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合集下载

《针灸学》_第二章腧穴总论_中医世家

《针灸学》_第二章腧穴总论_中医世家

《针灸学》_第二章腧穴总论_中医世家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

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例如:泄泻 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 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十四经穴既有各自的分经主治 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 2、分部主治规律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 类病证。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的部位密切相关。
六、俞 穴 1、定义: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 为 “背俞穴”。 2、分布特点:五脏六腑各1个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 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处部 位相近。 3、背俞穴的作用 ① 用于诊断 :《灵枢· 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 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五脏有病常在背 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② 用于治疗 :背俞穴对于五脏病针刺具有直接作用 。 背俞穴不但可治与脏腑有关的疾病,还可治疗与本 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 肝病,又治目疾(肝开窍于目)、筋脉挛急(肝主 筋,肝藏血);背俞穴可单用,亦可配募穴,叫俞 募配穴法。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5、借助建筑物命名 6、结合中医理论命名 例如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 例如治疗面瘫的牵正穴 例如日月穴、合谷穴 例如鱼际穴、攒竹穴 例如天井穴、地仓穴 例如阴陵泉、阳陵泉
清代程扶生《医经理解》 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合穴,如水之行, 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 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由也,室舍言其所居 也,门户言其所出入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 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阔也,俞言其气之转输也, 天言乎其上,地言乎其下。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 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参照动植物
腧穴总论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 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禾髎等。
◆借助建筑物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 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 地仓、气户、梁门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 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 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 穴。
原穴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 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原。 临床上取原穴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 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 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过的部位。 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 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根据治疗作用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光明、 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
第二节
二、腧穴的命名: ◆利用天体地貌
腧穴总论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 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人体体表解部标志可分为: 固定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

天柱慈善大学堂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 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 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 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 定阳陵泉;
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定三阴交;


腧穴总论


广西天柱慈善志愿者协会

主讲:黄剑平医师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入体表的特
殊部位。 人体能量流注的驿站。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天柱慈善大学堂
学会分辨三种穴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 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分述如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调节身体能量
天柱慈善大学堂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
特点。 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所在部位局部及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 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

针灸腧穴总论

针灸腧穴总论
寸—同一部位为等分寸 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骨度》篇。 见P25“常用骨度分寸表”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举例:听宫、后溪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寸法)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extra points)
含义: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们是在十四经外,临床逐渐发现有 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 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3、阿是穴(Ashi points)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 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 容。
3.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现代研究 概况。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中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 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俗称 “穴位” 。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间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中节横纹处为标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肾俞--治肾虚证
5、募穴(腹募穴)
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十二募穴。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段。
从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腧穴的发展过 程,汉墓帛书中只有脉名,而无腧穴名称, 《帛书·脉法》、《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诸病 此物者,皆××脉”,“可见当时按脉治病,

位尚未发现”(摘自丘茂良《关于新穴问题》
上海针灸杂志1982年),至《内经》论及腧穴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的名称、部位、分经主治等,记载160穴位,但
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 穴的部位,理解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据解剖部位命名)
1·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乳根,颧髎;
2·内脏解剖名称命名,如心俞、肝俞、肾俞。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据穴位的功能命名) 如:睛明、光明、风池、哑门。
三·根据天体地貌命名(据自然现象命名)
明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 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 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
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
359个之多。
清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
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
源,他撰《针灸逢源》,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
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361个,沿用 至今。
阳经金”,《难经·六十八难》补全阴阳各经脉五
腧穴的五行属性。为后世时间针灸学、母子补 泻法的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二·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原(穴)”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但仅有五脏原穴,《灵枢·本输》补充六腑原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二十六分。
2·2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双向调节作用 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 可以起到两种相反的良性调节作用。
特殊作用
指腧穴对于一些病证的特异性治疗作 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个人总结

同经同治(异经异治) 异经同治 同经异治

同部同治(异部异治) 异部同治 同部异治
同经同治

人体类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பைடு நூலகம்
上星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物象类命名
伏兔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人体类(生理)命名
二、腧穴的主治
特点:
– – – –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 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附近 的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 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经穴分部主治规律表
异部同治

不同部位、不同 经的腧穴可同治。
同部异治

同部位的腧穴主 治方面的差异。
矫正胎位
总结主治规律



同经同治,定经不定穴规律;(每条经穴的共 同主治规律) 异经同治,同部同治规律;(各部位所涉穴共 同主治规律) 同经异治,近端远端穴规律;(每条经各穴的 特殊主治规律) 同部异治,异部同治穴规律;(各部位各穴的 特殊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经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被归经; 奇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未被归经; 阿是穴:无固定的名称和位置,更未被归经; 又称“天应穴”“不应穴”“压痛点”
腧穴的发展
阿是穴
奇穴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 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 “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 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 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
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 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中是穴;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 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 的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 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 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 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 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 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 作用的腧穴。
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 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 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 穴等。

