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
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探究
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探究耕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源,是维持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耕地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全球性、紧迫性、战略性问题。
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定义耕地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合理开发,保证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一种土地利用模式。
二、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耕地资源相对集中。
但是,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给农业耕地利用造成严重压力,不少地区出现大量的耕地闲置和流转,形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2、土地肥力下降。
过度的耕作和化学物质的使用,已经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使得耕地的肥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现象导致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也影响了农业的长期发展。
3、社会经济效益低。
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耕地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负面效应,都已经成为重要的土地问题。
这些问题对耕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挑战。
三、对策1、建立健全土地保护制度。
通过规划、评估、验收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和法规,提高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能力,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2、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鼓励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民市场主体身份转换等,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4、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坚持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土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内容,实施农业环境保护工程、耕地保证金制度等,加速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推进。
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模拟模型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当我们将模拟模型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为人类的食品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文章探讨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一、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理论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基于作物的生长规律,将种植条件、环境因素等关键因素纳入模拟训练,从而模拟出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状态与变化规律,为提高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需要包含以下关键元素:1.环境因素:先决植株生长的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
2.生理因素:植株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如光合作用、营养吸收。
3.物化因素:植株生长的物理设施,如农田的土壤、施肥等。
综合考虑环境、生理和物化因素三个方面,建立模拟模型,选择不同的数据特征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建立1.模型确定选择合适的模型结构是模拟模型建立的第一步。
模型可以分为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
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是统计模型,根据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复杂性不同,可以选择线性统计模型、非线性统计模型和时变统计模型。
模型建立过程应采用多种验证方法,如交叉验证和留一法,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通常是建立模拟模型的瓶颈之一。
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数据来源包括田间实验、实际观测和遥感数据等。
现在许多农田会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这对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提高至关重要。
3.建模过程经过上述模型和数据准备后,接下来进行模拟编程。
建模过程应该遵循简单而精确的策略。
模型应该精确反映实际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变化和偏差,避免模型复杂而不精确的现象。
建模过程中,应将模型的过程细化分解,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修正。
4.模型修正模拟模型的预测能力是建模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模型的误差来源于模型本身和数据偏差。
模型修正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数据增强和模型参数调整。
2023 一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真题研习二
【例2】(2022·湖南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 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 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 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 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 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好。 解析 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 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 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 “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 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 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真题研习二
【例2】(2022·湖南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 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 的合理建议。(6分) 答案(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 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 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 第(3)题,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 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提高劳 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 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 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试卷讲义 期中检测试卷
期中检测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的场所,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下图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体现的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正确的是()A.供给服务功能:为鱼类提供食物B.支撑服务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C.调节服务功能:调节沿岸气候D.文化服务功能:发展海上旅游业2.下列关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扩展生存空间,增加国土面积B.扩大专属经济区范围,增加经济收入C.提高渔业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利于保障能源安全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海洋牧场只是为鱼类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提供场所,不直接提供食物,A错误;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场所,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B正确;该模式无法调节沿岸气候,C错误;该地有较多电力设施,不宜发展海上旅游业,D错误。
