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新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第二课时
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
⑴同段:写都景写的了异荷塘同四。周(景阅物读,比写了较树后、回小答路)。
(2)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 略写。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 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再 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 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 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 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 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 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 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 尽而意无穷。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
首先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用来描写 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袅 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 荷花含苞待放, 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 命力。
这一句运用了通感修辞,由嗅觉向听觉 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 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 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 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 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 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来。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 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⑴同段:写都景写的了异荷塘同四。周(景阅物读,比写了较树后、回小答路)。
(2)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 略写。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 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路灯光,再 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 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 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 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 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 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 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 尽而意无穷。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
首先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用来描写 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袅 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 荷花含苞待放, 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 命力。
这一句运用了通感修辞,由嗅觉向听觉 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 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 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 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 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 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来。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 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课件
同学们,当你忧伤彷徨时,当你踌躇满志 时,你将用什么样的景来诠释你的情与志呢? 请用200左右的文字描绘你的精神家园。
第二课时
学习领会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理解文中动词、叠音词运用的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袅娜地开着
羞涩地打着朵儿
一、鉴赏叠词美
请品味出文中叠音词的运用效果——
静 静 地 泻 在 这 一 片 叶 子 和 花 上
薄 薄 的 清 雾 浮 起 荷 塘 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
_
_
洗:表现月光的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下的轻飘柔美的 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在 牛 乳 中 洗 过 笼 着 轻 纱 的 梦
图画
想象法
想象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
弥望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 氛围。
二、鉴赏修辞美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 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 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组卷网
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听朗读,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找出作者的游踪。 2.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3.展开想象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从朗读者时抑时扬的语 调中感受作者或哀愁或喜悦的情感波动。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PPT精品课件
•
怎么盼来/
•
千年/金玉良缘的期待?
•
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永恒的情缘/
•
化蝶/许下的真爱。
•
在世外桃源/里轮回明白。
•
眷恋/一世情缘,谱写/最美天籁。
•
相信我,不变的真爱!
•
千百世的化蝶轮回徘徊,
•
千万次的双翼分合成对,
•
真爱无悔,
•
千锤百炼铸真爱!
•
看着你,不老的表白!
•
千百世的回眸许愿,
•
千万回的舞起双翼,
颜色:阴阴的 远山 ——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 路灯光
数量:一两点 亮度:没精打采的
} 蝉声
最热闹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妙用“细细分”,回答下述问题: 从课文内容看,朱自清先生是边走边看 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及物联想。看到眼前的荷塘美景,自然生发联 想。
清香 歌 声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对博喻“细细‘分’”
• 提示: • 博喻分为哪些部分? • 文本里哪些语句属于博喻?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
种姿态。
对通感的“细细‘分’”
• 提示: • 通感分为哪些部分?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 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 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 移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课件( 共40张 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课件( 共40张 ppt)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1 荷塘月色 课件
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幽僻 (pì ) . 霎 时(shà) . 踱 步(duó ) 酣 睡(hān) . . 煤屑 (xiè) 弥 望(mí ) . .
斑驳 (bān bó) 倩 影(qiàn) 媛 女(yuàn) .. . . 敛裾 (jū) 梵婀 玲(fàn ē) . ..
