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课件 疟原虫 (2)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ppt课件
恶性疟原虫是全球分布最广、 危害最大的疟原虫,主要分布 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部分 地区。
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也较 为常见,主要分布在非洲、中 南美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 胞内寄生和在蚊体内的肝细胞内寄生 两个阶段。
在红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经过一段时 间的发育后,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 肝细胞内寄生,并继续繁殖。
疟疾防治政策案例
全球基金
全球基金是全球最大的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资助机 构之一。该机构通过资助疟疾防控项目,支持各国政府加强 疟疾防治工作,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疟疾传播。
疫苗接种计划
一些国家正在实施疟疾疫苗接种计划,旨在通过疫苗接种来 预防疟疾。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在评估几种候选疫苗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广使用。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对原虫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利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开拓新的研 究方向。同时,对寄生虫抗药性的研究、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寄生虫疫苗的研制等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挑战
尽管在原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耐药性寄生虫感染、如何降低 寄生虫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原虫 病威胁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与新药研发
科研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原虫病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揭示了原虫的生命周期、繁殖机制和致病机理,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
新药研发
疟原虫(二)
疟原虫(二)六、致病(一)潜伏期间日疟原虫:长潜伏期:6~12个月短潜伏期:11 ~ 25天恶性疟原虫:7 ~ 27天,平均12天再燃:(二)疟疾发作红细胞内疟原虫经过几代裂体增殖,血中虫数达一定数量时,引起疟疾发作。
发作:残存的红内期原虫发生抗原变异后,逃过机体的免疫作用后,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复发: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人体免疫杀伤作用被彻底消灭后,经过一段潜隐期,重新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疟疾发热病人尸解显示肝脾肿大,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脾肿大(三)贫血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脾功亢进: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骨髓造血受抑制免疫性溶血: 1.红细胞膜上的免疫反应2.红细胞自溶(四)凶险型疟疾凶险性疟疾更多的见于恶性疟原虫,常发生于青少年及无免疫力的青年。
临床表现:脑型疟可出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昏睡或昏迷、晕厥、呕吐。
死亡率高。
感染RBC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疟色素沉积在脑血管内,使脑呈现出灰褐色,右边是正常对照脑型疟病理标本(左)七、诊断根据患者在疟区的居住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派遣维和人员等国际事务日趋增多,特别是同高疟区国家的往来,不可避免地将疫区流行的疟疾引入我国。
准确、及时诊断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疟疾的基础。
疟疾诊断原则(国标)八、防治(一)治疗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
1.治疗用药建议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关键的问题。
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上世纪90年代后,青蒿素类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疟原虫
三、致病
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 红细胞碎片 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发热
疟原虫 三、致病
3、疟疾再燃与复发 •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后 患者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体内残留的少量 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疟疾发作。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 有关。
三、致病
疟原虫
疟疾免疫
1、先天性免疫:与宿主的种类和遗传特性有关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 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血液 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四、诊断
疟原虫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查见红内期疟原虫为确诊 疟疾的依据。检查方法为厚、薄血膜检查法。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等。多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及筛选输血对象。
疟原虫
疟原虫
二、生活史
红细胞外期
雌性按蚊 叮人 含子孢子
子孢子 进入肝脏
体积增长
摄取营养
核分裂
滋养体
吞噬细胞 吞噬
进入红细胞
肝细胞破裂 裂殖体 含裂殖子
疟原虫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速发型(TS)
• 迟发型(BS):在肝细胞内处于休眠期,称为休眠子 ,是引起疟疾复发的原因
• 间日、卵形:有
• 恶性、三日:无
三、致病
疟原虫
1、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
作的间隔时间。
• 间日:11-25d
恶性:7-27d
疟原虫(2学时) - 副本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 (我国流行)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Pm)(我国少见)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te,Po) (我国罕见)
一、形态与生活史
子孢子(感染期,雌性按蚊) 蚊叮人吸血,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 侵入肝脏 孢子增殖(无性) 蚊 体 内 合子,动合子 配子生殖(有性) 复发 裂体增殖 红 (无性) 外 期 迟发型子孢子 速发型子孢子
1:正常红细胞
2~10:环状体
11~18:大滋养体 19~26:裂殖体 27、28:雌配子体 29、30: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有 恶性疟无
速发型子孢子
迟发型子孢子 休 眠
2. 红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出, 侵入红细胞行体增殖。
经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 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 殖体(内含大量裂殖子)。
红细胞胀破,裂殖子释出。裂 殖子重复侵入红细胞,重复红 内期的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及裂殖子的释出
三、致病
由红内期疟原虫引起。 寒颤 ↓ 高烧 ↓ 出汗退烧
早期阶段:发作
晚期阶段:是反复发作而致 贫血 脾肿大
1. 潜伏期:
时间:疟原虫侵入人体----出现临床症状 包括:红外期
+ 几代红内期,裂殖子到达一定数量 间日疟:11~25天。 恶性疟:7~27天。
输血感染疟疾潜伏期缩短:无红外期。几代红内期,裂殖
疟原虫对寄生的红细胞选择性:
P.v、P.o 侵犯网织红细胞 P.m 侵犯较衰老红细胞 P.f 无选择(各发育期的红细胞)
红内期周期,不同虫种所需时间不同。
疟原虫培训 PPT课件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p.f.
