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喻
比喻博喻通感句子仿写
比喻博喻通感句子仿写
1. 博喻.通感的例子怎样写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特点:连续性。
例如: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博喻
博喻: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 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 落。”(《听潮》) 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 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 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 感觉。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 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 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 用“细丝”喻特点。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 雨。” 北宋词人 贺铸《青玉案》。
比喻包括:
明喻、暗喻、 借喻、博喻
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 地看出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词: “像(如、若……”、“像(如、若……似 的”、“像(如、若)……一般”、“好比 (好像、犹如、仿佛)……”等。 战士就像国家的钢铁长城一样,守卫祖国的 边疆。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 “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 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劝学》 作者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性,连续运用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 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地说明了人 借助学习可以获得很大进步的道理,从而充 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 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 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 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 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 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比喻之博喻
博喻抒情 隽永动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如烟青草
满城风絮
绵绵梅雨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 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而博喻是 诗词园地中一朵最绚丽的鲜花,巧用博喻,能 使作品魅力大增,引人入胜。
——苏轼《百步洪》
野兔逃窜 鹰隼疾落 骏马从千丈高坡奔下 琴弦迸断 羽箭脱手 电光从缝隙中闪过
水珠从荷叶上滚落
博喻摹声 逼真传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如急雨 如私语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冰泉冷涩
读诗词学修辞之 博喻例说
高级中学 王凌云
博喻,又称连比,是一种用一连串 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描绘或说明 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博喻能将事物的 特征或内涵从不同侧 面、不同角度表现出 来,这是其他类型的 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博喻绘景 多姿多彩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 飞电过隙珠翻荷。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
《荷塘⽉⾊》中的博喻
所谓博喻,简单⼀点说,即是指⽤⼏个喻体从不同⾓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个本体,⼜称为连⽐。
博喻具有⼀般⽐喻的修辞作⽤,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描绘,使事物⽣动、具体,给⼈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更重要的是,博喻可以从不同⾓度或⼏个⽅⾯来形容、说明本体,使⽐喻更加丰富,使⼈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
在中国诗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
不过古诗词⾥最有名的博喻,恐怕当属贺铸《青⽟案》中“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 ,连⽤三种意象表现出愁思的⼴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构思奇妙,堪称绝唱。
除了诗歌,佛教的经⽂⾥也常⽤到这⼀⼿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经》结尾处所⾔“⼀切有为法(指万事万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易⽣易灭之物,极⾔尘世的虚幻,发⼈深省。
《荷塘⽉⾊》中,朱⾃清先⽣⽤“正如⼀粒粒的明珠,⼜如碧天⾥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连⽐,尽写荷花之美。
其中,“明珠”、“星星”当是⽤来⽐“羞涩地打着朵⼉的”花⾻朵,⽽“刚出浴的美⼈”,则是形容那些“袅娜地开着的”花⼉了。
对这⼀博喻,历来⼤多数评者都取欣赏的态度。
不过,也有持异议的,⽐如,台湾著名的诗⼈余光中先⽣就批评“‘美⼈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联想到⽉份牌、⼴告画之类的俗艳场⾯;⾄于说⽩莲⼜像明珠,⼜像星,⼜像出浴的美⼈,则不但⼀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喻草率,⼜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种装饰⽽已。
”对此,⾃然是见仁见智了。
古代汉语修辞辞书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譬喻譬喻是指借助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生疏抽象的事物与道理的修辞方法。
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四类。
(1)明喻:明显打比方,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林宗曰: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比黄花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旁观者皆惊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它比明喻更进一层,把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曹公,豺虎也。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代替本体,省略本体和喻词的譬喻方式。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譬喻某一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修辞方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变文:是为避免重复而改变字面的修辞方法。
即于一章之中,上下文之间,为了避免同字相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句法作用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以取得表达生动,语言富于变化的修辞效果。
(1)虚词变文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博喻的定义和作用
博喻的定义和作用一、定义博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或隐喻的方式来传达某种观点、理念或概念。
它通过将一个陌生或抽象的概念与一个熟悉或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二、相关例子1、“他是一颗闪耀的明星。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出色和受欢迎的人,就像一颗在夜空中闪耀的明星一样。
