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阻力要素分析

合集下载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txt再过几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认识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基本的认识是“政府是万能的,市场是无用的”。

这种认识推广到政策上,就是只要计划,不要市场。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84年,基本的认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需要市场来补充”。

这就是“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政府能干的让政府干,只有政府干不了的才允许让市场干。

应该说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但仍然是本末倒置的。

1985年,经济理论界开始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应该是市场能干的让市场干,市场干不了的才需要政府干,即政府是补充的观点。

这其实就是我们从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学到的基本东西。

大概在同时,我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市场干不了的政府也不一定干,因为政府可能比市场干得更糟糕。

有很多人说市场不完美,但是政府干起来可能更不完美。

很遗憾,这样的观点至现在也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更没有变成我们制定政策的主导思想。

事实上,许多政府部门至今仍然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思想。

“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指导思想可以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现在的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该是参与人,不应该是一个球员,而应该是个裁判和规则制定者。

说政府不应该是参与人,不应该是一个球员,这没有错。

但说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的裁判和规则制定者就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作用。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首先要破除这个观点。

首先,说市场经济下,政府就是裁判,就是规则制定者,不符合现实的情况。

现实中,市场经济的秩序主要是由“看不见的手”来维持的,多数情况下,竞争中的胜负并不需要政府来判决。

比如我们俩签订了一个合同,难道我们是害怕政府惩罚我们才执行这个合同吗?不是。

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是一篇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该范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

请阅读:建设服务型政府申论范文: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本、也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既是对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更是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一种广为流行且影响较大的观点,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用强弱或多少加以表述,如强政府、弱市场,政府少一点、市场多一点,等等。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看到的两者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如果将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看成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指标,则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这一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有名的瓦格纳法则。

以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为例,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的均值,19世纪后期为10.7%,1920年为18.7%,1937年为22.8%,到1980年上升到43.1%,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其中的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等,这一比重高达50%左右。

尽管政府的介入程度上升,但在全球范围,这些国家的市场发展程度和竞争力是最强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北欧国家,在政府支出比重高达GDP一半的情况下,其经济高度开放,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高于许多其他OECD 国家。

数百万人口的小国,涌现出了诸如诺基亚、爱立信、马斯基等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多年来在全球竞争力排序中名列前茅。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国企党建2013年2月号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高端论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经过34年的改革,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而释放出潜藏于十几亿人口中的巨大发展能量,创造了中国奇迹。

整个改革历程围绕着调整和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进行。

旧体制以政府包揽一切为主要特征:在物资上统购统销,在人力上统包统配,在资金上统收统支,投资权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由于否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窒息了微观经济活力,实践证明阻碍了经济发展。

改革从简政放权、培育市场关系开始。

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率先打破了旧体制的束缚。

紧接着又向工业、商业领域进军,出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城市改革从破除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并引发了计划、投资、人事、工资、财税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四大支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制体系,改革进入了快速、有序推进的新阶段。

国有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计划、财税、金融之间相互制衡、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抑制通胀、扩大内需的实践中逐步完善。

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迅速建立,对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之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个问题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个问题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个问题卢现祥2013年第3期——经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各种经济平等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笔者认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理论支持:处理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复杂关系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理论上,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探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关系,这两只手有各自活动的范围和边界,有各自的职能与任务,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这两只“手”协调好了,市场就能有效配置资源。

现代经济学分析表明,政府有“三只手”,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指政府权力过大且无有效制约)。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发挥政府“无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限制“掠夺之手”。

但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来看,难点在于如何限制“掠夺之手”。

因为在政府权力没有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掠夺之手”不但不利于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会借助市场或以市场之名发挥极大的负面作用。

实践证明,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机制就能高效配置资源。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微观主体基础不断按市场规则要求重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市场规则也在不断完善。

但围绕如何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还有许多制度体制及其细节需要完善,突出表现在市场与政府功能不同程度地错位,如民生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

资源配置:科学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从体制层面看,政府控制的资源多,政府的管制多及政府的行政干预多(简称“三多”),不利于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优化、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一言蔽之,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

行政改革阻力

行政改革阻力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阻力(一)政府内部阻力地方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客体和接受者。

