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4【教学设计】《谈挑花》
《杜甫诗两首》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杜甫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登高》《登高》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八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3、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杜甫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
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走来。
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优秀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分别从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进而体会朱光潜提出的的免俗后净化心灵后,基于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尚的精神企求。
(三)难度提升:
朱光潜《谈美》的末篇《慢慢走,欣赏啊!》中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第一课时中对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否已完成了初读任务,
(1)基础检测:学生简单概括该书主要章节内容。
(2)效果检测:学生谈印象最深的章节及其理解。
(3)难点检测:学生谈理解有难度的章节。
三、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
1、师生再读朱光潜的《谈美》中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2、找出关键段落,三次研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感受此章节中的精华—-审美就要有感受美得态度和发现美得眼睛,而不是带着庸俗和功力的目光单纯的从实用价值和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朱光潜“慢慢走,欣赏”美审美方法,进而积累更多正确的审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朱光潜《谈美书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解读,慢慢体会如何培养审美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朱光潜的“免俗”境界,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依托。
教学难点:在初读《谈美书简》基础上,综合把握关于审美的精髓
教学方法:1·自读法2·讨论法3·点拨释疑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下列一组图片,说说哪张更有美感:
多媒体展示断臂的维纳斯图片和另外一幅浓妆艳抹的美女图。
学生品评:维纳斯更美。另外一张虽然也很美,但却很庸俗。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第2课时)
语文园地(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
2.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先引导学生谈谈对文章标题的印象。
教师:常听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在你们看来,好的题目都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主表达。
教师归纳:简洁明了,概括内容,新颖别致……确实,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必须对文章内容有所提示才行,而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让人产生阅读文章的强烈欲望。
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教材中的四个题目,说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预设:学生1:慢—急,胖—瘦,大—小,大方—小气,这些都是反义词。
学生2:“裁缝”和“顾客”是两个相关的人,但是两人又具有相反的性格特征。
他们同时出现在一个故事中,肯定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教师小结:题目中运用反义词,使人物形象产生巨大的反差,让题目富有趣味,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模仿例子,将下列题目补充完整。
《善良的小羊和()》《()阿姨和矮个子()》《()桌子和方()》学生:善良的小羊和凶恶的老狼;高个子阿姨和矮个子叔叔;圆桌子和方板凳。
教师小结:这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或事物)出现在同一个故事中会发生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选择一个题目,也可以自己拟个题目,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二)探究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3题)。
1.教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个人的话转述给另一个人听,该如何转述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转述的技巧。
教师:读一读下面这两句话,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
预设:学生1:这两句话的意思没变,都是说裁缝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学生2:这两句的标点不一样,第一句有冒号、引号,而第二句把冒号改成了逗号。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4 谈挑花》课件
1、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通讯员的动作神 态词语,?
容貌、衣着、表情、 体型、神态 枪筒上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 张惶、数摸
探究人物形象(一)
1、体会第二、三部分对于小通讯员的描写
借被——虔诚,不善言辞 牺牲——对革命和人民的无穷虔诚 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逐渐饱满
探究人物形象(一)
2、说说你眼中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并体会小 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害羞、浑厚、大胆、酷爱生活、善解人意
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探究人物形象(二)
1、复述第二部分(借被)的情节,新媳妇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出场 —— 找出原句 美丽,浑厚,纯洁,仁慈,高尚具有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情 美.她的性情是在情节的发展进程中展开的.
