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9高考作文赏析

合集下载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31页)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31页)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绝对精品文档,价值很高,值得下载打印背诵)【考点解读】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历年题目:年份题目审题立意2009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继承与创新;整体与部分2010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2011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过去与不过去201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抓住“微光”与舍弃“微光”2013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重要”与“更重要”2014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自由与束缚2015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和谐的自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评价他人的2016 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生活2017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On June 7th。

af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exam for the 2019nal College XXX known as the "Gaokao") in Shanghai ended。

the Shanghai XXX topic for the exam。

The Institute then XXX to analyze the topic。

and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essay topic for the 2019 Shanghai Gaokao led to an open cultural perspective。

self-XXX。

and a XXX.XXX。

modern atmosphere。

and XXX。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XXX literacy n。

XXX virtue。

XXX。

and e Chinese people with a vibrant Chinese heart。

facing the world。

the future。

XXX.The XXX of the topic were based on XXX Chinese values in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rhythm of tism with XXXreal-world problems in a global context。

achieving the ideal of n。

The topic not only XXX of Shanghai as an nal cultural city butalso pointed to the new era task of XXX perspective.XXX "XXX"Feeling," "being more us," and "finding" are respectively the ways。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音乐的中国味”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越是深入人心的,越是尊重生命的,才真正能成为世界性的。

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热爱,从某个具体民族或国家的音乐艺术出发,超越了本民族,超越了本国家,而具有了普遍性。

高考作文命题类似苏州园林,只能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又要微言大义,确实不太好写。

写作本来应该是很爽朗,很大气,很愉快的,青少年写作本来应该是想象力爆棚,创造力蓬勃的,才能在以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提升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一个提醒。

对于一名普通青少年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刷题、补习、熬夜中度过的,没有一定时间的听音乐积累,没有一定的机会去剧院倾听现场演出,音乐感受有时是缺乏的。

“倾听不同的音乐”、“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样的命题,看着优雅,似乎有论述空间,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我相信,一名教授、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五六十岁,功成名就,确实有能力、有时间听听古典音乐,听听各国音乐,但是,孩子们只能在上下学的短暂时间,塞着耳机听听手机里音乐软件的音乐,娱乐一下,还不完全是“欣赏”,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只能是有些个人感受。

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接触音乐“中国味”的机会,培养他们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

2019年高考作文评析真题再现: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逻辑建模如果各位考生,潜心研究过上海这几年的高考真题和一模二模试题,我们会发现,2016-2019年一模二模透露出来的趋势是在“审题”和“逻辑结构”二个维度上,思维水平要求的加强,也是后面几届同学要务必注意的重点。

一,试题切层解读——逻辑的定位我们看到今年的作文出题形式是对“关键词导向”+“提示性”的二维结构出题。

1,我们来切分下作文题目的内部层次: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请你认真读一遍题目,把你认为关键的语句词语圈出来,试着解读下他们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动词结构逻辑:倾听了……,接触了……,由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第二层:解读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音乐为介质,表现了“各类”不同/异域音乐后,更对“中国味”有了更深感受/更有意识地寻找。

第三层:提示语——目的解读: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所以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才是真正的核心。

题目本身的内部层次,我们切得相对清楚了。

(注意,我们的同学们都知道,上课解读我们一般会解读比较多,但考试现场,以实用性,快速清楚解决试题为第一要义!所以一定要清晰+简洁)2018年的上海卷:在审题立意部分,你的中心是围绕“需要和被需要去探讨人生价值”的,都是切了题目的;但同时,也要突出“被需要”的普适性。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06-07 14:35:46
点评人:杨帆
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还是延续了自2009年以来的材料作文的形式。

在主题内容上,也是体现出了上海的一贯特色,即关注人与世界(社会,自然,自我,他人)的关系,希望考生能够立足自身,打开眼界,全面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若说差异,与前两年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与18年关注“人与人”(需要与被需要)的着眼点也有所改变,“中国味”,文化视野更宏大一些。

命题给出的材料,一眼看去,门槛并不高,“我”感受到了音乐的“中国味”,进而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

相信不少考生考前会准备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感觉手中有料,可以大书特书什么是中国味,如何来弘扬中国文化特色了。

但命题者预设的“思路”,并未到此止步。

“寻找‘中国味’”仅仅是表层,如何由现象到道理,由道理再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这才是命题者在第二段材料给出的重点:“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认识音乐的的中国味,到寻找各种(绘画,文学,建筑,民俗、语言……)中国味,关键是“如何认识”,即方法是什么。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成长的困境》,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在解析这道作文题目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成长的困境"和"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

明确了题目的核心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困境是人生中一种常见的状态,经历困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通过举例子,我们可以更具体地阐述困境对成长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举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说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是如何通过努力与坚持,最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长和成功的。

