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抛商
所、 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 、 教师 、 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学 、 科
研、 食业项 目 相结合的 个结合. 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指导蛮
践教学 , 开展物 流师职业 资格 考试 、 采蚴员考试 、 员弩 试、 仓管
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 如表所示 。 表 1 高职物流专业 的实践性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学 习和实践 主要 通过 项 目教 学 , 在实践 教 学过 程 中, 按物流功能模 块 的要求 , 分模 块打包 , 储 、 仓 运输 、 配送 和 国际货代 等每一 个模 块 , 学生 到专业 实训 室进行 专项 实践
、 H 戟 … 『 ” , 校外 . 坫地逊{ I J . I J l 1 】 k、 典
介f , 彳效 进学 ,的 川 沦实践 的 1能 j J e
i ;1 养物 流 0、J f能 力。 ,I n… 1I ; fJ
l 业环境 q. 0 I I 摔成驯
融合; 促使教! = J5多地接触. 。 …世新知 l收进教材、 l} l! i 实践 从 l. i
Hi h r v n lP a t a a h n g e o a i n lLo it sM n g me tP o e so a r c c lTe c i g i i i
Sy t m nsr c i n ac ie Ex o ato s e Co t u to Pr tc pl r i n
的动态系统 , 从五年制 高职 的物 流管 理专业 实践 性教 学体 系
的实践情况来看 , 还不完善 ,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经过校企双方 的不 断努力 , 照人 才培养 递进 规律 将 五 按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 关键词 】 中高职教 育 ; 课程衔接 ; 研 究与 实践
【 中图分类号】 G 7 1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8 7 9 4 ( 2 0 1 3 ) 0 2 — 0 0 4 6 — 0 4
中高 职 教 育 承 担 着 培 养技 能 型 人 才 的重 要 责 任, 实现 中高职 教育 的有效 衔 接 已成 为培 养 高技 能 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 中等职业教育 与高等 职 业教育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 的体系 , 两者 的衔接包含有专业设置 的衔接 、 课 程的衔接 、 学 制 的衔接及教育体制衔接等多个方 面。其 中的课程 衔接是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 是实现 中高 职教育 可持续 发展 和协调 发展 的关键 所在 。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刘培 琴
( 天 津职业 大 学 机 电工程 与 自动化 学院 ,天津 3 0 0 4 1 0 )
【 摘 要】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 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基
于此 , 对 国 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 , 并结合天 津职 业大学与天 津第一商业学校“ 制冷专 业” 中高职 对 接 的实例 ,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 的方法进行探讨 , 以期推动 中高职教育 实现协调 和可持 续发展 。
—
—
院研究所三个层次 。在职教体 系内各层次就业 和 升学并重 , 课 程设计对准 高职或专科 , 以高职或专 科毕业生为主要招收对象 。在台湾“ 职教体系课程 纲要 ” 中, 将 属 性 相 近 的专 业 整 合 成 “ l 7个 群 ” , 分 群指 定课 程 。群 课 程 中 包 含 有 台 湾 地 区 课 程 和 校 定课 程两 部分 , 统 一 整合 了 职业 高 中课 程 和 大专 课 程, 强调“ 横向统整” 、 “ 纵 向贯通” 的整合功能。 3 . 大 陆地 区的 中高职课 程衔 接状 况 目前我国大陆地 区中高职衔接更 多追求的是 种外 延 式 衔 接 , 即为学制上 的衔接 , 而 以课 程 为 核心 的 内涵式 衔接 相 对 比较 薄 弱 , 课 程衔 接 中还 存 在着诸 多 问题 未得 到很好 的解 决 , 主要 表现 为 : ( 1 ) 培养 目标不清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首先 是培养 目标 的衔接 。只有使培养 目标在范 围和层 次上有较 为合 理的衔 接 , 才能 合理地 确定 教学 内 容。 目前中高 职教育培养 目标 的衔接存在两方 面 的问题 。一 是 培 养 方 向 问 题 。 无 论 中 职 教 育 还 是 高 职教 育都 含 有 三 个 方 向 , 即 就 业 目标 、 升 学 目标 和就业升学混合 目标。以就业为 目标 , 必然会重视 专业 技 能 的学 习而 忽视 必 要 的理 论 教 学 , 不利 于学 生扩展性发展 , 从而影响了中高职院校 向上一层次 院校输送学生的 目标。以升学为 目标 , 必然会 以考 试课 程 为主 要 教 学 内 容 , 出现重基础 、 轻 实 践 的现 象, 为了提高升学率 , 会加 大考试课程 的深度和难 度, 从 而 忽 视 了学 生 的 就 业 目标 。就 混 合 目标 而 言, 就业与升学兼顾 , 采用方法多为前期一致 、 后期 有所 侧重 。通 常 是 在 最 后 一 年 或 一 学 期 开 始 侧 重 培养 , 对 准备 升学 的学 生开 设 专 门的 培训 班 强 化 理 论学习 , 对准备 就业 的学生要求参 加顶 岗实 习, 为 就业做准备 ; 二是培养 目标上移 问题。很多 中职院 校 为了 提 高 学 生 的 就 业 能 力 , 把 培 养 目标 向 上 提 升, 甚至在教学 中采 用高职高专教 材 , 造成 了两者 培养 目标的交叉混乱现象。 ( 2 ) 文化 基 础课脱 节 。 目前 高 职 院 校 的招 生 生 源有普通高 中生和 中专毕业生 两大类。这两 类学 生 的文化课开设 的科 目差异不大 , 但 办学方 向大不 相 同。 中等 专 业 学 校 是 以就 业 教 育 为 主 。而 普 通 高 中则 是单 纯 的升 学 教 育 , 故此 教 学 内容 的深 浅程 度 相差 很 大 , 这 就使 得 中职 毕业 生 的文 化 课 基 础 远 低于普通高 中毕业 生的水平。但 是高职 院校 的教 学计划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编制的, 教学方 案 中没有体现出上述 两类生源 的差异 , 在教学 时数 和教材 选用 等方 面 相 差无 几 , 因此 很 容 易 出 现 中职 毕业生在高职阶段的文化课学 习困难 较大而难 以 适应 的状 况。这说 明了中高职教育在 文化课 的教 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脱节的现象 。 ( 3 ) 中高职专业课重复。高职院校所面对 的是 两类起点完全不 同的生 源。中职毕业生具 备一定 的专业基础知识 ; 而普通 高中生则是专业基础知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教育文档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务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蓬勃动力。
