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试论自然环境变化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
我 国历史 上 的匈 奴 、鲜卑 等北 方游 牧 民族 在 历 史 的长河 中创 造 了独 特 的游 牧 文 化及 社 会 架 构 , 其 游牧经 济在生 产 工具 、生 产技术 等 方面 与 中原 农耕 经济不 同 , 生产方 式 多具天 然放 牧性 质 , 以部 落 为基
青 草期 缩短 , 草 因缺乏 水份 而 生长不 良 , 产量 及 牧 其
品质 都将 大 为 降低 。
可 见 如 果 牧 区 自然 环 境 发 生 长 期 而 巨 大 的 变 化 ,气 温 下 降 水 分 减 少 ,牧 区经 济 的 自然 物 质 基
础—— 草场 便将 遭 到极 大破 坏 ,加之 因 自然环 境 变
本 生产 单位 , 经济 主体 为众 多 的牲畜 , 畜 既是 基本 牲
开 始下 降 到 3 纪 末 4世纪 初 达到 最低 点 ,下 降 了 世
25I 3 平 均气 温 比现在 大 约低 1 ℃左右 ” 以竹 .c~ ℃, = . 5 。 子 为 例 , 汉 时期 关 中地 区 “ 杭 稻 、 粟 、 麻 、 秦 有 粱 桑 竹
草原 游牧 民族 经济生 产 的 自然 物质 基 础是 适 宜 放牧 的 草场 , 草 场牧草 的生 长 、 量及 营养 物质 动 而 产
态, 都受 到 自然 环 境 的 制约 和 影 响 , 气 温 、 份 等 如 水 因素对 牧 草的 生长有 着直 接作 用 ,当平 均气 温低 于
0 ℃时 , 牧草将 停 止生长 , 5 到 ℃时 , 草则 开 始返 青 , 牧
箭 之 饶 ”《 书 ・ 方 朔传 》 , 候 温 暖 、 湿 , 宜 (汉 东 )气 潮 适
民族 经济 生产 的 影 响
品, 又是 生产 产品 的物 品 , 因其经 济 生产是 以大 群牲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气候变化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以115°E为例
1秦 汉 以来 中 国”5 。E的气 候 变化 与疆 界变 化 分析
1 1秦 汉以来 中国 1 5 . 1 。E 的气 候变 化情 况 根 据竺 可 桢 的 《 国近五 千 年 来气 候 变迁 的 初步 研 究 》 中 ” 、王 育 民等  ̄ 0 0年来 气候变 化 》 、郑 景云 等 《 20 】 中国过 去 2 0 0 0年气 候变 化 的评估 》 ]
根 据 《 国历 史地 图集 》上 各游 牧 民族 政 权 南部 边 界 资料 , 到 中 国 中 得 15 各 历史 时期游牧 民族 南部疆 界图 。 1 。E 秦汉 到 明清时期 疆界经 历 了五次 大 的变化 。1 ()秦汉 时期, 游牧 民族 和农耕 政权两 个世 界的界 线基本 上维 持在长 城 一带 。 秦与 匈奴的 分界线 位于 4 . 。N 西 汉与秦 相 同。2 16 , ()魏 晋南 北朝 时, 前 秦疆域 南界推 进到 3 。 1 N 到南 北朝后 期, 2 8 。 北齐 政权 的 南界 甚至扩 展 3 O
1 秦汉历代 1 5 2 1 。E游牧 民族疆界 变化
参 考 文 献
[ ]李文雄 . i 中国古代人 口迁移与 现代人 口流 动 [] 武汉 大学学报, 9 8 J. 19,
4: 2 2 . l — 1
[ ]彼特 生. 口[ . 京 : 学 出版社 , 0 4 2 — 2 2 人 姗 北 科 2 0. 93 .