二、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困境不仅是考验,更是给予我们启示的机会。

通过深入思考困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和成长的意义。

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如"困境是成长的催化剂",从而强调困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智慧的重要性。

三、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困境,从而实现成长。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帮助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等等。

通过以身边的例子作为佐证,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四、个人体会与总结最后,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个人体会与总结。

通过在文章结尾的部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困境和成长的理解,以及通过这道题目的思考和写作,对自己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这是一个可以展示个人思考和洞见的机会,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回顾与总结。

综上所述,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阅读材料为基础,写一篇谈谈对人生困境与成长的理解的文章。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从举例阐释困境与成长的关系、分析困境对人生的启迪、探讨克服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个人体会与总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材料第一句使用叙述性语言,涉及的信息比较丰富,我们不妨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体上非常明显的因果逻辑:因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所以“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局部来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两个原因属于并列关系,“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又是先因后果的关系。

其实,这一句话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两个“更”字,这样一来隐含的递进关系浮出水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在没有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前,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深度不够,寻找“中国味”的意识不够强烈;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后,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材料第二句使用议论性语言。

“这段话”承接第一句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的“启发”意味着考生要从第一句材料的事例里面领悟道理并予以探究、挖掘,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句只是一个引子;“如何去认识事物”是第二句的核心,也是整个材料的第一核心。

明确了写作核心,再联系起来看,找出“如何去认识事物”与第一句所给事例的联系,很明显第一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味的音乐”是通过广泛接触异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拓宽音乐认识的视野,甚至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发现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高考作文-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 精品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在其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曾这样写到: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所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这句话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而这一意向刚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年上海高考卷的作文材料。

我们首先按照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可能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提取关键词坚硬;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提取关键词柔软;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早就和谐的自我--提取关键词和谐和自我。

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想要造就和谐的自我,需要我们处理好自己的坚硬和柔软。

显然,这些关键词具有其象征意义。

和谐的自我代表什么?--自身价值的实现,可以引申为成功。

找出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但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还原坚硬和柔软这两个象征词的本义了。

一、坚硬可以代表内心的坚守,柔软象征变通的处理方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年湖北卷作文题目的意象水,即上善若水任方圆--有时我们做人要像孔方兄一样,内心方正,有坚守的底线,但是处理问题时则要讲究方式方法,更加懂得变通,即所谓取像于钱,外圆内方。

二、坚硬可以代表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柔软象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体会。

考察我们的人生,自然需要树立目标和方向,并坚持朝此方向努力;但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对生活细节的体味与感受,这包括对情感的珍视,与家人的相处,愉悦的阅读体验或者偶尔出游的收获等等,正是这些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坚硬可以代表对错误的批判态度,柔软象征我们积极的心态。

面对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要怒目而视,绝不随波逐流,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冷漠之心去面对所有的陌生人。

我们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以积极之心去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年的上海高考卷的作文题目,难度低于往年,但仍然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来审题。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7篇)

满分中学作文【作文真题】2019年上海卷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点解析】【满分佳作】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

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

”一个沉沉的声音。

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

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

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

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

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

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

”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

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

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

”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

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9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

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精选点评之上海卷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90、灵光一现〔选段〕“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题记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

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

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

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

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

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

2019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中国味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上海卷作文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浸润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凸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

文题由不同国家的音乐说起,在异域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特色,在比较了解中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由音乐拓展到其他“事物”,“事物”可实可虚,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中国味”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色彩斑斓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坚忍不拔的精神、开阔博大的襟怀等等的独有的“中国符号”。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选择某一具体事物,并由此发散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知,试题也让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但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对此认知必须是在“中国味”的前提之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有中国人包括考生该认真思考: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血脉、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斗,争取美好未来的动力来源什么。

上海的作文试题,以“中国味”为宏观指导,实现了文化引领,让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在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认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开阔的胸襟。

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三篇

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三篇

2019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三篇《“中国味”》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

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

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

但你仅仅“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

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

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

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

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落,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剐,下油锅。

你皆不怕,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

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决;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决,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重要与否,只关乎内心》当你总思考着还有更重要的事在远方等待时,你会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努力做的认为重要的事?答案往往是一片迷茫以及对自己以前的努力的唏嘘和质疑。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和分析

2019年高考作文文和分析【题目回放】(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很多于800字。

【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总体标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0~20分)总体标准: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1.脱离材料。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一类文上(69分)】:预测与立命“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雷《》2016年,雷的一曲《》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精选点评

2019 年语文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及优异范文优选评论作文题聆听了不一样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一样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觉,从而更存心识地去找寻“中国味”。

这段话能够启迪人们怎样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对上述资料的思虑和感悟。

要求:( 1)自拟题目 ; ( 2)许多于 800 字。

范文一、心的归属“假如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能够带我飞得更远 ; 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风采就是我的根,能够带我回家。

”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世界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不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先的起点。

