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农业机械化概论)

合集下载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青岛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青岛农业大学
Internet 软件的应用能力。
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变量数学的观点和具有
高等数学Ⅱ、Ⅲ
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144 第 1、2 学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
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Ⅱ,Ⅲ》。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辩证
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
88(24)
第 2 学期
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近代科学技 术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Ⅱ,Ⅲ》。后续课程:《理论力
物理
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画法几何
掌握用投影法图示空间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续课程:
40
第 1 学期
《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
机械制图Ⅰ、Ⅱ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后续课程:《计
56
第 2 学期
算机绘图》、《机械设计》。
计算机绘图(二维)
32(18)
第 2 学期
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二维工程图样的能力。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质点、
理论
要》。
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使其成为道高德重、懂法守
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树立坚定的政治立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
2021/3/源自182021/3/11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 25HP ) 9
2021/3/11
1908年产的履带拖拉机(L20) 10
2021/3/11 1912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11
2021/3/11
1914 年的履带拖拉机( Holt 30 )
12
1917年产的履带拖拉机(40HP)
的混风设备,并采用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技术, 有的还使用无土栽培法。有的温室还装备有电脑控制 系统,以变化的光照强度为中心,随时调节室温和空 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或辅以湿度、风速、温度场乃至 营养液中无机盐含量的调节,从而为作物创造适合生 长的最佳环境。
2021/3/11
24
2021/3/11
25
能够描述物料实体的形态 能够反映相互之间的差异
(一)圆形和球形
圆度
m
r
i1 i
m R
式中:圆度表示与理想圆的接近程度; r指各棱角的曲率半径; R值最大内接圆的半径。(P6 图1-1)
2021/3/11
22
温室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前汉书·召信臣传》记 载,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当时的皇都西安已在 生有暗火的屋子里种植葱、韭一类蔬菜,可在冬季为 皇宫提供新鲜蔬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室。发展到 清代,温室的形式和栽培技术已较成熟,除用于种植 黄瓜等多种蔬菜外,还生产许多名贵花卉。
2021/3/11
55
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4.农田水利工程。 2. 性质与任务 农业工程学科——是应用物理科学、化学 和生物科学及工程技术来研究、解决农业 生产及其过程的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
即:农业工程学科是将农业与工程联系起 来,研究{生物、生产、生态}与{物力、 化学、管理}的边缘学科(性质)。

农业机械化概论第一讲

农业机械化概论第一讲

农机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提 供农机作业服务和技术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挑战
农民机械化积极性不高,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缓慢,技术和服务不到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
垂直农业
机器人农业
智能农机和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 实现精准农业和远程作业。
2 优化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水、肥料等资源,降低耕地负荷,保护生态环境。
3 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供应,保障人民温饱。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内容
农机生产与研发
开发和生产适应农业生产需求 的农机设备,并进行技术研发 和创新。
农机购买与使用
引导农民购买适用的农机设备, 并提供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
农业机械化概论第一讲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设备和技术的一种发展阶段。本讲将介 绍农业机械化的定义、发展历史、意义与目标、主要内容、现状与挑战、发 展趋势以及政策与支持措施。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领域中使用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过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优化资源利 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
1
工业革命时期
农业机械化起步,引入蒸汽机和拖拉机等初步机械设备。
2平,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3
现代化农业时期
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技术,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与目标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城市垂直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

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
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
农业机械化是指应用机器和模拟装置代替人和动物劳动,完成农业生产各项 工作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机械化生产
机器、设备和技术工具对生产土地和生物生产过程的干预和改变
机械化管理
通过电脑、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机械化服务
通过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提供各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2 存在问题
农业机械化规模小、能力差,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还需加强对机械 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机器智能化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 术,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的智能 化水平
• 数字农业 • 智能农业
绿色农业
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型机械的应用,使农业机械化更 具可持续性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1
1 949年后
毛泽东提出“一亩两犁”的号召,奠定了以简单机械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
2

1 978年后
中国逐步实现对进口重型农业机械的自主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3
21 世纪以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农业机械化改造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生态化、品牌化的 农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人力劳动成本、减少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益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缓解农民面临的人力短缺和技工短缺的问题,提高农 民收入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 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化概论

农业机械化概论
的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等。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年,30个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28
个国家迚入第事次农业现代化;94个国家处于第一 次农业现代化;9个国家属于传统农业国家。

美国等20个国家是农业发达国家 葡萄牙等28个国家是农业中等发达国家 中国等28个国家是农业初等发达国家 印度等55个国家是农业欠发达国家。
农业机械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迚法》: 农业机械化 —— 指运用先迚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 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 技术水平和经济敁益、生态敁益的过程。 农业机械 —— 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 兲农亊活动的机械、设备。 2、参考教材P1~P2
农业机械的作用
6.大量的新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在农业机械上。