摸索:
细节描写不仅塑造了人物 性情,而且对于主题的揭示也 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关于百合 花被子的细节描写。
明确主题
1、看图谈感受:百合花有什么特点? 清丽 纯洁 高雅……
2、百合花象征着什么? 纯洁、高尚、美好的人际关系
百合花,色泽高雅,香气幽静,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 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 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 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高中语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北师大版
谈挑花
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 1、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 2、体会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 3、培养复述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三月桃花水》的基本内容,了解桃花的特点和形象。
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笔画素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于桃花的特点和形象进行想象和表达。
2.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资料、图片、音频设备。
学生:课本、笔、书法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一张桃花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于桃花的兴趣。
2.让学生描述桃花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桃花的颜色、形状等。
二、呈现(15分钟)1.呈现诗歌《三月桃花水》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3.以问题形式导读第一段诗句:“春波碧碧玉浮光,花垂繁翠晓风香。
”让学生思考、猜测。
4.解读诗句的意思和描写桃花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25分钟)1.分成小组,每组从诗歌中选取一段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特点并及时记录,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以图片、诗歌、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
四、示范及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用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描绘桃花的美丽。
2.解释自己创作时的思路和技巧。
3.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五、实践输出(20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种形式创作作品,并书写在书法纸上展示。
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展示方式,可以加入图片、音频等元素。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桃花的特点和描写方法。
3.强调关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补充活动:1.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学生走进自然,实地观察桃花,并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
2.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分享自己对于桃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1.在语文课堂中增加更多的诗歌阅读和创作环节,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是()。
A.鲁迅B.茅盾C.老舍D.毛泽东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来了/就/不能/很快/地走B.燕子/去了/,有/人来/。
C.你我/可以/有醉人的情感D.著/此亭子/的/主人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A. 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C.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D. 强化应试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4、在课文《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范仲淹的情感,最佳的教学策略是:A.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B.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讲解修辞手法C. 结合历史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讨论作者的情感D. 依照教辅资料,完成大量的练习题5、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文学赏析应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文本理解B.文学赏析应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C.文学赏析应注重宏大的叙事格局和思想意蕴D.文学赏析应脱离文本,孤立地探讨文学理论6、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学生自身的思想、情感和经验,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评价,属于哪种课堂活动类型?A.概括归纳B.语言训练C.探究式学习D.角色扮演7、【题目】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王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B. 她写道:“明天我还要继续练习。
”C. 小李决定:“放弃这次机会,等待下一次。
”D. 他笑道:“没想到我会这么幸运。
”8、【题目】下列句子表述了错误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B. 明朝初期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海禁”政策。
C.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淘金热后的经济让人瞩目。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谈桃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4《谈桃花》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谈桃花》一课。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谈桃花》的主旨思想,了解古代文人的文化背景,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理解和分析课文,归纳课文的主旨信息;•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谈桃花》,能培养学生对美好、优雅、不虚浮的文学情趣。
3.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谈桃花》的主旨思想,了解古代文人的文化背景,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2)难点:谈桃花中杜牧通过艺术手法展现的人生观,如何通过读懂课文中的表述和意义进行领会,以及如何将学习的文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
4. 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表演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5.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谈论本课的名字,《谈桃花》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学生听完后可以自由发言。
(2)阅读课文我们首先进行的是整体阅读。
