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携带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鉴定与特征
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张金宝;李晓娜;王桂琴【摘要】大肠埃希菌是寄生于人或动物肠道内的一种肠杆菌科的革兰阴性菌,常引起幼畜严重腹泻和败血症、猪水肿病、人的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新生儿脑膜炎及肾炎等多种疾病,其毒力基因主要有escs、eaeA、Stx1、Stx2、Stx2e、sep、esp、astA、aggA、hlyE、ST (STa、STb)、LT 等。
论文主要介绍eaeA、Stx2e、ST(STa、STb)、astA 4个毒力基因的来源、结构、所致疾病及其与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动物疾病的传染源及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相关证据。
%Escherichia coli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a of Enterobacteriaceae in the intestine of human or animals .It often causes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in young animals ,pig edema disease ,human hemor-rhagic colitis-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neonatal meningitis and nephritis and other diseases .Its viru-lence genes mainly includeescs ,eaeA ,Stx1 ,Stx2 ,Stx2e ,Sep ,esp ,astA ,aggA ,hlyE ,ST (STa ,STb) ,LT ,etc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ource ,structure ,the illness caused of the eaeA ,Stx2e , ST (STa ,STb) and astA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rulence genes and E .coli resistance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levant evidence for the infectious source of animal diseases and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s and control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页(P70-73,74)【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耐药性【作者】张金宝;李晓娜;王桂琴【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2大肠埃希菌是澳大利亚医学家Escherich在1885年借助显微镜首次发现的。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诊断标准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它能够产生一种名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的酶,使得其对抗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在临床诊断中,准确地检测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于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控制此类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讨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1.1 腹泻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轻者为腹痛、腹胀,严重者可伴随腹泻、脓血便甚至休克。
1.2 发热患者可能伴有体温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1.3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2.1 病原学检测在临床实验室中,通过对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能够得到确诊的结果。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于氧化/发酵双重试验呈阳性反应,且在MacConkey琼脂培养基上有独特的菌落形态,附有特征性的粘附物。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3.1 PCR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存在。
PCR技术可针对该菌株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四、耐药性测试4.1 药敏试验通过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进行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能够明确该菌株对于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
由于该菌株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对其进行耐药性测试尤为重要。
5. 临床诊断标准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具体而言,应当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以及耐药性测试结果。
仅有一个方面的检测结果不能确定该菌株的存在,需要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针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综合不同方面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该菌株的存在并确定对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大肠埃希氏菌生化鉴定结果
大肠埃希氏菌生化鉴定结果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腹泻、尿路感染和食物中毒等。
鉴定大肠埃希氏菌的生化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病原菌的身份以及其潜在的耐药性和毒力因子。
本次实验目的是对一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样本进行生化鉴定,以确认其菌株的性质和特征。
首先,我们进行了气体产生实验。
在Triple Sugar Iron Agar(TSI)培养基中,观察到菌落周围发生了气体产生,此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产气性。
产气性通常意味着大肠杆菌等需要葡萄糖产生酸,进而分解产生气体的细菌。
其次,我们进行了甲烷发酵试验。
在Methyl Red(MR)试剂中,当菌液发酵产酸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红色。
然而,该菌株在MR试剂中没有产生红色反应,这表明它无法通过甲烷发酵产酸。
这一结果与典型的大肠杆菌不同,因为大肠杆菌通常可以通过此途径产酸。
进一步,我们进行了亮氨酸脱氨酶试验。
使用亮氨酸脱氨酶(LDC)培养基,如果菌株具有亮氨酸脱氨酶活性,菌液会变色。
然而,我们观察到该菌株在培养基中没有出现任何颜色变化,这表明它不具备亮氨酸脱氨酶活性。
亮氨酸脱氨酶活性通常是大肠杆菌的典型特征之一。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尿素酶试验。
使用尿素平板培养基,如果菌株具有尿素酶活性,培养基颜色将由黄色变为粉红色。
然而,我们观察到该菌株在培养基上未显示出任何颜色变化。
这暗示着该菌株可能缺乏尿素酶活性,与大肠杆菌的典型特征不同。
最后,我们进行了青霉素酶试验。
使用青霉素酶试纸进行反应检测,在试纸上出现蓝色点状斑点表示菌株具有青霉素酶活性。
而对于这个菌株,我们观察到在试纸上没有出现蓝色斑点。
这意味着该菌株可能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这对于抗生素选择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样本进行生化鉴定,我们发现该菌株具有产气性,但与典型的大肠杆菌不同,它不表现出甲烷发酵、亮氨酸脱氨酶和尿素酶活性。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4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4·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孙中,艾江 【提要】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症的前三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CRC病因研究指出饮食、遗传、炎症等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CRC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肠道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DNA直接造成损伤、诱发肠管慢性炎症反应、干扰免疫反应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影响CRC患者化疗药物疗效等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CRC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细菌毒性代谢产物;细菌相关酶;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735.3;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1.04.029作者单位:1570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艾江,E mail:aijiang1973@126.com 肠道中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其中99%是细菌,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过程和调节免疫功能,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对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4]。
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CRC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1.1 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及生理作用人体内的众多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消化道中,尤其是下消化道。
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紫外光谱检出方法的研究
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紫外光谱检出方法的研究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
在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检测大肠埃希菌及其相关物质,以确定病情和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而脂多糖是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其检测对于确认大肠埃希菌的存在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紫外光谱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检测方法的研究。
紫外光谱是一种检测物质分子结构的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分子在紫外光下的吸收情况,可以分析其分子结构和组成。
在大肠埃希菌中,脂多糖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特点,例如具有特征性的吸收峰和波长范围。
利用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紫外光谱检测脂多糖的存在和相对浓度,实现对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为了确定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的紫外光谱特征,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首先,收集大肠埃希菌的菌株,培养并提取其脂多糖。
然后,通过紫外光谱仪测量其吸光度和波长范围,得到紫外吸收谱。
通过对多个样品进行测量和比较,可以确定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并建立其标准紫外光谱图谱。
在得到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的标准紫外光谱后,可以利用该光谱检测血液、粪便等样品中的脂多糖浓度。
具体操作为:将样品或标准品加入紫外光谱仪的样品池中,扫描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并比对光谱图谱确定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根据光谱峰的强度和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脂多糖浓度。
大肠埃希菌脂多糖紫外光谱检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同时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样品处理。
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缩短了诊断和治疗周期。
然而,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检测需求和环境。
总之,基于紫外光谱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检测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对于大肠埃希菌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大肠埃希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该方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大肠埃 希菌 ( A T C C)2 5 9 2 2 。 购 自杭州天和微 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 。
2 . 1 产E S B L s 检 出率 从 标本分离 的 1 1 株 大肠埃希菌 中产
S B L s的菌株 6株 ,阳性检出率为 5 4 . 5 5 %。 收集 2 0 1 0年 1 月一 2 0 1 1年 1 2月本 院 门诊 E
参 与 文 献
[ 1 1 ] 潘长玉 . 糖尿 病学 叫] . 第1 4 版. 北 京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2 0 0 7 :
1 1 0 3 —1 1 4 3 .
