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的头》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人性、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对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求自身真正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本质先于存在”。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

人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要承担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意味着人只能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没有任何外部的因素和权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如此一来,人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裁判者。

这种自我裁判的过程决定了人的存在质量,成为了人的核心气质。

同时,萨特认为,自由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在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因此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

萨特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和舒适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要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更要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权利。

它没有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赋予,它从未被剥夺过,也不可能被剥夺。

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自由,放开一切束缚和限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像萨特所建议的那样,探索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握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公正。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浅谈萨特的哲学观

浅谈萨特的哲学观

浅谈萨特的哲学观作者:刘慧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11期一、萨特的介绍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在中学期间,热爱阅读的萨特,曾产生过拯救人类与痛苦的浪漫理想。

在巴黎师范学院学习的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作品,这些人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深远。

不满于现状的萨特,投身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

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等人的著作,逐步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1934年回国,其作品《论想象》、《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陆续出版。

为了抵抗法西斯战争,萨特应征入伍,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1943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世。

萨特创办杂志,试图用存在主义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学。

他的杰出政治活动,为他赢得了“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巨大声誉。

晚年的萨特,以谈话方式继续自己的理论运动。

萨特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

喜欢他的人对他推崇备至,痛恨他的人将他骂得狗血淋头。

二、萨特的哲学观点1.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萨特认为存在是先于本质的意识。

人先存在着,在世界上活动,有过各种遭遇、经历,然后才确定自己。

在存在主义看来,从一开始,人什么都不是,只是到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自己创造成想成为的东西,他才成了某种东西。

因此没有人的本性这回事,因为并没有一个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

人不仅仅是他自己构想的人,还是他投入存在之后,自己所愿意成为的人。

人除了是自我创造之外,什么也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在《存在和虚无》中,萨特分析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区分。

其中自为的存在,它是虚无的,但都要成为什么。

也正是由于这种存在,驱使着人不断超越,造成自己的本质。

这一思想否定了神学论的人性神创论。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意义萨特作品简介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意义萨特作品简介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首先在基尔凯廓尔的《忧郁观念》一书里被提到,称“基督教存在主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无神论存在主义诞生,代表人物是萨特和加缪。

Jean-Paul SATRE(1905-1980)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即“自我”。

反过来,他人即地狱(L’enfer,c’est les autres)。

Albert CAMUS(1913-1960)提出“荒诞哲学”。

L’être et le néant一书提出存在主义三原则: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才能规定自己。

萨特《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49)第一部《不惑之年》,写1938年西班牙内战,法国人普遍的冷漠态度。

马蒂厄并非不同情西班牙人民的解放战争,但下不了决心去介入。

《缓期执行》以慕尼黑会议为背景,描写战争阴云笼罩下法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态。

《痛心疾首》,法国溃败。

马蒂厄认识到自己对战败并非无责任。

他一直生活在个人小天地里,从未想到应对社会尽一份责任。

于是他选择了行动:参加抵抗运动。

萨特的戏剧《苍蝇》(1943)通过主人公俄瑞斯特斯毅然决然的复仇行动,召唤人们摆脱消极悲观的绝望情绪,奋起与法西斯的统治作斗争;《恭顺的妓女》(1946)描写妓女丽瑟在种族主义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屈服于白人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放弃了良知的选择,为维护达官贵人的利益作了诬陷黑人的假证,从而不仅丧失了意志自由,身子也失去了人身自由。

1944年5月首演的《隔离审讯》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地说明。

存在主义的基本意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哲学是流行于20世纪西方的哲学流派,它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一战后在德国获得发展,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他们认为,人与生存环境相脱节,处于孤独与痛苦中,而摆脱这种局面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死亡,要么皈依上帝”存在主义哲学是流行于20世纪西方的哲学流派,它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一战后在德国获得发展,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他们认为,人与生存环境相脱节,处于孤独与痛苦中,而摆脱这种局面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死亡,要么皈依上帝”[2]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应该是研究个人的主观“存在”,这里的“存在”是指“意义之在”,而人的存在本质上指“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同存在的具体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他还注重“此在”之“此”(时间空间、社会历史)作为人生存在基本结构机制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二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又分为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其中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对于人们问题的启示和挑战不言而喻。

他的哲学深度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生命的本质、自由的价值、罪恶的存在、现实的根源,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主张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生命的自主者。

任何威权主义的权力体系,任何内在的规范、价值,都是荒唐的、虚伪的和虚假的。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自由的行为和选择不受自然规律、道德规范或先验规则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

