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_天地境界_与超越性价值的建构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值董良杰 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7410007概要:冯友兰按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
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当代价值人生境界作为人生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对客观存在的个人修养和人生发展状况的反映。
古今中外一切关注人生的思想家都从不同侧面对人生境界作过描述和探讨。
儒家历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以“成仁”为人生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的人生修养以抛弃一切贪爱欲念为内容,达到内心寂静不动的境界;而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苦乐,把“无知无欲、无拘无碍”的“赤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①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基石。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自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才会⽆所畏惧~⾃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下之分。
有的⼈,终其⼀⽣为钱谋、为权谋,⾃以为做⼈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定是⼀个境界很⾼的⼈。
有的⼈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官半职,但也不⼀定是境界很低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说过,每个⼈各有⾃⼰的⼈⽣境界,与其他任何个⼈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有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来源 |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第⼀重:⾃然境界冯友兰先⽣说:“⼀个⼈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孩和原始⼈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并⽆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然境界。
”⾃然境界,就是⼈⽣的最低境界,⽆⾮就是吃饭穿⾐,过去农家妇⼥有个⼝头禅,叫“嫁汉嫁汉,穿⾐吃饭。
”穿⾐、吃饭,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那边⼤草原,⼀个⼩孩在放⽺。
⼤⼈打趣问他,你放⽺⼲什么啊?放⽺卖钱。
卖钱⼲什么啊?娶媳妇。
娶媳妇⼲什么啊?⽣娃。
⽣娃⼲什么啊?放⽺。
活在这个境界⾥的⼈,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都来⾃于⼈的天性,⽽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然境界的⼈,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饮⾷男⼥,⼈之⼤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多数⼈就住在这⼀层,吃喝玩乐,糊⾥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地、醉⽣梦死地活了⼏⼗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的意义、⽬的,别⼈怎么过,⾃⼰就怎么过,⼤家怎么过,⾃⼰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辈⼦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超越情怀与启示冯友兰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的逻辑化的人生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层层递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不同位阶的立体人生图景。
本文试图梳理这一人生图景,以期展现其超越情怀,并对现代文明所遇到的困境有所裨益。
标签:冯友兰人生境界超越启示一、冯氏人生境界说简要梳理在谈冯氏人生境界四重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觉解”一词,在冯氏看来,“觉解”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人生有意义之后才能谈人生境界的问题。
这意味着“觉解”在其人生论中占据着要位,是其人生境界说的奠基之石。
那么,何为“觉解”呢?冯氏认为:所谓“觉”即人之自觉,“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所谓“解”就是人之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
①意思简单明了,所谓“觉解”即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自我了解。
他还说:“人生亦是一类底事,我们对于这一类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样一回事。
我们对于它有了解,它即对于我们有意义。
我们对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对我们底意义,亦即愈丰富”。
②也即是说,人有了“觉解”,事物才对于我们有意义,人的“觉解”越深越多,事物对我们的意义也即越丰富。
简而言之,“觉解”在意义之前,意义在“觉解”之后。
1.自然境界之“顺才顺习”自然境界在冯氏人生四重境界说中处于较低的位阶,这也是一种“觉解”较浅的人生境界。
冯氏说:“在任何种社会中底人,任何年龄的人,任何程度底智力底人,……其境界都可是自然境界。