电子技术的应用。例如将电子监控装置、GPS用在联合收获机
和播种机上,将激光技术用于开沟平地等作业机上,将光电传 感器用于中耕间苗和蔬菜水果的分选;将微波技术用于杀死草 籽和昆虫及干燥谷物 。

农机农艺融合,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例如番茄采
收,育种学家培育出了表皮较坚韧且收获期较为一致的番茄,

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
兲于农业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农机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 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低的衡量指 标。同时是决策层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 工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国家经济水平 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2000~2100 年期间,世界人口预计将从61 亿增加到100 亿左右,粮食需求总量将从21 亿吨增加到50 亿吨左右,肉食需求总量将从 2.3 亿吨增加到12 亿吨左右。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学(Agricultural Machinery)课程代码:25410013学分:4学时:64 (其中:讲课学时:50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1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热处理、农学概论、液压与气力传动、水力学、汽车拖拉车学、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等。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教材:《农业机械学》;李宝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它应用农学、工程力学、机械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农业机械设计和使用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农业机械制造、使用、改进,以及设计新型农业机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技术要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田作业项目中的常用农业机械机型构造及工作原理;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农业装备设计及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

课程目标4:结合典型农业装备的案例分析,通过农业装备的虚拟仿真实验及实物实验,提高学生面向工程实际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以下毕业要求提供相应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农业装备或机械产品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农业工程或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机械化概论课程编号1112016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machine & application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0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学分 2 预修课程适用对象区域专业课程简介(200字左右)《农业机械化概论》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动力、田间和场上作业机械构造、原理、应用、调整知识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了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新理论的发展。

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和农艺更好的结合和发展,为日后从事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现代农业规划管理打好基础、储备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机械化概论》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动力、田间和场上作业机械构应用知识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三者之间相互结合和渗透,共同支撑和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农业装备的现代化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就不会有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因此在本专业开设《农业机械与应用》课程,对于更好的使用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和农艺更好的结合和发展,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加速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要求:1、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2、掌握农用动力,柴油机和汽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农用拖拉机的基本使用技能;3、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推广、科研工作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机械工程设备的基本知识、一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常规操作程序、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内容;4、了解各种常用农业机械,包括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栽植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干燥机械、加工机械等的构造原理、性能特点和使用技能;5、掌握机械工程设备的匹配原理、选配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本地区农业作业的要求,经济地、合理地选用、配备农业机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农业机械概论知识点

农业机械概论知识点

1.农业机械化定义: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农业生产的各项作业。

指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械化.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农村城镇化3.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4.根据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实践,过程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

5.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

(2)各种农机的使用,可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可推动农业社会化和商品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4)抗灾减害,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5)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6)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6.耕作层土壤的性能(1)容重: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土壤体积的重量即为容重:式中:V——土壤的体积,cm3,q——土壤重量(包括所含水分重量),g自土样中扣除所含水重时,即得土壤干容重:式中:q1——土壤固体颗粒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内的孔隙度和固体颗粒比重有关。

孔隙度越大(疏松),则容重越小。

当土壤容重为1g/cm3时,最有利于耕作。

一般土壤固体颗粒的比重为2.6~2.7 g/cm3。

(2)湿度(含水量)1.绝对湿度:式中:q —自然状态下土壤的重量,q’—同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2、田间持水量:土壤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W n3、相对湿度:自然土壤的含水量占田间总持水量的百分比:土壤湿度对铧式犁的耕作质量和牵引阻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太干→难破碎→阻力大;土壤太湿→呈条状→不易破碎,黏土严重,堵塞。

