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需要。 (5)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
2.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趋势
(1)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
(2)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
方控制不断加强。
4.影响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 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 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
(1)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
(2)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政权加以维护。
(3)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 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 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
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
制度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制
和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统一六国后,逐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对中国历史有
深远影响。(2)从西汉至两宋,随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
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3)明清时期君主专
(2)评价: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以科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君主专制为核 心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选官、监察制度 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复习备考时,归纳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注意将选官制度 的发展沿革理顺,总结出演变历程,重点理解科举制的积极作 用;对比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2014高考历史一轮精练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9.A1,O1[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9.B[解析] 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
故选B项。
24.A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12.A1[2013·广东卷]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12.B[解析] 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推荐】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014·黑龙江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2.(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3.(2014·北京朝阳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解题依据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
2014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0·滁州模拟)对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赵、韩、魏三家诸侯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同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C.春秋末,晋国大权渐渐落在几个诸侯手里,是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图片中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史实,排除C项,参与分晋的“三家”是赵、韩、魏三家大夫,不是诸侯,排除A项。
《资治通鉴》从西周开始记起,排除D项。
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同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故选B项。
2.(2010·池州模拟)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故D项包含了A、B、C三项,为正确答案。
3.(2010·潍坊模拟)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解析】选B。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检测一.选择题1.( 江苏省扬州市2013学年高一月考)“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中体现了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 郡县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2.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了很多外地号牌的汽车,在其中有四辆车的号牌特别引人注目,那么下列四辆汽车号牌其简称源于西周分封制的是 ()①豫KL9518 ②鲁QR5168 ③冀N51988 ④晋P18598A.①② B. ②③ C . ②④ D. ①④3. 在美国会计学教授通过DNA鉴定被验明是成吉思汗子孙后,一些孔子准后人获得灵感,想借助染色体,证明自己体内流着孔夫子的血液。
这种做法主要说明 ( ) A.现代人有浓厚的历史名人崇拜情结B.现代社会仍存在宗族观念C.孔子后人对祖先的敬重D.现代科技为鉴定血缘关系提供依据4.2012年11月03日,海峡两岸的社会各界5000余人共赴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地—湖南省炎陵县,举行隆重的壬辰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你认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绪源于我国古代的()A.礼乐制度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5. (2013年高考浙江卷)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6. 某校高一历史课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归纳了下列知识结构图,假设你是他的一位学生你对这幅知识结构图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7.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在他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是难以抹去的,所以设立右图所示官职以制约相权,确切地说,其主要职责还有 ( )A.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B.下达诏令并监察百官C.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D.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8.( 安徽省亳州2012年期中)《剑桥中国史》中关于西汉的地方组织写道“随着一个单一帝国政体的重建,高帝设法调和两种完全对立的制度,以便满足那些有功于他的人。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
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B.门下省最高长官C.尚书省最高长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8.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9.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C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考点突击0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一)分封制1.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治2.内容:(1)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2)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掌握地方实权;(3)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随军作战拱卫周王室。
3.特点:(1)纷纷对象种类多,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规定了严格的君臣关系(3)层层封授4.评价:(1)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疆域。
(2)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2.内容:(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等级。
3.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2)血缘关系维系(3)族权与政权相结合4.意义:(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在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日常生活和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1)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考点突击0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郡县制1.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分设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的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
(2)县隶属于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称为“道”2.特点(1)形成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014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A1[2014·广东卷]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2.A[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应表示祖宗牌位,B、C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皇帝制度,故D项错误。
13.A1 O1[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3.A[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1.A1 A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C[解析] 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
故答案选C项。
2. [2014·威海质检] 公元前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人民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验收评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
一切的团体和个人都消融在家国之中。
除了家就是国,其他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被家或国解释和取代。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宗法家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是()A.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血缘关系B.呈现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色C.呈现出君权、父权至上的特点D.呈现出明显的门第等级特色2.(2012·惠州模拟)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这反映的实质是()A.个人观念淡漠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D.儒家伦理观念强大3.(2012·福州质检)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疆(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材料中“中国”指的是()A.内陆地区B.周天子的直辖区C.中原地区D.华夏族的诸侯国4.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5.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如遇到与本王朝帝王名字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6. (2013·厦门质检)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春走向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人民复习: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
必修一专题一1.(2014·吉林汪清)它“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材料所说的“它”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制[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不再世袭,所以,正是郡县制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2015·遵义)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君主的权威是“纳谏”“劝谏”的前提,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
所以答案选C。
3.(2015·吉林汪清)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隋朝时候,由于郡县过多导致地方行政官僚机构、官民比例失调,政府开支过大。
为此,宰相杨尚希建议减少郡县,已达到“精简机构,节约开支”之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D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应选C。
4.(2014·黑龙江大庆)《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59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解析A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士则穿皮弁之衣。
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
2.“县在春秋时似乎还只秦、晋、齐、楚等国有之……(县)只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吏去治理。
……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诉讼。
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治县之外。
”(张荫麟著《中国史纲》)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普遍实行县制B.普遍实行分封制C.既有县制,又有分封制D.最早出现了县制解析C材料显示县制已经出现,但是,很多官吏也有封地,说明分封制仍然存在,因此,A、B两项不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春秋出现了县制,不能说明春秋是最早出现的,故D项不正确。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庭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解析D分封制构建了西周的等级贵族体制,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这里的方法就是宗法制。
