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时达标训练人民版3170927024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分层测评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分层测评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分层测评1 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3(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社会的转变”包括(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社会的转变”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均有表现,①属于经济领域,②属于政治领域,③属于思想文化领域。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不是这一时期转变的表现,排除④。

【答案】 A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导学号:67700003】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有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答案】 B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答案】 C4.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这位思想家是( ) 【导学号:67700004】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君要有“术”,臣要尊“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强调“法”“术”的是法家思想,故选D项。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主张无为;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倡导“仁”。

【答案】 D5.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答案 D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墨学说成为主流,与材料中“杂家……合名法”不符,故A项错误;各学派分歧消失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杂家”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基本结束与材料中“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

2.《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的发展D.私学的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故选B项。

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

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

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选择B 项符合题意。

3.(2013·山东学考)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

B项正确。

4.(2016·江苏扬州高二期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解析:选D。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直”与“曲”“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项正确。

5.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如图)。

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B.为政以德C.兼爱、节用D.克己复礼解析:选D。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提示:(1)①“克己复礼”的实质是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 名分制度。②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 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 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的需要。
(2)① 孟 子 继 承 了 孔 子 “ 仁 ” 的 学 说 , 发 展 为 一 套 系 统 的 “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并提出“民贵君轻” 的主张;②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但荀子也吸收了法 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想回到“□10 小国寡民 ”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11 齐物 ”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
老庄崇尚□12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
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层点拨] (1)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 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 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 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 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 敬而远之。
(2) 教 育 贡 献 : 开 创 私 人 讲 学 之 风 , 主 张 “ 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
义 、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 早期 民本思想 的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名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故事介绍:地点:咸阳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件:秦国君为统一天下,向六国发了招贤榜,经过层层海选最后剩下四位,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

到底谁能帮秦一统天下。

秦王又会选择谁?敬请期待,那就要各组的才艺展示如何,各组的演讲能否迎合秦王的心理。

最终花落谁家,精彩还在后头!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有请四家代表人物上场。

通过预习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有印象,现在让我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1、[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各组选一个代表说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

然后,有观众来猜,看是哪家代表。

例如:角色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请问我是哪一家的代表?角色2:“兼相爱,交相利”(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答辩阶段]:由各代表队用幻灯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答案:B
6.(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
答案:C
3.(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教育公平”。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
答案:D
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1 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对于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温故知新B.当仁不让于师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A
5.(海南单科)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

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2.孟子的思想主张(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老庄之学1.老子: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2.庄子: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_____”的概念,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影响:老庄崇尚______,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有名。

2.发展(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张:主张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3.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

第1课百家争鸣[学业达标]1.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

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

这说明儒家主X(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克己复礼答案 D解析“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这反映出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故D项正确。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 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

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这表明荀子强调(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草木鱼虫有其自身生长周期,人类不能过度砍伐、过度捕猎,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故C项符合题意。

3.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答案 A解析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X,故A项正确。

儒家强调教化,与材料中“常使民无知无欲”不符,故B、C两项排除;韩非子主X法治、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不符,故D项排除。

4.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 )A.主政者,当以民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君主无为而治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答案 B解析出仕与否与是否以民为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排除;由“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可知,庄子因为崇尚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对做官不感兴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君主无为而治”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并没有“关爱”和“战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地位与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主张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检测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跟踪检测 人民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选B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

2.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选C 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3.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解析:选C 本题材料“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

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排除。

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解析: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

孔子主张“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作业1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作业1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

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风俗B.贡赋C.秩序D.礼仪解析:选C。

考查儒家思想。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故应选C。

2.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解读正确,“爱人”即孔子所说“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①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3.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B.仁者无敌C.逍遥无为D.事异则备变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孔子和早期儒学。

由题干中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可知该人是“亚圣”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故选B。

4.“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 )A.儒家B.法家C.道家D.兵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

“故失道而后德”表明该思想家注重“道”的作用,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张。

5.“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课时自测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课时自测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百家争鸣课时自测人民版必修31.(2015·宜宾高二检测)提出“恭而无礼则老,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解析】选A。

