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合集下载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稿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稿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稿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上一章的内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共产国际、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在革命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内局势却风云突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中途夭折。

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屠刀,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内容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中国政局(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一)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二)遵义会议及其历史作用(三)长征的胜利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认识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2.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创建的意义及现实启示史上“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及危害 3.党在历4.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新的革命道路。

这条革命新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探索并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的创建有何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1.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建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经过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国民党上台后,在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为了镇压和控制人民,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虽然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提高,但当前社会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公 平正义与制度矛盾。
0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 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02
0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 新兴产业,提高供给体系 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 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 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民生福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意义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不仅适用于国内发展,也适用于全球发展。国家应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 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 展,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
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加 剧,影响社会稳定。
未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路和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 转型。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 的加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马原 阶段测验四(第五章-第六章)

马原 阶段测验四(第五章-第六章)

马原阶段测验四(第五章-第六章)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21分28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11:11:52一、单项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垄断资本主义属于()。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自由垄断资本主义D、区域垄断资本主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这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

参见教材P197。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是()。

A、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B、私人垄断取代国家垄断C、国家垄断取代自由竞争D、私人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参见教材P197。

3、在垄断阶段,做出“银行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这一论断的是()。

A、毛泽东B、列宁C、马克思D、恩格斯【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列宁用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银企关系,即在垄断阶段,“银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

参见教材P200。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A、利润驱使B、市场经济C、商品经济D、社会生产力【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参见教材P203。

5、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本是()。

A、国有资本B、国家和私人共有资本C、公共资本D、私人资本【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以及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占主体地位的还是私人资本。

参见教材P205。

6、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毛概 第五章

毛概 第五章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强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理论 问题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 理论问题
•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 基本理论问题。 • 2、邓小平一再强调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 是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
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这一 重要命题是江泽民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 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 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 讲话中首次提出的。 要务,通常是指 最重要而又最迫切的 任务。第一要务,是 相对其他各种要务而 言的。
为什么说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 1、这是时代主题和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 2、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要求。 • 3、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 题的根本要求。 • 4、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条主要经验。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科学内涵
• (1)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社会。
• (这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最高效率)
•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8
中共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 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 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4
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 何正确处理经济、政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成为 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 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5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四五计划 (1971~1975) :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 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 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 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对极“左” 思潮进行了批判。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 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 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第五章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五章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不同时期对社 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是不同的。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毛泽东:“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 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 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 把中心任务忘记了 ”。
1956年党的八大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 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 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 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 的根本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党曾制定过哪些基本路线?
新民主 主义总 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 化国家
建设目标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与“富强民 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第一,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原因: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初级阶 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

第五章 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节

第五章 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节

CHAPTER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调节。 由于国际收支为逆差,在外汇市场上,本币贬值,由此导致自发出口增加, BP曲线会向右移动,同时IS曲线也向右移动,此时会出现一个新的国内外均衡 点B。此时的利率和产出都在上升,如图所示。
26
CHAPTER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资金完全不流动,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调节
浮动汇率下,贸易收益逆差导致本币贬值,会要求贸易收支平衡在新的收 入水平实现。而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带动收入增长到新水平。这样有可能使 得两种收入出现重叠,即在Y2点重叠,重叠点为内外均衡点。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框架
将上式变形,有
根据上式绘制图如下所示,在一定汇率水平下,i减少,Y增大;因此IS斜
率为负;e增大(本币贬值),则在一定利率水平下,产出Y增加,IS曲线随本
币贬值而向右移动。
18
CHAPTER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7
CHAPTER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一、米德冲突
“米德冲突”(Meade s conflict),其内容是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 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样,在开 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如下图 所示。
4
CHAPTER
第一节 内外均衡的矛盾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冲突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改变,目标数量增加了,加入了“国 际收支平衡”一项,另外各种目标之间关系发生变化,在相当多情形下,宏观 经济在封闭条件下的主要目标与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这一新的目标之间存 在的冲突成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某一个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导致另一目标的 恶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地区和群众仍然面临着贫困、落后、不公平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通过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扩大就业岗位数量,促进就业机会的多样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加强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才能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毛概第五章

