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
1.2 教学内容1.2.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1.2.2 声音的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3 声音的产生原理: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1.4.2 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物理特性。
1.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振动方式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2.2.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2.3 声音的传播损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2.4.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
2.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声音传播损失的原因。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掌握回声和混响的区别。
3.2 教学内容3.2.1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反射现象。
3.2.2 回声:声音反射后返回原点的现象。
3.2.3 混响:声音在多个反射面之间反复反射的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反射的兴趣。
3.4.2 讲解声音的反射、回声和混响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方式3.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4.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进修a.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b. 声波的传播方式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c. 不同媒质中声波的传播特点在固体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更快更遥,因为这些介质的分子更密集,能够更好地传递震动。
而在空气中,声波传播距离较短,容易被阻挡或衰减。
d. 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声音在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电话通讯、音乐演奏、语音识别等。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声音技术。
3.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 声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c. 举例说明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传播的原因。
五、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六、导学反馈1. 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学生根据延伸阅读内容,拓展对声音科学的知识。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的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导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四、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加深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诠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原理。
五、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规律;
2.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周围的声音现象,分析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导学反馈: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一个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不息进修,不息进步。
愿大家都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经受的人才!。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原理。
2. 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其速度。
3.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 声音特征的辨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思考。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产生的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音叉、尺子等物体的振动情况,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三、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 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并辨别三个特征。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三个特征。
2. 教师点评并补充,强调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原理。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传播的现象,如隔墙传声、水中的声音等。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声音在空气、水等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三、学习声音的传播速度1. 教师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了解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其速度。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b.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要素:介质、振动和传播的方式;c.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d.掌握声音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a.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b.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团队意识;c.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入话题:再现一个撞钟场景,让学生聆听钟声,探究声音的传播。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a.实验一:利用橡皮筋和铅笔盒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橡皮筋的振动特点。
b.实验二:利用音叉和铁片产生声音,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音叉的振动特点。
c.引导学生总结乐器和声音的共同的特点,引出声音的产生要素。
3.探究声音的传播(30分钟):a.实验三:利用杯子和弦线,通过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b.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提问:声音是怎样传递给我们的?c.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声音传播的方式。
4.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2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速度的问题,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b.实验四:利用钟声和震动弦线的方式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列示在教室黑板上。
5.探究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2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反射、折射和干涉的问题,提问:声音可以反射、折射和干涉吗?b.实验五:利用扩音器和墙壁,观察声音反射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c.实验六:利用长形水槽和弦线,观察声音折射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声音发生和传播实验教案
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信息,也是人类社会必须依赖的媒介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探究和研究的领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声音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一、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并掌握实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产生的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压缩和稀薄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一般而言,更高频率的振动会产生更高频率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调。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振动的幅度。
2. 声音传播的原理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频率都会受到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沿着其宏观传播的方向互相挤压而传播的。
这种声波是纵向波,会在传播中发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3. 实验内容(1)通过碗中倒水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2)通过吹哨子的实验来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3)通过调整音量大小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强度。
三、实验步骤1. 碗中倒水实验(1)将一只空碗倒扣放置桌子上;(2)用玻璃棒轻敲碗的边缘,产生声音;(3)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敲击碗的边缘,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吹哨子实验(1)准备一只哨子,吹响不同频率的声音;(2)观察声音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3. 音量大小实验(1)播放相同的声音,逐渐调整音量大小;(2)观察声音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效果通过实验的形式,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相信,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声音发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一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对于水的三态,也是如此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思考P10可回家查找资料布置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第二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部分:分析教材一、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15oC)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学习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用具:教师用具:音叉,音锤,共鸣箱,扬声器,收录机,玻璃钟罩,抽气机,土电话,(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铜线做成),水和水糟,投影仪,队鼓。
学生用具:音锤,音叉,套有橡皮筋的竹板四、教学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手段突破难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实验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视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完这节的知识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新课1、声音的产生师: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演示:将一些小纸条的一端粘一纸球,另一端粘在扬声器的纸盆上,纸盆上放一些小纸球,观察扬声器械不发声时纸球的状态,使扬声器发声音,观察纸球的状态。
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球在跳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2-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电子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备课时间
9、19
课时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三)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试着证明这个猜想。
6、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7、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问题解决】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测距离发声处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s)就等于声速(v)与原声和回声的间隔(t)的乘积的一半.式子:s=1/2v·t.
