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1

合集下载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1.春温: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为主要特征,证见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惊厥,斑疹。

一般起病急,病发于里,病情严重,变化较多。

多发于春季。

2.《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古代多将此病归于伏气温病
4..宋代郭雍首先提出“春温”病名;《伤寒补亡论》
5.春温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精亏损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6.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多见于春季
2、初起即见里热见证(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斑疹、惊厥),病发于气分或病发于营分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少数兼短暂的表证。

3、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程中易入营动血出现危重症候(斑疹、痉厥、神昏、正气外脱),后期易致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辩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①病发于气分者,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并兼口苦或心烦等热郁胆
腑的症状②病发于营分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辨邪实正虚
病变初期:里热炽盛而兼有阴虚,邪实为病机关键;病至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病变后期:邪热渐退或余邪留伏,肝肾阴伤,邪少虚多
3、辨动风虚实
论治要点:春温治疗总以清泄里热为主,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透邪外出。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第八章 春温

第八章  春温

注:A: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解毒之峻剂。 B:本方以白虎汤为主:
11、热盛动风
【主症】热、渴、烦、乱、昏+抽搐(实证) 【治法】清热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止痉 (治抽要清肝,热退抽自安) 生地、白芍——养阴柔肝 (治抽需养阴,阴充筋自柔) 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风动则痰生,治抽要化痰) 茯神——安神 (治抽要安神,神宁抽自止) 桑叶、菊花——轻清宣透 (外邪致抽时,重在散而透;虫类搜风药,切勿 乱杂投)
7、热灼营分
【主症】略 【治法】略 【方药】 清营汤 犀角、黄连——清 增液汤——滋 丹参——活 双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清营湯方(鹹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 三錢、丹参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 二錢連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 日三服。
8、热盛动血
《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二》
“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 熱自陰來者, 青
蒿鱉甲湯主之。”
【方解】
鳖甲——滋阴清热。“鱉甲蠕動之物, 入肝 經至陰之分, 既能養陰, 又能入絡搜邪。 ” 青蒿——“青蒿芳香透絡, 從少陽領邪外出。” 生地——“細生地清陰絡之熱。 ” 丹皮——“丹皮瀉血中之伏火。 ” 知母——“知母者,知病之母也, 佐鱉甲、青 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 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陰分, 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 有青 蒿領之出也。
(1)阳明腑实,兼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氣湯方〕 : 即於增液湯內 《灵枢· 经脉》中说: 加大黃三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水 “大肠 …… 八杯 , 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不知, 是主津液所生病”。 再服。 张景岳注说: “凡大肠之泄或秘, 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体) 皆津液所生之病”。 硝、黄——攻(用)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白㾦: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春温

春温

风温
春温
初起肺卫表证热证为主, 发于气、营里热证为主,兼有表证,表 可顺传气分,亦可逆传 证短暂消失,可外透而解,也可内陷
以肺失宣降、热结肠腑为主 以热盛阴伤,窍闭,动风,动血为主 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初起以辛凉清解 后期易灼伤肝肾之阴 以苦寒清里,宣郁透邪,或佐辛凉
四 治疗原则:
(一)治疗总则—— 清热兼以养阴透邪。
2)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表现——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 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肢体震颤,苔干 黄或焦黑。
辨证要点:
定阶段--气分--


位--大肠--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 身热、苔黄 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 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
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
液”。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 养阴生津润燥。
大黄、芒硝—— 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吴鞠通:“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若下后数日,大便已通,然热未退或退未尽,口干咽燥 、舌苔干黄或金黄,脉沉实有力,此为热邪复聚,可与增液 汤中加大黄、丹皮、知母、即护胃承气汤微和之。”--吴 鞠通
3、忌辛温发汗 4、忌早用滋补:忌用龟板、阿胶、山萸肉等 (可用清补-生地、麦冬)。
五 辨证施治:
(一)气分证治: 1 热郁少阳: (见81页) (热郁胆腑)
临床表现——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 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定阶段-气分 -身热、苔黄
定 位- 胆腑- 口苦、干呕、胁痛、脉弦
迫血妄行

温病学复习重点

温病学复习重点

《温病学》复习思考题1、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温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3、温病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变证:斑疹,闭窍,动风,出血,厥脱)4、温病的分类(划分标准):根据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暑湿。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即时而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

如风温、秋燥。

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初起即病发于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

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5、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

