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德育考察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德育考察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德育考察教育管理德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德育考察教育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挑战。

本文将就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德育考察教育管理进行论述,探讨其重要性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考察教育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考察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通过德育考察教育,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德育考察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责任,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的热爱与尊重,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考察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考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考察教育管理的挑战尽管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考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着一些挑战:1. 文化差异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德育考察教育管理需要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进行合理安排,以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传达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 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专业化的德育考察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需要相应地加强师资培养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为德育考察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3. 资源分配不均。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配置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德育考察教育的投入和条件有限。

在管理中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公平分配,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而全面的德育考察教育。

三、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考察教育管理的相关措施为了有效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考察教育,以下是相关措施的建议: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是育人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并以德育为道路,教育为核心。

而思想品德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同样也具有自己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处于自我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想比较单纯,善于模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不仅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常识、社会公德和情感意识的教育,还要培养他们能辨别真、善、美,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怎么样进行这项工作呢?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环境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他们奋发向上。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使之成为改进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内的绿化,为孩子们创设美的享受;藏书丰富的图书室,给孩子们补充精神食粮;教室布置文雅、美观、大方;走廊里悬挂上的名人画像、科学家的名言条幅,还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每月寝室文化评比;组织学生观看德育影片,教育孩子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

让孩子们置身校园,犹如置身于乐园,真真切切感受到“每一寸土地育人,每一面墙壁说话”的效果,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净化,情感得以熏陶。

二、教师言传身教众所周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的培养和教育,在人类历史的苍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育万民、培育万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

“师者,人之模范也。

”可见,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因而,教师的知识构架、道德素养、心理素质、言行举止时刻都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这其中许多人都是少数民族。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领域。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缺乏正确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学习成绩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

而且,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严重。

在这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采取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环境。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给留守儿童。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比如组建志愿者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留守儿童的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往往不能得到家庭文化的传承。

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造成了困扰,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校教育的文化课程设置,让留守儿童能够接触和学习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知识;二是注重父母的文化传承责任,鼓励父母在与子女的相处中传递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三是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文化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接触和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等服务;三是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解决。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德育工作更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与汉族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更加细心和周到。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是影响他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可能对家庭和族群的重视程度更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家庭和民族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还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对于这些文化和宗教活动,我们应该尊重并予以支持和理解。

二、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

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参与并支持家庭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氛围。

可以引入社会志愿者、学校辅导员等力量,积极开展学生家访活动,增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尤为重要。

德育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测试和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调适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并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

四、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道德困境和行为挑战,学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许多少数民族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上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保障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据统计,我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高达9000万,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儿童。

这些儿童通常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追求更好生活而被留在农村或小镇上,由亲戚或祖辈照顾。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无法得到及时的教育指导和生活照料。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的原因,更加突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面临着与亲情、父母缺失的困扰。

长期的孤独和孤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匮乏。

在农村或小镇上的学校通常条件艰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缺乏。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在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中,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群体往往被忽视。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和突出,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

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途径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和协作。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家庭是他们情感依恋的重要场所。

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对留守儿童应该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因父母长期分离给心理带来的问题。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涉及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对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而无法陪伴孩子在身边生活和成长的儿童,他们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常见。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学校的条件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

很多学校的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这限制了留守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再次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在家乡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方面可能受到挑战,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或其他地方,他们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组织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心理援助和教育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也可以加强对家庭的扶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留守儿童能够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还应该加强文化传承和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可以组织一些民族文化活动,让留守儿童亲身感受和参与,提高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工作,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足够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

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状况。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不足,二是家庭关爱不足。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低下。

与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无法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和教育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和家庭关爱两个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学校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增加教师数量,提高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回乡创业,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

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开设特殊课程,提供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留守儿童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可以建立与家庭的联系机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

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爱他们的成长。

各种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提供义务辅导,开展志愿者服务,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社会各界还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高社会关注度,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多民族地区,那里的学生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家庭,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与汉族学生不同,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只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节、民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和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对待学生要尊重其个性和民族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理解其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学校生活。

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不断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校中心态更加积极,逐渐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中来。

三、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在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工作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需要与学业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学生在全面素质上都得到提高。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家长与学校携手育人,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

学校要积极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让家长更加关心学生的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他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工作等原因,在外地务工或生活,而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由亲属或他人照顾的一种特殊群体。

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而教育问题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如何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和整个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从政策、家庭、学校等多方面解决问题,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实际困境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困境不容忽视。

长期与父母分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经济贫困的家庭,家庭条件不佳,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条件很差,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他们所在的地区往往没有良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甚至有些留守儿童连基本的教育都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留守儿童还面临着没有监护人照顾、易受侵害的风险,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保障。

二、政策保障与关怀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政策保障和关怀力度。

一方面,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确保他们接受公平的教育。

要推动建立健全的教育援助机制,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助,保障他们的入学权和受教育权。