例如美国的社会,是高度工业化底社会,然其中底人,但随从法律习惯,照例生活者,亦不在少数。
他们照例纳税,照例上工厂,照例领工资,亦可以说‘不识天工,安知帝力’。
他们并不是小孩子,亦不尽是智力低底人。
他们生活在最近代化底环境中,而其境界还是自然境界”。
③冯氏认为,自然境界存在于任何社会中,且与人年龄的大小、智力的高低无甚关系。
但就社会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的境界;就个体而言,主要是指处于儿童时期的人的境界。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走在天上
0416 22:03
::
上大学时,选修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感觉冯友兰确实是个伟人,将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这四种境界可以说将所有人概况了,单纯的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精神的依托,而要想具有更高的品质,更好的道德,那就要达到道德境界,拥有道德观,天人境界一般人也许很难达到,但可以把天人境界理解为道德境界的目标追求,只有达到了道德境界,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人生在世,屈指一算,也不过几十年,现在正值大好青春,此时不搏何时搏,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努力干,人生就像冯先生所说,自然产物要远远低于精神产物,只有从精神上改造自己,充实自己,那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中,要进步,要努力。
试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友兰认 为在古代哲学 中是有这种天地境界 的,一
方面他说是仁 , “ 同天境界 ,儒家称之为仁” ,此 仁并非是孔子之德性仁 ,而是超道德意义且具 有 本体意义之仁 ,亦 如程颢 之仁 。此仁 者之境 界 自 是通天达道 ,明事知理 ,冯友兰认为:“ 在仁者的
、
天地境界— — 有之 境界
冯友兰认为 : “ 天地境界 的特征是:在此境界 中底
所必依照之某理 ,皆可说是天命。 【 ‘ ”4 此所谓天 】‘ 者 ,即宇宙或大全 之义 ” 本然之天,可释为天 。
人 ,其行 为是 ‘ 事天 ’底。在此境界 中
底人 ,了解于社会 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 全, 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
试 论 冯友 兰 的天 地 境 界
刘 刚
(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 学院 北京 10 8 ) 0 0 8
摘要 :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 , 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 , 而其境界说 的核心又在 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 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 “ 概念来看, 有” 无” 冯
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 然终归有之境界 。而要达到冯友 兰天地境界 , 须是借
助佛道之无之智慧, 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 中生“ 的过程。觉解即是“ 中生“ 的 无” 有” 无” 有” 过程 , 敬及 集义 的过 程就是 一个持 “ 的过程 。 有”
关键词 : 冯友兰 天地境界 有之境界 修养工夫 无中生有 中 图分类 号 : 6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 7 — 5021)1 02 一(4 B2 1 A 1 3 48(000 — 08 0) 6 在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 ,多以心学为传承哲学 , 如梁漱溟、熊十力、贺麟等 ,如此 ,冯友兰 的新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作者:徐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5期摘要: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的精神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
他认为,觉解少的,境界低,觉解高的,境界就高。
随着人觉解的提高,最后可能到达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也就达到了“圣人”状态。
关键字:觉解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创建人。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为归宿。
关于人的本质,人生意义以及人生境界探讨的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他的人生境界说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关于“觉解”冯友兰汲取了“觉”与“解”这两个词的相通之意“悟”,他认为人的一生中对人的本质及意义的体悟就是觉解的过程。
在冯友兰看来,虽然人和禽兽都有某种行为,但是他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冯先生认为“人做某事, 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 此是了解, 此是解; 他于做某事时, 自觉其是做某事, 此是自觉, 此是觉。
”[1] 觉解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冯友兰说“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 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 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
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
