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1)
【小初高学习】高中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知道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懂得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能提高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还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和意义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主要形式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经济生活理论。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推出理论,又用学习的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温家宝:通过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蛋糕”分好2、现场调查:制定一份调查表(包括父母的工作、所有制形式、收入分配方式)要求:(1)填出自己父母的工作(2)运用第四课所学的所有制结构分析父母的职业属于哪种经济形式。
教师总结:父母的工作属于不同的经济形式决定收入的分配也有不同的形式。
你的父母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情景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问题探究一: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三位工人的工资之所以高低不一,在于他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特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按劳分配的作用第三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第四章:按劳分配的实践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第五章:结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第六章: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按劳分配中实现公平正义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联系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体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案例第七章:按劳分配与社会发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7.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按劳分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第八章: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8.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案例第九章:按劳分配的国际比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9.2 教学内容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按劳分配国际比较的启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小组讨论法: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让学生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展望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探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分配体系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社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必要性和意义,更充分的理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正确的对待我国国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教学实现手段1、教学手段:多媒体2、教学方法:关键词讲解、比较、情景模拟、探究与合作、评议四、教学过程1、经济活动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有何关系?2、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五、情景模拟【主题情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先锋咨询公司”帮助顾客李雷解答他的困惑之工资分配【情景问题一】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模拟李雷高中毕业后被一家服装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的服装包装工人,该公司是一家公有制企业,拥有管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包装工等人员,下面是李雷的工资单姓名基本工资(元)考勤奖(元)奖金(元)总额(元)1500 300 300 2100 王鹏(包装工人)1500 250 100 1850 李雷(包装工人)注:奖金是根据产品的合格率分为三个等级,合格率为 100奖300,合格率为95奖200,合格率为50为100,李雷当月请假为5 天。
问题: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问题二】在公有制企业中,大家共同劳动,都是企业的主人,可不可以按需分配?为什么?【情景问题三】当今社会更提倡公平、和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教法与学法】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法、思维学习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还记得前面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经济生活中比如货币、价格、消费等一些知识点概念和基本规律,相信同学们对经济生活已经有了初步理解。
那么,今天我们把整个经济生活比作整个社会财富,就像一块蛋糕,而要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块蛋糕的既得利益者。
当然把蛋糕做大必然重要。
可是,同学们想一想,光是把蛋糕做大就行了么,是否要通过一个适当分配蛋糕的方式来体现我们劳动价值的不同?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式呢。
好,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浏览课本上58页到60页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并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58页的案例,这个村子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联系我们之前所学到的经济知识大胆地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并把它在书上问题的旁边罗列出来,想好或写好的同学可以事先举手回答问题。
(写板书,大标题)(二)讲授新课老师:那么,有哪位同学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学生A:材料看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同学们回答中所体现的种种特征,其实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体现的优越性,现在我们具体学习劳动,劳动是光荣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_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案1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形式,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重)按劳分配的内涵与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与意义(难)[教学板书][教学方法]情境探究、阅读、讨论与讲授结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导入:《同富不同路》我国的分配方式是单一的吗?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新课探究:《猎人、狗、免子与骨头》猎人买来几条猎狗,因为猎人能力有限,狗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满足的。
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
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
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
于是狗而都非常喜欢捕捉数量越来越少的小免子遇到大免谁也不出动,猎人收获越来越少。
于是猎人决定按照捕获兔子的重量和数量,总重量来评价猎狗,并且贡献突出可以得到特别的鲜肉奖励。
结果,猎人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按劳分配(1)猎人在最后采取的分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放到我们当前社会也就是哪种分配方式?按照狗捕获的免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报酬。
按劳分配。
(2)什么是按劳分配?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2.问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3.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题:针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通过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际运用和深入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论文写作:请围绕“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
b.《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等相关学术论文。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教学难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三.学情分析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法(1)讲解法: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某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弄懂知识点从而使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例举小吴一家不同收入分配的案例并且进行分析探讨,请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答案,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历史的一些图片以及国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某些事例等待,让学生感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要完善的部分五.教学工具《经济生活》教材备课本粉笔黑板粉笔擦案例演示稿投影仪电脑六.教学过程(课时为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学生思考时间为5分钟)1.课程导入(5分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人们巧妙地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我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将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人们不仅仅重视蛋糕的制作,同时人们也关心着蛋糕的切分,蛋糕的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怎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切身利益。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和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
教具准备:1.课件投影;2.课堂小组活动材料;3.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有哪些?”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热情。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定义和内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优劣势分析。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不同情境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同时让学生总结各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
