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江苏专用(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二 第1讲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江苏专用(文)二轮专题突破专题六第2讲统计
第2讲 统 计【高考考情解读】 1.该部分常考内容:样本数字特征的计算、各种统计图表,有时也会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如概率与统计交汇等.2.从考查形式上来看,大部分为填空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时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也会出现解答题,都属于中低档题.1. 随机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特点为从总体中逐个抽取,适用范围:总体中的个体较少.(2)系统抽样特点是将总体均分成几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中抽取,适用范围: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3)分层抽样特点是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适用范围: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2. 常用的统计图表(1)频率分布直方图 ①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率组距=频率; ②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③小长方形的高=频率组距,所有小长方形的高的和为1组距.(2)茎叶图在样本数据较少时,用茎叶图表示数据的效果较好. 3.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方差: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标准差: s =1n[(x 1-x )2+(x 2-x )2+…+(x n -x )2].考点一 抽样方法例1 (2012·山东改编)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960人中抽取32人做问卷调查,为此将他们随机编号为1,2,…,960,分组后在第一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到的号码为9.抽到的32人中,编号落入区间[1,450]的人做问卷A ,编号落入区间[451,750]的人做问卷B ,其余的人做问卷C .则抽到的人中,做问卷B 的人数为________. 答案 10解析 由系统抽样的特点知:抽取号码的间隔为96032=30,抽取的号码依次为9,39,69,…,939.落入区间[451,750]的有459,489,…,729,这些数构成首项为459,公差为30的等差数列,设有n 项,显然有729=459+(n -1)×30,解得n =10.所以做问卷B 的有10人.在系统抽样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段间隔,需要抽取几个个体,样本就需要分成几个组,则分段间隔即为Nn (N 为样本容量),首先确定在第一组中抽取的个体的号码数,再从后面的每组中按规则抽取每个个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无论哪种抽样方法,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相等的,都等于样本容量和总体容量的比值.(1)(2013·江西改编)总体由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________.(2)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1~5号,6~10号,…,196~200号).若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________.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4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________人.答案 (1)01 (2)37 20解析 (1)从第1行第5列、第6列组成的数65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出的数为:08,02,14,07,01,所以第5个个体编号为01.(2)由分组可知,抽号的间隔为5,又因为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即第n 组抽取的号码为5n -3,所以第8组抽出的号码为37;40岁以下年龄段的职工数为200×0.5=100,则应抽取的人数为40200×100=20人.考点二 用样本估计总体例2 (2012·广东)某校100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50,60),[60,70),[70,80),[80,90),[90,100].(1)求图中a 的值;(2)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这10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3)若这100名学生语文成绩某些分数段的人数(x )与数学成绩相应分数段的人数(y )之比如下表所示,求数学成绩在[50,90)之外的人数.解 (2)由频率分布直方图知这10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为55×0.005×10+65×0.04×10+75×0.03×10+85×0.02×10+95×0.005×10=73(分).(3)由频率分布直方图知语文成绩在[50,60),[60,70),[70,80),[80,90)各分数段的人数依次为0.005×10×100=5,0.04×10×100=40,0.03×10×100=30,0.02×10×100=20.由题中给出的比例关系知数学成绩在上述各分数段的人数依次为5,40×12=20,30×43=40,20×54=25.故数学成绩在[50,90)之外的人数为100-(5+20+40+25)=10(人).(1)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①中位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应该相等. ②平均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平均数等于图中每个小矩形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2)平均数反映了数据取值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越不稳定;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越稳定.(1)(2012·陕西改编)从甲、乙两个城市分别随机抽取16台自动售货机,对其销售额进行统计,统计数据用茎叶 图表示(如图所示).设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为x 甲、 x 乙,中位数分别为m 甲、m 乙,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①x 甲<x 乙,m 甲>m 乙 ②x 甲<x 乙,m 甲<m 乙 ③x 甲>x 乙,m 甲>m 乙 ④x 甲>x 乙,m 甲<m 乙(2)(2013·江苏)抽样统计甲、乙两位射击运动员的5次训练成绩(单位:环),结果如下:答案 (1)② (2)2解析 (1)直接利用公式求解.x 甲=116(41+43+30+30+38+22+25+27+10+10+14+18+18+5+6+8)=34516,x 乙=116(42+43+48+31+32+34+34+38+20+22+23+23+27+10+12+18)=45716.∴x 甲<x乙.又∵m 甲=20,m 乙=29,∴m 甲<m 乙.(2)x 甲=15(87+91+90+89+93)=90,x 乙=15(89+90+91+88+92)=90,s 2甲=15[(87-90)2+(91-90)2+(90-90)2+(89-90)2+(93-90)2]=4, s 2乙=15[(89-90)2+(90-90)2+(91-90)2+(88-90)2+(92-90)2]=2. 考点三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问题例3 在“2012魅力新安江”青少年才艺表演评比活动中,参赛选手成绩的茎叶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见部分如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求参赛总人数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中[80,90)之间的矩形的高,并完成直方图;(2)若要从分数在[80,100]之间任取两份进行分析,在抽取的结果中,求至少有一份分数在[90,100]之间的概率.解 (1)由茎叶图知,分数在[50,60)之间的频数为2.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知,分数在[50,60)之间的频率为 0.008×10=0.08.所以参赛总人数为20.08=25(人).分数在[80,90)之间的人数为25-2-7-10-2=4(人), 分数在[80,90)之间的频率为425=0.16, 得频率分布直方图中[80,90)间矩形的高为0.1610=0.016.完成直方图,如图.(2)将[80,90)之间的4个分数编号为1,2,3,4;[90,100]之间的2个分数编号为5和6.则在[80,100]之间任取两份的基本事件为(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共15个,其中至少有一个在[90,100]之间的基本事件为(1,5),(1,6),(2,5),(2,6),(3,5),(3,6),(4,5),(4,6),(5,6),共9个.故至少有一份分数在[90,100]之间的概率是915=35.本题以概率和统计知识为结合点,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求解(1)时,充分利用了茎叶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提供数据的互补性,即切实理解两统计方式提供数据的特征是求解本题的关键.右面茎叶图记录了甲组四名同学、乙组六名同学的植树棵数.乙组记录中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确认,在图中用x 表示. (1)如果x =7,求乙组同学植树棵数的平均数和方差;(2)如果x =8,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大于17的概率.解 (1)平均数为7+7+8+10+11+116=9,方差为(7-9)2×2+(8-9)2+(10-9)2+(11-9)2×26=3.(2)由题知所有基本事件为(6,7),(6,8),(6,8),(6,10),(6,11),(6,11),(7,7),(7,8),(7,8),(7,10),(7,11),(7,11),(8,7),(8,8),(8,8),(8,10),(8,11),(8,11),(10,7),(10,8),(10,8),(10,10),(10,11),(10,11),共24个.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大于17的基本事件为(7,11),(7,11),(8,10),(8,11),(8,11),(10,8),(10,8),(10,10),(10,11),(10,11),共10个.所以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大于17的概率为1024=512.1. 三种抽样方法的异同点2. 用样本估计总体(1)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相应的频率,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为1.(2)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异同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最重要的量. (3)当总体的个体数较少时,可直接分析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而得到总体分布;当总体容量很大时,通常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分析它的频率分布,以此估计总体分布. ①总体期望的估计,计算样本平均值x =1n ∑ni =1x i .②总体方差(标准差)的估计: s 2=1n ∑n i =1(x i -x )2,标准差s =s 2, 方差(标准差)较小者较稳定.1. 经问卷调查,某班学生对摄影分别持“喜欢”、“不喜欢”和“一般”三种态度,其中持“一般”态度的学生比持“不喜欢”的学生多12人,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样过程中不需要剔除个体)从全班选出部分学生进行关于摄影的座谈.若抽样得出的9位同学中有5位持“喜欢”态度的同学,1位持“不喜欢”态度的同学和3位持“一般”态度的同学,则全班持“喜欢”态度的同学人数为________. 答案 30解析 由题意设全班学生为x 人,持“喜欢”、“不喜欢”和“一般”态度的学生分别占全班人数的59、19、13,所以x (13-19)=12,解得x =54,所以全班持“喜欢”态度的人数为54×59=30.2. 某校从参加高三年级期中考试的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将其数学成绩(均为整数)分成六段[40,50),[50,60),…,[90,100]后得到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请你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信息,估计出本次考试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________.答案 71解析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每一组的频率依次为0.1,0.15,0.15,0.3,0.25,0.05,又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每一组数据的中点值依次为45,55,65,75,85,95.所以本次考试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x =45×0.1+55×0.15+65×0.15+75×0.3+85×0.25+95×0.05=71. 故填71.3. 随机抽取某中学甲、乙两班各10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单位:cm),获得身高数据的茎叶图如图. (1)根据茎叶图判断哪个班的平均身高较高; (2)计算甲班的样本方差;(3)现从乙班这10名同学中随机抽取两名身高不低于173 cm 的同学,求身高为176 cm 的同学被抽中的概率.解 (1)由茎叶图可知:甲班身高集中于160 cm ~179 cm 之间,而乙班身高集中于170 cm ~180 cm 之间,因此乙班平均身高高于甲班,其中x 甲=158+162+163+168+168+170+171+179+179+18210=170,x 乙=159+162+165+168+170+173+176+178+179+18110=171.1.(2)甲班的样本方差为110[(158-170)2+(162-170)2+(163-170)2+(168-170)2+(168-170)2+(170-170)2+(171-170)2+(179-170)2+(179-170)2+(182-170)2]=57.2. (3)设身高为176 cm 的同学被抽中的事件为A .从乙班10名同学中抽取两名身高不低于173 cm 的同学有:(181,173)、(181,176)、(181,178)、(181,179)、(179,173)、(179,176)、(179,178)、(178,173)、(178,176)、(176,173),共10个基本事件,而事件A 含有4个基本事件, ∴P (A )=410=25.(推荐时间:45分钟)一、填空题1. 要完成下列两项调查:①从某肉联厂的火腿肠生产线上抽取1 000根火腿肠进行“瘦肉精”检测;②从某中学的15名艺术特长生中选出3人调查学习负担情况.适合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系统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解析 ①中总体容量较大,且火腿肠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故适合采用系统抽样;②中总体容量偏小,故适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2. (2012·四川改编)交通管理部门为了解机动车驾驶员(简称驾驶员)对某新法规的知晓情况,对甲、乙、丙、丁四个社区做分层抽样调查.假设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为N ,其中甲社区有驾驶员96人.若在甲、乙、丙、丁四个社区抽取驾驶员的人数分别为12,21,25,43,则这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N 为________. 答案 808解析 由题意知抽样比为1296,而四个社区一共抽取的驾驶员人数为12+21+25+43=101,故有1296=101N,解得N =808.3. 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数据,它们组成一个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 },若a 3=8,且a 1,a 3,a 7成等比数列,则此样本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________. 答案 13,13解析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d ≠0),a 3=8,a 1a 7=a 23=64,(8-2d )(8+4d )=64,(4-d )(2+d )=8,2d -d 2=0,又d ≠0,故d =2,故样本数据为4,6,8,10,12,14,16,18,20,22,样本的平均数为(4+22)×510=13,中位数为12+142=13.4. 将某班的60名学生编号为:01,02,…,60,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且随机抽得的一个号码为04,则剩下的四个号码依次是____________. 答案 16,28,40,52解析 依据系统抽样方法的定义知,将这60名学生依次按编号每12人作为一组,即01~12、13~24、…、49~60,当第一组抽得的号码是04时,剩下的四个号码依次是16,28,40,52(即其余每一小组所抽出来的号码都是相应的组中的第四个号码). 5. 某校高三考生参加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五位评委给分如下:9.0 9.1 8.9 9.2 8.8则五位评委给分的方差为________. 答案 0.02解析 评委给分的平均数为 15×(9.0+9.1+8.9+9.2+8.8)=9.0,方差为15×[(9.0-9.0)2+(9.1-9.0)2+(8.9-9.0)2+(9.2-9.0)2+(8.8-9.0)2]=0.15=0.02.6. (2012·广东)由正整数组成的一组数据x 1,x 2,x 3,x 4,其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2,且标准差等于1,则这组数据为________.(从小到大排列) 答案 1,1,3,3解析 假设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x 1,x 2,x 3,x 4, 则⎩⎨⎧x 1+x 2+x 3+x44=2,x 2+x32=2,∴⎩⎪⎨⎪⎧x 1+x 4=4,x 2+x 3=4.又s =14[(x 1-2)2+(x 2-2)2+(x 3-2)2+(x 4-2)2] =12(x 1-2)2+(x 2-2)2+(4-x 2-2)2+(4-x 1-2)2 =122[(x 1-2)2+(x 2-2)2]=1, ∴(x 1-2)2+(x 2-2)2=2. 同理可求得(x 3-2)2+(x 4-2)2=2.由x 1,x 2,x 3,x 4均为正整数,且(x 1,x 2),(x 3,x 4)均为圆(x -2)2+(y -2)2=2上的点,分析知x 1,x 2,x 3,x 4应为1,1,3,3.7. 某校开展“爱我海西、爱我家乡”摄影比赛,9位评委为参赛作品A给出的分数如茎叶图所示.记分员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算得平均分为91,复核员在复核时,发现有一个数字(茎叶图中的x )无法看清,若 记分员计算无误,则数字x 应该是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 当x ≥4时,89+89+92+93+92+91+947=6407≠91,∴x <4,∴89+89+92+93+92+91+x +907=91,∴x =1. 二、解答题8. (2013·陕西)有7位歌手(1至7号)参加一场歌唱比赛,由500名大众评委现场投票决定歌手名次,根据年龄将大众评委分为五组,各组的人数如下:(1)中从B 组中抽取了6人.请将其余各组抽取的人数填入下表.(2)在(1)中,若评委中分别任选1人,求这2人都支持1号歌手的概率.解 (1)由题设知,分层抽样的抽取比例为6%,所以各组抽取的人数如下表:(2)记从A 12312B 组抽到的6位评委为b 1,b 2,b 3,b 4,b 5,b 6,其中b 1,b 2支持1号歌手.从{a 1,a 2,a 3}和{b 1,b 2,b 3,b 4,b 5,b 6}中各抽取1人的所有结果为:由以上树状图知所有结果共18种,其中2人都支持1号歌手的有a 1b 1,a 1b 2,a 2b 1,a 2b 2共4种,故所求概率P =418=29.9. 某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 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1)求x 的值;(2)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48名学生,问应在初三年级抽取多少名? (3)已知y ≥245,z ≥245,求初三年级中女生比男生多的概率. 解 (1)∵x2 000=0.19,∴x =380. (2)初三年级人数为y +z =2 000-(373+377+380+370)=500,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48名学生,应在初三年级抽取的人数为482 000×500=12(名).(3)设初三年级女生比男生多的事件为A ,初三年级女生、男生数记为(y ,z ),由(2)知y +z =500,且y ,z ∈N *,基本事件空间包含的基本事件有:(245,255)、(246,254)、(247,253)、…、(255,245)共11个,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有:(251,249)、(252,248)、(253,247)、(254,246)、(255,245)共5个.∴P(A)=511.。
【步步高】江苏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第2讲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课件 理 苏教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52022/1/152022/1/151/15/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52022/1/15January 15,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52022/1/152022/1/152022/1/15
已知
α∈(π2,π),且
sinα2+cosα2=
6 2.
