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内向的心性工夫论

合集下载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

冯契 (1915—1995年 ),浙 江 诸 暨 人,著 名 哲 学 家、哲学史家。冯契的扛鼎之作“智慧说三篇”(《认 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 由和真善美》)创造性地构建了“智慧说”哲学思想 体系。目前学界对冯契哲学思想的研究,或从整体 出发,研究“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或从局部出发, 对“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后者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心性论为中国哲学史上的 经典命题,从“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可以了解冯 契的看法,但鲜有人研究。
·116·
求尽性”说。冯契认为这些学说都有合理因素。
2 冯契心性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2.1 心即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 以哲学的视角,心指精神主体或意识主体。精
神主体指精神活动中的一贯之体。这种精神主体指 向在不同 的 哲 学 体 系 中 有 所 不 同。 冯 契 认 为 “心 ” “专指 人 的 心 灵 即 人 作 为 精 神 主 体 的 自 我”[1]203。 “生理活动 是 在 一 定 的 特 殊 时 空 中 进 行 的,而 精 神 活动,我们可以在内省中体验到,它虽有其内在的时 间的历程,却很难说它有什么空间的形式。所以不 能简单地说精神是脑子的活动。”[1]204人的精神活动 是发展变化的,其本质特点是灵明觉知。灵明觉知 的发展形成灵明觉知的主体,即心灵。
者归为复性说。与复性说相对立的成性说认为人的 德性形成与习惯、环境、教育有关,先秦的唯物论者 如 墨 子、韩 非、荀 子 等 持 这 一 观 点。 按 照 荀 子 的 观 点,人是有理性的,能够化性起伪,积善成德;人的德 性形成时,心灵就有了圣智。冯契认为,荀子为成性 说奠定了基础,但其性恶说存在理论破绽。
1 冯契对传统心性论思想的回顾与评断
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将传统 心性论思想按照其讨论的热度和影响的深度分为 “两大两小”4个时期,“两大”指先秦诸子百家时期 与宋明理学时期,“两小”指汉魏至隋唐的佛教时期 与近现代哲学时期。 1.1 先秦诸子百家至隋唐佛教时期

冯从吾108字原文

冯从吾108字原文

冯从吾108字原文冯从吾(1557年-1627年),明代学者、理学家、教育家。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观政礼部,改任御史,官至工部尚书。

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

因直谏明神宗惹怒皇帝,遭群小恶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削籍归里。

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是明代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

以“良知”为核心,将心、性、理统为一体,阐发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的思想。

认为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心。

其主张“性善”论,将善心、善性和良知合而为一,始终坚持以“性善”为头脑,以“尽性”为工夫,既纠正朱学的“支离”,又反对王学“丢过理学说心说知”,力避王学融合儒佛的“四无”之弊端。

冯从吾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宝庆寺讲学时,特意一篇名曰《谕俗》的短文,全文如下: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

因录旧对一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丙申秋,余偕诸同志讲学于宝庆寺,旬日一举,越数会,凡农、工、商、贾中有志向者咸来听讲,且先问所讲何事。

余惧夫会约之难以解也,漫书此以示。

以上短文130字符,去掉24个标点符号,正好108字。

译文如下:告大众书(谕俗)千讲万讲,我们讲学讲什么,不过就是做个好人,存着好心,做些好事,这三句话就说完了。

我把自己过去所作的一副对联给大家看看: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丙申年秋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宝庆寺讲学。

讲会每十天举行一次,讲会举办几次之后,不光是秀才学者来来听讲,农民呀、商人呀、工匠呀都蜂拥而来。

有人没听讲之前就问我,你们讲会讲些什么呀?我害怕跟他们讲我们的《会约》他们听不明白,这就这些说出来给他们看。

冯从吾与明代关中理学

冯从吾与明代关中理学

冯从 吾 ( 字仲好 ,号少墟 ,1 5 —6 7 5 7 12 )是晚 明关 学最 重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在关 中书 院 的讲 学 不仅 创造 了继 嘉靖年 问 吕楠 ( 泾野 ,17 —5 2 4 914 ) 之 后 关 中理学 发展 的又 一高 峰 , 且其会 通朱 王 , 而 主张 本体 、工 夫合 一 的思想倾 向对 当 时思想 界及 清初 关学 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影 响 ,同时亦标 志着 关 学 “ 心学 化 ”的完成 。