环 环较大,核1 环纤细,核1
状 体
个,占RBC直 个或2个,占
(早期 径1/3,常见 RBC直径1/5.
滋养 1个原虫。 常见2个原虫
体)
。
P.V.、P.F.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p.f.
虫体变大, 外周血液难
滋 养
形状不规则 查到,疟色
体 ,伪足、空 素黑褐色。
• 成熟的裂殖体破裂,裂殖子选逸,一部分被吞 噬细胞吞食,一部分进入正常红细胞进行第一 次裂体增殖。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进入 红细胞的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无性分裂 ,而逐渐发育成为配子体。一般发病5~12天 ,成熟的配子体才在周围血液内出现。疟原虫 在红细胞内完成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有所 不同。间日疟、蛋形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36 ~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
核1个,红色。
2、滋养体 胞核增大,胞质增多
。伪足、疟色素(棕黄色) 、薛氏小点(淡黄色)、被 寄生RBC胀大。
3、裂殖体
核分裂、胞质也分裂,形成裂殖子。疟色 素成堆。被寄生RBC胀大明显。
4、配子体 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分散,核增大,1个。胞质占 满 胀 大 RBC。♀ 配 子 体 , ♂ 配子体。
• >1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
我国疟区分布:
1、北纬33以北 低疟区 单纯流行p.v.
• 2、北纬25-33 中、低疟区 p.v.(重)
•
p.f.(存在) p.m.(少见)
• 3、北纬25 以南 高疫区(山区) 低疟区(平原)
•
p.f.(多见) p.v.(次之)
分布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原虫:疟原虫ppt课件
2019
-
40
7、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 Pv 7天 (速发型)
2019
-
14
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细胞核
细胞质
模式图
2019 -
实物照片
15
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
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
2019
三日疟原虫
-
恶性疟原虫
16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 伸出不规则的伪足。虫体胞质中出 现细小杆状的疟色素。被寄生的红
细胞胀大,色变浅,开绐出现被染
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
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2019 10
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 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 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 下:
迟发型子孢子
经皮肤
休 眠 体
侵 入 红 细 胞
子孢子
囊合子(卵囊) 蚊体期 动 合 发育 子
2019
合 子
大 滋 红细胞 成熟裂殖体 养 内发育 (裂殖子) 体 未成熟裂殖体 雌、雄 蚊吸血 雌、雄配子体 配子
环状体
-
30
2019
-
31
蚊 胃 壁 上 的 疟 原 虫 卵 囊
2019 32
蚊唾腺内的子孢子
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2019 17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薛氏点
疟色素
模式图
2019 -
原虫二(疟原虫)
cycle)
致病和临床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致病致病阶段: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 1. 潜伏期
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反复裂体增殖达一定数量 P. v. :11-25天, 6-12月 P. f. :7-27天 由输血感染诱发的疟疾,潜伏期较短
致病
2. 疟疾发作(Paroxysm)
典型表现: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间歇期 发热阈值 原因 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Ronald Ross
概述
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 疟原虫科、疟原虫属 是疟疾(malaria)的病 原体 雌性按蚊为其传播媒介
概述
寄生于人类的4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免疫
免疫
一)先天抵抗力(Natural resistance)
Duffy血型阴性者对间日疟原虫有先天抵抗力 镰状细胞贫血者对恶性疟原虫不易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者
二)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带虫免疫(premunition)
诊断
诊断
病原学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从受检者外 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最好在服药 以前取血检查
Merozoites lying free
P. v.红细胞内期
♀
♂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P. f. 红细胞内期
环状体
配子体
卵囊
子孢子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红细胞内) 小/大滋养体 未成熟/ 成熟裂殖体
原虫实验2疟原虫PPT课件
疟疾体征
02
01
03
黄疸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即皮肤和巩膜 发黄。
肝脾肿大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肺部体征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部体征,如肺部啰 音等。