毛概第五章

首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可 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 灭剥削现象。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最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 会主义本质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高标准来要求我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1957年: 日本国民收入279亿美元 中国国民收入368.8亿美元
1976年: 日本国民收入4728亿美元(4.8倍) 中国国民收入985亿美元
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呢?
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 时代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对 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 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为什么要发展?
(二)代表中国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 技术是第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的必然要求 ;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 训的深刻总结;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
2、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 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 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 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 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 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 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 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 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等。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范本第一章:国家的产生1.1 课程目标了解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解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1.2 教学内容国家产生的背景:人类社会的演变和阶级的出现国家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态的过渡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1.4 教学评估学生对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国家产生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认知水平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变革2.1 课程目标了解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2.2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矛盾奴隶社会变革的过程:奴隶起义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阶级社会的形成2.3 教学活动分析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奴隶制度的本质探讨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奴隶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奴隶社会变革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形成3.1 课程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奴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稳定3.3 教学活动分析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探讨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的认知水平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4.1 课程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开端4.3 教学活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4 教学评估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5.1 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5.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无阶级差别和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共同富裕5.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无阶级差别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5.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探索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6.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必要性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6.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6.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原因和意义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6.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必要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主要措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的认知水平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1 课程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影响7.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7.3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过程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7.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8.1 课程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8.2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3 教学活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内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8.4 教学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意义的认知水平第九章:全球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9.1 课程目标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成果9.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交流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成果: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文化交流增强9.3 教学活动分析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成果9.4 教学评估学生对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中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成果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十章:未来社会的挑战与机遇10.1 课程目标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10.2 教学内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不公未来社会面临的机遇: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10.3 教学活动分析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未来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意义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应对策略的认知水平第十一章: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11.1 课程目标理解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掌握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1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大数据等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线上生活普及、数字化产业崛起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效率提升、社会结构调整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数字鸿沟11.3 教学活动分析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字化转型对生活的具体影响11.4 教学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数字转型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数字化转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的认知水平第十二章: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12.1 课程目标理解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协调机制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国际组织和机制的调整、国际法的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全球治理体系的多元化12.3 教学活动分析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际效果1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的认知水平第十三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3.1 课程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3.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成果展示13.3 教学活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实践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意义13.4 教学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的认知水平第十四章: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与冲突14.1 课程目标理解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掌握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分析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全球化、多极化、网络化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对立、民族矛盾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地缘政治紧张、国际安全威胁、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冲突的策略:外交斡旋、制裁措施、军事干预14.3 教学活动分析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探讨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国际冲突的复杂性和应对的挑战性14.4 教学评估学生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国际冲突对全球稳定的影响的掌握情况学生对国际社会应对国际冲突的策略的认知水平第十五章: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15.1 课程目标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未来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15.2 教学内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未来教育面临的机遇:在线教育、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未来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政策制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国家的产生、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球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与冲突以及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等主题展开。

毛概-第五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毛概-第五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条理解教条理解教条理解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前苏联模式前苏联模式前苏联模式前苏联模式的影响的影响传统观念传统观念的影响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走自己的道路崭新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刘 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据 少 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 奇 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 恩 来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 中具有关键性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邓 小 平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 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等观点。
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搞清 楚”的根源何在?
教条理解 马克思主义 前苏联模式 的影响
传统观念 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 “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 • “走自己的道路”——崭新探索
•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 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 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节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 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
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9,北京)

(参赛定稿1)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参赛定稿1)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授课对象:高职专科学生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了解探索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返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学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案例、文字、图片、视频等。

参考书目:《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专题式教学为平台,以问题切入式教学为牵引,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研究型教学为主线,优化整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导入语:今天,就从“探索”两个字开始我们今天的这堂课。

