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课时3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能说出其分布及移动规律。
2.学会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受地转偏向力影响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7个⎩⎪⎨⎪⎧A 赤道低气压带1个B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C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D 极地高气压带2个2风带6个⎩⎪⎨⎪⎧E 低纬信风带2个F 中纬盛行西风带2个G 极地东风带2个3.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思考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答案(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而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思考2.为何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北半球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在海洋和陆地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物理性质比较均一,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小。
四、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季风中的西南季风思考3.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却没有显著的季风现象?答案 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亚洲明显,因此季风现象不显著。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2.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转承】“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二、三圈环流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PPT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课时:30分钟。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六、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预计用时约5分钟)【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相对气温高,空气就会膨胀上升;相对气温低,空气就会收缩下沉。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热力环流图(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如图一),其他同学也请在下面画一画。
【板书】如图一【提问】他画的对不对啊?【假设1】学生回答:对【讲评】:对。
中间气温高,空气就应该膨胀上升;两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再沿着气流的方向把整个环流圈整合起来。
非常正确。
【假设2】学生回答:不对。
【讲评】:那个地方不对啊?假设1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上。
假设2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下。
2、导入(预计用时约5分钟)【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既然在局部地区的冷热不均能够形成空气环流,那么在全球的高低纬度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空气环流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导入】请大家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进行思考,看看什么是大气环流,并且试着概括处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
(学生看书,教师完成下列板书)【板书】2、2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2、特性:【讲述】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称为大气环流。
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精品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课时教材内容整体难度较大,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海陆分布的影响等内容的理解需要本节前两课时,热力作用是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提高绘图读图能力,学会用图理解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树立运动、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景观图片,交流问题情境,思考不同景观产生原因,引出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设计意图:通过景观图片的导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熟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
设计意图:有目标才有学习方向。
三、新课导学温故知新:图片展示,回顾热力环流的原理,引入新知识。
1、找出图中地球表面最热的地方和最冷的地方。
2、根据地球表面冷热状况指出赤道和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3、请说出图中北半球赤道和极地间存在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受热不均使其动——单圈环流假设条件:1、地表性质均一2、地球不公转3、地球不自转观察分析: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生:自主思考展示分析,说出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高空的空气流动方向及在近地面产生的气压带。
高中必修Ⅰ第二章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Ⅰ第二章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是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然后结合绘图讲述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热力作用,表现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明显。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
教材专题介绍了季风的概念和成因,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规模很大的大尺度运动,那就是全球性的大气运动。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课】(活动1)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A 地是极地,B 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2)P36活动1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在教材第36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学生回答箭头)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能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2、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使大气不断运动的。
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高低纬度间的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全球到底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像海陆风、城市郊区之间的风都属于热力环流,这些大气运动规模和范围比较小。
规模比较大的有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而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1、大气环流①定义②成因③特性④意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上33页活动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节课的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单圈环流。
)2、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这样的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水平目标:(1)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自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释放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
日本人怎样能够确定炸弹一定能飘到美国?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板书: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组织复习:评价学生复习情况。
设问: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区冷热不均。
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在世界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有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讲授新课: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且太阳直射在赤道。
地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在P33活动画图。
温故知新。
使学生回忆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和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得出结论:单圈环流转承:既然说单圈环流是假设了以上三个条件所形成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热力环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有的。
真正的地球的大气环流的状况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自转,所以,气流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在南北纬5度左右的范围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气压带风带说课稿课稿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说课稿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用图表示: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全球性大气环流(承前启后)↓天气现象、气候形成(重要影响)↓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a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b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
二。
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1.设问式探究教学假设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单圈环流假设二: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但不考虑公转—-三圈环流假设三: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板图、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重点和难点(三)说学法1、探究式学习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3、板图练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讲授(二)、具体教学过程:1、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教学,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做模型(或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
2018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单元-第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3课时
解析 第(1)题,结合气压分布与区域位置的关系知,此时亚欧 大陆高气压势力较强,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甲地位于亚欧 大陆东部,盛行西北风。第(3)题,乙地位于印度半岛,其夏季 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是受海 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 答案 (1)D (2)D (3)B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 共同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北半球):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 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 动,如下图所示: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反思归纳】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地球表面均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只在赤道和极地的 热力差异作用下,将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单圈环流(如上 图)。由于每个半球只有一个环流圈,所以近地面常年只有一个 风向,即北半球吹北风,南半球吹南风。
C.热带气旋的影响
D.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解析 印度半岛西南季风的成因首先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
季节移动,其次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答案 D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教材活动点拨
探究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探究活动】 材料 当地时间2016年1月9日17时54分(北京时
间9日20时54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 功飞越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海拔超过4 000米的南极昆仑 站。然后,飞机不落地持续飞行,安全返回中山站。下图为 “雪鹰601”飞越昆仑站的情形。
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时●从容说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教材在第二“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第四课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29张PPT)
冰岛
亚பைடு நூலகம்高压
阿留申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
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 高压
对比南北半球的等压线分布状况,你能观察出它们的 形状特点有什么差别吗? 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40°S
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
归纳小结:
1.海陆的热力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明显; 北半球陆地、海洋分别形成高低气压中心 ,并
探究五 1、对比分析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
及形成原因? 2、东亚、南亚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
什么不同?
亚洲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亚洲高压 1036
1024
东北季风
阿压110留0008申0 低 西北季风
亚洲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亚洲低压 996 1000
夏威夷高 压1026 1024 1020
10
5
中纬环流 9
86
7 3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近地面)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南半球呢?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图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七
西风带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