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合集下载

古典针法笔记

古典针法笔记

古典针法内经、难经论针法:从砭石到九针才发展成真正的针法,九针之中,以毫针为主体,应用最广。

我们所论述的针法主要是古典的毫针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

治疗不同的病症。

阐述了针刺的部位、针刺深度,发针数量、角度以及取穴方法等。

(一)九刺:九刺是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所运用的九种不同刺法。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萦输,藏腧也”是五脏有病取有关经络肘膝以下的萦穴和腧穴以及背腧穴的方法。

如肺病取肺经的输穴太渊和背输穴肺俞。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是上病下取,经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如胃病取足三里。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单独取病经的腧穴,针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

如瘀血、硬结、压痛等。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以刺血络为主,是一种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令其出血的方法。

现代的三菱针、皮肤针等均属络刺范围。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是针刺直达肌肉的一种方法。

用于治疗肌肉萎痹、软组织劳损等。

6大写刺:“人写刺者,刺入脓以坡针也。

”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泻血的刺法多用于外科疾病。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浅刺载皮毛。

古时用搀针,现多用皮肤针。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使用的方法。

如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

9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针法。

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虚等证。

现代的火针由此发展。

(二)十二刺:指十二种刺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1偶刺:是前后阴阳对应配穴的针法。

胸腹募穴和背腧穴相配,治疗脏腑病痛;如胃病取中脘配胃腧。

2报刺:又称复刺;是根据病人主述的特点来针刺,如针刺痛止,其后再在其他痛处下针,直至压痛点消失或疼痛点减轻。

这是一种治疗游走性疼痛的方法。

3恢刺:在病人肌肉疽急痹痛的部位进针,得气后提针至浅部,然后多向刺,再配合病人关节活动。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摇而振之。”
►飞经走气四法,首载于《金针赋》:“若夫 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 四。”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
►“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之法”。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
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用于在关节
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 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三、《金针赋》 论针法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 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 徐氏于洪武庚辰年(1400年)开始 学习针法,受业于倪孟仲(洞玄先 生)和彭九思(东隐先生)。
► 经过两位老师的指导,以及他本人 的钻研,对针灸学有了较深的造诣。
► 至永乐己丑年(1409年),徐氏退 寓西河,自称泉石先生。
►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 ► “爪而切之,下针之法; ►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 ►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 ► 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 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 这里将捻归并入“搓”,另加“提”,以与“按”
► 之后,将针顺向上提,复将针尖朝向关节方向,向下按, 再回拨,为一个周期,反复操作。
► 则周身遍体夺流,经气通畅。此为补法。如补法未能通过 关节则用泻法。祛邪后真气乃至。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白虎摇头
► 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 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 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 控制针感;
► 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 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 体,以增加刺激量,易 于激发针感。
► 该法形似青龙摆动长尾一样,同时兼用按法,目的 在于使卫气下行而施补。

怎么练习扎针

怎么练习扎针

针灸怎样练习扎针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针灸大成整理

针灸大成整理

杨继洲《针灸大成》捻转补泻整理周璐20140321041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金针赋(杨氏注解)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

补泻雪心歌(聚英)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

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曳。

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曳。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