第2题,此模式并没有增加国土面积,A错误;专属经济区是以领海基线为基准,向外扩展200海里的区域,此模式没有扩大专属经济区范围,B错误;此模式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C错误;风能发电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利于保障能源安全,D正确。
(2022·山东济南期末)2018年,中国与柬埔寨最大水电合作项目——桑河二级水电站竣工发电。
该项目大坝全长6 500米,是亚洲第一长坝。
为满足鱼类洄游需求,减轻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相关公司主动修建了鱼道工程(见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3.鱼道内设置不同间距的石坎,其目的是()①设置人类过河通道②减缓水速③增加水深④截水捕鱼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鱼道工程反映出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服务是()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修建鱼道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的需求,①④错误;石坎可以减缓水速,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石坎可以起到拦水、蓄水的作用,增加水深,有利于鱼类洄游,③正确。
2023年1月份时政模拟题
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号在渤海辽东湾开展冰区试航,成为继“雪龙”号、“雪龙2”号之后,我国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A.“北京大学极地”B.“广州大学极地”C.“中山大学极地”D.“深圳大学极地”答案:C2023年1月27日,我国最北机场——漠河()恢复通航,标志着通往“中国北极”的空中通道正式恢复。
A.古莲机场B.根河机场C.白塔机场D.乌海机场答案:A工信部消息,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
A.一B.二C.三D.四答案:A农业农村部消息,2022年我国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产量首次迈上()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
A.900B.1000C.12000D.2000答案:D1月2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位于东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完成深潜作业后,成功回收。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该海沟的最深点。
A.“奋进者”B.“奋斗者”C.“勇敢者”D.“探索者”答案:B农业农村部消息,2022年,我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
A.增长4.2%B.增长3.2%C.增长2%D.增长3.5%答案:A商务部消息,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辆,同比增长近1倍,每销售4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
A.689万B.589万C.400万D.569万答案:A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A.《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B.《新时代中国生态绿色发展》C.《新时代的中国绿色规划》D.《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前景》答案:A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A.14342元B.15621元C.12000元答案:A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是当今社会中广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不仅关乎着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一、耕地保护1. 耕地的重要性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耕地不仅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农地的压力,使得耕地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2. 耕地保护措施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土地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耕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对不同用途的耕地给予不同的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2)严格划定耕地红线:制定明确的耕地保护红线,严禁非农化占用耕地,保护好大面积的耕地资源。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利用率。
(4)推广科学耕作技术:推广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和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5)加强土壤保育和治理:通过合理施肥、轮作休耕和有机肥料的使用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育能力。
二、粮食安全考核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福祉。
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就难以确保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考核机制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关重要。
2. 粮食安全考核指标为了科学评估粮食安全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粮食产量:评估国家的粮食总产量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情况,以确保粮食供应能力。
(2)粮食质量:评估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指标。
(3)粮食储备:评估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和储备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和市场波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模型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模型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合理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许多学者和专家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极进行了模型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能值评估模型能值评估模型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常用模型之一。
该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能量输入和产出来评估其可持续利用水平。
它主要包括人均能值、作物产量能值和耕地投入产出能值等指标。
能值评估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于理解和操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
然而,该模型忽视了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不能全面评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二、经济评估模型经济评估模型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该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来评估其可持续性。
经济评估模型通常涉及到土地的生产价值、市场价格、土地租金等指标。
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
然而,经济评估模型忽视了土地资源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无法全面评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三、生态评估模型生态评估模型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综合性模型。
该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生态风险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估其可持续性。
生态评估模型通常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指标。
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然而,生态评估模型在评估土地的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综合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模型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综合性方法。
该模型主要通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评估其可持续性。
综合评估模型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指数、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数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数等指标。
该模型能够全面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可持续性,是目前较为完善的评估方法之一。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的摘要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的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8.12•【文号】农办案〔2024〕79号•【施行日期】2024.08.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摘要农办案〔2024〕79号唐冬生等6名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破解耕地“碎片化”的提案》收悉。