在整体阅读中,我会简单介绍课文的来源和作者,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然后,根据文本情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分组阅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在分组阅读中,学生不用完全理解课文的每个细节,只需要理解它的主旨思想和框架结构。
(3)分析课文在完成整体阅读和分组阅读后,我会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句子。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自主地思考。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谈桃花》的主旨思想、作者展示人生观的方式,以及课文中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分析和解释课文内容的能力,以及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
(5)表演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留学生的境遇,以及作者蕴含在《谈桃花》中的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6. 教学评价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口头表现、写作练习、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②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1.(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A.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B.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C.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D. 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答案】C【解析】(1)“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句意为“不久肃宗在灵武即位” 语意完整其中“于灵武”作状语而“瑊”是后句主语故应在“武”后断句排除A项“两京”作“收”的宾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行在”的意思是“皇上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解说错误应该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答案】D【解析】(3)D项“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上从杞议” 并没有具体叙述否决浑瑊意见的原因【答案】(4)①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瑊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候②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解析】(4)①会正值乱兵乱幸驾临率率领带领署任命②进进军“果为贼军邀击”是被动句邀击半路阻击邀半路拦截夺夺取颇甚很多【答案】(5)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并分散敌人势力【解析】(5)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原文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根据“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可知浑瑊认为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根据“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可知浑瑊认为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掎角之势并分散敌人势力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本诗的尾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A. 本诗是作者登临览胜的游记之作写太湖风光意境壮阔笔力高绝并由太湖之波涛联想到人生的艰险思想内容颇具代表性、典型性B. 诗的第一联说登上塔顶只见飞鸟的脊背一掠而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飞英塔的高大巍峨、气势非凡C. 诗的第二联写诗人登高远眺描绘出了清秋时节傍晚时分山明水静、夕阳与万家烟火相映的美丽景色D. 诗的第三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对湖面上风起水涌、倾樯催楫的想象转为对鸿雁高飞躲避罗网的实写虚实相生充满趣味【答案】D【解析】(1)D项第三联并非虚实结合而全是想象之景均为虚写【答案】(2)①运用“千树橘”的典故和问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涯的厌倦②“侧身东望”这一传神的动作描写出了诗人的神态虚写“洞庭波”又将自己的心志寄托于自然山水表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解析】(2)湖山既是那么可爱官场又是那么险恶明智的选择就是隐居江湖自食其力终生自由自在又何必轻生犯险介入名利网罗之中呢?根据题目注解尾联运用“千树橘”的典故和问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侧身东望”动作传神虚写“洞庭波” 又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对无拘无束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我国的高铁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高铁如何再创新高A. 材料二告诉我们要从机遇中发现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激发活力B. 材料一介绍了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巨大的价值空间以及“走出去”具有关键优势C. 三则材料介绍的新闻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出了目前高铁面临的问题且都有评论性的语言说明D. 材料三介绍我国当初从海外引进四种不同技术平台并整合创新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1)C项材料一更多谈及高铁优势没有谈问题也没有评论【答案】A【解析】(2)A项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充分展示和持续保持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程度过轻【答案】(3)①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在车轮、轴承、制动刹车系统等方面沿用中国的标准由国内零部件企业自主制造②实现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有效兼容实现不同型号动车组标准化统型减少运营难度和维保成本【解析】(3)首先按题干“如何再创新高”的要求应该是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据此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二与材料三再在相关段落找出重点语句如“有些技术还是带着外方的‘胎记’ 知识产权依然不在掌握中”“然而‘弯道超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争取时间优势的同时也留下了兼容性难题”等然后再归纳、概括分条陈述即可4.(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2)本文叙事视角前后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3)小说用绕小人书讲述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安排的深刻意蕴A. “旧鞋换洋火”这种以货易货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匮乏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特定的时代背景B. “黑脸人”和秋良关于《堂吉诃德》的对话可以看作一次文化启蒙“你太饥饿了”饱含无奈与失望C. “秋良不再是秋良”这句话意蕴丰富那是孩子们对秋良得到“黑脸人”指点而“博学”的由衷赞叹D. 