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6节《校园里的植物》,主要内容是介绍校园里的植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培养对植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记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校园里的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较为有限,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校园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还不够发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植物?”2. 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植物,比如草、树木等。

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请你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植物?(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学生1:这是一棵梧桐树。

学生2:这是一株玫瑰花。

第二环节:呈现新课1. 老师出示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学校里见过这些植物吗?”2. 学生回答后,老师依次介绍每种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在我们学校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呢。

比如这棵大树,它叫做银杏树。

它的叶子很大,形状像扇子,秋天的时候会变成黄色。

银杏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做药,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请大家一起说一下“银杏树”。

第三环节:植物观察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植物观察活动。

2.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叶子、花朵等特点,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1单元植物第1节《我们知道的植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的外形特征、植物的分类以及一些常见的植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掌握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知道植物的分类,如树木、草本植物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能够分辨不同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外形特征、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

教学难点:植物的分类。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植物可能只有最基本的认知,对植物的外形特征和分类还不太了解。

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如玫瑰花、树木、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植物。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它们都有根、茎和叶。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老师出示一棵真实的植物,如一棵小树苗,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树苗的外形特征。

-学生观察后回答:“树苗有根、茎和叶。

”2. 教师板书“树苗的外形特征”:根、茎、叶。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苗的根、茎、叶,并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示范并解释:“根是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的部分,茎是植物的支撑和传输水分的部分,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

”第三环节:讲解新知1. 教师出示不同植物的图片,如玫瑰花、向日葵、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逐一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特征。

-教师指着玫瑰花说:“这是玫瑰花,它有美丽的花瓣和香气。

”-教师指着向日葵说:“这是向日葵,它有大大的黄色花朵,会随着太阳的位置转动。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或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研究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

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

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

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

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

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

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

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

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

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本单元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生长、植物的叶子和植物的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标本、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观察植物标本,让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步骤方法,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准备种什么,打算如何去做。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2.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向日葵
菊花
玉米 植物
芦苇
竹子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本课设计了种植活动,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认识植物的各个结构,而且能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坚持观察与记录将为学生完善对植物的认识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教师关注与重视。后续的每一课都须提示学生照顾好自己种植的小植物,适时展示、交流学生的种植记录或者实物。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课题名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第1课。因此, 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喜欢上科学,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也是本课的重要任务。
本课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一熟悉的话题入手引领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在感受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能描述出植物有根、茎、叶,能生长、会开花等显著特征。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下意识的观察,因此是比较粗浅和零碎的。这就意味着一年级学生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为此教科书设计了植物与塑料花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第一单元《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内容包括植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用途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植物的认识较为模糊。

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分类,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探究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分类及生长过程。

2.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用途。

2.观察法:学生观察植物,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参与植物生长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与同伴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植物的图片、动画等资料。

2.实物植物:准备一些植物标本或实物,方便学生观察。

3.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等,用于植物生长实验。

4.作业纸:用于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

同时,展示植物的生长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植物种子和土壤,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植物。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丨教科版(2017)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丨教科版(2017)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植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种子发芽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3)培养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环保故事、组织校园绿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做起,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丨教科版(2017)
一、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的植物》丨教科版(2017)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识常见的植物:树、草、花等;
2.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开花结果;
4.学习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的作用、爱护植物;
2.教学难点
(1)区分不同植物的基本结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区分不同植物的结构特点存在一定难度;
举例:教师需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别并记忆不同植物的结构特点。
(2)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一年级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概念理解有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举例:通过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并在实验操作中加深理解。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植物的相关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植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过,我意识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可能还是有些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生动的方式,比如使用实物、图片和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知道的植物》(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知道的植物》(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1《我们知道的植物》(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植物》课题1.我们知道的植物课时1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内容及要求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构成。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1~2年级①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③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植物与塑料花的不同,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

探究实践在种植一棵植物过程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常见的植物,并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表、塑料花、红掌塑料花、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种子。

学生:1.植物;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身边的植物。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小朋友们,当你们进入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了校园里都生长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包括植物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生活经验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认识植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

