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读后感以前吧,我就知道春夏秋冬,觉得天气这东西虽然多变,但好像就是一年又一年那么回事儿。

可这本书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一下子把时间拉得老长,让我看到原来气候在几千年里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直在变变变。

书里讲的那些气候变化和历史事件的联系,真的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气候变冷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往南边跑,感觉就像是老天爷把他们的暖气给关小了,他们就得找个暖和的地方呆着。

这一跑可不得了,就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各种碰撞,有战争,也有融合。

这就像是老天爷打个喷嚏,人间就开始演一出大戏。

再说说那些朝代的兴衰。

暖和的时候呢,粮食产量好像就比较乐观,老百姓能吃饱饭,国家就比较安稳,像是在盛世里享受着阳光雨露。

可是一旦气候变得恶劣,不是干旱就是洪涝,农民伯伯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国家也就跟着动荡起来。

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还能扛得住点风雨,要是本身就身体虚弱,一阵小风可能就把他吹倒了。

作者研究这个气候变迁的过程也特别让人钦佩。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从古代的文献、考古发现等各种蛛丝马迹里找线索。

那些古书上的只言片语,在作者眼里都变成了气候的密码。

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时间的翻译官,把那些古老的、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气候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讲给我们听。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坏”,因为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的气候变化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我们现在总是在说全球变暖,但是和过去几千年的气候变化一对比,就觉得这是一个漫长故事里的新篇章。

我们人类现在就像是这个气候故事的新主角,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着未来的气候走向。

这就像是在一个接力赛里,前面的人把气候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我们可得好好拿着,不能把这个地球的气候环境搞砸了。

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气候关系的新认知大门。

让我知道原来历史不仅仅是人的故事,还有气候这个看不见的大手在背后推动着一切。

以后看历史剧的时候,我可能都会忍不住想,这个时候的气候是啥样的呢?是不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才发生了这些剧情呢?哈哈。

气候变化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以115°E为例

气候变化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以115°E为例

1秦 汉 以来 中 国”5 。E的气 候 变化 与疆 界变 化 分析
1 1秦 汉以来 中国 1 5 . 1 。E 的气 候变 化情 况 根 据竺 可 桢 的 《 国近五 千 年 来气 候 变迁 的 初步 研 究 》 中 ” 、王 育 民等  ̄ 0 0年来 气候变 化 》 、郑 景云 等 《 20 】 中国过 去 2 0 0 0年气 候变 化 的评估 》 ]
根 据 《 国历 史地 图集 》上 各游 牧 民族 政 权 南部 边 界 资料 , 到 中 国 中 得 15 各 历史 时期游牧 民族 南部疆 界图 。 1 。E 秦汉 到 明清时期 疆界经 历 了五次 大 的变化 。1 ()秦汉 时期, 游牧 民族 和农耕 政权两 个世 界的界 线基本 上维 持在长 城 一带 。 秦与 匈奴的 分界线 位于 4 . 。N 西 汉与秦 相 同。2 16 , ()魏 晋南 北朝 时, 前 秦疆域 南界推 进到 3 。 1 N 到南 北朝后 期, 2 8 。 北齐 政权 的 南界 甚至扩 展 3 O
1 秦汉历代 1 5 2 1 。E游牧 民族疆界 变化
参 考 文 献
[ ]李文雄 . i 中国古代人 口迁移与 现代人 口流 动 [] 武汉 大学学报, 9 8 J. 19,
4: 2 2 . l — 1
[ ]彼特 生. 口[ . 京 : 学 出版社 , 0 4 2 — 2 2 人 姗 北 科 2 0. 93 .
期 气候复 暖, 界再 次北 移至 4 。N 3 5 。从五代 到宋 , 边 4 ~4 . 。N 气温 总体 呈下 降趋 势, 界再 次南移 至 3 . 4 ~ 3 . 。N 边 9 2 。N 2 3 。而 元 明清 时期 , 元清两 代, 游
牧人 建立 的政权 的疆 界达 到 了中国大 陆边 界 的最 南部 分 ( 2 5 ) 2 . 。N 。而在 明 朝 时, 位于寒冷 时 期然 农耕 文 明的疆域 也很 靠北, 由于传统 社会生产 力发 展 是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模板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模板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提要论述了20XX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表1 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Table 1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power for nomadic nationalities through the ages.(附图 )注:(1)以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地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