经商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创新综合种养模式,构建绿色种植制度2022年10月,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保持水稻生产主体地位,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系列政策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新增了关于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的罚则。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决策部署,2021年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2023年建立耕地和生态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耕地“非粮化”等重大问题。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指导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稳步推进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配合自然资源部继续抓好防止耕地“非粮化”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强化监测监管,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热点三 乡村振兴——2024届地理二轮复习热点资讯模块训练(含答案)
热点三乡村振兴——2024届地理二轮复习热点资讯模块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浙江某中学社会实践成员开展有关小城市近郊河漫滩农业的田野调查,该河漫滩农业带约五千亩,由几十户农户种植。
通过田间观察和走访农户,他们发现近四十年来该农业带稳定种植油菜和少量小麦,最近两年该农业带只种植小麦,不再种植油菜。
完成下面小题。
1.农户在河漫滩种植油菜,目的是( )①发展城郊旅游业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③方便利用河水灌溉④为后续小麦种植施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最近两年,该地全部改成种植小麦,原因最可能是( )A.种植小麦成本远远低于油菜B.郊区城市化导致当地粮食需求增加C.国家种粮政策的引导和鼓励D.河水水位低于常年,小麦耐旱性强“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我国目前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种子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且进口总量和金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存在一些种业“卡脖子”现象。
农作物种业容易形成“卡脖子”的领域主要存在于种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的栽培种、野生种和濒危稀有种的繁殖材料)和育种两个环节,下图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不同类型作物种源“卡脖子”类型。
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玉米“卡脖子”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该种质资源B.小麦和水稻种子我国基本可以自给自足C.我国种源进口依赖是普遍存在的D.蔬菜和花卉种子需要大量进口4.下列有关应对农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措施,错误的是( )A.加大全球范围内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拓宽种质资源B.建立种质资源库,收集并贮藏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C.加强育种技术研发投入D.禁止进口国外种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酸汤是用红辣椒、西红柿等众多配料腌制发酵而成的,其色泽鲜红、味道鲜美,是酸汤鱼等菜肴的底料。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见下图),建立以酸汤产业为中心的全产业链,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
2.1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标分析: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教材分析: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第一部分是“中国耕地资源”。
耕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耕地”这概念。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然后,结合图2-1-2“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和图2-1-3中国耕地等级构成”,解读我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我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特征。
第二部分是“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教材结合图2-1-4“中国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2-1-1“中国四大区域面积及耕地状况(2016 年)”以及阅读材料“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介绍了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和耕地质量下降。
其中人均耕地少和分布不均衡的内容在初中地理已有涉及,本节重在让学生对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和耕地质量下降有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材料,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培养学生粮食安全意识。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通过资料,运用综合思维说明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列表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准备打开并登入赣教云教学通2.0,打开备课本的课件齐读本节课内容让师生慢慢进入课堂状态打开课件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非凡十年(2012-202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千家万户关心的事。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15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15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虚拟水”是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水。
虚拟水理念的提出,将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工具。
下图为2005年中国粮食虚拟水资源流动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上图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耕地资源B.水资源C.交通运输D.政策调配2.下列有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措施是()A.保持我国现有虚拟水流动方向B.扩大粮食进口,减小国内粮食生产规模C.增加北粮南运,保证南方粮食安全D.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北方缺水人工绿洲面积是指人工经营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以及渠道等。
结合我国某灌区1980——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百分比和面积表,完成下面小题。
说明:以天然绿洲为例,自1980年至2001年,55.2%保持不变,31.8%转化为人工绿洲,9.9%转化为荒地,2.2%转化为荒漠,0.9%转化为水域。
3.该灌区应该位于()A.新疆B.西藏C.黑龙江D.河南4.下列关于该灌区人工绿洲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保力度加大是导致人工绿洲面积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B.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荒地转化为人工绿洲面积最大C.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当地应大力增加人工绿洲面积D.在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人工绿洲转化为水域面积最小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区域中,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B.珠江下游C.长江下游D.淮河下游6.与甲省相比,乙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淡水资源丰富C.复种指数高D.机械化水平高7.为进一步保障我国稻米供给的稳定性,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A.提高西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B.增加东南地区稻米供给量C.扩大东北地区温室农业规模D.实施华北地区旱改水工程2022年5月,就在全国小麦即将喜获丰收之际,一些地方发生极个别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养殖户做饲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农业政策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农业政策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愈发突显。
