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最新精品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6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深切领会诗中感情。
2.领会环境描绘的成效。
3.剖析描绘声音(音乐)的技巧。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生字词。
2.采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为下边加点字注音。
贾人 ( ) 泰然 ( ) 迁谪 ( ) 霓裳() 六幺() .....嘈嘈 ( )间关() 虾蟆 ( ) 教坊( ) 红绡 ( ).....钿头银篦 ( )( ) 呕哑 ( )( )嘲哳 ( )( )......2.诗句累积。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 。
(3) 嘈嘈切切错乱弹 , 。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 。
,凝绝不通声暂歇。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6) 东船西舫悄无言 , 。
(7) 同是天涯堕落人 , !(8) 座中泣下谁最多 ? 。
合作研究1.阅读小序和第一节,谈谈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乐声描绘是第二节中尤其出色的部分,依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能够分为几个小层次?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堕落人”的感叹呢?试联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平生来谈一谈。
4.诗歌常常少不了对环境的描绘,相同,本诗中也有几处描绘环境的句子,这些环境描绘有什么作用呢?请联合详细内容简要剖析。
b5E2RGbCAP讲堂练习(一 )基础知识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悯然 (mǐn) 憔倅 ( qi áo cu ì) 湓浦口 (f ǔ) 商贾云集 (ɡǔ).....B.转徙 (xǐ) 迁谪 (zh é) 铮铮然 (zhēnɡ) 东船西舫 (f ā n)ɡ....C.幽咽 (yè) 铁骑 (j )ì..D.红绡 (xi āo) 阑干(l án)..水浆迸 (bèn ɡ).悄无言 (qi āo).钿头银篦 (bì).轻拢慢捻.(ni ǎn)2.以下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为哪一项()A. 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C.沉吟放拔插弦中,整改衣裳起脸容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以下加点词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明年 (次于今年 ) 快弹(迅速 ) 长句 (长诗 ).....B.左迁 (贬官、贬职 ) 转徙 (迁徙 ) 年长色衰 (面貌 )....C.暗问 (静静地 ) 耳暂明 (突然 ,一下子 ) 感斯人言(这)...D.命酒 (叫人摆酒 ) 声声思 (悲,伤 ) 乍破 (突然 )....4.以下句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词性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A. 委身为贾人妇B.由于长句..C.为君翻作《琵琶行》D.霓为衣兮风为马..5.默写。
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导学案1、理清文章结构,积累文言知识点。
2、学习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预习案: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自安,感斯人言,是夕..()二年,恬然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抒情长篇小说,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在被迫逃亡途中的遭遇和沉醉于琵琶音乐中的心境。
该文艺术性极高,语言优美,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令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这一篇重要的文学经典,给大家提供一份名师导学案,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阅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所展现的艺术风采和人文内涵。
一、前置知识概述1.古代舞蹈古代舞蹈是指在显著时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0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艺和精神内涵,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以及中国的灿烂文化。
2.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古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器乐和声乐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课程阅读1.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小说。
该文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被迫逃亡的故事,她经过多次辗转,最终抵达塞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昭君发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并沉淀了她那独特的人生境界。
2.作品分析1)情节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虞倩婉教王昭君练习琵琶,王昭君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情节流畅,有着清晰的线索,表现了王昭君在意外之间的生活历程,以及她对琵琶音乐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2)文学手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运用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尤其是白居易所运用的心理描写和言语交流,用他独特的情感语言,表现了王昭君在琵琶音乐中的心理变化。
3.文章思考1)人文思考《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极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却是超越个人的普遍人性。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更可以感受到人性从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人性真谛的机会。
新人教版必修3云南省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课时)(1)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使用说明:本节问题探究文中的音乐描写和作者产生的思想共鸣,使用分组讨论,集体归纳得出。
一、课文内容探究1.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2、分析琵琶女的出场状况3、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情况(1)曲调高低起伏变化(2)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学法提示】 1、 比喻的修辞手法 2、 双声叠韵词3、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4、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5、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 明确:1、比喻的修辞方面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 双声叠韵词:如“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 来。
3、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4、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 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主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嘉昧平生,但血同 是天涯沦落人即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鄒自京都沦珞江州*第二,彼此吉眸F 才不遇。
(名艺人一犬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看不幸的港遇(年长色衰嫌商人一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 空船一酒独愼)°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一尽通曲中之情),失意着同病相怜.正因为如 lit-诗人在眾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売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5、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 “恬然自安” ,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 ,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 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 状, 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曲传心声,天涯共知音”——《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2.了解白居易本人及诗歌的创作主张,归纳其语言的风格和特色;3.反复朗读诗歌,感受理解诗中表达的同病相怜的情感;4.鉴赏描写音乐的诗句,学习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形象可感的写作技巧。
【必备知识】(一)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九岁,谙识声韵;十八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三十二岁,授校书郎;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
(二)背景链接——贬谪江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大逆不道,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早也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6 琵琶行并序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
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雨水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同在其中,天地共存,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灵魂与灵魂交织了。
宛如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意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高山流水”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成为知音。
这种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湓.浦( ) 铮.铮然( )倡.女( ) 贾.人( )悯.然( ) 迁谪.( )浔.阳( ) 荻.花( )管弦.(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幽咽.( ) 水浆迸.( ) 船舫.( ) 虾.蟆( ) 红绡.( ) 钿.头( ) 银篦.( ) 阑.干( ) 呕哑..( )( ) 嘲哳..( )( ) 【答案】 p én zh ēn ɡ ch ān ɡ ɡǔ m ǐn zh é x ún d í xi án n í y āo c áo y è b èn ɡ f ǎn ɡ h á xi āo di àn b ì l án ōu y ā zh āo zh ā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为⎩⎪⎨⎪⎧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 (2)命⎩⎪⎨⎪⎧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 (3)闻⎩⎪⎨⎪⎧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 (4)举⎩⎪⎨⎪⎧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5)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6)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7)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8)言⎩⎪⎨⎪⎧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3.解题(1)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4.了解文体--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通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为例,设计一份《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特征和情感表达。
