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干涉报告

合集下载

物理高二优质课光的波动性实验双缝干涉与衍射

物理高二优质课光的波动性实验双缝干涉与衍射

物理高二优质课光的波动性实验双缝干涉与衍射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光的波动性实验——双缝干涉与衍射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重点关注双缝干涉和衍射现象。

实验通过调整光源、屏幕、双缝和单缝的位置,以及调整双缝之间的距离,来观察和分析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波动性在双缝干涉和衍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引言:光既可以被看作粒子,也可以被看作波动。

光的波动性能够解释许多光现象,例如双缝干涉和衍射。

双缝干涉是指光通过双缝时,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衍射是指光通过缝隙或物体边缘产生弯曲扩散的现象。

这些现象对于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质非常重要。

材料与方法:1. 光源:使用一台稳定的白炽灯作为光源。

2. 屏幕:使用一块白色的屏幕作为接收光线的介质。

3. 双缝装置:使用一个带有双缝的装置,可自由调整缝隙的大小。

4. 单缝装置:使用一个带有单缝的装置,用于对比实验。

5. 尺子:用于测量双缝和单缝之间的距离。

6.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保证光源稳定。

2. 将屏幕放置在光源的对面,并调整屏幕位置,使其与光源保持适当的距离。

3. 安装双缝装置,并调整双缝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实验做好准备。

4. 打开光源,记录下双缝干涉的明暗条纹。

5. 将双缝装置更换为单缝装置,再次记录下明暗条纹。

6. 分析和比较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双缝干涉条纹以及扩散的单缝衍射现象。

通过调整双缝之间的距离,我们发现干涉条纹的间距会发生变化。

我们还发现,当双缝之间的距离非常小,接近波长的大小时,干涉条纹会更加密集,颜色更加明亮。

而当双缝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波长时,干涉条纹会相对稀疏,颜色也更加暗淡。

通过对单缝衍射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光通过缝隙后会呈现出波动性的特点,光线会以半圆形扩散出去。

我们还注意到,单缝衍射的条纹相对于双缝干涉的条纹更加扩散,且颜色更加暗淡,这是因为单缝衍射中只有一条光线通过缝隙,而双缝干涉中有两条光线相互干涉,使条纹更加明亮。

分析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分析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
误差等。
探索新的实验方 法:尝试采用不 同的实验方法和 技术,以获得更 全面、准确的实
验结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
光源:单色光源,如激光
观察屏:记录干涉图案的屏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双缝:两个平行的狭缝,间距可调
操作过程:打开光源,调整双缝间 距,观察干涉图案
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现象:光子通过双缝后形成干涉条纹 实验结论:光子具有波动性 实验意义: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实验影响: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双缝干涉实验在量子力 学中的分析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双缝干涉实验的背景
02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干涉实 验
03
双缝干涉实验的意义和影 响
04
双缝干涉实验的争议和未 来研究
05
添加章节标题
双缝干涉实验的 背景
实验的起源和目的
起源:19世纪初,托马斯·杨提出双缝干涉实验,用于验证光的波动性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验证光的波动性,从而反驳光的粒子说 实验过程:光通过两个狭缝,形成干涉条纹 实验结果:观察到干涉条纹,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量子力学中的双 缝干涉实验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量子力学是研 究微观世界的
物理理论
量子力学的基 本概念包括波 函数、概率密 度、态叠加等
量子力学中的 粒子可以同时 处于多个状态,
即量子叠加
量子力学中的 粒子可以穿过 障碍物,即量
子隧道效应
双缝干涉实验在量子力学中的描述
实验目的:验证量子力学 中的波粒二象性
双缝干涉实验的 意义和影响
对量子力学理论的意义

光波双缝干扰实验报告

光波双缝干扰实验报告

光波双缝干扰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观察光波经过双缝实验装置后产生的干涉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波动理论。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双缝装置、检测屏和测量设备。

光源选取为激光器,保证光源的单色性和相干性。

双缝装置是由两个相互平行的狭缝构成,其间距可调节。

检测屏是一个平坦的屏幕,上面放置了光敏探测器。

测量设备选取了合适的光强计,用于检测干涉光强。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调整好实验装置,使光源照射在双缝上,并将检测屏放置在一定的观察位置上。