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错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

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错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错分布,形成农牧交错带。

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错带形成的标志。

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

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间 上 可 以 划 分 为 三 大 区域 和 4种 类 型 。


词: 中国北 方农牧 交错 带 ; 气候 ;7 0 -6 3 4 10 7 X 2 0 ) 40 5 - 0
中图分 类号 :9 2 P4

匝 固 ; 区翻 !
值 变化 的 空 间 特 征 。上 述学 者 在 气 候 变 化 与 农 牧 交错带 区域 的生 态—— 生 产特 性关 系方 面均 做 出 了有益 的研究 , 而 就该 区域 气 候 特别 是 水 热 状 况 然 变 化 的时空 分异规律 方 面 , 究 尚不够深 入 。 研
本 文利用 研究 区气候 类 型 图 。9 1 2 0 16 - 0 0年 4 0
图 1 气 候 数 据 处 理 流 程 图
Fi.1 Flwc a to tdy a e lmae daa g o h r fsu ra Sc i t t
数 据 处 理 方 法。 使 用 研 究 区 8 5个 站 点
16- 20 9 1 00年 月 平 均 气 温 和 降 水 量 资 料 , l 按 2
J U NW
近4 0年 中 国 北 方 农 牧 交错 带 气 候 时 空 分 异 特 征
陈 海 梁 小英 李 立 新 , ,
(. 1西北大学 城市 与资源学 系,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9 2 榆次市环境保护局 , 西 榆次 山 0 00 ) 36 0
摘要 : 目的
探讨 中 国北 方农牧 交错 带 气候 时空 分异 特征 。方 法 采 用 定量 方 法 , 分析 近 4 0年 气
北 方气候 生 产力 的影 响 , 艳 霞 等 探讨 了气 候 变 赵 化 对研究 区的可 能影 响 j李 栋 梁 等探 讨 了研 究 区 ,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

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

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

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背景: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气温、降水、气压等因素的变化。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中国的历史中,气候变化也对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在中国过去2000年的历史中,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这些影响的程度?气候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的因素?论据:1.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旱涝灾害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饥荒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2. 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例如,洪水和干旱使得交通瘫痪,商贸受阻,导致了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3. 气候变化还引起了人口迁移、社会结构变化等问题。

例如,气候干旱使得许多人离开自己的家园,迁移到其他地方生活,造成了人口的流动和区域的社会变迁。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整理,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探讨这些影响在不同时期间的变化和作用机制。

预期成果:1. 探究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人口、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气候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气候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规律。

2. 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历史上的应对策略,为今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3. 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和社会变迁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26384285_气候与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再探

26384285_气候与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再探

①如[美]布雷特·辛斯基著,蓝勇等译.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50-65;N.Brown.History and Climate Change :A Eurocentric Perspective[M].London:Routledge,2001∶70-73.②如李吉和.古代自然生态环境与游牧民族的迁徙[C]//孙振玉主编.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01-412;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以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为考察的重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2-125.③如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1-85;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6(3)∶274-279.气候是影响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几乎已是共识。

通常认为气候的影响体现在生态恶化导致游牧族群南迁进行资源争夺,或是生态条件的优越促使其四面扩张。

不过,气候有年际和季节性的干湿、冷暖交替,但游牧族群南侵却是任何季节都会发生,且几乎贯穿于整个历史时期。

显然,气候对游牧族群南侵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本文在整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早期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南侵史事,对此问题做一反思。

文中对游牧族群的界定主要参照哈扎诺夫(Anatoly M.Khazanov )的观点。

哈氏指出,欧亚草原匈奴等族群的经济生业属于半游牧的畜牧业(semi-nomadic pastoralism ),符合游牧概念[1]。

因此,本文的思考范围主要限于中国北方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草原游牧族群(以下简称北族)。

至于东北、西北方诸族群,如鲜卑、羌等,由于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高地位,不纳入考量范围。

一、气候与北族南侵关系研究回顾在研究气候与北族南侵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科学成果相联系。