”[2]二、四境界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3] 从这里,我们看出冯友兰说的境界是源自于人的觉解,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产生出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从而构成了人所具有的境界。
因为个体的觉解程度是有差异的,与之相对应的人的境界也是不同的。
冯友兰就此把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他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达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与超越性价值的建构
或 来 自道 德 践 履 , 来 自r . 。无 论 哪 一种 价值 的 实现 , 只 能是 人 类精 神 的 内在 超越 。 因为 , 质 上 , 观 意 志 无 法 超 或  ̄飘 - - z 仰 都 实 主
越客观现 实。就此 而言, 冯友 兰的“ 天地境界 ” 所建构的超越性价值优 于宗教信 仰。
如此 。
( ) 一 世界的意义源 于人的 觉解 冯友兰并没有直接说 明人 生 的意义是 什么 , 而是
常住“ 天地境 界 ” 的人 , 即可得 到 “ 安身 立命 ” 之 地 。但是 , 找到“ 安身立命 ” 所并非 易事 。在冯 友兰 之 看来 , 为了找到这一精神皈依 , 人务必要对 自然持一种 理性 的态度 , 深入 了解 自然 。也就 是 , 要深 入 了解《 新 理学 》 中的理 和真 际。理对 事而 言 , 真际对 实 际而言 , 通 过认识 理和真际而深 入认识 自然 , 也就是 通过殊 相 认识共相 。共相寓 于殊相 , 于共相 , 对 只能依赖人 的思 考而得之 , 能靠 情感体 验 。思就 是把 宇宙 或大全 当 不
觉解 。 ( ) 二 超越 性价值 的 建构是 人 的精神 不 断 自觉的
过 程
“ 天地境界 ” 中的人能 够觉 悟到 自己是 自然 的一
分子 , 则其 行为的最终指 向就是 自然。按 照《 中庸 》 的 说法, 人所 得于天者 , 性也 , 只有秉 持天性 而行人 间 人 之事才符合天道的要求 , 这种 行为才 是“ 天” 事 的。人
21 0 0年 第 6期 ( 第 14胡 ) 总 2
贵 州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n I f uz o nv r t f ai aie P i sp ya d S c l c n e o ra o G i u U ies y o N t n l i h i r o t s( hl o h n o i i c ) o aSe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1、自然境界
•一般世俗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低层级境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层级,为人处事本能反应。
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低层次的社会群体中。
•2、功利境界
•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衡量什么事情以功利为目的。
有的形式上大公无私但骨子里还是功利标准;
•3、道德境界
•以利他为原则,做人做事以帮助人为出发点,接近儒家的“仁”的标准;讲究社会道德,凡事能替别人着想。
不为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韦(违反公德)
•4、天地境界
•为人处事,顺乎自然成事悯人,超脱人生。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24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精品课件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感悟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们并不知道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本 在 天地 境 界 中 ,人 不仅 了解 社 会 的 存在 ,而 且 了解 一个 更 大 的 整
能 的 ,是 在本性 的驱 动下 做 出的 动作 ,新 生儿 的人 生 就处 于 自然境 体 即 宇 宙 的存 在 ;他不 仅 是 社 会 的一 员 ,而 且 是 宇 宙 的一 员 ;有 了 这种 觉 解 ,他 就 为宇 宙 的 利 益 做各 种事 并 自同 于 宇 宙 。在 这 个 境 界 中 的人 的人 格 是完 善 的 。然 而并 没 有 多少 人 能达 到 天 人 合 一 二 .功利境界 ,生物之理 功 利境 界 是 高于 自然 境界 的 上一 层境 界 ,因此 处 于功利 境 界 的 的境 界 ,因 此 圣人 也 就 代 表 了一 种理 想 人 格 ,天 地 境 界 也 就是 我 人并不像 自然境界的人一样对 自己对人生完全没有觉解 ,但是这种 们 所 追求 的最 高境 界 。
道 德境 界 则更 上一 层楼 ,它是 功利境 界 的上 升境界 ,道德 境界
同意义就构成了各个人的不同境界。就像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冯友兰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最出名的就是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提出了人生的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系统的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应当这个标准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
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作出了详细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实现人生四大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在冯友兰先生众多的哲学思想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是其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四大境界”。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将西方的现代逻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人生自由的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思想观点,阐述了人的本性及在本性中产生的“利己”意识,而后两者则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境界,需要更高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觉悟,是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阶段。