然后,通过调节双缝的间距,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出现。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检测屏的位置和旋转角度,以获取清晰的实验数据。

最后,使用光强计测量不同位置处的干涉光强,记录下实验结果。

在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相邻两条等级的间距d:d = λL / (m * D)其中,λ为激光的波长,L为双缝与检测屏的距离,m为等级数,D为双缝间距。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双缝间距D:D = λL / (m * d)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干涉条纹的亮度随着距离中心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呈现出明暗交替的特征。

其次,当m的值增大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小,即更为密集,且相邻两条等级的间距d也随之变小。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波动理论的验证:光波通过双缝装置后,在检测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干涉条纹,这与波动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

总结而言,光波双缝干扰实验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验证了波动理论在光学领域的适用性。

这个实验为我们深入理解光波的行为和特性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也为光学实际应用中的干涉现象提供了基础实验支持。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三报告——双缝干涉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三报告——双缝干涉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三报告——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实验1. 实验原理如右图所示,当一平面波垂直入射到一金属板的两条狭缝上时,则每一条狭缝就是次级波波源。

由同一波源到达两缝后所发出的次级波是相干波,因此在金属板后面的空间中将产生干涉现象。

当然,当光通过每条缝时也会出现前面所讨论过的衍射现象,因此这项实验是干涉和衍射两者结合的结果,为重点研究干涉的结果,可以通过控制波长和缝隙宽度来使衍射的现象减弱。

假设b 为双缝的间距,a 仍为缝宽,取a 尽量接近波长λ。

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取较大的b 时,干涉强度受单缝衍射的影响较小,反之,当b 较小时,干涉强度受单缝衍射影响较大。

干涉加强的角度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处:1sin []K a b λϕ-⨯=+式中K=1,2,…;干涉减弱的角度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处:1(21)sin []2()K a b λϕ-+⨯=+式中K=1,2,…。

只要a 、b 选取合理,可以只对1级极大的干涉角和0级极小的干涉角进行讨论。

2.实验步骤实验平台搭接如上调整双缝板的缝宽到所需大小,将狭缝板放到支座上,使板面与小圆盘上的90-90刻线一致。

固定臂的指针指在小平台的180刻度处。

调整信号电平使数据采集仪接近满刻度。

(注意:双缝板的两面材料不同)开始实验前,检查实验装置状态,注意仪器保护。

(尤其三厘米固态信号源)察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的“等幅”和“方波”档的设置,将数据采集仪的“等幅/方波”设置按钮等同于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的设置。

由于双缝板横向尺寸有限,b选取较大时,接收端转角过大,易使微波直接被接收端接收,使数据产生偏差。

在主菜单页面点击“双缝干涉实验”,弹出“建议提示框”,这是软件建议选择的“采集点数”和“脉冲通道”,单击“OK” 进入“输入采集参数”界面。

本实验默认选取通道1作为光栅通道插座和数据采集仪的数据接口。

采集点数可根据提示选取。

在“输入采集参数”界面点击“试采集”按钮,可预览采集过程。

试采集后,若开始“正式采集”,务必要把实验装置恢复到实验的初始状态,方可继续进行“正式采集”工作!本实验采集180个点,采集结束后,可对数据进行保存,点击“保存数据”按钮进行保存。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杨氏双缝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光路调整方法。

3. 观察双缝干涉现象,并掌握光波波长的一种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托马斯·杨于1801年设计的一个经典实验,用以证明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原理基于光的干涉现象,即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实验中,单色光通过两个非常接近的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是由于两束光波在经过狭缝后发生相位差,从而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三、实验器材1. 杨氏双缝干涉仪一台(WSY-6-0.5mm)2. 测微目镜一个(0.01mm)3. 钠灯光源一套4. 硬纸板一块5. 刻度尺一把6. 画笔一支四、实验步骤1. 将杨氏双缝干涉仪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至水平状态。

2. 将钠灯光源置于干涉仪的一端,调整光源位置,确保光束垂直照射到狭缝上。

3. 使用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调整狭缝间距和屏幕距离,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4. 使用刻度尺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5. 改变狭缝间距和屏幕距离,重复实验步骤,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干涉条纹间距。