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

温病名解

温病名解

1、温毒:病因名-- 指温热毒邪,包括温热时毒和风热时毒,指致病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病名名-- 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经肿热痛,甚至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

2、逆传心包:病机名,是指了分之邪未解,内陷心包,机窍闭阻,而见舌质经绛,神昏谵语,舌蹇肢厥。

3、身热不扬:为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系热为湿郁,湿遏热伏,郁蒸湿热的表现。

4、透热转气:即予清营方药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5、凉血散血:即凉解血分邪热,且以活血散血。

用于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证。

6、暑秽:指夏委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猝然闷乱、烦躁的病候。

7、暑厥:指夏日猝然昏不识人,四肢厥冷的病候。

8、暑风:又称暑痉,暑痫。

指暑病神昏项强,手足抽搐的病候。

9、舌蹇:舌体强硬,转动不灵,语言艰涩的一种症状。

10、浊邪害清:病机名,浊邪指湿热秽浊之邪,清指清窍,湿热相合,湿蕴热蒸,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所被其遏阻,以致清窍壅塞,出现耳聋,耳塞等症。

2、11、烂喉病:感受温热,时毒,发于冬春季节,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温热性质的新感温病。

12、两阳相动:风与热具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势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刚邪火愈炽,口鼻等头面清窍,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干燥现象。

《温病学》考前辅导大纲★《温病学》学习要点内容提示:上篇第一章:绪论掌握温病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了解温病学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熟悉明清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学术成就掌握温病学的主要参考书:《温疫论》、《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的作者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明确温病的概念,掌握温病的特点了解温病命名的方法和范围掌握温病分类的方法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第三章:温病病因掌握各类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掌握温病的发病类型和区分发病类型的意义第四章:温病辨证熟悉温病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传变和转归掌握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代表证候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熟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间的关系第五章:温病诊法掌握温病辨发热类型,辨舌、齿,辨斑疹、白pei,辨常见症状(口渴、汗出、呕逆、神志异常、痉厥、出血等)的要点第六章:温病治法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疏卫解表法、清气泄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湿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滋养阴津法、固脱救逆法、外治法),以及各个治法的代表方中篇第一章:风温掌握风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风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重点是⑴卫分证、⑵痰热喘秘证、⑶热入心包证、⑷肺热移肠证、⑸后期肺胃阴伤证第二章:春温熟悉春温的病因,掌握春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春温主要证候(气分证、营血分证、下焦证、动风闭窍证等)的辨证治疗方法区分风温和春温熟悉暑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重点:如“阳明下之不通”五证;春温后期热盛阴伤可见哪些主要证候类型)第三章:暑温熟悉暑温的特性掌握暑热、暑湿发生的发展规律和辨证治疗要点掌握暑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暑温气分证候类型,如:暑入阳明证、暑伤津气、暑伤心肾证和气阴两脱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第四章:湿温熟悉湿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熟悉湿温病湿热偏盛各证的诊断要点和治法明确湿温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辨证治疗方法掌握湿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湿遏卫气证、湿困中焦证、湿热中阻证、湿蒙心窍证、湿热蕴毒证、湿热蕴蒸三焦证)第五章:伏暑熟悉伏暑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暑温、湿温、伏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伏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和辨证治疗方法(重点:卫气同病证、卫营同病证、邪郁少阳证、湿热滞肠证)第六章:秋燥熟悉秋燥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传变规律了解秋燥与风温的异同掌握秋燥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燥干清窍证、温燥伤表证、燥热伤肺证)第六章:温毒熟悉温毒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大头瘟、烂喉痧的病证特点掌握大头瘟、烂喉痧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大头瘟证治:风热时毒上壅-普济消毒饮)★补充说明:一、注意对课本中引用经典原文及名家语录的理解和掌握如:1“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含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与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者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与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者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者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春温~暑温~大头温

春温~暑温~大头温

春温(一)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本证见于春温初起,为温热病邪郁发于少阳胆腑气分所致。

热郁气分,则见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胆火上扰,则口苦,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邪郁胆经,则胸胁不舒,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鼓、玄参方。

2.卫气同病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分之郁热所致,证属卫气同病。

时令之邪困阻肌表,卫气被郁,揍理闭塞,则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邪遏卫表,经气不利,则头项强痛,肢体疲痛;里热内蕴,扰神伤津,见心烦,口渴,唇焦;伏热盛于气分,脏腑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则见腹胀,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为邪热炽盛之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3. 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病机:本证见于发病之初,多为营阴素虚而温热病邪直犯营分所致。