本文就将对冯友生先生提出的四大境界,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
二、人生第一境界:自然境界,顺势而为自然境界是人生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础的境界,所有的人都必然要经历这一段,冯友兰先生就针对“自然境界”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指导,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在基于满足人生存条件下所作出的各种顺应本能的事情。
处于此阶段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自己的本性或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如同婴儿生下来就会啼哭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婴儿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方式叫什么,而其他人则明确的知道他们行为是什么及其会产生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所需求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医疗保险、教育改革、就业创业、退休年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都是威胁着人们能够生存的潜在因素,因而想要满足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生存需求,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的发展,加以重视,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使得人们能够顺“势”有所作为,同时人的境界不是一层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因此只有满足了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们的需求,他们才会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会在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shur!关注阅读:522010-12-06 22:15标签:杂谈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心目中,老子的境界就属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冯友兰“天地境界”探微
冯 友 兰 对 生 命 的 层 级 的 划 分 是 十 分 明确 的 , 即自
的道 德 是 “ 不 著 不 察 ”的 , 老 子 惧 于 本 图 克 服 恶 与 不
然境界 、 功利境 界 、 道德 境界 、 天 地 境 界 。 自然 境 界 的
特征是 : 在此境界的人 , 其 行 为 是顺 才 顺 习 的 。功 利 境 界 的特 征 是 : 在 此 种 境界 的人 , 其 行 为 是 “为 利 ”的 。 所谓“ 为 利 ”, 是 为 一 己之 私 利 。 道 德 境 界 的 特 征 是 : 在此境界 中的人 , 其 行 为 是 行 义 的 。 义 与 利 是 相 反 亦
圣 人 定 位在 现世 世 界 中 , 可 以说 是 中 国传 统 思 想 之 最 精髓 处 。幸 福 与 自由不 由外 来 , 不 由上 帝 赐 予 我 , 而 完
全 在 我 一 心 之 内 。那 么 如 何 获 得 这 种 幸 福 呢 ? 中庸 言 “ 天命 之谓 性 , 率性 之谓道 ” ,孔 子 言 “ 人能宏 道 , 非 道 宏 人 ”, 孟子 言“ 尽心知性 , 尽性 知天 ” 。儒 家 并 不 在 人 类 自心 之外 去 找一 个 神 , 儒 家 只认 人 类 自心 本 身 内部 自有 它 的一 种 无 限 性 , 那 即 是 儒 家 之 所 谓 性 。儒 家 在 自心 之 内求 性 的 至 善 , 正 犹 如 一 切 宗 教 家 在 自心 之 外 求 神 的 至善 一 般 。西 方 宗 教 家 只 希 望 神 降 入 我 心 来 ,
理性的支撑 、 信仰的召唤 、 “ 游” 于儒 道 之 间 。
一
、
理 性 的 支 撑
( 一 )天 地 境 界 非 道 家 境 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与超越性价值的建构□王芳恒(安顺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摘 要: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就有不同的意义。
意义不同,人所追求的超越性价值就有异。
超越性价值或来自哲学追求,或来自道德践履,或来自宗教信仰。
无论哪一种价值的实现,都只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超越。
因为,实质上,主观意志无法超越客观现实。
就此而言,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所建构的超越性价值优于宗教信仰。
关键词:天地境界;宗教;超越性价值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0)06-0001-04 一、心灵的觉解与世界的意义对于人而言,世界的意义并非本来就存在。
意义来源于人对世界的觉解,觉解程度不同,世界对于人就有不同的意义。
意义不同,人所追求的超越性价值的内容和取向就不同。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度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对于此人可能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对于他人却未必如此。
