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2. 学生能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中国文化进行合理评价;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3.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友善、团结等;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学有所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中国文化概论》,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包括史前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2. 中国哲学: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观念;3. 中国文学: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重点分析代表性作品;4. 中国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5. 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6. 中国民俗: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7.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403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1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文学院公共平台选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

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该课程的任务: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及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做到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一一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一一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2学时)1.文化的性质。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学时)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学时)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5.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学时)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

2.掌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经典、教育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

2.史前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陕西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

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经典传承、教育传承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了解。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禅宗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探讨儒家和道家的现实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1024课程总学时:40课程学分:2.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文秘制定单位:人文学院制定时间:2014年7月一、课程总述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1024课程总学时:40课程学分:2.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文秘制定单位:人文学院制定时间:2014年7月一、课程总述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素质目标使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消化吸收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4.课程重点、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重点、难点各章分布均匀。

课程重点在于理清脉络,厘清中国传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如下的态度。

如何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并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记忆与理解能力的要求并重,教学方法宜多采用启发方式,教学形式上以讲授为主,配合以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方式,力求将理论知识讲解透彻。

5.教学学时分配本课程共 40 学时, 2.5 学分,讲授 32 学时,课内实践 8 学时。

6.实施建议6.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1)教材选用(或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田广林版《中国秘书史》教材在该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教材内容丰富,板块安排合理,易于学生消化、吸收,适合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

(2)参考资料选用参考教材: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2.《中国传统文化释要》,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中国传统文化精义》,钟明善、朱正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

4.《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5.《中国传统文化》,顾建华主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年。

6.2其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参考网站:1、中国文化,网址:/2、中国传统文化网,网址:/3、家国网,网址:/6.3 教学方法手段课程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教师授课为主,多媒体及教具运用、课堂演示、教学辅导、习题课、讨论课、案例分析、课堂提问、自学指导、作业与考试安排为辅;实践课以文化考察与分析为主。

6.4考核评价(1)考核类型考查(2)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的目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与灵活运用能力状况,检验教学目标完成状况,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后续教学。

考核评价的内容:课程考核力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采用书面理论知识考核加实践表现考核方法。

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掌握熟练,具备一定知识运用与分析能力。

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法:动态测试(40%),终结性测试(60%)动态测试内容:作业成绩评价(10%)、实践环节评价(20%)、课程综合表现评价(10%)(包含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终结性测试:3千字左右书面考察报告或论文(60%)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教学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有关文化的命名由来,把握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定义。

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等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

正确树立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基本态度。

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准确含义。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内容,并将绪论所学习的概念,贯彻整个的各章节。

教学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1.教学内容1.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3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4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5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6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6.1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6.2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状况,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重点: 1.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 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渗透3.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难点:1.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 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3.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教学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发生2.2 从神本走向人本2.2.1 殷商神本文化2.2.2 周人的文化维新2.3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2.4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2.5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2.5.1 玄学的兴起2.5.2 佛教的传播:佛教融进了南北朝文化系统2.6 隋唐:隆盛时代2.7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2.8 明清:沉暮与开新2.教学要求通过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重点: 1.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策及文化成就难点:1.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及诸子百家的学派特征2. 隋唐文化气派及艺术成就3. 两宋士大夫文化特征及成就4. 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传统伦理道德1.教学内容3.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3.2 重人轻神的人文主义精神3.3 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3.4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3.5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3.6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充实自我。

重点: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2. 中国传统美德难点:1. 各种文化精神的事实描述和价值评判2. 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如何批判地借鉴传统伦理道德第四章儒家学说1.教学内容4.1 孔子及其思想4.1.1 “仁”的学说4.1.2 孝悌思想4.1.3 政治主张4.1.4 中庸之道4.2 孟子及其思想4.3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4.4 朱熹及其思想2.教学要求了解儒家的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人物,掌握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儒家思想的智慧,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重点: 1. 儒家的发展历程2. 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难点:1. 儒家的思想及方法2.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借鉴第五章道家学说1.教学内容5.1 老子及其学说5.1.1 老子5.1.1 老子思想概况5.2 庄子及其学说5.2.1 庄子5.2.2 庄子思想概况2.教学要求了解道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重点: 1. 道家的发展历程2. 道家的主要观点难点:1. 道家的思想及方法2. 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借鉴、改造。

第六章中国古代宗教1.教学内容6.1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6.1.1 原始佛教6.1.2 原始佛教的基本内容6.2.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6.2.1 道教的创立6.2.2 道教的发展6.2.3 道教的基本教义6.2.4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了解和掌握中国道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深刻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重点: 1. 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2. 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难点:1. 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道教的形成、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七章古代教育1.教学内容7.1 发展历程7.1.1 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7.1.2 汉代到明清教育的发展7.2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7.3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7.4.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