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 第一章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本章知识点➢了解机电一体化概念➢了解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步骤➢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第一节机电一体化概述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Mechatronics )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使机械设备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执行元件控制信息控制单元部分动力源检测传感部分机械机构参数变化信息驱动力能量检测参数位置,速度检测单元电机机械部件位置,速度反馈CNC 单元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机械本体动力部件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五大要素结构功能运转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驱动功能五大功能机械部件(身躯)动力(内脏)传感(五官)驱动(肌、筋)控制(大脑)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应功能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为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特征:人们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第三阶段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可称为萌芽阶段。
➢第一阶段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自带能源化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机、电、仪一体化产品➢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增强➢提高系统精度➢简化系统结构➢提高可靠性➢方便操作➢提高系统柔性第二节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一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往往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实现的。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论
四. 自动控制技术的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 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由于被控对象种类繁多,所 以控制技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 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示 教再现、检索等控制技术。其主要技术关键在于现 代控制理论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工程化与实用化、 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等。由于微 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多地与 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 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二、系统(产品)评价 三、设计的方法 四、设计类型 五、设计程序、准则和规律
一、 机 电 一 体 化 系 统 ( 产 品) 设 计 流 程
开 始 根据系统(产品)的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及性能指标 按系统(产品)内部五大功能划分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 确定各功能部件或子系统的功能要素 接 口 设 计 整 体 评 价 NO
系统误差
系统(产品)的价 值 高 低
少 强 少 高 少 内装 多 少 小、轻 高 大 弱 多 低 多 外设 少 多 大、重 低
主功能
抗干扰能力 废弃物输出 变换效率 输入能量 能 源 控制I/O口个 数 手动操作 尺寸、重量 强度
动力功能 控制功能 构造功能
计测功能
精度
高
低
三、系统(产品)设计的常用方法
二、功能和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实现其目的功能,一般需要具备 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计测功能、 控制功能和结构功能。其中,主功能是实现系统目 的功能直接必需的功能,它表明了系统的主要特征; 动力功能是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的功 能;计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的作用是根据系统内部信 息和外部信息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 转;结构功能则将系统各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空间 配置,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
第1章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改
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1.1 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含义
柔性含义: 柔性主要包括 5)生产能力柔性:当生产量改变、系统也能经济地运行的能力。对 于根据订货而组织生产的制造系统,这一点尤为 重要。 6)扩展柔性:当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系统结构,增加 模块,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能力。 7)运行柔性:利用不同的机器、材料、工艺流程来生产一系列产品 的能力和同样的产品,换用不同工序加工的能力。 柔性制造技术: 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 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 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 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
1.1 纺织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含义
柔性制造技术包括: 2)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FMC可视 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 种产物,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 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 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 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 (Numerical Control)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 ,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 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 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第1章 机电一体化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机电一体化有两大分支,即生产过程
的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 化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得机电一体化,如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
体化、冶金生产的机电一体化、化工生产的机电一体化、粮食
及食品加工过程的机电一体化、纺织工业的机电一体化、排版 与印刷的机电一体化等。
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将大量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6、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
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单元,其
功能是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 储存、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 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 有目的地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一般 由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数控装置以及逻辑电路等组成。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四、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机械技术 电气技术 微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接口技术 信息技术 机电一体化 控制技术 其他技术 机电一体化装置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
用 。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因此机械技术的出发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
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 以及功能上的变革。 2、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装置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感觉器官,它可从待测 对象那里获取能反映待测对象特征与状态的信息。它是实现自 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7、接口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 要能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必须在各要 素或各子系统的相接处具备一定的连接部件,这个连接部件称 为接口。 接口的作用是将各要素或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使各个功能环节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运动,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 的系统工程。