(一)世界的意义源于人的觉解冯友兰并没有直接说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从解决什么是意义入手的。
他说:“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一个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
一个东西的性质是它本来就有的,是客观的。
它的意义是随着人们对于它的了解而有的,不完全是客观的,有主观的成分。
”[1]P223人们对不同事物的了解必然不同,而对同一事物的了解也有异,因此,事物对于人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事物的不同意义就构成人的境界。
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具有了解事物的能力,而且能够觉悟到这种了解,这就叫觉解。
觉解程度不同,事物对于人就有不同的意义,由此,人的境界也就不相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人的一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在冯友兰看来,人的精神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大致概括为4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不同的境界具有不同的特点,“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即圣人之境界。
要达到“天地境界”,必须有对于宇宙的最高的觉解。
(二)超越性价值的建构是人的精神不断自觉的过程对宇宙有最高觉解的人,世界意义的形成体现为一种觉解者不断自觉的过程:知天→事天→乐天→同天,这也是觉解者精神境界和超越性价值形成的过程。
1.知天常住“天地境界”的人,即可得到“安身立命”之地。
但是,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并非易事。
在冯友兰看来,为了找到这一精神皈依,人务必要对自然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深入了解自然。
也就是,要深入了解《新理学》中的理和真际。
理对事而言,真际对实际而言,通过认识理和真际而深入认识自然,也就是通过殊相认识共相。
共相寓于殊相,对于共相,只能依赖人的思考而得之,不能靠情感体验。
思就是把宇宙或大全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思考,用古人的话说,就叫“知天”。
从此意义上说,“天地境界”就是能够从宇宙或大全的广阔视域觉解人生、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人所具有的精神境界。
知天、事天、乐天、同天,体现了人的精神境界由低到高的自觉过程,要达到“同天的境界”,人必须依靠宇宙、大全、理、理世界、道体等观念进行哲学之思。
此哲学之思,就是“知天”的过程。
“天地境界”中的人自觉到自己既是社会的一部分,又是宇宙的一分子。
因此,人不但要对社会作贡献,而且也要为宇宙作贡献。
2.事天“天地境界”中的人能够觉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分子,则其行为的最终指向就是自然。
按照《中庸》的说法,人所得于天者,性也,人只有秉持天性而行人间之事才符合天道的要求,这种行为才是“事天”的。
人活于社会中,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既是社会中的人,更是宇宙的子民,他才能够将天性充分发挥,为人生、社会和宇宙尽职尽责。
3.乐天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自觉地为宇宙尽伦尽职,13收稿日期:2010-10-30作者简介:王芳恒(1964-),布依族,安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政治与哲学 从而赞天地之化育。
“人若了解其一举一动,都是天地之化育,则他的一举一动,就都是赞天地之化育。
能赞天地之化育,即可与天地参。
”[2]P783只有“天地境界”中的人,才能够觉悟到自己是自然的造化。
由于觉解到人性源于天性,所以,此境界中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和所见到的事物,对于他都具有全新的意义。
正如《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按道学家所说,孔子见到了道体之流行。
对于常人来说,是一般的事物,而孔子则见到了其特别的意义。
这个特别的意义,正是孔子追求到的超越性价值。
当一个人能从一般事物中觉解其典型意义,则人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快乐,这就叫“乐天”。
一个人若了解宇宙,为宇宙尽职尽责,则可与宇宙为一。
宇宙的公民,谓之“天民”。
只有天民,才能对于他与宇宙的关系,对于他与宇宙的责任,有充分的觉解,所以他所应做的事,即所谓“天职”。
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其在宇宙的地位,境界越高,地位就越高,这就是“天伦”,天伦包括天爵和人爵。
按道学家所说,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天爵”,“人爵”虽是社会中的地位,但对于圣人,人爵亦有天位之意义。
人的觉解过程,就是世界意义和超越性价值形成的过程。
这种觉解过程,或依托哲学或依托艺术或依托宗教为其途径。
在冯友兰看来,人最高的觉解只能通过哲学来完成,亦即通过他的《新理学》理论的途径。
只有这一路径才能让人知天、事天、与天地参,达到“天地境界”,从而找到真正的生命皈依。
二、“天地境界”与内在超越人的主观意志无法超越客观现实,由“天地境界”建构的超越性价值追求,目标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
人的存在是有限性的,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这是人类的哲学智慧。
(一)“天地境界”的超越性价值根基在此岸世界只有人才能赋予人生实践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此克服生存与死亡、有限与无限、形上与形下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超越。
冯友兰试图通过建构理性世界以观照现实世界的方式来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用“天地境界”代替上帝或神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其超越性价值之根基在此岸世界。