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

更为补泻定吸呼,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

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

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

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吹口气,摇动大其门。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谷世喆[等]编著
前言
目录
一、经络腧穴歌
1.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2.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3.十二经营气流注顺序歌
4.十二经脉歌
5.奇经八脉歌
6.十五络脉歌
7.十二经原穴歌
8.难经五输穴主治歌
9.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10.募穴↑①歌
11.八会穴↑①歌
12.八脉交会八穴歌
13.十六郄(xì))穴歌
14.下合穴歌
15.井荥输原经合歌
16.十二经背俞穴歌
17.新编根结歌
18.四气街歌
19.四海歌
二、刺法灸法歌赋
1.十四经要穴主治歌
2.行针总要歌
3.针法歌
4.行针指要歌
5.补泻雪心歌
6.金针赋
三、针灸治疗歌赋
1、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2.四总穴↑①歌
3.回阳九针歌
4.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5.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6.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7.秋夫疗鬼十三穴歌
8.胜玉歌
9.席弘赋
10.灵光赋
11.肘后歌
12.标幽赋
13.百症赋
14.玉龙歌
15.玉龙赋
16.通玄指要赋
四、流注针法歌赋
1.拦江赋
2.十二经纳天干歌
3.十二经纳地支歌
4.八法歌
5.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①6.八法↑①交会歌
7.八脉配八卦歌
8.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6)摇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摇动针柄以行气或 出针泻实的方法。 《金针赋》:“摇而退之,出针之法。” 操作: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 轻摇动, 以行经气。或边摇动边退针,使针孔扩 大, 而后疾出针。 应用: A、出针而摇,可加强针感。 B、卧针而摇,可使针感传导。 C、摇大针孔而出,用于泻法,治疗实 热证。 注意: 摇大针孔而出,虚证、寒证忌用。
(5)扪法 关闭针穴使气血勿泻的方法。 《金针赋》“扪为穴闭”。 操作: 出针后用手指(干棉球)按揉针穴,使 针孔闭合的 方法。 应用: A、闭气补虚——开阖补泻的补虚手法。 B、止血 C、消除疼痛 注意: 干棉球加压揉按,实热证禁用。
2、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 (1)搓法 如搓线状单方向捻转,以加强针下感应, 并促使感应向单方向传导;促使出现热、凉 针感的方法。 《针经指南》:“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 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针, 依前转法,以为搓也。” 操作: 针刺入后,用拇指向前搓动至食指端, 以针下沉紧 有被肌肉缠着为度。 应用: A、守气、行气。 B、可诱导针下产生温凉感——左转插之, 能产生热感而治虚寒;右转提之,能产生凉 感而治实热。 注意:用力均匀,角度不宜过大。
(3) 弹法 留针时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 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素问· 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 操作: 拇指与食指相交,对准刺入穴位的针柄 或针尾轻轻 弹叩,使针体发生微微振动。 应用: A、催气 B、守气 注意: 不可用力过猛、不可过频,一般7-10次 即可。
(3) 弹法 留针时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 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素问· 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 操作: 拇指与食指相交,对准刺入穴位的针柄 或针尾轻轻 弹叩,使针体发生微微振动。 应用: A、催气 B、守气 注意: 不可用力过猛、不可过频,一般7-10次 即可。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所特有、独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高深医术。

针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相应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这里所说的一针止痛讲的是针刺疗法。

针刺的确是一种很神奇的中医所独有的外治疗法,有不少的令人头痛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通过针刺经穴就可以得以症愈,特别是疼痛病症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传统的针刺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但传统的针刺时所产生的酸、麻、胀、困等得气感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现在有这么一种针即有一针止痛的神效而又没有传统针刺时令人畏惧的得气感,这就是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简称套针)。

套针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世界针联套针中医研究院院长侯国文教授经多年独立潜心研发的,是对中医针刺学中古针刺法的探索、传承与创新。

侯国文教授在充分尊重古代中医大贤们的智慧结晶下又结合现代医学留置针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是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生命力的延续,这种传承创新是新时代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典范!套针在很多的疼痛病症中也可以一针止痛但却没有传统针刺中的得气感,这主要归功于套针所采用的浮刺进针法与弧形摇摆行针法的结合,这两种结合使套针即没有其他传统针法的得气感而又使其疗效优于其他针刺法。

套针浮刺是继承了出自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刺法中的“浮刺”法,为了使浮刺法更加易学易掌握被现代人所接受,也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侯国文教授受到了师父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大师“三才”针刺法“天才”刺法的启发,将“天才”刺法与“浮刺”刺法结合起来进行改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新浮刺”刺法,这就是现在的套针浮刺。

浮刺针体仅处于皮下浅筋膜层不涉及大的血管、神经更不会涉及脏腑器官,所以说套针浮刺的安全性很高。

至今套针受训学员已近四万人却从未有过医疗事故的反馈,这在现在医患纠纷严重的现实中是难得的,想想现在有多少的从医者因医疗事故而身败名裂甚至于倾家荡产而一蹶不振,一个安全的疗法是现今的从医者所值得拥有的好的疗法。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ppt

推广应用
加大对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 的宣传力度,推广其应用范围, 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影响力。
创新发展
在继承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的 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医学 理念,创新和发展新的针灸技术, 推动针灸医学的进步。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该书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对 针灸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 结,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
方面。 • 不足 • 操作难度较大: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需要精确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时间等因
素。 • 部分理论尚未得到科学证实:虽然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部分理论
尚未得到科学证实,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对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的 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操作规 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临 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05
结论
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的优势和不足
• 优势 • 独特的理论体系: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强调“气至病所”和“以痛为腧”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疗效显著:在临床实践中,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显示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
生活质量。 • 广泛的适应症:难经金针赋针灸大成针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
总结词
针灸大成针法在内内科疾病治疗中具有一 定的疗效,能够缓解症状、改善体征。
VS
详细描述
针灸大成针法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主要 表现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方面。对于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大成针法 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消化功能;对于呼吸 系统疾病,针灸大成针法能够减轻咳嗽、 气喘等症状;对于循环系统疾病,针灸大 成针法能够调节心率、血压等指标。