6.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光波的波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

2.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

实验结果显示,钠光的波长约为589nm。

3. 改变狭缝间距和屏幕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发生变化,说明干涉条纹间距与狭缝间距和屏幕距离有关。

六、实验总结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为光的波动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2.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狭缝间距和屏幕距离,可以观察到不同条件下的干涉条纹,加深了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3. 本实验为光波波长的一种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干涉仪的稳定,避免振动影响实验结果。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并测量光的波长。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对光学现象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该实验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初提出,通过将单色光照射在具有两条狭缝的屏幕上,观察其产生的干涉条纹,从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波动理论,当单色光照射在两条狭缝上时,光会在狭缝之间产生干涉。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的叠加,产生具有特定频率和相位的波峰和波谷。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来自两条狭缝的光波在屏幕上产生重叠,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来计算光的波长。

三、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激光器(或单色光源)、双缝装置、屏幕、尺子、测量显微镜(可选)。

将激光器放置在双缝装置的一侧,屏幕放置在双缝装置的另一侧。

调整激光器的位置,使光线照射在双缝装置上。

打开激光器,调整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使光线照射在双缝装置上产生明显的干涉条纹。

使用测量显微镜(可选)观察干涉条纹,并使用尺子测量条纹间距。

记下测量结果。

改变激光器的波长(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光波长),重复步骤3和4,记下测量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光的波长。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观察到明显的干涉条纹,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质。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可以通过测量条纹间距计算光的波长。

通过改变激光器的波长,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间距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干涉条纹间距。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不同波长光的波长。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则说明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成功。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差较大,则说明实验操作存在误差,需要进行改进。

五、结论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了光的波长。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直观观察光波的干涉现象,验证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干涉条纹规律,进一步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光的波动性质来进行干涉实验的经典实验之一。

在实际搭建的实验装置中,光源发出的光波经过双缝后形成的两列光波相互干涉,最终形成干涉条纹。

当两列光波相位差为定值时,在干涉屏上呈现出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根据双缝干涉的理论公式可以推导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源:激光或者单色光源2. 双缝装置:包括双缝光栅或者双缝片3. 干涉屏:用于观察干涉条纹4. 调节装置:用于调整双缝间距5. 尺子:测量双缝间距6. 实验记录工具:如实验笔记本、计算机等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适当位置,使光波通过双缝装置后直射到干涉屏上。

2. 调节双缝间距,使其符合实验要求,通常可以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3. 观察干涉屏上的干涉条纹现象,并记录下干涉条纹的数量和间距。

4.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利用双缝干涉的理论公式,计算出波长、双缝间距等参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得,干涉条纹呈现出明暗相间、等间距分布的规律性。

在实验记录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双缝干涉的理论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光波的波长、双缝间距等参数。

结论:本实验利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观察到光波的干涉现象,验证了双缝干涉的规律性,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论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与光的波动性质的基本特征相符合。

思考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光的波动性质,并验证了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干涉规律。

未来,可以通过改变双缝间距、光源波长等参数,进一步探究其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加深对光的波动性质的认识。

也可以结合其他干涉实验,深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为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实验数据和支持。

双缝实验_测量实验报告

双缝实验_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双缝干涉现象,了解光的波动性。

2. 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3.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当单色光通过双缝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中使用的公式为:λ = d Δy / D其中,λ为光的波长,d为双缝间距,Δy为相邻两条亮或暗条纹的间距,D为双缝到屏幕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1. 单色光源:激光笔或钠光灯2. 双缝板:由两个平行狭缝组成3. 屏幕板:用于观察干涉条纹4. 光具座:用于固定实验器材5. 刻度尺:用于测量条纹间距四、实验步骤1. 将单色光源、双缝板、屏幕板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确保光源中心与双缝板中心对齐。

2. 打开单色光源,调节光源强度,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3. 观察干涉条纹,并记录下干涉条纹的间距Δy。