物流管理学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结合的产业,也是一个跨多个部门、跨多个行业的复合学科,既需要高精尖的物流决策管理人才,又需要大批的操作性人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
当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空中楼阁”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有先进实训设备,需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等。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一)开展企业需求调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大中型物流企业和行业,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以便能够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时,更具有针对性。
为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企业需要来设立多门纯实践教学类课程。
(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1.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展开建设。
实训环境按照物流行业现场情况来予以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深化“双证”制度把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物流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旨在构建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再到社会职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体验。
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1. 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转接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清晰。
他们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导致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学科转换不顺畅:对于一些希望通过转接继续学业的学生来说,学科转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转接时可能会遇到学科认知上的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3. 实习教育匹配不够精准:实习教育是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匹配并不够精准。
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并不能得到与自己专业对口、与职业发展方向契合的实习机会,导致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4. 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在转接后适应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应对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思考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 加强课程衔接和转换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设置和转换教育,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学科转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业转接。
3.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学校应当与企业加强合作,探索更加精准的实习匹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实习机会,提高实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探析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
在对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了阐述。
接着在分别从课程体系概述、设计原则、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改进建议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指出了研究对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的探析,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希望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物流管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案例分析、课程改进建议、教学效果评价、研究成果、教育发展、专业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物流管理专业是当前社会需求较为迫切的一类人才培养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流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和改进。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进行探析,将对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从而为该领域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的相关问题,为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为未来的课程设计和改进提供基础和方向。
通过探讨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课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课程体系的改进建议,总结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
接 ,而课 程衔接 的核 心 内容是 专业课 程 的衔 接 。本文分 析 了物流 管理专 业 中高职 教育衔接 的 必要 性及 专业课程衔 接 中 出
现 的 问题 ,借鉴 国外课 程衔接 的成 功经验 ,以仓 储课程 为例 ,提 出物流 管理专 业 中高职教 育衔 接 专业课程 的 开发 步骤 。
[ 关键词 ] 物流 管理 专业 ;中高职教 育衔接 ;单 元衔 接 法 ;专业课程 开发 ; 储课 程 仓 [ 图分 类号 ] F5 中 22 [ 文献 标识码 05— 4 2 21 )2 — 16 0
随 着我 国职业教 育 的纵 深发展 ,中高 职教育 衔接模 式
1 物流 管理 专业 中高职教 育衔 接 的必要性
1 针对中职生年龄及物流行业特点,有必要 进行中高 . 1 职 教育衔 接