热郁营分,营热炽盛则身热夜甚,舌绛;热灼营阴,营阴耗伤则咽燥口于反不甚渴饮,脉细数;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躁扰,甚则时有谵语;营热窜络,则见斑点隐隐。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4.卫营同病证侯: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斑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舌红绛、苔黄白相兼,脉浮弦数。

病机:本证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营分之郁热所致,为表有客邪,营分热郁,卫营合邪之候。

温邪袭表,卫气失宣,则发热微恶风寒;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咽痛,咳嗽;热伤营阴,则口渴而不甚渴饮;营热扰心,则心烦躁扰,甚或时有澹语;营热窜络,则肌肤斑点隐隐;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是卫营同病之征。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二)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兼胸膈痞满、痞闷、呕吐,为风温夹湿,加藿香、 郁金。

发热较甚而小便短少,用甘苦合化阴气法,银翘散 加黄芩、知母、玄参、麦冬 祛热痰,加瓜壳、贝母

讨论:白痰是寒痰,黄痰是热痰,对吗?
温病学教研室
何西池(何梦瑶)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 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 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 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 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 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 故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 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内 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总须临证细审, 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 微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初起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白欠润、脉浮数等肺卫表 病情重,变化快 热证
桑菊饮方解

温病学-8 春温

温病学-8 春温
18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 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 而来,其时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 盛。
19
常见证型
热灼胸膈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20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
热如焚,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 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硝、甘、栀、薄、
1、春温和风温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临 床的早期表现有何区别? 2、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春温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41
42
坦克链

练嘉淑澬
43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病因:温热病邪(时令之邪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发病条件(内因) :阴精素亏
5
二、病机传变:
气 热 真阴亏损 营 灼 虚风内动 血 真 阴虚火炽 两 阴 邪留阴分 热郁营分 (足)热盛动风 燔 内陷厥阴 (手)热入心包 热灼营阴 热盛动血 转归 深入血分 热与血结 正气外脱 邪退正复 邪陷正衰
6
热郁胆腑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 热炽阳明 (少阳) 热结肠腑 (兼证)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 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7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 温 春 温热病邪 春 温
丹皮、归
29
(四)热陷心包(参“风温”
章)
(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 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温病学试题 第八章 春温 精品

温病学试题 第八章 春温 精品

温病学试题第八章春温A型题1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仲景伤寒补亡论》2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A.叶天士B.章虚谷C.陈平伯D.吴坤安E.吴鞠通3是谁首先确定春温病以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B)A陈平伯B.王安道C叶天士D章虚谷E吴鞠通4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E)A风温 B大头瘟 C疫疹 D冬温 E春温5下列哪一项不是春温的特点?(D)A.发病急骤B变化较快C病情较重D初起以肺卫证候为主E多发于春季6下列春温辨治方法哪项不妥?(B)A初起兼有表邪者,治宜清解里热,佐以疏表透邪B若初起热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C若热在营分,则予清营解毒,迫热外出D若热盛动血,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解毒E一旦邪陷正衰,导致亡阳虚脱,急当扶正固脱7下列春温病理哪项不正确(E)A春温邪热内郁,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B若复感时邪,内外相引发病,可见卫表证C病初有邪热郁发气分和邪热郁发营分之别D病程中邪热易侵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见神昏,痉厥证。

E病变后期,多见肺胃之阴被劫烁之候8春温的治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养阴,透邪外出,下列治法中哪项错误?(E)A热在气分,苦寒清泄里热B热在营分,清营解毒,透邪外达C热盛动血,清热凉血解毒D热盛动风,凉肝息风E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清养肺胃9 身热不已,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其基本病机为(D)A热郁胸膈B邪留三焦C热灼胸膈D热郁胆腑E热炽津伤10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最合适的处方是(B)A蒿芩清胆汤B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C黄芩汤加柴胡、山栀D黄芩汤加龙胆草、黄连、竹茹、代赭石E栀子豉汤加竹茹、枇杷叶11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名解

名解

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风热病邪: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风温(冬温)。

暑热病邪: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暑温。

湿热病邪: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病种:湿温。

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秋燥。

温热病邪: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

病种:春温温毒病邪: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

病种:肿毒温病。

疠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温邪。

病种:温疫。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病种: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病种:春温、伏暑。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