2. 熟悉《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从《琵琶行》的标题和课本中相关的文字中,引导学生们了解《琵琶行》这首诗篇的文学形式和基本情节,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音乐特点,加深对诗篇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2. 感受情感环节: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无情不似多情苦”,“好事多磨”等诗中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情感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性和人文关怀。
3. 文学特点环节: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通过比较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文学表现手法的变化和演化之处,了解诗篇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典型特点,探究其文学形式呈现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环节: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既在理论知识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1.能够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把握诗歌意境。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能运用这一技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曾倡导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现存诗近3 000首,主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2.探寻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大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由于他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就写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湓.浦口( ) 钿.头云篦.( ) 嘲哳..( ) 迁谪.( ) 虾蟆..陵( ) 霓裳.( ) 铮.铮( ) 悯.默( ) 2、实词(1)、一词多义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②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琵琶行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2)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学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
学习重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课前预习[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兵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
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他又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这些诗反映了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大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产”。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垮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语言知识积累[难读字]钿(..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èng 迁谪zhé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幽咽.yè铁骑. j 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én 渚.(zhŭ)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名属(zhǔ)第一课时活动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活动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经典名句赏析: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琵琶行》中的经典名 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 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 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行》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 境。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琵琶行》 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学习 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 奖设计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6 教学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琵琶行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和 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 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
《琵琶行》的背景介绍
作者白居易简介
《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经典名句赏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经典名句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 解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法指导】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把握全文的文言现象及诗歌大意,品读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来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3.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一.【知识链接】1.解题: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行,又叫“歌行”,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作者简介: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人生观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笆行》导学案
琵琶行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问题探究】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3.说明琵琶女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境界。
4.3.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5.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直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
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
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高中语文 第7课 琵琶行(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欣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重点)3、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
(难点)【使用说明】基础案基础案使用说明:1、本部分内容要求课前预习完成。
2、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完成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以及需要理解的词语。
3、基本明确文章大意。
知识链接1、古代歌曲形式2、白居易生平简介3、白居易的诗歌主张4、写作背景5、相关资料:欣赏一些琵琶名乐曲升华案第一课时(40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按时间顺序,筛选归纳:序言:交代写作动机。
第一部分:写作者秋夜江边送客时忽闻琵琶声。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四部分:写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并抒发自己迁谪后的愤懑心情。
第五部分: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情感。
二、语篇品读(一)品读小序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知识链接中1——5要求【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2)结合课文注释及基础案内容初步梳理课文。
(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3)分小组讨论。
【学法指导】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3.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学法指导】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难点】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自主学习】五、精读赏诗艺。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写了几次音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三次。
第一次暗写(略写);第二次明写(详写);第三次明写(略写)。
2、认真阅读第二次描写音乐的文字,填写下表:喻体旋律感情(变化)急雨急促沉重私语轻微委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鸟语花底宛转流畅轻快——压抑泉流冰下阻塞压抑冰泉冷涩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愤怒――控诉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激愤――凄如裂帛短促急迫厉【合作探究】想一想,除了运用比喻手法外,诗歌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才艺?一是动作传神:“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二是叠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三是侧面烘托: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课堂检测】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认真阅读诗歌,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音乐的魅力的。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
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
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