(1)求 cos α 的值;
(2)若 sin(α-β)=-35,β∈(π2,π),求 cos β 的值.
解 (1)∵sinα2+cosα2= 26,
两边平方得 1+2sinα2·cosα2=23,
∴sin α=12.
∵α∈(π2,π),∴α=56π.∴cos
探究提高 (1)注意角的变换,(α-β2)-(α2-β)=α+2 β; (2)先由 tan α=tan[(α-β)+β],求出 tan α 的值,再求 tan 2α 的值,这样能缩小角 2α 的取值范围; (3)善于观察条件中的角与欲求式中角的内在联系,整 体运用条件中角的函数值可使问题简化.
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江苏专用(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专题六_第1讲_概率
(a1,c1),(a2,a1),(a2,a2),(a2,a3),(a2,b1),(a2,b2),(a2, c1),(a3,a1),(a3,a2),(a3,a3),(a3,b1),(a3,b2),(a3,c1), (b1,a1),(b1,a2),(b1,a3),(b1,b1),(b1,b2),(b1,c1),(b2, a1),(b2,a2),(b2,a3),(b2,b1),(b2,b2),(b2,c1),(c1,a1), (c1,a2),(c1,a3),(c1,b1),(c1,b2),(c1,c1),共计 36 种.
热点分类突破
方法二 分面积. 连结 AB,由 S
弓形 AC
专题六 第1讲
=S
弓形 BC
=S
弓形 OC
可求出空白部
设分别以 OA,OB 为直径的两个半圆交于点 C,令 OA=2.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由题意知 C∈AB 且 S 弓形 AC=S 弓形 BC=S 弓形 OC, 1 所以 S 空白=S△OAB= ×2×2=2. 2 1 又因为 S 扇形 OAB= ×π×22=π, 4 所以 S 阴影=π-2. 所以 P= S阴影 S扇形OAB π-2 2 = π =1-π.
所以这组志愿者的人数为 5+3+2源自10.(2)设通晓中文和英语的人为 A1,A2,A3,A4,A5,甲为 A1,通 晓中文和韩语的人为 B1,B2,乙为 B1,则从这组志愿者中选出 通晓英语和韩语的志愿者各 1 名的所有情况为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六 第1讲
(A1,B1),(A1,B2),(A2,B1),(A2,B2),(A3,B1),(A3,B2),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六 第1讲
π 1 在以 OA 为直径的半圆中,空白部分面积 S1= + ×1×1- 4 2 π 1 - ×1×1=1, 4 2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配套课件】第2章 函数2.1.2(二)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2.1.2(二)
1.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若已知以函数为元的方程形式,若能设法构 造另一个方程,组成方程组,再解这个方程组,求出函数元,称
本 这个方法为消元法. 课 时 2.分段函数的定义:在定义域内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 栏 解析表达式 目 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 开 并 关 3.分段函数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________集,其值域是各段值域
2.1.2(二)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二)
【学习要求】 1.进一步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2.了解分段函数的定义; 3.学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4.学会运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分段函数. 【学法指导】 通过求函数解析式,进一步掌握数学中的思想方法;通过分段 函数的学习,感悟表达的多样性;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
本 课 要确定自变量的数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解析表达式; 时 画分段函数图象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2(二)
跟踪训练 3 某人开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从 A 地到 150 km 远处的 B 地,在 B 地停留 1 h 后,再以 50 km/h 的速度返回 A 地,把汽 车离开 A 地的路程 s(km)表示为时间 t(h)(从 A 地出发是开始)的函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凑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特殊值法等,要根据 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2. 分段函数求值要先找准自变量所在的区间; 分段函数的定义 域、值域分别是各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并集.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七 第1讲 函数与方程思想 文
第1讲函数与方程思想【高考考情解读】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学是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可用.数学思想是中学数学的灵魂,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在把握知识主干这条复习主线的同时,活用数学思想,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方能跳出题海,轻松应对高考.1.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含义(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经常利用的性质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象变换等.(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的思想是对方程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2.和函数与方程思想密切关联的知识点(1)函数与不等式的相互转化.对函数y=f(x),当y>0时,就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不等式.(2)数列的通项与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去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3)在三角函数求值中,把所求的量看作未知量,其余的量通过三角函数关系化为未知量的表达式,那么问题就能化为未知量的方程来解.(4)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这都涉及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5)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的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类型一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例1已知数列{a 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1)若a1=2,且a2,a3,a4+1成等比数列,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2)在(1)的条件下,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设b n =1S n +1+1S n +2+…+1S 2n,若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b n ≤k 恒成立,某某数k 的最小值.解 (1)因为a 1=2,a 23=a 2·(a 4+1), 又因为{a n }是正项等差数列,故d ≥0,所以(2+2d )2=(2+d )(3+3d ),得d =2或d =-1(舍去), 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2n . (2)因为S n =n (n +1),b n =1S n +1+1S n +2+…+1S 2n=1n +1n +2+1n +2n +3+…+12n2n +1=1n +1-1n +2+1n +2-1n +3+…+12n -12n +1 =1n +1-12n +1=n 2n 2+3n +1=12n +1n+3, 令f (x )=2x +1x(x ≥1),则f ′(x )=2-1x2,当x ≥1时,f ′(x )>0恒成立,所以f (x )在[1,+∞)上是增函数,故当x =1时,[f (x )]min =f (1)=3, 即当n =1时,(b n )max =16,要使对任意的正整数n ,不等式b n ≤k 恒成立, 则须使k ≥(b n )max =16,所以实数k 的最小值为16.(1)等差(比)数列中各有5个基本量,建立方程组可“知三求二”;(2)数列的本质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的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即为相应的解析式,因此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应注意用函数的思想求解.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1=1,a 2+a 3+…+a 10=144.(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 (2)设数列{b n }的通项b n =1a n a n +1,记S n 是数列{b n }的前n 项和,若n ≥3时,有S n ≥m 恒成立,求m 的最大值.解 (1)∵{a n }是等差数列,a 1=1,a 2+a 3+…+a 10=144, ∴S 10=145,∴S 10=10a 1+a 102,∴a 10=28,∴公差d =3. ∴a n =3n -2(n ∈N *). (2)由(1)知b n =1a n a n +1=13n -23n +1=13⎝ ⎛⎭⎪⎫13n -2-13n +1,∴S n =b 1+b 2+…+b n =13⎝ ⎛⎭⎪⎫1-13n +1,∴S n =n 3n +1. ∵S n +1-S n =n +13n +4-n3n +1=13n +43n +1>0,∴数列{S n }是递增数列. 当n ≥3时,(S n )min =S 3=310,依题意,得m ≤310,∴m 的最大值为310.类型二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方程问题中的应用例2 如果方程cos 2x -sin x +a =0在(0,π2]上有解,求a 的取值X 围.解 方法一 设f (x )=-cos 2x +sin x (x ∈(0,π2]).显然当且仅当a 属于f (x )的值域时,a =f (x )有解. ∵f (x )=-(1-sin 2x )+sin x =(sin x +12)2-54,且由x ∈(0,π2]知sin x ∈(0,1].易求得f (x )的值域为(-1,1]. 故a 的取值X 围是(-1,1].方法二 令t =sin x ,由x ∈(0,π2],可得t ∈(0,1].将方程变为t 2+t -1-a =0. 依题意,该方程在(0,1]上有解. 设f (t )=t 2+t -1-a .其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对称轴t =-12,如图所示.因此f (t )=0在(0,1]上有解等价于⎩⎪⎨⎪⎧f0<0f 1≥0,即⎩⎪⎨⎪⎧-1-a <01-a ≥0,∴-1<a ≤1.故a 的取值X 围是(-1,1].研究此类含参数的三角、指数、对数函数等复杂方程解的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思路:一是分离参数构建函数,将方程有解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二是换元,将复杂方程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二次方程,进而利用二次方程解的分布情况构建不等式或构造函数加以解决.当a 为何值时,方程lg(3-x )+lg(x -1)=lg(a -x )有两解?一解?无解?解 当⎩⎪⎨⎪⎧3-x >0,x -1>0,即1<x <3时,方程化为(x -1)(3-x )=a -x ,即-x 2+5x -3=a .(*)作出函数y =-x 2+5x -3 (1<x <3)的图象(如图),该图象与直线y =a 的交点横坐标是方程(*)的解,也是原方程的解. 由图形易看出:当3<a <134时,原方程有两解;当1<a ≤3或a =134时,原方程有一解;当a >134或a ≤1时,原方程无解.类型三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例3 设f (x )=ln x +x -1,证明:(1)当x >1时,f (x )<32(x -1);(2)当1<x <3时,f (x )<9x -1x +5.证明 (1)方法一 记g (x )=ln x +x -1-32(x -1),则当x >1时,g ′(x )=1x +12x -32<0.又g (1)=0,所以有g (x )<0,即f (x )<32(x -1).方法二 当x >1时,2x <x +1,故x <x 2+12.①令k (x )=ln x -x +1,则k (1)=0,k ′(x )=1x-1<0,故k (x )<0,即ln x <x -1.②由①②得,当x >1时,f (x )<32(x -1).(2)方法一 记h (x )=f (x )-9x -1x +5,由(1)得h ′(x )=1x +12x -54x +52=2+x 2x -54x +52<x +54x -54x +52=x +53-216x4x x +52. 令G (x )=(x +5)3-216x ,则当1<x <3时,G ′(x )=3(x +5)2-216<0,因此G (x )在(1,3)内是减函数.又由G (1)=0,得G (x )<0,所以h ′(x )<0. 因此h (x )在(1,3)内是减函数. 又h (1)=0,所以h (x )<0. 于是当1<x <3时,f (x )<9x -1x +5.方法二 记h (x )=(x +5)f (x )-9(x -1), 则当1<x <3时,由(1)得h ′(x )=f (x )+(x +5)f ′(x )-9 <32(x -1)+(x +5)·⎝ ⎛⎭⎪⎫1x +12x -9 =12x [3x (x -1)+(x +5)(2+x )-18x ] <12x ⎣⎢⎡⎦⎥⎤3x x -1+x +5⎝⎛⎭⎪⎫2+x 2+12-18x=14x(7x 2-32x +25)<0. 因此h (x )在(1,3)内单调递减. 又h (1)=0,所以h (x )<0,即f (x )<9x -1x +5.根据所证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构造相应的函数,研究该函数的单调性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体现了导数的工具性以及函数、方程的数学思想.(1)函数f (x )=(2x -1)2,g (x )=ax 2(a >0),满足f (x )<g (x )的整数x 恰有4个,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__.(2)f (x )=ax 3-3x +1对于x ∈[-1,1]总有f (x )≥0成立,则a =________. 答案 (1)⎝⎛⎦⎥⎤4916,8125 (2)4解析 (1)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作出满足条件的函数f (x )=(2x -1)2,g (x )=ax 2的图象,则由两个函数的图象可知,y =f (x ),y =g (x )的图象在区间(0,1)内总有一个交点,令:h (x )=f (x )-g (x )=(4-a )x 2-4x +1,要使满足不等式(2x -1)2<ax 2的解集中的整数解恰有4个,则需⎩⎪⎨⎪⎧h 4<0,h5≥0⇒⎩⎪⎨⎪⎧49-16a <0,81-25a ≥0⇒4916<a ≤8125. (2)若x =0,则不论a 取何值,f (x )≥0显然成立; 当x >0即x ∈(0,1]时,f (x )=ax 3-3x +1≥0可化为a ≥3x 2-1x3. 设g (x )=3x 2-1x 3,则g ′(x )=31-2xx 4,所以g (x )在区间⎝ ⎛⎦⎥⎤0,12上单调递增,在区间⎣⎢⎡⎦⎥⎤12,1上单调递减, 因此g (x )max =g ⎝ ⎛⎭⎪⎫12=4,从而a ≥4; 当x <0即x ∈[-1,0)时,f (x )=ax 3-3x +1≥0可化为a ≤3x 2-1x 3,g (x )=3x 2-1x3在区间[-1,0)上单调递增, 因此g (x )min =g (-1)=4,从而a ≤4,综上a =4. 