)2、“她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这个比喻将一个人的笑容与春天的阳光进行比较,突出了她的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3、“这个问题是一把难以逾越的悬崖。
”(这个隐喻将一个困难的问题比作难以跨越的悬崖,强调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4、“时间就像一把利剑,能刺破岁月的伪装。
”(这个比喻将时间比作一把利剑,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无情和它对岁月的冲击。
)5、“那位演讲者的话语如同一支箭,直中要害。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演讲者的话语直接击中核心问题,产生强烈的影响力。
)三、作用博喻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说明抽象概念:博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抽象概念。
通过将抽象概念比喻成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激发情感共鸣:博喻可以触发读者或听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使用生动的比喻和隐喻,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回应,增强交流的效果。
3、提供视角和观点:博喻可以通过不同的比喻和隐喻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
它可以帮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边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产生。
4、强调重点:博喻可以用于强调某个观点或信息的重要性。
通过将重要的概念比喻成强烈的形象或事物,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并加深对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比喻之博喻
博喻摹声 逼真传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如急雨 如私语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冰泉冷涩
鲁彦《听潮》中也有一段描写: •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 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 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 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 琴弦; • 像落花飘在水上。
• 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 较大,但借助博喻化虚为 实,化抽象为具体,就可 以使其逼真传神。
• 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 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 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 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 其中,"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 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 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 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 摹写声音之至文"。
•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 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 • 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 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
• ③"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 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 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 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 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 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 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
比喻的类型有哪几种
比喻的种类有哪些由于本体、喻体、比喻词的情况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且比喻词——般是“像”、“好像”、“好似”、“仿佛”等。
例如:①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陆定一《老山界》)②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高尔基《海燕》)上面这些例子中,本体分别是“星星”、“海燕”,喻体分别是“宝石”、“闪电”。
比喻词分别是“好像”、“像”。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例如:①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茅盾《白杨礼赞》)上面这些例子中,本体分别是“夺取全国胜利”、“高原”,比喻词分别是“是”、“是”,喻体分别是“第一步”、“大毡子”。
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第一种是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③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二种是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④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第三种是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借喻是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例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亡.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高尔基《海燕》)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例①的“翡翠”是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硬玉,这里用来比喻海浪。
例②的“厚障壁”借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形成的隔阂。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①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它的特点是:连续性.博喻,也称“联贯比”,就是多种比喻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表现被描写对象,增加其形象性,也增加欣赏者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喻。
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如《诗经》中的名篇《卫风·硕人》就成功运用博喻手法来表现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用多种鲜美的意象来显现庄姜的仪态万方的美貌;唐代的韩愈也是善用博喻的能手,著名的《南山诗》就连用四十几个比喻,穷尽终南山的形相性态;《送无本师归范阳》中“……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起连菼”,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特诗风。
博喻典范——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哓哓师所呵。
诗人为了形容“轻舟南下”之声势,一口气用了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奔、鹰抓兔、骏马冲坡、琴弦飞迸、箭脱手、闪电瞬逝、荷叶上水珠急剧滚落。
这八个形象是紧紧围绕行舟的快速特征而展开,且连贯反复出现,在读者脑海中铸塑了一幅幅“轻舟速行图”,加强了惊险感,使人经久难忘,回味无穷。
正如王水照先生为此所注:“此用博喻法喻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疾。
”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说“博喻”
曲旋律 的变化 : “ 舒徐 流畅——沉咽低 回—— 间歇停 顿——激越雄壮一
戛然而止 ” 。其 中, “ 如急