小说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普通底层民众的简单却旨意不凡的故事叙事平淡克制从容不迫【答案】B【解析】(1)B项叹息里既有“担忧与哀伤” 也有对秋良渴望看书、渴望知识的欣喜【答案】(2)①小说前面部分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最后一部分转换成第一人称的受限视角夹叙夹议②关于“小人书”的对话场面切换变成“共同分享小人书”的在场叙述使故事情节生动真实让故事讲述缓急有致③视角的切换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秋良在多次与黑脸人交谈后知识上的丰富、认知上的变化通过“我们”的眼睛得到进一步证实④转变为夹叙夹议的第一人称叙述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传达出“知识、文化有着非凡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解析】(2)结合小说文本小说前面部分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叙述自由灵活从“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开始叙述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的视角内容上转换视角后夹叙夹议故事讲述缓急有致情节更加真实人物塑造上秋良在多次与黑脸人交谈后知识的丰富、认知上的变化通过“我们”的眼睛得到进一步证实人使物形象更加丰满主旨表达上转换为第一人称后更易于揭示主题传达出“知识、文化有着非凡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情感也更加真实具有感染力【答案】(3)①秋良渴望得到小人书反映了物质的贫瘠阻挡不了孩子对文化与文明的热爱与向往②黑脸人给秋良送书并加以指点说明只要有人点燃文明之火终究会绵绵续延③小人书是故事的线索围绕它展开一个换书、送书、讲书、传递书的故事说明敬重知识能够充实生命、传递文明【解析】(3)首先小人书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围绕它展开一个换书、送书、讲书、传递书的故事说明敬重知识能够充实生命、传递文明其次小说中秋良一直渴望得到新的小人书通过塑造秋良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物质的贫瘠也阻挡不了孩子对文化与文明的热爱与向往最后秋良死后小人书一直仍在流传以及黑脸人给秋良送书并加以指点都说明了只要有人点燃文明之火终究会绵绵续延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泼墨画是水生花它的颜色天生的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A. 化用、拟人、对比B. 正衬、化用、拟人C. 引用、正衬、比喻D. 比喻、引用、对比【答案】D【解析】(1)文中没有使用“化用”和“正衬”的修辞手法据此排除A、B、C 故选D【答案】(2)①它们都各有其风格②水里居然也冒出花来【解析】(2)①根据后面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可以看出此处想表达的意思是每种花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风格据此可填“它们都各有其风格”②根据前面的“大地”“山谷”“水生花”以及后面的“简直”可以看出此处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对于水里竟然有花很惊讶据此可填“水里居然也冒出花来” 意对即可【答案】(3)①结构上使文章段落更富有变化性错落有致增强韵律美②情感上更体现出作者对水生花的赞叹和惊讶情感更加丰富、饱满【解析】(3)改写后的句子采用的是非常普通的叙述方式没有什么特点而原句则打破了通常的叙述顺序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性增强了韵律美改写后的句子语言比较直白平淡体现不出作者对水生花的强烈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意对即可6.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注入明月中溶进月光里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请以“古诗词中的月”为标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对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的理解要求要运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要阐述“月”在不同意境中的不同内涵 200字左右【答案】古诗词中的月月是拥有美好情愫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情人对着月亮深刻地思念起远方征人的时候月亮充满温情月亮充满美好月亮增添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许梦里会有与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这样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就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壶酒?这壶酒里有至情至性是爱的纯粹痛的彻底饮尽它人生便也是完整【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要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中含“月”的句子要能够阐述“月”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和内涵要运用题干中提到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要生动内容要具体7.观察下面的漫画先描述画面内容然后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100字【答案】(1)画面内容一位衣着朴素的母亲背着一个大孩子正在擦拭满头汗水孩子背着一大捆书拿着笔正在创作(或学习)(2)寓意批评了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由啃老的成年孩子(或“批评了依赖父母生活的成年孩子”)揭示了当今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就是读懂漫画一位衣着朴素的母亲背着一个大孩子正在擦拭满头汗水孩子背着一大捆书拿着笔正在创作(或学习)阐述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的寓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XXX)〈雷雨)〈XX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XXX)〈雷雨)〈XX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明确:XXX被父亲和丈夫背叛,心灰意冷。
她曾经深爱过的丈夫XXX在她怀孕后与她妹妹私奔,父亲XXX为了保住家族的名声将她逼嫁给XXX。
婚后,XXX对她百般折磨,XXX也不断向她施加压力,最终导致她自杀身亡。
3)《哈姆莱特》中的XXX的父亲提示:阅读课文注释②和课文开头至“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假象”。
明确:XXX的父亲被自己的兄弟XXX谋杀,XXX 篡夺了王位并娶了XXX的母亲。
XXX父亲的鬼魂出现在XXX面前,要求他为他报仇。
三、品读台词理情感1.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本上所选的片段,找出其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思考这些台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
2.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XXX、XXX、XXX的情感或心理札记。
提示: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与他人的互动、内心的矛盾等方面入手。
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第4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大家把握三部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情感心理。
首先,请问三部戏剧中都有一个在对方心里的“亡者”,他们身怀冤仇,他们分别是谁?学生1:《窦娥冤》中的XXX。
学生2:《雷雨》中的XXX。
学生3:《哈姆莱特》中的XXX的父亲。
教师:很好,大家都答对了。
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上所选的片段,找出其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思考这些台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
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XXX、XXX、XXX的情感或心理札记。
2)“端正好,叨叨令,XXX,这三个人,他们都是我的仇人。
”XXX的“怨”字中蕴含着她对社会不公、恶劣环境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体现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愤。
示例2: XXX的七个“好”字提示:阅读课文中XXX与XXX的对话,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出“好”字。