作为国家的根本保障和人民的基本需求,粮食安全的确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农业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并分析其具体体现。
一、市场调节农业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
通过合理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和市场准入制度,政府能够引导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保证农民的利益。
在市场供求波动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和进出口政策,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科技支持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农业政策在粮食安全中的保障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科技支持来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并提供补贴和奖励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增加粮食产量,并改善粮食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农业政策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来源和粮食产量可能出现波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保险保障,降低农业风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或损失,农民可获得相应的补偿,从而稳定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生产。
四、土地保护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政策在此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地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上。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例如,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的管理,推动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农田和耕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市场调节、科技支持、农业保险和土地保护等多种手段,政府能够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以洛阳为例
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以洛阳为例I.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基于DSSAT 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应运而生。
DSSAT模型是一种专门用于农业生态系统建模和评估的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土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合理的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而这篇研究的目标就是利用DSSAT模型,对洛阳地区的种植模式进行模拟优化,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那么这个研究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洛阳地区的农业生产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通过模拟优化种植模式,我们可以找出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个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升级。
介绍资源高效种植模式的概念和发展现状那么什么是资源高效种植模式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消耗的方法。
这种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积极推广和应用资源高效种植模式,在中国农业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他们推广了“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
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实践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和应用这种模式,就可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健康和繁荣的农业生产。
谢谢大家!分析洛阳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分析洛阳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洛阳地处中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的优势。
农业政策模型
农业政策模型
农业政策模型是指用来评估农业政策效果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实施后对农业生产、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常见的农业政策模型包括:
1.供需模型:供需模型是最基本的农业政策模型之一,它通过分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评估政策对市场价格和供应量的影响。
供需模型通常使用线性规划或非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进行建模。
2.成本效益模型:成本效益模型是用来评估政策的经济效果的模型,它通过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成本和收益,来评估政策的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模型通常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或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进行建模。
3.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是用来评估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的模型,它通过计算政策实施后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消耗,来评估政策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模型通常使用生态足迹指数等方法进行建模。
4.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模型是用来评估政策对农民和农村社区的影响的模型,它通过分析政策实施后对农民和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估政策的风险。
风险评估模型通常使用风险矩阵等方法进行建模。
以上是常见的农业政策模型,不同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政策目标和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评估。
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引子】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3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保护足够的耕地数量和永久基本农田。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此主题进行评估,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保护耕地资源。
【深度】1. 耕地保有量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发展中,耕地保有量对于确保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给农田造成了压力。
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耕地资源,以确保我们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和养活人口。
2. 永久基本农田的意义永久基本农田是指经过认定、划定和永久保护的优质农田,具有重要的食品安全保障和农田保护功能。
它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土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并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在2035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资源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科学的耕地利用,才能平衡农作物种植和耕地保护的需求。
【广度】1. 政策和法律保障2035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需要依靠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及农田的划定和永久保护。
政府还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耕地的监管和保护,防止非农业用地的侵占。
2. 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科技的应用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精确施肥、智能灌溉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结构调整在2035年之前,需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优化布局。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