讲 学 造 就 了 明 代 关 学 发 展 的 第 一 次 高 峰 。 当 然 ,这 一时期 在关 中致 力于讲 学 的著名 学者 并非 只有 吕楠 与马 理二人 , 外 尚有渭 南 的南 大 吉( 此 瑞 泉 ,1 8 .5 1 、南 逢吉 ( 4 7 14 ) 姜泉 ,1 9 —5 4 4 4 17 )兄 弟 、朝 邑的韩邦 奇 ( 苑洛 ,1 7 —5 5 4 91 5 )等 人 。正 是在 这些 学者 的努 力下 ,关 中理学 出现 了 自北宋 张载 以来 第一 次 “中兴 ” 的局 面 【。 4 J 然而 , 自嘉靖三 十 四年 ( 5 5 15 )韩 邦奇 和马 理 去世后 ,是 时,吕楠 、南大 吉等 人则 早 已逝 去 , 关 学数十 年 间基本 上处 于衰落 时 期 ,人 才凋 零 , 也 没有 大 的讲 学活 动 。万历初 年 的关 中学者 马 白
时 学 者 歙 然 响风 , 而 关 中之 学 益 大显 明于 天 下 ”【l 清修 《 光 绪 ) 原县 新 志 》也 说 : “ J。 J ( 三 关 学 白横 渠 后 ,在 明 惟 高 陵 吕泾 野 为最 著 ,而 溪 田则 媲美 泾 野 ”L( ) 可见 , 3 。 J 正是 吕棺 与马理 的

冯从吾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冯从吾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展出了仁义礼智信、 恭谦信敏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 成为历代 对 学 子不仅 从 正 面进 行传 教 , 而且 敢 于与反 对 者 作斗 争。 他说:

2 0 " 1 5 1 0 8 /  ̄ 总 第 4 8 9 期 l 2 1 9
冯从吾 德 育思想 及 其 当代价值
口 贺文华
【 摘要 】 冯从吾一生注重为学讲学之道, 幼年伊始就好学深思儒学经典, 青年时期开始讲学, 官至尚书不忘讲学, 被
贬 回乡创办书院坚持 讲学, 在其不辍讲 学教书育人 的生涯中形成独特的德育思想, 即隆礼贵德、 崇正辟邪善教得民、 躬行笃学主敬功夫等主要德育思想, 对当 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 关键 词 】 冯从吾 道德 价值 研究 【 中图分类 号 】 G 4 0 【 文献标识码 】 A
冯从吾, 字仲好 , 号少 墟 , 今陕西西安人, 为 晚明 大儒 , 尤 调 节人与人 关 系 的重 要 行为 规 范 与准 则 。 关 学 创始 人 张 载 因承
以关学重要 传承人物而 著称 。 冯从吾以儒圣孔孟思想为瞻 , 志 孔 孟 之 儒 学 道 统 , 提出“ 为 天 地 立心 , 为 生 民 立命 , 为 往 圣 继
考 略》、《 关学编 》、《 冯少墟 集》、《 陕西通志》等著作 。 冯从
儒圣孑 L 子《 论语》 里讲 日 :“ 德 之 不修 , 学之 不 讲 , 闻义 不
吾 以耿 直 著 称 , 不 虚与 委 蛇 , 在仕 途 上 亦 因此 而 遭 遇 坎 坷 。 之 能徙, 不善 不能改, 是吾忧也 。 ” 他 非注重通 过讲学从而推
后, 先生潜心读书、 立志讲学, 在关中书院讲 学而名声大振 , 享 行 教化他人的功能。 冯从吾一生信奉师崇于儒学 , 以讲学提醒

冯学成:国学里的中国人格

冯学成:国学里的中国人格

国学里的中国人格———“从心出发”冯学成先生清华大学讲国学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禅文化研究社的讲座,今天非常有幸请到冯学成老师来给我们讲国学中的中国人格,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冯老师。

冯老师1949年出生成都,20岁时在四川当知青的时候认识了著名的禅师和武术家海灯法师,并经其举荐就学于本光法师。

后来更师从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等佛门大德,并在2001年得到当代云门宗硕德佛源老和尚印可,成为云门宗十四代法脉传人。

近四十年来先生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的正大、佛学的精微和道学的幽玄间。

近年先生有感于国学凋敝,世风日下,于2004年创办了以宣扬国学为宗旨的成都龙江书院,系统讲述传统文化经典。

先生提出了“弘扬国学,拒绝偏激,推崇儒术,但不独尊,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学修孔孟老庄禅,养和气,养喜神,构建和谐人生”的口号。

数年来,先生面对社会公益讲授了《大学》、《中庸》、《论语》、《庄子》、《老子》等传统文化课程,并辅之以《通书》、《菜根谭》、《史记》、《坛经》等,以期从学者能够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

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多次报导赞扬先生的事业。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冯老师为我们演讲。

冯学成:非常高兴能够到清华大学向各位作一点汇报,因为清华大学也是我青年时期的梦想,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根本无缘接受大学的教育,年轻的时候,十七岁就搞文化大革命,高中只读了一年,又当了五年知青,监狱里面坐了八年,完全与大学无缘。

可以说完全是在民间,憋了一口气,仍然坚持对传统文化,也就是对国学,进行学修。

这些年来也先后出了一系列禅宗的书籍,乃至当代环保的书籍。

因为感到儒家精神的失落,于是在2004年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私人的书院——龙江书院,以讲孔孟老庄禅为主,这几年下来也讲了好几百万字的东西。

