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重点整理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重点知识汇总
生态学重点知识汇总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Allee)和(Emerson)合著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复习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Chap 1 绪论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环境: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系统①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③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2.生态学研究对象层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3.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不同(研究层次、研究手段、研究范围)(要扩展)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级发展:经典生态学以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在微观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分支。
㈡研究手段的更新:传统生态学着重研究对象的描述,所有方法、仪器都很简单。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产生了系统生态学。
㈢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在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因此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Chap 2 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区别,有的认为有: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4.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忍耐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㈠“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最小因子)补充: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递减。
生态学复习重点
1.生态因子(ecology factor):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4.趋异适应(cladogenic adaptation):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适合度(fitness):生物个体生产能存活的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能力的指标。
6.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环境理想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所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7.最大产量恒定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8.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种群大小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
9.-3/2自疏法则(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到存活率。
10.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指两种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12.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一般地,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macroclimate),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microclimate),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 m以内的气候。
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与大气候有极大的差别。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的生存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此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自身,而环境包括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后者主要指气、水、光、热、养分等。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园林: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城市居民、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目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境:指植物体或者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它既包括环境本身自净能力,也包括环境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如污水处理厂、废气回收设施等)。
@大气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城市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城市环境污染特征。
@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城市噪声污染@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的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植物对光的适应类型阳生植物:喜光而不能忍受隐蔽的植物,在弱光条件生长发育不良,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
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较高。
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在气候较干旱的环境下,常不能忍受过强光照的植物,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
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较低。
耐阴植物:在充足光照下生长最好,但稍受荫蔽时亦不受损害,其耐阴程度因树种而异。
@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长日照植物其光期有一临界值(不小于2小时),加长光期,促进开花。
闪光打断暗期(640-660nm的红光最好)也促进开花。
短日照植物其暗期有一临界值,加长暗期,但小于22小时,促进开花。
闪光打断暗期,(相当于缩短了暗期)抑制短日照植物的花芽形成。
@光周期对植物休眠的影响:一般短日照促进植物休眠,长日照打破或抑制植物休眠;夏休眠的植物需长日照才能引起休眠,短日照诱导解除。
@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形成原因:1)城市的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组成的下垫面要大得多,白天吸收积累大量的辐射热,是地面温度上升,城市下垫面的温度远高于郊区,因而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大气的热量比郊区多。
3)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空气逆辐射也大于郊区,较少了热量的散失。
4)城市内各种燃烧过程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太阳的辐射热量。
5)城市中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加上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较大,排水系统发达,地面蒸发量小,同时植被较少,使得通过水分蒸腾、蒸发消耗热量的作用大大减少。
@温度随经纬度及海拔的变化关系:P45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关系:随着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少,太阳辐射量随之减少,温度也逐渐降低。
温度随海拔的变化关系:随着海拔升高,虽然太阳辐射增强,但由于大气层变薄,大气密度下降,保温作用差,因此温度下降。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5.5度@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致使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过度繁殖。
@植物对水分适应的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阳性、阴性)、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短命、避旱、耐旱)@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P811)增加空气湿度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净化水体@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者原有成分大量增加而对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害,故植物受害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叶片上。
@应用园林植物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法1)指示植物法:通过指示植物(敏感植物)对污染的反应来了解污染的现状和变化2)植物调查法:在污染区内观察植物可见症状3)地衣、苔藓监测法@土壤的理化性质(质地、结构、分类、基本结构层次)P118土壤的质地:土壤中各种大小不同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的质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的结构:土壤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状况、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性,这些能够影响土壤供应水分和养分的能力、通气和热量状况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穿透情况。
另一方面指土壤中不同土层组成的情况。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会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或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1)排土与客土改良2)施用化学改良剂3)生物改良@盐碱土: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土的统称@聚盐性植物:这类植物适宜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害。
@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
@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一般只生长在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土壤上。
它们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轻度盐渍土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种群的概念: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的主要特征:1)种群数量和密度:一个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称为种群数量或种群大小。
如果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数量或种群大小,就是种群密度。
2)种群的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比。
3)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4)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或者说在水平空间内个体彼此间的关系。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5)植物的构件种群@生命表的概念:生命表是描述种群生死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通过编辑生命表,可以了解种群的出生、死亡、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其变化原因。
@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又称为同生群生命表或特定年龄生命表,它是由同生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死亡的数据构成的,反映了各龄级个体在经历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生群种群数量动态情况@静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它是根据在某一特定时间调查获得的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而编制成的。
@种群的增长类型1)指数增长模型2)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是指生物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对策或策略,它可以概括说明生物是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而完成其生活史的。
@生态对策理论:1)r-对策与k-对策2)两边投注对策3)三角对策理论@化感作用:很多生物体彼此间在化学上可能起着相互作用,在微生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不同种的植物之间、动物之间,甚至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都广泛地存在着这种作用,称之为化感作用。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P169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即为竞争排斥原理或高斯假说。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不能对被捕食者过捕,这就是一种协同进化。
@群落的概念: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植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不用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3)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5)一定的动态特征6)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生物多样性包括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与环境和植被动态相联系的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
@群落的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的关系P198@季相的概念: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外貌的现象就是季相@边缘效应:我们把群落交错区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成为初生演替,是生物在从前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并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
@城市植被的变化(规律及改造)P255@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热带地区雨热资源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征1)分布与生境特点: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而且常绿阔叶琳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2)群落特征:(1)物种的组成:本群落由常绿树种组成(2)外貌与结构:群落外貌暗绿。
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结构、分类P274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时间结构(群落演替、周期性变化)3)营养结构(食物链、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的分类:1)按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2)按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3)按生态系统结构和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情况:开放生态系统、封闭生态系统、隔离生态系统4)按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贮藏和停留的位置,即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