腧穴总论与概述

腧穴总论与概述
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6.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
气输布、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
• 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 共十二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
近其相应的脏腑。如肝的募穴——期门。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特定穴的意义
• 7.八会穴----- “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
• 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
穴。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原称“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 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 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 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宽度为3寸。又称“一夫 法”。 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
重点复习
• 1.腧穴的概念是什么? • 2.腧穴分为几类? • 3.腧穴的作用有哪些? • 4.特定穴有多少种? • 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大椎至后发际3寸

部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横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寸 横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 9寸 直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
中点
8寸 直 直寸,一般根据肋
胸 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5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直 骨计算,每一肋骨 折作1.6寸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两乳头之间
背 腰 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横寸
直寸 横寸
分部
起止点
常用 骨度
度量法


上肢部
侧胸部 侧腹部 下 肢 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 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9寸
12寸 12寸 9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直寸 直寸 “季胁”指第11肋端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 腧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以痛为输”的最初阶段

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 。 ► (二)、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腧穴 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 ,对腧穴进 行定位和命名。 ► (三)、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 对腧 穴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三、腧穴的分类
► 人体的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
四、腧穴的定位
►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 志定位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 ► (一)骨度分寸法: 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 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 骨度分寸法中,不论男女老幼和形体的 高矮胖瘦,均折成相同的长度和宽度。
各部骨度折量表
分 部
起止点
分寸
度量法


头 前发际至后发际
(三)手指比量法
►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
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 身寸取穴法。 ►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 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 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 失度。
► 1.中指同身寸:是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 曲时桡侧两端横纹头 之间作为1寸,可用 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 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针灸学-腧穴总论

针灸学-腧穴总论
病。“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 络穴既可治疗其络脉病证,又能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如:
列缺。 2.配合应用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
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如:肺经先病,先 取肺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19
三、俞穴、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用 原穴与所属脏腑关系密切,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相关脏腑疾
21
四、郄穴
俞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有16郄穴。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阴维脉 阴跷脉
郄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阳跷脉
郄穴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16
二、原穴、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 穴,又称“十二原”,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腧穴。
(一)内容
原穴:阴经以输穴为原,阳经于输穴之后另置一穴为原穴。 络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脉、 督脉和脾之大络,共15穴,故又称“十五络穴”。
17
(一)内容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治疗六腑病变
下合穴歌诀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 八会穴
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
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特点及应用 ❖⑸合穴—所入为合—指经气会合之处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气逆上满,泄泻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
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 位置 名称 无归经 主治单纯,疗效特殊。
奇穴:
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 “奇输” 《千金方》187穴
《奇效良方》26穴
《针灸大成》35穴
《图翼》84穴 《针灸集成》144穴
阿是穴:
概念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歌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择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五) 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一) 近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

02腧穴概论

02腧穴概论

肉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 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位置固定的标 志。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简单而 又准确。

如眉头定攒竹,口角旁开4分定地仓,脐 上4寸定中脘,乳头旁开1寸定天池,第2腰椎 棘突下定命门,腓骨小头前下方陷中定阳陵泉,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1分定少商等。
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 肌腱、皮肤等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等标志。 这些标志只有在采取相应的活动姿 势时才会出现,所以定穴时要求病人先 采取相应的体位和活动姿势,然后才能 依据相应的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
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这是古代医家用自然界水流现象来比 喻经气流注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并分别 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 运行过程中每个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穴,分布于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 如水流的源头;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是 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 经气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 “经”穴,分布于前臂或胫部,为经气所行 经的畅行部位,经气盛行,如水入江河畅 通无阻;“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如百川汇入 湖海。

阿是穴:

