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特点)3.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代表人物:1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认知发展涉及同化,顺应,和平衡。
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过程。
3维果斯基: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刘儒德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下面的模式图可以勾勒出建构主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
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
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
建筑行业中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的,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它们意义。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
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
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重新组织、转换、改造。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
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
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第七章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1、知识的意义: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对知识的学习:不同学习者对同一个命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只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意义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和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也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面对新信息、新概念和新命题,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解。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者认为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因而,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是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
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
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建构性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
建构性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②科学知识并无法地归纳世界的法则,无法当作便用,一用就鬼神,而是须要针对具体内容情境展开再缔造。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的自学观。
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存有具备以下三个关键特征:①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社会互动性。
自学就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予而内化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控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一个自学共同体的合作协作去顺利完成。
③情境性。
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知识是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学无法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而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尚无经验中“生长”出来代莱科学知识经验。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并提出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假设和理解原则,探索实际学习者的概念
构建,从而推动学习者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种教学观点。
它强调,学习者根据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提出问题和试验来解决问题,再根据获得的结果进行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知识观崇尚学习者自主性、主动性。
在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教
师作为一种引导性资源,引导学习者构建有价值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真正培养学习者创造力、推理能力与研究能力,最终发展学习者的思维与行为。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学习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知识,而且针对个体认知
差异,学习者应该运用将知识抽象化的思考技巧,从理论层面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授予学习者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给予学习者运用新学习和推理手段和技能的良好环境。
总得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学习者是主体,他们需要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推理和思考来学习,教师负责制定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获得更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视为一个个体内外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观点包括:1) 知识是一个主观的个体构建过程;2) 知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3) 知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通过解释和理解外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先前经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经验对于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认为知识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领域,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发展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观的个体过程,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构建的知识会有所不同,这使得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互动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首先,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构建知识。
其次,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此外,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
知识是动态的、个体化的,不断随着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共同构建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建构主义者(特别是一些激进的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被不断地“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因此,教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倾向,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某称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观性。
知识的动态性是指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知识动态性的表现。
例如布鲁诺反驳教会的地心说观点,坚持宣扬日心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虽然日心说在当时是相对进步的理论,但在今天看来,日心说也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知识的主观性是指每个人对同一现象都有不同的理解,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一个人肚子疼,去医院看病,如果他看的是西医,医生可能会说这是胃炎,是因为胃里面有病菌,需要打针、吃药才能治好。
如果他看的是中医,医生会说这是因为肝脾不和,需要吃草药调理身体。
在这里,肚子疼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治疗却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创造出来的。
所以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所做出的暂时性的假设和解释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
斯滕伯格
科恩伯格
卡茨
维果次基
关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基本观点
1.知识不 是对现实 客观的反 映。
2.知识不 能绝对无 误地概括 世界的法 则。
3.学习不 可能以实 体形式存 在于个体 之外。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四大原则
主动性原则
协作性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派别
心理建构主义
谢谢观赏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2.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3.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 习效果和效率有重要影响 注重学习者学习态 度和习惯的培养 以学习者为中心 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 境下进行能动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建构主义
情境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学上的应用
学生
学生是认知的主 动者,是知识与 意义的诠释者, 创造者,发明者 以及问题的探究 者
教师
教师则是问题 情境的设计者, 讨论沟通的引 导者和协调者, 以及知识的促 进者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重视学生的 主动性,把学生视 为社会实践的参与 者,指导学生主动 地做出合理的,正 确的判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