4. 测量双缝间距d和双缝到屏幕的距离D。

5. 根据公式λ = d Δy / D,计算光的波长。

五、实验数据1. 双缝间距d = 0.5 mm2.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D = 1 m3. 干涉条纹间距Δy = 5 mm六、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光的波长λ为:λ = 0.5 mm 5 mm / 1 m = 2.5 10^-3 m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光源的稳定性,避免因光源波动而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中使用的双缝间距和双缝到屏幕的距离应尽量准确,以减小误差。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误差、仪器精度等因素引起的。

八、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双缝干涉现象,并测量了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波动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可以测量光的波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探究双缝干涉的特点实验报告单

探究双缝干涉的特点实验报告单

探究双缝干涉的特点实验报告单1. 实验目的探究双缝干涉实验的特点和规律。

2. 实验器材- 一块有双缝的干涉板- 一台光源- 一张屏幕- 一支尺子- 一支测量工具(如卡尺或游标卡尺)3. 实验步骤1. 将干涉板平放在桌面上。

2. 将光源置于干涉板的一侧,使光通过双缝。

3. 在干涉板另一侧的屏幕上观察到明暗条纹。

4. 使用尺子或测量工具测量相邻两个亮纹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改变光源位置,观察明暗条纹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所记录的明暗条纹的距离和变化情况,总结以下实验结果:- 当双缝间距相对较大时,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较大,条纹较宽。

- 当双缝间距相对较小时,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较小,条纹较窄。

5.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缝干涉现象的特点如下:- 双缝间距越大,干涉条纹越宽。

这是因为光波通过双缝后,在屏幕上产生干涉,双缝间距越大,干涉程度越明显,条纹间距也就越大。

- 双缝间距越小,干涉条纹越窄。

这是因为双缝间距越小,干涉程度越微弱,条纹间距也就越小。

6. 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双缝干涉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光波通过两个紧密排列的缝隙时,会在屏幕上产生干涉现象。

- 双缝干涉的特点是,双缝间距越大,产生的干涉条纹越宽,双缝间距越小,产生的干涉条纹越窄。

7.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本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光源稳定,避免发生光源抖动或移动的情况。

- 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8. 参考资料无。

原子双缝实验报告(3篇)

原子双缝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原子双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原子双缝实验的操作技能;3. 分析原子双缝实验的结果,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原子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它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干涉现象。

实验的基本原理如下:1. 将原子束射向一个带有两个狭缝的挡板,原子束通过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2. 通过改变狭缝的间距、原子束的强度等参数,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从而分析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器材1. 原子束发生器;2. 双缝挡板;3. 屏幕及测量装置;4. 激光器;5. 摄像机;6. 数据采集系统。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原子束发生器,使其产生稳定的原子束;2. 将原子束射向双缝挡板,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3. 改变狭缝的间距、原子束的强度等参数,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4. 利用摄像机和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实验数据;5.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双缝挡板后,屏幕上形成了明显的干涉条纹,这表明原子束通过狭缝后发生了干涉现象;2. 当改变狭缝间距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发生改变,这符合量子力学中干涉条纹的公式;3. 当改变原子束的强度时,干涉条纹的亮度发生改变,但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保持不变,这表明原子束在通过狭缝时遵循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六、结论1. 原子双缝实验验证了量子力学中的干涉现象,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2. 实验结果表明,原子在通过狭缝时,遵循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表现出波粒二象性;3. 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原子双缝实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实验结果使我认识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量子力学领域的奥秘,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第2篇实验目的:1. 验证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波粒二象性。

双缝干涉的实验研究

双缝干涉的实验研究
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细胞的 光学特性和生物成像技术
天文学领域:研究天文现象 和宇宙结构的光学特性
双缝干涉实验在其他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光学实验:如杨 氏双缝干涉实验、 菲涅尔双缝干涉 实验等
量子力学实验: 如电子双缝干涉 实验、光子双缝 干涉实验等
声学实验:如声 波双缝干涉实验 、超声波双缝干 涉实验等
离有关
实验中,光通过两个 狭缝形成干涉条纹
实验结果证明了光的 波动性,推翻了牛顿
的微粒说
实验步骤
准备光源:使用 单色光源,如激 光
准备双缝:在光 源和观察屏之间 放置两个平行的 狭缝
调整双缝间距: 使两个狭缝之间 的距离略大于光 源的波长
观察干涉条纹: 在观察屏上观察 干涉条纹,分析 干涉条纹的特点 和变化规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双缝干涉实验研究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双缝干涉实验介绍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应用与拓展
1
双缝干涉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波动性
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实验基 础
实验原理
双缝干涉实验是研究 光的波动性的经典实