机电一体化概论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是采用CAE技术以 及有限元分析发,可实现对质量、体积、
惯性力矩、强度等计算分析;对产品的运 动精度,动、静态特征等的性能分析;对 产品的应力、变形等的结构分析。
五、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 部件和相关各种过程的一种系统工作模式。
律、分析方法和自控系统的构造等。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
2、速度快、精度高 3、可靠性高 4、柔性好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上述特点,使其机 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节能、高质、高效、低 成本的共性,从而产生一系列过去不可想 象的新产品。
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 制造资源计划(MRP)等。
从狭义上来讲,先进制造是指各种计算机辅助制 造设备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所包括的内容: 一、计算机的辅助设计
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撑 下,通过对产品的描述、造型、系统分析、优化、 仿真和图形处理的研究,使计算机辅助完成产品 的全部设计过程,最后输出满意的设计结果和产 品图形。
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 (4)传感器(检测要素) 传感器是将被测对象的状态、性质等信息
转换为一定的物理量或者化学量。 (5)计算机控制装置(控制要素) 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行的适当的操作成
为控制。
6、接口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为此各要素或子系 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部件,这个 部件称为接口,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1、 交换,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输之间,2、 放大,在两个信息强度相差悬殊的环节间, 经接口放大,达到能量的匹配;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知识PPT课件
1. 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柔
性化、功能化和智能化都与传感器的品种多少,性能好坏,结构尺寸 密切相关。传感器技术自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知识密集的应用技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
1. (1) 设计目的与需求分析。 (2) ① 根据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分解成子系统具体阐述本
② ③ ④ (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预测。 从本项目设计研究的应用和市场需求量,进行价值评估或经济效益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机电系统设计实施途径。 根据所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内容,分解为单元系统说
2. (1) (2) 设计机电系统依据的文件名称;批准文件的部门名称及批准日期;
(3) (4) 设计中必须进行的科研和其他工作的论证要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 ① ② ③ 对产品寿命、可靠性、准确度、稳定性和维护方便性方面的要求;
④ 对生产和使用的工艺性要求。根据这些工艺性要求,产品的制造、 使用和维修有可能以短时间、低消耗、高效率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指标;
2. (1) 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机电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应具有整体
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思想,这就准确地反映了整体性原则的本质。 (2) 综合性原则。任何机电系统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涉及多方面的
技术知识 。 (3) 科学性原则。在处理设计问题时应按照科学的顺序和步骤进行,
环环相扣,并不断通过信息反馈加以分析检查改进,且尽量使用定量 方法。
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现代化的设计方法,选择最
先进的高科技系统单元,对于任何一种机电产品既可能产生机械故障, 又可能产生电子故障,计算机软件问题。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目的功能”。 构造功能 :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
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 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16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种内部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1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 内部功能
主功能 动力功能 控制功能 构造功能 计测功能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6
第二节 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的 领域及其共性关键技术
优先发展的机电一体化领域必须同时具备下述几个 条件:
①短期或中期普遍需要; ②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③具备或经过短期努力能具备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领域 。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7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部联系与外 部影响
2)无源接口。只用无源要素进行变换、调整的接口,称为无源 接口。例如齿轮减速器、进给丝杠、变压器、可变电阻器以及透镜 等。
3)有源接口。含有有源要素、主动进行匹配的接口,称为有源 接口。例如电磁离合器、放大器、光电耦合器、D/A转换器、A/D转 换器以及力矩变换器等。
4)智能接口。含有微处理器,可进行程序编制或可适应性地改 变接口条件的接口,称为智能接口。 例如自动变速装置, 通用 输入/输出LSI(8255等通用I/O)、GP-IB总线、STD总线等。
机电一体化第一章概论
23
根据输入/输出功能可分 成以下四种广义接口: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时代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第二节 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领域及其共性关键技术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连接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评价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及设计类型 第七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 第八节 机电一体化工程与系统工程 第九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程序、准则与规律 第十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工程与现代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张友旺):第1章 概论
1.1 基本概念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于系统的观点,将
体 机械 、微电子、信息与控制等技术有机地加
化 以综合,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
第 技术。
一
章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
电子学
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 概 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
机
械 机电一
学
体化
系统论的基础上有机结
合而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 论
信息与控 制科学
第 靠运行等方面的内容。 一 4、伺服驱动技术 章 研究对象: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
执行元件种类:电动、液压、气压
概 驱动装置:各种执行元件的驱动电源电路
5、机械技术
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影响
论 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刚性、可靠性等。
机 1.4 共性关键技术
电
一 6、系统总体技术
体
机
电
一
体
机电一体化技术
化
第
一
章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概
张友旺
论
机
电
第一章 概论
一
体 化
1.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
1.2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一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章
1.4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概 1.6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工业的影响
1.7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论
机 电
和手段,根据历史资料和现状,通过定性的经验分
概 析或定量的科学计算,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和
条件做出预计、测算和判断,为产品的方案设计提
论 供依据。
机 电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电一体化自学课件第一章