第3卷㊀第1期2024年3月岳麓公共治理Yuelu Public Governance Vol.3,No.1Mar.2024DOI:10.20158/ki.ylggzl.2024.01.009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张英男1㊀李文博2㊀杨园园3㊀郑瑜晗4㊀梁雅嘉5(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9;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4.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湖南长沙410082;5.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主持人语:夯实耕地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在自然资源治理中具有基础性㊁战略性意义㊂我国已经形成以 数量-质量-生态 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策略及粮食省长责任制为代表的相关举措㊂在公共治理视角下,需要采取差异化手段来协同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过程中的政府㊁市场及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㊂耕地利用的多维效益及粮食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公共治理手段在解决该问题过程中的复杂性㊂首先,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制与粮食安全保障结合,必然会引发以传统政绩观为导向的强制性行政干预与农户生计诉求的冲突,以及扭曲的横向竞争导致虚假的指标竞争等问题;其次,虽然耕地的数量管控在占补平衡等严格的保护制度作用下成效显著,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多元共治与多主体协同仍是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再者,耕地利用与管理具有系统性,在外部风险冲击下如何加强耕地系统韧性治理来加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最后,在新形势下,为有效回应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大食物观背景下的多元膳食需求,亟待完善耕地的管制策略㊁保护模式㊁治理政策㊁长效机制㊂因此,本圆桌论坛对粮食安全的属地化管理㊁深度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㊁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提升治理策略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耕地保护治理体系重构及大食物观下的耕地保护等关键议题作出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新思考㊁新见解㊂中图分类号:F301.2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7-2180(2024)01-0102-11一㊀张英男: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的再思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㊂当前,全球经济衰∗收稿日期:2024-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空间资源商品化的机制㊁效应与调控:以浙江省典型村域为例(42201204);京津冀地区乡村地域空间演化机理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2071231);人地系统耦合下脱贫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互馈机制与模拟: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42371300);城乡空间融合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湖南省为例(4230121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耕地利用 温室化 转型的驱动机制㊁综合效益及多情景模拟研究(LY24D010002);辽宁省科技厅联合计划项目:城郊耕地多功能供需错配识别及其适配调控研究(2023-MSBA -12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区域模式与机制创新(2023JJ40137)㊂作者简介:张英男(1993-),男,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空间治理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李文博(1990-),男,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㊁耕地利用与保护;杨园园(1988-),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㊁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等;郑瑜晗(1994-),女,博士,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㊁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㊁城乡空间治理;梁雅嘉(1998-),女,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㊂301张英男㊀李文博㊀杨园园㊀郑瑜晗㊀梁雅嘉: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退,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民粹主义横行,外部格局深刻调整[2]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突发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增加了我国农业防灾减灾㊁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和压力㊂同时,粮食价格持续下跌,种粮效益明显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3],出现了耕地 非粮化 倾向[2]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 粮菜型 向 粮肉菜果 多元型转变,这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5]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敲响了全球粮食安全的警钟,受国际粮价影响,部分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贸易链断链风险加大[2]㊂面对复杂的新形势,为切实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3],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2]㊂(一)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策略及治理手段粮食是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和公共品属性的特殊商品,为充分调动地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积极性,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㊁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㊂2014年中央政府建立了更系统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更具体地规定了地方党政机构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事权[1]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手段,不仅强调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还强调粮食产业健康发展㊂具体而言,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方面,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在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储备规模和完成时限,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方面,要求建设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和 放心粮油 供应网络㊂总之,应当建立健全党政同责治理体系,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推动粮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也有其特点及创新:首先,突出属地责任,明确各设区市党政机构为辖区内粮食安全的责任主体,细化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署,夯实粮食安全基础㊂其次,强调部门联动,设置了13个部委负责落实的分部门考核机制,体现了各部门各司其职㊁各负其责的特点㊂最后,结合区域优势,设计了差异化的考核细则,以应对粮食产区和非产区的区域差异[4]㊂(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积极影响与现存问题实践证明,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落实地方承担保障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和粮食供给的稳定[1]㊂该制度推动了耕地保护制度的严格落实,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推进,耕地质量逐年提升㊂同时该政策也促进了粮食扶持政策的实施㊂省级和地方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粮食企业发展,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并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5-6]㊂粮食生产㊁收储和管理能力也显著提升,各地粮食储备保障能力和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㊂此外,各设区市也通过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粮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1,7]㊂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运行效果看,各地普遍加强了粮食生产领域的土地管理㊁耕地保护和农业投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对充实粮食供给㊁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㊂但其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 