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

合集下载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从容说课《中国当代诗三首》包括郑愁予的《错误》、舒婷《致像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说,描写了一个女子等侯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全诗明快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轻巧清隽,美丽凄哀。

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

鉴于此,本教案从介绍郑愁予其人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背诵。

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读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

诵读感悟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此首诗的教学重心放在了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上。

在反复诵读的同时,逐层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

诗中的字字句句都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

诗人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海子是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但海子又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人。

挥之不去的悲凉,质朴本真的语言,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余地。

鉴于此,本首诗的教学从了解海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海子作品的欲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层次探讨,以达到把握诗歌脉络、理解诗人内心境界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感悟各首诗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并将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作为难点来突破。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7当代诗三首电子课文.

7当代诗三首电子课文.

7、当代诗三首《上海夜歌》以独特的构思、精妙的比喻,表现上海夜景,歌颂了上海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业绩。

在《致橡树》中,诗人用鲜明而生动的意象,否定依附式的爱情,张扬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歌颂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扶持、既珍视自己又尊重对方的高尚情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或者干脆就是一种理想。

纯朴、明净的诗语,平和、坦荡的心境,无疑将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一份春暖花开的好心情。

诗人拾起传统美德的贝壳,拭去杂质,使其发出耀眼的亮光。

1上海夜歌○公刘○2上海关,钟楼。

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垂帘;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

1956年9月28日上海致橡树③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①选选自《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出版)。

海子(1964-1989),安徽安庆人。

当代诗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89年1月13日。

中国当代诗三首

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致橡树》中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

两树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并肩而立的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爱情。

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所以在领会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深情真切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观时,也便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此外,诗中还有其它众多的意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等,也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

海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诗中既有对幸福的憧憬,又有对俗世的逃避。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

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

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

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教学设计:1、抓住诵读;2、以意象为突破口,反复涵咏。

学法指导:抓住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表达特点。

(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教案教案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同学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一般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

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1.评价:“他的一生好像只为了发光。

他把格外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谢冕〕“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陈东东〕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有名诗人。

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老师供应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同学也供应自己宠爱的海子的诗。

大家朗读观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步骤:1.老师供应自读思考题。

2.同学在小组中争辩学习。

3.集体沟通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怀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

这是一个光明暖和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

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好像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冲突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知别人,又不断祝愿生疏人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知别人,又不断祝愿生疏人。

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和善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诗三首》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诗三首》优秀课件

学习效果评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课件设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学生反馈和评价, 我们将评估课件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为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结与展望
最后,我们将总结课件设计的要点,并展望课件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 相信,优秀的课件设计将在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诗三 首》优秀课件
这是一份优秀的课件,为人教版高一必修1中的《诗三首》准备。通过精心设 计的布局、图文搭配和动画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果。
背景介绍
此部分将为学生提供有关景、文学流派等方面 的介绍。
课文简介
对于《诗三首》这篇课文,我们将介绍其故事背景、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内 容。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作者简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诗三首》的作者,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课件设计原则
在此部分,我们将分享课件设计的原则,包括选材与布局、图文搭配以及动 画与演示。这些原则将帮助教师制作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课件。
优秀案例展示
通过展示三个使用人教版高一必修1《诗三首》课件的优秀案例,我们将演示如何将设计原则应用于实际教学。 这些案例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并提供灵感。

高一语文人教版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

高一语文人教版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语文人教版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

(一)《再别康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一册 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3课时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一册 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3课时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三课时1.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当代诗歌朗诵会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导入有一位年青的诗人海子,认为可把诗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之王(如但丁、歌德等),另一种是“浪漫主义诗歌王子”(如华兹华斯、梭罗、叶芝等)。

海子是以“王子”自许。

二、听配乐朗诵感受、领悟。

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语气。

三、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中描写得形象及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第一章描写的是一幅作者向往的生活图景。

诗人清楚的告诉我们:“幸福”是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而温暖的生活——“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对大海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

“大海”“春暖花开”两个意象,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意向、寄托着诗人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很想走出封闭,他渴望人间的温暖。

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是一幅极为普通、平凡的,自由、温暖的生活图景,来表达他对“幸福”的渴望。

第二章,“从明天起”,言外之意就是今天仍然过得极为艰难和不幸。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图景,目的是表达自己有心孝敬父母,但不能改变他们的贫穷,自己有心关爱弟弟,但不可能使他们走出封闭,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

目的是让亲人明白自己的一片孝心。

这里诗人运用“闪电”这个意象,清楚地告诉读者:作者心中明白,那田园牧歌般的平凡普通、自由温馨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

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达到,只是“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幻想,“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好梦。

第三章中为什么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作者心中明白,现在自己只是仅能“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只能祝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

中国当代诗三首(一)明确目标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导语设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

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要点归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

“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

要点归结: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欣赏《错误》1.解题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这首《错误》便是这样。

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

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

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

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

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外国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中国当代诗三首《致橡树》《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二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 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及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三作者简历: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殿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郑愁予:当代诗人,作家,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

1949年夏去台湾,1958年毕业于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创作于此时。

1968年赴美,为美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成员。

1970年入文学院“诗剧作坊”,并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4年赴耶鲁大学任教迄今。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1982年开始写诗,先后出版诗集《河流》、《传说》、《麦地之瓮》(与西川合印),另外有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杀式》等。