目前我 国的物流 行业属 于劳动 密集 型行业 ,企业 内部 相 对劳 动强度 大 、工作 时 间长 ,中职学生 毕业 时年龄 只有 1 岁左右 ,心理 和 生 理 都不 够 成 熟 ,难 以适应 企业 高 强 8 度 的劳动 ,人员 流失率 比较 高 ,引起 了企业 的不 满 ;同时
已有 了一 定的发 展 ,然 而 目 的研究 工作 主要是 围绕学 制 前 方 面 的讨 论 ,而对于 中高职衔 接 的核心 内容—— 专业课 程 衔 接 的研 究还 比较少 ,笔者作 为物 流管理 专业教 学一线 教 师 ,从 分析物 流管理 专业 中高 职教 育衔 接 的必 要 性 人 手 。 通 过学 习和借 鉴 国外课 程衔 接 的成 功经 验 ,针对 物流管 理 专 业课 程衔接 中出现的 问题 ,以仓 储课 程为例 ,提 出物流 管 理专业 中高 职衔接 专业课 程 的开 发步 骤 。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
物流教学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动。
作为理论智慧活动,课程体现改革需要就知识观、认识观和人才观等作出应答,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作深入全面的探讨。
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智慧活动是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其意义在于统摄改革全局,加深改革立意,发展理解和批判反思能力,体现了理性价值。
作为实践智慧活动,课程体系改革直接指向具体的丰富的实践,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
思考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观和个性观如何统一,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如何结合和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何才能逐步内化并充分协调发展;专业设置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与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统筹以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构建方面,首先,课程体系的结构逻辑是由浅到深,由宽到专。
思考三:课程体系改革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的展开的。
课程体系改革并不是要摒弃目标定向,而是需要重视两项工作。
一是使目标更具柔性和多样性,并保持一定张力。
二是关注教育教学过程。
斯滕豪斯认为,“真正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各种价值是体现在他所从事的教育过程本身之中,而不是在他想要达到的结果之中。
”所言虽然偏颇,却不无道理。
编制好的课程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以激发教学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材料,使这个基础得以发展,而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四、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定位高等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要达到此目的,高等院校就要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适应学校新世纪发展定位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一次重大跨越,改革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建设能够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doc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明育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文章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能力要求为依据;并在分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者简介]明育,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广西柳州54500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34-02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需要物流企业基础管理和一线操作型人才。
加快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而课程体系则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进行人才岗位(群)的调查,以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及对应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设置。
本文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对如何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述。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1.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
对物流人才需求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和物流企业,具体如表1所示。
从人才岗位(群)的分布可以看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层次应定位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生产、管理第一线。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就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物流又是一个微利的行业,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考虑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 学探索
极 性 。教 师 在课 件 制作 过 程 中应 力 求 改变 传 统 的 “ 灌 输 ,轻 启 重 发 ”、 “ 重教 法 ,轻 学法 ” 、 “ 知识 ,轻 能力 ” 、 “ 结果 ,轻 重 重
育 ,本科 教育 侧重 于专 业理 论 的教 育 ,而高职 教 育侧重 应 用能 力 的 必 备职 业素 质 ,成为 高职 院校 素质 教育 的核 心任 务 。而职 业 素质 的 培养 。高 职高 专 院校在 培养 物 流管理 专 业人 才 时既要 适应 现代 物流 培 养必 须 以身体心 理 素质 为依 托 ,以政 治思 想道 德素 质 为导 向 ,以 的发展 趋 势又 要突 出学 生 的物 流应 用能 力和综 合 素质 , 由培养 纯学 科 学人 文素质 为基 础 。所 以 ,职 业 院校应 始 终坚 持 以职业 素质 教辅 相成 的 实践 教 学体 系