“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的历史地理背景

“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的历史地理背景

的 , 即 讨 论 这 种 重 大 举 措 对 长 江 流 域 生 态 环 境 影 响
的环境 成本 。 其 实 ,我 认 为 对 于 “ 水 北 调 ” 这 样 涉 及 南 北 南
所 增 加 。 由于 人 类 早 期 文 明 产 生 x- 产 力 和 环 境 的 - j 生
双 重 要 求 原 因 ,东 亚 大 陆 早 期 文 明 主 要 在 中 国 内 陆
响 ,也 需 要 从 国 家 经 济 成 本 的 角 度 来 分 析 这 种 重 大
举 措 的投入 与产 出效 益 。


“ 南水 北调 ”与 历史 上 中国政 治经
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发展趋势相悖
( ) 历 史 上 中 国政 治 经 济 文 化 重 心 的 07 (— 6 )
社会 经 济文 化发展 起来 ,西北 内陆地 区相 x 衰落下 - J
来。
人 地 关 系 的 重 大 工 程 ,远 不 应 仅 局 限 在 一 个 工 程 修 建 得 失 的 讨 论 范 围 内 ,更 需 要 从 历 史 地 理 的 长 时 段 的角 度 来 分 析 其 对 社 会 、 经 济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影
我 们 知 道 , “ 水 北 调 ” 已 经 成 为 我 们 解 决 黄 南 河 流 域 经 济 开 发 中 水 资 源 危 机 的 一 个 重 要 举 措 。对 此 ,虽 然 已 经 有 许 多 学 者 提 出 了 一 些 异 议 , 但 更 多
的是从对 长 江 流 域 生 态 环 境 的 负 面影 响 角 度 展 开 迁 的不 可逆 转性
实 际上这 种发 展趋 势 在整个 东亚 大 陆都表 现得 十 分 明显 。从 上 表 可 以 看 出 ,近 二 千 多 年 来 , 东 亚 大陆 的中高 纬度地 区民族 的活动 的空间都 有一 个东

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与文明演进

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与文明演进

中国5000年来的⽓候变迁与⽂明演进中国5000年来的⽓候变迁与⽂明演进摘要:论述了中国5000年来⽓候变迁和中华民族⽂明演进之间的关系。

在中华⽂明诞⽣与发展的5000年中,中国的⽓候经历了许多次冷暖交替变化,⽽且每次的寒冷期在逐渐变长,温暖期逐渐变暖。

伴随着⽓候的冷暖变化,中华⽂明的发展也表现出动荡与繁荣交替的周期变化。

具体表现为:寒冷期北⽅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温暖期中原王朝实⼒强⼤,能够抵御少数民族⼊侵,国家统⼀。

所以,中华⽂明的演进,和⼏千年来⽓候的变动,有着⼀定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候变迁;⽂明演进;游牧民族;中原政权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明史,在漫长的岁⽉中,中华⽂明虽饱经风霜,但从未间断,⼀直延续⾄今,不断发展。

中国有⽂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代,甲⾻⽂已经是中国⽐较成熟的⽂字。

根据1996年5⽉国家开始进⾏的夏商周断代⼯程的研究成果,中国可追溯到的确切历史年代可以达到约4000年的夏朝初期[1]。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中国社会正式进⼊了奴⾪制时期,国家开始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由相对分散的部落逐渐⾛向统⼀。

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温暖期常常伴随着⽓候的湿润期,寒冷期则常常伴随着⽓候的⼲燥期,表现出暖湿与冷⼲之间的搭配。

⽽温暖期⽓温较⾼,降⽔较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寒冷期⽓象灾害频繁,⽓候冷⼲,农业发展受到限制,这就使得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华⽂明发展受到⽓候变化的强烈影响。

明确认识中华⽂明5000年来经历的⽓候变化,对解释中华⽂明的演进有着重要意义。

1中国5000年来的⽓候变化从总体上来看,中国5000年来的⽓候不仅表现出冷暖交替的规律,⽽且总的规律表现出温湿期越来越短,冷⼲期则越来越长,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寒冷程度则越来越强[2]。