主要出现在暑湿,湿热郁阻少阳(属气分证)。

★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下午3~5时。

见于: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湿温病等。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见于: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见于:1. 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

2.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内真热外假寒。

见于:1. 营血分;2. 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续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在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谵语: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两者常并见,故并称,多属闭证,实证。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热深厥亦甚:白pei: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辨证要点一、风温1. 病因:风温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热病,以热毒为主要病因。

2. 症状:病程发展较快,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辨证要点: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春温1. 病因:春温是春季气候变化导致的疾病,多由风邪外袭,伤及正气而致。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风、恶寒、咳嗽、流涕、口渴、甚至胸闷等。

3. 辨证要点:病程较缓,多见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咽干、口渴等症状。

舌质红、苔腻,脉浮数。

三、秋燥1. 病因: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导致气滞津亏,以及感受风邪等。

2. 症状:病程较缓,主要表现为咽干、咳嗽、甚至咯血、便秘、皮肤干燥等。

3. 辨证要点:痰热郁结,证见咽痒、吐血、咽痒、胁痛、咳嗽等症状。

舌干、苔薄黄,脉细数。

四、湿温1. 病因:湿温是由湿邪与外邪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夏季或湿热地区。

2.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身热、头晕、心烦、恶心、乏力、关节疼痛等。

3. 辨证要点:湿热困脾,导致脘腹胀满、食少、大便稀溏等。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总结:通过对风温、春温、秋燥、湿温的辨证要点进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但都与气候变化和外邪侵袭有关。

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加以辨别,再进行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风温、春温、秋燥、湿温是四季气候变化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季节气候、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辨证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风温多见于春夏季节,病程发展较快,通常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口渴、胸闷、咽喉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包括病程急骤,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恶寒或高热、烦躁、口渴、汗出等症状。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上需清热解毒,宣散风热,通利经脉。

合养阴法治疗春温初发“气分郁热”证探析

合养阴法治疗春温初发“气分郁热”证探析

·268·合养阴法治疗春温初发“气分郁热”证探析刘党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摘 要:以春温形成机制、疾病特点以及用药研究,阐发合养阴法春温气分郁热初期的理论依据和系统用药,证明其重要。

同时在古方基础上给出更深入的用药探索。

明确指出养阴法对春温“气分郁热”诊疗优势和在内伤杂病的扩展。

关键词:养阴法 春温 伏邪 阴精亏虚在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下,根据温病热邪为主以及热邪伤阴的特点,需要在温病尤其春温的治疗过程中时时顾护养阴[1]。

但在春温以热证为主、阴津耗伤不多,以清泻里热的初发“气分郁热”证中,医家多用力稍轻。

详析则在于对春温的成病之本不够重视;对春温初期症状上不明显的阴虚将带来的危害不够深入;对于养阴药物使用仍然会因认识的局限而不够系统。

因此更加详细的探究春温“气分郁热”证的病机、症状状态、养阴的层次和部位,补充更全面的养阴方法,对春温初期的理论指导、治法扩充、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1关于春温“气分郁热”证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以里热症候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病。

《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对春温的发病机制做了解释,说明春发温病一在精不藏;二在冬季邪气侵犯。

结合《内经》“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理解,可见精不藏在于少阴阴精亏虚,病位在肾;阴精亏虚,封藏失职,腠理开疏,此时邪气易侵,故有“冬伤于寒”之说。

在阴精亏虚的条件下,正气不足难以抗邪外出,所以邪气直入里伏藏于内而不即发成为“伏邪”,才会时久积累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所以邪气入侵,根本在于阴精不藏封藏失职,所以阴精亏虚不止是春温的内在条件,乃春温病本。

温病之成温,是因为温热之邪的存在,单是寒气伏藏,是不足以发温的,对于春温中热邪的形成,唐宗海《伤寒论浅注补正》有相关叙述:“至于不即发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春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春温一、填空题1.春温病的治疗原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并须注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春温是由____________而发的____________热病。

