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说课稿[1]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黄土高原说课稿1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中的***,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地区》第一课时。
我认为,依据新课程理念,说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是设计思路,第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晋教版《地理》八班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在同学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同学认识区域进展与生态环境爱护的辩证关系,培育同学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同学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让同学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同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经常的自然和人为缘由,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育同学的读图、析图技能。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由,并争论由此导致的严峻的后果。
进一步培育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技能。
【情感立场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同学认识区域经济进展与爱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育同学辨证思索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进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怀和爱惜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针对八班级同学有了肯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技能,探究知识的热忱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状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缘由为本课的重点。
同学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纳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同学易于理解和掌控所学内容。
我本着提供应同学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同学状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育技能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纳合作探究式,给同学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同学主动性。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行幸免地需要编写说课 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关心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 呢?下面是整理的黄土高原说课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1、课标要求 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它不仅讨论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系,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改变规律。 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 6 个基本理念,强调以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 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 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4〕依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难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 解区域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胜利阅历。
在第二部分内容里面,主要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由、带来的危害, 响和互相作用。
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表景观特征,简洁了解水土流失严峻地区共同的自
2、读“中国水土流失严峻地区的分布〞图,说出我国水土流失严峻
然特点及其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知道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地区共同的自然特点并了解其后果的区域差异。
第 1 页 共 10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5〕举例说明区域环境与进展对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影响。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教材内容分析
2、依据课本所给资料,结合生活阅历,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黄土深厚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黄土深厚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本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区域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
2.课堂讲解:(1)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2)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
(3)探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阐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黄土高原》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课题:《黄土高原》主要从六个方面说:一、分析教材内容二、分析教学目标三、分析学情、指导学法四、融入理念、研究教法五、说教学媒体支持条件六、过程设计、阐述意图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学习黄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2、教学内容及分析说明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这一主线来编写,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1、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本区的位置范围、所跨的省区并尝试对黄土高原的位置作出简单的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区域的地形特征。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4)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教学目标分析说明(1)通过看图8.1,总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能析图总结,并作评价。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特征,比较形象,感性,让学生记忆深刻。
(3)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及分析1、教学问题(1)学生对黄土来源的证据可能难以理解。
(2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难掌握。
2、教学问题分析说明(1)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讲解67页活动题(2)。
(2)从坡度、降水和植被覆盖、做实验讲解自然原因;从开垦、采矿、修路等讲解人为原因。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五、教学媒体支持条件(1)采用的教学媒体两个玻璃杯、水、土、两块木板、喷壶(2)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做实验对比说明:①坡度大——地表径流大,对地表冲刷大。
坡度小——地表径流小对地表冲刷小。
②降雨强——地表径流大,对地表的冲刷大。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说课稿1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一、说教学目标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点,而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除了了解本区域的显著特点外,更可关心学生明白得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畴。
2、在地势图上识别本区要紧的地势类型。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缘故,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洪涝的要紧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势图,简要评判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
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后果和治理措施。
4、了解丰富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三)、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后果、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可连续进展的观念。
2、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二、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从全章整体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点,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阻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峻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点。
因此,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后果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在为人类带来灾难和生存问题的阻碍的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奉献,专门是能源资源,本区能源矿产蕴藏丰富,在过去和现在的工业进展中起到了庞大的作用。
(二)难点由于我们所处南方,对北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对黄土高原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因此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因此针对我们南方学生的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和治理”。
三、说教法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进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把握的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在本堂教学中,采纳如下教学方法:1、读图、资料分析法:就刚才所讲到的南方学生对黄土高原所存在问题并不深刻直观,因此在教学中用读图、观看视频资料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降低问题难度,解决教学重难点。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征。
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黄土高原说课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黄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接下来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是教材涉及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地形区。
教材共有四个框题,分别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确定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熟悉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其形成。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3、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
4、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根据课程目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尤其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课程标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黄土高原的位置、气候、矿产,也知道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泥沙含量大增,是由于本区的水土流失。
在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中了解了本区的地表状况和水土流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区和沟壑纵横的特点,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重点阐述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黄土高原”说课稿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说课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吕刚说教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教材首先给出了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
接着很自然地引出黄土的由来,以活动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示意图和证据资料,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框题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后果。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黄土高原理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水土流失原因。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学生展示资料、表演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初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寻知识的热情高。
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并有一定的难度,充分让学生去参与教学。
课前准备:老师:1准备实验材料:喷壶、木板、土层、玻璃槽、草皮。
2指导学生利用教室网络终端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整理资料,自编自演小品“做客黄土高坡”教法学法本节课中主要采用读图法、讨论法。
在教学中用一个个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黄土高原》说课稿[1]
《黄土高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前半部分内容。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从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对学生的今后理论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说课稿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这一节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貌、气候、生态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2.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进行实地考察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进行实地考察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生态环境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说课稿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运用PP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黄土高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水土保持的措施等方面。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可能了解较少。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在地图上指出。
(2)学生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2、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综合分析和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和生态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概述,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黄土高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貌、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等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黄土高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教师讲解,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讲解,以及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地貌特征讲解: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5.生态环境介绍: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黄土高原”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揭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以及人文背景,而且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介绍了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
4.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如退耕还林、梯田建设、水土保持等。
5. 黄土高原的未来展望:展望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意义。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和新课内容讲解过程中,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
说课人:郭鹏涛
说课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说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单元“北方地区”中的一个重要小节,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
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掌握一定的区域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是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突出其有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同时,又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地质、植被、降水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征。
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
(二)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
三、说教法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掌握的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活动,所以在本堂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读图、资料分析法:就刚才所讲到的本地区学生对黄土高原所存在问题并不深刻直观,所以在教学中用读图、实验活动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降低问题难度,解决教学重难点。
2.自主探究活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
3.激励教学法:激发并鼓励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方面展示相关教学内容,辅助学生认知教材。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掌握一定的区域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存等方面的问题的衔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五,学习流程
1.导入
先使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了解基本地形,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打出幻灯—学习目标,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的,完成的内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学与练,自学开始,4分钟看完课本内容,每组一题,小组同学前后之间交流,做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交流。
完成后,教师进行检测,每组的学生回答,其余人补充纠正,教师展示有关幻灯片,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好的完成目标。
四,演,拓展延伸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使用分析问题
五总结并且练习巩固,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并且板书出来
六,板书
七、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教学准备比较充
分,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作为一名新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扎实。
2.学生的的参与程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明确突显。
3.由于本节课学生要掌握内容较多,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
重点部分内容讲的太粗太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课堂上自己有些紧张,课堂气氛不是很融洽,语言表达不够清楚自然。
5.板书不够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