这样的⽓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地区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业⽂明之前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平,决定了中国农业中⼼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的整体趋势。

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由于中国地理形势和各民族的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因素,中国的农耕种植业与畜牧业一直在地域上呈分离的状态。

(一) 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畜牧区。

可见当时的农牧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二) 秦汉时期农牧界线的北移和内缩1) 蒙恬取河南地,将农耕区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

2)汉武帝重夺河南地,取河西四郡,击羌置金城郡。

此时农耕区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北抵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东面仍沿长城一线。

3)东汉农牧界线的内缩:南匈奴内迁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一带。

安帝以后,金城、陇西、安定、北地、上郡等郡内迁至渭河流域,大批少数民族入迁沿边八郡。

沿边八郡成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区。

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农耕区北界大约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汾河中游和河北中部一线。

(三)北魏至隋唐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出现1)北魏对北方的屯垦,主要在河套和银川平原。

这一时期从事农耕者以汉化少数民族为主。

隋在河套屯田,在其南的则农牧兼营;唐更是在陇右和陕北设置牧监,后内附突厥和党项也是以畜牧为主。

鄂尔多斯已发生不可逆转的环境变迁,不宜农耕。

当时农牧分界线大致在今窟野河和横山、白于山以南一线。

以线以北至黄河河套、阴山一带,为当时农牧交错区。

(四)辽金元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的北延《辽史·营卫志》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这是当时一条基本的农牧分界线。

但由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密切交往,农牧交地带呈现了向北延伸的迹象。

论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南下西南边疆

论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南下西南边疆

作者: 方铁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游牧民族;南迁;西南边疆;羌人;蒙古人;色目人;民族融合
摘要:战国汉初与宋元之际,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南下西南边疆。

战国汉初南下的游牧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今云贵、川西等地山区,以后演变为彝、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等民族。

宋元之际,蒙元统治者通过建立行省、推行土官制度等措施积极经营西南边疆,亦有不少蒙古人、色目人落籍其地。

北方游牧民族这两次大规模的南下,其发展轨迹和所产生影响均有丰富内容,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这两次南下在诸多方面表现不同。

相比较而言,宋元之际蒙古人与色目人的南下,意义更为重大,并表现出有利于西南边疆发展、较快实现民族融合等特点。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原文明。

他们主要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依靠放牧和狩猎为生。

最早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以猎人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牧民为主。

他们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演变1. 部落联盟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以部落为基础的联盟体系。

不同的部落之间通过婚姻、贸易和联盟等方式建立了联系。

这一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同时也开始发展农业。

2. 部落国家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部落国家。

这些部落国家通过不断扩张和征服其他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中原文明进行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3. 游牧帝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达到了鼎盛时期。

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帝国相继崛起。

这些游牧帝国通过征服和统一其他部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四、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的影响1. 文化交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

游牧民族的文化对汉族的社会制度、服饰、音乐、戏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汉族文化也对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

2. 军事征服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中原进行征服和侵略。

他们以其出色的骑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游牧民族的征服也促使中原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

3. 经济贸易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了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通过马匹、牛羊等农产品的贸易,与中原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 纵观中国,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

;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毕业论文; 表1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 Table 1 latitudin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power for nomadic nationalities through the ages.; (附图)注:(1)以115°00?E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 1.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 1.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黄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从三国鼎立到司马炎代魏立晋的近百年间,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纷纷内迁。

晋室偏安江南,内迁各族则割占中原,相互混战,黄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淮河一线(32°18?N)。

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到长江岸边(30°24?N),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画江而治”的政治格局。

毕业论文; 1.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还只是混乱而短暂地占据黄河流域的话,到宋、辽、金时期,从辽与北宋的对峙(边界在河北省中部的39°N附近的淮河一线)都表明,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能够稳居黄河流域并敢于同农业王朝分庭抗礼。

; 1.4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 从蒙元帝国到满清政权(其中明朝为例外)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

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人之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世纪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金,倾覆了宋室江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牧者王朝”。

农耕世界的臣民听命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君王。

在朱明灭元270a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登上金銮宝座,建立了第二个“牧者王朝”。