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近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2《中国现代诗三首》1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2《中国现代诗三首》1

2 中国现代诗三首从容说课《中国现代诗三首》包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和穆旦的《赞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一种极普通的离情和那微波轻烟似的别绪,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

鉴于本诗的特点,我精心录制了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录像,再配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景物与个人自由天性相融合的氛围,并以诵读法贯穿教学全程,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进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节奏高度和谐一致,体现了闻一多“三美”的主张。

诗人以奇特的比喻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曲折地抒发了他归国初期忧愤沉郁的感情。

本诗的教学,仍以诵读法贯穿全程,闻一多先生关于“三美”的创作主线,只作简要介绍,主要通过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理解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穆旦的《赞美》一诗,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赞美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成美了“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

这首诗歌的教学除注重诵读外,重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生命的庄严感、历史的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风格迥异,异彩纷呈.在针对其各自特点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同时,本教案也注意到了其共性之处。

因此,将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将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作为难点来突破.本课教学具体的步骤为: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品味感悟,突破难点——延伸阅读,深层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 新课标 人教(通用)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 新课标 人教(通用)
思考:
那么在《致像树》中舒婷向我们表露的 又是怎么一种爱情观和新型的女性形象呢?
“我通过我自己深 深意识到,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
信任和温暖。 我愿意尽可能地利 用我的诗来表现我 对‘人’的一种关
切”
——舒婷
讨论 一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攀援的凌宵花:极力攀附的爱情观, 在攀援中失去自我, 更失去爱情。
长春藤一样热带的情丝 挥一挥手即断了 挥沉了处子般的款摆着绿的岛 挥沉了半个夜的星星 挥出一程风雨来
一把古老的水手刀 被离别磨亮 被用于寂寞,被用于欢乐 被用于航向一切逆风的 桅蓬与绳索……
预习: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致 橡 树
舒 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 诗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 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 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 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 的鸢尾花》、《始祖鸟》,散 文集《心烟》等。舒婷的诗既 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 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 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 灵世界的歌”。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诗歌欣 赏
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的、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传统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蝶恋花【宋】柳永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3)

中国现代诗三首(3)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

二、学生诵读《赞美》并理解诗意。

1.全班齐读2.教师X读三、就练习题作点拨分析。

〔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穆旦原先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

等到抗战爆发,他的情绪高扬了,但由于他在流亡途中看到内地农民受苦的样子,又是常有忧郁的反思的: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对战争的直接感应,然而没有叫喊,只有一种静静的表达,着眼的是落在农民头上的忧患,到未了才随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断言而变得高昂。

这句话也是诗中几次重现的迭句,显示了穆旦对诗的形式的关注:即便在惠特曼式的滔滔长句中他也是要保持完整的结构的。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

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繁复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扭结,部分诗几乎是喊出来的,他的诗扭曲、多节,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

他智力的意志又使得诗篇得到艺术的和谐。

在穆旦最好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情理的交合,一种在概念间抒情的完美,二种庄严、热烈得冷漠的赤诚,一种苦味、永恒和亲切的混合,一种空前深刻的生活感……这些都使他的诗与别人的诗判然有别。

附1:《赞美》板书设计1.我坚忍地承受灾难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我深情地拥抱人民感应着战争的冷酷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难而哀哭,博爱是诗山河,人民在等待一人的本能个民族已经站起来附2:参考资料1.某某辞书《新诗鉴赏辞典》2.余世存《穆旦现象的意义》3.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选自《中楼集》某某教育,1995年10月版。

[有关材料]一、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死水》诗题具有象征意义(1)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诗三首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导语设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

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要点归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

“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

要点归结: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
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

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

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

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设计]诗题中“错误”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

(先自由读全诗,再齐读,亦可设计为教师配乐范读(或使用磁带)。

思考研讨。

)
要点归结: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

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三)目标完成过程
[活动设计]品读全诗,根据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中“我”与“你”的形象的理解及表达情感的把握。

(品读诗句——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小结)
要点归结: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自表述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我”也可以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
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感。

(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空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

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

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
朗读指导:要把握住主人公的心情:久盼无音讯的失望、孤寂,听到马蹄声时的喜悦、充满希望,再听马蹄声渐去渐远的失落。

辅之以适当的技巧处理,尝试朗读。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

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

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

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
野店
郑愁予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里的旅客
是谁挂起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朦胧的家
微笑着……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赏析提示]
《野店》写于1951年郑愁予18岁时,而诗中流露出的悲愁,却远非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所能体味的。

究其原因,诗人有一种流浪意识,一种孤儿意识,一种恋“家”情结。

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是一片港湾,给人温暖、宁静、平稳之感。

远离了家,惟一能够吸引流浪者眼神的就只有“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了,而诗人又是多愁善感的,因此对“灯’’的感觉特别强。

黑暗中,昏黄的灯光,朦朦胧胧的,仿佛告诉流浪者家就在眼前。

但野店毕竟不是家,它只能提供旅人食宿,给旅人一种“朦胧的家”的感觉。

然而流浪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只有权将“有松火低歌的地方”、“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当家了。

流浪者在这里温暖地相会,也无可奈何地“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年轻的诗人就像一位旅人,虽然来到了有松火有歌声、有烧酒有羊肉的野店,却因山水阻挡,路途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思家之情,悲愁之感,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