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在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 术迅速发展,向机械上业领 域迅猛渗透,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 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 术、信 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 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 群体技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 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能、动力、结 构、运动和 感知组成要素为基础,对各组成要素及其间的信息处理、接口平 台、运动传递、 物质运动、能量变换机理进行研究,使得整个 系统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并在系统程序和 微电子电路的有序 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功能、高质 量、高精 度、高可靠性、低能耗意义上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 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I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根源于 “Meckantronics”,它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外处于发展 阶 段,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 进入20世纪60年 代以来,—大批逐步形成的高技术群体,如微电子技术、信息技 术、 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
• 1.1.1
第一章 引 论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激光与红 外技 术、光纤通信技术等等,已经且继续向经济、军事和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以空前的规 模向现实生产迅速转化。 高 新技术向产业转移,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 济、政治结构。对国 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对企业的生存兴 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是这次新技术革 命的主导。 微电子技术直接推动微型计算机的急剧发展o 1990 年11月,日本日立公司宣称,它 已经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快的神 经网络计算机,运算速度仅23亿分之一秒,微型计算机几 乎以 每3年更换一代的速度发展。微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带动 整个高新技术群体 飞速发展,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事 实上,高技术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 方式和经济秩序, 新技术革命打开了所有国家的大门,现代经济日益表现出强烈的 世界经 济特征,国家和企业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严重影响,高 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 产业的深刻改变。机电一体 化正是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
机电一体化_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
图1-2 CNC机床的内部功能构成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
二、机电一体化基本结构要素 1、机械本体 包括机身、框架、机械联接等在内的产品支 持结构,属于基础部分,实现产品的构造功能。 2、动力源
向系统提供能量,并将输入的能量转化成需 要的形式,实现动力功能。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 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 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 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 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 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 证。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构成
产品的目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功能实现的。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须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 主功能、动力功能、计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构造 功能,每一种内部功能又由产品中具体的功能部 件加以实现。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
图1-1 产品目的功能图
第三节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 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 高。这主要受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 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 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式而为复杂 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的复杂结构。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4) 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 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 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 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01章 概论
自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这 是由于现实世界中的被控对象往往与理论上的控制模型之间存在较大差 距,使得从控制设计到控制实施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调试与修改,才能 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产品的各功能单元通过接口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接口包括电气接 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电信号连接;机械 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机械与电气装置部分的连接;人—机接 口提供了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从简单的机械产品发展而 来,其设计方法、程序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类似, 一般要经过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样 机试制、小批量生产和正常生产几个阶段。
机电一体化产品:
(product of Mechatronics)
是由机械系统(或部件)与电子系统(或部件)及信息处理单元(硬 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而赋予了新功能和新性能的高科技产品。
CNC
位置,速 度反馈
位置,速度 检测单元
电机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组成
机械 部件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分为萌芽阶段、快 速发展阶段和智能化阶段三个阶段。
系统总体技术 System overall technology 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工程的
观点和方法,将系统总体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 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继续 分解,直至找到可实现的技术方案,然后再把 功能和技术方案组合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 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
机电一体化第1章 绪论
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类型 1.开发性设计。开发性设计属于产品发明专 利范畴。 2.适应性设计。这一类设计属于实用新型专 利范畴。 3.变参数设计。它是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 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 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 式。
1.2.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 1.取代法。比如说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 的机械控制机构的方法。 2.整体设计法。它常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 3.组合法。它是选用各种标准功能模块组合 设计成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本质:多个计算机控制和协调 的高级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的:使系统功能化、高 效化、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 构向轻、薄、短、小巧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 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自动化需 求。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微电子技术控制机械与 电气装置。
1.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
台达PLC
三菱PLC
以上五部分通常称为机电一体化的五 大组成要素。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这些单 元和它们内部各环节之间都是遵循接口耦 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能量转换的原 则。
6.系统接口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 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为此的要素或 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部件, 这个部件称为接口。 它有三个主要功能 变换、放大、传递