冯友兰指出,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他并不需要作什么特别的事情,如宗教之祈祷、仪式等,他所做的仍然是普通人所做的。
其行事可以是“和光同尘”。
他于社会中做普通人所做的事,亦是尽天伦、天职。
普通人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是道德的行为,而有“天地境界”的人尽伦尽职,则具有超道德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孔子为后人树立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楷模:“有超越的本体感受但不神化天命,有内在的道德觉悟但不夸张自我,有广泛的淑世悲愿但不依附政权,有高远的历史使命但不自居人圣。
”[4]P230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超越。
(二)“天地境界”并非本体论,内在超越是精神自觉从本体意义上说,人作为存在物,不可能超越现实世界。
但从知识论的意义上讲,人的精神却可以超越实际世界的限制。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但觉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于大全。
这就是庄子所谓“体与物冥”、孟子所追求的“万物皆备于我”之境界。
“体与物冥”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天地境界”中的人最大的精神收获,知天、事天、乐天都是为得到此收获所作的精神创造。
人来自自然,又能够从精神上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因为人能够从事精神之思,因此,“天地境界”是人的精神建构。
“人的肉体,七尺之躯,诚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
人的心,虽亦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其思之所及,则不限于宇宙的一部分。
”[5]P6350哲学之思,是一个不断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思的结果可得到一或共相。
在《新理学》的存在论中,一或共相就是大全。
说大全是可思的,仿佛人是站在大全之外。
因为人本是大全的一分子,所以说大全又是不可思的,似乎只见大全,而不见其中的部分。
人在大全中,又只见整体,不见部分,如此,则人可自同于大全。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同于大全,是精神的创造,而不是物质上的变化。
由此可知,人自同于大全,是在知识论意义的层面上讲的。
(三)常住“天地境界”之方法: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境界”因其是人的精神创造,故此境界是变化的。
孔子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6]为了常住“天地境界”,就需要一种功夫。
冯友兰将此所说之功夫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追求,这种哲学统一了内与外、本与末、精与粗、玄远与俗务、出世与入世、动与静、体与用的对立。
这一传统始于孔孟、老庄,完成于宋明道学,至《新理学》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冯友兰说:“道家所用的方法是去知。
由知而忘我,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
孔孟的方法是集义。
由集义而克己,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
孔孟用集义的方法,所得到的是在情感上与万物为一。
道家用去知的方法,所得到的是在知识上与万物为一。
所以儒家的圣人,常有所谓‘民胞物与’之怀。
道家的圣人,常有所谓‘遗世独立’之慨。
”[7]P764-765情感上与万物为一,使孔孟偏重伦常日用,知识上与万物为一,使老庄远离尘世俗务。
故孔孟“道中庸”而未“极高明”,老庄“极高明”而不“道中庸”。
“极高明”与“道中庸”如何统一呢?在冯友兰看来,这种统一可以实现于致知的过程中,只不过,他不赞成二程、朱熹穷致万事万物之理的致知方法。
冯友兰认为,通向“天地境界”的致知其实只需要深入了解宇宙、大全等几个哲学观念。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理在心外,“先立乎其大”也是可以成立的。
宇宙、大全、理、道体和太极等是《新理学》的中心概念,是帮助2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人觉解宇宙的观念,这些观念是通过理性思考得来的。
冯友兰指出,人用这些清楚的观念,可以代替宗教的实体和神灵观念,这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四)“天地境界”所建构的内在超越性之表现在冯友兰看来,人可以由常住“天地境界”而对宗教实体、神灵观念及有限性、无限性等有新的了解,并获得超越宗教观念所能给予人的终极关怀。
大全的观念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系统而思考,让人浑然与万物为一。
大全是“范围天地”,“智周万物”。
“大全”、“一”是宇宙的别名。
只有当人的心中有自然的概念,他才明白自己不但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自然的一员。
尽管人都来自自然,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此自觉。
大全没有生死问题,没有古今问题;自同于大全的人,也就没有生死问题了。
这是因为,大全包括一切,自然也包括时间,不可能在大全之外,另找一时间来衡量大全。
大全不是某一个特定时间而存在,所以大全没有生的问题。
大全又始终存在,故大全也没有死的问题。
1.物我两忘在“天地境界”中,人既是自己的主宰,也是宇宙的主宰。
“天地境界”就是所谓“仁”的境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所以在“天地境界”中,物我界限,人我界限,内外界限,皆不复存在。
“天地境界”中的人忘记自我,这是说他是绝对的无私。
“天地境界”中的人有自我,这是说他从精神或心灵上做自我的主宰、做宇宙的主宰。
2.超越死亡和有限性按照佛教的观点,宗教源于人生苦短。
生与死相对,生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对死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