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要紧说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时期:夏商周阶段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明白中央集权制度进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阶段) (1)分封制③要紧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妨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妨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 (2)地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进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医生;地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医生;地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进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氏族公社,部落联盟。
- 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秦汉时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争霸。
-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确立。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理学的形成。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民族融合。
-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民族融合,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2.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4.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6. 现代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界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现代:- 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殖民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
4. 现代:- 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冲突。
以上是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篇:思想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一、人类社会的演变
1.古老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类思想的演变
1.原始宗教
2.古代哲学
3.现代哲学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书法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3.书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述
1.古代科技
2.古代文学
3.古代艺术
第二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变革
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1.自然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
3.科技引领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
1.生活方式的演变
2.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四、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未来展望与个人责任
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进步
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六、生命与生命伦理问题
1.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
3.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第一单元:1.雅典城邦特点:贵族政治。
2.城邦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3.颁布解负令的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4.财产等级制度对雅典民主奠基作用:扩大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为雅典民主奠定社会基础;5.僭主政治评价:独裁方式,却进一步推动雅典民主进程;6.梭伦的思想:节制,中庸,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折中;7.改革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8改革结果概述: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被废除,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护;6.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有利于平民参加国家事务,但并未带来真正平,是用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7.雅典设立陪审员对我启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8.为什么大多数人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有法律保障;9.概述雅典特点:政治上贵族专政,广大农民没有权力;经济上贵族侵吞农民土地和财产;10.对公民大会认识:(优)广泛民主性;(弊)只适应寡民城邦,决策上繁琐拖沓,延误时间。
¤本单元要背诵的知识:解负令的规定+财产等级制内容,国家权力机构包括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考试多会情景题出发,考一个人是几百麦斗的平民,有哪些权力和可参加的机构。
第二单元:重要常考知识点:1.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奠基。
2.商鞅与吴起变法不同处:吴起针砭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是全面性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4.连坐法特点作用: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管理。
5.商鞅灭六虱原因:它们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其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 宗法制的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意义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 法家思想的应用-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3. 汉朝的政治制度-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 外戚与宦官势力的兴起-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土地制度的变迁(井田制、私田制)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商业的兴起与“市”的形成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春秋》与《论语》的编纂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老子与道家哲学- 墨子、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3. 科技与艺术成就-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 诗歌、书法、绘画的发展四、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丝绸之路的路线- 东西方文化交流2. 对外交流与冲突- 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外来文化的吸收五、历史事件与人物1. 重大历史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武帝的扩张政策- 三国鼎立的局面2.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纂六、历史评价与反思1.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利弊- 君主专制与官僚体系的效率2. 对古代经济与社会的认识- 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与局限性- 社会阶层与流动性的分析3. 对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理解- 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意义请根据实际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对上述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这个总结旨在提供一个框架,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史前时期-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文化-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楔形文字-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古代中国的夏、商、周三代二、古典时期的各大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希腊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化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 罗马法律的贡献-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3. 中国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法制- 汉朝的开疆拓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 儒家思想的确立与道教的形成三、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1.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的建立与特点- 教会影响下的中世纪文化-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影响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3. 中国的唐宋变革- 唐朝的盛世与开放- 宋朝的商业革命与科技发展- 宋明理学的形成四、近现代历史的转型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欧洲思想与文化的解放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资本主义的兴起- 社会结构的变化3. 近代中国的变革- 晚清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五、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主要事件- 纳粹德国的罪行与盟军的胜利-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的国际秩序3. 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合作- 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核武器竞赛与军备控制- 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六、全球化与当代世界1. 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 文化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地区冲突与国际合作-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七、历史学习的意义- 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增强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促进文明的交流与理解以上是对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一个简单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专题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专题知识框架学好高一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能为高三历史学习节省不少时间,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专题知识框架,希望大家喜欢!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二)黑暗时代:300年(三)城邦时代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2.城邦殖民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 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课本知识框架 16PPT
甲午中日战争 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新民主革命的崛起
国共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重庆谈判、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从 科学 社会 主义 理论 到 社会 主义 制度 的 建立
近代 西方 资本 主义 政治 制度 的 确立 与 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发展点、影响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 中国 反侵 略、 求民 主的 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 与八国联军侵华
现代 中国 的 政治 建设 与 祖国 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根两基)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时间、发展历程、 职能的转变、地位、意义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时间、标志、54宪法、地位、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含义、作用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革的原因、践踏的表现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提出十六字法制 (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修订宪法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背景、经过、结果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国旗、 《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及其评价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南北议和、评价辛亥革命
新民主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背景、经过、结果、评价五四运动
国共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标志、影响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背景、结果、影响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人类起源和社会的发展简介:人类起源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主要讲述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
一、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地、起源时间等问题。
-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50万年前的非洲。
2. 早期人类的进化- 早期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从狩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转变。
- 人类进化的关键标志包括直立行走、大脑容量的增长以及文化的成型。
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 社会的定义和作用- 社会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体现了人类互相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
- 社会的作用包括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供安全与安定的生活环境等。
2. 社会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阶段。
-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3. 早期社会的特征- 早期社会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人们过着游牧或定居的生活。
- 早期社会的人们依靠亲属关系和部落组织进行社会互助和合作。
三、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1.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依赖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来获取食物和生活所需。