外 出时随身携 带急救卡 , 急救卡上正面填写姓名 、 电话号码 、
家庭住址 并 注明是糖 尿病 患者 ,背 面写上 : “ 若发 现我神 志
心境 ,培养广泛 的兴趣爱好 。
f 2 1 苏雨霞 . 糖尿病危险因素 [ N 】 . 大众卫生报 ,2 0 0 9 - 1 1 - 1 2( 2 ) .
3 】 胡鹏 ,郑 良芳 ,陶静 . 手测量法则在 2 型糖 尿病 患者饮食指导 中 2 . 1 . 6 心理健康指导 良好的情绪可使血糖降低,情绪波动 [ 的应用 叨. 中华护理杂志 ,2 0 1 1 ,4 6( 9 ) : 8 6 8 — 8 7 0 . [ 4 ] 胡鹏 ,李敏 ,徐蓉 ,等 . 糖尿病看 图对话 工具在饮食和运动健康 教育 中的应用 [ J 】 . 护理学 杂志 ,2 0 1 1 ,2 6( 7 ) : 7 5 — 7 7 . 【 5 】 肖玉 叶, 邓暑芳 , 黄红玉 . 2型糖 尿病患者 网络访视及效果评价 叨.
按照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 3 版 ,手工方法进行菌株分离 ,K — B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依据 2 0 0 9 年C L S L 标 准判读药 敏结果 。结果 :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总目次
第21卷第6期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1No.6 2020年11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Nov.2020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总目次㊃数㊀㊀学㊃二元函数高阶Cauchy中值定理 中间点 的渐近性张树义,聂㊀辉(1)单位球上Q K(p,q)空间与α空间的关系胡㊀蓉(7)Banach代数上元素线性组合的广义Drazin逆的表示谷天瑜,于德跃,许小杰,王舒一,郭㊀丽,卢朝阳,丁许一(12)具有B-D反应函数的交错扩散捕食模型中扩散的作用柳文清,陈清婉(141)基于对角相似变换的不可约非负矩阵谱半径算法及其应用商钰莹,张美黎,刘桂敏,吕洪斌(147)基于Bessel过程的波动率障碍期权定价张继超,周㊀航,马㊀辉(152)一类食饵有传染病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刘宣亮,熊㊀艳(281)求解弥散峰度张量-特征值问题的自适应信赖域法逄㊀勃,张㊀雪,曹名圆(290)由AANA序列生成线性过程的中心极限定理董小莹,谭希丽,刘天泽(295)非负矩阵最大特征值的计算张美黎,刘桂敏,吕洪斌(421)非阿基米德Menger概率n-度量空间中一类映象的不动点定理张树义,聂㊀辉(427)非线性边界条件下p-Laplacian脉冲边值问题的无界解序列魏㊀颖,王立波(561)一类具有季节变化和周期解的随机SIR传染病模型王来全,夏米西努尔㊃阿布都热合曼(568)nˑn对称矩阵空间的对称基及其基秩不等式冯妍妍,陈梅香,杨忠鹏,林志兴(573)离散SEIS传染病模型动力学研究周㊀盼,热木孜亚㊃热布哈提,王建鹏(701)一类非负张量谱半径的上下界李海龙(708)㊃物理学㊃高压下Na-Si晶体结构预测及电子性质第一性原理模拟张嵩波,张㊀淼,高丽丽,王永超,田原野(579)新型超硬单斜硼氮化合物的理论设计田原野,高丽丽,张㊀淼(583)新型二元贵金属氮化物的合成与表征张㊀健,高丽丽,王永超,张㊀淼,林㊀琳,崔啟良,王秋实(588)㊃长白山资源与环境㊃毛百合分类㊁育种㊁繁殖及生物学研究进展崔凯峰,黄利亚,马宏宇,于长宝,陈庆红,冯秀春,唐占辉(17)吉林省东部5种主要阔叶树种叶片热值及灰分含量月变化陈连栋,张启昌,陈建军,肖泽君,黄兵军(23)黄波椤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初步分析潘树百,张㊀悦,王连福,王德秋,于文海,程广有(29)五味子木脂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作用的影响杨㊀硕,许智莹,车金营,杨㊀波,孙靖辉,李㊀贺,陈建光,王春梅(34)五味子酯甲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对大鼠脑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㊀㊀㊀㊀ 李㊀欣,刘㊀聪,李㊀宁,蒋维海,孙㊀微,孙靖辉,王春梅,李㊀贺,陈建光,敬㊀舒(39)北虫草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㊁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王迦琦,许梦然,高婧雯,葛俊宏,孙晟洋,申㊀野,孙㊀新(43) 3种叶色型拧筋槭叶片生理特性比较贾庆彬,孙文生,刘㊀庚,张海啸,刘庆林(157)黄波椤生长性状种内遗传变异唐晓杰,潘树百,王德秋,张㊀悦,王连福,程广有(163)不同轻基质组合及容器规格对紫椴幼苗生长的影响吕㊀家,范春楠,郭忠玲,李佳明,于舒洋,庞㊀博,宋雪婷(170)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五味子中治疗哮喘的靶标及活性成分㊀㊀㊀㊀ 吕㊀希,徐广宇,王春梅,李㊀贺,曹丽娟,陈建光,孙靖辉(175)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下灌草生物量模型构建周振钊,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300)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刘冠兵,刘㊀盛,崔玉森,王忠良,田佳歆,王琬茹,赵士博(306)3个紫薇品种幼苗光响应特性肖㊀杰,薛㊀欢,苑景淇,于忠亮,李成宏,王梅芳,周梅妹,杜凤国(311)杜香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陆㊀爽,朱俊义,李显炀,马雨薇,王明玉,马㊀宠,程广有(320)五味子木脂素对哮喘模型小鼠Th2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孙靖辉,吕㊀希,王春梅,李㊀贺,陈建光(325)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区系分析施㊀莹,史佳琦,吴新毅,刘世明,徐炜超,岑祖才,王天泽,彭雅楠,刘生冬(434)白刀山群体长白落叶松子代测定与生长稳定性初步评价兰士波(439)蒙古栎生长性状种内变异规律初步研究张㊀俊,尚家辉,程广有,刘㊀岩,徐浩然,张育僮(447)长白山区千屈菜引种驯化栽培马宏宇,崔凯峰,沈㊀潞,冯秀春,于长宝,黄利亚,金哲军,刘㊀君(452)五味子醇乙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的研究㊀㊀㊀㊀ 许智莹,杨㊀硕,林程程,杨㊀波,孙靖辉,李㊀贺,王春梅,陈建光(457)早春类短命植物多被银莲花分解动态㊀㊀㊀㊀ 庞㊀博,范春楠,王峰杰,宋彩民,宋雪婷,龙海蛟,吕㊀家,于舒洋,李佳明,郑金萍(593)长白山红松球果螟发生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张伶俐,成㊀坤,牛丽君,阮文哲(598) 蒙古栎无性系生长性状评价与选择唐晓杰,于开渊,程广有,徐浩然,尚家辉,张育僮,刘㊀岩(603) 望天鹅保护区天然朝鲜崖柏种群年龄结构及更新特征㊀㊀㊀㊀ 苑景淇,李成宏,高㊀纯,王梅芳,周梅妹,孙㊀华,兰雪涵,于忠亮,杜凤国(712)长白山岳桦林与暗针叶林交错区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㊀㊀㊀㊀ 贾㊀翔,王㊀超,曹㊀淋,赵㊀莹,金㊀慧,刘丽杰,尹㊀航(718)郁闭度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下更新幼树生长的影响王琬茹,刘㊀盛,田佳歆,侯志颖,赵士博(724) 五味子酸性多糖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㊀㊀㊀㊀ 牛佳牧,刘嘉玮,林慧娇,苑丽葳,王春梅,孙靖辉,张成义,陈建光,李㊀贺(730)毛樱桃炎痛贴的制备及活性研究古㊀虹,范紫微,邹天琪,张铮旭,孙利娟,陈㊀曦,张成义(734) ㊃生物科学㊃基础医学㊃药学㊃幽门螺杆菌hpaA 基因克隆及其蛋白的表达纯化张㊀冰,王洪艳,李㊀环(47) 重组家蚕素Ⅱ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吴㊀雷,王玲玲,孙博谦(50) COPD 患者肺组织中活化转录因子对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酶的影响徐㊀影,云俊杰(53) 异黄芪皂苷IV 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活性的影响栾仲秋(179) 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及携带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特征严斌斌,戴桂花,王㊀彬,马琳琳,包学英,李明成(184) 常规RT-PCR 快速检测诺如病毒方法的建立曲㊀莉,王洪艳,李㊀环,母润红,王艳双(188) 长链非编码RNA 在正常皮肤㊁瘢痕㊁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任利成,崔㊀旭(329) PTP4A3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MGC-803活性的影响刘明双(334) 细胞因子IL-17E㊁IL-17F 及其受体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㊀㊀㊀㊀ 刘㊀杰,刘艳波,杨丽娟,沈维高,闫㊀萌,郭㊀鹏(338)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中17β-HSD1/17β-HSD2的表达赵影颖,阎小军(343) 玉米须多糖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㊀㊀㊀㊀ 曲㊀萌,侯勤龙,翁诗雅,高润泽,宋㊀宇,董志恒(461)即刻早期基因Cyr6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高危型HPV 感染的关系李㊀晖(466) 