03
疟原虫的检测与诊断
血液检测
80%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红细胞 内期形态,如环状体、滋养体和 裂殖体等,进行疟原虫的检测。
非政府组织参与
许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疟疾防控 工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 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受援国加强 防控能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检测方法
免疫学诊断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抗体,如 IgM和IgG,以辅助诊断疟疾。
代谢产物检测
检测血液中疟原虫代谢产物的变 化,如乳酸脱氢酶等,以辅助诊 断疟疾。
04
疟原虫的治疗与预防
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 物之一,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 。
氯喹
氯喹是另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 ,可以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 殖。
染色特性
经过染色处理后,疟原虫可以被染成红色或蓝色等 不同的颜色,方便观察和鉴别。
疟原虫的生活史
01
02
03
04
感染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给人类。
红细胞内发育
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 红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殖生殖 ,产生大量子代疟原虫。
红细胞外期
当红细胞破裂后,疟原虫释放 出来并进入肝脏细胞,在其中 进行孢子生殖,产生大量孢子 。
疫苗种类
接种计划
目前有多种疟疾疫苗可供选择,包括 RTS,S/AS01E、Mosquirix等。
疟原虫(理论课)PPT课件
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对药 物的抗药性水平存在差异。
抗药性对防治的影响
治疗失败
抗药性导致疟疾治疗失败,增加 了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防治难度
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疟疾防治的 难度,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防治
策略。
药物研发
抗药性的产生加速了新药的研发 进程,促进了药物创新和优化。
研究进展与未来挑战
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疟原虫抗药性机制、检测和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未来挑战
随着抗药性的不断增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投入,加速新药 研发和防治策略的更新。
应对措施
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监测、推广使用新型药物和改进防治策略 等,以应对疟原虫抗药关联
与其他寄生虫的共生关系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典型病例介绍与分析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就诊,经检测确诊为疟疾。通过对其病情、治疗过程和康复 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探讨疟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6岁,因发热、贫血等症状就诊,经检测确诊为恶性疟疾。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情、治疗过程和 康复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深入探讨恶性疟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与间日疟疾的鉴别诊断。
传播与感染
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被 蚊子摄入后,在蚊子体内 进行孢子生殖,再次传播 给人类。
对人体的影响与症状
症状出现时间
典型症状
严重并发症
疟疾症状通常在感染后 1-2周内出现,但潜伏期
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发热、寒战、出汗、头 痛、肌肉疼痛和疲劳等。
如脑疟、疟疾肾病综合 征等,可能导致死亡。
免疫反应
第二章 原虫--疟原虫
第五节疟原虫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二.生活史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
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
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
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寄生虫学疟原虫PPT课件
红细胞 变化
红细胞 选择
发育周期 发育时间
间日 疟原虫
8天
1-1.2 万
各期
涨大,薛 氏点
幼稚 红细胞
48h
9天
恶性 疟原虫
6天
4万
R,G 期
缩小、茂 氏点
无选择
36-48h 11-12 天
三日 疟原虫
卵形 疟原虫
11 天 9天
1.5 万
各期
缩小、齐 氏点
衰老 红细胞
各期
红细胞变 形,薛氏
点
幼稚 红细胞
-
19
疟疾的防治
治疗病人、防蚊、灭蚊
氯喹:可杀灭红内期裂殖体(控制症状) 伯氨喹啉:杀红外期和红内期配子体(抗复发) 乙胺嘧啶:抑制蚊体内疟原虫孢子生殖(阻断传播) 青蒿素:用于对氯喹有抗性的虫株
疟疾疫苗的研制
-
20
人体寄生的四种疟原虫
-
21
间日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的研究
Shortt&Garnham(1948)持续性红外期学说
上述因素造成了疟疾流行的地域性分布和季节性消长
-
7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生殖(胃腔内)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孢子生殖(胃壁上)
