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2010-1_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孢子
蚊胃腔内 蚊胃壁
生活史
1、在人体内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2、终宿主:蚊 中间宿主:人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方式 : 蚊虫叮咬
输血感染
经胎盘感染
• 蛋白质代谢
珠蛋白
氨基酸
合成蛋白质
血红蛋白
血红素
疟色素
❖ 致 病:主要由红内期疟原虫引起
• 潜伏期:从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期间
新月形,两端较尖, 细胞质蓝色;
核致密,较小,深红 色,位于中央;
疟色素深褐色,在核 周围较多
恶性疟原虫外周血中为什么看不到 大滋养体、裂殖体?
疟原虫寄生于RBC后,导致RBC变形能力下 降
瘤状突起增加了RBC之间的粘性 瘤状突起黏附在大脏器血管
当特殊情况下,外周血中也可见,如休克 病人
生活史示意图
姬氏、瑞氏、吖啶橙染色 • 免疫学诊断:免疫浸条----单抗 •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检测0.0001%原虫密度 ❖ 流行
传染源: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的病人及带虫者 传播媒介:按 蚊 易感人群:
检测疟疾试剂盒
• 取测试条 • 滴加待检血液1滴 • 滴加缓冲液2~3滴 • 3~5分钟观察结果,阳性试验 测试条出现三条线为恶性疟, 两条线则为间日疟、三日疟或 卵形疟,阴性仅有一条对照线
疟疾
属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
战时可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 部队战斗力。
引言 认识过程
➢ 1880年,法国军医Laveran在血液中查到疟原 虫。后证实: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所 引起。
➢ 1902年,俄国一学者,将咬过病人的蚊子叮咬 自己,从而弄清了人疟原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 径。
3.配子体
•雄配子体 圆形,胞质色蓝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中央; RBC胀大明显
•雌配子体 圆形,胞质蓝色; 核结实,较小,深红色,
偏于一侧; RBC胀大明显
疟原虫
•核 •胞浆 •疟色素
宿主RBC
•形态 •薛氏小点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一、形态
▶人体内红外期
脾肿大:脾充血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凶险型疟疾:主要见于恶性疟---脑型疟疾, 机械阻塞学说
凶险性疟疾:多见于恶性疟原虫,常发生于 青少年及无免疫力的青年。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率乱、 高热、昏睡或昏迷、呕吐。死亡率高。 解释学说:阻塞性学说
免疫
先天免疫
1. 受
体:Duffy阴性血型者 ------- 抵抗间日疟
❖ 生活史 1. 红内期在内脏毛细血管里发育 2. 红内期增殖周期36~48小时/1代
❖ 致病特点 1. 发热不规则 2. 感染红细胞的能力强 ---脑型疟、黑尿热 3. 无复发现象
❖ 实验诊断 一般情况仅能查见配子体、环状体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假包囊 Pseudocyst
内含速殖子 tachyzoite
1、1000万个/猫/只/日 2、持续时间10~20天
生活史示意图
❖ 生活史 • 在中间 发 作: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 一致
• 发热阈值:间日疟--10~500个/μ血
恶性疟--500~1300个/μ血
• 原因: 裂殖子 疟原虫各种代谢物 红细胞碎片
入血
部分被白细胞及 巨噬细胞吞噬
内源性致热源(红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疟原虫)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过程 识别、附着 纳虫空泡 封口
❖ 人体内的发育
子孢子(蚊唾液腺内) 随血流进入肝细胞
红外期裂殖体
红外期裂殖子 进入红细胞
滋养体 (环状体)
红细胞外期
48小时
裂殖体 裂殖子
红细胞内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 蚊体内发育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
雄配子
受精
合子
动合子
穿胃壁
囊合子(卵囊)
➢ 2世纪初,基本弄清能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四 种。




仅介绍红细胞内期形态
薛氏小点 疟色素
1.滋养体
• 环状体
胞质淡蓝色,环状 核红色,位于虫体一侧
•阿米巴样体 虫体伸出伪足,疟色素 RBC胀大、薛氏小点
2.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核开始分裂,少于12个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胞质分裂
红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与裂殖子
裂殖子 裂殖体
• 生活史 1. 疟原虫的生活史复杂,经历世代交替 2. 宿主: 人--- 蚊 3. 感染阶段及方式:子孢子随雌性按蚊叮咬进入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裂殖子超微结构
表膜
裂殖子
细胞器

质膜 内膜 膜下微管 胞口 顶突 棒状体 微线体 核孔 核仁
发热
再燃:疟疾病人发作停止后,体内残存的红内 期疟原虫,在一 定条件下又大量繁殖, 出现疟疾发作
复发:疟疾初发后,红内期疟原虫被消灭, 经数月, 肝脏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产生 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繁殖, 引 发疟疾发作
贫血 1. 红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2. 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功能亢进 3. 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 4. 免疫病理因素
•全国疟疾的分布
地理位置
高疟区
中疟区或 低疟区 低疟区
北纬25o以南 海南、云南 北纬25~33o
北纬33o以北
疟原虫种名 恶性、间日 三日、卵性疟 间日疟
间日疟
无疟区
西藏、内蒙、东北 间日疟 新疆
• 流行因素: 地方性、季节性 ❖防治 • 预 防:蛋白颗粒疫苗 • 治疗病人及带虫者
1. 氯喹、喹宁、青蒿(控制临床发作) 2. 乙胺嘧啶、伯氨喹林(预防、根治、抗
2. 异常血红蛋白: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G6PD) 抵抗恶性疟
获得性免疫 ----体液与细胞免疫
1. 抗 原:具种、株、期特异性
2. 带虫免疫:体内维持低虫水平,抵抗同种原虫的感染
3. 免疫逃避:寄生部位;抗原变异;改变免疫应答
❖ 实验诊断 • 病原学检查:薄血片、 厚血片
复发) • 防蚊灭蚊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环状体
环纤细,约等于红细 胞直径的1/5;
核 1个,但2个也很 常见;
红细胞可含2 个以上 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 。
腊肠形,两端钝圆, 细胞质色蓝而略带 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