中国,拥有她独到的“滋味”。

正所谓聆听不一样国家的音乐,接触不一样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存心识地去找寻“中国味”。

“聆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一样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别,才需要我们有自己看法地去感觉,认知属于中国的滋味。

第一,我想先来说说“中国味”。

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

而所谓的“中国味”,或许是一首《青花瓷》,或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

我们谁都不可以否定,“中国味”是绚丽多彩,好似说年初的《漂泊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存,更有新的发展。

但是当下,有愈来愈多的人面对不一样风格的地区文化时失掉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少思虑,没有主见,终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 ; 后者执拗己见,一味的固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裁减。

所以,在我看来,应当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知人,第一要自知。

一个人假如连自己都不认识,何谈去认识认识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从而取别人之所长,避他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高自己。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选择》作文题目描述:选择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对大事物,还是对小事物做出选择,都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请你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进行说明。

作文正文:选择,似乎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生活主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

它贯穿了我们的每一天,伴随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对于我而言,选择如同通往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走向自己的目标。

记得那是一次寒冷的冬天,我们刚刚高三,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学专业。

作为学霸,希望我选择理科或者工科,这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然而,在我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声音告诉我,我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面对这个困境,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优势和人生志向。

通过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决定放弃其他人的期望,追随自己的内心,并选择了攻读人文学科。

这个决定不仅让我感到欣慰,更是对我的激励。

我意识到,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使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我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告诉我的父母我决定报读人文学科时,他们曾表示担忧和犹豫。

他们担心我将来的就业问题以及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不匹配。

然而,在我坚定的立场下,他们也开始尊重我的选择,并给予我支持。

通过这次选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每个人而言,选择都是一场考验。

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在选择之初,我们可能会迷茫,会犹豫,但是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选择,从大到小,都需要我们付出思考和努力。

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抉择的结果,但只有胸怀理想,坚守初心,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面的变革。

解析:本文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作文题目“选择”展开。

文章开头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选择的重要性,连接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卷场启示立意跳出“中国味”
如“阅卷手记”而言,很多考生都掉进“中国味”的坑里爬不出来,或者不敢爬出来。

有些考生比较谨慎,在从“中国味”延伸到“认识事物”的时候,仍然心有顾虑,会不时地回扣一下“中国味”。

这就显得文章格局不够大气,论述底气不足。

脱颖而出的高分作文,大多是开头表达对材料的理解,后文深入谈如何认识事物的独特性,进而拓展到其他方面,比如从文明层面思考文明的冲突,思考独特的文明于这个时代存在的价值。

于碰撞中听回响
上海一考生
当我听过了莱茵河上的月光,当我听过了非洲群山间的鼓声,我才发现广陵散里的竹林是那样的古老,才听出黄河号子是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坚忍的回响——每一种音乐,都藏着那里的山河,都存着那里的人的声音,因而击中了来自那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诚然,异域的音乐是陌生的,而本土的音乐却长久地在耳边出现。

然而,熟悉未必就意味着深刻的体味,而陌生却能开拓意料之外的可能。

当陌生和熟悉相互对照,它们的不同性鲜明出现,引发新的思考。

其实,不只音乐如此,无论是情感、传统乃至不同的文化,只有当人们通过更宽阔的视角,来认识到事物的独特性,才能感受它对自己心灵独一无二的叩问。

丰富的“他者”,实际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审美视角,因而增加了融会贯通的可能。

正如席勒所言:“通过美的晨门,进入真的领域。

”当人们通过接触生活中的不同的美好事物,收获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从中感受到的,是普世的美的价值。

此时再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则能以更敏感的神经,找到它触动心灵的独特之美。

不过,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感知到事物的独特性之后,才能感悟它对于自己而言的意义,不可取代的价值。

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者们饱览西方精神特质,而梁漱溟却在中西文化的对照中,挖掘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透过西方的自由精神,来认识儒家的仁爱忠恕;透过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发现农耕文明的和平仁爱。

在这样的对照和审视中,当中国随着世界潮流而进步,才能保有文化之脉的传承和精神信仰的坚守。

因此,对于那些听“音乐”的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那份“熟悉感”,而是沿着熟悉的精神脉络,去探寻更深刻的意义。

那样“深刻的感受”,或许是乡土情结;那样“有意识的寻找”,则是寻找它与自身灵魂的契合之处,建筑起有情感支撑的丰富世界。

而在现代社会,这个世界正在科技的驱动下,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不同地域的文明汇聚、激扬,谋求新的发展,却又存在潜在的冲突。

汤因比曾指出,人类文明面对的挑战,往往是来自文明内部。

因此,当不同的文明相互面对,人们要做的并不是回到自己熟悉的文明去固守和吹捧,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智慧、对美共同的追求,拥有包容大气的胸怀。

随后,在不同火花的碰撞中,更加理性地去审视自身历史文化的价值,去寻觅、守护、追寻,乃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