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优秀教案第4课时2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内容相关链接: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提示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约分后安排的。
本课的教学教材没有设置情境图,直接引入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析了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总结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旧知,引出新知1. 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
(出示灯片)5 137 82. 填空(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5= ()(2) 0.9 表示( )分之( )。
0.07 表示( )分之( )。
0.013表示( )分之( )。
师小结: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根据我们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研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二)自主探究:师:既然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顾名思义它包括两层含义,谁知道是什么?探索发现,理解题意。
生1:分数如何化小数;小数如何化分数。
师:是的,我们先来研究小数化分数的方法(板书)小数分数1.探究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师:谁能把0.8化成分数。
(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说?要讲清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生1:0.8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所以0.8写成分数就是十分之八。
生2:我们和他们的想法相同,我们直接就这样写0.8=810师:师:这样吧!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要把0.8先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而不是100、10000或其它数,偏偏就是10呢?现在这样把0.08、0.0 08化成分数,会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回答:生1: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分母就是几。
四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能够正确列出分数加减法算式。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3.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4.学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7 + 2/3 - 1/6 = ?
4.思考题:布置一道拓展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哪些运算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
5.数学日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日记,内容包括学习收获、解题心得、疑问等,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9.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小组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如“小华有3/4个苹果,小明有1/4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出算式并求解。
3.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4.部分学生运算速度较慢,准确率不高,影响了解题效率。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加强对分数加减法运算顺序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准确性。
3.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4.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单元备课课题第七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总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3.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5.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
6.初步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及方法。
课时安排信息窗1 _________2课时信息窗2 _________2课时信息窗3 _________2课时信息窗4 _________2课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___ 1课时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备课教师教学时间共2 课时第1课时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教学策略
《分数加减法》资料
资料主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教学法
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节课我创设了王叔叔家装修小阳台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操作、探索,从而体会公因数的意义。
2、引导归纳法
学生认识了公因数的意义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求公因数的方法,再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最大公因数。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直观演示法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后,
我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集合圈图,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加减法(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8页。
教学目标:1.引导大家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本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大家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难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系统整理1.师:回顾本单元都学过哪些知识?生: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2.师:这么多的知识怎样进行复习?生1:可以分类,对比着复习。
生2:可以列表抓重点进行复习。
生3: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复习方法,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二、交流展示(一)第一小组汇报1.将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对比进行了整理生:先找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我们通过列举法知道了1、2、3、6是12和30的公因数,60、120、180……是12和30的公倍数。
大家总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2.师:12和30的公因数除了1、2、3、6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有限的)12和30的公倍数除了60、120、180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无限的)3.生:用短除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家说说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课件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10和5 7和816和25 24和3师: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二)第二小组汇报将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的互化进行整理复习1.将概念整理列出提纲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3)怎样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大家讨论、交流,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1.课件出示计算题:师:说说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师:观察最后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3.课件出示: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6、0.04、11.5、0.009指名大家说说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着重强调11.5怎样化成带分数?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31指名大家说说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着重强调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三、拓展应用1.2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车,125路公交车每7分钟发一班车,两车同时发车,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车又会同时发车?2.把长120厘米、宽80厘米的铁板裁成面积相等、最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可以裁成多少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总结规律。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提高计算速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案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目的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5分钟)(一)复习旧知:1、口答:①什么是分数单位?②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③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是()个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是5个(),4个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是()。