什么是“探索”?“探索”意味着什么?探索是一条我们曾经没有走过、也没有任何国家走过的路,既然是自己没有走过其他国家亦没有走过的路,也就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现成的模式可循。

既然是探索、摸索,那么我们在取得经验的同时就必然要犯错误、走弯路,我们本节的内容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经验,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另一方面是教训,即我们本节第二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教师: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ppt逐条展示)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一)历史背景苏联的建设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

我们都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照搬苏联的革命理论,使中国的革命遭受巨大的挫折,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后,中国的革命力量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7讲: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要求

7讲: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怎样看待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1、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主要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有哪些重要成就和启示
三、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现全局性失误 1、怎样看待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思考
2、文化大革命主要历程是怎样的 3、怎样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发生的主要原因 4、如何避免文化大革命重演
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5时18分17秒
exit
1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1、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 主要认识
资本主义存在两大弊端:两极 分化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其根源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 形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为迈向人人自由发展的共 产主义创造条件。
《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 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指导思 想。强调中国是大农业国,要以农业为基 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 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工业化道路。
京 共 56 召八年 开大 9
在月 北中
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5时18分17秒
2019年6月11日星期二5时18分17秒
exit
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2、新中国的初期探索:“三大改 造”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工业基础, 成就巨大,但改造的内容不尽科 学,形式单一,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最早公开文字,是1899年在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上面简略介绍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注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诞生了一个工农掌握政权的全新社会制度,使苦苦寻求教国良方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燃起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希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一、近代中国的艰难选择与必然结果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但到了近代,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开始向世界扩张,并倚仗“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野蛮侵略,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封建制度加速衰朽。

曾作为世界强国的清王朝,不仅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掠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

封建统治阶级运用一切手段——行政的、暴力的、文化的、宗法的,残酷打击和扼杀任何可能动摇封建统治根基的社会发展新因素,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不顾一切地压榨人民血汗,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与社会矛盾(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1、蒋介石下野1927年4·12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于18日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政治上、外交上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目的。

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但蒋介石突然于1927年8月13日宣布辞职,蒋介石的辞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汉合作的实现,于是在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现。

在改组过程中由于权力分配不均,武汉方面变卦,策动唐生智打出“护党”旗帜,挟鄂、湘、赣三省,反对改组特别委员会。

10月下旬,演成宁汉战争,结果武汉方面战败,南京方面的势力扩展到武汉。

武汉方面遭此打击后,一些政治、军事人员陆续到达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办公室,同南京抗衡。

正值国民党内部各派别纷争不已的时候,北方的奉张乘机对山西的国民革命军和陕西、河南的国民革命联军发动进攻。

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在全国各地出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巩固。

为此,国民党各派、各集团又主张蒋介石复职。

辞职后的蒋介石在老家奉化停留了一个半月,随后于1927年9月28日前往日本,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以不危害日本在中国东北特殊利益为保证,换取了日本不干涉国民革命军行动,不再支持北洋军阀的承诺。

在获悉国内急需复职后,蒋介石于1927年11月10日回国。

12月10日,国民政府复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1月2日,蒋介石回南京复职,并立即着手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决策若干重大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在这个矛盾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我们要关注人民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导致一些地区和人群的发展条件差异较大。

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全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共同发展。

最后,我们要探索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要注重改革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要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研究主要矛盾的特点和本质,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矛盾的路径。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整理笔记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带来a.50年代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颂歌”b.目的: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

c.内容:一是对于时代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二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

d.“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

e.代表:胡风长诗《时间开始了》,1)由五个乐章组成:《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2)胡风诗歌理论的核心:诗人的声音是时代精神的发酵;诗人的情绪的花是人民的情绪的花;诗人的巨大的感情因素必须与时代的精神特质紧紧地结合起来。

f.巴金散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记录了作家参观集中营的过程,刻画了一个波兰人阿莱克斯的形象。

g.沈从文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其文体是鲜明的沈从文文字特点:文字松弛,内涵丰富,语言有节奏感。