今天到清华来,应禅文化研究社的邀请,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就是“国学里中国人的人格”。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阅读附答案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阅读附答案

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阅读附答案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御史。

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倾邪狡猾,累劾不去。

从吾发其奸,遂调外。

时当大计,从吾严逻侦,苞苴绝迹。

二十年正月,抗章言:“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

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

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借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

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

天下后世,其可欺乎!愿陛下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

”帝大怒,欲廷杖之。

会仁圣太后寿辰,阁臣力解得免。

寻告归,起巡长芦盐政。

洁己惠商,奸宄敛迹。

既还朝,适帝以军政大黜两京言官。

从吾亦削籍,犹以前疏故也。

从吾生而纯悫,长志濂、洛之学,受业许孚远。

罢官归,杜门谢客,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造诣益邃。

家居二十五年。

光宗践阼,起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并以兄丧未赴。

俄改大理。

已,与邹元标共建首善书院,集同志讲学其中,给事中朱童蒙遂疏诋之。

从吾言:“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

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

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

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

”因再称疾求罢,帝温诏慰留。

而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复相继诋元标甚力。

从吾又上言:“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

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

”因再疏引归。

四年春,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工部尚书。

会赵南星、高攀龙相继去国,连疏力辞,予致仕。

明年秋,魏忠贤党张讷疏诋从吾,削籍。

乡人王绍徽素衔从吾,及为吏部,使乔应甲抚陕,捃摭百方,无所得。

乃毁书院,曳先圣像,掷之城隅。

从吾不胜愤悒,得疾卒。

崇祯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选自《明史·冯从吾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B.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C.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D.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

“纲常伦理要尽道,天地万物要一体,仕止久速要当可,喜怒哀乐要中节,辞受取与要不苟,视听言动要合礼。存此谓之道心,悖此谓之人心。惟精,精此者也;惟一,一此者也。此之谓允执厥中,此之谓尽性至命之实学。”(《行实》)
此段文字所贯穿的对本体与功夫、修与悟、价值与境界、道体与礼法之体用一如、相融不二关系的理解以及“尽性至命”的道德取向,是把握其哲学思想和实学学风之关键。从中可看出他以朱子格物致知之工夫弥补王学末流忽略工夫而纯任本体的致思方向。
一、“敦本尚实”,斥浮虚以倡实学
明代中叶,心学极盛。然言心学者,浙东一系,以王龙溪为代表,倡先天正心说,力阐良知现成,因其重本体而略工夫,遂渐蹈于“猖狂无忌惮”之浮虚一偏;江右一系,以邹守益、罗洪先等为代表,纠正龙溪之偏,主体用不二,遂以归寂主静之修养功夫补其说。至晚明,王学末流直向猖狂无忌惮一路发展,使朱子格物穷理之学日渐遮蔽。于是有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一系,反对阳明后学只在先天良知上用力,背离王门笃实功夫的倾向,于是起而调合朱、王,兼重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以正明末学术之失。冯从吾与东林学派处同一时代、同一学术背景,有着共通的问题意识,于是,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之偏的时代责任,成为晚明中国西部“痛惩末世废修言悟,课虚妨实之病”(姜仲文《少虚集序》)的代表。《行实》称其学“一禀孔孟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以万物一体为度量,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极则”,此一评论可大略标示出冯氏合程朱陆王为一的学术方向和反对“废修言悟,课虚妨实”的实学旨趣。从吾为关中书院所书“允执堂屏”谓:
冯从吾与关学学风《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关学自张载于北宋初始创,后因朱子学兴起,迄南宋及金元日趋消沉,然至明代,因有吕泾野(木冉)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从吾遂为泾野之后关中之第一人。李二曲说:“关学一派,张子开先,泾野接武,至先生(少墟)而集其成,宗风赖以大振。”(《答董郡伯》,载《二曲集》卷17,中华书局1996年版)故研究明代关学,冯从吾之思想是不能绕过的。然“以礼教为本”和崇尚气学的张载关学,其学脉在张载卒后则几经变化,先有诸吕卒业于二程门下,后“关中人士”亦“多及程子之门”;继有朱子学之北传,北方有许鲁斋衍朱子之绪,关中学人如高陵诸儒“与相唱和,皆朱子学也”;至明代,阳明学崛起东南,渭南南元善传其说,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经数十年之传播,“王学特盛”,如吕泾野从学于湛甘泉,切琢于王门弟子邹东廓(守益),足见关中士人多向心学。从吾受学于许孚远(敬艹奄),受其影响既主“格物”,又信“良知”,遂能“统程、朱、陆、王而一之”(以上见《柏景伟小识》,载《关学续编》),走出自己的学术之路。黄宗羲将冯列于“甘泉学案”,但其由张载所开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则在从吾身上有着深刻的印迹。从吾所面对的是晚明王学空疏学风日渐泛滥的学术局面,遂能以救时弊为己任,且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并开明末西部学术向实学转向之先。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作者:刘秀玲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8期冯从吾关学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关学史上重要学人,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关学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的文化、经济、民俗、礼仪,乃至关中人的性格都承袭了关学的文化精神。