2、举例说明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3、举例说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什么?(二)导入新课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教材,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自学课本104——106页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例1和例2各用什么方法计算?2、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3、请同学们比较例1、例2的计算过程,试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二、解疑合探:(10分钟)检查自探效果。
1、检查自探效果。
(提问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遇到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制)【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3~64页。
教学⽬标:1.在说⼀说、分⼀分、画⼀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描述⽣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活情境中感悟“把⼀个整体平均分成若⼲份,这样的⼀份或⼏份可以⽤分数表⽰”这⼀过程,培养学⽣动⼿操作能⼒和抽象概括能⼒,培养学⽣有条理、有论据、有逻辑的表达和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苹果、⽶尺、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课:出⽰百宝箱师:同学们,我们常说,温故⽽知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谁结合这个苹果能给⼤家说出⼀个分数并说出他表⽰的意义吗?刚才他说了⼀个很关键的词,谁知道?(板书平均分),你还能想到哪个分数?师:结合这个⼀⽶长的⽶尺谁再来说⼀个分数?说说他的意义?(是谁的?)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把⼀个物体,⼀个计量单位通过平均分得到了⼀些分数(贴⼀个物体、⼀个计量单位)!⼤家看⽼师这⼉还有⼀袋糖,⾥⾯有⼀些糖块,如果我们把这些糖块通过平均分,是不是也能得到⼀些分数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组合作,建⽴模型师:为了⽅便,下⾯我们借助圆形来进⾏研究,请看⼤屏幕,⽼师这⼉有4个圆形,如果平均分给4个⼈,你能提出⼀个有关分数的数学问题吗?(⼀)初步感知师:把4个圆形平均分给4⼈,每⼈分得这些圆形的⼏分之⼏呢?下⾯请⼤家以⼩组为单位,利⽤⼿中的研究报告单分⼀分,画⼀画,写⼀写,然后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下,咱们⽐⼀⽐哪个⼩组研究的⼜快⼜好?师:⼤家都有了⾃⼰的想法,我们看看这位同学怎么做的?⼤家还有补充吗?(他是怎么分的?)师:看来对于这四个圆形,我们要想得到分数,⾸先需要把这四个圆形看做⼀个整体(贴:⼀个整体)然后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板书4份),每⼈分得其中的⼀份就是1/4(板书1/4)师:借助课件我们再来看⼀下(课件显⽰过程)依次得出2/4,3/4,4/4师:4/4就是⼏?这个“1”是其中的⼀个圆形吗?表⽰4个圆形组成的⼀个整体。
青岛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我们班的第二课堂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2、提出要求1)沿着长24厘米来摆,如果达到上面的要求,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厘米?猜一猜,算一算,摆一摆?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1、2、3、4、6、8、12、24厘米3)讨论,这些数都是24的什么?板书集合图。
3、同上研究,沿着宽18厘米的来摆,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几,归纳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18的因数,形成集合图。
4、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
(课件演示)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
(课件演示)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
2017-2018年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优秀教学设计第4课时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个体先学和课堂上的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对比等数学活动,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清晰建构,能用简捷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操作用的长方形卡片(长3厘米,宽2厘米)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谈话导入,小组交流1、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充满陷阱充满智慧的数学问题。
(1)箭头表示什么意思?(22的倍数有多少个?我们先把2的倍数拿进去。
(示范小技巧)(3)放3的倍数的圆圈自己会画吗?(4)小组合作, 2的倍数完成后再画3的倍数的圆圈。
(5)把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展示,引出公倍数(1)如果有写或画6、12的,让他说说为什么写。
(2)3的倍数的圆圈画在哪儿,才能看出6和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3)学生重新画圆圈,填数字。
(4)揭示6和12是2与32和3的公倍数有多少个?2、课前,同学们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对公倍数这个知识进行了独立思考与看书自学。
下面就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二)组织交流,感知概念1、通过同学们的课前先学和小组交流,你对公倍数这个知识有了哪些认识?2、大家对公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大家是怎样来认识公倍数的呢?课前我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通过你的独立思考、看书自学,你有了哪些想法?⑴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与想法。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说课稿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资料《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意图情境图从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入手,意在引导学生能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合作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问题口袋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将合作探索中获得的新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来。
整节课的流程就是由生活走进数学,再由数学走回生活。
(让学从生活中的问题走进数学,在进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再从利用新知解决问题中由数学走回生活。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认为:1.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类推新知的能力以及合情演绎推理能力2.数学思考: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有理性的思考3.问题解决:能够熟练利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算理,掌握其算法教学难点: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运算,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信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约分已有生活经验将一个物体平分之后,可以先取一份,再取两份三份,这些为本节课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算理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鲤鱼跃龙门”的教学模式。