类型四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例4 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为22,坐标原点O 到过右焦点F 且斜率为1的直线的距离为22. (1)求椭圆的方程;(2)设过右焦点F 且与坐标轴不垂直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在线段OF 上是否存在点M (m,0),使得以MP 、MQ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求出m 的取值X 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由已知,椭圆方程可设为x 2a 2+y 2b2=1(a >b >0),设F (c,0),直线l :x -y -c =0, 由坐标原点O 到l 的距离为22, 得|0-0-c |2=22,解得c =1. 又e =ca =22,故a =2,b =1, ∴所求椭圆方程为x 22+y 2=1.(2)假设存在点M (m,0)(0≤m ≤1)满足条件,使得以MP ,MQ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因为直线与x 轴不垂直,所以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1)(k ≠0),P (x 1,y 1),Q (x 2,y 2),由⎩⎪⎨⎪⎧x 2+2y 2=2,y =k x -1,可得(1+2k 2)x 2-4k 2x +2k 2-2=0.显然Δ>0恒成立,∴x 1+x 2=4k 21+2k 2,x 1x 2=2k 2-21+2k 2.设线段PQ 的中点为N (x 0,y 0), 则x 0=x 1+x 22=2k 21+2k 2,y 0=k (x 0-1)=-k1+2k2. ∵以MP 、MQ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MN ⊥PQ ,∴k MN ·k PQ =-1.即-k 1+2k 22k 21+2k 2-m ·k =-1,∴m =k 21+2k 2=12+1k 2, ∵k 2>0,∴0<m <12.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方程、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椭圆方程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函数与方程思想等知识,多知识点、多章节知识的交汇是综合题的出题方向.要熟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的离心率为12,以原点为圆心,椭圆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x -y +6=0相切,过点P (4,0)且不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1)求椭圆C 的方程; (2)求OA →·OB →的取值X 围;(3)若B 点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E ,证明:直线AE 与x 轴相交于定点.(1)解 由题意知e =c a =12,∴e 2=c 2a 2=a 2-b 2a 2=14,即a 2=43b 2,又b =61+1=3,∴a 2=4,b 2=3, 故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3=1.(2)解 由题意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 的方程为y =k (x -4), 由⎩⎪⎨⎪⎧y =k x -4x 24+y23=1得(4k 2+3)x 2-32k 2x +64k 2-12=0,由Δ=(-32k 2)2-4(4k 2+3)(64k 2-12)>0得k 2<14.设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32k 24k 2+3,x 1x 2=64k 2-124k 2+3,①∴y 1y 2=k (x 1-4)k (x 2-4)=k 2x 1x 2-4k 2(x 1+x 2)+16k 2, ∴OA →·OB →=x 1x 2+y 1y 2=(1+k 2)·64k 2-124k 2+3-4k 2·32k 24k 2+3+16k 2=25-874k 2+3,∵0≤k 2<14,∴-873≤-874k 2+3<-874,∴OA →·OB →∈⎣⎢⎡⎭⎪⎫-4,134,∴OA →·OB →的取值X 围是⎣⎢⎡⎭⎪⎫-4,134. (3)证明 ∵B 、E 两点关于x 轴对称,∴E (x 2,-y 2), 直线AE 的方程为y -y 1=y 1+y 2x 1-x 2(x -x 1), 令y =0得x =x 1-y 1x 1-x 2y 1+y 2,又y 1=k (x 1-4),y 2=k (x 2-4), ∴x =2x 1x 2-4x 1+x 2x 1+x 2-8,将①代入上式得x =1,∴直线AE 与x 轴交于定点(1,0).1.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都有一些公式和定理,这些公式和定理本身就是一个方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余弦定理、解析几何的弦长公式等,当题目与这些问题有关时,就需要根据这些公式或者定理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需要的量.2.当问题中涉及一些变化的量时,就需要建立这些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使用函数思想.3.借助有关函数的性质,一是用来解决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X 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来求解.4.许多数学问题中,一般都含有常量、变量或参数,这些参变量中必有一个处于突出的主导地位,把这个参变量称为主元,构造出关于主元的方程,主元思想有利于回避多元的困扰,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分离参变量.1.若2x +5y ≤2-y +5-x,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x +y ≥0 ②x +y ≤0 ③x -y ≤0 ④x -y ≥0 答案 ②解析 把不等式变形为2x-5-x≤2-y-5y ,构造函数y =2x -5-x,其为R 上的增函数,所以有x ≤-y .2.设f (x ),g (x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x <0时,f ′(x )g (x )+f (x )g ′(x )>0,且g (-3)=0,则不等式f (x )g (x )<0的解集是__________.答案 (-∞,-3)∪(0,3)解析 设F (x )=f (x )g (x ),由于f (x ),g (x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得F (-x )=f (-x )g (-x )=-f (x )g (x )=-F (x ),即F (x )为奇函数.又当x <0时,F ′(x )=f ′(x )g (x )+f (x )g ′(x )>0, 所以x <0时,F (x )为增函数.因为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所以x >0时,F (x )也是增函数.因为F (-3)=f (-3)g (-3)=0=-F (3). 所以F (x )<0的解集是(-∞,-3)∪(0,3)(如图).3.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3,a n +1-a n =2n ,则a n n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212解析 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2-a 1)+a 1 =2[1+2+…+(n -1)]+33=33+n 2-n ,∴a n n=33n+n -1. 设f (x )=33x +x -1,令f ′(x )=-33x2+1>0,则f (x )在(33,+∞)上单调递增, 在(0,33)上单调递减. ∵n ∈N *,f (5)=535,f (6)=212,∴a n n 的最小值为a 66=212. 4.长度都为2的向量OA →,OB →的夹角为60°,点C 在以O 为圆心的圆弧AB (劣弧)上,OC →=mOA →+nOB →,则m +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答案233解析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向量OA →=(2,0),向量OB →=(1,3).设向量OC →=(2cosα,2sin α),0≤α≤π3.由OC →=mOA →+nOB →,得(2cos α,2sin α)=(2m +n ,3n ), 即2cos α=2m +n,2sin α=3n ,解得m =cos α-13sin α,n =23sin α.故m +n =cos α+13sin α=233sin ⎝ ⎛⎭⎪⎫α+π3≤233. 5.已知f (x )=x ln x ,g (x )=-x 2+ax -3.若对一切x ∈(0,+∞),2f (x )≥g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为________.答案 a ≤4解析 由题意,得当x ∈(0,+∞)时,有2x ln x ≥-x 2+ax -3,则a ≤2ln x +x +3x. 设h (x )=2ln x +x +3x (x >0),则h ′(x )=x +3x -1x 2,当x ∈(0,1)时,h ′(x )<0,h (x )单调递减;当x ∈(1,+∞)时,h ′(x )>0,h (x )单调递增,所以h (x )min =h (1)=4.因为对一切x ∈(0,+∞),2f (x )≥g (x )恒成立,所以a ≤h (x )min =4.6.若a 、b 是正数,且满足ab =a +b +3,则ab 的取值X 围为________.答案 [9,+∞)解析 方法一 (看成函数的值域)∵ab =a +b +3,∴a ≠1,∴b =a +3a -1,而b >0,∴a +3a -1>0, 即a >1或a <-3,又a >0,∴a >1,故a -1>0.∴ab =a ·a +3a -1=a -12+5a -1+4a -1=(a -1)+4a -1+5≥9. 当且仅当a -1=4a -1,即a =3时取等号. ∴ab 的取值X 围是[9,+∞).方法二 (看成不等式的解集)∵a ,b 为正数,∴a +b ≥2ab ,又ab =a +b +3,∴ab ≥2ab +3.即(ab )2-2ab -3≥0,解得ab ≥3或ab ≤-1(舍去),∴ab ≥9.∴ab 的取值X 围是[9,+∞). 方法三 若设ab =t ,则a +b =t -3,∴a ,b 可看成方程x 2-(t -3)x +t =0的两个正根. 从而有⎩⎪⎨⎪⎧ Δ=[-t -3]2-4t ≥0a +b =t -3>0ab =t >0,即⎩⎪⎨⎪⎧ t ≤1或t ≥9t >3t >0,解得t ≥9,即ab ≥9.∴ab 的取值X 围是[9,+∞). 7.已知椭圆G :x 2a 2+y 2a 2-1=1(a >1),⊙M :(x +1)2+y 2=1,P 为椭圆 G 上一点,过P 作⊙M 的两条切线PE 、PF ,E 、F 分别为切点.(1)求t =|PM →|的取值X 围;(2)把PE →·PF →表示成t 的函数f (t ),并求出f (t )的最大值、最小值.解 (1)设P (x 0,y 0),则x 20a 2+y 20a 2-1=1(a >1), ∴y 20=(a 2-1)⎝ ⎛⎭⎪⎫1-x 20a 2, ∴t 2=|PM →|2=(x 0+1)2+y 20=(x 0+1)2+(a 2-1)⎝ ⎛⎭⎪⎫1-x 20a 2 =⎝ ⎛⎭⎪⎫1a x 0+a 2, ∴t =⎪⎪⎪⎪⎪⎪1a x 0+a . ∵-a ≤x 0≤a ,∴a -1≤t ≤a +1(a >1).(2)∵PE →·PF →=|PE →||PF →|cos∠EPF=|PE →|2(2cos 2∠EPM -1)=(|PM →|2-1)⎣⎢⎡⎦⎥⎤2|PM →|2-1|PM |2-1 =(t 2-1)⎣⎢⎡⎦⎥⎤2t 2-1t 2-1 =t 2+2t2-3,∴f(t)=t2+2t2-3(a-1≤t≤a+1).对于函数f(t)=t2+2t2-3(t>0),显然在t∈(0,42]时,f(t)单调递减,在t∈[42,+∞)时,f(t)单调递增.因此,对于函数f(t)=t2+2t2-3(a-1≤t≤a+1),当a>42+1,即a-1>42时,[f(t)]max=f(a+1)=a2+2a-2+2a+12,[f(t)]min=f(a-1)=a2-2a-2+2a-12;当1+2≤a≤42+1时,[f(t)]max=f(a+1)=a2+2a-2+2a+12,[f(t)]min=f(42)=22-3;当1<a<1+2时,[f(t)]max=f(a-1)=a2-2a-2+2a-12,[f(t)]min=f(42)=22-3.。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配套课件】第2章 函数2.2.1(二)
函数的图象,说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在函数图象的什么部 位取得?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各是什么 ?
答 曲线的最高点对应的纵坐标为函数的最大值,最大值为 9; 曲线的最低点对应的纵坐标为函数的最小值,最小值为-2.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2.1(二)
问题 2 根据问题 1 的讨论, 你能给函数的最大值及最小值下个定 义吗?
证明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因为当 x∈[a,c]时,f(x)是单调增函数,
所以对于任意 x∈[a,c],都有 f(x)≤f(c).
又因为当 x∈[c,b]时,f(x)是单调减函数, 所以对于任意 x∈[c,b],都有 f(x)≤f(c). 因此,对于任意 x∈[a,b]都有 f(x)≤f(c), 即 f(x)在 x=c 时取得最大值.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解析 观察函数图象知, 图象最低点的纵坐标为 f(-2)=-1, 最高点的纵坐标为 2.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2.1(二)
1 有最大值1, 2.下列关于函数 f(x)= 在[1,+∞)上的最值情况为____________ x
无最小值 ______________.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2.2.1(二)
最高点 3.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对应函数图象上的____________和 最低点 ____________.
4.函数单调性与最值的关系:已知函数 y=f(x)的定义域是[a,b],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c<b.当 x∈[a,c]时,f(x)是单调增函数;当 x∈[c,b]时,f(x)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课件第2章2.1数列(二)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3.一般地,一个数列{an},如果从 第2项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起,每一项都
大于它的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叫做 递增 数列.如果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 叫做 递减 数列.如果数列{an}的各项都 相等 ,那么这 个数列叫做常数列.
4.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an=1,则 an= n ,从 单调性来看,数列是单调 递增 数列.
答
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 1 项(或前几项),且从第 2
项(或某一项)开始的任一项 an 与它的前一项 an-1(或前 n 项) 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 数列的递推公式.通项公式:一个数列{an}的第 n 项 an 与项 数 n 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 an=f(n)来表示,我 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 2 n2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n= 2 .求证:数列{an}为递 n +1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n2 1 证明 ∵an= 2 =1- 2 , n +1 n +1 1 1 an+1-an= 2 - n +1 n+12+1
[n+12+1]-n2+1 2n+1 = 2 = . n +1[n+12+1] n2+1[n+12+1] 由 n∈N*,得 an+1-an>0,即 an+1>an. ∴数列{an}为递增数列.
增数列.