- 早期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随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 早期社会的组织形式- 早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主要以部落为单位,人们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进行社会组织和归属。
- 部落内部分工合作,形成了简单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
3. 早期人类的文化- 早期人类的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工具制作技术、信仰体系等。
- 语言是早期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的沟通交流,人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侵略国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国等8国
日本
签定条约 主要影响
《南京条约及 附件《望厦条 约》《黄埔条
约》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 的程度加深
了
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的程度 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完
全形成了。
无
一百多年来 第一次取得 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完
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加剧了世界的紧 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两极格 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因)
当 局结束 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因)
今 世 界
结 果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 联体,苏联解体。
政
治 格
背
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
富强,并具有世界意义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共党建时期(1919—1923)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5--1949)
第五单元知识
项目
巴黎公社
革命理论 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指导
近代中国民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现代中国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民族
区域自治制、基层民众自治制、特别行政区制)
近现代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系的民主化
近代中国革命:反侵略求民主(旧,新) 内战(太、义、辛、大革命、土、解放) 现代中国外交(奠基、突破、调整)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三方面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多极化趋势:美苏、欧、日、中、不结盟 一超多强趋势:美、欧、俄、日、中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框架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框架一、前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而高中历史的学习则是打下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石。
在必修一中,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必修一的核心知识点框架,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如何记忆历史知识1. 关联记忆: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进行联想,形成记忆锚点。
2. 时间线:建立起一个时间线的概念,将不同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记忆和整理思维。
三、中国历史的基本纲要1. 文明起源与远古社会(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文明)2.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兴起(夏、商、周)3. 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4. 分裂与统一的封建社会(三国、南北朝、隋、唐)5. 封建社会的改革与统一(宋、明、清)6. 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7. 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8. 近代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四、重要事件和人物1. 炎黄子孙与三皇五帝- 炎黄子孙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2.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贤君启示- 商朝的兴起与青铜文化- 周朝的建立与封建等级制度3. 春秋、战国、秦、汉-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之间的斗争- 秦朝的统一和 Qin Shi Huang 的政治改革 - 汉朝的兴起与文化繁荣4. 三国、南北朝、隋、唐- 三国鼎立与三国演义-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动荡- 隋朝对南北朝的统一- 唐朝的盛世与外交交流5. 宋、明、清-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明朝的海外航行与文化成就- 清朝的入关与闭关锁国6.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 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7.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开端8. 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与国共抗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新中国的建立五、总结通过学习必修一的知识点框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演变的史实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二、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三、演变的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四、演变的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2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
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启夺得王位。
“家天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北宋的“强干弱枝”表现:军事上:收兵权;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财政上: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原因: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特点: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二、选官和用官制度1、 汉代察举制: 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2、 六朝的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3、 隋开创的科举制: 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的标准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提高关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1、 汉武帝的中朝制度2、 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3、 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皇帝财政行政军政度二府三司制4、 元朝的中书省制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建立内阁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
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三、军机处的建立——君主专制的顶峰1、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三足之势2、 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品阶低下;跪受笔录和传达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 独特的自然环境:临海多山2、 小国寡民城邦的林立:更有利于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力。
3、 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 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2、 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 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三、对雅典政治的评价积极作用: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局限性: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弊端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早期习惯法——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伤害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作用: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 使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保障罗马公民的权利2、万民法的产生背景:罗马扩张中疆域扩大,民族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的新问题。
公民法无法应对产生:3世纪,罗马帝国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称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得最终完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汇编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1、维系罗马统治: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影响后世: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罗马法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4、核心内容:倡导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实质:罗马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根源: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过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二、《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内容特点: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2、作用:确立了法律至上的社会原则,否定了君权神授和专制;使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国王的内阁:开始时是服务于国王的,向国王负责2、议会的内阁内阁:首相是首脑;集体负责,共进共退;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政府首脑;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实权任命多数组阁负责内阁(首相)国王议会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的独立2、邦联制下的严峻形势政治上:不利于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外交上:不利于稳固独立3、结果: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1、宪法的产生:各州代表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2、内容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有效地防止了独裁,保障了民主民主共和的原则:国家元首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3、评价积极性:强调了国家权力,有利于统一和稳定分权制衡的原则有利于保障民主 ,防止独裁总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政治的环境。
局限性: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民主的狭隘性——奴隶制的存在,人权的不平等。
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法国革命的爆发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艰难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的保守势力日益削弱,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普法战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和稳定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法国总统制共和制2、作用使共和派逐步掌握国家大权,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益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国的统一根源:分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领导国家和主要人物:普鲁士(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俾斯麦方式: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2、统一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①确立联邦制,以普鲁士为核心,把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移植到整个帝国②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通过法律来保障君主专制的权利评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了德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发展和提高;但这种民主制度十分保守和不彻底;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不稳定因素之一。
第十课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12、鸦片走私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的结果: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加紧对外扩张以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被破坏,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创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最能体现侵略者企图的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被破坏,对中国经济掠夺提供条件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A.《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控制清统治核心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便利商品在内地倾销,威胁中国安全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掠取情报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担B.《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侵略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劳动力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受损;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第11课太平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起义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具体原因: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洋货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巨额的战争赔款负担;自然灾害2、过程①发动起义组织方式:拜上帝教②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建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3、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①北伐失败原因:②北伐的作用:③西征主要领导者:二、《田朝天亩制度》的颁布1、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③目的:2、评价①积极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阶级革命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