体验?5.试分析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一比喻的表达效果。
6.阅读文章⑧-⑩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7.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四)写法探究1.语言通俗易懂。
2.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蕴绵长,如果单从文字表面理解,很难得其精髓。
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想象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
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
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