; 隋唐时代为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间歇期。

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象秦汉时代的匈奴一样,遁居塞外,政治上虽相对独立,但仍藩属中原王朝统治。

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政权稳定,呈现相对太平景象。

; 22000a来的气候变化毕业论文; 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图1a)[(2)]、干湿变化(图1b)[(3)]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图1c)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后发现,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

; (附图);图14000a来我国气候的冷暖波动(a)干湿变化(b)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c)的关系。

; Fig.1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itudinalvariations of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power for nomadic nationalities (c)and the climatic changes both in cold-warm(a)and dry-wet(b)since4000 years.; 最近四、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1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约3000aD.C.~1000aD.C.),它与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相对应。

黄河中下游游地区当时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出2℃~3℃。

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继而出现了光辉的黄河流域文明。

秦汉时代为第2个暖湿期(770aD.C.~公元初)。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生长于黄河流域的桔、竹、漆和桑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今天在这里已无法种植。

历时七、八百年的温暖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第3个暖期为“隋唐暖期”(600aA.D.~1000aA.D.),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国都长安的冬季无冰无雪,梅、桔等亦可在皇宫中生长、结果。

由于黄河流域雨量丰沛,水利事业发达,农业丰收,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综上所述,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大一统农业王朝时代,都与上述的气候暖湿时期大体一致。

毕业论文; 与暖湿气候期相间隔,2000a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寒冷干旱时期。

第1个寒冷期为西周冷期(1000aD.C.~850aD.C.)。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第1个文化层与该时期相当。

其环境考古表明,当时气温明显下降[(4)]。

《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903aD.C.)江、汉结冰的记载。

第2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600aA.D.)。

当时的年均温比现代低2℃~4℃。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物候,约比今天推迟10d~15d。

这次冷期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动乱岁月。

第3次寒冷期出现在北宋初年到清末(1000aA.D.~1900aA.D.)。

其中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叶的100a出现了本次寒冷期中第1次明显的降温;南宋中叶到元朝初年(1200aA.D.~1300aA.D.)有1个短暂的回暖期;从15世纪开始,气候进一步向干冷方向演进,直到20世纪初气温才有所回升。

最后这个连续500a的干冷阶段,即为“明清小冰期”,其中17世纪最为寒冷,尤以1650aA.D.~1700aA.D.最甚,形成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黄河流域从1627年到1641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14a的流域性干旱。

第3次寒冷期几乎经历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1000a。

它最初引发了辽、金与宋室江山的对峙,后期导致元、清两代“牧者王朝”对黄河―长江流域农耕世界的统治。

毕业论文; 由上可见,最近几千年来我国气候虽然表现出以数百年时间尺度为周期的冷暖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暖期不断缩短,冷期愈来愈长,冷期降温的幅度逐渐加大。

如,“仰韶暖期”历时几千年,秦汉暖期延续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

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100多年,魏晋南北朝冷期则经历五、六百年,而第3次寒冷期则长达八、九百年,到17世纪中叶又形成了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最寒冷的气候。

; 众所周知,中国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历史时期亦复如此。

因此,最近几千年来,由于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

根据历史上的旱涝记载,我国北方在9世纪以前,干旱年份出现的几率不超过17%;9~14世纪增加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则为46%,干旱年份几乎隔年出现。

若以1000aA.D.为界,将最近的2000a分成前后2期,那么前期干旱的年份共计350a(占35%),湿润年份共计650a(占65%),显然以湿润为主。

后期900a间,干旱年份为580a(占64%),湿润年份只有320a(占36%),显然以干旱为主。

尤其是处于明清小冰期间的1431aA.D.~1820aA.D.的390a间,旱期竟长达320a[(5)]。

图1b中最近几千年干旱及大风出现次数的曲线再现了日益干旱的趋势。

毕业论文; 如果将我国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与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进行对应分析,发现,正是由于2000多年来温暖湿润气候期的不断缩短、寒冷干旱气候期的不断延长和干旱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才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塞外游牧民族步步深入到黄河―长江流域。

:3气候变化在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179aA.D.~104aD.C.就在著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

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根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

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界变化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

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势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

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阶段矛盾激化,国势一天天衰微。

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

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

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人口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6)]。

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