1.1.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简化机械结构,提高提高精度 2.易于实现多功能和柔性自动化 3.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竞争能力增强 4.生产方式向高柔性、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5.促进经营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1.2.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类型 1.2.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常用方法 1.2.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与途径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图1-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评价内容
18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图1-6工业三大要素与机电一体化三大效果
19
第一章 概 论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在不断地发展,很难进行正确地分类。下 面按其用途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粗略地分类,就可看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概 貌。
其主要参数有:系统误差、外扰、废弃输出、变换效率。
7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能构成、原理
二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1、主功能
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 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 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称为加工机。例如:各种机床(切削、 锻压、铸造、电加工、焊接设备、高频淬火等)、交通运输机械、食品加工 机械、起重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等。
20
第一章 概 论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3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重点介绍机电一体化概念
三、德国的精密工程技术的定义
图1-1 精密工程技术的含义
精密工程技术定义为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术,并用图1-1 来说明其含义。它包括
机械(含液压、气动及微机械)、电工与电子、光学,二者相互 组合电工与电子机械、光电子技术与光学机械,其核心技术为精 密工程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素
控制器(计算机等) 检测传感器 执行元件 动力源 机构
功能
控制(信息存储 处理 传送) 计测(信息收集与变换) 驱动(操作) 提供动力(能量) 构造
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第一章
机器人: 组成:机械本体,控制系统,驱动器,传感器。 发展:单一功能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发展。 观看录像。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①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 智能化方向发展; ②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 方向发展; ③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 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①机电一体化是一种以实践,即产品和过程为基础的技术 ②机电一体化以机械为基础 ③机电一体化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 ④机电一体化将工业产品和过程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 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不是将各个部件单独处理,把 它们混合或凑到一起 ⑤机电一体化贯穿于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中。
驱动部件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放大、变换、匹配。
五、信息处理及控制部分
核心部分。 各个部分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工作,都是在控制 器的控制下进行的。 它们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或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 分析,然后产生各种有用的控制信号输出,实现相应的控 制 。 主要组成:软、硬件组成。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大脑。
2、执行机构应具有的性能 ① 可靠性高。
执行机构直接和被控对象打交道,一般地说说所处的环 境比较恶劣。因此要求执行机构不能经常出故障。有的故障 是一般性的,有的则是致命的。如: 洗衣机不转。照相机快门不动作。 机床不换刀。 汽车煞车不动作。 火箭点火失灵。 导航失灵。
② 响应迅速(动态性能好)。 响应迅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些执行机构的 快速响应是必须的。 如导弹的方向修正。防空系统火力发射。汽车刹车。
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容貌仪表匀称气质本容貌仪表匀称气质本质家族学历知识文化潮流质家族学历知识文化潮流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利用系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利用系统总体技术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统总体技术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第一章
老式英文打字机与激光打印机对比
绪论
绪论
老式英文打字机与激光打印机对比
典型机、电、光一体化产品,激光打印机是由激光器、声光调制器、高频驱动、扫描器、同步器及光偏转器等组成,其作用是把接口电路送来的二进制点阵信息调制在激光束上,之后扫描到感光体上。感光体与照相机构组成电子照相转印系统,把射到感光鼓上的图文映像转印到打印纸上,其原理与复印机相同。激光打印机是将激光扫描技术和电子显像技术相结合的非击打输出设备。 随着半导体技术趋向成熟。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相继研制出半导体激光打印机。这种类型打印机的打印质量好、速度快、无噪音,所以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力部分(能源部分)
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应尽可能实现较小的动力输入获得较大的功能输出。
绪论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传感检测部分
对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系统自身和外界环境各种参数及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并产生相应的反馈控制信息——传感器和专用仪器仪表。 研究对象: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即变送器) 作 用:感受器官、反馈环节。 要 求:快速、精确获得信息并在相应的应用环境中具有高可靠性。
执行部分
由机械、电磁、电液等机构组成,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系统需求的动作,实现输入能量向机械能的转换。
绪论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驱动部分
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研究对象: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 执行元件种类:电动、液压、气压 驱动装置: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包括六方面相关技术:
绪论
绪论
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具有结构简单、功能更强、性能优越等特点,在刚度、精度和动态性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简约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 的观点出发,对机械、电子、 机 信息等有关技术进行有机的 械 学 组织与综合,实现了整体最 佳化。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与电子的简 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 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
该系统支持CIMS各分系统,覆 盖企业全部信息,以实现企业的数 据共享和信息集成。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的分类
♦ 产品检验 CAT、智能仪表、三坐标测量机 ♦ 市场与生产管理 数据库、MRP ♦ 生产制造经营过程 CIMS
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层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单机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单机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数控机床
按产品的机电结合程度分类 按产品的服务领域分类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 术及产品的分类
按产品的机电结合程度分类
功能附加型产品 功能替代型产品 机电光信融合型产品
功能附加型产品
♠ 主要特征:在原有机械产品基础上, 通过采用微电子技术增加了机械产品 的控制功能,使产品的目的功能增加, 性能提高。 ♠ 典型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
我们通常触及到的机电一体化产 物都是以产品形式出现的。因此有从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角度为机电一 体化做出的如下定义: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产品的主 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 能上引进微电子装置,并将机械装置 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 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第一章
第1章 机电一体化概述
1.2.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口
一、接口定义:
• 接口——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的联系条件。系
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
• 接口设计的总任务是解决功能模块间的信号匹配问 题.