高 职 院 校应 建立 和 加 强 行 之 有效 的实 践 教 学环 节 ,构 建 切 合 论文 、答 辩 、开卷 考试 或部 分开 卷考 试等 模 式 ,着重考 查学 生 的能 实 际的 实践教 学体 系。物 流行 业人 才结 构分 战略 层 、策略 层 和操 作 力 ,淡化 知识记 忆 考核 。理 论课 程考 核依 据作 业 、课堂 表现 、考 试 层 三个 质量层 次 ,其 岗位 能力 要 求具备 选址 、运 输 、仓储 、订 单 处 理 、客 户服 务和 采购 等 岗位技 能 。 明确 培 养 目标 后 ,应 紧 紧围绕 高 职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在 制 订教 学计 划 的过程 中 突出 实践教 学 ,完 善 职 业能 力培 养方 案 ,设 计 实践 教学 体 系。应 开设 相应 的课 程设 计 、 成绩 综合 评定 ;实 验实 训考 核根 据技 能操 作 、成 果整理 、报 告编 写 等 完成 情 况 综 合评 定 ;课 程 设计 考 核 根 据 学 生设 计 成 果 、技 能 操 作 、态度 、考 试 、答 辩综 合 评定 。对 于技 能要 求强 的课 程采 用模 拟
课题开题报告: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年度2013编号ZJC2013045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题论证书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资助类别:青年专项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课题主持人:联系电话:主持人所在单位:开题日期: 2 0 1 4 年 1 月 11 日开题形式:123三、开题论证后的实施方案填写内容: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措施、组织领导、成员分工、研究成果及责任人、经费管理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码。
一、问题提出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中提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同年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 2012)》中提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构建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这些政策的发布,为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吹响了“冲锋号”。
2011 年9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使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更具操作性。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撰文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职教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脱节、职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指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切入点就是“衔接”。
不少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光伏产业是我省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和国内光伏产业的兴起,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苛刻。
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的实践与研究
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的实践与研究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在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
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
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
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
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探索
3 课 程开 发 的思 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历来是高职院校提高 内涵建设 的关键所 在, 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点与难点 , 既不能冒进也不能畏 缩不前。我们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应当遵循 以下一些原则 : 第一 , 系统性原则 。教育部十六号文明确指出了高职学 院培养 目标 是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高职学 生与本科学生 和 中职学生有 鲜明的区别 。高职 培养 的学生技 能型高 于本 科 培养 的学生 ,可持续发展能力 ” “ 明显区别于中职学生。为了 实 现这一 目标 , 课程 的设计 中, 在 要遵 循 “ 6+2” 的原 则 。 所 谓“ 也就 是 : 工学结 合 、 6” ① 职业 活动 导 向 ; 突 出能 力 ② 目标 ; ③项 目任务载 体 ; 能力 实训 ; 学生主体 ; 知识 理 ④ ⑤ ⑥ 论 实践 一体 化。所谓“2” 也就 是 : 职业 道德渗 透 ; 核心 ① ② 能力渗透 。 第 二 , 进 原 则 。课 程 开 发 紧 紧 抓 住 提 高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渐 这 一 原 则 , 不 是 所 有课 程 全 面 开 发 。鉴 于 各 方 面 条 件 的 限 并 制, 无法做 到这一 点。所以 , 我们 的思路 是专业核心课 程启 动 、专 业主干课 程跟进 ,其 他课程逐次 展开的顺序进行 开 发 。这 样 , 从课 程开发伊始 , 就触动 了对 学生职业能 力影响 最 关 键 的 核 心课 程 , 就 抓 住 了重 点 。 在 开 发 中 积 累 经 验 , 也 总结 教 训 , 合 自身 的 状 况 再 逐 渐 对 其 他 课 程 进 行 开 发 , 结 如
6 结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 系的开发还 应结 合校 内外实
| 缸 毛c 1 | f ‘ 7 5
表 1 典 型 工 作任 务 选 择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究
传 统 的 中等 职 业 教 育 已经 不 适应 现 在 的 产业
2 0 1 1 —2 0 l 2年重点推进 中高职 统筹与衔 接 , 2 0 1 5 年 初 步 形 成 体 系框 架 . 2 0 2 0年 建 成 较 为 完 善 的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求 , 同时 , 它也存在着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和 岗位 技 能亟 待 升级 的问题 。因 此 , 教育 部 提 出 了用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实现 中高
2 . 1 以 专业 衔 接为 前 提
育 理 念 , 中等 和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协 调 发展 的现 代 职 业 教 育体 系 [ 。 1 . 2 中高 职 教 育 衔 接 是 构 建 新 型 的 人 才 培 养体