插入了三段不同时间的叙述文字:历史的回忆(丁玲),现实的抒情(张兆和),对未来的幻想(翠翠)。

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a.民间文化形态:1)“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2)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民间社会)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

b.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即从自然,明净,朴素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一个与严峻急切的政治空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空间。

2)缺乏柳青《创业史》思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3)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展示的主要画面。

c.赵树理《锻炼锻炼》: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d.李凖《李双双》:1)由其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而来的电影剧本。

毛概课件第五章-84页PPT精选文档

毛概课件第五章-84页PPT精选文档

(1990年12月)
立己达人
24
华中农业大学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2年2月)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25
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 苏联学习
21.10.2019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7
华中农业大学
(二)提出以苏为鉴
苏联模式的弊端
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过分重视重工业,轻 视农业,对农民剥夺 太多。
21.10.2019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8
华中农业大学
二、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新道路(1957年以前)
7 辽宁 18278.29 18 广西 9502.39 29 宁夏 1643.41
8 四川 16898.59 19 江西 9435.01 30青海 1350.43
9 上海 16872.42 20 天津 9108.83 31西藏 507.46
10 湖南15902.12 21山西 9088.06
112湖1.10.北201915806.09 22吉林 8577.06
31
华中农业大学
GDP含金量及计算公式
“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 量
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人均GDP=当地GDP/常住人口 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
华中农业大学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xin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xin
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汉口紧急会议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秋-1928年底 党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
富农 中农
贫农和雇 农
富农 中农 贫农和雇农
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 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 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 平均分配
思考:上述规定的意义 和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
《兴国土地法》
没 收 一 切 土 地

地没 主收 阶一 切 级 公 的共 土土 地地 及
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思考:
看三大起义视频,思考三大起义是以城 市还是以农村为革命中心的?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思考:
为什么当时中国共产 党人都认为应以城市 为中心?
毛泽东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的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 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
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 文雍等牺牲
敢不敢坚持革命?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探索革命新道路的 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坚定的、明确的: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2、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 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共产国际对中共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 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 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 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 确地结合起来。