前列腺癌组织中PSA㊁IL-6㊁IL-8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分析佟双喜(471) 转录抑制因子锌指蛋白5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顾㊀珺,王㊀静(476)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评价心肌损伤的研究何海涛,丁福祥(48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SCC mec 分型研究张亚彬,张倩雯,王佳伟(484) 长链非编码RNA HAGLROS 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㊀㊀㊀㊀ 杨雨晴,李洋洋,程㊀旭,韩慧明,李咏梅,朱滕滕(608)miR-21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中的作用分析张富娟,陈铁军,于丽萍(613) 酗酒大鼠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王海鹏,陈修佳,田凯升,吴殿秀(617) 含RGD 肽类弹性蛋白制备及促HUVECs 细胞黏附的影响㊀㊀㊀崔梅英,王明月,陈㊀丽,王冬梅,杨泽斌,黄莉莉,刘宇轩,关新刚(740) P38MAPK 信号通路对缺血预处理减轻神经元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李昕华,刘艳华,蔺㊀勇(744) 转染细胞周期蛋白E1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程华怡,施㊀巍(748) 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对心力衰竭大鼠的影响石㊀贺,夏㊀雪,信业久,顾㊀明(753) 水产品中食源性病原菌多重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㊀㊀㊀㊀ 母润红,聂丹丹,李明成,马㊀丽,赵㊀明,高丽君,刘晓蓉(756)㊃临床医学㊃Miles 术与Dixon 术治疗低位直肠癌预后分析任㊀雁,罗雅军,钟㊀萍(58) 胸腹腔镜联合MIILE 治疗对中下段食管癌疗效分析㊀㊀㊀㊀ 匡必婧,胡㊀杨,余㊀娜,马㊀林,宋尚岐,张小龙,牛玲莉(62)改良后外侧直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影像学评价方㊀兴(66) 地佐辛静脉镇痛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RID 值的影响和有效性评价巩文怡,岳小芳,李士通,徐㊀冰(70)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电图异常波形特征分析陈晓丽,赵东明,王㊀智,张㊀辉,安思训(74) 3种ICH 量表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d 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寿碧江,李东芳(77) 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李㊀志,杨向阳(83) GDM 孕妇脐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谭春梅,谭红梅,吴㊀君,张㊀静(191) 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㊁同型半胱氨酸及炎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㊀㊀㊀㊀ 史振仙,张金臣,王㊀敏,刘志勇,张德杰(195)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㊀㊀㊀㊀ 王㊀智,王㊀娟,戴㊀鹏,郑丽娜,叶明哲,王昕鹏(201)248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早发ACS 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周斌鹏,张㊀钲(206) 术前超声评估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汤㊀甜,唐一植,陈桢坤(211) TURP 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和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相关性研究胡㊀远,陈㊀亮,何文胜(215) 应用透明导管鞘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赵君仪,王㊀雷,宁显宾(219) CBP 治疗对SAP 患者的抗炎作用及治疗时机分析王雪英,刘艳红(223) 儿童龋病流行病学及龋活跃性检测分析郑丽纯,计㊀艳,王㊀瑜,王文梅(227) 运动康复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房春晓 ,宋长平,崔㊀逍,孟令营,李木子(230) sST2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杨茹歆,刘玠廷,徐丽华(348) 血府逐瘀胶囊对ICVD 介入术后血栓弹力图㊁血管内皮功能及复发缺血事件的影响㊀㊀㊀㊀ 孔令军,王静予,许乐宜,邱㊀锋(353)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4h 内序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㊀㊀㊀李慧滢,孙博谦,李㊀威,王玲玲,李㊀丹(358) 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疗效李㊀娜,贾晓静,司景荣(362) 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对相关炎症指标㊁免疫因子的影响㊀㊀㊀雷㊀丽,樊㊀扬,吕㊀洁,陈㊀丹,鲁利群(366) 右美托咪定联合依托咪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㊁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陶胥龙,南勇善(371)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周㊀磊,王㊀华(377)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Nomogram 研究谢㊀涛(381) 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营养指数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寇㊀咏,王㊀瑶,谢㊀莉,周㊀璇(385)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现状调查冯阳阳,李春文(389)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SK9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刘玠廷,杨茹歆,徐丽华(488)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孕妇预防作用的分子机制㊀㊀㊀㊀ 孙红霞,蔡娱飞,马㊀哲,袁㊀捷,张立梅,杨㊀贺,马奎丽,沈营营(493)舒利迭联合加味清金化痰汤对AECOPD 患者临床症状㊁炎症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㊀㊀㊀㊀ 唐文君,肖㊀玮,钟㊀丹,程㊀丽,周鹏程(498)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对疾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兰㊀敏,胡㊀丹,柏㊀杨,陈㊀刚,汪佳莉(503) 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疗效观察张皖国,郭建平(507) 麻黄碱与甲氧明对稳定老年下肢手术松止血带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周丽敏,陈㊀军,陈娟娟,程㊀晨(510) 右美托咪啶复合依托咪酯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杨㊀玲,张春梅,刘㊀佳,温琰萍,张㊀戈(514)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胆石症㊁胆囊炎临床研究马㊀波,张佳茹,黄维莉(518) 肝脏胆管乳头状囊腺癌临床分析张㊀聪,范梅贞,胡㊀颖,高㊀辉(521)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续降糖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苟晓琴,田浩明(6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冯㊀伟,刘惠民(626)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武素珍(630) 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 在造影剂肾病中的联合诊断价值赵永伟,顾㊀明(634)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与超声引导下可视穿刺联合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效果评价王靖宇,孙㊀华(639) 纤维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囊性增生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王文慧,李洪波,宋玉国(643) 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联合浅全麻对老年上肢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影响㊀㊀㊀王㊀丽,朱涤非,涂㊀涛,杨平亮,自华芬(647) 