期 气候复 暖, 界再 次北 移至 4 。N 3 5 。从五代 到宋 , 边 4 ~4 . 。N 气温 总体 呈下 降趋 势, 界再 次南移 至 3 . 4 ~ 3 . 。N 边 9 2 。N 2 3 。而 元 明清 时期 , 元清两 代, 游
牧人 建立 的政权 的疆 界达 到 了中国大 陆边 界 的最 南部 分 ( 2 5 ) 2 . 。N 。而在 明 朝 时, 位于寒冷 时 期然 农耕 文 明的疆域 也很 靠北, 由于传统 社会生产 力发 展 是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PPT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密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活动都 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关的主要历 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影响。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气候相对温暖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小冰期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自然环境变化与游牧民族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自然环境变化与游牧民族的迁徙作者: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国后内蒙古地区历年因雪灾、旱灾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的数据表明,自然灾害对牧区经济生产的破坏巨大,对比在防灾手段匮乏、社会制度落后的古代,若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并引发巨大自然灾害破坏了游牧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将会导致整个游牧经济的破产和毁灭,以致生活于此的人们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能迁徙离开。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是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共同促成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变迁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自然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生产物质基础民族迁徙【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57-2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建立后汉、后赵、前秦、北魏等地方政权,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胡汉杂居的局面,客观上为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各民族的杂居混居,使得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其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动因有许多解释,其中之一便是草原游牧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得生活于此的游牧民族难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迁徙离开。
大自然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前,基本上是遵循其自身规律的演化而变化,深刻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
大自然的变化势必引发人类族群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往往迫使人类族群的社会活动主动、被动的分化、变形,导致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改变,而当自然环境发生巨大的灾难性变化以致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就只能迁徙离开,亦就是说人类族群迁徙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希望生存并更好的生存下去。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
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
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
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 纵观中国,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
;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毕业论文; 表1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 Table 1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power for nomadic nationalities through the ages.; (附图)注:(1)以115°00?E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 1.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我国历史上北部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存在一条农牧业过渡带。
这是一条由于天然水分条件的限制,由旱作不稳产区过渡到气候干旱致使无灌溉不适宜发展作物种植的地带,是农业生产上一条很重要的界限。
在我国北部反映在西起河套、东至大兴安岭南端的地带。
这条界限的进退,反映历史上我国北部气候环境以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势力消长的变化,这对研究中国北部疆域、政区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我国北部的农牧过渡带有过明显的推移,这种推移的内在因素究竟是什么,尚无明确的结论,以至有些历史现象未能解释清楚。
本文企图对这一问题作较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否正确,尚无把握,不过作为一种看法提出来,希望引起有关同行的讨论。
一、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农牧过渡带据今人研究,13世纪的气候是一个比现在更温暖的气候期。
这个温暖期大约结束于该世纪末。
在14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东部气候已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转变[1]。
这种转变在我国北部有明显的反映。
例如元朝前期在上都及更北的口温脑儿的黄土山和应昌府都有屯田。
至元二十、二十二年政府曾出钞四万五千锭在上都、应昌府和籴粮食。
至元二十五、二十六年还疏浚了怯烈河灌溉口温脑儿黄土山一带民田。
可见这一带农业还是相当可以的。
然而到了14世纪初,应昌府的屯田撤销了。
蒙古高原上的气候有明显转寒的现象。
延佑年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牌”。
1323、1328蒙古高原上曾发生过二次严重寒潮,“风雪毙畜牧”,造成严重后果;1332年八月山西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有“陨霜杀禾”的记载。
此外,进入14世纪以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在五至八月间陨霜、雨雹、风雪记载特多,可以认为进入14世纪以后北中国气候转寒的事实是有充分材料根据的。
1368年朱元璋将元朝势力逐出中原,又乘胜追击蒙古残余势力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土剌河及其东部的贝尔湖一带,退兵后在其北疆约今蒙古高原的东南缘设置了四十余个卫所,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侧一线,驻兵戍守,屯田养军,形成了一条实际上的农耕区的北界。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小作文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指的是东汉后期到西晋前期,由于气候变化和两地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原本生活在蒙古草原等地的游牧民族南下迁徙到山西陕西等地带。
“五胡乱华”指的西晋后期内迁的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的时机,建立了众多少数民族政权,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带的割据与混战局面的事。
因此,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内涵上,两者指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情,根本不是同一历史事件的两个名称,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将五胡乱华改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各民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发展水平高低之别。
在历史上看,汉族与少数民族影响是相互的,但同时这种影响也是不对等的,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远远高于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汉族这一客观历史事实所决定的。
26384285_气候与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再探
①如[美]布雷特·辛斯基著,蓝勇等译.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50-65;N.Brown.History and Climate Change :A Eurocentric Perspective[M].London:Routledge,2001∶70-73.②如李吉和.古代自然生态环境与游牧民族的迁徙[C]//孙振玉主编.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01-412;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以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为考察的重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2-125.③如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1-85;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6(3)∶274-279.气候是影响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几乎已是共识。
通常认为气候的影响体现在生态恶化导致游牧族群南迁进行资源争夺,或是生态条件的优越促使其四面扩张。
不过,气候有年际和季节性的干湿、冷暖交替,但游牧族群南侵却是任何季节都会发生,且几乎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
显然,气候对游牧族群南侵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本文在整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早期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史事,对此问题做一反思。
文中对游牧族群的界定主要参照哈扎诺夫(Anatoly M.Khazanov )的观点。
哈氏指出,欧亚草原匈奴等族群的经济生业属于半游牧的畜牧业(semi-nomadic pastoralism ),符合游牧概念[1]。