二、接口分类
1.据变换/调整 功能 1) 零接口 2) 被动(无源)接口 3) 主动(有源)接口 4) 智能接口 2. 据输入/输出 功能 1) 机械接口 2) 物理接口 3) 信息接口 4) 环境接口
化或机械电子学,实质上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的综合集成,
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
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而成系统
的总称”。这个定义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特
征,即将机械结构与运动、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控制及 软件等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组成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乃 至智能化的工程系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 展服务。
执行机构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 液压伺服阀。
(5) 信息控制类
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为电报机、磁盘存储器、磁 带录像机、录音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办公自 动化设备。其主要特点为执行机构的动作完全由 所接收的信息控制。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1、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 数控机床生onics )涵义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对机电一体化概念所 做的解释--------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 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
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 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有着自身的新体系的新型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各章学习内容及要求
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机电一体化系 统设计的类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部分设计或选择的特点、 目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常用控制电机类型与主要特点;
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定义;了解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类型;掌握
传感器检测系统的整体特性与要求;了解机电有机结合或系统 设计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章 内 容 学时 2 6 4 12 2 26
1.考查(机设):
期末考试(50%) 平时出勤(15%)
1 总论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 2 部件选择与设计
作业(15%)
实验成绩(20%)
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元件的 3 选择与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微机控制 4 系统选择及接口设计 5 机动 总 计
2. 考试(机制+机电) 考试改革 期中考试(20%) 实验成绩(20%)
总体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例如,对于机床设计,总体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设计效率高、成本低。 (2)尽量采用成熟结构。 (3)尽量采用对称结构。利于温度补偿,利于设计、加工、运输 (4)保证拆装方便、易于观察。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1)主参数及其它尺寸参数的确定。如车床加工最大尺 寸等 (2)运动参数的确定。速度太快系统冲击大,不利于保 证精度;太慢了影响效率 (3)动力参数的确定。根据切削力确定电机功率等。 (4)确定具体的精度指标。确定定位精度等指标。
期末考试(50%)
作业(10%)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1.数控机床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4.检测与监控系统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 5.工业机器人
四、学习目的
(1)掌握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机械系统 元件和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原则 与方法; (2)常用机电执行元件和传感元件的基本工作 原理、特点、选用原则与方法; (3)微电子控制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等的基本 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原则与方法; (4)机电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从机电有机结合 的角度出发,初步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 的设计方法。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运算、存储和输出技术 要求:减轻重量、提高处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和 抗干扰能力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3、自动控制技术
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 断、校正、补偿、再现、检查等技术 要求: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化和实用化 目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
6.为什么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7.已知一数控系统如图所示,试说明图中各部分分别属于 属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哪一个基本结构要素?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1.5.1机电一体化设计步骤
对于机床设计: (1)确定工艺范围:车、铣、刨、磨、镗等 (2)确定效率的自动化程度 (3)确定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4)系列化、通用化 (5)可靠性、寿命等
2.总体方案设计:从系统的观点把握全局,实现最佳形 式
影响总体方案设计的因素(以机床设计为例) (1)表面成形运动。齿轮加工:插齿、滚齿。平面加工:刨削、 铣削 (2)工件的尺寸、重量等。是否采用龙门结构 (3)工件的精度要求。是否需要采用补偿措施 (4)生产规模和效率。小批量还是大批量 (5)其它因素。利于操作、设计美观等
外部电源 (能源) 图纸信息等
输入 操作 控制 (信息) 人员 CNC程序 监视
第1.2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构成
第1.2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构成
第1.2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构成
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它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 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必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系 统的各部件就支离破碎。 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
六、本课程的专业地位