又称“不定穴”(《玉龙歌》)、 “天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 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 的位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 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种“以 痛为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 法”,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
经 穴
定 经 有归经 分布在 十四经 中 无归经
孔最温溜肺大肠,梁丘地机胃脾乡,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 阳维郄阳交,阴维筑宾居。 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胆肝藏,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毕。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 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跗阳。 心郄阴郄小养老,肝郄中都胆外丘 心包郄门焦会宗,胱金门肾水泉求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八、特定穴 —分类
8、八会穴
含义: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 、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八会穴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种脏 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主治相关的病症。
募穴表
八、特定穴 —分类
9、八脉交会穴
含义: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脉 气相通的8个腧穴。 临床意义:
六、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腧穴共同点 十四经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七、腧穴的主治规律
基本规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体现在两个方面 1、分经主治规律 凡是同属于同一经脉的腧
穴,其主治有共同之处。
2、分部主治规律
每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分 布部位不同,其主治范围有所不同。
三、腧穴的分类
(二)奇穴
1) 含义: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 指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但在文献上并不归属十四经脉 的腧穴。
2)特点: “两定一无” ,即定名、定 位、无经络归属。
三、腧穴的分类
(三)阿是穴
1) 含义:又称“天应穴”、“不定 穴”、“压痛点”等 ,是指以病痛的 压疼点或其他反应点为针灸部位,随 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 一类腧穴
八、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含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 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八、特定穴
(二)特定穴的临床意义
数量多
临床应用广
八、特定穴
(三)特定穴的分类
依据特定穴分布特点、含义、治疗作用分为10类: 1、五输穴 2、原穴 3、络穴 4、郄穴 5、下合穴 6、俞穴 7、募穴 8、八会穴 9、八脉交会穴 10、交会穴

腧穴总论1

腧穴总论1

(三)形态功能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大椎、曲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大椎、 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 骨、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 以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 2.以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 廉泉、关元。 廉泉、关元。 以经络阴阳来命名:如阴陵泉( 3.以经络阴阳来命名:如阴陵泉(内)、阳陵 如阴都( 阳纲( 泉(外);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 4.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 迎香、归来等。 迎香、归来等。
• •
“输”穴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 由此注彼的部位, 所注为输” 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 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 行经过的部位, 所行为经” 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心 心 包 少 中 冲 冲 神 大 门 陵 土 金 脾 大 肠 大 曲 都 池 商 二 丘 间 水 膀 胱 至 阴 束 骨 木 胆 侠 溪 阳 辅
近治作用 1.腧穴所在 概念 1.腧穴所在 部位的疾患 2.邻近组织 2.邻近组织 器官的疾患 依据 腧穴所在,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腧穴 一切腧穴 范围 近治作用— 临床 近治作用 近部取穴 应用 —近部取穴
远治作用 1.远隔部位的脏腑、 1.远隔部位的脏腑、 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的病症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全身的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
2、命名含义
五输穴按井、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 合的顺序, 方向依次排列。 方向依次排列。 九针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出: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说明经脉气血运行 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说明经脉气血运行 犹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变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犹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变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针灸大成》引项氏之说:“所出为井,井象水这泉;所 针灸大成》引项氏之说: 所出为井,井象水这泉; 溜为荥,荥象水这陂;所注为输,输象水这窬;所行为经, 溜为荥,荥象水这陂;所注为输,输象水这窬;所行为经, 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意也。 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之意也。”

腧穴总论部分

腧穴总论部分

腧穴总论部分大纲要求: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难点重点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

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⑴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有361穴。

⑵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

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1. 腧穴的治疗作用⑴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

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

(3.1.1)--腧穴总论1(针灸学)

(3.1.1)--腧穴总论1(针灸学)

气所客之处,在防治疾病时又是针灸的刺激点。通过针刺、艾灸等对
腧穴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 、近治作用 :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1. 近治作用 _ 是指腧穴具有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 的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腧穴的发展
腧穴知识来源于医疗实践。 1) 无定位、定名阶段 2) 定位、定名阶段 3) 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 三 ) 腧穴命名
1). 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2). 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3). 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4). 参照动植物命名 5). 借助建筑物命名 6). 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寻找阿是穴时,首先要精神集中,具体的检查方法是:应用拇指或食 指的指腹或侧面进行按压、推移,搓循,指力轻重要适中、均匀,手 法要轻便,切忌用力过猛,以免出现假象,影响检查、定位。压痛, 皮疹,结节,条索、凹陷等,均可作为确定阿是穴的依据。
第三节、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邪
腧穴的这一特性,使针灸治病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一定的安全性。
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就不注意 补泻手法的应用。
只有正确运用了补泻,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对特异治疗作用 即有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 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第四节、腧穴的主治规律
(四)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 类。 1)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2)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 3)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且有 固定的名称和位置的一类腧穴。

腧穴名词解释

腧穴名词解释

腧穴名词解释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经和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

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5、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6、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8、络穴:“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一腧穴,称络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再加上任、督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