5、科学世界
【达标训练】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传入人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能够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学习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4.声音的应用三、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传播的规律。
四、学习过程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形成压缩区和稀疏区,从而产生声音。
例如,当我们敲打一块木头时,木头会振动,空气被挤压和稀疏,从而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机械波。
机械波是一种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现象。
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别人的耳朵中。
在传播过程中,声音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振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压缩区和稀疏区的形成: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形成压缩区和稀疏区;•压缩区和稀疏区的传播:压缩区和稀疏区会依次传播,形成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由声音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长短:声音的长短由声音的持续时间决定,持续时间越长声音越长,持续时间越短声音越短。
4.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通信:电话、对讲机等都是利用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的;•音乐:音乐是利用声音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的;•警报:警笛、火警报警器等都是通过发出大声的声音来引起注意的。
五、学习小结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具有高低、强弱和长短等特性,可以应用于通信、音乐和警报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以及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以及声音的计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声现象第一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3. 能够诠释声音传播中的声音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预习问题1.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有何不同?3. 什么是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4. 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设计实际应用?三、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至人耳,人耳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产生听觉感知。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为1500m/s,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2. 声音的传播特点- 声音是横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3.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声音在遇到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可能发生折射现象。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4. 声音的应用- 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可以设计声波雷达、超声波医学影像等实际应用。
四、教室练习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若一声波从源头发出后经过1秒钟传播至接收器,求声音传播的距离。
2. 一束声波在水中传播时遇到边界发生反射,入射角为30°,求反射角度。
3. 当声波穿过一个小孔时发生衍射,若波长为0.1m,小孔直径为0.05m,求衍射角度。
4. 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设计一个可以检测车辆行驶速度的设备?五、拓展延伸1. 探究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 了解声音传播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共振现象。
3. 钻研声音在声学器械中的应用,如扬声器、麦克风等。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理解了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3.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三、学习重点1.声音的本质是物体的振动;2.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四、学习方法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2.记录实验数据;3.思考和总结。
五、学习过程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这个过程。
实验1:搓擦带来的声音准备一根橡皮擦和一段木棍,用力搓擦橡皮擦和木棍的表面,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橡皮擦和木棍擦擦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橡皮擦或木棍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实验2:敲击产生的声音准备一支铅笔或书写笔,用手指轻轻敲击铅笔或书写笔的一端,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敲击铅笔或书写笔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铅笔或书写笔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也会产生声音。
实验3:弹奏乐器产生的声音准备一件乐器,如吉他、钢琴或小提琴等,在正确的位置弹奏乐器的弦或键,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实验记录: - 弹奏乐器产生的声音:(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乐器的弦或键受到力的作用产生振动时,也会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声音的传播。
实验4: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准备一个长长的实验台或桌子,找一个铁制的物体,如铁匙或铁慎,用力敲击铁制物体,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记录: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情况:(填写实际观察到的声音传播特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非常快,并且传播距离较远。
实验5: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准备一个杯子,将杯子里装满水,用手指蘸湿并轻轻摩擦杯口,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情况。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学案)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学习过程:一、声音的产生1、【小组活动1】:请使用橡皮筋、尺、桌子发出声音(活动要求:①、在学案上记录发声方法,比一比哪一组的发声形式最多。
②、总结出你所使用的发声方式的共同点。
)2、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小组活动2】你来敲我来听:通过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声音能在中传播1、通过以上实验与实例可知:、和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能传声吗?(观察课本7页,图1-12所示实验)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当抽到一定程度时听到铃声。
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听到铃声。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
3、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4、回声(声波的反射现象):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②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υ关系为:υ固υ液υ气③另外你还发现的规律有:中考前站:(每个空或选项10分,总分100分)1、伏下身用耳贴着铁轨的人总比站着的人先听到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这是因为()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C、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较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3、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能够传声,“隔墙有耳”表明也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约增加米。
4、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是以的形式传播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5、王强面对以高山大喊,4s后他听到自己的回声,王强距高山约有()A.340m B.1360m C.170m D.680m,6、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
3. 能够诠释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三、导学步骤
1. 预习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声音传播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 进修任务一: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当一个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下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声音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3. 进修任务二:声音的传播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碰撞传递的,传播速度约为343m/s。
-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速度更快,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更近。
- 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4. 进修任务三: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 声音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由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引起的。