一、冯从吾—“关西夫子”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陕西长安,卒于天启七年(1627)二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岁。

冯从吾主要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和明嘉宗天启年间,晚张载五百余年。

作为促进关学在明季复兴的重要学人,在他身上体现出关中学者特有的鲜明气质:生活简朴,行事严谨,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个性突出。

冯从吾家中除了书,可以说是空徒四壁。

姜士昌曾目睹馮从吾生活简朴、倾心理学的情景,感慨地说:“尝诣公斋中,图书四壁,泊如也,予慨焉。

”冯从吾一生仕途多舛,后辞官庄居。

晚年以讲学为主,不喜交游,平日里深居静摄,心境淡定从容。

他曾自述其生活态度:“居会城人事委琐,不得已僻静庄居,非会讲不入城市,多病之躯颇得静摄之效,至于贱日,一切宴会交际概从谢绝。

晨兴,惟焚香告天以祝圣天子万寿;晚,同二三同志在书院中烹茶以当杯酒,歌诗以当音乐,淡中滋味最觉深长。

若张筵设乐,征逐叫号于酒肉场中,不惟心非其好,力亦不能给也。

”冯从吾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忧国奉公,勇于担当,为人耿直,不畏权贵,终因直谏犯上而罢归。

林下之居,诚实谦恭,崇真尚简,救正心学,以讲学行其道。

在朝,他是声震天下的诤臣;在野,他是声蜚邻省的“关西夫子”。

二、冯从吾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前身是关中首善书院。

当时,关中大儒、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谏招忌,削职回陕,在府治东南古刹宝庆寺“相与讲心性之旨”。

从游者“几千余人”。

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纳,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遂于寺东南小悉园,为冯从吾先生修建“首善书院”,后改名“关中书院”。

冯从吾文章

冯从吾文章

冯从吾:出则真御史,退则名大儒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明代长安人(今西安)。

著名教育家,以鲠直著称。

生而纯懿。

及长,有志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

登万历进士,授御史,巡视中城,阉人修刺谒,拒不见。

旋抗章言帝失德,帝大怒,欲廷杖之,阁臣力解得免。

寻告归,杜门谢客,造诣益深。

家居二十五年,又起为尚宝卿。

累迁工部尚书致仕。

卒,谥恭定。

学者称少墟先生。

从吾著有《冯少墟集》二十二卷,又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及《古文辑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从吾逆龙鳞冯从吾,字仲,长安人氏。

从吾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中进士,被选到翰林院之下观政,后改任御史,监察百官。

御史品级不高,但权力还是蛮大的。

一次,从吾巡视都城,有宦官拿着名片前来拜见,被从吾谢绝了。

从吾秉性刚阿,不愿与阉人为伍。

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是一个小人,邪恶狡诈,多次被弹劾,竟然没有被弹劾下,后来,从吾发现了他的奸恶之事,终于将其弹劾外调。

当时,正是朝廷考核外官的时候,从吾从严治理外官来京,一时贿赂在京城被杜绝无迹。

万历二十年农历正月,仁圣太后即将举办寿辰,宫廷内外一片喜庆的气氛。

然而从吾却相当不识时务,大胆上奏皇帝,说:“陛下您宗庙不进行祭祀,朝廷讲座不御驾亲临,奏章留在宫中不批示下发。

可以看看,戊子以前,四夷归顺,天下太平,然而,己丑以后,东南倭寇横行,北方蛮族背弃盟约。

局势风起云涌,时常变化。

戊子之前励精图治,所以国泰民安,己丑以后朝政涣散,才致出现今天的格局。

最近陛下您下诏,说自己身体不适,以图自我掩盖,但是鼓钟响于内,而声音可以在外面听到。

您的事情,大家怎么能不知道呢?陛下您每到日暮降临,必然要饮酒,每饮酒必要要大醉,大醉之后必然发怒。

您左右的人,言语稍有不慎,则被杖责而死,宫廷之外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天下百姓,后世众生,是可以欺骗的吗?!希望陛下不要认为局势改变没什么可怕的,不要以为臣子的奉劝可以不听,不要以为目前天下太平安逸就可以放任自流,不要以为将来的危机乱象就可以忽视不理。

横渠书院简介

横渠书院简介

横渠书院简介横渠书院是了为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而建立的。

张载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眉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在历史上,陕西境内的横渠书院有四处:眉县横渠书院(两处)、临潼横渠书院及凤翔横渠书院。

眉县横渠书院眉县横渠书院有东西两处。

东横渠书院位于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眉县崇寿院。

与张载同时期的苏轼(1037-1101,字子瞻)曾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签署凤翔府判官时因大旱至眉求祷于太白山,过崇寿院时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其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亦和有《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