(2)多音字 独处(chǔ) 处所(chù)
要点导读
1.文章表现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有哪些?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结 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②《荷塘月色》的 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 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 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 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作用? 提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 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 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 后三句紧接着自然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 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 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6
荷塘月色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
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
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
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
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
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
通感手法
问题探究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
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
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
艺术特色
1、构思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
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 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 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 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 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 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 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 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 “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 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 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 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 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 可贵境界。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共19张PPT)
辨别多音字(组词)
chŭ 独处
处
chù 妙处
mài 脉络
脉
mò 含情脉脉
二、互学(30% )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
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 回答。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3、朗读课文,边读边作圈点勾画,勾出表明作 者行踪的词句(抓行踪的动词和表行踪地点的名 词)和直接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B)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
A、这是独处的妙处
B、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C、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花香(嗅觉) --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 象。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静
的
缕缕 ( 荷香 )
幽
荷
渺茫的歌声似的
雅
塘
(通感)
( 波痕 )一道凝碧
宁 静
动
( 流水 )看不见的 脉脉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最新 新人教版 必修2 公开课课件 第1课 荷塘月色课件
目、光辉灿烂;②形容显著出色。
2.深深的竹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曼延的尽 头,那个花草掩映、人迹稀少的( 茅庐。(偏僻、幽僻) 辨析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幽僻:指 昏暗而僻静。 )之地,便是先生修身的
3.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它是说一篇文章如果 没有文采,流行得便不会长久,你这篇文章,立意虽然不错, 但语言上却失于粗糙,还需( )润色。(点缀、点染)
戏 哈
答案
嬉 嘻
悠 幽
泄 泻
缈 渺
班 斑
采 彩
露 漏
弦 旋
词语辨用 1.从经历2013年四盘联动的恢弘,到再创2014年的 ( 煌) 辨析 斑斓:形容色彩交错,灿烂鲜明。辉煌:①光彩夺 ),一次次的开盘热销证明了巨华地产的实力。(斑斓、辉
辨析 点缀:①衬托,装饰,使好看;②装点门面。点 染:比喻文字上修饰,渲染。
4.白云飘飘,绿苇摇摇;垂柳婆娑,水雾轻绕;归鸟阵 阵,夕阳斜照。傍晚的白洋淀有着无尽的( 返。(风致、风韵) 辨析 风致:①指美好的容貌、举止;②风味、风趣。风 韵:指优美的姿态,多形容女子。 ),叫人流连忘
5.山顶上那(
)的木塔,便是我家乡的象征,闯荡天
下的游子们,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外多少年,这木塔的影子都 会印在他们的心中。(亭亭、婷婷) 辨析 亭亭:①形容高耸直立或身材修长的样子;②与 “婷婷”意同。婷婷:(人或花木)美好。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与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2.熟悉各种修辞手法,丰富语言储备。
能力目标 1.理解并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情感、 孕育主题的构思方法,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体会散文语言运用的精要、含蓄与深情的特点;学会 揣摩散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与情感。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荷塘月色》课件(共46张PPT)
第六段写什么? 选择了哪些描写对象? ………谁来告诉大家?
树 木 重重阴阴 (用浓墨) 隐隐约约 (用淡墨) 远山 荷塘四周(荷 塘外的月色) 灯 光 瞌睡的眼 (用比喻) 蝉 、蛙 热闹是它们 (动衬静) 幽静、迷蒙、冷清
选择对象 抓住特征 运用方法
远近高低
试析作者写蝉与蛙的叫声时,认为‚热闹 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原因
• 蝉声和蛙声使他感到无形的孤独和寂寞。为 什么会产生如此之痛呢?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 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 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 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 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 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 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 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这是一种对现实无法超 脱的感伤。月下荷塘固然美好,但自己却与它们 不是一体的,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 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国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 知识分子。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从事散文写 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 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 运动。1948年8月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中 优秀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 《威尼斯》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 炼、文笔秀丽著称。
幽 雅 恬 静
动静结合
由远及近
从上到下
的有 袅 娜 地 开 着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又 如正 碧如 天一 里粒 的粒 星的 星明 珠 ,
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共84张PPT)
行文思路1(行踪)
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行文思路2: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6 第四部分:7-8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依旧不宁静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 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想象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 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
思考1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参考:月下散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2:
作者的行踪如何?
参考2: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思考5: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必修2课件:1 荷塘月色(PPT)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 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
提示:文章对“妻”的叙写有两处:一处在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 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 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 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处意在表现、 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 的寂寥。“妻”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难于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 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 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 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
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 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 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 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 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 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2
下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荷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又 如正 碧如 天一 里粒 的粒 星的 星明
珠 ,
又 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
泻照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浮升 浮 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画印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
画 像是 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
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风味的。
学先辈风范 树我辈新姿
永
万
远
人
不
景
朽
仰
的
的
丰
人
碑
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
一 切 景 语 王皆 国情 维语
荷
朱 自 清
塘 月 色
1、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境 速 2、勾划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读
全 文
随 文 入
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 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 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
荷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又 如正 碧如 天一 里粒 的粒 星的 星明
珠 ,
又 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
泻照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浮升 浮 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画印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
画 像是 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
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风味的。
学先辈风范 树我辈新姿
永
万
远
人
不
景
朽
仰
的
的
丰
人
碑
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
一 切 景 语 王皆 国情 维语
荷
朱 自 清
塘 月 色
1、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境 速 2、勾划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读
全 文
随 文 入
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 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 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 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美在哪里? 写景美、语言美……
主要体现在哪几段?