毛泽东概论 第5章笔记用

毛泽东概论 第5章笔记用

发生问题 而受抵制
破坏生产 力发展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背景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或 基本特征的层次上,归纳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具备或 必须具备的一些最一般的属性,优点是可以清楚地把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不足的地 方是这种认识没有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具有这样 特征的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实践的发展和 它所提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 质表现?是不是还有更高于它的、具有更高概括性的 本质属性存在而我们没有加以注意?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背景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为了 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本 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 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 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刘少奇 ——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 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 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恩来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朱德 ——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 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邓小平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 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邓子恢——提出来在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秋冬,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 部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现象。国际上, 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国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政治形势的逆转的恶果。刚刚受到一些 政治形势的逆转的恶果。
抵制的官僚主义和政治上的极左路线又得到恶性 发展, 发展,随后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不顾实际的 大跃进” 大刮所谓“共产风” “大跃进”,大刮所谓“共产风”,反映在文学 创作中便是发动“新民歌运动” 此这时, 创作中便是发动“新民歌运动”。此这时,来自 共产党外的知识分子的批评力量几乎丧失殆尽。 共产党外的知识分子的批评力量几乎丧失殆尽。 不过,那些受难的知识分子仍以不同的方式, 不过,那些受难的知识分子仍以不同的方式,表 达了自己的思考。 达了自己的思考。已经被残酷政治和思想斗争无 情地置于敌对地位和社会底层的作家,如绿原、 情地置于敌对地位和社会底层的作家,如绿原、 曾卓、张中晓等, 曾卓、张中晓等,只能以地下创作或私人写作的 方式来表达对个人遭遇和时代命运的思考 .
二、 倡导“双百方针”一开始,对于学术问题的具体争 倡导“双百方针”一开始, 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 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并非所有 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 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 双百方针”的落实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三、“双百方针”的落实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方针 提出之初,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提出之初,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是大部分知识分子 的典型心态。代表国家意志的舆论也一直左右摇摆,特 的典型心态。代表国家意志的舆论也一直左右摇摆, 别是1956年底到1957年初的一段时间里, 1956年底到1957年初的一段时间里 别是1956年底到1957年初的一段时间里,情势让人捉摸 不定,1957年 陈其通等人的《 不定,1957年1 月,陈其通等人的《我们对目前文艺工 作的几点意见》被人视作“ 的信号, 作的几点意见》被人视作“收”的信号,但毛泽东否定 了这种左的倾向,使文艺界的挑战声扩展到整个知识界。 了这种左的倾向,使文艺界的挑战声扩展到整个知识界。
二、“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看, 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来看,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 历史性任务的理解, 历史性任务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评价的变化, 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评价的变化,是“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就 国际形势来看,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 国际形势来看,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 大政治事件,也是“双百方针”政策产生的重要背景。 大政治事件,也是“双百方针”政策产生的重要背景。 1956年 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随之而来的匈牙利、 1956年2 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随之而来的匈牙利、波 兰等国家所发生的群众性事件, 兰等国家所发生的群众性事件,推动了中国决策者们加强 了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 了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以自 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 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用批评和自我 批评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 批评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文学艺术领 域中, 域中,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思潮的变动对中国也产 生了影响。斯大林时代结束后, 解冻文学” 生了影响。斯大林时代结束后,“解冻文学”思潮随之兴 苏联文坛企图“复活”俄苏近、现代文学被掩埋、 起,苏联文坛企图“复活”俄苏近、现代文学被掩埋、忘 却的传统的努力,激发了中国作家对“五四” 却的传统的努力,激发了中国作家对“五四”新文学的启 蒙主义传统的重新认识。 蒙主义传统的重新认识。
四、双百方针的影响和后果。初步贯彻“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的影响和后果。初步贯彻“双百方针”
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国家意志的统制似乎有所松 与知识分子传统间的紧张关系也有所缓和, 动,与知识分子传统间的紧张关系也有所缓和,知识分 子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 子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批判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