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亮 度与光的波长、缝间 距和缝到观察屏的距

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证明了光的波 动性
推动了量子力 学的发展
启发了科学家 对微观世界的
研究
对光学、电磁 学等领域产生
了深远影响
4
实验应用与拓展
双缝干涉实验的应用领域
电子学领域:研究电子的干 涉和衍射现象
量子力学领域:研究微观粒 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学领域:研究光的性质和 传播规律

双缝实验_相关实验报告

双缝实验_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双缝干涉实验现象,了解光的干涉原理;2. 通过实验,掌握光的双缝干涉规律,加深对波动光学基本概念的理解;3.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双缝干涉实验是波动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用以证明光具有波动性质。

当一束光通过两个狭缝时,两束光波在屏幕上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波的波长、双缝间距以及屏幕与双缝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原理如下:1. 光的波动性:光具有波动性质,能够产生干涉现象;2. 干涉条件:两束光波必须满足相干条件,即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3. 干涉条纹间距: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波的波长、双缝间距以及屏幕与双缝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源:激光器或白炽灯;2. 双缝板:两条平行狭缝;3. 平面镜:用于反射光束;4. 屏幕板:用于观察干涉条纹;5. 光具座:用于固定实验仪器;6. 米尺:用于测量距离;7. 秒表:用于计时。

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平行光;2. 将双缝板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双缝板使其与激光束垂直;3. 将平面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平面镜使其反射激光束;4. 将屏幕板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屏幕板使其与双缝板平行;5. 打开激光器,观察屏幕板上的干涉条纹;6. 记录干涉条纹的间距、明暗条纹的分布情况;7. 改变双缝间距、屏幕与双缝之间的距离,重复步骤5-6,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屏幕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2)随着双缝间距、屏幕与双缝之间距离的变化,干涉条纹间距发生改变;(3)当双缝间距减小时,干涉条纹间距增大;(4)当屏幕与双缝之间距离减小时,干涉条纹间距减小。

2. 分析:(1)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即光在通过双缝时发生干涉;(2)根据干涉原理,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波的波长、双缝间距以及屏幕与双缝之间的距离有关;(3)实验结果符合干涉条纹间距的变化规律。

实验报告_干涉

实验报告_干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3. 分析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由于光波的相位差而产生的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来观察干涉现象。

当一束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形成两束光波,这两束光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干涉。

当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2π时,光波相互加强,形成亮条纹;当相位差为奇数倍的π时,光波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波的波长、狭缝间距以及观察屏与狭缝的距离有关。

根据公式:Δx = λL/d其中,Δx为干涉条纹的间距,λ为光波的波长,L为观察屏与狭缝的距离,d为狭缝间距。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器2. 双缝装置3. 白色屏幕4. 粘贴纸5. 刻度尺6. 记录纸7.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对准双缝装置,确保激光束垂直于双缝。

2. 在双缝装置后面放置白色屏幕,调整距离,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3. 在屏幕上标记出干涉条纹的亮暗位置,并使用刻度尺测量条纹间距。

4. 重复步骤3,测量不同位置的干涉条纹间距。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明暗相间的条纹,且间距基本相等。

2. 通过测量,得到干涉条纹间距的平均值为Δx = 0.5 mm。

3. 根据实验原理,计算光波的波长λ = Δx d / L = 0.5 0.5 / 1 = 0.25 mm。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到了干涉现象,并通过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计算出了光波的波长。

实验结果表明,干涉现象是光波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光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激光器与双缝装置要保持垂直,以确保光束垂直于双缝。

2. 调整观察屏与双缝装置的距离,使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

3. 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时,要准确标记亮暗位置,并使用刻度尺测量条纹间距。

观察双缝实验报告

观察双缝实验报告

观察双缝实验报告引言双缝干涉实验是物理光学中的经典实验,通过观察光经过双缝后的干涉现象,可以得到波动性质的证据,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理解。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双缝实验的干涉条纹,进一步探究光的干涉现象。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用尺子测量双缝与光屏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 对实验环境进行控制,确保实验室光线暗淡且稳定。