后踝骨骨折块固定术治疗Ⅲ㊁Ⅳ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崔彦江,付立新,马子龙,张书钦(652)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宋㊀扬,宋永辉,刘权祥,白长双,程㊀维(656) 持续质量改进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健康指导中的应用效果常㊀远,郭建平(660) CYP2C19∗2∗3和CES1A2-816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关系㊀㊀㊀闫㊀安,初双宝,李春颖(761) 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疗效分析许昕茼,李㊀丽,贾小影(765) 福多司坦与消坦立对COPD 合并PF 患者肺功能及肺纤维化的影响钟㊀巧,符㊀英,蔡晓玉,常㊀越(769)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CD40L㊁VCAM-1㊁sTREM-1水平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㊀㊀㊀陈㊀静,孙㊀建,冯晓丽,潘㊀彬,邓清洋(775) 联合检测人乳头病毒与单纯疱疹病毒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霍中华,李明成(779) 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吴翠翠,吴志坚,宋伶俐(783) 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李维康,张㊀聪,于上淇,陈治龙(787) PRF 在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胡光耀(790)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3种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㊀㊀㊀赵㊀帅,张立岩,聂㊀影,陈海亮,王㊀强,邬学维,詹东铭,于淑坤,张㊀淼(793) 康复路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吕洪艳,李增新(797) 348第6期总目次448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㊃冰雪运动㊃吉林市大众滑雪损伤影响因素调查梅春丽,黄㊀聪,姜㊀博,臧立婷,崔㊀逍(234)寒冷地区中学生冰雪运动伤害现状及认知与需求分析㊀㊀㊀㊀ 以吉林地区为例张凤娟,赵春善,高㊀玲,许㊀敏(240)群众冰雪运动损伤的现状及急救知识调查分析㊀㊀㊀㊀ 张立岩,李建永,罗春阳,于淑坤,张㊀淼,赵㊀帅,陈海亮,王㊀强,詹东铭,聂㊀影(66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青少年雪上运动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姜㊀博,张㊀淼,黄㊀聪,王㊀晶,刘艳红(668)㊃林业科学㊃陀螺果种子粕中皂苷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许晓岗,王亚波,张耀琴,童丽丽,赵子荀,夏重立,万广军,乔健鑫(87)冬季降温对潢川金桂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尤㊀扬,宋㊀帆,宋㊀凯,曹红霞,李小果,李高远,齐玉杰(93)千年桐材用人工林优树选择詹世鹏(99)内蒙古饲用抗菌蒙药植物种类调查初报温㊀馨,娜日苏,赵金花(105)水榆花楸不同种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王㊀轩,李㊀浩,汲宁宁,钱关泽(244)高黎贡山东坡椴树科1新记录属 滇桐属李双智,何贵品,李㊀恒,李㊀超,蒋云芳,李天成(250)淹水胁迫对木芙蓉幼苗形态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童丽丽,王哲宇,许晓岗(253)樟树绿枝扦插生根影响因子肖祖飞,张北红,张海燕,金志农,李㊀凤,张㊀琴,马一丹,吕雄伟(393)间伐对光皮桦人工林生长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潘秉林,王振宇,杨㊀梅,刘世男(398)6种唇形科植物根茎叶解剖结构比较马一鸣,韩㊀峰,李庆伟,李㊀红,徐福至,张雨琪(405)套种华盖木㊁亮叶木莲㊁红豆杉对杉木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初期影响刘㊀涛,左秋玉,杨㊀梅(532)福建茫荡山东南石栎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黄梓良,钱永平(537)糠椴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㊀㊀㊀㊀李金鑫,周海城,王玉文,关乃千,孙㊀昆,穆怀志(542)桑黄质量标准研究进展及制定建议长㊀城,郑海婷,于文杰,秦立武,牛丽君,范宇光(801)不同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各组分能量现存量结构谢建文(807)闽北正红菇宿地森林群落主要种群高度生态位龚㊀辉(812)松嫩草地盐碱化与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关系朱伟华,张俊捷,侯㊀宇,朱㊀梅,孙海明(818)㊃环境科学㊃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肝脏对镉暴露的反应李㊀爽,高㊀凌(524)多代镉暴露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生活史及压力反应的影响汪晓梅,李㊀爽(528)㊃工业技术㊃基于双层特征融合的生物识别孔㊀俊(110)基于改进概率Petri网的分层电网故障诊断曲丽萍,刘冲杰,路㊀赵,何昌龙(118)基于微分平坦理论的APF直接功率控制王㊀娟,王洪希,刘丙申(127)LLCL滤波器无源阻尼对比分析杨㊀凯,王继忠,刘德君(134)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电解碲电源刘㊀静,柳㊀成,曲永印(257)基于串级结构控制的新型双向DC/DC变换器白力铭,穆泳鑫,刘德君(263)无人机身份识别系统设计周振雄,刘丙申,王文保,王㊀娟(269)箱梁底板孔洞处拉压波散射作用下动应力集中的解析解杨旭姣,马迎瑞,王显利(274)烷氧基化反应温度控制系统穆泳鑫,吴㊀晶,刘德君,许晋飞(546)丙烯酸酯改性大豆蛋白制备胶黏剂张泽宇,朱慧芸,庞久寅(552)基于专家系统与DAN网络的围棋局面判断算法李㊀枫,王彦博(556)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磁悬浮轴承控制策略关海爽,张建民,蒙彦宇(675)DFIG网侧变流器双闭环控制策略彭红义,张志敏,周振雄(682)全向移动机器人自抗扰解耦控制罗春阳,谢小宇,李建永,董绪斌,高兴华(688)金属离子诱导实木复合地板柞木表板变色工艺洪㊀兴,王卿平,刘明利,李春风,张馨丹,刘㊀宇(697)园林建筑工程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优先级蒙彦宇,吴㊀楠,朱重阳,孔令明(822)1种改进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风电功率预测任文凤,冯志亮,杜艳丽,段昱臻(830)高效全自动液体灌装机控制系统崔㊀杨,柳㊀成,程艳明,牛㊀晶(836)㊃材料科学㊃Al掺杂对顺铂药物分子在石墨烯上吸附性能的影响段颖妮,陈建军,张训江,杨㊀艳(411)正硅酸乙酯-KH-570复合浸渍改性速生杨木刘㊀宇,刘明利,赵学峰,任伟斌,王晓伟,徐国锋(416)。
环境微生物: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二、检验程序
检样乳糖发酵 EC-MUG培养基管培养
结果报告
紫外荧光 检验
准备工作: 1.培养基: 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同大肠菌群检验) EC-MUG培养基: 胰蛋白胨20g、乳糖5g、3号胆盐或混合胆盐1.5g、磷酸氢二
钾4g、磷酸二氢钾1.5g、氯化钠5g、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 糖醛酸苷(MUG)0.05g,pH6.9。
根据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 大肠杆菌分为6类: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
相对于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等微生物,只有大 肠埃希氏菌是粪源特异性的,是最准确和专一的粪便 污染指示菌。
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检测原理及程序 乳糖发酵检验 伊红美蓝平板分离检验 革兰氏检验 MPN检验报告
一、关于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是指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分解ONPG使培养基呈黄色, 能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MUG使培养液在波长366nm紫外光下产生荧 光的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通常被称为大肠杆菌,是 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 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 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婴儿和幼畜 (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分装试管中,115℃20min。 2.无菌玻璃器皿等用具。