小结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因此可用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来研
究数列的单调性.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an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 an= ,其中 a、b bn+1 an<an+1 . 均为正常数,那么 a 与 a +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跟踪训练 2
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江苏专用文二轮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一 第3讲 函数与方程及函数的应用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主干知识梳理
本讲栏目开关
主干知识梳理
本讲栏目开关
主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押题精练
本讲栏目开关
押题精练
本讲栏目开关
押题精练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热点分类突破
本讲栏目开关
【步步高】(江苏专用)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二 第2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文
第2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高考考情解读】 1.从近几年的考情来看,对于三角恒等变换,高考命题以公式的基本运用、计算为主,其中与角所在范围、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形等知识结合为命题的热点;解三角形与其他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因而成了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2.分析近年考情可知,命题一般为1~2题,其中,填空题多为低档题,解答题则一般为与其他知识(尤其是三角函数、向量)交汇的综合题或实际应用题,难度中等.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sin(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2)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3)tan(α±β)=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sin 2α=2sin αcos α.(2)cos 2α=cos 2α-sin 2α=2cos 2α-1=1-2sin 2α. (3)tan 2α=2tan α1-tan 2α. 3.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1)从等式的一边推导变形到另一边,一般是化繁为简. (2)等式的两边同时变形为同一个式子. (3)将式子变形后再证明. 4. 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2R (2R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变形: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a ∶b ∶c =sin A ∶si n B ∶sin C .5.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变形:b 2+c 2-a 2=2bc cos A ,a 2+c 2-b 2=2ac cos B ,a 2+b 2-c 2=2ab cos C .6. 面积公式S △ABC =12bc sin A =12ac sin B =12ab sin C .7. 解三角形(1)已知两角及一边,利用正弦定理求解.(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解的情况可能不唯一. (3)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4)已知三边,利用余弦定理求解.考点一 三角变换例1 (2013·广东)已知函数f (x )=2cos ⎝ ⎛⎭⎪⎫x -π12,x ∈R . (1)求f ⎝ ⎛⎭⎪⎫-π6的值; (2)若cos θ=35,θ∈⎝ ⎛⎭⎪⎫3π2,2π,求f ⎝⎛⎭⎪⎫2θ+π3. 解 (1)f ⎝ ⎛⎭⎪⎫-π6=2cos ⎝ ⎛⎭⎪⎫-π6-π12=2cos ⎝ ⎛⎭⎪⎫-π4=2cos π4=1.(2)f ⎝ ⎛⎭⎪⎫2θ+π3=2cos ⎝ ⎛⎭⎪⎫2θ+π3-π12=2cos ⎝ ⎛⎭⎪⎫2θ+π4=cos 2θ-sin 2θ,又cos θ=35,θ∈⎝ ⎛⎭⎪⎫3π2,2π,∴sin θ=-45,∴sin 2θ=2sin θcos θ=-2425,cos 2θ=2cos 2θ-1=-725,∴f ⎝⎛⎭⎪⎫2θ+π3=cos 2θ-sin 2θ=-725+2425=1725.当已知条件中的角与所求角不同时,需要通过“拆”、“配”等方法实现角的转化,一般是寻求它们的和、差、倍、半关系,再通过三角变换得出所要求的结果. 化简常用技巧:①常值代换:特别是“1”的代换,1=sin 2θ+cos 2θ=tan 45°等;②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如sin 2α+2cos 2α=(sin 2α+cos 2α)+cos 2α,α=(α-β)+β等;③降次与升次:正用二倍角公式升次,逆用二倍角公式降次; ④弦、切互化:一般是切化弦.(1)(2013·四川)设sin 2α=-sin α,α∈⎝⎛⎭⎪⎫π2,π,则tan 2α的值是________.(2)(2012·江苏)设α为锐角,若cos ⎝ ⎛⎭⎪⎫α+π6=45,则sin ⎝ ⎛⎭⎪⎫2α+π12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 3 (2)17250解析 (1)∵sin 2α=-sin α,∴sin α(2cos α+1)=0,又α∈⎝ ⎛⎭⎪⎫π2,π,∴sin α≠0,2cos α+1=0即cos α=-12,sin α=32,tan α=-3,∴tan 2α=2tan α1-tan 2α=-231--32= 3.(2)∵α为锐角且cos ⎝ ⎛⎭⎪⎫α+π6=45, ∴sin ⎝⎛⎭⎪⎫α+π6=35.∴sin ⎝ ⎛⎭⎪⎫2α+π12=sin ⎣⎢⎡⎦⎥⎤2⎝ ⎛⎭⎪⎫α+π6-π4=sin 2⎝ ⎛⎭⎪⎫α+π6cos π4-cos 2⎝ ⎛⎭⎪⎫α+π6sin π4=2sin ⎝ ⎛⎭⎪⎫α+π6cos ⎝ ⎛⎭⎪⎫α+π6-22⎣⎢⎡⎦⎥⎤2cos 2⎝ ⎛⎭⎪⎫α+π6-1 =2×35×45-22⎣⎢⎡⎦⎥⎤2×⎝ ⎛⎭⎪⎫452-1=12225-7250=17250. 考点二 正、余弦定理例2 (2013·课标全国Ⅱ)△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cos C+c sin B . (1)求B ;(2)若b =2,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解 (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 sin A =sin B cos C +sin C sin B ,①又A =π-(B +C ),故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②由①②和C ∈(0,π)得sin B =cos B . 又B ∈(0,π),所以B =π4.(2)△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24ac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4=a 2+c 2-2ac cos π4.又a 2+c 2≥2ac ,故ac ≤42-2,当且仅当a =c 时,等号成立. 因此△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2+1.三角形问题的求解一般是从两个角度,即从“角”或从“边”进行转化突破,实现“边”或“角”的统一,问题便可突破. 几种常见变形:(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3)sin(A +B )=sin C ,cos(A +B )=-cos C .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2b -3c )cos A=3a cos C . (1)求角A 的大小;(2)若角B =π6,BC 边上的中线AM 的长为7,求△ABC 的面积.解 (1)∵(2b -3c )cos A =3a cos C , ∴(2sin B -3sin C )cos A =3sin A cos C . 即2sin B cos A =3sin A cos C +3sin C cos A .∴2sin B cos A =3sin B . ∵sin B ≠0,∴cos A =32, ∵0<A <π,∴A =π6.(2)由(1)知A =B =π6,所以AC =BC ,C =2π3,设AC =x ,则MC =12x .又AM =7,在△AM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MC 2-2AC ·MC cos C =AM 2, 即x 2+⎝ ⎛⎭⎪⎫x 22-2x ·x2·cos 120°=(7)2,解得x =2,故S △ABC =12x 2sin 2π3= 3.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例3 (2013·江苏)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 匀速 步行,速度为50 m/min.在甲出发2 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 min 后,再从B 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 m/min ,山路AC 长为1 260 m ,经测量cos A =1213,cos C =35.(1)求索道AB 的长;(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3)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解 (1)在△ABC 中,因为cos A =1213,cos C =35,所以sin A =513,sin C =45.从而sin B =sin[π-(A +C )]=sin(A +C )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513×35+1213×45=6365. 由正弦定理AB sin C =ACsin B,得AB =ACsin B ×sin C =1 2606365×45=1 040(m). 所以索道AB 的长为1 040 m.(2)假设乙出发t 分钟后,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 ,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 ,乙距离A 处130t m ,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d 2=(100+50t )2+(130t )2-2×130t ×(100+50t )×1213=200(37t 2-70t +50), 由于0≤t ≤1 040130,即0≤t ≤8,故当t =3537 min 时,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3)由正弦定理BC sin A =ACsin B,得BC =AC sin B ×sin A =1 2606365×513=500(m).乙从B 出发时,甲已走了50×(2+8+1)=550(m),还需走710 m 才能到达C . 设乙步行的速度为v m/min ,由题意得-3≤500v -71050≤3,解得1 25043≤v ≤62514,所以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 3 min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1 25043,62514(单位:m/min)范围内.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分为下列四步:(1)分析题意,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3)将所求的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通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正确求解;(4)检验解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对结果进行取舍,得出正确答案.在南沙某海岛上一观察哨A 上午11时测得一轮船在海岛北偏东60°的C 处,12时20分测得船在海岛北偏西60°的B 处,12时40分轮船到达位于海岛正西方且距海岛5 km 的E 港口,如果轮船始终匀速直线前进,问船速为多少?解 由题意,得轮船从C 到B 用时80分钟,从B 到E 用时20分钟. 又船始终匀速前进,所以BC =4EB . 设EB =x ,则BC =4x .由已知,得∠BAE =30°,∠EAC =150°. 在△AEC 中,由正弦定理,得EC sin∠EAC =AEsin C,所以sin C =AE ·sin∠EAC EC =5sin 150°5x =12x.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120°=ABsin C,∴AB =BC ·sin Csin 120°=4x ·12x 32=433.在△ABE 中,由余弦定理,得BE 2=AB 2+AE 2-2AB ·AE ·cos 30°=163+25-2×433×5×32=313, 故BE =313. 所以船速v =BE t=31313=93(km/h).所以该船的速度为93 km/h.1. 求解恒等变换的基本思路一角二名三结构,即用化归转化思想“去异求同”的过程,具体分析如下:(1)首先观察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注意角的一些常用变换形式,角的变换是三角函数变换的核心.(2)其次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关系,通常“切化弦”. (3)再次观察代数式的结构特点. 2. 解三角形的两个关键点(1)正、余弦定理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互化的依据,注意定理的灵活变形,如a =2R sinA ,sin A =a2R(其中2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a 2+b 2-c 2=2ab cos C 等,灵活根据条件求解三角形中的边与角.(2)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在解三角形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π”和诱导公式可得到sin(A +B )=sin C ,sin A +B2=cos C2等,利用“大边对大角”可以解决解三角形中的增解问题等.1. 在△ABC 中,已知tanA +B2=sin C ,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tan Atan B=1; ②1<sin A +sin B ≤2; ③sin 2A +cos 2B =1; ④cos 2A +cos 2B =sin 2C . 其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 答案 ②④解析 依题意,tan A +B2=sinA +B 2cosA +B2=2sin A +B2cos A +B22cos2A +B2=A +B1+A +B=sin C1+A +B=sin C .∵sin C ≠0,∴1+cos(A +B )=1,cos(A +B )=0. ∵0<A +B <π,∴A +B =π2,即△ABC 是以角C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对于①,由tan Atan B =1,得tan A =tan B ,即A =B ,不一定成立,故①不正确; 对于②,∵A +B =π2,∴sin A +sin B =sin A +cos A =2sin(A +π4),∴1<sin A +sin B ≤2,故②正确; 对于③,∵A +B =π2,∴sin 2A +cos 2B =sin 2A +sin 2A =2sin 2A , 其值不确定,故③不正确; 对于④,∵A +B =π2,∴cos 2A +cos 2B =cos 2A +sin 2A =1=sin 2C ,故④正确. 2. 已知函数f (x )=3sin x 4cos x4+cos 2x4.(1)若f (x )=1,求cos ⎝⎛⎭⎪⎫2π3-x 的值;(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满足a cos C +12c =b ,求f (B )的取值范围.解 (1)f (x )=3sin x 4cos x4+cos 2x4=32sin x 2+12cos x 2+12=sin ⎝ ⎛⎭⎪⎫x 2+π6+12. 由f (x )=1,可得sin ⎝ ⎛⎭⎪⎫x 2+π6=12.cos ⎝⎛⎭⎪⎫2π3-x =cos[π-(π3+x )]=-cos(π3+x )=2sin 2(x 2+π6)-1=-12. (2)由a cos C +12c =b ,得a ·a 2+b 2-c 22ab +12c =b ,即b 2+c 2-a 2=bc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因为A ∈(0,π),所以A =π3,B +C =2π3, 所以0<B <2π3,所以π6<B 2+π6<π2,所以f (B )=sin ⎝ ⎛⎭⎪⎫B 2+π6+12∈⎝ ⎛⎭⎪⎫1,32.(推荐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1. 设α、β都是锐角,且cos α=55,sin(α+β)=35,则cos β等于________. 答案2525解析 根据α、β都是锐角,且cos α=55,sin 2α+cos 2α=1, 得sin α=255⇒π4<α<π2,又∵sin(α+β)=35,∴cos(α+β)=-45.又cos β=cos[(α+β)-α]=cos(α+β)cos α+sin(α+β)sin α =2525. 2. 已知cos ⎝ ⎛⎭⎪⎫α-π6+sin α=453,则sin ⎝⎛⎭⎪⎫α+7π6的值是________. 答案 -45解析 ∵cos ⎝ ⎛⎭⎪⎫α-π6+sin α=453, ∴32cos α+32sin α=453, 3⎝ ⎛⎭⎪⎫12cos α+32sin α=453,3sin ⎝ ⎛⎭⎪⎫π6+α=453,∴sin ⎝ ⎛⎭⎪⎫π6+α=45,sin ⎝ ⎛⎭⎪⎫α+7π6=-sin ⎝ ⎛⎭⎪⎫π6+α=-45.3. (2013·辽宁)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sin B cos C +c sinB cos A =12b ,且a >b ,则∠B 等于________.答案π6解析 由条件得a b sin B cos C +c b sin B cos A =12,依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C +sin C cos A =12,∴sin(A +C )=12,从而sin B =12,又a >b ,且B ∈(0,π),因此B =π6.4. 锐角三角形ABC 中,若C =2B ,则AB AC的范围是________.