据民间传说,崇寿院为青年张载求学之地。

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官返回横渠镇,以讲学为务,其讲学的地方就是崇寿院。

当时该院已经衰败,张载在院内一所房子的东西窗户上分别张贴了所撰的《砭愚》和《订顽》(后易名为《东铭》和《西铭》),并将崇寿院命名为横渠学堂。

横渠学堂即后来所建横渠书院的前身。

据明代眉县学者刘九经万历年间所纂的《眉县志》记载,元贞元元年(1295)朝廷下诏在眉县横渠镇张载故居建立张子特祠。

泰定四年(1327)又诏在祠内创建横渠书院,文礼恺有记。

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横渠书院才算是创建了。

后历经明清两代,横渠书院屡圮屡修,诸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眉县县令林思正修书院,万历三年(1575) 眉县县令姚继先重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眉县县令陈石麟重修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与光绪十一年(1885)也曾两次重修书院。

值得注意的是,清康熙二十三年陈石麟重修书院时,康熙皇帝为张载赐“学达性天”匾。

清末,在清廷“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的诏命下,张子祠内横渠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时任眉县县令的程壎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又改名为“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附朱子晚年定论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

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旧说之是。

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

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

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

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

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

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

后问希颜。

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

’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

此便是诚意的工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

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

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版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版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版一、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小取》(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

2)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2)仁,爱也。

义,利也。

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

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

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4)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6)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冯从吾《中庸》学的诠释特质

冯从吾《中庸》学的诠释特质

出的特 质是 本体 与 工 夫的合 一 、 重视 ” 喜 怒 哀 乐之 未发” 和 以辩 异端 为务 . 这 三者 以最 浓 缩的 方式 彰显 其 学术 旨 趣 。对 冯从 吾《 中庸》 学的研 究有 助 于理解 冯从 吾的 哲 学特 质 和推 进 关学经 学的研 究。 [ 关键 词 ]冯从 吾 ; 中庸 学 ; 特质
人, 以本体为功夫 , 顺言之也 。 末 章 自人 说到天 , 以功 夫 合本体 。逆言之也 。[ 2 3 0 P 明代学者崇 尚混成 , 皆喜追 问和标榜 主 旨。 冯从吾
之不甚 清楚 。” _ 2 _ ‘ 冯从吾 将学术 纷乱之原 因归于本
体与工 夫的纠缠 不清 , 故 他要做 的首要工 作就是 辨析
《 中庸》 首章涵盖儒家 的本体 、 工 夫和境 界思想 , 是 三位一体 的成 德系统。 在首章 中 , 喜怒哀乐之未发与 已
冯 从吾 , ( 1 5 5 7 — 1 6 2 7 ) , 字 仲好 , 号少墟 , 陕西 西安
和厘清此问题 , 他首先阐述对《 中庸》 的看法 :
《 论 语》 一 书论工 夫 , 不论 本体 , 论 见在不 论源 头 , 盖 欲学者 由工夫 以悟 本体 , 由见在 以觅源头 耳 。… 《 中 庸) ) 贝 0 直指山下出泉 , 原 泉混混而言矣 。言工 夫并言本 体。 言见在并 言源 头 . 必如 此而后 可 以泄孑 L 子之秘 , 破
人, 为关学 在明代重要传人 , 亦是 明代哲学史 上举 足轻
重 的学 者 , 被誉 为“ 关 西夫子” 。 李二 曲评其道 : “ 关学一 派, 张子开先 , 泾野接武 , 至先生 ( 少墟 ) 而集 其成 , 宗风 赖 以大振 。” Ⅲ ’ 李 氏认 为冯 从吾是关学 的集大成者 。 门派学 风赖其而重振 。 作 为明末盛大关学 的中流砥柱 .

冯从吾的工夫论

冯从吾的工夫论
文 即通 过冯从 吾 的工 夫 论 来 探 讨 其会 通 思想 , 并 以 此揭 示其 学说 对 于明代 关学 与 晚 明学术之 意义 。

学者往 往舍 功 夫 而专谈 赤子之 心 , 则失之 玄虚 ;
舍 赤子 之 心 而 专 谈 功 夫 , 则失之 支离, 心 学几 为 晦
蚀。 [ 。 ] 卷 十 三
失之 支 离缠绕 ; 论本 体 而不 用功夫 , 则 悬空谈体 必 失
晚 明的思想 世界 是一 个异 彩纷 呈 而又 不断进 行 自我修 正和 调整 的世 界 , 各 种 思想 呈 现 在 人 们 的 面 前, 而 当学术 或 “ 失之支离” 或“ 失之玄虚” 时, 则 又
之捷 径 猖狂 , 其 于圣学终 隔燕、 越 矣。 [ I 巷 十 五
关键 词 : 冯从吾 ; 工夫论 ; 晚 明
中图分类 号 : B 2 4 8 . 9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3 ) 0 1 00 - 2 7 04 - 不甚 清 楚 。… … 若论 功 夫 不合 本 体 , 则 泛 然 用功 必
哲 学研 究 ・
冯 从 吾 的 工 夫 论
米 文科
( 宝鸡 文 理学 院 哲 学 系 , 陕 西 宝鸡 7 2 1 0 1 6 ) 摘 要 : 针对 晚 明 学术思 想的 空疏 与 支 离, 冯从 吾提 出“ 本 体 与 工夫 合 一” 之说 , 强调 工夫 必须
合 于本体才是根本之工夫, 本体必须依靠工夫才能显现。舍本体 而用工夫, 或舍工夫而谈本体 , 不 是 陷入 支 离就是 沦为 空虚 , 故 一方 面要 “ 识得 本体 ” , 另一 方 面还 要 “ 做 得 工夫 ” 。就 具体 的 工 夫 来 说, 冯从吾强调静 中涵养与动时省察 同时进行 , 即要 于静 中体验未发 气象, 这是根本性的工夫 , 又要 在 念虑发 动 处点检 此 心 , 做慎 独 、 诚 意的 工夫 。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