操作要求: EC-MUG结果观察: 将EC-MUG培养基管在暗处用波长为
366nm紫外灯照射,有蓝色荧光的为阳性。 其它操作要求,请参考大肠菌群的检验。
宏基因组文库新型β-葡萄糖苷酶的筛选、克隆及酶学性质分析
宏基因组文库新型β-葡萄糖苷酶的筛选、克隆及酶学性质分析唐乐丽,王晓萌,吴秀玲,黄庆,李荷*(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摘 要:利用宏基因组文库方法,通过功能筛选法从文库中筛选到一个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2238(GenBank:KU320675.1),对新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核表达,并研究其酶学性质。
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2 238 bp,可编码745个氨基酸,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bgl2238蛋白分子质量为80.67 kDa,pI值为4.95,是一种结构较稳定、疏水性高且无信号肽序列的酸性蛋白质;经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来源于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的β-葡萄糖苷酶具有58%的相似性,属于GH3超家族和GH3C超家族酶。
将重组质粒pET-32a(+)-bgl2238转化入Escherichia coli BL2l(DE3)细胞进行异源表达,酶学性质测定结果显示,以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为底物,β-葡萄糖苷酶bgl2238最适反应pH值和温度分别为6.10、44 ℃,此时该酶最大比活力达到29.1 U/mg;且在4~50 ℃范围内,热处理β-葡萄糖苷酶bgl2238 4 h后仍保留70%以上的酶活力,热稳定性较好;其动力学参数V max为576 μmoL/(L·min),K m为0.296 mmol/L;不同浓度的K+、Na+、Fe2+、Mg2+、Mn2+、Ca2+、Co2+和Ni2+对酶活力均有较大促进作用,其中Fe2+对bgl2238酶活力的促进作用最大,10 mmol/L Fe2+使相对酶活力高达260%,而重金属离子Ag+、Hg2+及Cu2+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bgl2238具有良好的酶学性质,可以尝试应用于工业上纤维素降解的生产。
大肠埃希菌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新华网:两周来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29日和30日又夺去3名重症患者的生命,在此次疫情中已有13人因感染EHEC不治身亡。
与此同时,德国医师协会告诫民众不必过于恐慌,只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一来势汹汹的病魔还是“可控的”。
据德国媒体报道,新死亡病例中的两例发生在德西部的北威州,两名死者均为女性,其中一名91岁,另一名是中年妇女。
这是德国北部以外地区首次报告EHEC死亡病例。
此外,德北部的梅前州30日也报告了该州首例EHEC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87岁老妇。
此前的死亡病例分别发生在德国北部的石荷州、汉堡、不来梅和下萨克森,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患者。
德国各地报告的EHEC确诊或疑似病例总数目前已超过1400例。
据德国负责流行病预防研究的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30日最新统计,EHEC所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已达329人。
在正常情况下,德国每年最多会发现约60个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例。
另据本次EHEC感染病例最多的汉堡市埃彭多夫大学医院30日报告,汉堡市周末接治的EHEC病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病例较前几天均明显减少。
当地卫生官员希望这是EHEC感染已过高峰的一个迹象。
这家医院的负责人说,目前该院接治的EHEC病例中有25%至30%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的5至7天,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
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由于EHEC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而且使用抗生素有时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的毒性,目前德国一些医院除对重症患者施用“血浆析离”这一标准疗法外,已开始小范围试用注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的新疗法。
汉诺威医学院30日报告说,该院自25日开始对一些肾衰竭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施用这种新疗法,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比较准确地判定新疗法的有效性还需几周时间。
埃希氏大肠菌及检验
埃希氏大肠菌及检验一、定义: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并且大肠杆菌株ATCC 11775是该属的模式菌种。
大肠杆菌的不同菌株间DNA相关性为80%,而与同科的志贺氏菌属(除鲍氏志贺氏菌外)的DNA相关性可达80-87%。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此名称不易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相混淆),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文献报道还有几种,象:凝集性大肠杆菌、即产VT毒素又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等,但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二、生物学特性:基本形态特征:此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
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
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培养特征:由于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1)光滑型: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色,在生理盐水中容易分散。
(2)粗糙型:菌落扁平、干涩、边缘不整齐,易在生理盐水中自凝。
(3)粘液型:常为含有荚膜的菌株。
此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生化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大肠杆菌属于卫生学意义的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范畴,因此,必须符合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有关定义,在检测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基础上,可以应用I(吲哚)、M(甲基红)、Vi(3羟基-2-丁酮)、C(柠檬酸)即IMViC 生化试验对大肠杆菌作进一步鉴定,其IMViC结果为++--或-+--。
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
肠埃希菌为 5 株 , 1 %。结论: 9 占3 . 4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鉴定结果提示其耐药率和耐药性逐渐增加 , 因此 , 在治疗大肠埃希菌感
损 害患者 的一般 资料 、 临床表 现 、 助检查结 果 、 疗方案及 辅 治
转归 。3 甲状 腺功能亢进 症合并肝脏损害患者均 给予 足量 0例 的维生 素及足够的营养支持 , 同时加 用护肝片进行保 肝治疗 , l 甲状腺功 能亢 进症合并 肝脏损害患者给予小剂量抗 甲状 6例 腺 药物 口服治 疗 ,4例 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 合并 肝脏损 害患者 1
前 三位的是 : 氨苄西林 (46% )复方新诺明 (09% )头孢唑啉(36%)其 次为庆大霉素 (05% )环丙沙星 (77% ) 9.4 、 9.8 、 8.6 , 8.3 , 7.5 ,
头孢曲松(82 %)头孢噻肟(82 %) 头孢他啶(4O %)妥布霉索(45%)氨曲南(94%) 阿米卡星(09 %)左 5.3 , 5.3 , 5.l , 4.4 , 3.8 , 3.9 ,
大 肠 埃 希 菌 的 临 床 分 布及 其 耐 药性
陆德胜 ( 西柳 州市柳钢 医院, 广 广西 柳州 5 50 ) 4 02
[ 摘
要]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特点, 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与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