答案 (2,3)解析 设△ABC 三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则有AB AC =c b =sin C sin B =sin 2B sin B=2cos B .又∵C =2B <π2,∴B <π4.又A =π-(B +C )=π-3B <π2,∴B >π6,即π6<B <π4,∴22<cos B <32,2<2cos B < 3. 5. 已知△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tan B =2-3a 2-b 2+c 2,BC →·BA →=12,则tan B 等于________. 答案 2- 3解析 由题意得,BC →·BA →=|BC →|·|BA →|cos B =ac cos B =12,即cos B =12ac,由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12ac⇒a 2+c 2-b 2=1,所以tan B =2-3a 2-b 2+c 2=2- 3.6. (2013·重庆改编)计算:4cos 50°-tan 40°=________.答案3解析 4cos 50°-tan 40°=4sin 40°cos 40°-sin 40°cos 40°=2sin 80°-sin 40°cos 40°=+3-sin 40°cos 40°=3sin 50°+cos 50°-sin 40°cos 40°=3sin 50°cos 40°= 3.7. (2013·福建)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 在BC 边上,AD ⊥AC ,sin∠BAC =223,AB =32,AD =3,则BD 的长为______.答案3解析 sin∠BAC =sin(π2+∠BAD )=cos∠BAD ,∴cos∠BAD =223.BD 2=AB 2+AD 2-2AB ·AD cos∠BAD=(32)2+32-2×32×3×223,即BD 2=3,BD = 3.8. 已知tan ⎝ ⎛⎭⎪⎫α+π4=12,且-π2<α<0,则2sin 2α+sin 2αcos ⎝⎛⎭⎪⎫α-π4=________. 答案 -255解析 由tan ⎝ ⎛⎭⎪⎫α+π4=tan α+11-tan α=12, 得tan α=-13. 又-π2<α<0,可得sin α=-1010.故2sin 2α+sin 2αcos ⎝ ⎛⎭⎪⎫α-π4=2sin αα+cos α22α+cos α=22sin α=-255.9. 在△ABC 中,C =60°,AB =3,AB 边上的高为43,则AC +BC =________.答案11解析 依题意,利用三角形面积相等有: 12AB ×h =12AC ·BCsin 60°, ∴12×3×43=12ACBC ·sin 60°,∴AC ·BC =83.利用余弦定理可知cos 60°=AC 2+BC 2-AB 22ACBC,∴cos 60°=AC 2+BC 2-32×83,解得:AC 2+BC 2=173.又因(AC +BC )2=AC 2+BC 2+2AC ·BC =173+163=11, ∴AC +BC =11. 二、解答题10.已知函数f (x )=sin(2x -π6)+2cos 2x -1(x ∈R ).(1)求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2)在△ABC 中,三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f (A )=12,2a =b +c ,bc=18,求a 的值.解 (1)f (x )=sin(2x -π6)+2cos 2x -1=32sin 2x -12cos 2x +cos 2x =32sin 2x +12cos 2x =sin ⎝⎛⎭⎪⎫2x +π6.令2k π-π2≤2x +π6≤2k π+π2(k ∈Z ),得k π-π3≤x ≤k π+π6(k ∈Z ),即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 π-π3,k π+π6](k ∈Z ).(2)由f (A )=12,得sin(2A +π6)=12.∵π6<2A +π6<2π+π6,∴2A +π6=5π6. ∴A =π3.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 cos A =(b +c )2-3bc .又2a =b +c ,bc =18,∴a 2=4a 2-3×18,即a 2=18,a =3 2.11.(2013·四川)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2A -B2cos B -sin(A-B )sin B +cos(A +C )=-35.(1)求cos A 的值;(2)若a =42,b =5,求向量BA →在BC →方向上的投影. 解 (1)由2cos2A -B2cos B -sin(A -B )sin B +cos(A +C )=-35,得 [cos(A -B )+1]cos B -sin(A -B )sin B -cos B =-35,即cos(A -B )cos B -sin(A -B )sin B =-35.则cos(A -B +B )=-35,即cos A =-35.(2)由cos A =-35,0<A <π,得sin A =45,由正弦定理,有a sin A =bsin B ,所以,sin B =b sin A a =22. 由题意知a >b ,则A >B ,故B =π4,根据余弦定理,有(42)2=52+c 2-2×5c ×⎝ ⎛⎭⎪⎫-35,解得c =1或c =-7(舍去).故向量BA →在BC →方向上的投影为|BA →|cos B =22.12.(2013·福建)如图,在等腰直角△OPQ 中,∠POQ =90°,OP =22,点M 在线段PQ 上,(1)若OM =5,求PM 的长;(2)若点N 在线段MQ 上,且∠MON =30°,问:当∠POM 取何值时,△OMN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面积的最小值.解 (1)在△OMP 中,∠OPM =45°,OM =5,OP =22, 由余弦定理得,OM 2=OP 2+MP 2-2×OP ×MP ×cos 45°, 得MP 2-4MP +3=0, 解得MP =1或MP =3.(2)设∠POM =α,0°≤α≤60°, 在△OMP 中,由正弦定理,得OM sin∠OPM =OPsin∠OMP,所以OM =OP sin 45°+α, 同理ON =OP sin 45°+α.故S △OMN =12×OM ×ON ×sin∠MON=14×OP 2sin 245°+α+α=1+α+α+=1+α32+α+12+α=132sin 2+α+12+α+α=134[1-+2α+14+2α=134+34sin 2α+14cos 2α=134+12α+.因为0°≤α≤60°,30°≤2α+30°≤150°,所以当α=30°时,sin(2α+30°)取最大值1,此时△OMN 的面积取到最小值,即∠POM =30°时,△OMN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8-4 3.。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课件章末复习课(二)
=(PF1-PF2)2+2PF1· PF2(1-cos 60° ), 即4c2=c2+PF1· PF2. 1 又 SPF F=12 3,∴ PF1· PF2sin 60° =12 3, 2 1 2 即PF1· PF2=48.
由①②,得c2=16,c=4,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①
②
则a=2,b2=c2-a2=12, x2 y2 ∴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 4 -12=1.
y=kx-4, 由 2 y =4x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得ky2-4y-16k=0,
42 2 2 2 ∴y1+y2=(y1+y2) -2y1y2= +32>32.
k
2 ∴y1 +y2 2的最小值为32.
4 ∴y1+y2= ,y1y2=-16. k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另一焦点的距离或利用定 义把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其到相应准线的距 离,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有关的最值问题.
研一研· 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x2 y2 跟踪训练3 已知椭圆 + =1,F1、F2分别是椭圆的 9 5 左、右焦点,点 A(1,1)为椭圆内一点,点P为椭圆上一 点,求PA+PF1的最大值.
2 x2 x (2)设与双曲线 -y2=1有公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 2 2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y2=k (k≠0),
22 将点(2,-2)代入得k= 2 -(-2)2=-2, y2 x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 4 =1.
研一研· 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题型二
“设而不求”思想
例2 (1)过点(1,0)作斜率为-2的直线,与抛物线y2=8x交 于A、B两点,求弦AB的长. (2)若直线l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与抛物线交于A、B 两点,且线段 AB中点的横坐标为2,求线段 AB的长.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 第2讲 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2讲 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高考考情解读】 1.高考对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的考查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中等偏下.2.函数图象和性质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热点内容,对图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图,二是用图,即利用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对函数性质的考查,则主要是将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综合一起考查,既有具体函数也有抽象函数.常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且常与新定义问题相结合,难度较大.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两个函数只有当它们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时才表示同一函数,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相同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 2.函数的性质(1)单调性:单调性是函数在其定义域上的局部性质.利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时,规X 步骤为取值、作差、判断符号、下结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遵循“同增异减”的原则.(2)奇偶性:奇偶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在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定义域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在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定义域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3)周期性:周期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若函数满足f (a +x )=f (x )(a 不等于0),则其一个周期T =|a |.3.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指数函数y =a x(a >0,a ≠1)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a ≠1)的图象和性质,分0<a <1,a >1两种情况,着重关注两函数图象中的两种情况的公共性质.(2)幂函数y =x α的图象和性质,分幂指数α>0,α<0两种情况. 4.熟记对数式的五个运算公式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n log a M ;a log a N =N ;log a N =log b N log b a(a >0且a ≠1,b >0且b ≠1,M >0,N >0). 提醒: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 5.与周期函数有关的结论(1)若f (x +a )=f (x +b )(a ≠b ),则f (x )是周期函数,其中一个周期是T =|a -b |.(2)若f (x +a )=-f (x ),则f (x )是周期函数,其中一个周期是T =2a . (3)若f (x +a )=1f x或f (x +a )=-1f x,则f (x )是周期函数,其中一个周期是T=2a .提醒:若f (x +a )=f (-x +b )(a ≠b ),则函数f (x )关于直线x =a +b2对称.考点一 函数及其表示例1 (1)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则函数g (x )=f 2xln x的定义域是________. 答案 (0,1)解析 由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得,函数g (x )有意义的条件为0≤2x ≤2且x >0,x ≠1,故x ∈(0,1).(2)已知函数f (x )=⎩⎪⎨⎪⎧log 3x ,x >02x,x ≤0,则f (f (19))=________.答案 14解析 因为19>0,所以f (19)=log 319=-2,故f (-2)=2-2=14.(1)求函数定义域的类型和相应方法①若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则这时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X 围,只需构建并解不等式(组)即可,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 ②实际问题或几何问题除要考虑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求函数值时应注意形如f (g (x ))的函数求值时,应遵循先内后外的原则;而对于分段函数的求值(解不等式)问题,必须依据条件准确地找出利用哪一段求解.(1)若函数f (x )=⎩⎪⎨⎪⎧2x,x ≥4,f x +3,x <4,则f (log 23)=________.(2)已知函数f (x )=⎩⎪⎨⎪⎧x 2+1, x ≥0,1, x <0,则满足不等式f (1-x 2)>f (2x )的x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答案 (1)24 (2)(-1,2-1) 解析 (1)f (log 23)=f (log 23+3) =f (log 224)=2log 224=24.(2)当x ≥0时,f (x )=x 2+1是增函数; 当x <0时f (x )=1,因此由题设f (1-x 2)>f (2x )得,⎩⎪⎨⎪⎧1-x 2>02x <0或⎩⎪⎨⎪⎧1-x 2>2x ,2x ≥0.解之得-1<x <0或0≤x <2-1.故所某某数x 的取值X 围是(-1,2-1). 考点二 函数的性质例2 (1)已知函数f (x )=x 3+x ,对任意的m ∈[-2,2],f (mx -2)+f (x )<0恒成立,则x的取值X 围为________. 答案 ⎝⎛⎭⎪⎫-2,23 解析 f ′(x )=3x 2+1>0,∴f (x )为增函数. 又f (x )为奇函数,由f (mx -2)+f (x )<0知,f (mx -2)<f (-x ).∴mx -2<-x ,即mx +x -2<0,令g (m )=mx +x -2,由m ∈[-2,2]知g (m )<0恒成立,即⎩⎪⎨⎪⎧g-2=-x -2<0g2=3x -2<0,∴-2<x <23.(2)设奇函数y =f (x ) (x ∈R ),满足对任意t ∈R 都有f (t )=f (1-t ),且x ∈⎣⎢⎡⎦⎥⎤0,12时,f (x )=-x 2,则f (3)+f ⎝ ⎛⎭⎪⎫-32的值等于________.答案 -14解析 根据对任意t ∈R 都有f (t )=f (1-t )可得f (-t )=f (1+t ),即f (t +1)=-f (t ),进而得到f (t +2)=-f (t +1)=-[-f (t )]=f (t ),得函数y =f (x )的一个周期为2,故f (3)=f (1)=f (0+1)=-f (0)=0,f ⎝ ⎛⎭⎪⎫-32=f ⎝ ⎛⎭⎪⎫12=-14.所以f (3)+f ⎝ ⎛⎭⎪⎫-32=0+⎝ ⎛⎭⎪⎫-14=-14.函数的性质主要是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和周期性以及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在解题中根据问题的条件通过变换函数的解析式或者已知的函数关系,推证函数的性质,根据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1)(2013·某某改编)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且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若实数a 满足f (log 2a )+f (log 12a )≤2f (1),则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2)已知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x >0时,f (x )=e x+a ,若f (x )在R 上是单调函数,则实数a 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 (1)⎣⎢⎡⎦⎥⎤12,2 (2)-1 解析 (1)由题意知a >0,又log 12a =log 2a -1=-log 2a .∵f (x )是R 上的偶函数,∴f (log 2a )=f (-log 2a )=f (log 12a ).∵f (log 2a )+f (log 12a )≤2f (1),∴2f (log 2a )≤2f (1),即f (log 2a )≤f (1). 又因f (x )在[0,+∞)上递增. ∴|log 2a |≤1,-1≤log 2a ≤1,∴a ∈⎣⎢⎡⎦⎥⎤12,2. (2)依题意得f (0)=0.当x >0时,f (x )>e 0+a =a +1. 若函数f (x )在R 上是单调函数,则有a +1≥0,a ≥-1, 因此实数a 的最小值是-1. 考点三 函数的图象例3 形如y =b|x |-a(a >0,b >0)的函数,因其图象类似于汉字中的“囧”字,故我们把它称为“囧函数”.若当a =1,b =1时的“囧函数”与函数y =lg|x |图象的交点个数为n ,则n =________.答案 4解析 由题意知,当a =1,b =1时,y =1|x |-1=⎩⎪⎨⎪⎧1x -1x ≥0且x ≠1,-1x +1x <0且x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囧函数”与函数y =lg|x |的图象如图所示,易知它们有4个交点.