—— 4、5、6 三段
写 景:
首先要选择描写对象 其次要抓住对象特征 再次要善用描写方法
第四段主要的描写对象有几个?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 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 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 描写?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突出了景物的哪 些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荷塘的四周
树木
远近高低
重重阴阴
隐隐约约
(用浓墨 ) 多、密
(用淡墨) 远
荷塘的四面,远远 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 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 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 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 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
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 象,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流动 的情态,给人以力量和动感, 化静为动,生动活泼。 “照”字则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且呆板没有新意。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 状态。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水 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 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 静中有动,且与“笼”形成 照应,能形成朦胧的意境。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是把人们的各 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 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 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思考:找出本段运用了通感手法的句子, 指出通感的用法以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讨论1: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 景物来描写?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突出了景 物的哪些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 水(荷韵)。 •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 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 • 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 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体现了 素淡朦胧,优美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 的喜悦之情。
赏析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 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这”指代什 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指 “不能朗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 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 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赏析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也能化静为动,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 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 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 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 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思考:用比喻拟人手法来写荷花有什么作用?
小 (上) 结 荷叶
视觉
( 田田 近 远 ) 像亭亭的
(下)
荷花
袅娜
荷香
嗅觉、听觉 缕缕
清香 仿佛远 处 高楼上 渺 茫的歌 声通感
荷波
脉脉
风致 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 的波痕
比喻静Biblioteka 中 有 动舞女的裙 比喻羞涩 羞涩 像明珠、 星星、美 人
比喻、拟人
修辞手法:通感
动
静
洗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下一种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状 态。
笼、梦
衬托月光的柔和、朦胧。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
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荷叶上投影的 月色的“倩影”——真且美。
小结: 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 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 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生 动逼真、活现。
•
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 更在于怎样写的。找出文中运用了那 些修辞手法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思考: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 叶子有什么妙处?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 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色彩与光华。
荷香和歌声的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 若无,轻淡缥缈。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 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嗅觉、 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 象和联想。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 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 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 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的?是怎样描写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月光)
如水静泻 薄雾浮起 牛乳洗过 梦笼轻纱 风味小睡
实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月影)
虚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朦 胧 和 谐
实 虚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主要体现在哪几段?
—— 4、5、6 三段
写 景:
首先要选择描写对象 其次要抓住对象特征 再次要善用描写方法
第四段主要的描写对象有几个? 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 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 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来 描写?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突出了景物的哪 些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荷塘的四周
树木
远近高低
重重阴阴
隐隐约约
(用浓墨 ) 多、密
(用淡墨) 远
荷塘的四面,远远 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 树,而杨柳最多。这些 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 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 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 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 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
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 象,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流动 的情态,给人以力量和动感, 化静为动,生动活泼。 “照”字则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且呆板没有新意。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 状态。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水 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 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 静中有动,且与“笼”形成 照应,能形成朦胧的意境。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是把人们的各 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 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 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思考:找出本段运用了通感手法的句子, 指出通感的用法以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讨论1:作者在第4段中选取了月下荷塘的哪些 景物来描写?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突出了景 物的哪些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 水(荷韵)。 •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 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 • 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 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体现了 素淡朦胧,优美宁静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 的喜悦之情。
赏析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 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这”指代什 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指 “不能朗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 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 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赏析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也能化静为动,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 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 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 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 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思考:用比喻拟人手法来写荷花有什么作用?
小 (上) 结 荷叶
视觉
( 田田 近 远 ) 像亭亭的
(下)
荷花
袅娜
荷香
嗅觉、听觉 缕缕
清香 仿佛远 处 高楼上 渺 茫的歌 声通感
荷波
脉脉
风致 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 的波痕
比喻静Biblioteka 中 有 动舞女的裙 比喻羞涩 羞涩 像明珠、 星星、美 人
比喻、拟人
修辞手法:通感
动
静
洗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下一种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状 态。
笼、梦
衬托月光的柔和、朦胧。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
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荷叶上投影的 月色的“倩影”——真且美。
小结: 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 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 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生 动逼真、活现。
•
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 更在于怎样写的。找出文中运用了那 些修辞手法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思考: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 叶子有什么妙处?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 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色彩与光华。
荷香和歌声的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 若无,轻淡缥缈。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 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嗅觉、 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 象和联想。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 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 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 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的?是怎样描写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月光)
如水静泻 薄雾浮起 牛乳洗过 梦笼轻纱 风味小睡
实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月影)
虚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朦 胧 和 谐
实 虚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