角色的双重性使得地方政府自身存在支持改革与反对改革的矛盾。

加之我国地方行政改革一直是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结果,对地方政府而言,行政改革是一种外源式的自我手术,是在外部压力下实施的自我革命,意味着对自身结构、功能和权力进行限定,对自身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对固有观念进行摈弃,①这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既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甚至会伤及其利益,因此政府内部阻力在所难免。

1.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阻碍地方政府行政人员作为社会人,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具有自身的利益取向,如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位的升迁,个人经济利益的提高等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提升与当地经济发展成正比。

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行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地方政府对自身改革越明显,创新的举措越多,对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刺激就越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好。

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是所有的行政人员都不是行政规范和行政道德的完美化身,而是处于角色的冲突之中,一些既得利益受损者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去阻碍改革。

从公共性的角度看,他们是人民利益、公共利益的代表,而从私人性的角度看,他们都有特殊利益,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

改革意味着政府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总是想方设法阻挠改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深化地方行政改革,意味着抛弃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等概念,摈弃“官本位”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观念冲击常带来一些阻力。

地方行政人员对改革的观念性阻碍构成了行政改革的强大阻力。

由于观念还未转变,行政改革的既定目标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被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大幅度的扭曲或置换。

而且,行政改革存在成本问题,对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而言,改革的成本是限制其特权及寻租行为,必然破坏现有的利益格局,甚至造成既得利益的丧失,而改革带来的收益有两种:一种是改革有功者获得奖励(晋升或奖赏),这只涉及少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收益中获得作为社会成员相应的一部分。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背景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考点链接】1.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市场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的优点。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市场秩序。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而政府的发展和改革也需要市场的促进和推动。

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影响着当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一、政府介入市场的原因政府介入市场通常是出于以下原因:1.保护消费者利益。

包括监管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等;2.促进经济发展。

包括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3.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包括监管边缘化市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劳动者权益等。

政府应当通过合理的法规制度和监管措施,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同时避免出现政府干预市场竞争的非法行为。

二、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关系应当是一种协调和合作的关系。

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法律保障,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则应当为政府提供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关系的基础是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政府应当依法行政,避免干预和扰乱市场行为,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控制,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的实践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关系逐步趋于稳定和完善。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推动和引导市场的发展,市场也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政府和市场的合作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市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创造公平竞争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合作,还包括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增加民营经济的参与等。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建立了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合作关系模式。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1.、为市长接待日喝彩不少网友提出,市长接待日的火爆说明基层官员解决问题不力,公布电话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按预计控制的1200人的接待量,市长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好这么多问题。

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市长接待日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喝彩。

市长接待日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体现。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何谓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服务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要让有需要的百姓更方便的找到政府,让政府听到更多民间的疾苦和需求。

因此,不论昆明的市长接待日能起到多大作用,它所体现的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值得肯定。

市长接待日为民众提供了一条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层级上看,作为一市之长,市长熟悉政府各部门的情况,说话分量足,能够给前来求助的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市长接待日拉近了党政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良好形象。

一个能给百姓解决问题的市长就是个能干的市长,一个能与百姓亲密接触的市长就是个亲民的市长。

一个既能干又亲民的市长就是个好市长。

首个市长接待日场面火爆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长接待日来访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威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则会越来越高。

如此一减一加就是政府接待日的最终目标。

(据《红网》)市民何时不再通宵排队等市长(朱四倍)从市民等待市长接待的排队热情可以看出,民意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渠道还过于狭窄,要不然,何至于“通宵排队”?何至于对“市长接待日”这一非常态手段抱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来看,后一方面的问题更值得重视。

昆明市民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民意应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决策者视野,决策者应如何拓宽吸纳民意的渠道,最终形成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道理很简单,单一的“市长接待日”远远不能满足民意表达的需要,“市长接待日”的存在从侧面表明了政府吸纳民意渠道的匮乏。

专题5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析版)-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专题5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析版)-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5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析版)答题要领——探究命题角度1 政府如何做[(1)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3)行政手段:发布相关行政命令或指示;通过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等。

命题角度2 政府的做法或采取措施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引导企业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增加居民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4)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5)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6)促进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等。

(7)调节进出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命题角度3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1) 完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靠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裹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2020·江苏卷)材料一经济增长受到市场化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

有学者就某国市场化程度提高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作者:周明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论文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两方面论述了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市场规律;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个高度来表述和阐释,是一个新的重大观点论述。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宏观调控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式。