(1)作图:常用描点法和图象变换法.图象变换法常用的有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尤其注意y =f (x )与y =f (-x )、y =-f (x )、y =-f (-x )、y =f (|x |)、y =|f (x )|及y =af (x )+b 的相互关系.(2)识图:从图象与轴的交点及左、右、上、下分布X 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找准解析式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用图: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因此,函数性质的确定与应用及一些方程、不等式的求解常与图象数形结合研究.(2013·课标全国Ⅰ)已知函数f (x )=⎩⎪⎨⎪⎧-x 2+2x ,x ≤0,ln x +1,x >0.若|f (x )|≥ax ,则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 答案 [-2,0]解析 函数y =|f (x )|的图象如图. ①当a =0时,|f (x )|≥ax 显然成立. ②当a >0时,只需在x >0时, ln(x +1)≥ax 成立.比较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y =ax 的增长速度. 显然不存在a >0使ln(x +1)≥ax 在x >0上恒成立. ③当a <0时,只需在x <0时,x 2-2x ≥ax 成立. 即a ≥x -2成立,∴a ≥-2. 综上所述:-2≤a ≤0. 考点四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例4 (1)若函数f (x )=212log ,0,log (),0,x x x x >⎧⎪⎨-<⎪⎩若f (a )>f (-a ),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2)已知a = 3.42log5,b = 3.64log5,c =0.33log15(),则a 、b 、c 大小关系为________.答案 (1)(-1,0)∪(1,+∞) (2)a >c >b解析 (1)方法一 由题意作出y =f (x )的图象如图.显然当a >1或-1<a <0时,满足f (a )>f (-a ). 方法二 对a 分类讨论:当a >0时,log 2a >log 12a ,即log 2a >0,∴a >1.当a <0时,log 12(-a )>log 2(-a ),即log 2(-a )<0,∴-1<a <0,故-1<a <0或a >1. (2)∵a = 3.42log5,b = 3.64log5,c =0.33log15()=5log 3313,根据y =a x且a =5,知y 是增函数. 又∵log 23.4>log 3313>1,0<log 43.6<1,∴5log 23.4>(15)log 30.3>5log 43.6,即a >c >b .(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中学阶段所学的基本初等函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重点考查图象、性质及其应用,同时考查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及其运算能力.(2)比较指数函数值、对数函数值、幂函数值大小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同类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二是采用中间值0或1等进行比较;三是将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或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通过转化进行比较.(1)(2012·某某)已知a =21.2,b =⎝ ⎛⎭⎪⎫12-0.8,c =2log 52,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2)使log 2(-x )<x +1成立的x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 答案 (1)c <b <a (2)(-1,0) 解析 (1)利用中间值判断大小.b =⎝ ⎛⎭⎪⎫12-0.8=20.8<21.2=a ,c =2log 52=log 522<log 55=1<20.8=b ,故c <b <a .(2)作出函数y =log 2(-x )及y =x +1的图象.其中y =log 2(-x )及y =log 2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观察图象(如图所示)知,-1<x <0,即x ∈(-1,0).也可把原不等式化为⎩⎪⎨⎪⎧-x >0,-x <2x +1后作图.1.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用方法(1)能画出图象的一般用数形结合法去观察.(2)由基本初等函数通过加、减运算或复合而成的函数,常转化为基本初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问题.(3)对于解析式较复杂的一般用导数法. (4)对于抽象函数一般用定义法. 2.函数奇偶性的应用函数的奇偶性反映了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是函数的整体特性.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可以把研究整个函数具有的性质问题转化到只研究部分(一半)区间上,是简化问题的一种途径.尤其注意偶函数f (x )的性质:f (|x |)=f (x ). 3.函数图象的对称性(1)若函数y =f (x )满足f (a +x )=f (a -x ),即f (x )=f (2a -x ),则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提醒:函数y =f (a +x )与y =f (a -x )的图象对称轴为x =0,并非直线x =a .(2)若f (x )满足f (a +x )=f (b -x ),则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b2对称.(3)若函数y =f (x )满足f (x )=2b -f (2a -x ),则该函数图象关于点(a ,b )成中心对称. 4.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用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来研究与“三个二次”有关的问题,高考对“三个二次”知识的考查往往渗透在其他知识之中,并且大都出现在解答题中.5.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受底数a 的影响,解决与指、对数函数特别是与单调性有关的问题时,首先要看底数a 的X 围.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或解对数不等式或解对数方程时,一般是构造同底的对数函数,若底数不同,可运用换底公式化为同底的对数,三数比较大小时,注意与0比较或与1比较.6.解决与本讲有关的问题应注意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思想的运用.1.关于x 的方程e xln x =1的实根个数是________.答案 1解析 由原方程可得ln x =e -x. 设y 1=ln x ,y 2=e -x, 两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两曲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有唯一解.2.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当x ∈(0,+∞)时,f (x )=log 2x ,则不等式f (x )<-1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2)∪⎝ ⎛⎭⎪⎫0,12 解析 由已知条件可知,当x ∈(-∞,0)时,f (x )=-log 2(-x ). 当x ∈(0,+∞)时,f (x )<-1, 即为log 2x <-1,解得0<x <12;当x ∈(-∞,0)时,f (x )<-1, 即为-log 2(-x )<-1,解得x <-2.所以f (x )<-1的解集为(-∞,-2)∪⎝ ⎛⎭⎪⎫0,12. 3.定义域为R 的偶函数f (x )满足对∀x ∈R ,有f (x +2)=f (x )-f (1),且当x ∈[2,3]时,f (x )=-2x 2+12x -18,若函数y =f (x )与函数y =log a (x +1)在x ∈(0,+∞)上至少有三个交点,则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 答案 ⎝ ⎛⎭⎪⎫0,33 解析 ∵f (x +2)=f (x )-f (1),∴令x =-3得f (1)=0, ∴f (x +2)=f (x ),周期T =2.x ∈[0,1]时,f (x )=f (x +2)=-2(x -1)2.根据函数f (x )的奇偶性与周期性画出图象.要使y =f (x )与y =log a (x +1)在x ∈(0,+∞)上至少有三个交点,只须满足⎩⎪⎨⎪⎧0<a <1log a 3>-2,解得0<a <33.(推荐时间:40分钟)1.已知函数y =f (x )是奇函数,当x >0时,f (x )=lg x ,则f ⎝ ⎛⎭⎪⎫f ⎝ ⎛⎭⎪⎫1100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 -lg 2解析 当x <0时,-x >0,则f (-x )=lg(-x ). 又函数f (x )为奇函数,f (-x )=-f (x ), 所以当x <0时,f (x )=-lg(-x ). 所以f ⎝⎛⎭⎪⎫1100=lg 1100=-2,f ⎝ ⎛⎭⎪⎫f ⎝⎛⎭⎪⎫1100=f (-2)=-lg 2. 2.已知函数f (x )=⎩⎪⎨⎪⎧log 2x ,x ≥1,x +c ,x <1,则“c =-1”是“函数f (x )在R 上递增”的________条件.答案 充分不必要解析 当c =-1时,易知f (x )在R 上递增;反之,若f (x )在R 上递增,则需有1+c ≤0,即c ≤-1. 所以“c =-1”是“函数f (x )在R 上递增”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2013·课标全国Ⅱ改编)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答案 a >b >c解析 设a =log 36=1+log 32=1+1log 23,b =log 510=1+log 52=1+1log 25,c =log 714=1+log 72=1+1log 27,显然a >b >c .4.设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f (x )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f (1-m )<f (m ),则实数m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 答案 [-1,12)解析 ∵f (x )是偶函数,∴f (-x )=f (x )=f (|x |), ∴不等式f (1-m )<f (m )⇔f (|1-m |)<f (|m |), 又∵当x ∈[0,2]时,f (x )是减函数, ∴⎩⎪⎨⎪⎧|1-m |>|m |,-2≤1-m ≤2,-2≤m ≤2,解得-1≤m <12.5.设函数f (x )=x (e x+a e -x)(x ∈R )是偶函数,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解析 因为f (x )是偶函数,所以恒有f (-x )=f (x ),即-x (e -x+a e x )=x (e x +a e -x),化简得x (e -x+e x)(a +1)=0.因为上式对任意实数x 都成立,所以a =-1. 6.设函数f (x )=x |x -a |,若对任意的x 1,x 2∈[2,+∞),x 1≠x 2,不等式f x 1-f x 2x 1-x 2>0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 答案 a ≤2解析 f (x )=⎩⎪⎨⎪⎧x 2-ax ,x ≥a ,-x 2+ax ,x <a ,如图,作出函数图象,当a 变化时, 易得a 的取值X 围为a ≤2.7.已知函数f (x )=a sin x +bx 3+5,且f (1)=3,则f (-1)=________.答案 7解析 因为f (1)=3,所以f (1)=a sin 1+b +5=3, 即a sin 1+b =-2.所以f (-1)=-a sin 1-b +5=-(-2)+5=7.8.设f (x )是定义在R 上且周期为2的函数,在区间[-1,1]上,f (x )=⎩⎪⎨⎪⎧ax +1,-1≤x <0,bx +2x +1,0≤x ≤1,其中a ,b ∈R .若f ⎝ ⎛⎭⎪⎫12=f ⎝ ⎛⎭⎪⎫32,则a +3b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10解析 因为f (x )的周期为2,所以f ⎝ ⎛⎭⎪⎫32=f ⎝ ⎛⎭⎪⎫32-2=f ⎝ ⎛⎭⎪⎫-12, 即f ⎝ ⎛⎭⎪⎫12=f ⎝ ⎛⎭⎪⎫-12. 又因为f ⎝ ⎛⎭⎪⎫-12=-12a +1,f ⎝ ⎛⎭⎪⎫12=b2+212+1=b +43, 所以-12a +1=b +43. 整理,得a =-23(b +1).① 又因为f (-1)=f (1),所以-a +1=b +22,即b =-2a .②将②代入①,得a =2,b =-4.所以a +3b =2+3×(-4)=-10.9.直线y =1与曲线y =x 2-|x |+a 有四个交点,则a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答案 1<a <54解析 y =x 2-|x |+a 是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直线y =1与曲线y =x 2-|x |+a 有四个交点需满足a -14<1<a , ∴1<a <54. 10.已知实数a ,b 满足等式⎝ ⎛⎭⎪⎫12a =⎝ ⎛⎭⎪⎫13b ,下列五个关系式: ①0<b <a ;②a <b <0;③0<a <b ;④b <a <0;⑤a =b .其中不可能成立的关系式有________.(填序号)答案 ③④解析 函数y 1=⎝ ⎛⎭⎪⎫12x 与y 2=⎝ ⎛⎭⎪⎫13x 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 ⎛⎭⎪⎫12a =⎝ ⎛⎭⎪⎫13b 得, a <b <0或0<b <a 或a =b =0.故①②⑤可能成立,③④不可能成立.11.已知奇函数f (x )=⎩⎪⎨⎪⎧ x 2-2x x ≥0,ax 2+bx x <0,给出下列结论:①f (f (1))=1;②函数y =f (x )有三个零点;③f (x )的递增区间是[1,+∞);④直线x =1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⑤函数y =f (x +1)+2图象的对称中心是点(1,2).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答案 ①②解析 因为f (x )是奇函数,所以x <0时,f (-x )=x 2+2x ,即f (x )=-x 2-2x .可求得a =-1,b =-2.即f (x )=⎩⎪⎨⎪⎧ x 2-2x , x ≥0,-x 2-2x , x <0.①f (f (1))=f (-1)=-f (1)=1,①正确;②易知f (x )的三个零点是-2,0,2,②正确;③当x ∈(-∞,-1]时,f (x )也单调递增,③错误;④由奇函数图象的特点知,题中的函数f (x )无对称轴,④错误;⑤奇函数f (x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故函数y =f (x +1)+2图象的对称中心应是点(-1,2),⑤错误.故填①②.12.给出下列四个函数:①y =2x ;②y =log 2x ;③y =x 2;④y =x .当0<x 1<x 2<1时,使f ⎝⎛⎭⎪⎫x 1+x 22>f x 1+f x 22恒成立的函数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②④解析 由题意知满足条件的图象形状为:故符合图象形状的函数为y =log 2x ,y =x .13.已知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满足:f (x +4)=f (x )+f (2),且当x ∈[0,2]时,y =f (x )单调递减,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f (2)=0;②x =-4为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③函数y =f (x )在[8,10]上单调递增;④若方程f (x )=m 在[-6,-2]上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8.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答案 ①②④解析 令x =-2,得f (2)=f (-2)+f (2),又函数f (x )是偶函数,故f (2)=0;根据①可得f (x +4)=f (x ),可得函数f (x )的周期是4,由于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故x =-4也是函数y =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根据函数的周期性可知,函数f (x )在[8,10]上单调递减,③不正确;由于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4对称,故如果方程f (x )=m 在区间[-6,-2]上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2=-4,即x 1+x 2=-8.故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①②④. 14.已知直线y =mx 与函数f (x )=⎩⎪⎨⎪⎧ 2-⎝ ⎛⎭⎪⎫13x ,x ≤0,12x 2+1,x >0的图象恰好有3个不同的公共点,则实数m 的取值X 围是________.答案 (2,+∞)解析 作出函数f (x )=⎩⎪⎨⎪⎧ 2-⎝ ⎛⎭⎪⎫13x ,x ≤0,12x 2+1,x >0的图象,如图所示.直线y =mx 的图象是绕坐标原点旋转的动直线.当斜率m ≤0时,直线y=mx 与函数f (x )的图象只有一个公共点;当m >0时,直线y =mx 始终与函数y =2-⎝ ⎛⎭⎪⎫13x (x ≤0)的图象有一个公共点,故要使直线y =mx 与函数f (x )的图象有三个公共点,必须使直线y =mx与函数y =12x 2+1 (x >0)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即方程mx =12x 2+1在x >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方程x 2-2mx +2=0的判别式Δ=4m 2-4×2>0,解得m > 2.故所某某数m 的取值X 围是(2,+∞).。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4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四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文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高考考情解读】 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考查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1.