2. 搭建实验装置:- 将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其能够发出稳定的、单色的光线。

我们选择使用一束激光光源。

- 在激光光源的正前方放置一个狭缝,使光通过后成为平行光。

- 在离光源一定距离的地方放置一个夹有两个狭缝的板子,调整狭缝的宽度和间距。

3. 进行观测:- 将一个白色屏幕放在离狭缝板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 用望远镜或肉眼来观察光屏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4. 测量数据:- 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

- 测量每个条纹的位置,以确定其与中心零级条纹之间的相对位置。

5. 分析数据:- 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像,通过分析图像得出干涉条纹的特征。

- 根据干涉条纹特征和已知的光的性质,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在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中,我们发现条纹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且随着距离中心零级条纹的远近而变化。

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双缝到光屏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远,干涉条纹越稀疏。

2. 干涉条纹的条数与双缝间隔的比例成正比,即双缝之间的间隔越小,干涉条纹越多。

这些结论与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相吻合。

根据光的波动性质,我们知道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光通过双缝时,它将分为两部分,然后再次干涉在一起。

干涉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有关,当光波长越短时,干涉条纹越密集。

而干涉条纹的条数与光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干涉条纹越多。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中,由于使用的光源并非单色光,可能会引入一些误差。

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双缝干涉实验报告双缝干涉实验报告引言:双缝干涉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探究光的波动性质。

通过将光通过两个狭缝,观察光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条纹,可以揭示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本实验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能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光的本质的理解。

实验目的:通过双缝干涉实验,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探究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和规律;验证干涉现象与波动理论的相符性。

实验原理:双缝干涉实验基于光的干涉现象。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时,光波在空间中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光的波动性质有关,光波的相位差决定了条纹的亮暗程度。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光源、双缝装置、屏幕和测量工具等。

光源可以选择激光或单色光源,确保光线单色且平行。

双缝装置包括两个狭缝,狭缝间距可调。

屏幕用于接收光线并观察干涉条纹。

测量工具可以使用尺子或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保证光线直射到双缝装置。

2. 调整双缝间距,使其合适。

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来确定狭缝间距。

3. 将屏幕放置在适当的位置,确保光线能够照射到屏幕上。

4. 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可以调整双缝间距或屏幕位置,以获得更清晰的条纹图案。

5. 记录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的特征,如亮暗程度、间距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形成是由光波的干涉引起的。

干涉条纹的亮暗程度与光波的相位差有关。

当两个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2π时,干涉条纹最亮;当相位差为奇数倍的π时,干涉条纹最暗。

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推导出波长的测量公式。

假设双缝间距为d,屏幕到双缝的距离为L,干涉条纹的间距为x。

根据几何关系,可以得到x与波长λ、双缝间距d和屏幕距离L的关系:x = λL / d。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和已知的实验参数,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改进与拓展:除了基本的双缝干涉实验,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和拓展,以进一步探索光的波动性质。

杨氏双缝实验报告doc

杨氏双缝实验报告doc

杨氏双缝实验报告篇一:杨氏双缝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杨氏双峰干涉现象,认识光的干涉。

(2)了解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相干光源的概念。

(3)掌握和熟悉各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仪器9 :延伸架 1:钠灯(加圆孔光阑)10:测微目镜架 2:透镜L1(f=50mm)11:测微目镜 3:二维架(sz-07)12:二维平移底座(sz-02) 4:可调狭缝s(sz-27)13:二维平移底座(sz-02) 5:透镜架(sz-08,加光阑)14:升降调节座(sz-03) 6:透镜L2(f=150mm)15:二维平移底座(sz-02) 7:双棱镜调节架(sz-41)16:升降调节座(sz-03) 8:双缝三,实验原理由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单缝s上,使单缝s成为实施本实验的缝光源。

由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原理可得出关系式△x= Lλ/d,其中△x 是像屏上条纹的宽度──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单位用mm;L是从第二级光源(杨氏狭缝)到显微镜焦平面的距离,单位用mm;λ是所用光线的波长,单位用nm;d是第二级光源(狭缝)的缝距(间隔),单位用mm。

