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电大【民族理论与名族政策】必过重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2019年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要知识点(已排版)

2019年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要知识点(已排版)

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小抄(已排版)一填充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005年5月27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C•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F•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M•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总结 (自动保存的)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总结 (自动保存的)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总结1、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各民族杰出人物:成吉思汗—蒙古族,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权,被称为“一代天骄”;郑和——明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马本斋——回族,组织回民支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关向应——满族,无产阶级革命家,1946年病逝。

4、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5、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诗歌: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叙事长诗《嘎达梅林》;彝族长诗《阿诗玛》。

民族歌曲:蒙古族《吉祥三宝》;维吾尔族:《阿拉木罕》;傣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土家族:《龙船调》;彝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民族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汉族傣族哈尼族朝鲜族6、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1)少数民族服饰: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壮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皮毛袍服;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对襟背心;藏族的最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扎头巾。

壮族妇女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朝鲜族: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朝鲜族女装短衣长裙。

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

2)各民族饮食特点:蒙古族和藏族:以吃肉喝奶为主,他们一般吃手扒肉、烤肉、食用奶酪、奶皮,喝奶茶。

藏族爱吃青稞面、酥油和茶拌合的糌粑,喜欢喝酥油茶。

维吾尔族和回族:以米、面为主食。

回族爱吃油炸馓子、油香等。

回族、维吾尔族不食用猪肉,不食用自死的畜禽。

不食用动物血液。

傣族爱吃竹筒饭。

(3)各民族的住房:蒙古、藏、哈萨克等民族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西北地区从事农业的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南方的苗、侗、土家、瑶等族住吊脚楼;傣族住竹楼。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重要知识点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是
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是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4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p12
5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根本立场p38
6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p12
7全国各民族最高利益p12
8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p39
9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由之路p12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年确立p21
11、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问题前提自治机关有p22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
13、各民族团结的核心是基础是p10
14、做好民族工作、积极民族问题的关键
15、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p38
6、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p40 1
7、党的民族政策基本出发点和归宿p40。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一、民族概况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3、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4、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发布很广。

5、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

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新中国。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祖国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平等政策1、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2、民族平等的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平等政策):①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19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2019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是张世豪,我为雷锋代言! 一填充题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 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 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 科学。

2.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 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 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5.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 前提和条件。

1. 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 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 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 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 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 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 或部落联盟之分。

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 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一(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 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 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VIP专享】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VIP专享】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入口虽少,但分布很广泛。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是:(1)地域广大,(2)人口较少,(3)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4)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3)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二、民族平等1.我国目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3.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花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

4.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1)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2)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怎样实现民族平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进一步确认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党和国家积极帮助有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还注意从经济、教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落实民族平等原则,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民》P33)。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近年来,电大学习已成为许多人实现自我提升和进而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然而,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勤奋程度,还必须掌握优秀的复习资料来提高学习效果。

而《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门课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是必须深入掌握和理解的全国性的政策和理论。

一、学习目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了解和掌握政府对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对策,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民族团结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学习内容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中国民族概况了解中国目前所辖的56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语言、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

2.民族理论主要介绍民族这一概念的定义、演变和发展等情况,还包括世界各国民族和中国各民族的相互关系。

3.民族政策中国特有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围绕着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通过实行各种措施提高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民族教育,保障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等,来实现中国民族和谐共处。

三、学习方法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也是需要重视的。

首先,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掌握核心要点和重点,同时加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增加自己对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学习效果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坦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彻底消除民族之间隔阂产生的滋生和酝酿。

当然,这门课程本身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民族问题的本质,从而及时制定合适的政策,基于教育、文化、包容等方面为我国的民族事业提供帮助和建议。

正如大家所了解到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时代,我们需要通过我们的学习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国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斯大林在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代表作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贯彻了列宁有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

第一章1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不足3000人)2.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填空)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填空)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进行潜心研究并得到理论界认可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二章1.民族关系: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反映费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形式。

第三章1.中国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洋务运动思想家王韬。

2.指出构成民族的六个方面特征:(简答)(1)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和地域渊源(地缘)(2)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以及物资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方式的总和。

(3)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

(4)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共同风俗习惯: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风俗、惯例、禁忌等,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饮食、起居、服饰、娱乐、礼仪、婚姻、丧葬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

(6)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成为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 生活 ) 、( 文化 )发生发展的。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1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

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2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1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 )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 ),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