1)“好,好,好,我给你们留下一点银子。
”XXX的“好”字中蕴含着他对自己的无情和自私,以及对XXX和孩子的不负责任和漠视。
示例3: XXX的五句“出家去吧”提示:阅读课文中XXX 与母亲的对话,他多次提到“出家去吧”。
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谈挑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谈挑花》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品《董小宛》和传统文化中的“狐媚”文化;2.认识《谈挑花》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掌握解读《谈挑花》所需要的基本阅读技能和文学分析方法;4.锤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批判性思维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鼓励学生跟随朱自清的笔墨,感受文字中的情感和意蕴;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深入剖析“狐媚”文化的危害性。
三、课前准备教材、PPT、黑板、白板、笔、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学习《谈挑花》时的感受和收获;2.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山水画,向学生暗示本节课要讲述的是一个古代人物故事。
第二步:讲解1.结合PPT,简要介绍《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品《董小宛》和传统文化中的“狐媚”文化;2.通过逐段讲解,深入剖析《谈挑花》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狐媚的危害性。
第三步:解读1.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全文,深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2.鼓励学生自主发表看法,深入探讨“狐媚”文化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防范狐媚之术。
第四步:巩固1.设计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谈挑花》的文学内涵和文化背景;2.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深入剖析小说主题,掌握更加扎实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总结1.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2.鼓励学生自主反思本节课的不足和提出改进方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利用了PPT和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针对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讲解了《谈挑花》的文学内涵和文化背景,并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在解读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发表看法,探讨“狐媚”文化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防范狐媚之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在课堂小测验和写作环节,教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发展。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教学设计】《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发现诗意。
本文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慨叹。
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网络,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议论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2.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2.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本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学习诗人年少时的积极昂扬。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本文大量用典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明确骈体文的特征并感悟骈体文的语言繁复之美。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3、有条件的学生可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王勃及初唐四杰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投影范文。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该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此文获高考作文满分。
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光祖先生的评价是:(本文)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高中生能写流畅的文言而且还是满分作文,你们一定吃惊吧?对这种人,我知道咱们一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家伙是人类吗?其实在唐代,读书人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初唐四杰中王勃的出现,就着实让当时的文坛震动了一番。
《桃花》古诗讲解教案中班
《桃花》古诗讲解教案中班《桃花》是一首古诗,诗人以描绘桃花的美丽景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色彩,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中班幼儿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桃花》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幼儿园的桃花树枝、花瓶。
2.幼儿的手工纸、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桃花树枝和花瓶展示桃花的美丽,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并提问:“大家知道桃花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喜欢桃花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的美丽和心情。
2.学习古诗《桃花》:教师将古诗《桃花》逐句朗读给幼儿听,并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解释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再逐句引导幼儿跟读,重点强调字音和节奏感。
3.情感表达: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桃花之中,感受花香、花瓣的柔软和桃花的美丽。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手工纸和彩笔画出自己眼中的桃花。
4.语言表达: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桃花的喜爱和赞美,并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和句型的提示,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诗歌朗诵:教师组织幼儿利用课堂时间学习并背诵《桃花》这首古诗,并选择几位幼儿进行诗歌朗诵。
通过朗诵,展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并增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和了解其他不同种类的花朵,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美丽。
2.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带领幼儿亲身观察和欣赏桃花,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桃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本篇教案的学习,幼。