我们经历了政府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但最终由于计划经济组织成本太大导致的低效使得中国经济蹒跚而行,由此引发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化,不仅引致了中国经济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如果说我们今天为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自豪,实际上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自豪。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提高效率,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公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市场是有效的,它能最大限度创造财富,但是不能保证公平分配。

此外,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提供、对垄断利润的限制等也都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来执行。

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就是,市场应主要发挥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应主要发挥好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

这是一个已经接受了历史考验的逻辑体系。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

东方企业文化·封面文章 2011年7月6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孙雪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摘 要:当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当前存在政府压制市场、市场体制发育不健全、市场微观主体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要理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发展关系,一方面政府应当重视市场功能的发挥,减少失灵现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和管理。

关键词:政府 市场 存在问题 理顺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7—0006—02 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政府和市场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方面1.政府强制压制市场我国有些地区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往往不能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强势惯性,遇到问题总有人习惯性的去寄希望于政府可以施以干预之手,解决所有问题,导致了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包括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包办等全面管制,扮演着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角色。

再者,这又与政府自身的内部性特点是分不开的,同市场的外部性特点一样,政府同样具有内部性特点,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者官员自身的物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这样,在内部性的驱使下,政府为了取得自身的利益而很自然的会在与市场的关系中进行扩张,导致了与市场关系的失衡,形成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

这种经济发格局片面主张政府的干预而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对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危害是非常之大的,会直接导致市场的软弱,信息与激励功能的退化,各种生产资源也不能有效地流通。

政府不是万能的,也非绝对正确,弱化市场的功能就意味着经济发展领域之中扮演一种“全能者”的角色。

在这种“全能论”支配下,政府功能实际上是畸形发展的,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许多本来该发挥的宏观控制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萎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建树不大。

2.政府失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充分当家作主,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先天的优越性。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者:陈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陈霞(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在于是否能有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行为,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政府;市场;市场规律;政府作用;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69-03当前形势下,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犯一些既得利益。

但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一重大理论的具体阐述,既是对我国飞跃式发展的总结和建设性意见的提升,也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对我国未来长远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概述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明确指出: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1]。

政府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由于性质、功能不同,在发挥各自主要作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

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中,政府和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优化资源配置环节中,市场发挥着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

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可以有效地协调利益分配,使得每个参与者理性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富有效率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

而政府作为社会利益和公众意志的代表,行使人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根本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努力完善公共服务。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思危[摘要]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来,在任何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如果把握好了这个度,就能够实现1+1大于2的结果。

如果政府对市场的干涉过度,那市场就会丧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度的把握问题。

[关键词] 政府;市场;依法行政;鼓励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但是近几年曾出现了一些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

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认为,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很好地说明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现在进一步明确是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为此我们要大胆学习国外在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好的经验、做法、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并根据国情来加以运用。

在小平同志的推动下,中国有了股市、股份制公司、风险投资和期货市场等等,这一切都是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事物。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_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_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作用和功效,使他们了解中药的神奇并逐步接受中药。

当然,中药企业还要通过广告、公关、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手段,在目标市场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喜强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政府职能讨论的一条线索是沿着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进行的。

斯密主张对一切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安全,也即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凯恩斯经济理论则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必须在政府政策干预下才能达到均衡。

因此,政府职能在“守夜人”之外,又增加了宏观调控的职责。

而另一条线索则是沿着有关公共产品的理论进行的,认为社会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自发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因此,目前的理论界,一般认为“守夜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产品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

实际上,政府的职能是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中界定出来的。

二、政府为什么要转变职能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

政府职能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对其自身结构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使其发展成新的形态,以期谋取它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也就是说,通过政府职能的调整,使他适应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实现政府以最小的社会代价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的理想目标。

但是,实际生活中,政府的职能是一个因变量,受到许多因素的约束,从而使得政府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本来政府与市场是一种以分工为纽带的组织协调的关系,但在我国,两者的界线有时显得模糊,出现了相互越位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产生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失灵与缺位并存的格局。

比如,在社会保险问题上,政府希望包揽一切,占据了市场机制原本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是历史和社会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制度下,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它们是变化发展的。

下面我将从历史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以及确立正确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三大部分来阐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历史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在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认为政府是“恶”的,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应该去管理市场,而是去放纵其自由发展,市场有其极度的自由性,人们认为最好的市场是最自由的市场,政府只是人们财产的守护者。

这时,“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主义理想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中。

