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教学实录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篇一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钏(chuàn镯子) 泠泠(1íng 清淡) 斜晖(huī日光)b.靥儿(yè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揾泪(wèn揩拭) 厮守(ī相守)c.谂知(shěn知悉,深知) 一递一声(dì交替,更迭) 蹙眉(cù皱)d.蜗角(wō极小) 玉醅(péi没过滤的酒) 趁程途(chèn赶)2.加黑字的读音和词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①只索昏昏沉沉的睡②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①阁泪汪汪②阁不住泪眼愁眉c.①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②顺时自保揣身体 d.①供食太急②将来的酒共食3.给下面三组内容正确配伍①举案齐眉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红泪④司马青衫⑤伯劳东去⑥鱼雁青鸾a.薛灵芸b.比喻离散c。
比喻书信消息d.西王母e.白居易f.孟光g.苏轼a.梁鸿b.《满庭芳》c.乐府d.王嘉e.《拾遗记》f.苏轼q.汉武帝h.《琵琶行》①②③④⑤⑥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④伯劳东去燕西飞a.夸张用典互文比喻b.比喻拟人比喻互文c.夸张拟人比喻互文d.比喻用典互文比喻二、阅读理解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5.[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_长亭送别_教学实录及点评(1)
时间:2006年4月24日地点:江苏省宿迁中学科技楼阶梯教室学生:高二(1)班(上课铃声还未响起,教师先打开幻灯片,屏幕上投影江淹、孟郊、李商隐、柳永、李叔同等人有关离别的名句,同时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歌曲。
试图把学生带入一种离别的氛围之中。
上课铃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好)师:(富有感情地)从古至今,多少离愁别恨!人生自古多离别,人间自古伤离别。
朋友之间,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亲人之间,关爱中有着一份深深的期盼;情人之间,本想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更是难舍难分。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要别离。
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意。
让我们一起走进“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者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点评:语言优美,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
这样的导语,渲染了浓浓的气氛,于学生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幻灯片投示:中国古代戏曲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教师设计好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且注意美观)师: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女孩,和她作一次亲密接触。
(幻灯片投示:《长亭送别》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
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
课文就从这里开始。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投影时,教师特意把“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变成彩色,且将“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变红加粗)师: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投影,初步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14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五本二十一折。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亭送别》教案集锦五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锦五篇《长亭送别》教案集锦五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数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学: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二、重点讲习:(一).作家作品介绍:《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模板】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有关《长亭送别》教案四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模板5篇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模板5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__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生A喜欢。
师:哦?你喜欢听戏?喜欢听什么戏?生A:黄梅戏。
师:是《天仙配》?生A: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为什么喜欢呢?生A:喜欢它的情节。
师:那倒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呢。
那么,那位不喜欢听戏的同学,你能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吗?生B:我不喜欢是因为听不懂它唱什么。
师:说到要害了,很多人不喜欢听戏,就是因为听不懂它在说什么。
记得咱们学过的《社戏》,那群孩子去看戏,只爱看打来打去的好看,最不耐烦的便是旦角的唱:站着唱,走来走去的唱,甚至还坐下来唱——又什么也听不懂。
可是,咱们也知道世上不仅有歌迷,还有戏迷,有的还迷得厉害。