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
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
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琵琶行并序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QasBS1.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以有形写无形”描写音乐的方法。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O学送布昌1.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行”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 重点阅读琵琶的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徐疾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诗人所用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导牛代■导牛縄葩吧课程异学建议重蛊难点1. 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学习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 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鉴赏诗歌。
2.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的用意。
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知识推送込知识记忆与理解第一层级《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一一《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其中关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诗歌平易通俗,相传连老妪也能听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是前期,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怀着“为民请命” “兼济天下”的理想。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讽喻诗为主。
自被贬为江州司马到去世是后期,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将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糅合起来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他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f知肖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与拥兵割据的藩镇首领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第二年所写的一首抒情气氛浓厚的叙事诗。
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了自身沦落天涯的不幸。
Beas《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另有长篇叙事诗名作《长恨歌》。
歌、行、弓I、吟都是古诗体裁。
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古诗或名曰乐府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变化。
i•“序”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自我核对](i)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主学习导引2.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大意。
(最好用7个字来概括)[自我核对]①江头送客闻琵琶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歌女倾诉身世苦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3.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 千呼万唤始出来,。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 ________________ 夜深忽梦少年事,。
(4) ________________ 同是天涯沦落人,![自我核对](1)犹抱琵琶半遮面(2)别有幽愁暗恨生(3)梦啼妆泪红阑干(4)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知识梳理f正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银篦()②转徙()③荻花()④幽咽()⑤悯然()⑥贾人()⑦恬然()⑧迁谪()⑨钿头()⑩管弦()红绡()'霓裳()强呕哑()六幺()嘲哳()湓浦口()虾蟆陵( )悄无言()东船西舫()•轻拢慢捻()水浆迸()[自我核对]①b i②x i③d i ④y e ⑤ min ⑥gU⑦ ti an ⑧ zh e ⑨ di an ⑩ xi an xi ao ch a n g o u y a A:- ~ y Qo 曲zh 包心;p u h aH'qi do 尺f a n g 兰ni anO'b e n g2. 多义词(1)言(2)命(3)数(4)暂(5)拨[自我核对](1)名词,话/名词,字/名词,(说话的)声音/动词,说(2)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3)数词,几/名词,数量(4)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5)动词,拨动/ 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3. 古今异义词(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_(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 今义:_(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 今义:_(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_…今义:_(5)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_今义匚[自我核对](1)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2)古义:因此作,是连词“因” 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4)古义:指冲出来。
今义:指鼓出来;优秀,不凡。
(5)古义:指整理。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点难点探究g [醉不咸欢惨将别’襄*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審不发{侧而烘托琴技)赛b闻水上毘僵冋移船邀相见'低囲餡于续续惮,说母七屮尢限事】【凄凉话身世)[同是只睚沦落人我闻琵琶已叹息,乂闻此话虫瑯U即[点明主旨)乂叙逛迁滴恋)Jf感雀此書良久立〕翻柞祇琵啻行树却坐促越找转急摘座虫闻皆掩泣、江州可马青衫湿,>同胸相怜多感慨1.这首诗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先筛选出有关演奏的描写,再进行分思维探究与创新导霁区•不■&不讲王王琶行【与你交流】这首诗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这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围绕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 ,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演奏什么曲子也不知道 ,但可以断定它 的基调是悲凉的。
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 ,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 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主、客的心 ,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 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 ,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 写、详写。
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先叙事引出人物 ,然后浓墨重 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 ,完成了这一形象 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 ,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
接着诗人 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 ,而关于“沦落”的原因 ,则仅以“辞帝 京” “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
第三次仍是明写 ,但写得简 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后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 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和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 ,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2. 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第2段的乐声描写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 ?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注意问题中的提示“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
【与你交流】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1) 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乐声 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再到纷繁清脆的过程。
感情由悲愤到凄苦 ,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2) 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乐声 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进入演奏的低潮。
“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这一艺术效果的深刻 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了。
(3) 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 ,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
感情由激愤变为凄厉。
这一层乐声在上层 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 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 ,描写琵琶演奏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 ,后者为宾。
琵 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 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 “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伤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2)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3.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请分析二人“同”在何处。
,须注意应联系诗人的经历和琵琶女的身【与你交流】(1)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 ,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诗人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也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一一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3)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和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