论关学的心学化及其价值◎刘宗镐内容提要 关学发展至明代中叶,与当时崛起的心学思潮相遇。

关学学者南大吉汲取姚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但未将其在关中有效传播和发展。

迨晚明,关学学者冯从吾接受江门心学思想,并在关中大力弘扬,最终使关学心学化。

清初李 承绪冯从吾心学旨趣,弘道关中,使心学化的关学继续发展,以至再度复兴。

关学心学化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推动了关学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突显出关学的基本特色———“崇实致用”。

关键词 江门心学 姚江心学 南大吉 冯从吾 李〔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2-0055-08 关学由北宋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今陕西眉县人)开创,传受代不乏人,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①关学在发展过程中,对程朱理学以及心学都有所吸收。

关学汲取程朱理学始于北宋(张载病逝后,弟子从学二程),而关学的程朱理学化则在金元时期。

迨明代,这种程朱理学化的关学又开始心学化。

明代是心学思潮高涨的时代。

这时的心学思潮由江门心学和姚江心学构成。

江门心学是指由陈白沙(1428-1500)开创并被其后学继承和发展的心学流派,而姚江心学则是指由王阳明(1472-1529)开创并被其后学继承和发展的心学流派。

关学的心学化,就是关学学者吸收江门心学及姚江心学思想,并积极在关中传播,最终使关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心学。

关学的心学化,已受到关学研究者的关注。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是研究某个关学学人时,兼论其思想的心学化;②当然,也不乏论述关学心学化的专文,但似偏重于关学与姚江心学之间关系的分析。

③再者,这些研究几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关学既已心学化,又何以称之为关学?出于弥补目前研究之不足,本文以关学心学化的核心人物为对象,立足于一手资料,来辨析关学心学化的具体途径及理论表现,进而探究关学在心学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关学本色。

一、关学汲取姚江心学朱明定国之初就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为主。

冯契对王阳明、黄宗羲工夫论的考察与运用

冯契对王阳明、黄宗羲工夫论的考察与运用

冯契对王阳明、黄宗羲工夫论的考察与运用冯契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他对于王阳明、黄宗羲的工夫论有着深入的考察和运用,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冯契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对于王阳明、黄宗羲工夫论的考察和运用,并通过举出5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让读者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

一、冯契的观点冯契是中国明清思想史上比较著名的学者,他对于王阳明、黄宗羲的工夫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运用,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冯契看来,王阳明的工夫论是一种对于心性的认识,而黄宗羲的工夫论则是一种对于宇宙观和时间观的探索。

他认为,王阳明的工夫论对于人类心灵的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而黄宗羲的工夫论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哲学思考方式。

二、冯契对王阳明工夫论的考察和运用在冯契看来,王阳明的工夫论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深度思考,对于人类心灵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从王阳明的工夫论中可以看出,人性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能量源泉,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这种能量。

同时,冯契也注意到了,王阳明的工夫论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依据。

1. 人性是有极大潜力的能量源泉在冯契看来,王阳明的工夫论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人性的内在潜力,比如说“即心即法”,就是说人性的内在特质就是道德法则的实现。

这种认识打破了传统启蒙哲学的偏见,认为人性本恶,以及儒家思想的“修己以治人”的宗旨。

通过这种思考,王阳明强调了每一个人理性、信仰、才能自然属性的重要性,这些属性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自我实践的统一体。

正因为如此,冯契认为王阳明的工夫论赋予了人性以无限潜力,他的思考是揭示人自身内在潜能和能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2. 王阳明的工夫论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依据冯契认为,王阳明的工夫论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一次创新,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依据。