合子 动合子
囊合子(卵囊)
子孢子
子孢子
(唾腺)
-
8
四种人疟原虫生活史主要不同点
红外期
红内期
25℃
种类
蚊体内
发育时间 裂殖子数
外周血 虫态
P.v 10-15至200-500/mm3 P.f 500-1300/mm3 P.m 140/mm3
疟原虫-寄生虫学课件-0PPT课件
与其他寄生虫的共生关系
疟原虫与肠道寄生虫
在某些情况下,疟原虫和肠道寄生虫可能共存于同一宿主体内,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能有助于两种寄 生虫的生存和传播。
疟原虫与丝虫
丝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有时与疟原虫共存于同一宿主体内。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但具体共生机制仍 需进一步研究。
对其他寄生虫的竞争关系
生命周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括在肝 细胞内的无性繁殖期和在红细胞内的 有性生殖期。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人体传播, 按蚊吸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疟原 虫会在按蚊体内继续发育,再通过叮 咬将疟原虫传给人类。
地理分布与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和部分中 东地区。
疟原虫与弓形虫
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内寄生虫,与疟原虫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存在竞争关系。疟原虫的存在 可能会影响弓形虫的传播和生存。
疟原虫与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引起利什曼病的寄生虫,与疟原虫在非洲地区的传播存在竞争关系。疟原虫的传播 可能会影响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和生存。
对其他寄生虫的传播作用
预防疟疾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传播媒 介(如消灭蚊子)、疫苗接种和个人 防护(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03
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01
02
03
形态描述
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其 形态多样,但通常呈椭圆 或梨形。
大小比较
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大小略 有差异,但一般长度在530微米之间,宽度在1-10 微米之间。
疟疾作为传播媒介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 叮咬传播。疟疾的传播可能会影响其他 通过类似途径传播的寄生虫,如登革热 病毒和黄热病毒。
疟原虫培训 PPT课件
被寄 生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RBC 胀大、色浅 色浅。茂氏
。薛氏小点 小点。
。
2021/2/21
疟疾的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免疫诊断
1、吉氏染色法: 2、瑞氏染色法:
外周血制成厚、薄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 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
血膜。
短期内即行消失。
3、荧光素吖啶橙染色
2021/2/21
• (六)染色用水 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后冲 洗用水应选择pH7.0-7.2的清洁水,通常是新 鲜的蒸馏水或过滤的冷开水、以及自来水等。 如果偏酸或偏碱,可用缓冲蒸馏水调整。染色 后发现血膜颜色偏蓝(偏碱)或偏红(偏酸) 时,可用与之相反的酸、碱度水冲洗血片予以 纠正。
• (七)注意 染色后不要直接将染液倒掉,应 沿玻片或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面一层溢出 ,并轻轻冲洗,以免染液色素颗粒沾污血膜。
的18个县(市、区)流行
2021/2/21
红细胞外期
人体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红外期)是指 由雌蚊叮咬,子孢子进入人体后,在肝 脏实质细胞内进行的裂体增殖,称红细 胞前期(红前期)。红前期是指子孢子 随按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尚未进入红细 胞内发育前,在肝实质细胞内进行裂体 增殖的阶段。在肝实质细胞发育的裂殖 体均称潜隐体。成熟的潜隐体分裂出来 的裂殖子则称潜隐子。
• (四)染液的稀释浓度 染液的浓度高,其着色就快 而深,从而疟原虫寄生红细胞的薛氏点粗大显著,但 颜色常偏碱;染液浓度过低则染色时间久,颜色偏酸 ,薛氏点不明显或消失。
• (五)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长染色效果好,反之较差 。室温高则着色快,染色时间可略缩短,气温低可适 当延长。因此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液的质量、新旧、稀 释浓度和气温而适当增减。
原虫实验2 疟原虫
传播疟疾: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症状 严重危害:疟疾可导致高热、寒战、贫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控制和预防:全球正在努力控制和预防疟疾的传播包括使用杀虫剂、蚊帐、疫苗等措施
蚊子: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 人体
展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疟疾问题
建议:加强疟疾防控提高疫苗接种 率
展望:研发更有效的疟疾疫苗和治 疗手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疟疾 挑战
展望: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减少 疟疾传播
汇报人:
活史
意义:为疟疾 的诊断、预防 和治疗提供科
学依据
内容:研究疟 原虫的生物学 特性包括形态、 结构、生活史 和传播方式等