他们难道仅仅喜欢打打闹闹的好看,或者只是情节曲折?生:音乐好听。
生:服装好看。
生:表演功夫好。
生:唱词优美。
师:说得好。
这些都是理由,而唱词优美就格外重要了。
真正的戏迷是要仔细品味唱词的。
我们学的课文是元杂剧的剧本,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
元杂剧剧本里三种戏剧语言——板书唱、白、科介——中,“唱”是最主要的。
在“唱”前板书“主”。
跟“主”相对的是什么?生齐:次。
师:“次”是“主”的反义词,可是,“次白”就不大通了。
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与“主”相对的还可以是——生齐:宾。
师:对,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
在“白”前板书“宾”演员的动作、表情、上下场等叫做“科介”,这相当于以前我们所知的剧本中的——生齐:舞台提示。
师:说得对。
元杂剧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一本四折,前面有个楔子,相当于“序幕”,而一本戏呢,常常是一个演员唱到底,其他都是陪衬。
男主角叫正末,他主唱的就是末本戏;女主角正旦演唱的就是旦本戏。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大戏,第四本中有好几个人唱。
但我们要学的其中第三折《长亭送别》,还是由演崔莺莺的女主角一唱到底的旦本戏。
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书下的第一个注解,了解一下发生在课文内容前面的剧情。
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C: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国家的小姐莺莺,就寓居在寺内。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堂小结 • 作业布置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对《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的生平、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
情境创设
通过播放《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经典唱段,引导学生 进入课文情境,感受离别的情感氛围。
03 情节分析
通过对情节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 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以及情节发展对主题的 揭示和深化。
人物分析
01 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 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02 人物关系
分析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互动 和影响,以及人物关系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堂表演
01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 展示《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02 学生积极参与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对话、动作 等表现形式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02 老师和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 见和建议,促进表演水平的提高。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重点词语解释
情景分析
教学目标展示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 人物形象、体会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 习。
02
课文解析
情节梳理
01 情节概述
本节课以《长亭送别》一文的情节为线索,通过 分析情节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 感。
02 情节结构
《长亭送别》一文情节紧凑,结构清晰,主要分 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部分交代背景,承部分 展开情节,转部分达到高潮,合部分总结全文。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课前预备]先生五人一组,分色朗诵课文师:同窗们,你们能否还记得江淹有关分手的名句?师:写分手以及触及分手局面的文学作品,简直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生(齐答):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师:请同窗们回想一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哪些意象诉说了怎样的离情别意?生1:教员,我先背诵一遍。
(背育)(掌声)«雨霖铃»写〝清秋节〞时〝伤分手〞,写春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呜咽啜泣〝肠断声〞。
由热闹的字面、惨淡的现象、悲凉的气氛、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生动、感人的艺术笼统,以表达〝多情自古伤分手,更哪堪热闹清秋节〞这一哲理性主题。
师:这位同窗说得真好!«雨霖铃»组合了最能震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明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那么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喜闻乐见的精彩片段之一。
随着剧情的开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
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胁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无法,张生只好启程赶考。
课文就从这里末尾。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为了掌握剧情、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请几位同窗分角色朗诵课文,同窗们在听的进程中把你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先生分角色朗诵课文)(掌声)师:刚才几位同窗读得都很投入,大家来评一评,谁读得最好?生(齐答):××师:好,我们请××同窗来为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能读得那么逼真。