3.春温初期,有病发于______________和病发于____________之别。

二、选择题A型题4.春温名首见于: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5.春温的致病病邪是: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温热病邪D、疫疠毒邪E、温毒病邪6.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A、清暑泄热为主B、清燥养阴为主C、疏风清热为主D、养阴生津为主E、清泄里热为主7.下列哪种病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膜脑炎C、肠伤寒D、痢疾E、猩红热8.春温初起可病发于:A、卫分或气分B、气分或营分C、营分或血分D、血分或气分E、气分或营分9.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是错的:A、不会出现卫表证B、初起可发于气分C、初起可发于营分D、起初即见里热表现E、初起即见伤阴表现10.下列哪项不属于春温初起的临床表现:A、身热微恶寒B、痉厥C、斑疹D、脉濡E、神昏B 型题A、《素问》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11.春温名首见于:12.“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见于:三、简答题13.简述春温总的治疗原则。

14.简述春温病的病理特点。

15.春温病的发病类型有几种?16.简述春温与风温应如何鉴别?四、问答题17.试述春温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18.春温与风温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早期的临床表现有何区别?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春温答案一、填空题1.清泄里热透邪外出顾护阴精2.温热病邪内伏而发急性3.气分营分二、选择题A型题4.E。

答案分析:春温名首见于《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四)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四)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A、王安道B、刘河间C、叶天士D、王叔和E、郭雍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E、《诸病源候论》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A、先犯上焦肺卫B、易于化燥伤阴C、最易伤气D、变化迅速E、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A、发热恶寒B、咳嗽喘促C、神昏谵语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B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6、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A、壮热B、寒热往来C、日晡潮热D、夜热早凉E、身热不扬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A、足少阴肾病变B、足厥阴肝病变C、手厥阴心包病变D、足阳明胃病变E、足太阴脾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A、热毒轻浅B、血热炽盛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E、热毒锢结,正气衰亡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B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B、苔黄而干燥C、苔灰而干燥D、白砂苔E、以上都不是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B、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D、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募原证”D、热传阳明,内结肠腑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A、轻清宣气法B、辛寒清气法C、宣气透表法D、清热宣肺法E、清泄郁热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A.菖蒲郁金汤加味B.蒿芩清胆汤加味 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D、化斑汤E、三仁汤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A、调胃承气汤B、增液汤C、枳实导滞汤D、增液承气汤E、导赤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A、风温B、春温C、秋燥D、温毒E、以上都不是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脉细数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不是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邪热壅肺C、肺燥肠闭D、痰热结胸E、肺热移肠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A、枇把叶、百部B、紫苑、冬花C、麻黄、苏子D、石膏、知母E、桑白皮、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A、手足蠕动或瘛疭B、低热C、口渴甚D、耳聋E、神倦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 EA、苦寒直折B、清营透热C、凉肝熄风D、滋养肝肾E、辛凉解表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A、庞安常B、刘河间C、王安道D、叶天士E、吴鞠通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A、风温 B 秋燥 C、烂喉痧 D、湿温 E、春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夹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E、也有直中心包、肝经而卒然引起昏迷或痉厥之变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A、气营血同病B、营血分C、卫气同病D、卫营同病E、气热炽盛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A、“斑宜清化,疹宜透发”B、忌滋补,忌升提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D、挟斑带疹者,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E、斑疹初透,忌用凉泄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A、白砂苔B、白苔滑腻厚如积粉C、白霉苔D、白苔质如碱状E、苔厚而粘腻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B、白苔质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D、苔白厚而粘腻E、苔黄厚腻或黄浊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A、王氏连朴饮B、三仁汤C、甘露消毒丹D、藿朴夏苓汤E、白虎加苍术汤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A、身热B、心烦C、不寐D、消渴、麻痹E、苔黄舌绛31、风温后期多呈现: AA、肺胃阴伤B、心肾两伤C、津气两伤D、脾胃湿困E、肠液枯乏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A、黄芩、枇杷叶B、麻黄、苏叶C、石膏、知母D、桑皮、白果E、前胡、马兜铃33、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芥、防风、薄荷叶、蝉蜕--疏解表寒 僵蚕、姜黄、当归、芍药--通络和营 黄连、黄芩、山栀、连翘、石膏--清透里热 大黄、芒硝--通腑 桔梗--调畅气机,
滑石--清热利尿,甘草--和中
•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 口渴,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 语,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浮弦数。
热与血结
• 基本病机:热毒内陷血分,热瘀搏结,蓄于下焦。 辨证要点:少腹坚满疼痛,舌有瘀斑,脉沉实。
• 【治则】 泄热通结,活血化瘀 • 【方药】 桃仁承气汤 《温病条辨》