委托-代理 关系的内生性矛盾㊂中央与地方在粮食流通环节存在事权不清㊁职责不明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地方政府缺乏激励去动用地方粮食储备,倾向于将责任转嫁给中央政府㊂在开放的经济市场下,粮食流通安全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调控范围,导致省级政府难以平衡粮食供求总量㊂虽然省际间粮食流通计划调拨已取消,但省内各县仍实行计划调拨,分省决策㊁各自为政,容易导致政策偏离初衷,在部分地区加重了市场封锁的情况[4]㊂二是地方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难题㊂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往往会强制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在多元主体已经形成竞争市场的情形下,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调401岳麓公共治理2024年第1期节功能受阻,造成储备机制与市场脱节,无法按照市场需求灵活调整[4,7]㊂三是地方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㊂在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收入降低,严重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㊂同时,与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工业㊁服务业相比,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较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㊂有些地方政府还需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粮食安全工作的积极性[7]㊂(三)优化粮食安全属地化管理的思考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战略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责任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㊂1.改进非粮食主产区考核指标,发挥考核结果的导向作用依据主销区㊁产销平衡区政府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中承担的主体责任,细化非粮食主产区考核标准,提升其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精确性㊂同时将考核结果向地方政府通报并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以供社会监督,提高考核的透明度㊂此外,还应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考核结果优秀的省份,中央给予财政支持,提高地方政府重粮抓粮工作的积极性㊂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份进行通报批评,并实施限时整改,并对整改不到位省份的负责人进行约谈[2]㊂2.推进粮食产销区产业协作,统筹区域间资源优势中央政府作为粮食宏观调控主体,应强化组织协调,统筹资源配置,加大考核力度㊂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大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㊁集约化㊁标准化㊂支持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合作,在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共同参与粮食生产和粮食产品加工,提高种粮农户收入,缓解主产区的资金压力㊂通过加强区域间产销协作,发挥各区域优势,保障粮食安全[3]㊂3.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供应能力根据粮食调出量和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确定补偿标准和金额,确保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㊂中央财政应向主销区按耕地占用数量收取资源税或补偿金,通过转移支付对主产区进行补偿,创造粮食主产区休养㊁调整㊁升级条件,提高其耕地质量,增强生产能力㊂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建设,推动产销区长期稳定合作,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从而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保障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和救灾应急情况下粮食的正常供应,维护粮价基本稳定[3]㊂二㊀李文博:深度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到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这虽然加剧了人多地少的根本矛盾,但也奠定了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㊂国内的耕地保护治理以数量平衡为核心,其形成了 指标+分区 模式的规划管制治理体系以及 开发+整理+复垦 模式的综合整治治理体系,为遏制快速城镇化阶段的耕地 非农化 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㊂如今,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发展增速逐渐放缓,已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城镇化阶段,对耕地功能的多元化需求持续增长,城镇化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关系正经历深刻变化㊂因此,亟须因势利导调整战略方针,重构耕地保护治理体系,以适应深度城镇化背景,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㊂(一)从增量扩张到深度发展:耕地流失减缓㊁保护秩序改变改革开放初期,分级承包财政体制的实施赋予了中国地方政府更多财政支出自主权,引发了以兴建乡镇企业为主的工业化浪潮[8]㊂由于建设乱占耕地㊁滥用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思路,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始控制耕地的 非农化 ㊂随后,受分税制改革㊁开发区建设以及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并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加剧城乡结构失衡㊂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接近4%,高于发达501张英男㊀李文博㊀杨园园㊀郑瑜晗㊀梁雅嘉: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国家1.2%的平均水平[9],构成威胁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㊂在地方政府 经营城市 的过程中,土地与财政㊁金融深度捆绑并形成吸纳资金和资源的循环机制,促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激增,远超出人口城镇化的实际需求㊂2004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每上升0.26%,耕地压力指数相应增加1%,保护形势愈发严峻[10]㊂这种超需增量扩张成为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主导发展模式,也是上一阶段耕地保护治理面临的核心难题㊂然而,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接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限,剩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㊂随着人口城镇化增速放缓,土地城镇化也开始强调要盘活存量㊁控制边界,逐渐迈入存量更新与减量规划时代㊂因此,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城镇化转型期,耕地保护治理应再审视人地关系变革,重新厘定建设占用压力减轻后的耕地保护侧重点㊂此外,国内一般以重点城市周边地区为优先,遵循由大到小㊁由近及远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秩序㊂但自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国家倡导以具备潜力的县城为载体推进新一轮就地城镇化,旨在加强 城尾村头 的中间力量,以解决城镇体系发展不均衡㊁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㊂鉴于此,为确保耕地保护治理跟进发展侧重点,不仅要考虑城镇化的整体绝对量变化,也需注意个体相对量变化,及时调整空间战略部署以提升治理成效㊂(二)从数量管控到多元共治:秉持永续原则㊁保护范畴扩增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首次提出耕地总量平衡概念,成为治理国内耕地 非农化 的主要思路㊂该项制度被纳入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于次年实施㊂这一制度要求按照 占多少,垦多少 的原则,由原占地单位负责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㊂理论上,占用耕地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限制,而补充的开垦或复垦耕地需经过国务院土地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验收,由此组成 开源节流 的治理措施[10]㊂但在实践过程中, 未批先征 以租代征 等形式的违法占地现象在初期并未得到有效监管,而且新增耕地的地力和区位条件普遍较差,实则占多补少㊁占优补劣㊂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后,相关政策着重强调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并且提出按质量等级折算补充耕地数量和耕地提质改造等应对办法㊂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出台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构建了 开发+整理+复垦 