因此,本文的思考范围主要限于中国北方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草原游牧族群(以下简称北族)。
至于东北、西北方诸族群,如鲜卑、羌等,由于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高地位,不纳入考量范围。
一、气候与北族南侵关系研究回顾在研究气候与北族南侵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科学成果相联系。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以前吧,我就知道春夏秋冬,觉得天气这东西虽然多变,但好像就是一年又一年那么回事儿。
可这本书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一下子把时间拉得老长,让我看到原来气候在几千年里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直在变变变。
书里讲的那些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的联系,真的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气候变冷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往南边跑,感觉就像是老天爷把他们的暖气给关小了,他们就得找个暖和的地方呆着。
这一跑可不得了,就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各种碰撞,有战争,也有融合。
这就像是老天爷打个喷嚏,人间就开始演一出大戏。
再说说那些朝代的兴衰。
暖和的时候呢,粮食产量好像就比较乐观,老百姓能吃饱饭,国家就比较安稳,像是在盛世里享受着阳光雨露。
可是一旦气候变得恶劣,不是干旱就是洪涝,农民伯伯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国家也就跟着动荡起来。
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还能扛得住点风雨,要是本身就身体虚弱,一阵小风可能就把他吹倒了。
作者研究这个气候变迁的过程也特别让人钦佩。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从古代的文献、考古发现等各种蛛丝马迹里找线索。
那些古书上的只言片语,在作者眼里都变成了气候的密码。
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时间的翻译官,把那些古老的、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气候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讲给我们听。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坏”,因为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的气候变化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全球变暖,但是和过去几千年的气候变化一对比,就觉得这是一个漫长故事里的新篇章。
我们人类现在就像是这个气候故事的新主角,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未来的气候走向。
这就像是在一个接力赛里,前面的人把气候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我们可得好好拿着,不能把这个地球的气候环境搞砸了。
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气候关系的新认知大门。
让我知道原来历史不仅仅是人的故事,还有气候这个看不见的大手在背后推动着一切。
以后看历史剧的时候,我可能都会忍不住想,这个时候的气候是啥样的呢?是不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才发生了这些剧情呢?哈哈。
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与气候变迁
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与气候变迁在古代中国,历史环境和气候变迁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是指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环境条件,而气候变迁则是指气候系统的变动。
这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明显,这导致了各地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的制约。
例如,在北方的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兴起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南方的江南地区,水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经济繁荣。
历史环境还包括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农耕社会为基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富人和贫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而文化传统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以尊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与历史环境相比,气候变迁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远。
气候变迁可以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和人口迁移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农耕为主,耕地面积的扩张和粮食生产的充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的不稳定和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出现,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例如,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期间,中国北方发生了一系列的干旱和黄河的频繁决堤,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荡。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疾病的传播和人口的健康。
丰富的历史记录表明,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经常发生。
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和气候变迁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历史环境的变化促使了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变革。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战乱使得中国社会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
同时,气候变迁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历史记录表明,气候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社会动荡。
当干旱、洪涝等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资源的竞争而引发冲突。
另外,气候变迁也会影响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例如,降雨量的减少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农民的生活压力增加,进而对文化的创作与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李伯重随着滔滔江水逐渐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今年夏天长江、松花江流域面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过去了。
这次洪灾如果发生在过去,那么其后果就只能用古代史书中常见的“饿殍遍地”、“死者相枕”之类的语汇来描述了。
但是,在欢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抵御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变化的能力仍然还十分有限的。
因此,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在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主要因素中,气候是变化性最大、至今人类了解最少且最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一种。
今年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尼娜现象”出现所导致的降雨剧增;而去年出现于我国许多地方的旱灾,则又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
尽管今天我们在了解这些气候变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若要以人类的力量消除这些现象,却尚为时过早。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在今日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在我国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具有特殊的份量,理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因此之故,把气候和人口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讨论,应当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要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其规律,就必须把这种关系放到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
1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
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
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
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军事需要和自然灾害等。
首先,随着气候变化,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他们不得不向南迁移以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和军事割据也需要游牧民族的助力,因此一些游牧民族选择内附中原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游牧民族内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地震、洪水等灾害使得一些游牧民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向更安全的地方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表1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附图)注:(1)以115°00 E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1.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1.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从三国鼎立到司马炎代魏立晋的近百年间,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纷纷内迁。
晋室偏安江南,内迁各族则割占中原,相互混战,黄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淮河一线(32°18 N)。