鲤鱼跃龙门是指学生在旧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同时能够一跃而起获取新知,即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自主地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通过迁移推理解决三分生的新知识的过程。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课前自学:发现新知联系旧知学生通过自学找到本节课中以前没有学习过的新知识,并根据新知识,来确定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学生自己做好探索新知识的2.课上探索:明确新知构建平台自主探索以旧换新合作交流寻找方法巩固新知反思升华3.课下回顾 :总结反思构建体系4、教学设计根据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5分钟)在本节课一开始,承接上一个信息窗剪纸的话题,创设本节课作品统计信息窗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从生活中抽象出以前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从而引出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并根据问题板书课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七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我们有2个同分母的分数,3/4和1/4,我们想将它们相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2. 例题讲解:我们在黑板上写出2个同分母的分数3/4和1/4,然后进行相加,得到4/4,也就是1。
我们解释这是因为同分母的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只需将分子相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8/9+2/9和5/83/8等。
4. 练习题讲解:我们选取几道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解析,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六、板书设计我们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我们将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2. 小明的妈妈做了5个蛋糕,小明吃了3/5,小红吃了1/5,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蛋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在课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此环节中,我选择了2个同分母的分数3/4和1/4进行相加,以直观地展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完整版)青岛版五四制数学四年级下全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全册备课教学内容: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对称、平移和旋转,分数加减法(一),统计, 可能性。
教学目标:1、在探索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
2、在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5、结合具体情境,在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概念教学教学难点: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实际动手操作法、观察法、列举法、白主探索法、课时数:61课时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简易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的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等式性质二教学难点:信息窗4教法:讲授法、白主探索法、教具:天平课时数:9课时课题:简易方程课时:2 累计课时:2 课型:练习课课题:等式性质一课时:3 累计课时:3三、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同学们能解决出:2004年白鳍豚的只数吗?四、白主练习白主练习1、2题。
教学后记: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冷=1500,用字母表示:3x=1500怎样求x呢?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 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瑟码,发现了什么?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四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一)4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法(一)4教案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理解算理并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掌握求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和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并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掌握求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和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方法:验证、比较、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仔细看信息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1、先组织学生利用教具摆一摆,把摆的结果记录下来,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2、师生共同归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探索交流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12-113自主练习1、2、3、4、5、6、7。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相关链接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以及特殊分母的分数化小数的简单方法。
2、掌握小数化成分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二、探索交流1、直接出示例题,要求学生把小数化分数,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索。
2、学生交流研究结果。
3、总结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三、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化小数。
1、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
2、讨论结束,总结基本方法。
四、课堂练习116页,自主练习1、2、3、4、5、6。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法(一)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3、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填空(1)29+59表示( )个19加( )个19,一共是( )个19,就是( )。
(2)34-14表示( )个14减( )个14,还有( )个14,就是( )。
2、计算1/6+5/6+1/6= 5/9+2/9+8/9=7/12+2/12-3/12= 1-1/3-1/3=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6、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1)125+225+325+……+2225+2325+2425= (2)1-5/9-4/9=(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结板书: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意: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优秀课件第4课时2
月季每 4 天浇一次水,君
子兰每 6 天浇一次水。
李瑶
刘灿
· · · · · ·
4 的倍数有: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6的倍数有: 6, 12, 18, 24, 30, 36, 42 4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是 12。
答: 至少要 12 天以后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
3
猜一猜
除了能铺出边长是6 分米的正方形,正方 形的边长还可以是多 少?
2
2 12
新课学习
正方形的边长
=墙砖长的几倍
=墙砖宽的几倍
6 12
18 …
3 ×2 3×4 3 ×6 …
2 ×3 2 ×6
2 ×9 …
新课学习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
3 的倍数 3,6,9,12, 15,18,· · · 2 的倍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 ·
课堂练习
口答填空:
8的倍数有( 8, 16, 24, 32,40,48 …
12的倍数有( 12, 24, 36, 48, 60 … ) 。
);
);
8和12的公倍数是( 24,48 …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24
);
课堂练习
早晨,刘灿和李瑶参加课间活动 咱们可以分成 4 人一组, 也可以分成 6 人一组, 都正好分完。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第4课
课题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导入新课
张老师要装修新房。他想用长3分米、宽2分米这种墙砖 铺一个正方形,用来装饰墙面。 要求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 (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 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最小是多少分米?