梅里埃公司的 A BEp so 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18 T xr sn ei 8 株大肠埃希菌进行临床分布特征的检测和以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其耐 药性。分析和观察其临床分布特征 和耐药特点。结果 :8 18株大肠埃希菌分布为泌尿道 8 6株, 4,%, 占 57 呼吸道 3 株 , 8 占 2.% , 02 伤口分泌物 l 株 , 1.%, 9 占 0 1 引流液 1 株, .%, 2 占64 血液 8 占43 其他 2 株, .%, 5株, 1.%。1 占 33 5种抗生素中, 耐药率
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于丽侠周宜庆李明晖阮永春马建永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03期[摘要] 目的研究我院產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影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共检出2800株大肠埃希菌,排前3位的标本类型分别为尿液(33.54%)、痰液(18.43%)、胆汁(14.79%),其中ESBLs阳性株1545株(55.18%),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分布于27个科室,其中康复科最多(13.54%),其次为神经外科(含NICU)(11.79%)、泌尿外科(10.11%)等。
耐药分析: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的为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10%的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等。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延长、入住ICU、糖尿病、实体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脑血管疾病、低白蛋白血症、腹部手术史、细菌检出前4月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导尿管、内置引流管、动静脉置管)、使用多种抗菌药物(≥3种)(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较非产ESBLs组高。
对本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和住院时间。
结论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象较严重,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耐药菌感染。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ESBLs;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37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03-0108-05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 our hospitalYU Lixia ZHOU Yiqing LI Minghui RUAN Yongchun MA Jianyong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Shaoxing 31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our hospital, to exploreits risk factor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and prevention. Methods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various clinical specime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for drug susceptibility. And th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2800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were detected. The top three specimen types were urine(33.54%), sputum (18.43%) and bile(14.79%). Among them, 1,545 strains were ESBLs-positive(55.18%). The isolated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were distributed in 27 departments, among which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had the most(13.54%), followed by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including NICU)(11.79%), and department of urology(10.11%).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The risk factors of ESBLs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included age,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ICU stay, diabetes mellitus, solid tumor,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hepatobiliary diseas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ypoalbuminemia, history of abdominal surgery, invasive operation 4 months before bacteria detect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renteral nutrition, catheter, internal drainage tube, arteriovenous catheter), multiple antibiotics(≥3)(P<0.05).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ESBLs-producing group.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his group found tha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cluded gender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nclusion The resistance of ESBLs-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 our hospital is serious, and various factors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infection. Clinicians need to consider comprehensively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engthen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and reduc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Key words] Escherichia coli; ESBL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正逐年增强,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大肠埃希菌 毒力基因
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大肠埃希菌中含有一些毒力基因,这些基因使得某些菌株具有致病性。
其中最常见的毒力基因包括:
1. 肠毒素基因(Enterotoxin genes),大肠埃希菌可能携带产生肠毒素的基因,如stx1和stx2基因,这些毒素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
2. 贴附因子基因(Adherence factor genes),大肠埃希菌可能含有编码贴附因子的基因,如eae基因,这些因子使得细菌能够在肠道黏膜上附着并引起肠道感染。
3. 毒力调控基因(Virulence regulation genes),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受到一系列调控基因的控制,如hlyF和ler基因,它们调控着毒素的产生和释放。
4. 荚膜相关基因(Capsule-related genes),一些大肠埃希菌含有编码荚膜相关蛋白的基因,荚膜有助于细菌在宿主内生存并
引起感染。
这些毒力基因使得某些大肠埃希菌菌株具有致病性,可能引起从轻微腹泻到严重肠道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科学家们对这些毒力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并寻求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同时,监测食品和饮用水中的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也是防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肠埃希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大肠埃希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肠埃希菌是人类常见的肠道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逐渐失效。