大黄、芒硝--泄热、攻逐瘀结;丹皮、赤芍、桃仁 --清热凉血消瘀;当归--和血养血 •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
• 基本病机:热灼胸膈,里热亢盛。 辨证要点:身热不已,烦躁,胸膈灼热如焚。
• 【治则】 清泄膈热。
• 【方药】 凉膈散《局方》 连翘、薄荷、竹叶--宣透里热 栀子、黄芩--清热泄火 大黄、芒硝、甘草--通腑泄热
阳明热炽
• 【证候】 壮热,恶热,面赤,汗大出,心烦,渴 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洪大或滑数。
• 【治则】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 【方药】 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
热与血结
• 【证候】 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结 或便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漱水不欲咽, 舌绛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
• 【分析】 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大便结或便黑,小 便自利--热与血结,瘀蓄下焦;神志如狂,或清 或乱--瘀热上扰心神;口干漱水不欲咽--热毒在 里,津液耗伤,血分有瘀;舌绛紫暗,或有瘀斑, 脉沉实或涩--邪实血瘀,运行不畅。
• 【分析】 发热、微恶风寒--外感风热,卫 表失常 ;咽痛、咳嗽--邪热犯肺,肺气失 宣 ;口渴、心烦--热伤营阴;斑疹隐隐--营 热损伤脉络 ;舌红绛,苔白黄,脉浮弦数-卫营同病之征
• 基本病机:邪伏营分,外感温邪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斑疹隐隐,舌红
绛,苔白黄。
• 【治则】 泄卫透营 【方药】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 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 银翘散--泄卫透表 生地、玄参、丹皮、大青叶--凉营泄热解毒
• 【治则】 通腑泄热 • 【方药】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生地、赤芍--凉血、滋阴、清心 黄连、黄柏--清小肠火热 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热炽营血
• 气营(血)两燔 • 热盛动血 • 热与血结
气营(血)两燔
• 【证候】 壮热,口渴,头痛,周身骨节痛如被杖, 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 黄,脉数。
• 发病关键:寒邪转化为热,或邪热内郁。
பைடு நூலகம்
• 初期病理:邪郁内发,里热炽盛 可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若兼卫表者,则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 中期病理:郁发气分病势发展可向营、血分深入 热郁营分--引起动血、闭窍、动风
• 后期病理:肝肾阴虚,邪陷正衰。
病机演变示意图
• 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 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发于气分、
邪盛气分
• 热灼胸膈 • 阳明热炽 • 热结肠腑
• 【证候】 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 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 (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 【分析】身热不已--里热亢盛 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邪热燔灼胸膈 唇焦、咽燥、口渴--热盛上焦,劫烁津液 便秘--热炽胸膈,腑气不通 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里热炽 盛
• 【治则】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 【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温热逢源》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淡豆豉,玄参三钱。黄 芩汤--苦寒清热祛邪外出 淡豆豉--宣郁透邪 玄参--坚阴
• 【证候】 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心烦口渴,腹胀,便秘,唇焦,舌 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霜桑叶,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三钱,茯神 木,生白芍,生甘草,鲜竹茹五钱。 • 阳明热结配伍攻下腑实法;心营热盛引动肝风配伍清 热凉营法。
• 【证候】 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 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心悸,神 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或结 代。
• 【分析】 身热不甚、日久不退--阴虚不能制阳, 虚热内生;午后面部潮红颧赤--虚热上浮;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虚热循经外发;咽干齿黑--阴 枯不能上滋;心悸--阴虚不能养心;神倦耳聋-阴虚不能上荣;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 软或结代--阴血亏虚,血脉不畅。
• 【治则】 滋阴攻下 • 【方药】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
热结肠腑(气液两伤)
• 【证候】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 摸床,目不了了,舌苔干黑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
• 【分析】 身热、腹满、便秘、脉沉--阳明腑实,邪热内 结;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膜床、目不了了、舌苔干 黑或焦黑、脉沉弱--气液两虚。
舌边尖红,脉浮数, 里热证:高热,烦渴,小 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 多伤肺胃之阴
易伤肝肾之阴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苦寒清里
辨证要点
• 病位:辨在气在血 • 病势:气轻、营重 • 临床特点:伏邪自发、新感引发
治疗原则
• 初起:即以清泄里热为主,并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 清、透、养。
• 在病变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可选用清宣气热、直清里热、 清营泄热,清透伏热、清解血热、清热养阴等不同方法。
初起治以辛凉解表法,易伤肺胃之阴。 春温:感受温热病邪,初起以里热阴伤证为
主,初起治以清泄里热为主,易伤肝肾之阴。 春温若兼表证者,亦是以里热证为主,而表
证短暂或轻微,与风温初起以表热证为主不同。
鉴别要点 风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初起症状 肺卫表热证:发热恶寒,咳嗽,口微渴,
• 基本病机:邪热久羁,灼伤肝肾之阴。 辨证要点:低热,咽干,齿黑,脉虚软,舌
干绛。
• 【治则】 滋补肝肾之阴
• 【方药】 加减复脉汤 (本方是炙甘草汤减姜、 桂、参、枣、酒,加白芍组成.炙甘草,干地黄, 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阴虚风动
• 【证候】 手指蠕动,甚或瘛疭 ,口角颤动,两目上视或 斜视,心中大动,甚则心中作痛,时时欲脱,形瘦神倦, 齿黑唇裂,舌干绛少苔或光绛无苔,或焦干紫黑,脉虚弱 或细促。
• 【治则】 攻下腑实,补益气液 • 【方药】新加黄龙汤 《温病条辨》细生地,麦冬,玄参,
生大黄,芒硝,生甘草,人参,当归,海参,姜汁。 • 目不了了 :形容视物模糊不清
热结肠腑(小肠热盛)
• 【证候】 身热,腹满便秘,小便涓滴不畅,溺时 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舌红脉数。
• 【分析】 身热、腹满、便秘、脉沉--阳明腑实, 邪热内结 ; 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 赤,时烦渴,舌红脉数--小肠热盛,下注膀胱
古无专方治法,温疫之法兼之也”。 • 范围:现代医学中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
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可参考春温辨证论治。