也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三、家庭责任和教育情感在家庭层面,父母是留守儿童最亲近的人,他们应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解决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父母也应该注重教育情感,教会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四、学校和社会支持学校和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他们在学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和地理因素等原因,导致了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这些留守儿童多数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由此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资源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面临许多教育上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并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完善校园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培训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地推动教育公平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改善工作中来。

其次,学校应该制定出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教育。

例如,对于一些在语言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语言学习班来加强补习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此外,家庭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从家长角度出发,父母可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轻松的谈话或游戏等方式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父母也应该建立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资助贫困留守儿童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尽快营造一个更加关爱、支持和包容的环境,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帮助他们成长为更有贡献的人。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1. 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家乡由亲戚或其他成年人照料的儿童。

这些孩子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包括家庭现状、教育现状、教育困境和教育改善措施等方面。

他们的家庭往往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这些孩子无法得到家庭的呵护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改善教育环境,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才能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教育困境。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机会。

2. 正文2.1 家庭现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十分复杂和困难。

由于父母外出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由留守老人、亲戚或邻居照顾。

这些监护人缺乏专业的育儿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生活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

他们可能面临着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的医疗照顾、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等问题。

家庭的不稳定和贫困也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自闭,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缺少家庭关爱和支持的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心理压力。

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2.2 教育现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在农村地区,很多留守儿童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师资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拖欠工资、停课不办等问题。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德育工作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调研和交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特征分析,为开展德育工作打下基础。

二、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文化传统。

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加强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从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除了注重传统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帮助和关爱学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能否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优美的多元文化乐园,也是全国德育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克服种种挑战,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塑造出品德高尚、爱国爱民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均不同于汉族学生,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针对不同族群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在西部地区的藏族学生可能更加注重宗教信仰和自然生态保护,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与团结精神。

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德育服务。

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背景多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和传统,还应该关注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爱国爱民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语言文化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因此语言文化教育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为这些学生提供良好的汉语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汉语环境,并且学好汉语。

也要注重母语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学生们普遍面临家庭贫困、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该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品格。

也要积极倡导帮助他人、团结互助的精神,让孩子在困境中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也能在成长中懂得感恩和回报。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1. 引言1.1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未来的希望。

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承载着家族和民族的荣誉,他们的教育水平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通过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可以接受全面的知识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为将来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些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者,他们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1.2 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或边远地区,学校建设滞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资源不均衡。

许多留守儿童面临着无法获得良好教育的困境。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

许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常常在家独自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关怀和教育指导,导致其成长环境不良,心理健康受到冲击。

社会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地区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3 学校与家庭在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在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学校和家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是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近年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无人照顾而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情感上的孤独等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往往缺乏自信心。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好地与同学们交流,增加交流机会,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其知识水平。

由于父母无法在家中陪伴,留守儿童得到的教育资源受到限制,往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留守儿童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民族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促进族群认同感的形成。

这能够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还需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孤独感强烈,缺乏社交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问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和心态。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一、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因各种原因而不在儿童身边,导致儿童只能跟父母中的一方或者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的统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督和教育,他们往往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够,因此会采取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

加上由于年纪小对事情的本质和是非对错缺乏深刻认识,成长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喜欢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群体中不良习惯的互相传染等,这些都加剧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办法摆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监管和教育。

在外界不良因素和自身叛逆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这些叛逆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就会使他们的思想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的产生,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长辈的不尊重、责任感不强、说谎、冷漠缺乏同情心。

(一)对长辈的不尊重。

表现为喜欢与长辈争执,逃避劳动,不懂得体会父母及其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养育,缺乏感恩之心。

尤其是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时,监护人因为知识的匮乏加上年老力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不是很到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没有时间来教导自己的小孩如何尊重和孝敬长辈,加上一些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过于溺爱,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没有及时纠正而是任其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就会助长他们欺老欺弱的心理。

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就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抗衡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减弱。

(二)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指家庭责任。

经济的贫困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留守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长年在外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很早就背负起家庭的责任。

但是一些留守儿童因长辈溺爱和父母基于对孩子的亏欠心理也不想自己的子女在家受太多的苦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变得放纵而不是承担起在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说谎。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相对落后,留守儿童受群体间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感染,在为了逃避责罚和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学会了说谎,而且当说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且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时,他们就会更加相信谎言的作用。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1/3。

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在长辈的照顾下自力更生地生活,也成为少数民族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教育资源匮乏,缺乏与外界接触等原因,其面临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资源不足。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师不足。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同时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2. 学习自主性较低。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学习习惯自然受到影响,学习自主性较差。

3. 智力发展有限。

由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身体不健康等问题也会对智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 心理问题相对突出。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会使留守儿童感情孤独、性格内向、自卑等心理问题相对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助力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1. 加强学校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2. 支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通过开展一些假期教育活动、家长培训等方式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

3. 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设立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

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和成长。

通过这些措施,应该能够有效的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成为民族的有为之才。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谋生不得不离乡背井,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照料,因此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而教育问题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乡村地区,离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较远,许多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独具的文化传统和语言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更难以获得与汉族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和关爱,心理健康问题易受影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父母的指导和陪伴,这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