四:实验步骤(1)调节各仪器使光屏上出现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2)使钠光通过透镜L1汇聚到狭缝s上,用透镜L2将s成像于测微目镜分划板M上,然后将双缝D置于L2近旁。

在调节好s,D和M的mm刻线平行,并适当调窄s之后,目镜视场出现便于观察的杨氏条纹。

(3)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用米尺测量双缝至目镜焦面的距离L,用显微镜测量双缝的间距d,根据△x=Lλ/d计算钠黄光的波长λ。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表如下:M/条x1(mm) x2(mm x(mm)0.1400.220 1.168 1.449 0.200 1.649 1.245 0.680 1.0281.1301.148 0.8302.178 2.100 1.111 2.657 2.512 1.632 1.630 1.7060.336 0.305 0.336666667 0.3255 0.303666667 0.336 0.31675 0.317333333 0.301 0.288λ(mm)0.000274039 0.000248755 0.000274582 0.000265475 0.000247668 0.000274039 0.000258338 0.000258814 0.000245493 0.000234893 2 3 2 3 34 3 2 2r1(cm) r2(cm) d1(mm) d2(mm) r(cm) d(mm)62.70 62.80 62.75r的平均值:795.333333mm d的平均值:0.64866667mm 根据公式△x=L*λ/d求得λ(如表所示),最后求得λ的平均值为0.000258209mm 注:以上数据均根据公式用Excel电子表格计算得出。

观测双缝实验报告

观测双缝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干涉条纹,了解干涉现象;2.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双缝干涉实验是光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当一束光通过两条非常接近的狭缝时,光波在狭缝后发生衍射,衍射光波相互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实验中,我们主要观察以下现象:1. 相邻条纹间距相等,且与双缝间距和光波波长有关;2. 干涉条纹的明暗分布与光波的相位差有关。

根据干涉原理,当两条光波的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时,两光波叠加产生明条纹;当相位差为(2π/2)的奇数倍时,两光波叠加产生暗条纹。

三、实验器材1. 双缝装置:包括两个狭缝、支架、滤光片等;2. 激光光源:发出单色光;3. 光屏:用于观察干涉条纹;4. 测量工具:刻度尺、量角器等;5. 记录工具:笔记本、白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双缝装置放置在支架上,调整使其与激光光源垂直;2. 在光屏上观察,调整双缝装置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3. 使用滤光片将激光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单色光;4. 记录干涉条纹的明暗分布、间距和位置;5. 调整双缝间距和狭缝宽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6. 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干涉条纹的明暗分布与光波的相位差有关,相邻条纹间距相等;2. 记录干涉条纹间距与双缝间距和光波波长的关系,得出结论: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波波长成正比,与双缝间距成反比;3. 调整双缝间距和狭缝宽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得出结论:双缝间距增大,干涉条纹间距减小;狭缝宽度减小,干涉条纹间距增大;4.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理解。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双缝干涉现象,验证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学会了如何调整实验装置以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波波长、双缝间距的关系。

PASCO物理实验报告(基础实验二干涉)

PASCO物理实验报告(基础实验二干涉)

PASCO 物理实验报告(基础实验六)学号: 姓名:实验名称: 干涉 一、实验目的研究激光通过双缝形成的干涉图样的光强分布规律。

二、实验原理当光通过双缝时,从两缝出来的两束光线互相干涉产生干涉条纹。

在干涉条纹中的极大(亮条纹)对应的角度由下式给出:sin (1,2,3,...)d m m θλ==这里d 表示缝间距,θ表示从图样中心到第m 级极大间的夹角,λ表示光的波长,m 表示级次(从中心向外计数,0对应中央极大,1对应第一级极大,2对应第二级极大,…),见图2.1。

通常因为角度较小,可以假设θθtan sin ≈根据三角关系,Dy=θtan这里y 表示在屏上从图样中心到第m 级极大间的距离,D 表示从狭缝到屏的距离,如图2.1所示。