生2:读剧本的时分,我觉得自己似乎走上了舞台,在扮演这个角色,所以自然地就模拟人物的口吻,读出了一点感情。
(精选汇编)《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二、解题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三、鉴赏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四、探究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五、总结《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六、作业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附板书:长亭送别恨离别恨恨约束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恨制度恨女子地位《长亭送别》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我板书课题之前,知道今天咱们要上什么课吗?生:不知道。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课题,是不是很惊讶?生:有点惊讶。
师:你们惊讶,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
这一阵子我们一直上的都是——生:小说。
师:是啊,可是我们今天却要上戏剧,而且是古典戏剧,好像离我们距离比较远。
你们喜欢听戏吗?生(A)喜欢。
师:哦?你喜欢听戏?喜欢听什么戏?生(A):黄梅戏。
师:是《天仙配》?生(A):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为什么喜欢呢?生(A):喜欢它的情节。
师:那倒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呢。
那么,那位不喜欢听戏的同学,你能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吗?生(B):我不喜欢是因为听不懂它唱什么。
师:说到要害了,很多人不喜欢听戏,就是因为听不懂它在说什么。
记得咱们学过的《社戏》,那群孩子去看戏,只爱看打来打去的好看,最不耐烦的便是旦角的唱:站着唱,走来走去的唱,甚至还坐下来唱——又什么也听不懂。
可是,咱们也知道世上不仅有歌迷,还有戏迷,有的还迷得厉害。
他们难道仅仅喜欢打打闹闹的好看,或者只是情节曲折?生:音乐好听。
生:服装好看。
生:表演功夫好。
生:唱词优美。
师:说得好。
这些都是理由,而唱词优美就格外重要了。
真正的戏迷是要仔细品味唱词的。
我们学的课文是元杂剧的剧本,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
元杂剧剧本里三种戏剧语言——(板书)唱、白、科介——中,“唱”是最主要的。
(在“唱”前板书“主”。
跟“主”相对的是什么?生(齐):次。
师:“次”是“主”的反义词,可是,“次白”就不大通了。
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与“主”相对的还可以是——生(齐):宾。
师:对,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
(在“白”前板书“宾”)演员的动作、表情、上下场等叫做“科介”,这相当于以前我们所知的剧本中的——生(齐):舞台提示。
师:说得对。
元杂剧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一本四折,前面有个楔子,相当于“序幕”,而一本戏呢,常常是一个演员唱到底,其他都是陪衬。
男主角叫正末,他主唱的就是末本戏;女主角正旦演唱的就是旦本戏。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大戏,第四本中有好几个人唱。
但我们要学的其中第三折《长亭送别》,还是由演崔莺莺的女主角一唱到底的旦本戏。
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书下的第一个注解,了解一下发生在课文内容前面的剧情。
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C):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国家的小姐莺莺,就寓居在寺内。
师:为什么“就寓居在寺内”呢?哦,书生“一见倾心”,喜欢上莺莺了。
他租了西厢一间房是要——生(C):设法对莺莺表示亲近。
叛贼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要抢崔莺莺。
师:孙飞虎为何要抢崔莺莺?生(齐):莺莺长得漂亮。
师:对,不是一般的漂亮,可以说是倾国倾城,美名远扬,孙飞虎慕名而来。
生(C):夫人许诺谁能退贼就把莺莺许配给他为妻。
张珙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兵到围解。
可是老夫人却不承认那桩婚事了,张生为此生了病。
师:老夫人为什么赖婚呢?生(齐):嫌贫爱富。
师:对了。
张珙是个上京赶考的穷书生,而莺莺却是个相国小姐,不符合当时的——生(C):门当户对的观念。
崔莺莺就与他私下结为夫妻。
师:莺莺是个家教甚严的相国小姐,她竟然这么大胆?不大合她的身份罢?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生(C):红娘。
师:是啊,在现在,“红娘”这个名字可比《西厢记》还有名,我们可不能忘了她。
接着说吧。
生(C):老夫人知道了真相,又生气又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把莺莺许给张生,可是要他去考个功名。
师:好,你说得很好,请坐。
老夫人为什么要他去考功名呢?因为“俺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许婚后又赶着要张生去取功名。
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看一看咱们这一折里,一共几个演员上场演出?生(D):三个。
一个是红云。
(众笑)师:红云?大家都笑了,说明你读得有点小问题。
应该这么读——“红/云”,“云”就是我们说的“白”,“红”就是红娘。
还有谁呢?生(D):还有长老,夫人,莺莺,张生,一共有五个。
师:对了,共有五位演员在表演。
刚才这位喜欢看戏的同学说他喜欢看戏的原因是“戏剧情节曲折动人”,我们这出“长亭送别”有动人的情节吗?生(齐):没有。
师:对,所以这出戏不能靠情节取胜。
这折戏又叫“哭宴”,可是,莺莺一直哭到结尾可不符合她的性格,她这个在“礼教甚严”的相国府中长大的小姐,是非常含蓄委婉,非常矜持的,即便要哭,也会“恐怕人知”。
这是由莺莺一人独唱的旦本戏,莺莺从头唱到尾,她这么多话,对谁说呢?她要是一直说个不停,不也太絮絮叨叨了吗?这位同学你说说看。
生(E):不是,她这时心里很难过。
课文主要写她心里的难过。
师:对了,这个同学抓得很准,这个戏的戏眼,不在外在的“送别”上,而在于莺莺送别时的心理活动。
(板书:戏眼)面对分离,莺莺的心里都是什么情绪呢?生(齐):离情别绪。
师:说得好。
莺莺满腹的离情别绪,离愁别恨。
(板书:离愁别恨)她的离愁别恨,我们看不到听不着,要靠演员把它唱出来,就是把它“外化”,那么唱词是什么呢?生(F):唱词就是来表达崔莺莺心里的离愁别恨的。