雨” “ 如私语 ” “ 莺语花底” “ 泉流冰下” “ 冰泉冷涩 ” 等音强 、 音高、 音色 、 节奏各不相 同的喻体形 象 , 不 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 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 真不愧为“ 摹写声音之至文” 。
又如 :
朱 自清在《 荷塘 月色 》 中, 这样 博喻荷花—— “ 层层的叶子 中间 , 零 星地点缀 着些 白花 , 有袅娜
地 开着的 ; 有羞 涩地 打着朵儿的 ; 正如一 粒粒的 明珠 , 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 , 又如刚 出浴 的美人 。”
舒 婷在《 祖 国啊 , 我 亲爱的祖 国》 中又是这样 运用博喻—— “ 我是你 河边上破 旧的老 水车 / 数
豢
;
赣
0
“ 博 喻” 这个词 , 占已有之 , 南 朝梁 的刘勰《 文 心雕龙 ・ 诸子》 中就写道 : “ 慎到析密理 之巧 , 韩非 著博 喻之富 。” 这里 博喻 指的是广泛地运用 比喻 , 和我们今天所说 的博 喻这种 修辞手法相似 。 博喻 又称连 比, 就是用几个 喻体从不 同角度 反复设 喻去说 明一个本体 , 它 不 同于 明喻 、 暗喻 、 借喻等各 种 比喻 , 博喻运用得 当 , 能给人 留下深 刻的印象 。博 喻的运用在 中学 语文课本里也 多处
珠 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 滑, 幽咽泉 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 绝, 凝绝不通 声暂歇。别有 幽愁暗恨
生, 此 时无声胜有声。银瓶 乍破水浆进 , 铁骑 突出刀枪 鸣。曲终收拨 当心画 , 四弦一声如 裂 帛。 ” 《 琵
琶行》 中的博喻可谓绝妙 。诗人连用十多个 比喻摹写虚无缥缈 、 过耳 即逝的乐声 , 细腻地表现 了乐
礼记博喻原文及翻译
礼记博喻原文及翻译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不琢,就难以成为一件很好的器物;人不加以学习,也就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古代君主治国,执政,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详细翻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就算美味佳肴再可口,不品尝它的美味是不会知道的;就算有高深的道理,不去领会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不足的,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感到疑惑后才会孜孜不倦地去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详细翻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每年会招收学生,隔一年会对学生进行考查。
在入学第一年会考查学生断句分章、辨析中心思想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博喻,又叫博喻式。
诗人将一个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或侧面来加以描述或说明,通过比喻和对比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本文介绍古典诗词中博喻的运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别时茫茫江浸月,愁中只恐你来迟。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王昌龄《西江夜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池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用博喻的手法造句子
用博喻的手法造句子
1. 她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像小鸟般欢快,像流水般悦耳,就像那春日里在枝头跳跃欢唱的小鸟,让人听了心情格外舒畅。
2. 他跑起来像猎豹那样迅速,像骏马那样有力,像风儿那样轻盈,宛如那在草原上尽情驰骋的骏马,速度快得惊人。
3. 这道菜的味道像糖果那样甜蜜,像柠檬那样酸爽,像辣椒那样火辣,恰似那丰富多彩的味觉大冒险,让人欲罢不能。
4. 那人的脾气像炸药包般一点就着,像狂风般肆意,像暴雨般猛烈,好比那随时会爆发的火山,令人不敢轻易招惹。
5. 秋天的树叶像蝴蝶般翩翩起舞,像邮票般传递思念,像火焰般艳丽夺目,仿佛那大自然编织的五彩画卷,美不胜收。
6. 妈妈的怀抱像暖阳般温暖,像港湾般安全,像云朵般柔软,就像那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
7. 老师的教导像灯塔般指明方向,像春雨般滋润心田,像火炬般点燃希望,恰似那引领我们前行的明亮星辰。
8. 雪花像棉花般柔软,像白糖般洁白,像柳絮般轻盈,宛如那从天而降的白色精灵,给世界带来纯洁与美好。
博喻的作用答题格式
博喻的作用答题格式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朱自清《荷塘月色》)隐喻(又称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冰心《荷叶母亲》)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本体)成了喧腾的大海(喻体)。
(袁鹰《十月长安街》借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子: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喻体)。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扩喻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散文中博喻和排喻的运用
散文中博喻和排喻的运用博喻,是比喻的一种变化形式。
同一事物,连用两个以上不同的比喻,修辞学上称为博喻。
如曹植《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描绘洛神“其形”(体态姿容),从不用角度,连用“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太阳升朝霞”、“芙蕖出渌波”等多个喻体作比,把洛神形容得美到极点。
又如皮日休《桃花赋》中一段(其文略),把桃花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加以描写,以十三个古代美女来比喻桃花的娇姿媚态,风采神韵,可谓极尽博喻之能事。
排喻,是多个本体相应地以多个喻体作比,即多个不同的比喻排比连用。
如枚乘《七发》中一段: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與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这就是一组排喻,共四个分句,以第一个分句为例:本体:出舆入辇(出进都不肯走路,必须用轿子、车子代步);喻体:蹶痿之机(让人肢体瘫痪的机器)。
命曰,就是“叫作”,相当于“是”(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构成暗喻关系。
其余三喻类同,大意是:过于冬暖夏凉的房室,如同让人发寒热病的媒介;女色就是伤害人性命的利斧,美食则是腐蚀肠子的毒药。
又杜牧《阿房宫赋》中一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本体六个,喻体六个,共六个比喻,以“多于”为比喻词(表示不仅“如同”,而且“超过”),又是排比句的提挈语,构成排喻。
又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连用六个“……也”判断句式,构成一组排比句,兼套比喻与夸饰,故成精彩语段。
《荀子》博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荀子》博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荀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哲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博喻是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之一。
博喻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启迪性的寓言来表达其哲学思想,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在研究《荀子》时,博喻是一个必须深刻理解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旨在对《荀子》博喻进行深入探究,对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进行剖析和阐释,以展现其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及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荀子》博喻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以下目的:1.深刻理解《荀子》博喻所传达的哲学意义。
2.探究《荀子》博喻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3.研究《荀子》博喻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在实现以上目的的同时,本研究还将涉及以下问题:1.博喻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荀子》中的运用情况。