俗话说“大道至简”,王阳明的工夫论遵循此道,强调“即使思亦为力”,而“未得之前,实已得之”。

朱子学与阳明学儒佛心性之辨之比较

朱子学与阳明学儒佛心性之辨之比较
工夫作用上观点的不同.
“见心”上存在着偏 全 大 小 之 不 同,从 而 导 致 其 心 性
之学的不同,并进而产生经世与出世之分.
继承王阳明的观点,王畿(龙溪,
1498—1583)又
进一步从三教“看心”不同来说明儒释道三教在心性
之学上的差异,其曰:
二氏之学与吾儒异,然与吾儒并传而不废,
清代 的 朱 子 学 者 基 本 上 延 续 了 明 儒 的 说 法,如
第 41 卷第 5 期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 年 10 月
JOURNAL OFSHANGRAO NORMAL UNIVERS
ITY
Vo
l
41,
No

Oc
t
2021
朱子学与阳明学儒佛心性之辨之比较
米文科
(宝鸡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箕子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
同的看法本之于朱子.
那 能 视、能 听、能 言、能 思、能 动 底,便 是
性.[4]3020
在朱 子 看 来,佛 氏 之 所 以 会 把 知 觉 运 动 等 作 用
另外,与罗钦顺同时的 吴 廷 翰(苏 原,约 1490—
1559)也说:“佛氏只为以心为性,便谓至灵至妙都在
1557—1627)更是强调要从心性本原上来辨别儒佛,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第 41 卷)
40
他说:
夫吾儒言心,异 端 亦 言 心;吾 儒 言 性,异 端
亦言性,安所 异 而 曰 吾 儒、异 端 哉? 盖 性 者,心

冯从吾的诗

冯从吾的诗

冯从吾的诗明代冯从吾的诗有12首,这12首诗如下:1.《读割烹章·其一》:人生取与要分明,少不分明百事倾。

一介莫言些小事,古今因此重阿衡。

2.《读割烹章·其二》:野叟耕莘避世情,直将尧舜乐生平。

假非一介严辞受,千载谁为辨割烹。

3.《戊申暮春讲学太华山中》:嘉会来乔岳,良朋喜共游。

白云时去住,野鸟亦夷犹。

雨霁千峰翠,春深万木稠。

山灵真有待,吾道重千秋。

4.《偶书·其一》:朅来学问尚繁文,千古真传岂易论。

试问此心空洞否,池莲窗草正芳芬。

5.《偶书·其二》:朅来学问尚元虚,千古真传妄扫除。

试问此身实践否,天心月到水成渠。

6.《与同志论学及暮春章有感·其一》:行藏用舍几人同,曾点原非鄙事功。

一自咏歌归去后,乾坤何处不春风。

7.《与同志论学及暮春章有感·其二》:信步蹻来自坦夷,何须沂水始相宜。

风流不得前贤意,晋室清谈又足悲。

8.《与同志论学及暮春章有感·其三》:箪瓢不改亦非贤,人不堪忧徒自怜。

俗学不知吾性乐,丢过自己觅颜渊。

9.《与同志论学及暮春章有感·其四》:鸢飞鱼跃在天渊,夫子安能不谓然。

若使中间稍有物,任他行乐亦为偏。

10.《读书二首·其一》:切己工夫只恨少,会心言语岂须多。

而今识得斲轮意,甘苦疾徐奈若何。

1/ 211.《读书二首·其二》:轻言能悟即非悟,漫道无疑便是疑。

终夜伊吾浑不寐,清风明月坐来时。

12.《勉学》:寥寥圣学几多时,春色今看上柳枝。

世路险夷浑是梦,人情反覆总成痴。

希贤希圣千年事,不欲不为一念知。

莫把岁华容易过,关闽濂洛是吾师。

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从吾在《 答杨原忠运长》 一书说道 :
道 学之传 肇 自虞 廷 十 六 字 , 而 孔 子括 以学之 一 言 , 此 正先 师吃 紧为人 处 , 此其 功 真 贤于尧 舜远 甚 。故 子 思 解 之 曰 : 君 子 尊 德性 而道 问 学。孟 子 解 之 日 : 学 问之 道 无

① 参见冯从吾 《 冯恭 定公 全 书》 卷六 《 学会 约》, 光绪
本: 4页 。
② 参见冯从 吾 《 冯 恭定公 全 书》 卷 二《 疑 思录 》 , 光绪
本: 2 6— 2 7页 。
3 2・
也, 不 然 忠恕 即一 贯 之 道 , 而 日 违道 不远 ,
的心性修养 , 并 且强调工 夫要落在 自家身上 。
研 究
冯从 吾 , 明万 历 时进士 , 明代 后期 关 学重镇 。冯
从吾 虽师 承甘 泉学 派 , 但 受 父 亲 和其 师 许 孚 远 的影
以尊德 性 , 广大 精 微 , 高 明 中庸 , 故 新 。厚 礼 是 德 性 本体 , 致之 、 尽之 、 极之 、 道之、 温之 、 知之 、 敦之 、 崇 之 是 学 问工 夫 , 识得 本体 然后 可做 工夫 , 做 得工 夫然 后 可复本 体 , 此圣学 所 以为 妙 。 ” ② 道 问 学是 变 化 气 质 、 涵 养德性 的具体 用 功 方 法 , 尊 德 性 是道 问学 的最 终
关键词 : 冯从吾 ; 内向; 心性 工 夫
中图分类号 : B 2 4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0 3 0 0 ( 2 0 1 4 ) 0 2— 0 0 3 2— 0 4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1 —1 0
作 者简介 : 何睿 洁( 1 9 7 0 一) , 女, 陕西富平人 , 空 军工 程大学理 学院 副教授 , 哲学博 士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 哲学
调 学 问工夫 , 强 调本 体工 夫 的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冯 从吾 指 出 , 孔子就重工夫 , 由工 夫 以悟 本 体 。 冯 从吾 分 析 了《 论语》 与《 中庸 》 之 间论 “ 道德” 的 细
微 差别 :
了儒家 心 性 修 养 之 功 的 内 向性 。他 在 《 学 会 约 》中 说: “ 古 今理 学 明儒标 宗 立 旨不 翅详 矣 , 阳 明先 生 揭 以‘ 致 良知 ’ 一言, 真 大有 功 于 圣 学 … …个 人 心上 一