系的 需 要
中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内 涵 衔 接必 须 建 立在 专 业 对 口衔接 的基 础 上 .这 决 定 了 中高 职 培 养 目标 及 课 程衔 接 能 否实 现 。 职业 教 育 的专 业设 置 以社会 经 济 发 展 和 劳 动力 市 场 的需 求 为 导 向 .以 职业 岗 位( 群 )或 技术 领 域 为基 础 , 中、 高等 职业 教 育专 业 设 置 既 相互 对 应 , 又 具 有 相 对 的独 立 性 。 从 而体 现 培 养 人 才 的 不 同 能力 层 次 和 规 格 。职业 教 育 的 专
业配套 、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的职
业 技 术教 育 体 系 。2 0 1 0年 ,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规 划 纲要 》 提 出: 到2 0 2 0年 , 形 成 适 应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和产 业 结 构 调 整要 求 ,体 现 终 身教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摘要:由于受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目前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无法客观验证等。
本文将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些实践性的探究。
关键词: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性探究系统地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的相关性,围绕岗位任务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路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因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只有准确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准确把握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向。
具体的做法是采用不同形式、定期与不定期对物流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就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与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当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周边地区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基础。
我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以《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列示的仓储配送、运输业务、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四大专业专门化方向为蓝本,将运输、仓储与配送方向融合为“运输——仓储——配送”一体的专业方向,突出物流应用(作业)技术这一核心。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陈村,面向佛山,辐射珠三角,瞄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物流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进行岗位及职业能力分解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紧接着就是依据行业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实践
学 校 物 流 管 理 专业 作 为 较 早 的 一批 高 职 高 专教 育 教 学改 革 示 范 专 业 , 过借 鉴其 他 学 校 开 发 经 验 , 通
积极 探 索适 合 我 国高 职 教育 要 求 的 课程 开发 , 过 多 经 年 的实 践论 证 和检 验 , 已取 得 了显 著 的成 效 。毕 业生
工作过程 系统化课程 内涵和 开发流程 的基础上 , 结合 高职物流课程 的学科特 点 , 建立基 于工作过
程 的物 流 管 理 专业 课 程 体 系 , 供 切 实 可 行 的 方 法 , 提 突破 实践 中的 难 点 , 索 高职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探
课 程 体 系开 发 与 项 目课 程 设 计 的 新 思 路 。 关键 词 :- 过 程 系统 化 ; 程 体 系 ; 动 领 域 _作 T 课 行 中 图 分类 号 : 72 G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4 95 (0 1o —0 2 一o 17 - 14 2 1 )4 o 3 3
高 职 之苓 ’ 王 婧
( . 南 商业 高等专科 学校 , 1 河 河南 郑 州 4 0 4 ) 5 0 5 ( . 南广播 电视 大学 , 南 郑 州 4 0 4 ) 2河 河 5 0 6
摘 要 : 于 工 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改 革 是 我 国 高 职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发 展 的 重要 方 向 。 在 把 握 基
教 学 项 目。
学 习 过程 的思考 、 反馈 和 分析 。这 与传 统 的学科 性 课 程是 完 全不 同的 , 培 养 的学生更 符 合社会 的需要 。 其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教 学 过 程 不 仅 注重 学 生 的 个 体发展 , 还重 视 学 生 的情 感 、 交 等 等 与 之相 关 的 一 社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2 0 1 0年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 革 和发 展规 划纲
要f 2 01 0 ~ 2 0 2 0 ) ) ) , 将 中高职 协 调发 展 作 为构 建 现代
职 教 体 系 的 重 要 任 务 。2 0 1 1年 8月 教 育 部 下 发 《 关 于 推 进 中 等 和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协 调 发 展 的 指 导 意
的基本 结 构适合 人 的阶段 性成 长 规律 . 并 注意 知识
的“ 阶梯 性 ” . 适 应 于 不 同学 段 的学 生 , 再 由 学 生 的
育是 高职 教育 必需 的学 习准 备. 高 职教 育是 中职教
育 的 发 展 和 提 升 高 职 教 育 要 培 养 高 端 技 能 型 人
5 6 职教论坛/ 2 0 1 4 . 6
索的 三种 中高职衔 接 , 其 课 程 衔 接 也 各 具 特 点 在 “ 岗位 导 向 , 双 证 融通 。 工 学 结合 ” 课 程体 系、 “中 职 课 程 ( 中职 校 ) 一 高职 基 础 辅 修 课 程 ( 中职 校 ) 一 高职 专 业 课 程 ( 高职 校 ) ” 的课 程 融通 以及 “ 对 接 国 外 职 业 能 力 标 准” 的 五 年 一 贯 制 课 程 设 计 上 进 行 了一 系 列 4 g - 索
中高职课 程衔 接是 学 习规律 的 内在要 求 . 是 培 养 高
端技 能 型人 才的 必然选 择『 ¨