因此,人类的存在是漫长的自我寻求、选择和建立意义的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方式是从存在来探讨人类问题的,他把人类身份看做是由自身的行动所决定的。

在他的理论中,人类不是简单地接受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而是从自身的反叛精神中抵制这些规范。

在这一观点下,任何对人类自由的扼杀都会引起思想的自我反省。

这很好地诠释了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

在人类自由行为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萨特对自由和选择的高度重视。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伦理学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系统,至关重要的是简单地接受我们的存在并自由地选择行动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拒绝道德的绝对追求和终极意义。

萨特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伦理自我创造,我们必须通过自我建构来赋予行动以意义。

这需要每个人在基于自己价值观的个性选择中建立自我身份。

在萨特的哲学理论中,存在主义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他的身份认同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建立和形成个人身份。

他认为,在自由和选择之中,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身份来界定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萨特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无奈中寻找意义,同时积极地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创造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的意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适用的哲学理论体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

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

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引言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

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

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

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着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

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

”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

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

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

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

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

简析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简析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简析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萨特的一部重要读本。

在该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并概括阐明了他的基本人学思想。

首先概述了此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分析了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最后对萨特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议,以期能客观地给萨特及其思想定位。

标签: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责任;马克思主义让-保尔·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关心着人的哲学。

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了出来,认为“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1]4。

但是,萨特的哲学在关注了人的同时却脱离了社会现实,他所说的人成了抽象的人。

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所做的一次演讲,这本小册子扼要地阐明了萨特的基本思想。

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行动哲学”、“自由哲学”,这首先得从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说起。

此处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意即人的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的。

人一开始只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虚无、可能性而存在,至于它的本质,即他的各种具体的、有质的规定性,如才能、专长、职业、贡献等则是出于纯粹主观性的创造,是可能性的实现。

总之“存在先于本质”是说先是人存在,然后才能说明自身。

从这个命题出发,萨特进一步论证了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的观点。

因为假若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人生下来就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普遍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任何行动、选择完全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所谓的主观性。

”[2]60萨特就把自由选择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自由成了每个人存在的本质,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被与时间》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和对他人的关怀。

本文旨在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一次浅析,探讨其核心内容和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着眼于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就是本质”的核心命题,即人的存在是超越本质的存在。

他认为,人不是由于本质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赋予自己意义和本质。

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这也是萨特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根据某种固有的本质来行动,而是通过行动才决定了自己的本质。

萨特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提出了“自由是一种责任”的命题,认为人的自由是与责任相连的。

个体的每一次选择和行为都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影响。

萨特认为,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绝对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他在《被与时间》中写道:“我对自己的自由所负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包含了对自由和责任的高度重视,他强调了个体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哲学讨论,也对文学、艺术和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萨特的作品《恶棍》、《窥视者》等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激发了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灵感,影响了现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发展。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物则不同,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物的本质是由人的意志所给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质,然后才作为某物而出现在世界上.显然某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截然区别开来,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行动哲学.3、自由理论萨特认为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同时人的自由亦先于人的本质,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4、责任与人道主义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为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呢没有.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垮掉的一代中的存在主义内涵

垮掉的一代中的存在主义内涵

垮掉的一代中的存在主义内涵作者:赵名一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6期摘要:垮掉的一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紧邻二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群作家组成的流派,以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派。

其主要特点则是对陈规和旧文化秩序的反叛及对无序和随意的浪漫主义的渴求。

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存在主义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宣扬个人从自身升华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两部主要作品:《嚎叫》和《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自由放荡生活方式中的积极意义,探究其中的意涵,以及其对美国大众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嚎叫》;《在路上》;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始于19世纪。

存在主义这一思想与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垮掉的一代思想潮流暗合,突出世界的荒谬、人类的自由性、人的归宿是死亡等有关生存现状的思想。

人生的荒诞正是存在主义的研究对象。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哲学家或文学家们常常意见相左,即便他们都被认作是存在主义学派,同一流派的他们甚至仍在某些问题上具有重大分歧。

由此可知,用这一流派对这些思想家进行定义是有失妥当的。

许多文学家,例如加缪,在谈及存在主义时,均拒绝这一头衔。

在当时的社会,很少有人会欢迎存在主义的头衔盖在自己的头上。

虽然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参差多样,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却有相似之处,这使对存在主义的一般性原则的概括成为可能。