四、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分配方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并论述在该情况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及这一分配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看问题3、觉悟方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然性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依据教学难点: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各自家庭收入的来源通过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新授(一)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基本内容(1)分配范围:公有制范围内(2)分配依据:劳动的质和量(3)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3、按劳分配的意义(见小字部分,学生阅读)(二)其他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1)它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2)特点: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入虽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个体劳动者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直接取得收入。
(3)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1)几种具体分配方式(2)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必须是合法的收入。
必须反对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非法收入(3)在现阶段,要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的收入。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作用,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要求理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并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 增加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 动人民的感情。
教
学
过
程
多 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意图 体 媒
师 生 互 巩固重、难点 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动 知识
课堂总结 课堂作业
让学生自己总结 完成练习册本框题 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
板书设计 二、 价值规律 教学反思 教师应多加强练习,巩固知识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几种重要、讨论探究法、设问法、情景导入法等
学
过
程 多 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意图
媒 体
导学案 内 容检测 新
1、 2、
按劳分配 其他分配方式
引导学 生自主 生:完成 学 生 学 习知识 师:制定
新课 设问: 你了解你的家庭收入各属于什么 师:设问 引 出 本 导入 分配方式? 生:回答 框题
课
教
学
1. 生产决定 , 决定分配方 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要实行以 为主体、 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 中 分配的 基本原则。 3. 实行按劳分配, 是由我国客观现实的经济条件决 定的。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 义公有制条件下 是实行按劳分 配 的 物 质 基 础 ; 社 会 主 义 条 件 下 人 帮助学 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 。 生解决 4.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 师 : 设 置 难 点 、 劳动 和 直接联系在一起。 按劳分配是 探 究 活 突 破 难 对 以 往 几 千 年 来 不 劳 而 获 的 剥 削 制 度动 , 引 导点 的 ,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学生自主 的 ,它体现了劳动者 、 学 习 , 合提 高 学 的社会地位。 作探究 生 的 合 5.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 生 : 合 作作 探 究 位,决定了 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 探究 能力 位。 6.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除了按劳分配以 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和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梳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主体地位。
①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由于――――占主体地位;②在―――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是―――(2)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生产要素的内容:――――――――――――③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例1:(2005.江苏.31)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C.它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D.它是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解法探究:本题考查了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份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故A不选,而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B不选,C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D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故都选。
2020高中政治 第单元 第7课 第1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逻辑脉络:本单元从分配环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性认识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财政、税收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分别阐述“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收入与分配的学习,进一步阐述“为谁生产”的问题,与前两个单元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认同我国的财税体制。
科学精神: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法治意识:税收法定原则;依法纳税。
公共参与: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同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为议题,探究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措施;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国家财政的作用”为议题,了解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角度,明确为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
描述与分类: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要素分1。
政治认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增强对我配。
2.解析与论证: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3.预测与选择: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4.辨析与评价:区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区分各种生产要素分配.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认同.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作用.3.法治精神:依法保护产权,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4.公共参与:杜绝好逸恶劳思想;积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增加个人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判一判] 我国当前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2014年公开课最新)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供求等信息获得的收入
本 课 小结
小结
按劳分配 是 什 么 ? 为 什 么 ? 为主体 多种分 配方式 并存
1、基本内容和要求 2、必然性 3、意义 4、主体地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课 后 1. 完成状元之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作业 2.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分配制度还要注重效率和公平? (带着该问题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班级
高一(10) 授 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 题目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授 课 新授课 类型
教 学 讲授法、探究式、 课 时 安 1 课时 方法 情景教学法等 排
1.知识与技能: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 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 义。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 教 学 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式、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轻松自主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 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 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重点 难点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 教 学 环节 新 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收入来源(方式) 导入 问:探究: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快 速,人民收入大大提高,人们 的收入主要有哪些途径? 新 课 首先,让我们学习共同学习本节课第一目题: 探究 多媒体展示:猎人奖励猎狗的方式,并提出 4 个探究问题: (全班分为 4 个 小组完成)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体及其原因.教学难点:我国当前分配制度形成的原因二、预习导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导入:《同富不同路》问题1:由以上漫画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老王高级技工月工资5000元问题2:在同一个国企车间,为什么他们的收入不一样?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因为该车间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不按资”)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按劳不按需”)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性质和特点
按劳分配有什么优越性?