见 》, 将 中 高 职 协 调 发 展 提 上 重 要 日程 。 中高 职 衔 接 问题 是 当 前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中 的 热 点 问 题 . 在 职 业 教 育 中 备 受 关 注 该 问 题 的 本 质 既 不 是 如 何 推 进 局部 办学 实体 之 间的衔 接 . 也 不 仅 仅 是 如 何 使 高 职 教 育 体 现 出相 对 于 中职 教 育 的 高 等 性 . 而 是 如 何 通 过 中高 职 课 程 的衔 接 . 实 现 我 国现 代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初探
2019年第4期【摘要】近年来,物流从业人员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专业越来越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热门选择。
其中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也越来越好,且二者之间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近年来,物流从业人员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专业越来越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热门选择。
其中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也越来越好,且二者之间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开始起步,各领域都开始尝试探索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实践,也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缺乏沟通交流、各自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开发不合理等。
以上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
国外对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如美国开发了学术与职业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将技术课程建立在职业群的基础上,把较先进技术引入职业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要求。
英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采用分层式教学模式,分成6个层次。
前三个层次属中职教育,后三个层次属高职教育。
相邻层次的单元间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讲,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衔接错位,以下对该问题做详细阐述。
1、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过程中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这两门课程更为严重,其他的和专业相关课程相对好掌握,但恰巧这些基础教育会对影响学生更长的时间,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入高职教育设置了障碍。
现代物流管理类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对策
现代物流管理类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对策摘要:中高职教育工作开展下,课程体系衔接是保证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
文章对中高职联合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当前背景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高职;课程体系;体系衔接;高职课程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岗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提升。
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方向对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以及优化,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当前中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衔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课程设置雷同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另外,不同地区在教育设施和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中高职的课程教育和教学内容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相关管理部门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性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
1中高职联合教学的价值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教育实践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在教育实践中较多的职业院校之所以青睐并实施“3+2”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这种联合教学模式有突出的价值,对目前的教育实践工作来讲意义显著。
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2”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和传统的分开教学有显著的不同,学生可以在前三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专阶段)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两年则主要是进入到企业进行真正实习,从而掌握专业的技巧。
就学历而言,5年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中专、大专文凭一起拿。
从时间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周期有所缩短,但是从学习内容和实践锻炼来看,学生什么都没有落下。
就这个角度来看,此种模式的实施对于学生高效学习有积极意义。
其次,对于学校来讲,“3+2”模式的具体利用在生源保证和教学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有突出的价值。
在“3+2”模式下,职业院校的招生只进行一次,而且生源稳定性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物流 岗位综合技能要求 ,以培养学生 的综合职业能力为 目标 , 将物 流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物流行业企业职业标准 中的主要知
识 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 目,每一学期针对典型物流管理能力进行项 目化 、学做合一 的培养 。中职物流课程融人物