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

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

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古医经方五行针法(金针、木针、土针、火针、水针)金针(玉屏风)小腿区域双侧取穴。

第一针在膝盖的外犊鼻到解溪之间的中点。

进针沿胫骨沿方向内一点,犊鼻到第一针之间中点,进第二针。

解溪到第一针之间中点进第三针。

在1-3,3-5中点进两根针,形成五行针,从犊鼻往下依次代表金火木土水。

这也称排寒五针。

123针排上焦寒,234排中焦寒,345排下焦寒。

上焦指心肺,调上焦三针,心口会感觉微微发热。

中焦指脾胃,调针,胃感到发热。

下焦指肝肾,治妇科,男科疾病,还有肠道疾病。

调针会感到小肚子热乎乎的。

134的组合就是金针。

金针浅刺调肺(五分左右),深刺调心,深刺基本上刺到两寸。

金针与补中益气在一条线上。

木针大腿内侧中线(内裤缝)双侧取穴。

第一针取中点。

中点到大腿根的中点是第二针。

第一针到膝盖的内高骨的中点是第三针。

五行针法调脏府时一定是双侧取穴。

下针的方向一定要与皮肤表面成90°。

木针主要是调理肝脏的。

无论是肝的实质性病变,如肝炎,肝血管瘤,肝囊肿等等。

还是功能性的问题,如焦虑,抑郁,情志不畅,或者失眠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调理时用木针+补中益气+膀胱经322+气血三针。

木针在临床调理与肝有关的疾病,如抑郁情志不畅,慢性肝炎,包括肝胆类的疾病。

还是调理中风偏瘫的主穴。

配肾源三针+补中益气+气血三针。

全身游走性的疼痛,既痛无定处,到处游走,俗称神经性疼痛,用这个木针针法也有效。

还有与风有关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如美尼尔综合症颅内眩晕,木针+百会的醍醐灌顶针,以15°向后平刺进针。

进针后三个手指拿住针,平心静气,待患者感觉(要问患者)有一股热气往下走,再快速锁针。

土针(归脾丸)大腿中线区域双侧取穴。

大腿根部到髌骨上沿,第一针取中点。

中点到大腿根的中点是第二针。

一二针之间是第三针。

这也叫上三才针。

归脾丸的治疗方向是心脾。

它的位置是在足阳明胃经的走向。

温补气血和调补气血的功效大于其它的针法。

金针、银针、大针、铜人

金针、银针、大针、铜人

金针、银针、大针、铜人冰台发表于2010年03月15日一组关于针灸的美图:一:纯金针:《金针赋》曰:“金乃世之宝也,非富贵不能得之,岂贫贱所能有也,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顷刻之间,故以观夫发端,而嗟夫结之,则深叹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异耳”。

自古以来,黄金就被人们用来作为饰品驱邪辟邪,高贵的神佛通常都是镀金身,皇宫也是金碧辉煌的,穿戴黄金是富有贵气的表现,这都是有钱人才能拥有的,所以说金针也具备贵气。

用纯黄金打造的金针治病,能对某些病邪起到很灵验的治疗作用。

并且黄金是一种稳定性很好的金属,不会随天气四季的冷热而变化,能够与人的体温很融洽的结合,金针在刺针时比不锈钢针的针感要强很多,但是疼感要轻微很多,而且刺入体内不会变质,不起副作用,针孔也不发炎。

我曾经在自己身上试扎金针,不用任何手法,一针下去针感非常强,从足三里穴直达足趾,扎针前皮肤不做任何消毒,挽起裤脚就扎,金针也没消毒,起针后针孔也不消毒,事后观察两天,针眼不红不肿。

虽然在临床不提倡这样做,但是从这个试验,证明金针的确具有一定优势。

金针运用手法,行针运气,不易滞针。

针质为金,性软,施针时刚柔相济,疗效突出。

同时金具有药效,《本草》记载,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

金的性质柔软不易折断,所以相对而言也就很安全,这些都是从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金价太贵,一支4寸金针要将近一千元,纯金的大针要三千多元一支,很多人是舍不得投资的...装金针的盒子,最好用银管做成,外边再套上牛皮盒。

高贵的针具,当然要配上高贵的盒子。

其实,这里边还有讲究的,从中医五行来讲,金银同属金,可以相扶,牛皮属土,土生金,这样金针的能量会更大!呵呵...大针治病的能量本来就很大了,如果是纯金的大针呢?那是相当的霸道!最下边那支小针,是华佗牌的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3x40,比较之下,就显现出金针之大气。