要: 为对治心学 的玄虚荡肆 , 明代关学家冯从吾 主张本 体工夫统一 , 非 常重视儒 家内向 的心 性修养论 。对
于如何 在深刻反省 自家 内心 的心性工夫 中彰 显“ 善性” “ 善心” 本体 , 冯从 吾继承发展了儒家 向 内的 “ 求心 ” 工夫 , 收 敛 精神的“ 内省 ” 、 “ 自反 ” 之功 , 援 引朱 子学 “ 居敬 ” 、 “ 主静” 的心性工夫 。内向心性修 养论是 明代 专制腐 朽统 治的 理 论产 物 , 也是理学 自身发展 的逻辑 结果 。
思 录》 中曾论 及 “ 尊德性 ” 与“ 道 问学 ”的关 系 : “ 德 性对 气质 说 , 今 人 皆气 质用 事 , 所 以喜怒 哀乐 不能 中 节 。尊德 性 者使德 性 用事 , 而不 为气 质胜 也 , 故 日变 化气 质 、 涵养 德性 。尊 德性 由于道 问学 , 道 问学 乃 所
学, 中兴 关 学 , 冯 从 吾 主 张本 体 工 夫 统 一 , 提 出“ 善 性” 、 “ 善心” 学 说 。他 尤其 重视 内 向的心 性 工 夫 , 十 分 推崇 王 阳 明的“ 致 良知 ” , 认为“ 致 良知 ” 真 正体 现
之、 知之 、 敦之 、 崇 之都 是 学 问功夫 , 所以 , 冯从 吾 强
2 0 1 4年 3月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Ma r . 2 01 4 Vo 1 . 30 No. 2
第3 0卷第 2期
【 关 学研 究 】
冯 从 吾 内 向的心 性 工 夫论
何 睿 洁
( 空军 工程 大学 理 学 院 , 西安 7 1 0 0 5 1 )
何哉?……《 论语》 论德 日: ‘ 据于德 ’ , 《 中 庸》 则 日: ‘ 不显 惟德 , 百辟 其刑 之 ’ , 盖《 论 语》 之论德指 见在 可据 者言, 《 中庸》 之 论 德 直合 于上 天之 载 , 无声 无 臭之 初 而 言也 ,
不然 为 已知 几 即君子 之德 , 而 日可 与入德 ,
目的 。厚 礼 是德 性本 体 , 致之 、 尽之、 极之、 道之 、 温
响, 倾 心 阳 明心学 。 当时 , 王 学末 流纯 任本 体 而忽 略
工夫 , 有虚浮之偏 。浙 中派讲 “ 良知现在 ” , 流任于 本体 的顿悟而废弃实修功夫 , 流人玄虚 ; 泰州学派更
是“ 简略 事功 , 言行 无顾 。 ” ( 《 王 阳 明全书》 卷二 十 六 《 续编 ・ 大学 问》 ) 渐 至 走 入 疏 狂 之 境 。 为 对 治 心

不 言也 。 …… 如 《 论语 》 论 夫子之 道 , 日: ‘ 忠恕 而 已矣 ’ , 而《 中庸 》 则日: ‘ 忠 恕违 道 不远 ’ , 盖《 论语》 之 论 道 指 其 见在 可 道 者

重 视 内向 克 己之 功
言, 《 中庸》 之论道直指 天命率性之初 而言
冯从 吾 主张做 得 工 夫然 后 可 复 本 体 。他 在 《 疑
点 良知 明 明 白 白 , 一 毫 不 可得 而 昧也 。吾 辈 今 日为
《 论语 》 一 书论 工 夫不论 本体 , 论 见在
不论 源 头 , 盖欲 学者 由功 夫 以悟 本体 、 由见
在 以觅 源头耳 , 此 其 为虑甚 远 , 非故秘 之 而
学 不在 远求 , 只要个 人默 默点 检 自家心 事 , 默默 克制 自家病 痛 , 则识 得本 体 , 自然 好做 工夫 。 ” 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