流员 的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物流课 程融入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师 职业 资格标准 。
3 中 高 职 物 流教 育课 程 衔 接 体 系实 践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聊城高级 财经 职业学校 ,通过组建团队 、就业 岗位分析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 能力分析 ,构 建了
能力递进 的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具体如下 :
4 8 } a ) g i s t i e s S c i - ' f e , c l  ̄2 01 5 . I I
2 中高职物流教 育课程衔接体 系设计原则
2 . 1 职业能力为本 的原则
中高职物流教育面向物流职业 岗位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体 系的建设应 以物流职业能力为本 ,注重学生职业综合 素养 的培养 。中高职物流教育培养学生 的 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胜任物流工作岗位 的能力 ,因此 ,在设计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体 系 时应基 于物流岗位的不同职业 能力 要求 。 2 . 2 市场需求为导 向的原则 物流业是战略性 基础性产业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
异 ,因此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体 系要体现差异性 。如表 1 。
表1 中高职物流教育 b 匕 较表
专业 名 称 工 作领 域 就 业 目标 能 力 目标 知 识 目标
中职 物 流教 育
物 流服 务 与 管理
物流操作员
物 流 作 业
物 流操 作 能 力
就 业
高职物流教 育 2 . 5 融合原则
中高 职 物 流 教 育 课 程 衔 接 体 系 探 索 与 实 践
3 . 1 成立多元参与 的课程开发 团队 要保证 中高职物流职业教育课程体现职业性 和教育性 ,首先需要 成e r d a 物流行业企业人 员 、中职学校和高职 院校 的物流专
业教师和课程开发专家 、政府相关机 构和职业 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组成 的团队,为 中高职 物流教育课程衔接提供保 障。物流行业
业 的物 流基础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基础课程 的基础部分 ,而高职物 流管理专业物流基础课程则是 中职物 流服 务与管理
专业 的物流基础课程的提升 ,这样 ,学完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 专业课程 的学员如果想继续就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只要追
加学 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基础 的提升部分 ,就能获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
第一 、构建 中高职物流教育衔接 的课程体系应彻底打破学科本 位的课程 内容体 系 ,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需 要 ,瞄准职业 岗位
( 群)或者技术领域 的实际需求 ,构 建以物流工作 过程为导 向的课程体系 。所 以,在构建 中高职物流 教育衔接的课程体 系时既
要 避免 中高 职物流教育课程 内容的重叠 ,提 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又要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
复 和资源浪费 。
第 四、在开发中高职物流教育 同- -I ' ] 课程时 ,应注意内容 上的衔接 、深化与提升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具有 内在 的逻 辑联 系 ,在开发 中高职物流教育同- -I ' ] 课程 时 ,应注意 内容上的衔接 、深化 与提升 。以物流基础课程为例 ,中职物流服务 与管 理专
物流管理
物流作业管理
物
融合原则包括两个具体原则 。一是指素质发展和技能学习相融合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 ,物流专业技能是 毕业生胜任物流工作 岗位的硬实力 ,但是其综合素质却是用人单位选聘 时强调 的重要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 ,软实力重于硬实 力 。因此 ,中高职物 流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要遵循素质发展和技能学 习相 融合 的原则 。二是教学项 目和物流职业标 准相 融合 。
第二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 程设置 和课程 内容要充分体现物流岗位能力要求 ,要在充分 的物 流市场调研分 析基 础上 ,根据中 高职物 流专业学生未来工作 岗位的典型职业 活动 和核心能力 ,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综合 职业 能力 培养 为 目标 ,与物流职 业 资格标准相融合 ,构建中高职物流教育衔接 的课程 内容体系。 第三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内容要 以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 内容为基础 ,特别是具有纵 向衔接要求 的课程 比如仓 储作业管理 、配送作业管理等课程 ,要 明确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课 程的培养 目标和高职物流管理课程 的起点 ,避免不 必要 的重
简单叠加和排列 。同时在中高职物 流教 育贯通过程 中,不仅要体现 两者 间的统一和递进关系 ,还要保持 自身相对 的完整性 和独
立性 。
2 . 4 差 异 性 原 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 、就业 目标 、能力 目标和知识 目标应 当与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有 明显 的差
具有很 强的市场导 向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 程体系直接 面对 物流职业 岗位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 衔接体系设计 中应遵 循市场规
律 ,顺应现代物流的理念和要 求 ,根据不 同的培养 目标合理调配课 程。
2 . 3 层 次 递 进 和 完 整 性 的 原 则
课程体系的衔接没有统一的标 准和固定 的模式 。在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要体现 中高职 的层 次递进 ,而不 是课 程的
中 高职 物 流 教 育 课程 衔 接 体 系 探 索 与 实践
目标达成的同时 ,又要满足与高等物流职业 教育课程衔接 的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 专业课程 体系以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 。 体 系为基础 ,以对应 的人才培养 目标为依据 ,实现课程 的纵 向提高 。 关于 中高职物流教育课程内容 的衔接 ,应做到 以下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