方法:通过实 验观察和数据 分析等方法对 疟原虫的生物 学特性进行深
入研究
目的:研究疟疾的传播途径和 机制
意义: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 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发现疟疾的传播途 径和机制
实验数据表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数量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感染程度越高繁殖数量 越多。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和传播机制是疟疾发 病的关键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加强药物研发提高治 疗效果
建议: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
展望:探索新型防治方法减 少疟疾传播
性。
采集疟疾患者的血 液样本
将血液样本接种到 培养基上
观察疟原虫在培养 基上的生长和繁殖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 行分析
数据分析:对实 验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和解释以评 估实验方法的可 行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疟疾
1)、间日疟
•一般症状:酷似感冒,初次发作时,可有数日 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呈典型的间歇发作。
•发作周期为48小时。
•典型发作:寒颤期、高热期、大汗期。
•发作2-3次后,脾脏可出现轻度肿大,质软,有 轻度压痛。反复频繁发作后,脾脏肿大明显,质 硬,压痛较重。
2)、恶性疟
起病急缓不一。多数患者仅有畏寒感, 但无寒颤,发热时体温渐升。可表现为弛 张热。发热时可伴有剧烈头痛,全身酸痛, 极度衰竭。重者有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偶
P.f. 7~27d, P.m.28~37d, P.o. 11~16d.
疟原虫的致病性
1、疾病过程与类型 2、主要临床表现 3、特殊疾病类型
疟疾的疾病过程与类型
疾病过程: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 贫血等症
类型:发作 再燃 复发
疟疾的临床表现
•周期热 •贫血 •脾肿大
疟疾的特殊疾病类型
•凶险型疟疾 •先天性疟疾 •输血疟疾 •疟疾肾病
神经胶质神 经元释放的 花生四烯酸 转化为前列 腺素E,引起 发热。
热型:即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pv、po —48h; pm—72h; pf—36~48h,渐不规则
第一日
第二日
第三日
第四日
午 午后 午 午后 午 午后 午 午后
前
前
前
前
40
℃
间
日
疟
36 ℃
40
℃
恶
性
疟
内脏
内
36
脏
℃
图:间日疟热型与原虫发育的关系
Life Cycle of Plasmodium
The life cycle is complex, so we will go through it step by step to understand it.
(一)在人体内的发育
1.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 stage
速发型子孢子 tachysporozoite侵入人肝细胞的发育、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休眠半年或半年以上再发育。
青蒿
3、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减少输入性疟疾。
4、坚持治疗疟疾病人、预防服药、消灭媒介、 继续监测。
疟疾免疫
1.先天免疫natural immunity:
Duffy –血型者不感染Pv,
镰状红细胞(HbS)贫血者、RBC缺乏 G6PD患者抗Pf.
Sickle cell anemia is an example of a point mutation causing a big change in phenotype.
3、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患者经治疗后
停止发作, 血检只有极少量疟原虫;经过数周,在无 再染的情 况下,又出现症状发作。一般在初发后3月内 出现;可能与残存的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大 量增殖有关。
复发(relapse):指疟疾患者初发后经治疗或未经治 疗,症状停止发作,血检不能查到疟原虫;在无再感
•Lane S: Molecular base pair standard (50-bp ladder). Black arrows show the size of standard bands.
•Lane 1: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vivax (size: 120 bp)
3)配子体形成:几代红内期后,部分裂殖 子在红细胞内长大,细胞质增多,核不分裂, 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4种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及发育过程比较
(见P63,64, 彩图)
•裂殖子识别RBC表面蛋白受体 •钻入RBC膜
8~10h
环状体 大滋养体 红外期裂殖子
未成熟裂殖体
♀
♂
配子体
成熟裂殖体 红内期裂殖子
子孢子(sporozoite)
迟发型子孢子 (bradysporozoites,)
BS 速发型子孢子 (tachysporozoites)
TS
2. 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1)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的发育、 增殖、破坏红细胞
2)包括环状体ring form、滋养体 trophozoite、裂殖体schizont、裂殖子 merozoite。
48h
温带 热带 亚热带 热带
热带
普遍感染 流行最广 海南、 云、贵
少见
罕见
一、形态与生活史
♀♂配子体
♀按蚊 胃
有性生殖 终宿主
世代交替 子孢子
人
肝细胞、 红细胞 (红外期) (红内期)
无性生殖
中间宿主
疟原虫生活史
蚊体发育期——有性生殖(配子) 无性生殖(子孢子)
人体发育期——红细胞外期(裂殖子) 红细胞内期(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2、血清学检查 1)抗原的检测 ELISA法 2) DNA探针杂交、PCR检查疟原虫DNA
Positive malaria IFA showing a fluorescent schizont.