模式的综合整治治理体系㊂目前,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尚存在一定差距[11],数量管控仍将是深度城镇化阶段的重要治理任务㊂但在规划管制方面,应重视除建设占用外的潜在耕地流失路径,避免过度生态退耕和不合理农业结构调整,以进出平衡完善占补平衡㊂在补充来源方面,全国限制条件较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基本开垦殆尽,下一阶段需要优化要素配置㊁加强技术改造,向非传统耕地要食物㊂首先,立足于耕地数量管控,除约束补充耕地的质量标准外,应持续深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为主的质量建设治理,稳固核心产能;其次,注意耕地北移西扩后的水土错配和气候变化风险,通过保护性耕作㊁污染土壤改良和轮作休耕等生态修复治理支撑耕地永续利用;最后,认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系统韧性建设需求,开展供需结构治理,升级种植用途管制以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㊂综上,步入深度城镇化阶段,需要搭建以数量管控为核心,向质量建设-生态修复-结构调控多元共治转型的耕地保护治理新格局㊂(三)从互为掣肘到合作共赢:多元主体协同㊁凝聚耕保合力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以获取高额财政收入,通过城投公司等途径引入市场金融资本,推动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进程㊂在这一进程中,地方政府和市场共享用途转换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虽然已采取综合整治措施补齐了耕地损失,但也引发新的耕地保护问题㊂例如,拆村并点后通过增加挂钩可以整理出一定数量的耕地,但农民上楼后耕作半径加大,倾向于将承包农地流转出去或是直接撂荒㊂考虑到资本的逐利性本质,企业在集中土地后更易经营高附加值农业,从而导致耕地 非粮化 问题[12]㊂并且由于新增耕地可以折抵建设用地指标,会激励资本参与到新一轮的整理项目中㊂而地方政府在治理 非粮化 时急于完成治理指标而忽视了经营主体的盈利诉求,并且粮食直补通常难以越过承包农户补贴到实际经营主体,极大地影响治理成效㊂601岳麓公共治理2024年第1期受限于主体利益冲突,耕地保护政策往往存在执行偏差,难以形成合力㊂数量管控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种粮效益提升是传统的治理痛点㊂在深度城镇化阶段,具备发展潜力的城镇和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后的增值收益分配,以及潜在的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发展可能产生威胁耕地数量的新矛盾㊂虽然国家已健全法律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奖惩制度,但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老龄化,引入多元经营主体后,挖掘种粮耕地的附加功能价值㊁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成为破解新阶段 有田无人耕 僵局的关键,落实监管到地㊁补贴到人㊂此外,开展耕地质量㊁生态㊁结构多元共治还涉及主体缺位和部门协调的问题,要确保多规合一后职能有效衔接,引导发展利益全覆盖㊁权责可制衡的合作共赢新业态㊂深度城镇化阶段的耕地保护治理转型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顺应客观的自然和经济规律㊂三㊀杨园园:面向耕地保护的韧性提升思考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 ㊂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稳定粮食供应㊁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㊂尽管中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然而极端气候变化㊁复杂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㊂在此背景下,以应对风险扰动和提升适应性为重点的韧性理论为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视角和理论基础㊂然而,目前中国耕地韧性研究尚未体系化,仍需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㊂(一)耕地韧性的内涵韧性 ,其意蕴主要体现为应对风险㊁抵御冲击㊁恢复更新的能力,是解析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工具之一[13]㊂耕地系统是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由以耕地资源为主的生态子系统和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社会子系统共同构成㊂因此,耕地韧性可被定义为:耕地系统在受到干扰时能够抵抗扰动并重组,从而保持系统的结构㊁功能㊁特性以及对结构㊁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能力㊂耕地韧性的发生是耕地系统不断抵抗扰动㊁提高适应能力的动态过程㊂耕地系统的 扰动源 由气候变化㊁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用地需求㊁利用方式等人类活动影响共同构成,它们对韧性产生负效应㊂当面对外界压力冲击时,相应的举措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㊁发展农业科技㊁资金投入和政策帮助等,能够维持系统原有的状态或转型为新的稳定状态㊂不同耕地系统受到的风险扰动㊁响应方式和适应能力不同,从而展现出有差异的韧性㊂根据韧性的发生过程,威胁和制约着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 ㊁污损化等问题,实质上是风险扰动对耕地系统的影响超出韧性阈值而造成的系统变化[14-15]㊂韧性作为耕地系统的基本属性,是实现系统功能稳定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撑,是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途径㊂在日益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中,亟须关注耕地的韧性治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助推耕地可持续发展㊂(二)耕地韧性提升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实现耕地的韧性提升㊁推动耕地利用的可持续转型,亟须科学认知耕地保护,厘清耕地韧性提升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㊂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针对耕地韧性提升存在三方面的挑战㊂一是耕地系统面临扰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导致耕地保护问题的多样性[16]㊂例如,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存在 变薄㊁变瘦㊁变硬 的问题;西北地区受地下水含盐量过高和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多方面影响造成盐渍化问题严重;内蒙古地区长期干旱和风沙侵袭导致耕地沙化严重㊂二是 重事后干预,轻事前预警 ㊂针对耕地 非农化 ㊁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采取的耕地占补平衡㊁土地整治等策略属于事后干预,属于补救式措施[17]㊂同时,缺乏常态化动态监测导致难以及时应对强动态性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特大暴雨等㊂三是在耕地保护行动中的协同治理未得到重视,仍需要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合力的形成㊂目前各主体责任不明晰,各方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仍存在政府治。
土地利用模拟方法
土地利用模拟方法一、土地利用模拟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模拟是指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与分析的过程。
其基本理论包括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机制、模型的建立原理以及模拟结果的应用等。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模拟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现状、政策措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保护需求。
理论上,土地利用模拟基于对现有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利用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这些模型通过将复杂的自然和社会过程量化,建立数学方程,进而模拟土地利用的未来演变。
主要包括对土地需求、土地供应、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分析,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二、常用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是实现土地利用模拟的工具和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等几大类。
基于统计的方法这一类模型通常使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手段来预测土地利用变化。
常见的统计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Markov链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性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
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主要依赖一系列规则和逻辑关系来模拟土地利用的变化。
最典型的代表是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通过设定局部规则来模拟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过程。
其他如LANDIS模型、CLUES模型等也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的预测与分析中。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逐渐成为土地利用模拟的主流。
机器学习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