2.《荀子》博喻与先秦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3.《荀子》博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内涵。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本研究采用文本研究和比较分析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搜集有关《荀子》博喻的史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
2.分析《荀子》博喻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荀子》中的运用情况。
3.比较《荀子》博喻与先秦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异同点。
4.深入挖掘《荀子》博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内涵。
5.对《荀子》博喻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究。
6.分析《荀子》博喻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的和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部分,博喻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荀子》中的运用情况,对博喻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其在《荀子》中的使用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三部分,博喻与先秦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对博喻在先秦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及其与道家和儒家的异同进行探究。
第四部分,探究《荀子》博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内涵,对博喻反映的《荀子》哲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
第五部分,结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指出《荀子》博喻在古代文化传承和后世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
博喻表达效果
博喻表达效果
博喻表达效果是一种可以利用语境进行表达的表达方式。
它的写
作技巧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形式,能够让读者迅速地抓住
要点,并对文章的情绪产生共鸣,有助于作品的传播。
博喻表达可以根据语境划分为三大类:比喻、拟人和借代。
比喻,即以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使用时可以以抽象或实在的形式来
表示比喻;拟人,即将物体比作人,如把大海比作英雄,语气张扬;
借代,即将一国比作另一国,将一项事物比作另一项事物,如把中国
比作“东方明珠”,使其具有名贵之意。
博喻表达有多种优势。
首先,它有助于作品的凝练,文章的简洁
朗朗;其次,它能产生感染力,让读者迅速地投入到文章的情绪中;
最后,它能更好地概括语境,让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无误。
博喻表达是实现深刻、形象的表达效果的有效方式,它的节省篇幅、明晰主题极为重要,可以使作品更加优雅、朗朗上口,增强受众
的艺术感受,提高文章的阅读体验。
博喻表达效果
博喻表达效果博喻(Metaphor)是一种表达形式,它将抽象的概念或想法用更具体、更形象的描述来说明,从而使听众、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博喻表达效果有很多,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博喻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让读者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思想的探索;在报道和叙事中,博喻也常常能层出不穷的艺术色彩,让听众有赏心悦目的感受;在广告、市场营销、商业演讲中,博喻也经常能够让产品的价值被观众感知,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首先,博喻可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特定的概念或思想。
这种形象化的表述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把复杂的思维体系理解成容易记忆的图片形式,从而节省大量时间。
例如,比喻“把大麻种子播种在门口,结果就是楼道里长出一簇大麻”来描述“行恶必报”的道理,这样形象化的博喻可以更有深度地向观众传达这个思想,更容易被记忆。
其次,博喻可以提升文章的趣味性,让内容生动有趣,让读者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思想的探索。
例如,把社会上的无知和愚昧以“暴风雨将然后消失”来比喻,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可以让读者在文章中品味更多的乐趣,也能使意象更深刻地植入读者的脑海。
此外,博喻在广告、市场营销、商业演讲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博喻可以通过语言、图像等媒介,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产品的价值,让观众更有主观的感受。
例如,把产品用“把梦想加速”来比喻,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并被吸引,从而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
总之,博喻表达效果很强,能够通过形象化的表述方式,把抽象的思想表现为更具体、更形象的比喻,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让读者、听众能更深刻地把握文章、演讲中的意思,从而达到期望的文学、报道、宣传效果。
荷塘月色中博喻的句子
荷塘月色中博喻的句子1. 荷塘月色:一幅美丽的夜景画荷塘月色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夜景画。
当夜幕降临,荷塘中的清香、静谧和月光的柔和交织成一幅千年流传的画卷。
荷塘月色犹如一位守夜人,照亮了人们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博喻用荷塘月色来暗示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
2. 博喻的含义:通过类比加强表达效果博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被用来描绘一种美好的状态,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荷塘月色所带来的平和宁静。
3. 唯美句子的力量唯美句子是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部分。
它们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荷塘月色中的博喻句子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它们让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宁静。
3.1 博喻句子的意义博喻句子常常以传神的形象来形容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使得读者在心灵上与荷塘相连,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好。
例如,“荷花开了,才是早上;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朦胧的月光”这句话通过将荷叶上的露珠与月光相比,表达了荷塘中月色的美丽和荷花的清新。
3.2 博喻句子的表现方式博喻句子可以通过直接比喻、隐喻或暗示来实现。
在荷塘月色中,博喻句子通过将月光与荷塘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来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宁静。
例如,“夏夜的微风,吹来了荷叶的清香,像是电影里的舞女,带着优雅与神秘的韵律”。
4. 荷塘月色给人带来的思考荷塘月色这一景象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常常让人反思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己和与自然的联系。
荷塘月色提醒人们应该停下来,沉淀内心,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4.1 荷塘月色与内心的宁静荷塘月色是一种对内心的召唤,它让人们远离喧嚣和压力,回归到内心最纯真的状态。
在荷塘月色的照耀下,人们可以平静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喻博喻有两种方式:一、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例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听潮》)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二、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