① 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 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 思考:在这个国有企业里,工资的分配主要以什么 为尺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前提要求 尺度依据
在公有制经济中,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对象
分配结果
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
; / 韩国女主播 ; 2019.1 ;
大部分还是不喜欢和士兵挤在一起,所以他们一定在大楼里,除了舒适外,也是象征意义上的必要性. 他率领二百多人向着它栋五层楼的方向猛攻. 在战前,莫济里并不是大城市,她后世将变成一个重要的石油管道输送节点,它个时候小城市才会迅速发展.至于现在,他只是普通的小城,因依靠 着河流有战略意义罢了. 攻击的沿途,不少从房屋里钻出来的德军看看情况,很快就遭遇到苏军的迅猛打击. 部分士兵和大部分分开,开始挨家挨户的检查房屋. 一般士兵是做好准备,再另一人踢开门后直接扔进去手榴弹,接着冲进去胡乱扫射,不管有没有人.那样做杀伤了不少德国人,也给公 民的住房造成巨大伤害. 战端一开战士们已经顾不上,有的人觉得可能有同胞还住着,他们更灵活的进攻,并不是粗暴的扔一顿手榴弹. 巷战爆发了,苏军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却也付出了一些战士死亡的代价. 那支猛攻的部队没有遭遇严重抵抗,李小克命令部队猛冲,冲锋枪组成强大的弹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客观原因
只有让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 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 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小结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公有制 为主体 多种经 济成分 共同发 展
决定
按劳分 配为主 体多种 分配方 式并存
按劳分 配为主 体
基本内容和 要求 必然性 意义 主体地位 个体劳动者劳动 成果分配 生产要素分 配
(1)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不能按需分配)
(2)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
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不能搞平均分配
劳动是谋 生的手段
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 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 么结果 ?
材料1:
平均主义
“懒汉” 束缚生产力 普遍贫困
5、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土地 )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资本 )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信息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个体劳动所得 ) 按劳分配 9、老刘承包了责任田,种植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元(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 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我国分配制度实行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要素:为了进行各种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各样的物质要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中的 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来分配收入. 分配依据: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回报或 收益,资源就不能流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就会 落空. .
多 层 次
Back
决定
生产关系 基础
生产力
决 定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关系
分配方式
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所 有 制 结 构
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分 配 制 度
按劳分配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 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名称项目
个体劳动者的 劳动成果分配 非公有制 是自己的劳动 成果
按劳分配
不 同 点
所有制 基础不 同 分配方 式不同
分配的 客体不 同
公有制
社会将个人消费 品分配给劳动者 个人消费品
不只是用于个 人分配
相 同 点
(1)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方式 (2)合法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收干下上 工活地工 人人人人 赶看等喊 人人人人 。,,,
上 下 有 电 激发劳动者的积 话 极性,推动劳动 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 技能,有力地促 进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的优越性 或作用有哪些?
材料2:
住 房 楼 房 化 , 走 路 马 车 化 穿 衣 城 市 化 , 吃 饭 细 粮 化 ,
劳动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上述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课后探究:
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 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 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 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 响?
经济制度
C、我国各地区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D、我国生产力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B
想一想: 多选题
4. 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 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
BD
A、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B、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C、李某在购买股票所得到的股息收入 D、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意义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 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我国现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 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 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直接原因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体分配方式;还 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
其他分 配方式
练习题
张氏兄弟,老大承包集体鱼塘养鱼;老二是某国有工厂 的技术成员,并将一项专利卖给厂里;老三在一家外资 企业做工;老四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
1.下列对张氏四兄弟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老大和老三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
B.老二和老四的所有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C.老二和老四的收入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D.老二和老四的收入分配方式完全相同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按劳动要素分配体现了劳动者与 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雇主必然要无偿占有劳动者的一部分 剩余劳动,存在着不平等性
练一练
判断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劳动 )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管理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资本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资本 )
5.王某一家五口人员月收入23000元.其中王某之父是国有 按劳分配 企
业工程师,月收入6000元;王某之母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 人员,月收入4000元;王某本人是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月投
技术要素分配
资本要素分配
资利润收入7000元;王某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
3000元.王某之妹开了一个小商店,月收入3000元
它是唯一 的分配方 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式吗?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本、技术、土地、 劳动力 等要素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 福利性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想想 个体劳动特点? 劳动者个人或家 庭占有生产资料; 以自己的劳动为 基础,劳动成果归 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张三本人:
我在家承包了 五亩责任田,完成 农业税收后,收入 还挺不错!
按劳分配
我在马路边开了个 小店,收入还不错
张三老婆
哩!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
张三儿子
我是水利局职员, 每月除工资、奖金、 津贴外,还炒股, 赚了不少钱。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炒股 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 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 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尺度依据 前提要求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 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 得,少劳少得。
手 里 不 断 十 块 头 。
吃 不 愁 , 穿 不 愁 ,
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 识 1、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
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
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 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2、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
2006.12.7
按生产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包 括: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 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 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归纳梳理
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 展
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经济效益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存在的范围不同。
按劳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2、分配的方式不同。
按劳分配是作各种扣除以后,以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分配 个人消费品.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按劳动力的价格分配,劳动 者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将劳动者的劳动力价格支付劳动报酬
3、体现的性质不同。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乐昌市一中
黄本勤
2006.12.7
全书逻辑结构
“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 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
问题
社会再生产包括哪些环节?它们关系如何?
反作用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决定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依据上题的结论,我国现阶段采取的 分配制度是(D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 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定这一分 配制度的直接原因是 A、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结果 B、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分配结果
真难理 解啊!
分配对象
注 意:
按劳分配
(1) 、地 位: 主体 基本原则 (2) 、实行范围: 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