八、几种矛盾超越时代的共名; 弃的作家,并无办法完全超越时代的共名;而 在现实矛盾面前闭着眼睛高唱赞歌的人,内心 在现实矛盾面前闭着眼睛高唱赞歌的人, 也未必没有惶惑和愧疚。 也未必没有惶惑和愧疚。更多的情况是作家既 想使自己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 想使自己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要努力 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 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两者之间 的对峙,往往导致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 的对峙,往往导致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诗人 穆旦在1957年的《葬歌》 1957年的 穆旦在1957年的《葬歌》中就表达了个人面对 时代的复杂感受; 战士”自诩的郭小川, 时代的复杂感受;以“战士”自诩的郭小川, 并没有满足于传达时代的声音, 并没有满足于传达时代的声音,而完全取消自 根据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我.根据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他开始了对个人意 识与历史潮流的复杂的离合现象的考察。 识与历史潮流的复杂的离合现象的考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 与文艺理论和批评相对应, 与文艺理论和批评相对应,在文学创作中最能显示出 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家王蒙、 “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家王蒙、刘宾 宗璞、李国文、陆文夫、 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从维熙等人的小说和流沙 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这是自“五四” 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这是自“五四”以来中 国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启蒙主义传统在新时代的再生。 国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启蒙主义传统在新时代的再生。 另一批作品如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宗璞的《红豆》 另一批作品如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 等则涉及了以往社会主义文学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 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时代历 史的变迁。 史的变迁。 文艺界的这一新气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来自对“ 文艺界的这一新气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来自对“五 精神的复活, 四”精神的复活,提倡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生活 的积极干预,提倡写人性,都是来自“为人生的文学” 的积极干预,提倡写人性,都是来自“为人生的文学”、 人道主义文学” 五四”新文学主题;另一方面, “人道主义文学”的“五四”新文学主题;另一方面, 揭示社会主义矛盾的文学创作, 揭示社会主义矛盾的文学创作,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 斗争,依然是延安时代王实味、 斗争,依然是延安时代王实味、丁玲等一部分知识分子 反省、批判革命阵营内部不良倾向的思想延续。 反省、批判革命阵营内部不良倾向的思想延续。
三、“双百”方针的尝试性。“双百方针”的提 双百”方针的尝试性。 双百方针” 出,体现了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 的一种新的尝试, 的一种新的尝试,包含了对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 自由的倡导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是“ 自由的倡导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是“含混 的诗意化” 的诗意化” 的,其本身就包含了政策制定者的 暧昧、犹疑心态。具体表现在: 双百方针” 暧昧、犹疑心态。具体表现在:一、“双百方针” 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 例如其实施范围为: 份。例如其实施范围为:“只有反革命议论不让 发表,这是人民民主专政” 发表,这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意味着如果某 人一旦被判定为“人民的敌人” 人一旦被判定为“人民的敌人”,他们的言行也 就会被认定为来自敌对阵营的“猖狂进攻” 就会被认定为来自敌对阵营的“猖狂进攻”,但 确定敌我阵营界线的标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 规定。 规定。
第 五 章 新 的 社 会 矛 盾 的 探 索
双百方针” 第一节 “双百方针”前后文艺界的思想冲突 一、“双百”的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最 双百”的方针的提出。 双百” 早酝酿于1956 1956年 早酝酿于1956年4 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陆定一、 会议上,陆定一、陈伯达提出了在科学和文艺 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 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技术性质的 问题分开的方针的建议中, 百花齐放” 问题分开的方针的建议中,有“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提法,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百家争鸣”的提法,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在同年5 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在同年5 月2 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 东正式将这一方针公开提出。 26日 东正式将这一方针公开提出。5 月26日,在中 共中央于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会议上, 共中央于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会议上,中宣部 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报告, 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对这一方针作了权威性的 阐述,标志着“双百方针”正式实施的开始。 阐述,标志着“双百方针”正式实施的开始。
五、对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战争文化规范下的 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战争文化规范下的 审美原则和教条主义的批评。 审美原则和教条主义的批评。 首先是对教条主义的直接声讨 其次是对 是对教条主义的直接声讨。 是对5 首先是对教条主义的直接声讨。其次是对5 0年 代初期文艺现状和成果的反思与再评价。 代初期文艺现状和成果的反思与再评价。最为尖 锐的话题,是如何正确认识《 锐的话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在新体制下的指导作用的问题,从中可 的讲话》在新体制下的指导作用的问题, 以看出,挑战性的作家来自各种不同的传统, 以看出,挑战性的作家来自各种不同的传统,实 际上是文艺界又一次对文艺创作和批评领域存在 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现象的挑战。 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现象的挑战。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夏季,政治形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夏季, 年夏季 势突然发生了逆转, 百家争鸣” 势突然发生了逆转,“百家争鸣”变成了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政治斗争, 双百方针” 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政治斗争,“双百方针” 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 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政治斗争手 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段,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文艺界的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 文艺界的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 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 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 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 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在 五四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 许多跨时代的作家都相继发表文章或作品, 阂。许多跨时代的作家都相继发表文章或作品,许多 老作家和袁可嘉等外国文学的翻译研究者,都以不同 老作家和袁可嘉等外国文学的翻译研究者, 的方式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资源的相对狭隘提出了质 疑和批评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 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 义的“广阔道路论” 提倡文学写人性, 义传统。另一方面,钱谷融、巴人、 义传统。另一方面,钱谷融、巴人、王淑明等人对文 学中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阐发,又与有关典型、 学中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阐发,又与有关典型、形象 思维等问题的讨论一起, 思维等问题的讨论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对文学创作中 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倾向提出了批评。 的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倾向提出了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