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到长江岸边(30°24 N),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画江而治”的政治格局。
1.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还只是混乱而短暂地占据黄河流域的话,到宋、辽、金时期,从辽与北宋的对峙(边界在河北省中部的39°N附近的淮河一线)都表明,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能够稳居黄河流域并敢于同农业王朝分庭抗礼。
1.4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从蒙元帝国到满清政权(其中明朝为例外)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
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人之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世纪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金,倾覆了宋室江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牧者王朝”。
农耕世界的臣民听命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君王。
在朱明灭元270a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登上金銮宝座,建立了第二个“牧者王朝”。
隋唐时代为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间歇期。
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象秦汉时代的匈奴一样,遁居塞外,政治上虽相对独立,但仍藩属中原王朝统治。
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政权稳定,呈现相对太平景象。
22000a来的气候变化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图1a)[(2)]、干湿变化(图1b)[(3)]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图1c)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后发现,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
(附图)图14000a来我国气候的冷暖波动(a)干湿变化(b)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c)的关系。
最近四、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1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约3000aD.C.~1000aD.C.),它与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相对应。
黄河中下游游地区当时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出现代2℃~3℃。
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继而出现了光辉的黄河流域文明。
秦汉时代为第2个暖湿期(770aD.C.~公元初)。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生长于黄河流域的桔、竹、漆和桑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今天在这里已无法种植。
历时七、八百年的温暖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第3个暖期为“隋唐暖期”(600aA.D.~1000aA.D.),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国都长安的冬季无冰无雪,梅、桔等亦可在皇宫中生长、结果。
由于黄河流域雨量丰沛,水利事业发达,农业丰收,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综上所述,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大一统农业王朝时代,都与上述的气候暖湿时期大体一致。
与暖湿气候期相间隔,2000a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寒冷干旱时期。
第1个寒冷期为西周冷期(1000aD.C.~850aD.C.)。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第1个文化层与该时期相当。
其环境考古分析表明,当时气温明显下降[(4)]。
《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903aD.C.)江、汉结冰的记载。
第2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600aA.D.)。
当时的年均温比现代低2℃~4℃。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物候,约比今天推迟10d~15d。
这次冷期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动乱岁月。
第3次寒冷期出现在北宋初年到清末(1000aA.D.~1900aA.D.)。
其中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叶的100a出现了本次寒冷期中第1次明显的降温;南宋中叶到元朝初年(1200aA.D.~1300aA.D.)有1个短暂的回暖期;从15世纪开始,气候进一步向干冷方向演进,直到20世纪初气温才有所回升。
最后这个连续500a的干冷阶段,即为“明清小冰期”,其中17世纪最为寒冷,尤以1650aA.D.~1700aA.D.最甚,形成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黄河流域从1627年到1641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14a的流域性干旱。
第3次寒冷期几乎经历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1000a。
它最初引发了辽、金与宋室江山的对峙,后期导致元、清两代“牧者王朝”对黄河—长江流域农耕世界的统治。
由上可见,最近几千年来我国气候虽然表现出以数百年时间尺度为周期的冷暖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暖期不断缩短,冷期愈来愈长,冷期降温的幅度逐渐加大。
如,“仰韶暖期”历时几千年,秦汉暖期延续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
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100多年,魏晋南北朝冷期则经历五、六百年,而第3次寒冷期则长达八、九百年,到17世纪中叶又形成了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最寒冷的气候。
众所周知,中国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历史时期亦复如此。
因此,最近几千年来,由于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
根据历史上的旱涝记载,我国北方在9世纪以前,干旱年份出现的几率不超过17;9~14世纪增加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则为46,干旱年份几乎隔年出现。
若以1000aA.D.为界,将最近的2000a分成前后2期,那么前期干旱的年份共计350a(占35),湿润年份共计650a(占65),显然以湿润为主。
后期900a间,干旱年份为580a(占64),湿润年份只有320a(占36),显然以干旱为主。
尤其是处于明清小冰期间的1431aA.D.~1820aA.D.的390a间,旱期竟长达320a[(5)]。
图1b中最近几千年干旱及大风出现次数的曲线再现了日益干旱的趋势。
如果将我国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与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进行对应分析,发现,正是由于2000多年来温暖湿润气候期的不断缩短、寒冷干旱气候期的不断延长和干旱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才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塞外游牧民族步步深入到黄河—长江流域。
3气候变化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179aA.D.~104aD.C.就在着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
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
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
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势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
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阶段矛盾激化,国势一天天衰微。
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
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
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人口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6)]。
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
寒冷气候结束之后,温暖气候期接踵而至,黄河流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农业复苏,经济发展,国势增强,出现太平盛世。
游牧人退出中原,重返这时同样水草丰美的草原世界。
两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彼引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应当指出,历史发展,包括王朝的兴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等,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只是诱发因素,只能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
在历史过程中,应该承认气候—生态—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或反馈机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纵观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等,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而且不只局限于一朝一代或某一特定时段。
因此,中国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各册有关部分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B辑),1973,(2):226~2563徐馨,等.全新世环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84贾兰波,等.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1977,(6):41~495郑斯中,等.我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见:中央气象局研究所.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9~326世界历史编辑部.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世界历史,1983,(1):10~16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GRATINGSOUTHOFTHENOMADICNATIONALITIESINNORTHCHINAANDTHECLIMATICCHANGES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