所以可由干涉方程解出缝间距:,...)3,2,1(==m yD m d λ三、实验仪器图2.2 单缝衍射包络图2.1 干涉花样科学工作站接口、光传感器、旋转运动传感器及一维运动附件、光具座及屏、二极管激光器、双缝圆盘、白纸(贴屏用)、米尺四、实验内容1.系统的组装与调试如图1.2所示安装仪器(详见单缝隙衍射)2.观测双缝干涉的光强分布1、测量狭缝到屏的距离(注意:狭缝实际上是偏离狭缝支架中心的)。

记录屏位置、狭缝位置及其差值(狭缝到屏的距离)于表2.1中。

2、选择缝宽0.04mm,缝间距0.25 mm的双缝,旋转狭缝圆盘,使双缝位于其支架中心。

上下左右调整激光束位置,使光位于狭缝中心。

3、单击“Start”开始采集数据。

4、缓慢、平稳地移动一维运动附件,使衍射斑光强的极大值依次通过光传感器的末端。

5、整个干涉图测完后,单击“Stop”停止采集数据,光强随位置变化的曲线图。

6、缝宽不变,改用缝间距为0.50mm的双缝实验,重做以上内容。

7、用另一个缝宽为0.08mm,缝间距为0.25mm的双缝实验,重做以上内容。

a=0.04mm d=0.25mm :a=0.04mm d=0.5mm :a=0.08mm d=0.25mm :五、数据分析1、用同级次条纹间的距离除以2,求得从图样中心到第一级和第二级极小的距离,记录于表2.1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缝干涉光强及干涉条纹
的研究
学院:理学院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黄硕
学号
: 11272038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S 发出的光波射到光屏上的两个小孔S 1和S 2 ,S 1 和S 2 相距很近,且到S 等距;从S 1 和S 2 分别发散出的光波是由同一光波
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干光波,它们在距离光屏为D 的屏幕上叠加,形成一定的干涉图样。

图1杨氏双缝干涉装置假设S 是单色点光源,考察屏幕上某一点P ,从S 1 和
S 2 发出波在该强度为:
12I I I δ=++,(1)
式中, I 1 和I 2 分别是两光波在屏幕上的光强度,若实验装置中S 1 和S 2两小孔大小相等,则有I 1 = I 2 =I 0 ; δ是相位差:
21
2r r δπ
λ
-=,(2)

1r =
2r =
(4)
可得22
212r r xd -=,因此由光程差:
1212
2xd r r r r ∆=-=
+, (5)
在实际情况中,d<<D 可以用2D 代替12r r +,在这一近似下,上式变成:
21xd r r D
∆=-=
(6)
则可以得到条纹的强度变化规律- 强度分布公式:
2
0co s
xd I I D πλ⎛⎫= ⎪⎝⎭(7)
*21
22cos 4cos 2I I I ϕϕ∆==+∆= 条纹间距:
D e d
λ=
(8)
二.双光束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曲线
三.S1,s2之间距离改变时,屏上条纹分布规律
因为条纹间距:
D e d
λ=
所以当s1,s2之间距离变大时,条纹间距变小;
当s1,s2之间距离变小时,条纹间距变大
四.当光源上下移动时,屏上条纹分布规律
干涉条纹下上移动(移动方向与前者的相反)
五.当s宽度变化时,屏上条纹分布规律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逐渐增加光源狭缝S的宽度,则屏幕P上的条纹和会变得逐渐模糊起来,最后干涉条纹完全消失。

这是因为单缝S内所包含的各小部分S '、S"等非相干波源;它们互不相干,且S '发出的光与S"发出的光通过双缝到达点B的波程差并不相等,即S '、S"发出的光将各自满足不同的干涉条件。

比如,当S '发出的光经过双缝后恰在点B形成干涉极大的光强时,S"发出的光可能在点B形成干涉较小的光强。

由于S '、S"是非相干光源,它们在点B形成的合光强只是上述结果的简单相加,即非相干叠加。

所以,缝S愈宽,所包含的非相干子波源愈多,合光强的分布就愈偏离样式,结果是最暗的光强不为零,使最亮和最暗的差别缩小,从而造成干涉条纹的模糊甚至消失。

只有当光源S的线度较小时,才能获得较清晰的干涉条纹,这一特性称为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