旁边的古书是光绪年间的木刻版线装古籍《灵枢经》,我喜欢看古籍原版,就着淡淡茶香,手里捧着清代的古书细读,首先就是那感觉很爽,很惬意。

金针赋

金针赋

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徐氏《针灸大全》观夫针道,捷法最奇。

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

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

男女上下,凭腰分之。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阴升阳降,出入之机。

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

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观原气厚薄;浅深之刺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

左与右有异,胸与背不同。

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

重沉豆许曰按,转浮豆许曰提。

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

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

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死生贵贱,针下皆知。

贱者硬而贵者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

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

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

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

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

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

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针灸秘诀:金针赋针法

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

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

在教学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

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

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

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

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 (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

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

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

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

《金针赋》:针灸治病八法

《金针赋》:针灸治病八法

《金针赋》:针灸治病八法前言:《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

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些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

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

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金针赋》云:考夫治病,其法有八。

(一)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李梴云:烧山火,一名进气法,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癞风寒疟,一切冷症,先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气行针下紧满,其身觉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即用通法,板倒针头,令患者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杨继洲云: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入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者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入三出,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入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

前人认为烧山火,先浅入针,得气后,采取三进一退的捻旋手法,慢提紧按为补,即刺入针后,约为该经穴所规定的深度三分之一,找到感觉后,往复捻转几次,以加大感觉,再向下刺入约三分之一,往复捻转,最后将针刺入经穴规定的全部深度,慢提紧按,上下提插几次,稍停,向一方加大捻转固定,即可出热。

近代针家应用烧山火法,这种补法,是以徐疾、提插两种补法结合而成的方法,是由浅入深,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先插入天部,施以重插,轻提手法九次,使浅层的阳气充实,再进入第二层人部,施以重插,轻提手法九次,使中层的阳气充足,再进地部,如此三次,阳气补足后,局部能有温热感觉。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针灸大成针法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手法操作作用爪切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指持右手持针于穴上(准备进针)口温入口中温热(此法今已不用)进针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指循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爪摄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针退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由深出浅)指搓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泄气指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行气,内外移行上下指留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令营卫纵横散针摇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指拔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下针八法表手法作用方法揣取准孔穴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免伤荣卫刺荣掐按其穴,以针而刺;刺卫撮起其穴,卧针而刺爪宣散气血,欲使不痛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搓补泻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左补右泻弹补先弹针头,待气至,却进一豆许,先浅后深,自外推内摇泻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后浅扪补欲补时,出针扪闭其穴循令气血宣散,邪气散泄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捻(行气)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针赋针法下针十四法|调气与运气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

《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调气与运气法《金针赋》四将能调节控制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布的针刺方法称为调气、运气法:“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

直待气到,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

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到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

”运气下次到疼痛之所上指使针刺感应趋向于病痛部,也就上说使“气到病所”。

《针经指南》曾提到:“捻针,使气下行到病所。

”近人多称之为“行气法”。

主要应用捻针法或指压法,也可配合使用温灸法捻针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扩散,但《金针赋》所述以左捻或右捻来控制针感的上行或下行,则较难掌握。

而以手指按前或按后的方法,则是一种较好的使气到病所的方法。

如要使气向上,可用左手拇指紧压穴位下方“闭其下气”,则气得以上行;如要使气向下,可紧压穴位上方“闭其上气”,则气得以下行。

运气后再将针直插按纳,使气不回流,称为“纳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说明针刺时出现“气到病所”现象,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飞经走气四法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的远行。

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方,指提插;圆,指捻转。

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

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

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烧山火、透天凉:《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

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再施也。

”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

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

《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一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所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伯。

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

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以称伯“透天凉”。

《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所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

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

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

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

紧与慢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

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

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

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

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

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

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

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

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阳中隐阴(阳中之阴)为先补后泻法。

《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

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

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阴中隐阳(阴中之阳)与阳中隐阴对称,为先泻后补法。

《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

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一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两法主要由徐疾法和提插法,亦可用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

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针法是: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本法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伯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则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

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

《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

”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

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

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以捻转为主。

左转为“子”为“龙”(阳),右转为“午”为“虎”(阴)。

《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

”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进气法主要是在深层施行补法。

《金针赋》:“进气之决: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

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

”针法是: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留针片刻。

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

《金针赋》:“留气之决: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针法是: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癥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这,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气块之疾。

”抽添法:抽,指上提法;添,指按纳。

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所以用“抽添”为名。

《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

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耍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针法是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行气,再向周围伯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