存在主义在思想上反对传统思想,呈现出一个荒诞的世界和生活,否认理性的乐观精神,深入分析了人们的情感,并提议在斗争和死亡是人类唯一的挣脱困境方法。

这一共通之处使得存在主义的界定变成可能二、存在主义与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爆发的思潮,它对整个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具一定影响,范围包括电影,小说等文化艺术领域。

“垮掉的一代”集中反应了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存在的虚无主义,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后,当时社会各种不正之风例如消费主义盛行一时的消极现象。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五讲: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存在与虚无1、存在与虚无不是知识的对象,存在与虚无都不是知识的客体,存在者才是知识的客体。

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讲虚无、焦虑、不安。

人之为人,首先不是认识世界,而是领会到自己的存在,领会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即虚无不是东西,领悟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恐惧、忧虑和不安,不要给存在主义贴一个标签:资产阶级没落哲学——完了。

2、领会到虚无是领会存在的前提。

凭什么领悟到存在,即存在与否也要有前提——领悟到虚无为前提。

例:非红色——红色。

活着的每一天,怎么知道存在——人偏偏知道存在,推导出一点:人知道虚无。

3、凭什么领会到虚无——人生三大虚无:生与死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孤立与自由的矛盾。

生与死,生的第一天就领会到死亡,领会到虚无,最初意识到死的时候好几天想不能:人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对每个活着的人来说,不是fall,而是其他可能性统一划为虚无,与理性对立。

(海德格尔:“被抛”)故哲学中有一个终级关怀:谬斯。

谬斯是灵感源泉的代名词。

4、当代个人在资本世界中的虚无主义的领会,理性给我们自由(对存在的领会,领会到就自由了)《非理性主义》:假若我们人类是永远生活在伊甸园的亚当,悠哉乐哉,但我们不会思考,走出伊甸园,有思想,不能看上帝,会死掉了。

这么有灵性的动物会死掉,想不开。

5、每个人都要自己终极关怀,而我们却躲避它。

二、自在与自为1、自在:(in-itself)未为意识所呈现、未为意识授予意义的自在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

(P142)它的特性是:(1)纯粹地、绝对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它为转移;(2)它是非创造的,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是能动性,被动性和能动性这两个概念都是人的,并且表示人的行为或工具。

(3)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

(4)其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在自在的存在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辩证法。

(5)自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性也不能还原为必然性。

萨特 哲学 阅读顺序

萨特 哲学 阅读顺序

萨特哲学阅读顺序
如果您想系统地阅读萨特的哲学著作,可以按照以下阅读顺序:
1.《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这是萨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萨特探讨了存在、虚无、自由、选择等哲学问题,并提出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2.《恶心》(The Plague):这是一部小说,讲述了阿尔及尔市在瘟疫中的生活,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小说中蕴含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如自由、存在、虚无等。

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这是萨特的一篇演讲稿,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4.《反抗的本质》(The Rebel):这是一部哲学著作,探讨了反抗、自由、权威等问题,并对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观念提出了挑战。

5.《存在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cepts):这是一篇论文,探讨了概念的起源和本质,以及概念与现实的关系。

6.《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ce):这是一本哲学著作,探讨了生命、死亡、自由等问题,并提出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7.《存在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这是一本哲学著作,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价值。

以上是萨特哲学著作的阅读顺序,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相应的著作进行阅读。

《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

《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

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1. 简介萨特和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和文学界的重要一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主义文学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所表达的核心概念。

2. 萨特与存在主义2.1 萨特简介Jean-Paul Sartre(让-保尔·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和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著名的著作包括《被吞没的人》、《诺斯康帝》和《恶心》等。

2.2 存在主义概述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在现实中的自由选择与责任,并关注人类存在本身的意义和尊严。

它呼吁人们面对无意识、孤独和死亡时保持真实和勇敢。

3. 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3.1 文学创作理念萨特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实、直接地揭示现实生活中个体所经历的困惑和苦闷。

他主张透过文学作品传达人类的存在态度和情感,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故事。

3.2 文学形式与写作风格在萨特的指导下,存在主义文学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它以内心思考、存在抽象和意识流等技巧探索个人认同、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

4. 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概念4.1 孤立与无意义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人类面对生活中的孤独与无意义,并通过作品反映这种存在状态对个体心灵产生的冲击。

4.2 自由选择与责任作为自由的个体,存在主义文学将自由选择与个体责任置于重要位置。

作品中常涉及角色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情节。

4.3 死亡观念死亡是存在主义文学中一个持续关注的话题。

它被视为一个不可避免且能够影响个体行为、决策和生活观念的现实。

5. 结论萨特对存在主义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主义文学通过表达孤立、无意义、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死亡观念等概念,探索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尊严。