最新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说课稿
《分数加减法》资料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中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课本第29、30、31页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在数与代数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一)”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二”。
本单元隶属数与代数范畴。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接下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在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编排体系是情景图——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习——课外实践。
在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总感觉与生活脱节,学了没什么用处。
青岛版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系彻底突破了这个难点,它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图入手,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进而进行合作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明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加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加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利用画图、实物等方法,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 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
- 能够灵活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的和或差。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的和或差吗?2. 探究新知- 利用实物、画图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 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 巩固练-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进行点评。
4. 应用拓展-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解答。
-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进行指导。
5. 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状态。
2. 练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 审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反思-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个体先学和课堂上的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对比等数学活动,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清晰建构,能用简捷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操作用的长方形卡片(长3厘米,宽2厘米)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谈话导入,小组交流1、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充满陷阱充满智慧的数学问题。
(1)箭头表示什么意思?(22的倍数有多少个?我们先把2的倍数拿进去。
(示范小技巧)(3)放3的倍数的圆圈自己会画吗?(4)小组合作, 2的倍数完成后再画3的倍数的圆圈。
(5)把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展示,引出公倍数(1)如果有写或画6、12的,让他说说为什么写。
(2)3的倍数的圆圈画在哪儿,才能看出6和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3)学生重新画圆圈,填数字。
(4)揭示6和12是2与32和3的公倍数有多少个?2、课前,同学们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对公倍数这个知识进行了独立思考与看书自学。
下面就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你的自学成果。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二)组织交流,感知概念1、通过同学们的课前先学和小组交流,你对公倍数这个知识有了哪些认识?2、大家对公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大家是怎样来认识公倍数的呢?课前我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下面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通过你的独立思考、看书自学,你有了哪些想法?⑴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与想法。
指名学生汇报后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当他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时,他想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但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板书:为什么?)评价:你听得真仔细啊!我们要向***同学学习,在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时,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它,这样你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⑵组织交流能否正好铺满的原因,引导体验正方形边长与小长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提问:那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却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谁结合你的先学再来给大家说说?预设1:如果学生回答到:因为6÷2=3 ,横里可以铺2次,6÷3=2,竖里可以铺3次。
教师随即板书算式,并追问:6÷2=3,6÷3=2,也就是6是2的什么数?6又是3的什么数?预设2:如果学生回答到:因为6是3的倍数,横里可以铺2次,6还是2的倍数,竖里可以铺3次。
教师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个想法?(板书:6÷2=3 6÷3=2)小结:是啊!像这样,用6÷2没有余数,6÷3没有余数,可以知道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这时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因此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去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
提问: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为什么?你也能像刚才这样来说一说吗?(8÷3=2……2 8÷2=4 )引导学生回答:8÷2没有余数,8是2的倍数,但8÷3有余数,8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小结:好的。
通过交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3、组织交流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⑴课前我们还解决了这个问题。
(出示: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结合你的独立思考和看书自学,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回答: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
因为12除以2没有余数,除以3也没有余数;18除以2没有余数,除以3也没有余数;24除以2没有余数,除以3也没有余数;(板书:12、18、24)反馈:同意他的观点吗?有没有要补充的?如果学生补充: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则板贴: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如果学生没有补充,教师引导思考:看看我们找到的这些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它们的边长的厘米数与2、3有什么关系?(板贴: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⑵提升追问: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怎样时,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铺满?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
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少个?(板书:……)4、揭示公倍数概念。
⑴提问:那么,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板书:2和3的公倍数)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书知道的)打开书本,一起读一遍。
⑵同学们,自学的时候,光看到这句话还不够,光读一遍也不够,我们还要找一找关键字,想一想它的意思。
那你觉得这句话里有哪些关键字?(既是、又是、公)大家怎样理解“公”这个字?(公,就是公有的,公倍数就是公有的倍数)⑶追问: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指出: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⑷回扣情境: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明确:尽管8是2的倍数,但因为8不是3的倍数,所以8不是2和3的倍数。
小结:同学们,老师很佩服你们!因为你们能在铺长方形纸片的这个活动中,一步一步认识公倍数,真的很了不起。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公倍数和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三、结论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6、12、18、24等等,都是2和3的公倍数。
那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呢?下面我们接着研究。
1、研究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⑴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一找它们的公倍数。
②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教师:那书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翻到第23页,自学例2,看看你能不能看懂?谁来说说书上介绍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③那就请大家任选一种在先学导航的反面做一做。
④展示学生做法。
反馈:同意吗?和他一样的举手。
如果学生能够说到三种方法:①那就请大家在先学导航的反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教师巡视)②指名汇报。
(课件随机出示)⑵小结:确实,要知道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我们可以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一找;也可以先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或者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你觉得哪种方法适合你,你就可以用哪种方法。
⑶那在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说明: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⑷谈话: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展示韦恩图,提问: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些数是6的倍数吗?哪些数是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图中的三个省略号各表示什么?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16是2和4的公倍数。
⑵5的公倍数是20。
⑶3和5的公倍数有15、30。
⑷12是3和4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练一练”。
⑴指名说题意。
⑵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⑶指名上前展示做法。
⑷观察: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3、练习四第1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交流填写集合图的方法:填右边的集合图时,先把6和8的公倍数填入图中相交部分,再考虑剩下的数该填在图中的哪个部分。
4、练习四第2题。
⑴引导明确: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倍数。
⑵学生按要求填表,独立找出相应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⑶反馈:怎样找到4和5、4和6、5和6的公倍数?填空时还要注意什么?⑷指名说出4和5、4和6、5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练习四第4题。
6、思考题小青和小红豆经常去图书馆。
小青每3天去1次,小红每4天去1次。
3月31日两人同时去图书馆后,几月几日再次相遇?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课堂上的交流,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作业布置自主练习:第3题。
六、板书设计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例2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