2.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植物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观察日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植物的种类、特点和生长环境,让学生对植物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植物标本,记录植物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植物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关系,通过实验或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50分钟。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6.校园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6.校园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引导学生在活动前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观察活动安全、有效的进行。
鼓励学生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全面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观察更多的植物,激发探索的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校园中生长着很多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课题
校园里的植物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教学
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初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3.探究实践: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观察植物,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养成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4.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四、拓展
课外延伸: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田野里,认识常规的蔬菜、水果。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思路,和同学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
1.出示图片: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2.学生发言。
3.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提问: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仔细观察,你发现这棵植物有哪些特点?
4.学生观察描述。
5.聚焦课题: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1《我们知道的植物》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1《我们知道的植物》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1《我们知道的植物》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的第一课时。

教材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植物可以生长在土壤里,可以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但他们对植物的组成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可能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特点,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知道植物的生长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植物的特点,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知道植物的生长环境。

难点: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操作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的图片和实物,如花草、树木等。

2.准备植物的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如土壤、水等。

3.准备植物的组成部分的图片,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植物的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如土壤、水等,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实物,让学生用手指触摸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加深对植物组成部分的认识。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特点和生长环境的掌握情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

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

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

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

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

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

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教科版科学一上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并且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植物的器官和特征了解不深。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器官和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珍惜植物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器官和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准确地表达出植物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植物的特征。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实物和图片,了解植物的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植物的特征描述。

六. 教学准备1.植物实物和图片: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实物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展示。

2.植物特征卡片:制作一些植物特征的卡片,用于学生学习和复习。

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准备一些植物特征描述的表格和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关于植物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特征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植物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植物的基本器官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植物特征卡片,让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描述植物的特征,并填写特征描述表格。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植物特征的描述,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一)、教材概述《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课。

本课旨在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与结构本课内容围绕“植物是活的”以及“怎么活下去”的主题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记录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

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在图片中辨认植物,认识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并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并学会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等。

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如看、闻、摸)观察植物,并记录其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并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2. 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3.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认识常见植物。

2.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准备1. 常见植物的图片、实物(如绿萝、多肉植物、菊花等)。

2. 学生活动手册。

3.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校园中植物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可以有鲜艳的花朵、翠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等。

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美丽的校园风光。

看,这是我们熟悉的校园,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当图片或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在这段视频中,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有植物的身影,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植物呢?”3. 邀请几位学生举手回答,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桂花树”“我看到了小草”“我看到了月季花”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知道的植物。

”(二)认识常见植物1. 教师微笑着拿出准备好的植物实物,如一盆绿萝、一盆多肉植物、一束菊花等,轻轻地将它们放在讲台上。

2. 指着绿萝,温柔地说:“同学们,看,这是绿萝。

它的叶子是心形的,颜色碧绿碧绿的,非常漂亮。

”让学生们仔细观察绿萝的叶子形状和颜色。

3. 接着拿起多肉植物,说道:“这是多肉植物,大家看,它的叶子厚厚的、肉肉的,形状也各种各样。

”引导学生观察多肉植物的叶子特点。

4. 然后拿起菊花,向学生展示:“这是菊花,它有很多颜色,花瓣细细长长的。

”让学生观察菊花的花瓣形状和颜色。

5. 最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它们的叶子、花朵、茎等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比较这些植物的差异。

(三)观察植物1. 教师说:“现在,我们要分组来更仔细地观察植物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备课时间2017.8.26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

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1、让学生说一说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2、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2、观察一棵植物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教学一得检查建议检查人:日期: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主备教师王恒超课型新授第 2 课时总第 4 课时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上期)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植物教案》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备课时间2017.8.2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
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

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教学一得
检查
建议
检查人:日期:
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科学教案
主备教师王恒超课型新授第 2 课时总第 4 课时
课题2、观察一棵植物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3、画画这颗植物。

4、研讨:说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三、拓展:
观察一颗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通过学习认识了那些植物。

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
一株完整植株由:根、茎、叶等构成
教学一得
3《观察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

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课题 1.4这是谁的叶课时第4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
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

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

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要求手写,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