在萨特的指导下,存在主义文学突破常规形式,成为20世纪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字数:约350个中文字)注:以上是基于给定主题编写的一个简化版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扩展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睡袋” ( !"#$%&’,! "#$#%#& ’#(& () ) 。制的领域之外, 马丁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霍尔看作是一种自在的存在。霍尔珍藏了一把日 本武士剑, 马丁对这把剑充满恐惧。他在认知上将霍尔与剑联系在一起, 正说明了他甘拜下 风的心态。相反, 霍尔似乎看穿了马丁的一切, 将其行为、 动机全部统摄于自己的意识领域。 可以说, 霍尔对马丁的注视就是书中经常出现的、 令马丁不寒而栗的美杜莎式的凝视。正因 此, 马丁才意识到了自己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多么不同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如果说霍尔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马丁意识之外的现实的话, 那么马丁对霍尔的追求归根结底应当是对 现实的探求。在这种求索过程中, 马丁通过与他人关系的变化逐步看清了自我的真相。 事实上, 在对 《 砍掉的头》 中人物关系的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中, 默多克主要以人物对他 人的性态度作为基本的模式, 探讨了人的意识领域内较为隐秘的部分, 从而揭示出自我与他 人、 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她认为, “ 性的情感在普通的意义上可以是克服利己主义的一个可 能的出发点” ( "()%#:*+,(-)./ *().+-(0.1) *+ ) 。默多克将性关系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与萨特 的看法也较为接近。萨特认为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原始的行为就是性的态度, 人与他人之 间的许多复杂性都是这些原始行为的多样化。 在对马丁与三位女性性关系的描写中, 默多克没有囿于第一人称视角的某些局限性。 她巧妙地运用了 “ 身体” 这一意象在马丁意识中的直觉反应, 反观了人物自我意识领域中的 变化。在这一点上, 默多克也是受到萨特的很大启发。以萨特的论述为依据, 我们可以看 到, 马丁在对待霍尔时, 他从 “ 自在” 存在趋向 “ 自为” 存在。随着马丁由关注对自我意识的 解剖到关注外在于自我的他人的存在, 他终于在生活与艺术上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他不再用 万方数据 物化的标准为他人贴标签, 而是愿意耐心地注视、 等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新的开始。
范岭梅: 《 砍掉的头》 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
《 砍掉的头》 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范岭梅
!
内容提要: 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最具才华的女作家之一, 她将哲学的思考融入到 文学的世界中, 深入思考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终极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默 多克小说 《 砍掉的头》 中的哲学思索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关系, 以呈现出作家对存在、 自我 与现实等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 艾丽斯・默多克! 《 砍掉的头》 ! 萨特! 存在主义 在西方历史上, 身兼哲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大有人在, 艾丽斯・默多克就是其中之 默多克与萨特的一面之交激发了她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趣; "#%$ 年, 她出版了 一。"#$% 年, 英国第一部关于萨特的哲学专著 《 萨特: 浪漫的唯理主义者》 ( !"#$#%: &’(")$*+ &"$*’)",*-$ ) 。 然而, 默多克并不盲从萨特的存在主义, 而是通过借用萨特的概念得出针锋相对的结论, 其 中对萨特的唯我论思想的批判尤甚。默多克 "#&" 年发表的小说 《 砍掉的头》 便代表了这种 主张。