1.专业课 2.专业主干课程 3.高度“机电”结合课程 4.整个专业课程的最后几门课程之一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机械学中引进电子学的知识点 2.重点突出实用 3.从关键机电一体化产品引出机电结构
4.课堂教学、案例教学
第1章 总论
1.1概述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1.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 1.4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1.5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1.6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
本 章 小 结
本章节应重点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 内涵、作用、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核心技术 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构成要素 和功能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机 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一般设计设计工作 流程;应考虑的方法和设计类型;了解机电 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准则 与规律;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张建民 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讲授:张丽秀 交通与机械工程学院 Email:sanyoe@ QQ:851617088
要求
1、遵守课堂纪律 2、提问 3、迟到,早退 4、黑板清洁
一、本课程基本情况
参考理论学时:26+6(实验) 参考学分:2.5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单片微机原理》、 《机械原理》、《金属切削机床》、《电工技 术》、《电子技术》及《可编程控制器》等
一、本课程基本情况
选用教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张建民 编著,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赵松年主编,机械工业
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李建勇主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张立勋主编
二、本课程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
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省能、省资源、智能化
2.为什么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
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传动部分减少,因而使机 械磨损,配合间隙及受力变形等所引起的误差大 大减少; 同时由于采用电子技术实现自动检测,控制,补 偿和校正因各种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提高 精度。
第1.2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构成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4.伺服驱动技术 包括执行元件和驱动技术 要求:小型、重量轻、功率大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5.精密机械技术 要求:重量轻、体积小、精度高、刚度高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6.系统总体技术 包括功能分析、方案组合、分析、评价、选择等
7、 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的作用: 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等各种技术在机 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物质、能源、信息的传 递与转换,达到系统所需目的。 接口技术的功能: 系统输入/输出接口信息的匹配。 系统信息的转换、调整,能源信息匹配。
接口技术的分类:
·按变换调整功能分类:
零接口(导线):不进行任何变换和调整
无源接口(齿轮减速器):只用无源要素进行变换、调整 有源接口:(电磁离合器、放大器、A/D等)含有有源要素、 主动进行匹配的接口智能接口: ·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 环境接口(对周围环境有保护作用)。 实际上,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接口技术 问题。
4 执行元件
5.计算机控制系统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分类
1.4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1.4 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1.检测传感技术 传感器检测—— 物理量:温度、流量、压力、力、力矩、位移、 速度、加速度等
物体的几何参数:尺寸、质量、相对位置; 要求: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精度
课外作业:
1.机电一体化的涵义、目的、特征、基本组成 要素以及分别实现哪些功能。 2.工业三大要素指的是什么?机电一体化设计 的目标是哪些? 3.机电一体化的接口功能有哪些?根据不同的 接口功能试说明接口的种类。 4.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设计思想、方法。 5.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有何 异同?
5.小批量生产
1.5.2机电一体化产品工程路线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程流程
1.5.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从规范性、通用性、耐环境性、可靠性、经 济性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和手 段,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三大目的省能源、 省资源、智能化,提高机电产品的附加值和自动 化程度。 常用的设计方法:机电互补法 机电结合(融合)法 机电组合法 常见的设计类型:开发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 变异性设计
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包括电、液、气等多种 动力源。
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
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 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 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 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 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 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实施按 要求的控制。控制单元已经实现标准化 执行部件。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 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执行部件一般是运动 部件,常采用机械、电液、气动等机构。执行 机构是实现产品目的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其性 能的好坏决定着整个产品的性能。
1.6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6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6.1机电一体化现状
1.6.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趋势:模拟人类智能,具 有更高的控制目标
(1)诊断过程的智能化;(2)人机接口的智能化 (3)自动编程的智能化;(4)加工过程的智能构是核心技术
三大目的功能
——变换功能(加工处理);
——传递功能(移动、输送); ——储存功能(保持、积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