14.谈挑花-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14. 谈挑花-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小说《红楼梦》中挑花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挑花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3.能够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待挑花的态度和原因;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挑花在小说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待挑花的态度和原因;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让其深入理解挑花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挑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播放短视频《花痴》作为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阅读、分析小说片段(30分钟)分组阅读《红楼梦》中关于挑花的片段,要求学生就文中不同人物对待挑花的态度和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分享(20分钟)每个小组就自己所读的片段进行分享,交流和讨论,以加深理解和拓展思路。
4. 全班讨论(15分钟)教师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和收获,并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挑花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角色对待挑花的原因和态度的深层次解读。
5.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小说,并联系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小说中挑花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将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贡献作为评价标准,关注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贡献;2.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提供专业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总结等能力为主要评价维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小说中的深层次文化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和挑花有关的其他片段,并结合历史文化和小说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Markdown文本格式上交。
六、教学资源1.电子板书;2.课件PPT;3.《红楼梦》教材;4.视频、音频资源;5.文化资料和历史文献。
【高中语文】浅谈《桃花源记》的审美意蕴
【高中语文】浅谈《桃花源记》的审美意蕴作者:广东饶平县饶洋中学詹盛权《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著名的中国古典散文,也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品味美。
一、层次美全文以渔民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参观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层次分明。
然而,这篇文章已经设置了五次悬念,这些悬念被一次又一次地揭露出来。
最后,它让读者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再也找不到了,但有些人确实看到了它,这是令人兴奋和难忘的。
二、技法美《桃花源记》具有强烈的浪漫幻想色彩和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一方面,它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作者始终注重小说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一开始,文章向读者清楚地解释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和职业,但没有准确指出年龄和地名。
主人公只说他是个渔夫,没有名字,这是无法核实的。
然后写下桃林的奇观,它似乎是属于世界的,但也似乎不在世界上,不要说它的确切位置,因为渔民“忘记了路的距离”,桃林的通道更奇怪,洞很小,“像一盏灯”,而这条路“极其狭窄”,可以“通人”,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渔民进入桃园后,另一幅人类生活的画面出现在他们面前。
然而,后来,渔民们出来了又回来了,但所有的迹象都消失了。
桃园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痕迹的空灵世界。
最后,南阳的刘子亟渴望这片幸福的土地,并愉快地参观了它,但没有成功。
作者之所以从头到尾都在关注这一点,是为了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虚幻的桃花源似乎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拟场景和真实写作的同时,现实中也存在着虚拟现实。
它故意留下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话题,让人费尽心思猜测,却找不到答案,比如桃园人的建议和故事结尾安排的情节,如“知府立即派人跟着他,找到他想去的地方,然后失去理智,再也找不到路了”,“南阳刘子亟和高尚实也很乐意去。
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会找到疾病的终结”?困惑是最好的笔。
三、语言美作者的语言叙述非常简洁、简单,但意义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挑花》教学设计
《谈挑花》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三十卷,是一篇关于民间刺绣艺术的社科类说明文。
挑花是一种民间艺术,属于刺绣针法的一种。
沈从文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其间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该书是沈从文晚年最主要的作品,写作历时十五年。
史家普遍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挑花固然是沈从文研究的对象。
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这种民间工艺娓娓道来,既有时间上的流传梳理,又有空间上的风格辨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
3.挑花是民间刺绣的一种,十字绣又是挑花的一种。
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十字绣
这一民间工艺形式,了解其材料,刺绣方法,色彩,图案,以及销售等情况,撰写调查报告,课堂上向师生汇报。
也可以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其他刺绣艺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学生交流对身边刺绣艺术的调查,展示可获得的刺绣作品。
(如果有十字绣就更好啦)
2.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3.关于著作。
沈从文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
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4.关于挑花。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
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
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
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
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
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特殊的民间技艺,所展示的是兴化女性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这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古老工艺,目前因传承断代,材料匮乏,制作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的边缘,需得到保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