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大学》原文

《大学》原文

《大学》无注释《大学》原文「2020年1月4日星期六」【大学经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传:明明德】『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第二传:亲民】『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传:止于至善】『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传:本末】『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第五传:格物致知】『程子补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原文

大学原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原文及注释

《大学》原文及注释

通俗译文:第二章、释“新民”章
1、商汤时期的青铜器上篆刻着警戒的文辞说:“假如能在一天之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每日清洗,除旧布新。一日也不间断,永远保持这样清洗,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2、《康诰》里说:“鼓励商朝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3、《诗经》里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不过由于文王禀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能做到自我更新。”
2、 明白所应达到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可以确定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泰然处世,泰然处世之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之后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3、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天下万物也有结局与开始,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那样,就能够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4、古时候,要想使美德表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的人,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就事物的真理。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3、《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4、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 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5、《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幵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作新民。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论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以下为大家呈现《大学》的原文及相对通俗易懂的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原文-作者:曾子

《大学》原文-作者:曾子

《大学》原文-作者:曾子展开全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第五传:格物致知】『程子补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大学的原文全文《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诰》曰:“作新民。

”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古文《大学》原文阅读

古文《大学》原文阅读

古文《大学》原文阅读古文《大学》原文阅读《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文《大学》原文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原文:大学,为之者无不得其志,得其所欲。

修其身而正其家,治其国而平天下。

故贤者不怀非其所欲,大学之道,可以求之。

本原无名。

术无名。

生之、畜之者谓之道。

修之、安之者谓之教。

道者,万物之奥。

教者,百姓之方。

夫孰能无名以为方?夫唯无名,是以为上;虽有名,亦可废也。

夫唯不尤,是以为下;亦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学,凡受教育的人无不实现其志愿,获得所期望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明智之人不存非自己所渴望之事,大学之道可在其中寻求。

本源无名,方法无名。

生养和养育之者称为道,修养和安定之者称为教。

道,是万物的内核;教,是百姓的准则。

然而,谁能没有名而作为准则呢?正是因为没有名,才能成为至高之道;即使有名,也能被废弃。

正是因为没有尤,才能成为次要之道;也可以被人所夺取。

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论。

大学,启蒙教育之经典之一,受到爱因斯坦等众多学者的推崇。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不仅关注个人发展,更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文章开头即指出了大学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大学教育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

随后,文章分别解释了"道"和"教"的含义。

"道"即为生养和养育之道,是指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在生存、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

"教"则是指引人们如何修养和安定自己,以及如何制定国家、社会的准则与规范。

文章中指出,准则不一定需要有明确的名字,甚至更好地不具备明确的名字。

因为没有名字的准则才能高于一切,即使有名字的准则也可以被废弃。

而毫不争论,正是因为不争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至高之道。

只有不争论的道才能不受争议地通行于天下。

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培养个人的专业技能。

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多变和复杂。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以下为大家呈现《大学》的原文和较为通俗易懂的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学术《大学》原文

学术《大学》原文

学术《大学》原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为章句体的文集,也经常称之为《孔子》、《论》、《论语》、《文子》等。

《大学》是《论语·子路》篇的一部分,以下是《大学》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身正,则天下平;其身不正,则天下不平。

所以远人者不劳,所以近天下者不费,所以圣人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大学》这段原文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们应该从个人修身做起,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共荣的目标。

《大学》原文

《大学》原文

《大学》原文《大学》全文这是原文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克不及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⑵《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百度文库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大学》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康诰》(1)曰:“克明德。

”(2)《大甲》(3)曰:“顾諟天之明命。

”(4)《帝典》(5)曰:“克明峻德。

”(6)皆自明也。

(7)
《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大学》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4)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

大畏民志(3)。

此谓知本。

《大学》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
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
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
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不要自欺欺人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

人之
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

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修身先正心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齐家先修身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1),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
而辟焉,之其所哀矜(2)而辟焉,之其所敖惰(3) 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4)。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治国先齐家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5)如此。

此谓一言
偾事(6),一人定国。

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
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
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3)宜其家人,而后可以
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
是四国。

”(15)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平天下先治国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
倍(4)。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6)。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7)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则
为天下僇矣(8)。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9)。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
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11)。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12)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
为宝,惟善以为宝(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4)。


《秦誓》(15)曰:“若有一个臣,断断(16)兮,无他技,其心休休(17)焉,其如有容(18)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19),其心好之,不啻(20)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
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21)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22)之俾(23)不通,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24),迸诸四夷(25),不与同中国(26)。

此谓唯
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27)。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28)人之性,灾必逮夫身(29)。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
以得之,骄泰(30)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31),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32)财非其财
者也。

孟献子(33)曰:“畜马乘(34)不察(35)于鸡豚,伐冰之家(36)不畜牛羊,百乘之家(37)不畜聚
敛之臣(38)。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39)国家而务财
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40)矣!此
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