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博喻实例①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③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④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⑤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
博喻作用一、用于散文,增强铺排的气势鲁迅在《夜颂》中,这样博喻“光天化日”——……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博喻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鲁彦在《雪》中,又是这样博喻上海的雪花的——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
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
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
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成群的蚊蚋,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二、用于诗歌,体现节奏的美丽艾青在《蛇》中这样博喻蛇——柔软——/像草间流动的水//精细的织物/像蠕蠕而动的花绳//像风吹拂的水/震动的波纹//无声的运动/带着莫测的心舒婷在《致橡树》中这样博喻“橡树”和“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又是这样运用博喻——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着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三、用于散文诗,撑起诗美的天空郭雁飞的散文诗短章《青春》和《快乐》本身就分别是一个博喻——《青春》——是风中的野火,是雨中的花蕾,是一枚等待成熟的青苹果《快乐》——是暴风雨中的飞鸟,是游向大海的鱼,是孩子手中的风筝,是新婚的礼服,是重逢时的抱头痛哭高光霞的《致女人》也是用博喻构制的散文诗——女人是花,花瓣层层分开,诱惑男人的眼。
女人是水做的豆腐,有水汩汩的涌流,渗透男人的干渴。
女人是夏季的南风,吹拂掉燥热的空气,让男人在疲倦中温馨地安睡。
女人是温柔的小雨,使男人舒畅地湿透,使男人在滋润下疯长绿色的相思。
女人是一盏清亮的灯,不倦地照亮男人寂寞阴暗的心境。
女人是片不败的风景,四季春色烂漫,使男人们流连忘返。
女人是条可人的小鱼,游进男人的心海,于是,久远的潮声不息。
四、用于政论,展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结尾,这样博喻“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陈保平在《论大兴》一文中这样运用博喻——只有把“假、大、空”称作“大兴”的,才是清醒的、犀利的批判意识。
这里,既有对历史惯性的嘲讽,也有对改革粗糙的调侃;既看到了“虚假”这种陋习如何以俨然堂正的面貌出现,也看到了对“新思潮”、“新事物”像换新衣服那样的时髦心理。
“大兴”是劣质商品的广告,是政治投机家的演讲,是伪学者的专著,是生吞活剥“新思潮”的批发,是一切以真品面貌出现的赝品。
区别理论上说: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博喻- 艺术效果博喻是一种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博喻在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用。
一、利用博喻绘景,可以使景物多姿多彩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
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此诗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
“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滔滔不绝地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比喻不生动贴切。
读这样精彩的诗句,就像在百步洪中行舟,因为可以险中得乐,所以会心胸为之大快。
朱自清散文《绿》中的博喻同样新奇而美妙:“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首句,朱自清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了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朱自清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表现了略微羞涩中透出的蓬勃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朱自清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末句,朱自清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突出了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
二、利用博喻摹声,可以使声音逼真传神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借助博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使其逼真传神。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再如,鲁彦《听潮》中也有一段描写:“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琵琶行》中的博喻可谓绝妙。
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其中,“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听潮》中的博喻也很出色,连续使用五种形象摹写大海“入睡”时的低柔之音——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将声响表现得有情有味,令人遐想不已。
三、利用博喻写人,可以使人物形神毕现《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一段,描绘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仪表之后,作者又用浓墨重彩刻画了她两眼的一顾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个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此处,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足见其明净,“寒星”足见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示其温润,从而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得灵活无限,情态万千,也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留下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利用博喻说理,可以使道理具体明白荀况的《劝学》几乎全篇都叠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形象性。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段,作者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性,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地说明了人借助学习可以获得很大进步的道理,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喻体多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浅近贴切,不仅能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而且还很有说服力,能发人深省。
五、利用博喻抒情,可以使情思隽永动人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的末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
这首词写的是梅雨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样不知飘泊于何处,因而百感交集,愁绪万千。
于是,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纷乱,绵长,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
词中,词人贺铸巧借三个具体而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绪,不着痕迹地就将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闲愁”,转化成了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并创造出了极其优美的意境。
总之,博喻是文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巧用博喻,能使作品魅力大增,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