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课程难点与解析·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师说》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对教师的看法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1.1.2 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1.1.3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介绍2.1.1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1.2 《师说》是韩愈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20年)为劝勉学子尊师重道而作。

2.1.3 文章通过对“师”的定义和阐述,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和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全文共有七段,分别为: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1.2 文本内容主要围绕“师”的定义、作用和尊师重道的理念展开。

3.1.3 文本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师说》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1.2 能够领会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理念,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

4.1.3 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文本中一些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5.1.2 对韩愈尊师重道理念的深入理解。

5.1.3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尊师重道的价值观。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设计,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这个教案设计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电脑、投影仪、显示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1.2 《师说》全文打印稿,准备给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

6.1.3 相关文献资料,以便进行比较教学。

6.2.1 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6.2.2 学习资料夹,用于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

6.2.3 个人学习计划表,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多媒体展示《师说》的。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关于师说教案3篇师说教案篇1【教学设计】《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

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

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胡适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2.了解《师说》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特点,积累相关词汇和短语。

3.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师说》的文本结构和内涵分析。

(2)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4)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2.教学方法(1)导入前瞻:通过引入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比如,“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朗读:请学生自主或集体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研读:对文本结构、内涵、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研读。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讨论解读:通过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探究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胡适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5)写作提升:请学生就胡适在《师说》中的观点和思想,写一篇文章或作文,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集体讨论和互评,起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和评价1.课堂互动(1)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胡适和他的著作、中国现代教育史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学术兴趣。

(2)多角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和胡适观点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针对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

2.评价(1)教师的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自我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学生的情况和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化教学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进。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15篇)

《师说》教学设计(15篇)《师说》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师说》教学设计2《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课一等奖教案(模板8篇)

师说课一等奖教案(模板8篇)

师说课一等奖教案(模板8篇)在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案的编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接下来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师说课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6、指名说。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师说教案篇1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一、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由《马说》导入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 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1. 疏通文意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师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目录▼【2】译文及注释【7】作品、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8】教学设计【4】作品鉴赏【9】教学反思【5】写法总述【10】读后感《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好老师。

好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2、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3、欣赏韩愈__的说理艺术,学习__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欣赏韩愈__的说理艺术,学习__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

《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1、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

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

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

《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师说》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语文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师说》中阐述的师生关系和尊师重教的道理。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讲述一则尊师重教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和感受。

揭示课题:《师说》。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进一步阐述师生关系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含义。

学习第三段: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和从师原则。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对待老师?学习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举例论证进一步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对教育的深切关怀。

归纳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时代要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讨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感谢老师?有哪些具体行动可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尊师重教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感人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课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分析并欣赏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其雄辩有力的论证风格。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师”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通过学习《师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师说》的文意理解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对“师”的内涵的思考与讨论2. 教学难点:韩愈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词对“师”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说》的文意,分析韩愈的论证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师”的内涵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师”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师说》2. 韩愈散文的相关资料3. 教学PPT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师”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意,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讲解《师说》的文意,分析韩愈的论证手法。

讲解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如对仗、排比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的内涵,分享各自的看法。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反驳。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师”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师”的作文。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

2.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师”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八、拓展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韩愈的散文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

语文《师说》教案(优秀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山草香分享了11篇语文《师说》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师说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师说》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

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

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

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疑难指津】·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师说》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师说》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教育问题,并培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其中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散文《师说》的主旨和教育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教育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教材:学生开始阅读《师说》这篇散文,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然后进行整体理解。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学习策略指导:通过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阐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鼓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协作,形成集体智慧。

(六)展示交流:让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

(七)搭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平台:通过这次学习,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确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搭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平台。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讨论法: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拓宽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师说》教学设计一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味并理解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照的论证。

3 课时。

第 1 课时一、文体及作者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普通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此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摹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经巩、王安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讥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

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即因此、就(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着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

“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九: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

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风尚)吾师道也(道理)师道之不复(风尚)惑而不从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师道之不复(从师)不耻相师(学习)5、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一般的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中心句: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

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

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

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破)结对(三层对比)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立)附:《师说》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术业有专攻.()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⑿余嘉.其能行古道()⒀作《师说》以贻..之()()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句中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义:今义:)6.文学常识填空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