- 声音传播的距离受到噪音、障碍物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声音衰减的现象。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进修了声音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和规律。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加深对声音的理解,探索更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姓名班级学号【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重难点分析】重点: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传播速度【知识要点】1.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产生的原因:固、液、气振动时都可以发出声音;3.声波: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是声音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声音在固、液、气中都可以传播,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声音传播的速度:声波在介质中单位时间里所通过的距离;特点:a.声音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变;b.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一般比气体中快;c.在15℃的空气里面,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5.回声:当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障碍物之后,会反射回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回声。
当原声和反射回来的声音时间间隔超过 0.1 秒,人就能区分原声和反射回来的声音。
6. 声波的应用:医疗上运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科学家用声音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等;【预习知识】一、声音的产生1、是声源,做为声源的物质一定在。
物质只有才能发声。
2、如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_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
实验中的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3、树叶沙沙,流水叮咚,北风呼呼说明、、振动都能发出声音,都可以做为。
二、声音的传播1、书本实验:声音的传播将一只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电铃发出声音,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越来越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越来越,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2、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但不能在传播。
3、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否像我们在地球上那样交流?为什么?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交流的?4、许多科幻片都有在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5、声音在不同介质和温度下,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米。
声音传播速度规律是:1、2、6、如果在空自来水管的一端用物体敲击一下,则在另一端可以听到次敲击声。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1、声波的形式展现:会跳舞的蜡烛、七彩弹簧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形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空气疏密相间的将声波向远处传播。
3、声波的作用四、回声——声音的反射1、当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障碍物之后,会回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当原声和发射回来的声音时间间隔超过0.1 秒,人就能区分原声和反射回来的声音。
2、科学家为了在海洋中打捞沉船,必须知道沉船的深度,因此科学家利用声纳来测深度,声纳向海底沉船发出一个声音后,经6秒钟收到回声,那么沉船深度是(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每秒1500米)【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人说话时发声靠声带的__________,学生上课时听到同学的发言,通常这声音是靠__________传播来的。
2.为不忘国耻,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福州沦陷日,组织防空警报演练。
市民听到的警报声是由警报器的发声体产生_______发出的。
3.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他用一根棒来听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当琴弦振动而发声时振动就通过和传入耳中。
4.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中传播.5.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米/秒,北宋时代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啼声,这是因为_____ 6.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
不过蛇能通过身体感受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所产生的振动,从而“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传声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7.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体、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生的。
二、选择题1.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2.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液体中不能传播C.声音在固体中不能传播 D.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4.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A.温度越高,声速越快B.温度越低,声速越快C.温度与声速快慢无关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5.下列关于声音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的神经振动C.声音在水中传播最快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C.在0℃时,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相同D.在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的要大三、综合题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相应温度下传播速度的大小,请阅读表格,写出两条声音传播的特点。
物质 温度/℃ 每秒传播路程/米 物质 温度/℃ 每秒传播路程/米 空气-10 325 水 0 1450 0 331 铁 0 4900 20 344 铜 0 3800 30349松木3320(1) ; (2) 。
【课后练习】1.把一只闹钟放在可抽气的玻璃罩内,如果闹钟正闹响,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则( ) A.钟声逐渐增强 B. 钟声逐渐减弱 C. 钟声逐渐减弱,后来逐渐增强 D.无法确定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的弦只要张紧就能发声B.被埋在废墟里的人用硬物敲击墙壁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C.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掌声则不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3.下列现象中与声音的传播无关的是( ).A .人站在地面可听见高空飞行的飞机的轰鸣声B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诱捕鱼群C .通过长途电话可方便地与远方客人交谈D .用二个圆盒,一根细棉线制成的“土电话”可以传声 4.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B .液体的振动不会发出声音C .液体、气体的振动不会发出声音D .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5.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 .声音在液体中不能传播C .声音在固体中不能传播D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6.在25摄氏度的环境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松木 D .铁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宇航员在月球上什么也听不见是因为月球上的物体不会振动;B 、声音在炎热的夏季比寒冷的冬天传播慢一些;C 、只要有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 、吹笛子发声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
8.对于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有如下说法,其中肯定错误的是( ) A 声源一定是振动的物体 B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C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D 真空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大9.“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声音。
我们把 的物体叫做声源 。
10.大鼓被击打后发声时,用手按住鼓面,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距离 较长 长 短响度 较响 较响 弱11、如图所示,把一敲响的音叉与一悬挂的泡沫小球接触时。
发现小球被_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____,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
12、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将声源的___________向四周传播。
13.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用榔头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14.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来,已知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那么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为()A、340米B、170米C、34米D、17米15.小华把耳朵贴在50米长的铁管的一端,另一名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次铁管,小华先后听到两次响声,这两次响声相差秒。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铁管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16、有一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5秒才听到雷声,则观察者离闪电处的距离是米。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340米,不计闪电传播时间)17、一辆卡车正沿平直公路匀速向前行驶,正前方有一座高山,卡车的速度是每秒20米,声速是每秒340米,途中司机按了一次喇叭,3秒后司机听到回声。
司机按喇叭时卡车到山脚的距离是多少米?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B 点拔: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2.B 点拔:停止撞击后大钟任有轻微震动,会产生声音。
3.C 点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4.A 点拔: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5.D 点拔: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改变温度可以使声音的速度大于或者小于340m/s。
6.C 点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填空1.振动、空气2.震动3.棒、牙齿4.水5.340、声音可以通过地面(固体)传播6.固体7.固、气三、综合题1.机械闹钟、B、泡沫>衣服>锡箔纸点拔:音叉释放的声音响度太小因此不适合这个实验2.(1)在空气(同一物质)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路程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2)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每秒传播路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