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商人马丁・林驰・吉本背着妻子安东尼亚与乔治娅偷情。 一天, 安东尼亚突然向他提出离婚, 并计划与他们夫妻共同的朋友安德森结婚。这令马丁一 时不知所措。此时, 他鬼使神差地爱上了安德森同母异父的妹妹霍尔, 可是不久以后他发现 霍尔与安德森之间存在着乱伦的关系。而在霍尔发现了乔治娅的存在后, 将乔治娅介绍给 马丁的哥哥亚历山大。这二人迅速陷入热恋, 并计划结婚。出人意料的是, 安东尼亚与亚历 山大竟是多年的情人, 最后安东尼亚决定离开安德森和马丁, 与亚历山大结合。自杀未遂的 乔治娅也与安德森结为伙伴飞往纽约生活。孤零零的马丁只好一个人留在寓所中。这时, 门铃响了, 来的人正是马丁朝思暮想的霍尔。 一 《 砍掉的头》 中 “ 头” 的意象出现了不下十次, 且与三个女人, 即乔治娅、 安东尼亚与霍尔 有关。这种以具象 ’ 抽象形式交替出现, 含义越来越神秘的 “ 头” 其实正好应和了主人公马 丁意识世界复杂变化的过程。而在马丁的刻画方面, 默多克运用了萨特的一些观念。萨特 认为, 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意味着 “ 意识是存在物的 ‘ 被揭示 ’ 揭示’ , 而存在物是在自己的 存在基础上显现在意识面前的” ( (( )。同时, 存在物的存在也揭示了意识的存在。它不同 于意识的存在, 本身也不是意识, 它在意识揭示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存在就是自在的 存在。自在的存在超越意识的存在, 超越了肯定与否定、 主动与被动、 可能与必然的范畴, 只
范岭梅, 文学博士,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万方数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项目编号: ")%$$)"* 】 的阶段性成果。
"! 外国文学研究, *--+ 年第 . 期
是相对自身获取意义。 小说中首先出现的是乔治娅的 “ 头” 。一天, 马丁来到乔治娅的住所, 两人依偎在一起, 此时乔治娅的 “ 头” 与马丁身体的位置关系颇耐人寻味: 它由大腿转移到膝盖, 继而到了脚 上, 最后俯伏在马丁面前, 似乎完全臣服于马丁。而马丁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 默多克曾多次指出, 人类意识总是希望将外部的任何资料不加分别地吸纳进去, 并为我所 用, 以此保持自己一成不变的运动。在马丁的意识中就有这种冲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意 识 ( 志) 将乔治娅的存在固定在一个物的、 对象化的位置上。这一对象不需要评判自己的行 为, 只是为马丁的自我而存在。 “ 头” 是意识 “ 居住” 的场所, 也就是知识与力量的源泉, 当乔 治娅完全顺从了马丁对自己的安排时, 她也就在同时将自己对自我处境的控制权交给了马 丁, 而将自己物化为马丁意识的对象。 接下来, 马丁在亚历山大的工作室里看到了安东尼亚的头部塑像, 马丁感到一阵惊慌。 雕塑中安东尼亚的形象是他所不熟悉的— — —这个 “ 头” 显得年轻、 美丽、 充满活力。马丁本 来已经习惯将安东尼亚作为自己母亲一样的老女人来看待, 因此对于自己找一个情人也就 觉得心安理得。他没有想到自己认为最熟悉的妻子竟然有着自己所不熟悉的特征。此时, 马丁那种将他人的存在固化为物的自在的存在的冲动在现实面前受挫了。马丁不得不重新 面对自己的妻子, 他居然在安东尼亚准备离开自己与安德森一道生活之际, 对她重燃了欲 望。 霍尔的出现导致了马丁意识世界的彻底变化。马丁在接霍尔的车上对尚不熟悉的她瞥 了一眼, “ 霍尔・克雷恩的身体在我旁边斜靠着座椅, 随着车的颠簸晃动着, 像一个无头的
"! 外国文学研究W >--X 年第 . 期
当马丁认为通过拥有两个女人, 他便拥有了整个世界时, 他对自由的认识完全建立在自 我构建的价值体系上。他认为自己的选择不受社会规矩、 他人意志或各种偶然性因素的限 制, 这样的存在就是自由的。从实质上说, 这种自由渴望摆脱一切条件的验证, 从而达到一 种无情景的自由: 一旦我们依靠理性意志征服了每种外部障碍或束缚, 就再也没有可以摆脱 的东西了。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是空洞的, 没有内容的, 是从任何能够给它提供定义的情 景中抽象出来的。毕竟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 《 砍掉的头》 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正 说明了这一点。缺少对他人的注意, 缺少对自己真实状况的反思, 就会在现实中碰壁。 在默多克以善为基本框架的体系中, 自由意味着与复杂的道德世界中自我对他人的认 识与尊重相关。意识并不能在这种含义上自由地选择善; 而善却是意识及其自由的前提。 在这种意义上, 《 砍掉的头》 也是对萨特自由观念的反驳。萨特的自由观念强调唯意志论, 在他看来 “ 自由是人类意志创造价值的活动, 而不是人类主体对先在于自我的行动选择的 道德世界富有认知的反应” ( !"