但随着自由市场的发展,自由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显露,市场失灵的现象陆续发生。

这在历史上的表现为1930年“大萧条时期”,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等等。

在1930年“大萧条时期”时,“罗斯福新政”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由的市场并不是最好的市场,市场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政府的作用力的大小或作用方式该如何,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政府在市场中到底该发挥怎么样的功能呢?政府怎么样介入,才不会起到反效果呢?凯恩斯认为,政府在市场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核心应该是对财富积累与分配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在往后的市场发展中,政府越位,政府缺位,或者政府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的决策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毕竟政府的决策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存在。

那么政府该不该介入市场呢?这个问题,哈耶克有不同的看法。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市场的运行,市场应该是自由的,即使市场会发生市场失灵或者金融危机的现象,这只是一个阵痛期,只是市场运行的一个自我调整。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个阵痛期一过,市场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而政府的介入行为,虽然可以缓解市场的失灵,但这只是把市场里的矛盾延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被压抑矛盾的市场再次失灵,其后果是数倍于前。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供求、竞争等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使社会更有效率;落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市场决定性政府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一、市场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性”的来龙去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计划来进行;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之后一直到十八大,我们一直是在强调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只两字之差,但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更为科学;因为原来“基础性”上面必然要有一个决定性,那就是政府干预;政府就可以借着这个名义对市场实施不合理的干预,这就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或政府干预型经济模式找到借口;决定性代替基础性,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决定性”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计划分配资源,行政力量特别强大,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就是靠市场价格去指引资源分配;一种商品价格有高有低,那么它一定会从低价流向高价去获利,资源流动也一样,一定是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以赚取更多的要素回报;亚当斯密叫做是用“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叫做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引导资源流动和分配;当然这个价格,要完全由市场决定,受政府干预就会扭曲价格;比如电力、成品油等重要商品价格、存贷利率、汇率等多种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变化,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这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一大进步;“决定性”的内在机制;包括“三大决定机制”和三大“自由”或“自主”;三大决定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一大准则是价格准则;价格由什么决定呢,由供求决定;物以稀为贵,无论哪种商品和资源,供不应求,价涨,供大于求,价跌;供求决定价格,价格高低引领资源流动,资源流动或配置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竞争力;所以,三大机制决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三大自主包括,一是企业自主决策、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平等交换;让企业,个人、商品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动,自由进入,自由退出;把握了这三个决定机制和三大自由或自主,就能清楚地理解市场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尊重市场规律,让价值规律、供求、竞争等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对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束缚,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整个人类三次伟大工业革命都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整个世界上发达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地区,整个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到位的地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不少行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积累、生态环境恶化等等;究其原因,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监管不到位、市场功能发挥不够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实现市场决定作用的关键;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管理和服务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吗不是;发展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二者作用不同;决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作用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将重点转到加强市场监管、增强公共服务和维护公平正义上来;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当下,我们政府与市场功能边界不清,政府缺位与越位并存;一方面政府将过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审批项目、招商引资等微观经济事务上,造成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缺位;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事务包揽过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越位;行政干预过度、审批过多过滥;不仅影响政府社会管理效率,也会制造权力寻租的机会,滋生腐败的温床; 行政干预过度,影响政府社会管理效率;亚当斯密:在谈到把资本用在什么产业上,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时强调,“千万不能把投资的权利交给大言不惭的国会议员”,意思是国会议员缺少这方面投资的知识,国会议员花的不是他的钱,所以不可能最有效率;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 官员无贪欲人民自然会淳朴,官员不干预人民自然会富有;法国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动机铺成的”;好的动机不一定带来好的效果;四万亿投资所向的很多领域,重复建设严重、加剧了过剩产能;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盲目竞争会造成产能过剩,我们的产能过剩除了市场盲目性外,更有政府干预的原因;比如光伏产业,补贴了过剩产能;还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热衷的招商引资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以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降低资源价格、甚至不惜放宽环境标准去招商引资,扭曲要素价格、干扰市场机制,误导资源配置,所以一定是低效的;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制造权力寻租的机会;因为有一级审批就可能会有一级腐败;决定提出: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企业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对企业,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无禁止即可为;简政放权措施,做为政府改革的突破口,只不过是政府改革的冰山一角;政府职能转变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首先来自政府自身观念的改革;角色观念: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服务观念: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中心;法制观念: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无授权不可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难题,是排除三大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审批制度改革的阻力;抑制部门利益的阻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府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这是最深层次的改革,也是改革的难点;三、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在哪,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也就是凡是市场能解决的事情都由市场去做;政府只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去做市场做不好的事情;用李克强的话说,就是要:放开无形的手,用好有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场“无形的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在政府,落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效配合,协同发力,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一、思想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重阻力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中仍残存着传统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往往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发生冲突,如传统保守人治思想赋予公共行政浓厚的主观色彩,强调根据人尤其领导人的经验、关系、情感、兴趣爱好来开展公共行政,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依法行政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集权思想主张将行政权力由社会、市场集中于政府,由下级集中于上级,由地方集中于中央,反对政府、社会、市场间均享权力,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还权于下级的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全能政府”思想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能承担一切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反对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共担公共服务职能,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市场社会化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精英管理思想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需要非凡的才干和素质,而这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智力发达、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精英才具备,因而公共行政管理应由这些精英来承担,普通民众应排除在公共行政管理之外,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精神发生冲突。