因此,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肠埃希菌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例如,一些基因突变可以使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从而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
水平基因转移也是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通过吸收外源性的DNA片段来获得外源性基因。
大肠埃希菌可以通过共享质粒、嗜菌体和碎片DNA等渠道来获得外源性基因,从而获得相应的耐药性。
例如,暴露在抗生素中的大肠埃希菌会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可以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大肠埃希菌获得相应的抗药性。
表观遗传学是指没有改变DNA序列而改变DNA表达方式的一类机制。
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面。
一些表观遗传学机制会影响细胞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组蛋白修饰可以影响细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大肠埃希菌产生相应的抗药性。
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了更好地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非常有必要的方法之一。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PCR、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纯化等方面。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
PCR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快速等特点。
PCR技术可以用于扩增特定的DNA序列,从而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
基因克隆是将DNA序列插入到质粒或噬菌体中,从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基因克隆可以用于获得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载体,从而进行抗药性相关的功能研究。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分离的常见 革兰阴性杆菌,是 产 生 超 广 谱 β-内 酰 胺 酶(ESBLs)的 主要代表菌。产 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自20世 纪90年代初 以 来,已 成 为 住 院 患 者 感 染 的 主 要 原 因 之一[1]。ESBLs是 由 质 粒 所 介 导 的,能 水 解 青 霉 素 类、单环类等 抗 菌 药 物 的 β-内 酰 胺 酶,同 时 质 粒 携 带 的对其他药物的耐药基因 可 以 通 过 接 合、转 化 和 传 导 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 间 扩 散,常 导 致 细 菌 的 多 重 耐药,增加临床治疗 难 度 与 患 者 的 病 死 率 。 [2] 本 研 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年7月第18卷第13期 Lab MedClin,July2021,Vol.18,No.13
· 1857 ·
·论 著·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21.13.009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及 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 洋,张琼元,李代昆,吴茳铃,薛建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331
患者完整病历资料,包括:一 般 资 料(年 龄、性 别、基 础 疾病),住院情况(住院时间、是 否 入 住ICU、是 否 出 现 休克或低蛋白血症等),侵 袭 性 操 作(手 术、机 械 通 气、 深静脉置管、胸 腹 腔 引 流 管、留 置 导 尿 管 等),药 物 治 疗(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 的 使 用 情 况)等。 侵 袭 性 操 作收集于菌株检出前3个 月 临 床 资 料,糖 皮 质 激 素 及 抗菌药物 等 用 药 信 息 收 集 于 菌 株 前 1 个 月 临 床 资 料 [3],菌 株 检 出 后 的 临 床 资 料 不 纳 入 统 计 范 围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 采用 SPSS20.0软件 分 析,计 数 资 料 以 例 数 或 百 分 比 表示,采用χ2 检验进行单因 素 分 析,对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的变量进行多 因 素 Logistic回 归 分 析,计 算 比 值 比(OR)及 95%CI,以 P <0.05 表 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影响机理分析
ABCD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影响机理分析一、肠道微生物概述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肠道内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代谢活动,参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代谢等。
二、药物代谢过程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才能发挥作用或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在肠道、肾脏等其他组织中进行。
药物代谢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 I相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将药物分子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也可能使其活性降低或失活。
参与I相代谢的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黄素单加氧酶(FMOs)、单胺氧化酶(MAOs)等。
其中,CYPs是最重要的I相代谢酶,参与了约75%的药物代谢。
2. II相代谢:主要是通过结合反应,将药物或其I相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代谢产物,易于排出体外。
参与II 相代谢的酶主要包括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磺基转移酶(SULTs)、谷胱甘肽S - 转移酶(GSTs)等。
三、肠道微生物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机理1. 直接代谢药物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酶系统直接代谢药物,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
例如,一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该酶可以水解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使药物重新释放出来,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对于某些药物,如伊立替康,其活性代谢产物SN - 38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无活性的SN - 38G,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
在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产生的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SN - 38G水解为SN - 38,导致肠道局部SN - 38浓度升高,引起严重的肠道毒性。
2. 调节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肝脏和肠道中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药物代谢。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近年来,大肠杆菌的暴发性疫情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肠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是肠道菌群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虽然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但是某些毒性菌株通过分泌毒素及其他因素,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