Molecular Diagnosis A: Agarose gel (2%) analysis of a PCR diagnostic test for species-specific detection of Plasmodium DNA. PCR was performed using nested primers of Snounou et al.1
红细胞内发育期(间日疟原虫)
1.配子生殖gametogony 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卵囊
2.孢子生殖sporogony 卵囊内的细胞核反复分裂,胞质亦分裂形 成了成孢子细胞sporoblast,再长出子孢子 sporozoite。 3.子孢子从卵囊出来,随血到唾腺。
(二)在蚊体内的发育
疟 原虫 Malaria Parasites
概述 一、简介
疟原虫 疟疾 瘟疫 瘴气
二、流行--古老而现代的疾病
古老:公元前1550年
中国 《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三国演义》
国外 丹麦和英伦三岛,地中海地区 英国 查理二世、1679年法国路易十四的儿子
金鸡纳、奎宁
现代
华盛顿和林肯、非洲和亚洲 最近,2003年夏天,美国海军,利比里亚
疟原虫子孢子
疟原虫营养代谢 •胞饮、吞噬摄取营养 •氨基酸来自血红蛋白、血浆。 血红蛋白:珠蛋白+血红素-----疟色素 •葡萄糖来自血浆, 但G-6-PD不患此病
二、致病
1、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子孢子进入人体到疾病发作之前的时期。包括:红 外期 + 数代红内期 影响因素:种、株 、感染数量、机体的免疫力、抗 疟药 时间:P.v. 短者8~31d, 长者6~12月;
•Lane 4: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diagnostic band for P. ovale (size: 800 bp)
四、流行
1、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有四类地区: 北纬25。以南、北纬25~33 。 北纬33 。以北、西北
2、流行环节与因素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流行
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90个国家,20亿受害者,每年2—5亿人疟疾新 增病例,90%在非洲,每年死亡人数150万到 350万之间,是困扰非洲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人疟媒介-按蚊(约60种/450种)
三、疟原虫的发现过程
1880年 法国科学家
阿方斯-拉弗朗认识到病原是一种单细胞
的原核生物。
勒化伦发现与蚊子有关
Heterozygotes for the sickle-cell allele are more fit than homozygotes in areas where malaria is present.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1). 抗原:主要为表面抗原,即子孢子、红外期 和红内期裂殖子、感染RBC表面的抗原。
染的情况下,又出现症状发作。一般在初发后数周到
一年内出现;可能与迟发性子孢子有关。
(Pf与pm只有再燃;pv与po再燃、复发均有)
4、贫血:
机制:
1)与RBC大量直接破坏有关。 2)脾亢,巨噬细胞增多,吞噬增强 3)骨髓中RBC生成障碍 4)自身免疫破坏RBC
5、脾肿大 脾 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2~6倍大
分类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P.o)
间日疟 恶性疟 三日疟 卵形疟
48h 36— 48h 72h
In the 1890's a famous British scientist Manson
1897年 英国内科医生
Ronald Ross爵士阐明疟
原虫 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
1902年
1980年 美国医学家 沃杰西克-克罗托 斯基完整
解释了疟原虫的生命周期
四、治疗学上的进展(详见防治)
(一)灭蚊 (二)杀虫
见有口唇疱疹、四肢麻木等。
3)、三日疟
典型发作与前驱期的症状均与间日疟相 似。但起病较缓。不过在起病初期有严格的 72小时一次的周期性发作过程。
4)、卵形疟
与间日疟相似,但症状轻,寒颤不明
显,一般发作不超过6次,易于自愈。
6、凶险型疟疾: 各种原因致血中疟原虫数量剧增而出现凶险症状。大多 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常见有脑型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