#$"%&&’$ () )。而通过对马丁这一人物的塑造, 默多克就将 道德活动由意志转向知觉, 将自由的根基由选择转向了认知。而对个体的认知是道德理解 力的最高目标, 它与对现实的认识等同。因此马丁不再居高临下地像对待乔治娅与安东尼 亚那样地对待霍尔, 他将霍尔看作是一个独立于自我存在之外的神秘的个体, 惟有这样他才 能在貌不惊人的霍尔身上学到对待生活的态度, 并对她陷入热恋之中。可见, “ 在自我之外 或之内都找不到绝对的真实。但是与另一个人设法建立爱情关系却使人能够卷入最高程度 的可能的自由中, 这样做的结果使他增加了与现实接触的机会” ( !*"$+, (-. )。而这又与萨 特的 “ 他人即地狱” 之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岭梅: 《 砍掉的头》 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 二 马丁的叙述在表面上看来是在讲述自己的情感历程, 但是从深层次上来说其实讲的是 一个唯我论者从幻灭转向新生的过程。马丁在故事开始时完全忽视了现实和他人的独立 性, 耽于建立自我专注的神话或幻想,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世界。萨特认为意志是 人类道德存在的中心和创造价值的力量之源。马丁对待妻子和情人的态度正好说明了这一 点。他只遵循自己的意志而不遵循规则。他认为 “ 虽然我对 ‘ 规则’ 不是全然不顾, 但是我 却能够对通奸一事保持冷静与理性。我虽然与安东尼亚在教堂成婚, 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原 因; 而且我认为婚姻关系虽然很严肃, 但绝不那么神圣。顺便说一下, 我没有任何宗教信 仰” ( !"#$%&’,! "#$#%#& ’#(& () ) 。马丁的这番表白一方面有为自己开脱之嫌, 另一方面表 明他认为以自己的意志就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价值, 而不必在乎他人或规则。 在默多克看来, 意识是道德存在的基本模式, 而道德与思想着、 评价着的意识活动不可 分离。这也正是默多克与萨特对待意识问题的根本分歧。默多克坚持 “ 在意识与价值之间 存在一种基本的联系。这种联系为道德本体论提供了基础, 其中包括将他人的现实作为价 值中心的范式。他人的现实对于默多克来说是对真实的知识最有力的例子, 是一种粉碎自 我道德唯我论, 将自我与善相联系的知识” ( *+,%+-&&.% /0 )。 这不同于萨特所持有的趋向于唯我论的观点, 即 “ 相信道德自主, 不受任何形而上学或 神学框架的束缚……它将个人和道德描绘为独立自主的。自由被认为是在责任或道德选择 面前的超脱或意志的骤变” ( *+,%+-&&.% ((( )。而在事实与价值关系中, 萨特保持了二者的 截然分离。他认为意识通过否定物的事实世界和物化价值的意志行动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 萨特的意志是强加到中立的事实世界上的, 而默多克的意识是在头脑与世界之间, 通过道德语言和个人的洞察进行解释性活动, 揭示二者的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默多克 的道德哲学打破了萨特的唯意志论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的分离, 而将人类意识置于一个由善 的观念引导的道德框架中来加以考察。 因此马丁的唯意志论、 唯我论的心理定式在现实面前必然碰壁, 而他也在安东尼亚两次 选择离开他的时候充满困惑地问到, “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婚姻从来也没有真正地存在过? ” ( !"#$%&’,! "#$#%#& ’#(& 121 ) 继而在马丁夜访霍尔的家时, 他的幻想被彻底粉碎了。霍尔 的真实生活竟然与马丁的臆想有着天壤之别。霍尔并不是一个人在家。 “ 在床边, 一个赤 身裸体的男人正在着急地穿着睡衣。我马上不容置疑地意识到自己打断了一对情侣的好 事。那个男人是安德森” ( !"#$%&’,! "#$#%#& ’#(& (0/ ) 。马丁唯我论的世界观彻底被摧毁 了。由此马丁逐渐从自我意志统治的世界中走出, 深入地剖析了自己的意识世界, 不断粉碎 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唯我论者的生存方式, 看清了自我及周围世界中他人的生存现实。 三 《 砍掉的头》 中的马丁尽管是个有缺陷的人物, 但是在小说结局部分, 作者还是给予了 他充分发展的机会。在彻底放弃霍尔又失而复得之间, 马丁对他人存在的现实采取了认知 与尊重的态度, 正是他说出了作品中颇有结论意味的话, “ 你也是, 我亲爱的。 ” 从作品开篇 中乔治娅的疑问到结尾时马丁充满自信的回答, 马丁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 这也是两 万方数据 种迥然不同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