这些模型能够处理大量的多维数据,通过训练算法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模式,从而提供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综合模型综合模型结合了统计分析、规则推理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方法,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类模型不仅能够处理复杂的环境变量,还能集成多种数据来源,进行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分析。
三、土地利用模拟的实施步骤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是土地利用模拟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现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资源类型数据、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案)-【居易课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案)-【居易课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练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耕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现状。
2. 分析产量与有效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 掌握基本耕作方式,以及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4. 了解耕作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1. 耕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和人口压力。
2. 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关系。
3. 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4. 耕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1. 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如何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教学方法:1. 网络搜索法2. 教师讲解法3. 小组讨论法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情况,以及耕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生态农业。
第二步:学习(20分钟)学习中国的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分析产量与有效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讨论中国现代农业中科技的发展,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第四步:总结(10分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汇总总结各组的讨论成果,总结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五步: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撰写一篇有关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论文。
教学资源:1.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
2. 中国农业科技网的相关资料。
3. 教师自备的册子、图表和相关资料。
教学评价:1. 以小组讨论和总结为重点进行评价。
2. 通过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
1.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国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和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详细解释和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2.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要把握好讨论时间和讨论内容,避免出现时间过短或讨论内容无参考意义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
拟
中连川乡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地区中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与长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地貌与生态环境特征相应,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低下,农业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是世界上罕见的、连片的最贫困地区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该地区普遍推广集雨农业工程项目,使该地区于9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1-2005年李嘉诚基金项目实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耕地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本论文研究,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新概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耕地资源
在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并利用对农户家庭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的数据和乡镇政府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比对和验证。
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模型建立的假定前提:一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封闭的系统,二是系统中各影响因子都是不变的;三是系统中人均耕地资源面积刚
好等于保障年人均最低粮食安全所需的面积,即人均剩余耕地资源面积为零。
本研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最低粮食安全保障线、人口及人口年增长率、耕地资源年均产量等,放到简单的数学生态模型中(该模型包含了Logistic年增长率不变的种群增长模型),得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的基本模型是:模型中,A是耕地资源面积:P是起始年的人口总量;⊿P是人口年增长率;Ea是模型参数,它是保障人均年最低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面积,它取决于人均年最低粮食安
全保障线和耕地资源年产量。
由于模型包含了Logistic年增长率不变的种群增长模型,我将t回归到Logistic模型中,得出耕地资源的最大人口承载力模型:
事实上,年人均最低粮食安全保障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农业生态经济
系统各相关因子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模型自身是一个动态的模型。
本研究在基本模型基础上,还建立了开放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
模型建立后,本研究首先将2005年中连川乡的基本数据,运用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中,并运用两种不同的参数进行比对研究,得
出中连川乡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只能是以发展中国家年人均最低粮
食安全保障线决定的参数模型,这与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相符合。
其次,本研究
将中连川村1965-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于模型中,实证检验各不同年份耕地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再次,本研究运用模型进行模拟,说明耕地资源利用政策、人口及人口管理政策和农业科技政策的变化,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的影响。
最后,本研究模拟政府在管理目标条件下,为实现特定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的管理目标,要求政府分别在耕地资源利用面积、人口及人口年增长率和农业科技政策及其影响下的耕地年均产量等方面作出相应决策,以及三个方面同时决策时的模拟数据。
主要结论是:(1)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随着系统相关影响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是动态模型。
(2)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与耕地资源面积、耕地年均产量成正比,与人口、人口年增长率成反比。
(3)评价耕地资源利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指标有二个,一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时间;二是耕地资源最大的人口承载力,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建立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新概念基础上,它解决了Foster提出的长期以来生态学、数学、经济学和人类社会学研究无共同理论基础的问题,填补了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只有空间模型没有时间模型的空白。
模型可用作地方政府对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人口及人口管理和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工具,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相关决策的模型分析方法和模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