而正是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阻碍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如王劲松说,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经受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制约和集权政治的束缚,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全面洗礼、民主法制的充分锻炼以及逻辑发达、形式完备的科技文化的良好浸润,因而社会文化基础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得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存在不可低估的制约阻力[1]。

二、既得利益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重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势必涉及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重调与分配,而这种重调与分配,由于受利益稀缺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能力、实力差异性的影响,无法保证利益被公平公正分配给所有不同利益主体,更不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只增加利益而不减少利益,也就是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重调与分配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部门利益阻力。

浅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

浅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

浅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2)推荐文章浅谈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热度: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热度:浅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热度:浅谈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的论文热度: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论文热度:浅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篇二《政府与市场关系探析》摘要:在经济发展中。

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边界: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市场分权:建立“有限”与“有效”政府。

关键词:政府;市场;国家干预;边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要合理确定政府经济职能的边界。

关于这一边界,世界银行在1991年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题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友善于市场”的发展战略。

该战略认为,对市场友善的干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不做主动干预,除非干预能产生更明显的良好效果;把干预持续地置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制约下,确保干预不致造成相关价格的过度扭曲,如果市场显示干预有误,则应该取消干预;公开干预,使干预简单明了,把干预置于制度的规范约束下。

以上3点,对于确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和力度很有借鉴意义。

一、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边界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

”其重要原因是,政府行为目标与市场行为目标不完全一致。

前者追求社会目标,追求社会得益最大化;后者则是为进入市场的行为者提供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平台。

因此,界定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干预方式和干预范围,划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无论是对提高市场调节效率还是提高政府效率都十分重要。

政府的职能边界到底如何确定并不取决于政府本身,也不能简单地以“大政府”或“小政府”作为标准取向,政府职能的边界是由行政环境及与政府活动相互作用的客体决定的,并且会随着环境和客体的变化而变化。

合理的政府职能边界的衡量尺度主要有:一是作用与能力相一致的原则。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

东方企业文化·封面文章 2011年7月6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理顺思路孙雪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摘 要:当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当前存在政府压制市场、市场体制发育不健全、市场微观主体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要理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发展关系,一方面政府应当重视市场功能的发挥,减少失灵现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和管理。

关键词:政府 市场 存在问题 理顺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7—0006—02 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政府和市场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方面1.政府强制压制市场我国有些地区政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往往不能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强势惯性,遇到问题总有人习惯性的去寄希望于政府可以施以干预之手,解决所有问题,导致了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包括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包办等全面管制,扮演着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角色。

再者,这又与政府自身的内部性特点是分不开的,同市场的外部性特点一样,政府同样具有内部性特点,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者官员自身的物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这样,在内部性的驱使下,政府为了取得自身的利益而很自然的会在与市场的关系中进行扩张,导致了与市场关系的失衡,形成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

这种经济发格局片面主张政府的干预而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对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危害是非常之大的,会直接导致市场的软弱,信息与激励功能的退化,各种生产资源也不能有效地流通。

政府不是万能的,也非绝对正确,弱化市场的功能就意味着经济发展领域之中扮演一种“全能者”的角色。

在这种“全能论”支配下,政府功能实际上是畸形发展的,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许多本来该发挥的宏观控制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萎缩,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建树不大。

2.政府失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充分当家作主,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先天的优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