旱田土壤相对湿度为(40~60%),适于耕作,称为适耕湿度。

(3)土壤坚实度:是表层土壤机械抗力的综合指标。

在垂直载荷的情况下土壤不同深度的抗压能力。

土壤坚实度一般为0~10,10~20,20~30三个土层,求得各层平均值,然后求总平均值。

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

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

4.3 农业机械性能要求
农业机械的特点 1.工作对象复杂 2. 多样性和区域性 3.季节性强 4.工作环境条件差 5.操作和维护简单 6.经济适用
23
美国凯斯公司450马力大型履带式拖拉机 24
25
纽荷兰TM175型拖拉机
26
欧洲的Profi Gigant Trac 3500超级拖拉机,长7120mm、宽
特点之二:大马力拖拉机 迅速发展,高宽幅作业机 具普遍应用。最大拖拉机 动力为650马力,最大工作 幅宽的播种机为120行,植 保机具100米,最大率为31 铧。最大工作幅宽的联合 收获机为9米,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
16
特点之三:高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为提高农机化自动 化水平创造了条件。无人驾驶拖拉机、可控农机具等;
第四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特点与要求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特点
1. 人多地少。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紧张,机械化 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目标服务。
2. 土地经营规模、作业地块偏小,农业机械化要有适 当的组织形式。
3. 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条件差异大,必须采用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
142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11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22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渐趋成熟33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机制已经形成44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阶段二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70年代初实现了全方位机械化并逐步被自动化所取代
2)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
改革开放新时代:
1.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启动全民所有制改革; 3. 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 4.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1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农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机械学、农业机械装备的构造原理、使用管理、技术经济等系统知识体系,接受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艺设计及相关装备的设计制造、试验、选型配套、使用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设计、农业机械设计、不同农机经营主体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科研/推广专门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基本要求: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外语以及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化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处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系统地考虑经济、环境、法律、社会、安全、健康、伦理等因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规范使用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规划、设计、生产、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交往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农业机械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概论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课程代码:901120511学时数:32(理论:26;实验:6)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根据园艺、农学、蚕学、中药、设工等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农业机械为中心,并将动力与作业机械相结合,进而达到有效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与维护的目的。

主要讨论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的类型、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调节等,以便将来学生可以根据农艺要求正确地选型、安全使用、安排农业机械,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科学地进行农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同时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概念、范畴及发展趋势,掌握农业机械的一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及安排以及合理运用的知识。

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两部分,其中作业机械以种植业机械为主。

第一章绪论(1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范畴,理解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农业机械发展的概况和趋势及本门课程的内容和任务。

1.农业机械化含义。

2.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3.常规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

4.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与要求。

5.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内燃机(5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燃机基本术语、种类和型号。

理解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掌握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内燃机种类及工作原理:内燃机的类型;内燃机工作原理。

2.曲柄连杆机构与机体零件: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机体零件由哪些组成。

3.换气系统。

4.柴油机燃油供给系。

5.润滑系。

6.冷却系。

7.启动系。

2458.汽油机燃油供给系。

9.汽油机点火系。

实验:发动机拆装与各部分结构的观察。

第三章拖拉机(5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拖拉机类型和型号。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课系:财政经济系
总学分:4
总学时:72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是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农产品检测技术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各项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可以为毕业生到农产品生产企业、检测部门提供技术基础支撑
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营销基础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学生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目标市场营销能力、营销组合规划与执行能力、营销控制与管理能力、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较好的自我心态调适能力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农产品营销相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农产品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具有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及自我展示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
职业素养等。

(5)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
2.能力目标
(1)能有序准备检测仪器、玻璃器皿;能正确使用、操作检测仪器;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和计算检测结果;会制作、填写检测报告单。

(2)能按要求进行采样及检测样品的保存。

(3)能用感觉器官检测农产品的一般质量。

(4)能借助检测仪器对农产品进行物理检测。

(5)能用化学、仪器的方法检测农产品的营养成分;
(6)能用仪器分析法检测农产品中单宁物质的含量。

3.知识目标
1、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基本技术
2、掌握农产品安全检测仪检测农药残留的过程
3、掌握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样品的处理
4、了解农产品安全保障的措施
三、设计思路
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的指导下,依据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编写项目教材;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最后,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

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影响和检测”、“生物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4个项目模块,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到教学实践任务之中。

教学过程中,推行以“项目作导向”、“任务作驱动”“工作岗位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化教学模式,通过各项任务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场中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五、考核内容及方法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

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实验操作100分,实讯汇报100分,各占50%,最后折算成百分制。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课题选择合理,可操作性强10分、小组人员分工合理 5分、样品制备环节操作精确,充分利用材料资源 20分、检测操作细致得当,包括仪器的操作、材料的处理25分、实验数据真实5分、实验结论及结果分析得当 25分、实验报告完善10分
六、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朱丽梅主编《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观摩、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三)师资要求
1、教师应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授课计划、提出课程实施办法、制定配套的保障措施。

2、掌握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力求做到“懂、透、化”。

对课程学习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对每个任务分别进行包括项目名称、工作过程的内容、项目解析的知识点等方面剖析。

3、编写教案,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

4、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
法与手段、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等。

5、教师应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兴趣爱好、思想面貌等,以便因材施教,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

6、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备课充分、讲授熟练。

7、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深度、广度适宜;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进度符合课程授课计划要求。

8、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用普通话,语言表达简明流畅、条理清楚,富有感染力。

10、注重新标准、规范、规程等在课程中的讲授,及时补充前沿新知识。

(四)教学条件(实训室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