从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思想家强调的是“礼”的重要性,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补偿训练】(2015·漳州高二检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解析】选B。

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故选B。

2.圣人云:“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观点,符合以下哪个流派的观点(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选A。

从题干材料“好静”“无事”“无欲”可知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A。

【特别提醒】道家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地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而在封建王朝刚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解析】选B。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法治是法家的主张,故选B。

【补偿训练】(2015·哈尔滨高二检测)“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世异则事异”可知反映的是法家“事异则备变”的主张,故选B。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训练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夯实1.孔子主张“仁”“礼”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解析题干中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就是“爱民”,这种思想产生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

答案A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导学号52350024)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下移,故A项正确。

答案A3.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解析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政”,即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的人际关系,故选A项。

答案A4.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答案D5.下图所示寓言故事从反面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C.世异则事异D.逍遥无为解析守株待兔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政策与策略,即世异则事异。

答案C能力提升6.有学者认为:“荀子思想中的法家气味是相当浓厚的。

可以说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他是最早把儒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之一。

”荀子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导学号52350025)A.兼爱非攻B.人性本恶C.天行有常D.民水君舟解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加强约束,这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有相通之处。

答案B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题干的含义是小与大、少与多、短与长是相互依存的,这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C、D三项与此不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1.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1.百家争鸣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3例1 胡适曾说:“吾意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A.完全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C.相对片面的D.绝对表面的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基本含义以及提取题干材料中“皆应时而生”等有效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渐趋形成催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既符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又与“其学皆应时而生”的观点相符,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A黑色陷阱:容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真正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基本含义,尤其是“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的内涵;二是没有明确思想文化与社会状况之间的本质关系;三是犯了思维定式的错误,从胡适属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属性出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变式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学术大师的开创性贡献B.传统礼法束缚日益削弱C.竞相改革潮流直接推动D.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思路解析:此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社会政治秩序、人才背景等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B、C两项属于百家争鸣出现的直接原因,A项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

D项表述与历史事实相悖,社会的动荡导致统一政治力量的缺失,客观上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答案:D例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请完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目的和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思路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韩非在政治主张以及实现途径上的异同。

其中,“相同目的”应从阶级利益、最终目标等方面思考,“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可依据材料中“为政以德”“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等信息进行归纳,“认识”则应从思想主张的实质等方面分析。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练习1.观察下列图片: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用一句话概括每幅图片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地位)。

(16分)答:.(1)杏坛位于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在这里聚徒讲学;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反映西汉推行儒学教育,讲授儒家经典;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南宋大儒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读经讲学辩论;李赞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明末思想家李赞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每点1分)(2)春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南宋: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每点2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3分)(1)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其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继老子、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后,诸子百家则从自身立场出发,阐述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为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焚书坑儒”,儒学发展进入低潮;西汉时期,经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之策,中国古代思想开始出现以儒家为核家思想经历了由地位动摇到重新恢复统治地位的过程,儒学核心发展为宋明理学;明朝中后期,随着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开启了近代启蒙思想的长河,这种批判,也预示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这些思想,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珍贵的思想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一) 百家争鸣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烽出并作,备引一端”,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最重要原因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3.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克己复礼
D.加强君主集权
4.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1)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试指出四则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

(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的原因。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四核心主张的影响和演变情况。

(4分)
课时达标训练(一)
1.选A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剧变所决定的。

A项全面概括了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剧变。

2.选D A项只能体现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点,与题意不符;强调尊卑等级关系的是儒家思想,主张“贵贱有序”,B项排除;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C 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故D项正确。

3.选C “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加强集权君主集权”是法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选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属于儒家学派,故B项正确。

5.选C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D项错误。

6.选C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7.选D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

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故选D。

8.选B 由“兼爱”“非攻”“节俭”“节用”可知是墨家的主张,创始人是墨子,故选B。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治世主张。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王道之始”等信息进行判断;第二小问结合四则材料信息逐一进行说明。

第(2)问,联系材料中“国安而暴乱不起”等信息,从社会变革、各自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3)问,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中心问题: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方式。

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和“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的剧烈变化,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
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

(3)影响:材料四的主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演变: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思想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