师:说得真好。
唱词是心理活动的表达。
她的心里,主要是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忧愁,(板书:愁别离)特别是在送别途中,她心里全是理不清的愁。
这忧愁她想对谁倾诉?生(齐):对张生说。
师:对,知心的人只有张生,可是她能说吗?她不能说,虽然夫人已经许婚,但那时礼教甚严,未婚的夫妻是不能亲密交流的。
赴长亭的途中不能,到了长亭就能了么?也不能。
我们一起看一下,到了长亭后,就是“临别饯行”了,夫人如何安排座位?他们能交谈吗?生(读):张生与长老坐,小姐这壁坐。
师:他们一个这壁,一个那壁,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莺莺的心里非常复杂,在她看来,功名有什么要紧?爱情是第一位的。
哪支曲子表明了她的这个观念?生(G):[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师:一下子就把握到了关键句子。
应考有什么,就是状元又怎样?在她看来,没有比厮守一起更重要的了。
因此,她心里也充满了“怨恨”,恨什么呢?是谁造成了今日的别离?生(G):是老夫人。
师:不错,看起来好像只是老夫人,可是老夫人又为何要叫他们分离呢?究竟是谁拆散了鸳鸯?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曲词告诉我们这个答案?生(H):找到了。
[朝天子]一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师:太好了。
莺莺是根本不把名利放在眼里的。
她怨功名拆散了她与张生的爱情。
(板书:怨功名)这个曲子可以看到她蔑视功名的可贵精神。
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曲好不好?生(齐读[朝天子])师:世人重功名,终于造成张生的远离。
这忧愁心事,只有在他人不在场她独对张生时才能向他倾诉。
张生不得不走了,从此就是天涯游子,路上好吗?到京师怎样?真叫莺莺牵肠挂肚。
在“惜别叮嘱”一段中,哪支曲子表现出莺莺对张生的关爱与牵挂?生(齐):[五煞]中,“荒村野店宜眠早,雨露风霜要起迟。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师:正是。
一字一句,都是莺莺关切的柔情。
羁旅行役,最叫人挂念。
(板书:念羁旅)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曲好吗?生(齐读[五煞])师:这个曲子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张生问还有什么要叮嘱的,莺莺又怎样回答的呢?张生此去,前途如何,她并非最关心,她最关心是的什么前途?生(I):她关心的是她和张生爱情的前途。
师:对。
在她眼里,只有张生与自己爱情的前途是最重要的。
可是,她对此乐观吗?为什么?生(I):不乐观。
因为她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也怕他考不上就不回来,“金榜无名誓不归”。
师:是啊,考取功名,她也怕;考不上,她也怕,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对爱情的前途,她是充满了担忧。
(板书:忧前途)这样的忧愁烦恼,即使到分别以后她目送张生远去,还是填满了胸臆。
这一重愁翻作几重愁,王实甫怎样来表达呢?你们看,课文开头就写景,结尾还写景,难道崔莺莺在此烦恼忧愁之际还有闲情来观景吗?生(J):不是。
写景是为了来衬托莺莺的离情的。
师:不错。
景是为了表达情而设的。
(板书:情、景)课文要表现莺莺的离愁,就把它放在各种情境中,如“送别途中”“临别饯行”“惜别叮嘱”“分别目送”这样的环境中来具体表现。
现在我们主要从前两支曲子中来看一下情与景是怎样交融为一体的。
先看[正宫][端正好]。
“正宫”是个宫调名,或称调式,相当于现在音乐上的“C”大调啦,“D”调啦之类;“端正好”则是曲牌名。
我先给大家朗读一下[端正好],请同学们用心记忆,看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这短短的曲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来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起读一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出来。
生(齐读、背)师:刚才我听有一位同学读时把“黄花地”念成了“黄叶地”,可是,不能怪他,确实有这样的句子。
因为王实甫这曲头两句,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词历来为人传诵,言情小说家琼瑶也非常喜爱,并曾以“碧云天”“寒烟翠”作为小说名。
但王实甫化用而不拘泥,能够翻出新意来,这就是他的功力了。
这支曲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它选择那些意象来描摹的?生(K):云,地,风,雁,林。
是一幅深秋的景象。
师:他说得非常简练,概括得很好。
(在“景”下板书:云、地、风、雁、林)。
明朝末年有个大才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批评家”的金圣叹,非常推崇《西厢记》,把它与《左传》《庄子》《楚辞》《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反复阅读《西厢记》并加以评点。
在读到[端正好]的时候,他批道:“绝妙好词!……纯写景,未写情”。
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绝妙好词”并非虚语,可是他说“纯写景,未写情”,你们同意吗?生(L):不同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来好像没有写情,其实,句句写景,又句句写情。
师:他说得真是太好了,表达也到位。
这曲子中也写到情,“哭宴”中莺莺的“哭”并不明显,曲中却写了——生(齐):泪,离人泪。
师:对,(在“情”下板书:泪)一切景物,都是离人泪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有离别的色彩。
哪个词是沟通景与情的关键?生(M):醉。
晓来谁染霜林醉?应该是个“醉”字。
师:醉?也不错。
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沉醉。
但“醉”的难道仅仅是“霜林”吗?生(M):不,还有人,莺莺也醉了。
师:对啊,霜林醉,可是人更醉。
后面的曲中唱道:“意似痴,心如醉”;又有:“未饮心先醉”。
莺莺的心啊,全在这离愁别恨中如痴如醉了。
在沉醉中,她泪眼看去,一切的画面都变了色彩:天高远而凄清,满地黄花堆积,西风阵阵,一声声如逼迫般催人上路,北雁南飞,本就是寓有“离别”之意,就连那一林红枫,也是被她的离人泪所染红的。
一切无情之景,都染上了凄迷的离情。
(板书:染)什么样的泪能够把霜林染醉?眼中流的何止是泪呵!生:还有血;眼中泪已成血。
师:对,这让我们想到“杜鹃啼血”,想到被允婚后又得知离别,那一夜莺莺滴不完的泪,流不完的伤感……大家一起看看[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有个薛灵芸入宫钵承红泪的传说;末尾那一句:眼中流血,心内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