• 病因与发病 • 病理特点 • 病机转化
• 病因:
外因:伏邪--冬伤于寒,寒邪郁久化热; 或邪热内郁 新感--时令病邪
内因:阴精先亏
• 发病:伏邪自内外达 (伏邪自发) 新感引动伏邪 (新感引发)
热灼营分
• 【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 燥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绛而干、脉细数。
•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 【病机】 本证为热在营分,灼伤营阴,扰神窜络之候 • 【治法】 清营泄热养阴。 • 【方药】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 (水牛角代),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 黄连,银花,连翘。
• 【分析】 壮热、口渴、头痛、苔黄--气分邪热炽 盛; 肌肤发斑、吐血、衄血、烦躁、舌绛、脉数 --营血热盛,扰及心神,迫血妄行。 基本病机:气营或气血两燔。 辨证要点:壮热、烦躁、发斑、吐血、衄血。
气营(血)两燔
• 【治则】 气营(血)两清, • 【方药】 (1)轻证: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
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石膏、知母--清气泄 热;玄参、生地、麦冬--清营滋阴 (2) 斑色显 露色深:化斑汤《温病条辨》白虎汤--清气解肌、 泄热救阴;水牛角、玄参--清营凉血解毒化斑 (3) 气血两燔重证: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含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 【分析】 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寒邪困表, 腠理闭塞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经脉为寒邪 所阻 ;腹胀、便秘--伏邪入里气机不畅 ;舌苔 黄燥,脉滑数或弦数--邪热炽盛之征
• 基本病机:伏邪内发,兼感风寒。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痛、便秘,舌苔
黄燥,脉滑数。 • 【治则】 疏表散寒,清热通腑 • 【方药】 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
发于营分之别。 • 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易见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 易出现斑疹、神昏、痉厥或厥脱等证候。 •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可考虑本病。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脑
脊液检查、脑脊液涂片和培养、瘀点涂片、血培养、免疫 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 与风温鉴别 二者均发于春季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初起见肺卫表热证,
阴虚风动
• 基本病机:肾阴耗竭,水不涵木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甚或瘛从,舌干光绛
• 【治则】 滋阴息风,潜阳息风 • 【方药】 三甲复脉汤 ,大定风珠(用于纯虚无邪者)炙
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 鳖甲,生龟板﹢五味子、鸡子黄
热盛动血
• 【证候】 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 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 【分析】 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血分热盛, 内扰心神;斑疹密布、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便血--热盛 迫血妄行;舌质深绛、脉数--热毒入血分 。 基本病机: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 辨证要点: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