9、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12、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14、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八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15、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术精华及他个人经 验撰《针灸大成》,他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 进行分类,对各科各类病症充实了针灸辩证选 穴配方、补泻手法等内容,并使腧穴增加至 359个之多。
清李学川将针灸与方脉合一,统一于辨证论 治体系之下,倡导针与药不可偏重方能左右逢 源,他撰《针灸逢源》,将历代医籍中十四经 穴全部收集一起,使穴位增加到361个,沿用 至今。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统一的经穴国家 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的定位方法和361个经 穴,48个经外奇穴。 2·1·2 腧穴分类(掌握) 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归属十二经和任脉、 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 和归经,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二·奇穴 又称经外其穴,指既有一定名称,又
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 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 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器、组织及经脉病 症。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三·特殊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和相对特异性作用。 1·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2·腧穴治疗作用有相对的特异性。
腧穴的 主治作用: 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
载是经脉与部位同时记入:“刺少阳成骨之端 出
血,刺阳明之珩骨之前”等,此类说明了以经
晋王叔和《脉经》,除补充俞募穴名称外,还 提到了神庭、眉冲、期门、气海、血海。同时
也记载了无穴名的刺灸部位,如“刺手心主经 治
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皇甫谧鉴于当时针 灸
医学处于比较零乱的状态,集前人之大成,撰 集成《甲乙经》,全书一百二十八篇,七十余 篇专论腧穴内容。对穴名、别名、位置、取法、 功能、主治,何经脉气所发,与何经交会,操
咽喉病、热病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神志病、 眼病、热病
足太பைடு நூலகம்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经名 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足少阴经
本经主治特点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咽喉病
任督脉

此物者,皆××脉”,“可见当时按脉治病, 穴
的名称、部位、分经主治等,记载160穴位,但 仍有许多有脉无穴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 所论五脏病之后,亦列出“取其经”治疗法则。
又如《素问·刺热篇》:“热病始手臂者,刺手 阳
明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者,刺项太阳而
汗出止,”就是治经脉者。《素问·刺腰痛论》 所
四肢划分区域、补充了大量的穴位,使穴位增 加到349个之多。
宋王惟一铸针灸铜人模型,此前他收集宋以 前针灸腧穴,统一腧穴名称、位置,著成《铜 人腧穴针灸图经》,并用铜人进行教学和考核, 对腧穴学教学是个不小的贡献,为后世医学教 育树立了典范。
元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把全身腧穴按照 《灵枢·经脉》所载经脉循行顺序进行排列,
腧穴总论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 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经验的日益丰富,对穴位认识更加深入,不再 把腧穴看成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 并系统归类,分属各经,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 段。
从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腧穴的发展过 程,汉墓帛书中只有脉名,而无腧穴名称, 《帛书·脉法》、《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诸
1·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如上星、日月、 华盖、太白。
2·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如承山、 合谷、小海、阴陵泉、风市。
四·参照动植物命名:如鱼际、伏兔、攒竹。 五·借助建筑物命名:如天井、库房、地仓、梁
门。
六·根据中医理论命名, 1·阴阳五行类:阴交、阴市、会阳、阳关; 2·脏腑气血类:神堂、魂门、关元、气海; 3·经脉流注类:大迎、三阴交、百会、三阳络。
现,既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为热源, 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
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 脏腑经穴虚实。 2·3腧穴的治疗作用(掌握)
腧穴生理上是气血输注部位、病理上是邪客 之处,防治上又是施治点。通过针灸等刺激可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脏腑阴阳平和,达到扶 正祛邪之目的。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近治作 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3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 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是一切腧穴主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气穴所发, 各
都有一定 的意义,故《千金翼方》说:“凡诸 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 穴的部位,理解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据解剖部位命名) 1·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乳根,颧髎; 2·内脏解剖名称命名,如心俞、肝俞、肾俞。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据穴位的功能命名) 如:睛明、光明、风池、哑门。 三·根据天体地貌命名(据自然现象命名)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任脉 督脉
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 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特殊性,又有共 同性。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手少阴经 心病
二经相同 神志病
三经同 胸部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同
前头、鼻、口、齿病
2·2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一·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 用循按、触摸方法, 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在穴位上出现压 痛、寒温、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物和皮 疹等,以推断何经何脏发生疾病,来协助诊断, 作为辨证施治依据,此种方法称为扪穴检查法 二·检测穴位诊断疾病 知热感度测定法:为日本学者赤羽幸兵首先发
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 经系统的腧穴。
奇穴特点:1、在十四循行线上,2、不在十四经 循行线上,3、不止一个部位由多个穴位组合而 成,4、有些经穴本身就是经穴,由于它有特殊 作用,把它抽出,如百虫巢(血海)。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始见 于《千金方》中,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 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 施术部位。 2·1·3腧穴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