4.《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
”这表明() 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解析D分析材料,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4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
全国军务 。 ③太尉:管理____________
(3)地方官制: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中央政府 ②郡由____________ 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皇帝直接任命 。 ③郡、县长官由______________
【知识导图】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秦律通行全国 中央机构 地方郡县制
【知识导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示意图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枢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刑部
兵部
工部 (行政机构)
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Ⅰ.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
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Ⅱ.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 Ⅲ.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郡国并行制
郡县、封国 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1)汉初:_____________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_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 体制。 逐步形成_______ (2)隋唐时期。 决策、审议 和执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 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内容 (1)皇帝制度。 政治、经济、军事 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①权力: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皇位世袭 ________;皇权至上。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中央官制的设置及职能各是什么? 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下设诸卿。 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__________________ 监察百官 。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__________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提能专训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提能专训(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根据题干中“私人顾问”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职权范围明确,故均不符合题意。
2.(2014·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答案:C解析:图①的关键信息是周都城在镐,所以是西周时期。
图②的关键信息是能够看到战国七雄的名称,所以是战国时期。
图③的关键信息是周都城在洛邑,并且晋国未被三分,所以是春秋时期。
图④的关键信息是殷,可知是商朝。
按年代顺序排列是C项。
3.(2014·济南市高三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国九代国君王位继承的方式多样,可以看出当时宗法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国君王位继承问题,排除A、D两项;B项是材料的表象,未反映材料的本质问题,排除。
4.(2014·石家庄质检)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
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
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
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故A项说法错误。
2014高考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试卷含答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4、(2013广东B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5、(2013北京卷)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 C.汉 D.唐6、下列是对右图铜权[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法C.反映了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D.权身诏文由太尉起草7、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8、(2013陕西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4北京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2.(2014福建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3.(2014广东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4.(2014广东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5.(2014大纲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6.(2014大纲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2014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8.(2014天津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9.(2014新课标I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高中历史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2014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周代的分封制,涉及西周的历史地理知识。
解答的关键是判断出“雅言”乃周代的官方语言,应源于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
【解析】选C。
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是在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服从周王室。
由题干可知,诸侯国在文化上,如礼仪和语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
周王室和中央政府在“王畿”地区,即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西周的统治中心即都城是镐京,今陕西西安,故选C。
2.(2014·广东文综·T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
解答关键是对宗法制的理解。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信息,宗字是一个会意字,“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是屋宇之形,则表示祭祀之事,可能表示摆在宫室房间内的祖先牌位。
A与题干无关;B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名称出现于秦朝。
故C最符合题意。
3.(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答关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解析】选B。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将治理人民看成是承奉天道,故皇帝经常要举行祭天大典。
同时,封建统治者对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的活动,从祭祀的对象、建筑格局到祭器的摆设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知识背一背一、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3、特点: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和地方权力并存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和宗法制紧密结合4、作用:①周天子的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开发边远地区,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宗法制1、含义: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2、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4、作用:(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重点理解】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浓厚的部落色彩②有浓厚的迷信和神权色彩③有开创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
3、推行郡县制(1)时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县制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通行全国。
(2)特点: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①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课标Ⅰ,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2.(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3.(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D4.(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答案 B5.(2013安徽文综,37,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6分)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6.(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2012·高考北京文综卷)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宋开封
C.元大都D.明北京
4.(2012·高考天津文综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5.(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7.(2012·高考广东文综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削弱
8.(2012·高考广东文综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它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9.(2012·高考江苏单科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0.(2012·高考浙江文综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2012·高考安徽文综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2.(2012·高考四川文综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13.(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
1.【解析】选B。
清朝内阁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材料中内阁处理公务时形成样本,只是临摹,只能依葫芦画葫芦,不可逾越,体现出体制僵化,故B项正确;A项内阁职权由皇帝决定,内阁职权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形成刻板模式,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解析】选C。
由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政治评价可知,专制薄弱,会有分裂,分裂又会出现力征,力征又会导致兼并,导致专制集权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表述了历史发展进程,故排除A;而B、D两项是专制产生的不充分条件。
3.【解析】选C。
由图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信息,可排除A、B、D。
4.【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A、B 两项正确;由材料中“亲臣重臣”“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可推出D项正确。
因此材料中未能体现的应为C项。
5.【解析】选B。
材料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形式。
统治者采取措施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其统治,故B项为最佳选项。
6.【解析】选C。
此题属于图表解析题,从图片中信息印刷术促进教育发展可排除A项汉朝;“官僚队伍”“文人阶层”“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可排除B项唐朝;从“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这句话可得出是宋朝的更戍法,排除D项。
因此正确选项为C 项。
7.【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信息“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可知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即“附益之法”,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应排除。
8.【解析】选A。
此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可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9.【解析】选D。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政府机构,所以
A、B、C三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
10.【解析】选C。
注意题干材料中关键词“同姓不婚”由秦晋可通婚得知,秦晋不同姓,由分封制内容可知,晋、燕、鲁国皆属于同姓王室分封,故①正确,②晋燕不可通婚。
宋国是先代贵族分封,可与宋通婚,③正确,答案选C。
11.【解析】选D。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选官时只注重文笔,而不关心其品行,虽然遭到惩罚,但老百姓已受到危害,不难得出答案为D。
12.【解析】选C。
世袭制和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以血缘为依据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
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人们可以平等地参与竞争,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因此C项符合题意。
而D项行省制作为管理地方的制度与社会公平联系不大。
13.【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知识属于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据此排除A、D两项;根据题干时间及材料内容可知未涉及C项,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