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线线、线面和面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命题真假进行判断,属基础题.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对线线、线面与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其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等.1.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b b ⊂αa ⊄α⇒a ∥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 ∥αa ⊂βα∩β=b ⇒a ∥b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 ⊂α,b ⊂αa ∩b =Ol ⊥a ,l ⊥b ⇒l ⊥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 ⊥αb ⊥α⇒a ∥b2. 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 ⊥αa ⊂β⇒α⊥β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c a ⊂αa ⊥c⇒a ⊥β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βb ⊂βa ∩b =Oa ∥α,b ∥α⇒α∥β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 β∩γ=b ⇒a ∥b提醒 使用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其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 3.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的转化示意图考点一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例1 (1)l 1,l 2,l 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l 1⊥l 2,l 2⊥l 3⇒l 1∥l 3 ②l 1⊥l 2,l 2∥l 3⇒l 1⊥l 3 ③l 1∥l 2∥l 3⇒l 1,l 2,l 3共面 ④l 1,l 2,l 3共点⇒l 1,l 2,l 3共面(2)设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若l ⊥m ,m ⊂α,则l ⊥α ②若l ⊥α,l ∥m ,则m ⊥α ③若l ∥α,m ⊂α,则l ∥m ④若l ∥α,m ∥α,则l ∥m答案(1)②(2)②解析(1)对于①,直线l1与l3可能异面、相交;对于③,直线l1、l2、l3可能构成三棱柱的三条棱而不共面;对于④,直线l1、l2、l3相交于同一个点时不一定共面,如正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对于②,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②正确.(2)①中直线l可能在平面α内;③与④中直线l,m可能异面;事实上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②正确.解决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题,主要是根据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以及空间线面垂直、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利用正方体、长方体、棱锥等几何模型辅助判断,同时要注意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不能完全移植到立体几何中.(1)(2013·某某改编)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若α⊥β,m⊂α,n⊂β,则m⊥n②若α∥β,m⊂α,n⊂β,则m∥n③若m⊥n,m⊂α,n⊂β,则α⊥β④若m⊥α,m∥n,n∥β,则α⊥β(2)平面α∥平面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①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②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③存在两条平行直线a,b,a⊂α,b⊂β,a∥β,b∥α④存在两条异面直线a,b,a⊂α,b⊂β,a∥β,b∥α答案(1)④(2)④考点二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ACD=90°,∠BAC=∠CAD=60°,P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PA=2AB.(1)若F为PC的中点,求证:PC⊥平面AEF;(2)求证:EC∥平面PAB.证明(1)由题意得PA=CA,∵F为PC的中点,∴AF⊥PC.∵PA⊥平面ABCD,∴PA⊥CD.∵AC⊥CD,PA∩AC=A,∴CD⊥平面PAC,∴CD⊥PC.∵E为PD的中点,F为PC的中点,∴EF∥CD,∴EF⊥PC.∵AF∩EF=F,∴PC⊥平面AEF.(2)方法一如图,取AD的中点M,连结EM,CM.则EM∥PA.∵EM⊄平面PAB,PA⊂平面PAB,∴EM∥平面PAB.在Rt△ACD中,∠CAD=60°,MC=AM,∴∠ACM=60°.而∠BAC=60°,∴MC∥AB.∵MC⊄平面PAB,AB⊂平面PAB,∴MC∥平面PAB.∵EM∩MC=M,∴平面EMC∥平面PAB.∵EC⊂平面EMC,∴EC∥平面PAB.方法二如图,延长DC、AB,设它们交于点N,连结PN.∵∠NAC=∠DAC=60°,AC⊥CD,∴C为ND的中点.∵E为PD的中点,∴EC∥PN.∵EC⊄平面PAB,PN⊂平面PAB,∴EC∥平面PAB.(1)立体几何中,要证线垂直于线,常常先证线垂直于面,再用线垂直于面的性质易得线垂直于线.要证线平行于面,只需先证线平行于线,再用线平行于面的判定定理易得.(2)证明立体几何问题,要紧密结合图形,有时要利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多画出一些图形辅助使用.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BB1,D为AC的中点.(1)求证:B1C∥平面A1BD;(2)若AC1⊥平面A1BD,求证:B1C1⊥平面ABB1A1;(3)在(2)的条件下,设AB=1,求三棱锥B-A1C1D的体积.(1)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B1交A1B于E,连结ED.∵ABC-A1B1C1是直三棱柱,且AB=BB1,∴侧面ABB1A1是正方形,∴E是AB1的中点,又已知D为AC的中点,∴在△AB1C中,ED是中位线,∴B1C∥ED,∴B1C∥平面A1BD.(2)证明∵AC1⊥平面A1BD,∴AC1⊥A1B.∵侧面ABB 1A 1是正方形,∴A 1B ⊥AB 1. 又AC 1∩AB 1=A ,∴A 1B ⊥平面AB 1C 1,∴A 1B ⊥B 1C 1. 又∵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 ∴BB 1⊥B 1C 1, ∴B 1C 1⊥平面ABB 1A 1.(3)解 ∵AB =BC ,D 为AC 的中点, ∴BD ⊥AC ,∴BD ⊥平面DC 1A 1. ∴BD 是三棱锥B -A 1C 1D 的高. 由(2)知B 1C 1⊥平面ABB 1A 1, ∴BC ⊥平面ABB 1A 1.∴BC ⊥A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AB =BC =1,∴BD =22, ∴AC =A 1C 1= 2.∴三棱锥B -A 1C 1D 的体积V =13·BD ·S △A 1C 1D =13×22×12A 1C 1·AA 1=212×2×1=16.考点三 面面的位置关系例3 如图,在几何体ABCDE 中,AB =AD =2,AB ⊥AD ,AE ⊥平面ABD .M 为线段BD 的中点,MC ∥AE ,AE =MC = 2. (1)求证:平面BCD ⊥平面CDE ;(2)若N 为线段DE 的中点,求证:平面AMN ∥平面BEC . 证明 (1)∵AB =AD =2,AB ⊥AD ,M 为线段BD 的中点, ∴AM =12BD =2,AM ⊥BD .∵AE =MC =2,∴AE =MC =12BD =2,∴BC ⊥CD .∵AE ⊥平面ABD ,MC ∥AE , ∴MC ⊥平面ABD . ∴平面ABD ⊥平面CBD , ∴AM ⊥平面CBD . 又MC 綊AE ,∴四边形AMCE 为平行四边形, ∴EC ∥AM ,∴EC ⊥平面CBD ,∴BC ⊥EC , ∵EC ∩CD =C ,∴BC ⊥平面CDE , ∴平面BCD ⊥平面CDE .(2)∵M 为BD 中点,N 为ED 中点, ∴MN ∥BE 且BE ∩EC =E , 由(1)知EC ∥AM 且AM ∩MN =M , ∴平面AMN ∥平面BEC .(1)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明面面平行转化为证明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2)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线、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如图所示,已知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ACD 为等边三角形,AD =DE =2AB ,F 为CD 的中点. 求证:(1)AF ∥平面BCE ; (2)平面BCE ⊥平面CDE .证明 (1)如图,取CE 的中点G ,连结FG ,BG . ∵F 为CD 的中点,∴GF ∥DE 且GF =12DE .∵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 ∴AB ∥DE ,∴GF ∥AB . 又AB =12DE ,∴GF =AB .∴四边形GFAB 为平行四边形,则AF ∥BG . ∵AF ⊄平面BCE ,BG ⊂平面BCE , ∴AF ∥平面BCE .(2)∵△ACD 为等边三角形,F 为CD 的中点, ∴AF ⊥CD .∵DE ⊥平面ACD ,AF ⊂平面ACD ,∴DE ⊥AF . 又CD ∩DE =D ,故AF ⊥平面CDE . ∵BG ∥AF ,∴BG ⊥平面CDE .∵BG ⊂平面BCE ,∴平面BCE ⊥平面CDE . 考点四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例4 (2012·)如图(1),在Rt△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折叠问题要注意在折叠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有变化.第(1)问证明线面平行,可以证明DE∥BC;第(2)问证明线线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即证明A1F⊥平面BCDE;第(3)问取A1B的中点Q,再证明A1C⊥平面DEQ.(1)证明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又因为DE⊄平面A1CB,BC⊂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证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3)解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 1C ⊥平面DEQ .故线段A 1B 上存在点Q ,使得A 1C ⊥平面DEQ .解决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结论就否定假设.另外也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直接得到结论,然后证明其结论正确.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AD =2,BC=4,P 为平面ABCD 外一点,且PA =PB ,PD =PC ,N 为CD 的 中点.(1)求证:平面PCD ⊥平面ABCD ;(2)在线段P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NE ∥平面ABP ,若存在,说 明理由并确定E 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取AB 中点M ,连结PM ,PN ,MN 则PM ⊥AB ,PN ⊥CD , 又ABCD 为直角梯形,AB ⊥BC , ∴MN ⊥AB . ∵PM ∩MN =M , ∴AB ⊥平面PMN . 又PN ⊂平面PMN , ∴AB ⊥PN . ∵AB 与CD 相交, ∴PN ⊥平面ABCD . 又PN ⊂平面PCD , ∴平面PCD ⊥平面ABCD .(2)假设存在.在PC 、PB 上分别取点E 、F , 使BF =14BP ,CE =14CP ,连结EF 、MF 、NE ,则EF ∥BC 且可求得EF =34BC =3.∵MN =3且MN ∥BC , ∴EF ∥MN 且EF =MN . ∴MNEF 为平行四边形, ∴EN ∥FM . 又FM ⊂平面PAB ,∴在线段PC 上存在一点E 使得NE ∥平面ABP , 此时CE =14PC .1.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2)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 (3)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4)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 2.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 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4.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3)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 5.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3)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等.6.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1. 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线段B 1D 1上有两个动点E ,F ,且EF =1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AC ⊥BE ②EF ∥平面ABCD③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 ④△AEF 的面积与△BEF 的面积相等 答案 ①②③解析 ∵AC ⊥平面BB 1D 1D ,又BE ⊂平面BB 1D 1D , ∴AC ⊥BE ,故①正确.∵B 1D 1∥平面ABCD ,又E 、F 在线段B 1D 1上运动, 故EF ∥平面ABCD .故②正确.③中由于点B 到直线EF 的距离是定值,故△BEF 的面积为定值, 又点A 到平面BEF 的距离为定值,故V A -BEF 不变.故③正确.由于点A 到B 1D 1的距离与点B 到B 1D 1的距离不相等,因此△AEF 与△BEF 的面积不相等,故④错误.2.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棱DD 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 1B 1⊥平面A 1BE ;(2)在棱C 1D 1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 1F ∥平面A 1BE ?证明你 的结论. (1)证明如图,因为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 所以B 1C 1⊥面ABB 1A 1. 因为A 1B ⊂面ABB 1A 1, 所以B 1C 1⊥A 1B .又因为A 1B ⊥AB 1,B 1C 1∩AB 1=B 1, 所以A 1B ⊥面ADC 1B 1.因为A 1B ⊂面A 1BE ,所以平面ADC 1B 1⊥平面A 1BE . (2)解 当点F 为C 1D 1中点时,可使B 1F ∥平面A 1BE . 证明如下:易知:EF ∥C 1D ,且EF =12C 1D .设AB 1∩A 1B =O ,则B 1O ∥C 1D 且B 1O =12C 1D ,所以EF ∥B 1O 且EF =B 1O ,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又因为B1F⊄面A1BE,OE⊂面A1BE.所以B1F∥面A1BE.(推荐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1.已知α,β,γ是三个互不重合的平面,l是一条直线,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若α⊥β,l⊥β,则l∥α②若l上有两个点到α的距离相等,则l∥α③若l⊥α,l∥β,则α⊥β④若α⊥β,α⊥γ,则γ⊥β答案③解析当α⊥β,l⊥β时,l可以在α内,∴①不正确;如果α过l上两点A,B的中点,则A,B到α的距离相等,∴②不正确;当α⊥β,α⊥γ时,可以有β∥γ,∴④不正确,∴正确的只有③.2.α、β为平面,m为直线,如果α∥β,那么“m∥α”是“m∥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答案既不充分也不必要解析α∥β,当m∥α时,有可能m⊂β,不能推出m∥β,反之亦然.3.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DB沿BD 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构成三棱锥A-BCD.则在三棱锥A-BCD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平面ABD⊥平面ABC②平面ADC⊥平面BDC③平面ABC⊥平面BDC④平面ADC⊥平面ABC答案④解析∵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BD⊥CD,又平面ABD ⊥平面BCD ,且平面ABD ∩平面BCD =BD ,所以CD ⊥平面ABD ,则CD ⊥AB ,又AD ⊥AB ,AD ∩CD =D ,所以AB ⊥平面ADC ,又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 ⊥平面ADC ,故填④.4.下列命题中,m 、n 表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同的平面.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α⊥γ,β⊥γ,则α∥β;③若m ∥α,n ∥α,则m ∥n ;④若α∥β,β∥γ,m ⊥α,则m ⊥γ.正确命题是的序号为________.答案 ①④解析 ②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③中m 与n 可以是相交直线或异面直线.故②③错.5. 一正四面体木块如图所示,点P 是棱VA 的中点,过点P 将木块锯开,使截面平行于棱VB 和AC ,若木块的棱长为a ,则截面面积为________.