因此,对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主要通过与不同毒性菌株的比较来实现。
目前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大肠杆菌毒力相关的基因,例如,从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中鉴定出了一个名为Shiga毒素的基因。
此外,还发现了其它许多跨菌株共有的致病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大肠杆菌细胞壁、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胃肠道炎症等方面。
多个研究组通过比较EHEC和其他大肠杆菌菌株的基因组,挖掘出了一些可能与EHEC感染相关的基因。
其中,遗传毒性岛(LEE)位于EHEC染色体上,包含多个毒素编码基因,这些毒素可引起肠道黏膜细胞死亡及脱落,导致胃肠道炎症和出血等症状。
此外,EHEC还编码了保护性抗原群(Proteus-Antigen-43,PAG)和鞭毛相关基因等。
除了LEE和PAG,还有一些其他的毒素编码基因也与大肠杆菌的毒性相关,比如Shiga毒素,它是一种强毒素,可通过清除小肠细胞上的细胞因子受体而导致严重的炎症和出血性疾病。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非常复杂。
以EHEC为例,其引起病症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LEE岛基因编码的毒素和基因编码的表面蛋白。
LEE岛基因中编码的毒素能够通过Shiga毒素绑定蛋白(SLP)介导黏膜细胞和白细胞的凋亡。
该基因编码的表面蛋白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如抗补体、抗吞噬和抗病原体的活性,使EHEC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增加病原性。
同时,大肠杆菌内化过程中的细菌细胞外蛋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肠杆菌基因型说明
大肠杆菌基因型及遗传符号说明前言:实验室的一般大肠杆菌拥有4288条基因,每条基因的长度约为950bp,基因间的平均间隔为118bp(基因Ⅷ)。
E.coli基因组中还包含有许多插入序列,如λ-噬菌体片段和一些其他特殊组份的片段,这些插入的片段都是由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基因重组而形成的,由此表明了基因组具有它的可塑造性。
利用大肠杆菌基因组的这种特性对其进行改造,使其中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从而给大肠杆菌带来可以观察到的变化,这种能观察到的特征叫做大肠杆菌的表现型(Phenotype),把引起这种变化的基因构成叫做大肠杆菌的基因型(Genotype)。
具有不同基因型的菌株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大肠杆菌及其遗传标记按Demerec等1966年提出的命名原则,采用的菌株所有的基因都假定处于野生型状态,除非在基因型上另外注明。
大肠杆菌基因型的表示方法(Demerec, et, al. 1966):一、一般规则:1、根据基因产物或其作用产物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3个小写斜体字母来表示。
例如:DNA Adenine Methylase→dam。
2、不同的基因座,其中任何一个突变所产生的表型变化可能相同,其表示方法是在3个小写斜体字母后加上一个斜体大写字母来表示区别。
例如:Recombination→recA、recB、recC。
3、突变位点应通过在突变基因符号后加不同数字表示。
如supE44(sup基因座E的44位突变)。
如果不知道几个等位基因中哪一/几个发生了功能性突变,则用连字符“-”代替大写字母,如trp-31。
4、细菌的基因型中应该包含关于其携带的质粒或附加体的的信息。
这些符号包括菌株携带的质粒或附加体、质粒或附加体上的突变基因座和突变位点。
其基因符号应与基因座的表示符号明显区别,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不斜体并位于括号内;质粒或附加体上的突变基因座和突变位点的基因符号的表示方法与染色体上突变基因座、突变位点的符号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v a i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s i n[ 3 - g l u c u r o n i d a s e( G U S )b y
E.c o l i i n t h e pa t i e n t s wi t h c o l o n c a n c e r ,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d e a s f o r t h e pr e v e n t i o n a n d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第 1 6卷 第 3期
2 0 1 5年 6月
北 华 大学 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Vo 1 . 1 6 No. 3
Ge n e i n t h e Pa t i e n t s wi t h Co l o r e c t a l Ca n c e r
Wa n g Ho n g y i n g , Ba o Xu e y i n g , Wa n g Lu , Li Mi n g c h e n g
肠 癌 患 者 肠 道 菌 群 中大肠 埃 希 菌 携带 1 3 - 葡 萄 糖 醛 酸 酶 基 因 的鉴 定 与 特征
王宏颖 , 包学英 , 王 璐 , 李明成
( 1 .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 吉林 吉林
摘要: 目的
1 3 2 0 1 1 ; 2 .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 吉林 吉林
缺失 , 第1 1 4 9位 A突变成 T , 第1 1 5 8位 A突变成 G . 结论 缺失 , 可成为肠癌诊断的新标记物. 关键词 : 肠癌 ; 肠道菌群 ; 大肠 埃希菌 ; 3 - 葡萄糖醛酸酶 中图分 类号 : R 7 5 8 文献标 志码 : A
.
肠 癌患者大肠埃 希菌 G U S基 因同时 出现基 因突变和
( 1 . A il f i a t e d H o  ̄i t a l o f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l i n 1 3 2 0 1 1 ,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fL o a b o r a t o r y Me d i c i n e fB o e i h u a U n i v e  ̄ i t y , J i l i n 1 3 2 0 1 3 , C h i n a )
征, 为肠癌的防治与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因组 D N A, 设计 G U S基 因特 异 性 引 物 , 进行 P C R扩 增 及 与G e n B a n k ( A c e s s i o n N o . ¥ 6 9 4 1 4 . 1 ) u i d A基 因序列 同源性为 9 9 %, 分别在第 1 1 4 1和 1 1 4 8位 A
【 引用格式 】 王宏颖, 包学英 , 王璐 , 等. 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携带 B 一 葡萄糖醛酸酶基 因的鉴定与特 征[ J ] . 北华大学
学报 : 自然 科学 版 , 2 0 1 5, 1 6 ( 3 ) : 3 3 2 — 3 3 4 .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C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E . c o l i C a r r y i n g I 3 ; - Gl u c u r o n i d a s e
1 3 2 0 1 3 )
探讨肠癌患者肠道菌群 中大肠埃希菌携带 B 一 葡萄糖醛酸酶 ( 3 - G l u c u r o n i d a s e , G U S ) 基 因序列变化特 采集肠癌患 者晨起粪便 , 常规 方法分 离大肠埃 希菌 , 提取 细菌基
1 0例 肠 癌 患者 肠 道 菌 群 中大 肠 埃 希 菌
J u n . 2 01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4 8 2 2 ( 2 0 1 5 ) 0 3 — 0 3 3 2 . 0 3
DOI : 1 0 . 1 1 7 1 3 / j . i s s n . 1 0 0 9 — 82 4 2 . 2 0 1 5 . 0 3 . 0 1 2
c a n c e r . Me t ho d Ea r l y mo r n i n g s t o o l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E.c o l i wa s s e p e r a t e d, a n d g e no mi c DNA wa s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 i t . S p e c i ic f p ime r r s f o r GUS g e n e we r e d e s i g n e d a nd a mpl i ie f d b y PCR t e c h n i q u e. T h e n, t h e PCR p r o d uc t u n d e r we n t s e q u e n c i ng a na l y s i s . Re s u l t s T he GUS g e ne wa s de t e c t e d i n 1 0 c a s e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