这些心理负担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长久的影响。

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也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由于父母无法亲自教育和关注孩子,很多留守儿童容易陷入不良社交圈子,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

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生活习惯和道德认知的培养,对社会的融入也存在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学校应提供更全面的辅导和关怀,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服务和组织义务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社交环境。

教育部门可以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

谈谈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儿童的一方或双方父母因工作、务农等原因远离家乡,去外地或城市打工,留下儿童在家。

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所居住的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这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下。

应当通过增加投入,改善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好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由于身边缺乏成年人的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诸如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等不良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教育部门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文化传承问题也不容忽视。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外地,与家乡的文化相隔甚远,容易丧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让留守儿童了解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应鼓励父母在家乡传统节日时带儿童回乡,亲身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就业问题。

由于所在地的经济相对不发达,留守儿童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很多人只能返回农村务农。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学习实用的技能,并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工厂、提供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就业问题。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家长、社会和政府多方合作来共同解决。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

怎样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问题,要想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制定针对性的德育计划和措施。

下面将从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以及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尊重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

其次要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关注他们的家庭状况,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

再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特长,因为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学习和专业领域上会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特长。

只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引导。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基础。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他们更加需要老师的关爱和理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文化冲突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信任和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三、加强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和内容。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作者:布衣呷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64-02
一、原因分析
1.家长的呵护惯坏了孩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得越来越前卫,但受教育的程度又决定了他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加上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长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由关心变成了溺爱。

对于留守孩子,因为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家长便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通过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来体现。

特别是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等隔代长辈,对这些留守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听之任之,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为所欲为的品性。

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简单粗暴,“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都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

林崇德在《品德发展心理学》中说:“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在孩子品德形成的过渡阶段,家长们却未能加以正确引导,致使孩子品德的“质变”向不良方向发展。

2.社会的影响改变了孩子。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涌向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

然而,一系列不良因素也随之而来,逐渐影响到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

许多经营场所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根本不考虑社会责任。

当前,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来整顿校园周边环境,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开设网吧、迪厅等娱乐营业场所。

从客观上来讲,似乎改变了学校周边的环境,但学生多走几分钟路其结果还是一样,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收效甚微。

3.新型教育模式使孩子无法适应。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发展新秩序,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广大青少年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1)教师、学生难以适应全新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的形成,特别是教师“打板子”式教育方式的禁止,使广大农村教师及学生都难以适应。

相关政策的出台,教师对学生必须“微笑服务”,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这对于家庭教育良好的城市孩子来说很奏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的眼中,他们认为老师在“宠爱”他们,老师很“懦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他们顽皮的天性,老师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再加上许多家长对教师不能体罚学生的一知半解,教师对学生批评重了都可能招致学生家长的“攻击”。

在某农村小学,一学生在课堂上捣蛋,屡教不听,最后老师请他站在教室外面等候单独教育,没想到这个学生走出教室径直跑回了家。

该学生的母亲知道后立马赶到学校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通乱骂,找到了此任课教师又是一阵厮打,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羞辱老师,
并扬言要告到县教育局。

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位家长的做法更令人心痛。

这不能不算是当前教育的一大缺失。

(2)传统教育方式根深蒂固。

在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分数的高低便是教师“能”的全面体现。

教学成绩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教师们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落聘,不得不重新扛起“应试教育”的大旗,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片面执行使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不得不正视现实利益。

特别是近年来,小学入学高峰期已过,中学入学高峰期也即将过去,国家教育部根据学生人数划定了教师编制,超编教师越来越多,这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为中小学校配备了足够的师资,然而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学校布局很不合理,村小到处都是,一名教师任教几个年级或一人一校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如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农村小学每23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那么一所150名学生的学校最多只能配备7名教师,而仅靠这7名教师是无法授好7个教学班的课程的。

即使语、数、外勉强开设了,那么像音、体、美等其他课程就无法正常进行讲授。

另外,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制约着德育活动的开展。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根本就没有诸如青少年宫、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德育活动场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平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德育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二、对策建议
1.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活力。

当前,学生一直在接受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而社会、家庭教育似乎与学校教育做着背道而驰的工作,不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作为留守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肩负起改变这种现状的责任。

学校应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监护人不同的文化程度、思想品德修养以及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环境等,与他们一道探索教育留守孩子的最佳着力点,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为留守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应建立多元的、开放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教育社会化”的模式,不仅把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在教育方向上保持一致,贯彻教育方针,确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

2.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校长的考核必须多元化,坚决改变那种以教学质量为主、发生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的单一的评价模式。

当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校长迫于上面的压力和自己的利益对教师的考核也一样简单、呆板。

学生成绩虽然采用了等级制的评分制(即优、良、及格、不及格),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根据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升学率来决定,从而迫使任课教师不惜一切代价抓文化成绩。

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校长及教师的考核,应不仅仅强调培养学生是否有文化,更应把是否教育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3.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资金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很差,再加上学校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上级相关部
门应该充分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合格学校建设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必须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具有“五室一站”,即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活动室及广播站。

我们不能再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育的时代,我们应让少数民族地区山里娃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