答案 a 24解析 如图,在面VAC 内过点P 作AC 的平行线PD 交VC 于点D ,在面VAB 内作VB 的平行线交AB 于点F ,过点D 作VB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E .连结EF ,易知PF ∥DE ,故P ,D ,E ,F 共面,且面PDEF 与VB和AC 都平行,易知四边形PDEF 是边长为a 2的正方形,故其面积为a 24. 6. 在正三棱锥S -ABC 中,M ,N 分别是SC ,BC 的中点,且MN ⊥AM ,若侧棱SA =23,则正三棱锥S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答案 36π解析 由MN ⊥AM 且MN 是△BSC 的中位线得BS ⊥AM ,又由正三棱锥的性质得BS ⊥AC ,所以BS ⊥面ASC .即正三棱锥S -ABC 的三侧棱SA 、SB 、SC 两两垂直,外接球直径为3SA =6.∴球的表面积S =4πR 2=4π×32=36π.7.设x ,y ,z 是空间中的不同直线或不同平面,下列条件中能保证“若x ⊥z ,且y ⊥z ,则x ∥y ”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出所有正确条件的代号).①x 为直线,y ,z 为平面;②x ,y ,z 为平面;③x ,y 为直线,z 为平面;④x ,y 为平面,z 为直线;⑤x ,y ,z 为直线.答案 ③④解析 因为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所以③正确;因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所以④正确;若直线x ⊥平面z ,平面y ⊥平面z ,则可能有直线x 在平面y 内的情况,所以①不正确;若平面x ⊥平面z ,平面y ⊥平面z ,则平面x 与平面y可能相交,所以②不正确;若直线x⊥直线z,直线y⊥直线z,则直线x与直线y可能相交、异面、平行,所以⑤不正确.8.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B1=3a,D是A1C1的中点,点F在线段AA1上,当AF=________时,CF⊥平面B1DF.答案a或2a解析由题意易知,B1D⊥平面ACC1A1,所以B1D⊥CF.要使CF⊥平面B1DF,只需CF⊥DF即可.令CF⊥DF,设AF=x,则A1F=3a-x.易知Rt△CAF∽Rt△FA1D,得ACAF=A1FA1D,即2ax=3a-xa,整理得x2-3ax+2a2=0,解得x=a或x=2a.9.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在圆周上(异于点A,B),直线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点M为线段PB的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①PA∥平面MOB;②MO∥平面PAC;③OC⊥平面PAC;④平面PAC⊥平面PBC.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答案②④解析①错误,PA⊂平面MOB;②正确;③错误,否则,有OC⊥AC,这与BC⊥AC矛盾;④正确,因为BC⊥平面PAC.二、解答题10.(2013·某某)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PA=23,BC=CD=2,∠ACB=∠ACD=π3.(1)求证:BD⊥平面PAC;(2)若侧棱PC上的点F满足PF=7FC,求三棱锥P-BDF的体积.(1)证明因为BC=CD,所以△BCD为等腰三角形,又∠ACB=∠ACD,故BD⊥AC.因为PA⊥底面ABCD,所以PA⊥BD.从而BD与平面PAC内两条相交直线PA,AC都垂直,所以BD ⊥平面PAC . (2)解 三棱锥P -BCD 的底面BCD 的面积 S △BCD =12BC ·CD ·sin∠BCD =12×2×2×sin 2π3= 3.由PA ⊥底面ABCD ,得V P -BCD =13·S △BCD ·PA =13×3×23=2.由PF =7FC ,得三棱锥F -BCD 的高为18PA ,故V F -BCD =13·S △BCD ·18PA =13×3×18×23=14,所以V P -BDF =V P -BCD -V F -BCD =2-14=74.11.(2012·某某)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平面PAD ,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DC 上的点且DF =12AB ,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1)证明:PH ⊥平面ABCD ;(2)若PH =1,AD =2,FC =1,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3)证明:EF ⊥平面PAB .(1)证明 因为AB ⊥平面PAD ,PH ⊂平面PAD ,所以PH ⊥AB .因为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所以PH ⊥AD .因为PH ⊄平面ABCD ,AB ∩AD =A ,AB ,AD ⊂平面ABCD ,所以PH ⊥平面ABCD .(2)解 如图,连结BH ,取BH 的中点G ,连结EG .因为E 是PB 的中点,所以EG ∥PH ,且EG =12PH =12.因为PH ⊥平面ABCD ,所以EG ⊥平面ABCD .因为AB ⊥平面PAD ,AD ⊂平面PAD ,所以AB ⊥AD ,所以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所以V E -BCF =13S △BCF ·EG=13·12·FC ·AD ·EG =212.(3)证明 取PA 中点M ,连结MD ,ME .因为E 是PB 的中点,所以ME 綊12AB .又因为DF 綊12AB ,所以ME 綊DF ,所以四边形MEF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 ∥MD .因为PD =AD ,所以MD ⊥PA .因为AB ⊥平面PAD ,所以MD ⊥AB .因为PA ∩AB =A ,所以MD ⊥平面PAB ,所以EF ⊥平面PAB .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2BC =4,∠ABC =120°,E ,M 分别为AB ,DE 的中点,将△ADE 沿直线DE 翻折成△A ′DE , F 为A ′C 的中点,A ′C =4.(1)求证:平面A ′DE ⊥平面BCD ;(2)求证:FB ∥平面A ′DE .证明 (1)由题意,得△A ′DE 是△ADE 沿DE 翻折而成的, ∴△A ′DE ≌△ADE .∵∠ABC =120°,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 =60°.又∵AD =AE =2,∴△A ′DE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如图,连结A ′M ,MC ,∵M 是DE 的中点,∴A ′M ⊥DE ,A ′M = 3.在△DMC 中,MC 2=DC 2+DM 2-2DC ·DM cos 60°=42+12-2×4×1×cos 60°,∴MC =13.在△A ′MC 中,A ′M 2+MC 2=(3)2+(13)2=42=A ′C 2.∴△A ′MC 是直角三角形,∴A ′M ⊥MC .又∵A ′M ⊥DE ,MC ∩DE =M ,∴A ′M ⊥平面BCD .又∵A ′M ⊂平面A ′DE ,∴平面A′DE⊥平面BCD.(2)取DC的中点N,连结FN,NB.∵A′C=DC=4,F,N分别是A′C,DC的中点,∴FN∥A′D.又∵N,E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DC,AB的中点,∴BN∥DE.又∵A′D∩DE=D,FN∩NB=N,∴平面A′DE∥平面FNB.∵FB⊂平面FNB,∴FB∥平面A′DE.。
【步步高】江苏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第2讲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课件 文 苏教
故选 C.
3.在△ABC 中,A=60°,b=1,其面积为 3,则
sin
a+b+c A+sin B+sin
等于 C
(B)
A.3 3
2 39 B. 3
26 3
29
C. 3 解析
S=12bcsin A=12×1×cD×. s2in 60°=
3,
∴c=4.
∴a2=b2+c2-2bc·cos A=1+16-2×1×4×12=13,
第 2 讲 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
感悟高考 明确考向
(2010·陕西)如图,A,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 方向相距 5(3+ 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 于 A 点北偏东 45°,B 点北偏西 60°的 D 点 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 B 点南偏西 60°且与 B 点相距 20 3海里的 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 营救,其航行速度为 30 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 D 点 需要多长时间?
2.若 f(sin x)=3-cos 2x,则 f(cos x)等于( C )
A.3-cos 2x
B.3-sin 2x
C.3+cos 2x
D.3+sin 2x
解 析 f(sin x) = 3 - cos 2x = 3 - (1 - 2sin2x) = 2 +
2sin2x, ∴f(x)=2+2x2,∴f(cos x)=2+2cos2x=3+cos 2x,
题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例 3 (2009·福建)如图,某市拟在长为
8 km 的道路 OP 的一侧修建一条运动 赛道,赛道的前一部分为曲线段 OSM, 该曲线段为函数 y=Asin ωx(A>0,ω>0), x∈[0,4]的图象,且图象的最高点为 S(3,2 3);赛道 的后一部分为折线段 MNP,为保证参赛运动员的安 全,限定∠MNP=120°. (1)求 A,ω 的值和 M,P 两点间的距离; (2)应如何设计,、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配套课件】第2章 函数2.1.1(一)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2.1.1(一)
1.函数的概念:设 A、B 是两个________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 非空 应法则 f,对于集合 A 中的每一个元素 x,在集合 B 中都有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唯一的元素y 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 A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1(一)
问题 4 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这三个实例的共同特点?
答 存在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 A 中任意元素 x,集合 B 中总有一个元素 y 与之对应.
本 问题 5 函数的概念如何从集合及对应的角度定义?函数的 课 时 定义域是怎么定义的? 栏 答 一般地,设 A、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 目 开 法则 f,对于集合 A 中的每一个元素 x,在集合 B 中都有唯一 关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1(一)
小结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 如果只给出解析
本 式 y=f(x), 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 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 课 时 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 x 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两种方法表 栏 目 示:集合、区间. 开 关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4)若 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 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
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
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若 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 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 身有意义且符合________________的实数的集合. 实际意义
2.1.1(一)
解
【步步高】2014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文科)专题三 第1讲
第1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高考考情解读】 高考对本讲知识的考查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1.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解决与项、和有关的计算问题,属于基础题;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等知识交汇综合命题,考查用数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低、中档题.1. a n 与S n 的关系S n =a 1+a 2+…+a n ,a n =⎩⎪⎨⎪⎧S 1, n =1,S n -S n -1, n ≥2.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考点一 与等差数列有关的问题例1 在等差数列{a n }中,满足3a 5=5a 8,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1)若a 1>0,当S n 取得最大值时,求n 的值; (2)若a 1=-46,记b n =S n -a nn ,求b n 的最小值.解 (1)设{a n }的公差为d ,则由3a 5=5a 8,得3(a 1+4d )=5(a 1+7d ),∴d =-223a 1.∴S n =na 1+n (n -1)2×⎝⎛⎭⎫-223a 1=-123a 1n 2+2423a 1n=-123a 1(n -12)2+14423a 1.∵a 1>0,∴当n =12时,S n 取得最大值. (2)由(1)及a 1=-46,得d =-223×(-46)=4,∴a n =-46+(n -1)×4=4n -50, S n =-46n +n (n -1)2×4=2n 2-48n .∴b n =S n -a n n =2n 2-52n +50n=2n +50n-52≥22n ×50n-52=-32,当且仅当2n =50n ,即n =5时,等号成立.故b n 的最小值为-32.(1)在等差数列问题中其最基本的量是首项和公差,只要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这两个量,其他问题就可随之而解,这就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蕴含着方程思想的运用. (2)等差数列的性质①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 ②S m ,S 2m -S m ,S 3m -S 2m ,…,仍成等差数列; ③a m -a n =(m -n )d ⇔d =a m -a nm -n(m ,n ∈N *);④a n b n =A 2n -1B 2n -1(A 2n -1,B 2n -1分别为{a n },{b n }的前2n -1项的和). (3)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前n 项和公式S n =f (n )是n 的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即S n =An 2+Bn (A 2+B 2≠0).(1)(2012·浙江)设S n 是公差为d (d ≠0)的无穷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若d <0,则数列{S n }有最大项B .若数列{S n }有最大项,则d <0C .若数列{S n }是递增数列,则对任意n ∈N *,均有S n >0D .若对任意n ∈N *,均有S n >0,则数列{S n }是递增数列(2)(2013·课标全国Ⅰ)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m -1=-2,S m =0,S m +1=3,则m 等于( )A .3B .4C .5D .6答案 (1)C (2)C解析 (1)利用函数思想,通过讨论S n =d2n 2+⎝⎛⎭⎫a 1-d 2n 的单调性判断. 设{a n }的首项为a 1,则S n =na 1+12n (n -1)d =d2n 2+⎝⎛⎭⎫a 1-d 2n . 由二次函数性质知S n 有最大值时,则d <0,故A 、B 正确;因为{S n }为递增数列,则d >0,不妨设a 1=-1,d =2,显然{S n }是递增数列,但S 1=-1<0,故C 错误;对任意n ∈N *,S n 均大于0时,a 1>0,d >0,{S n }必是递增数列,D 正确. (2)a m =2,a m +1=3,故d =1, 因为S m =0,故ma 1+m (m -1)2d =0,故a 1=-m -12,因为a m +a m +1=5, 故a m +a m +1=2a 1+(2m -1)d =-(m -1)+2m -1=5, 即m =5.考点二 与等比数列有关的问题例2 (1)(2012·课标全国)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a 4+a 7=2,a 5a 6=-8,则a 1+a 10等于( )A .7B .5C .-5D .-7(2)(2012·浙江)设公比为q (q >0)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2=3a 2+2,S 4=3a 4+2,则q =________. 答案 (1)D (2)32解析 (1)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由⎩⎪⎨⎪⎧ a 4+a 7=2,a 5a 6=a 4a 7=-8解得⎩⎪⎨⎪⎧ a 4=-2,a 7=4或⎩⎪⎨⎪⎧a 4=4,a 7=-2. ∴⎩⎪⎨⎪⎧q 3=-2,a 1=1或⎩⎪⎨⎪⎧q 3=-12,a 1=-8,∴a 1+a 10=a 1(1+q 9)=-7.(2)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求解. S 4=S 2+a 3+a 4=3a 2+2+a 3+a 4=3a 4+2, 将a 3=a 2q ,a 4=a 2q 2代入得,3a 2+2+a 2q +a 2q 2=3a 2q 2+2,化简得2q 2-q -3=0, 解得q =32(q =-1不合题意,舍去).(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的两个方法:①利用定义:a n +1a n(n ∈N *)是常数,②利用等比中项a 2n =a n -1a n +1(n ≥2,n ∈N *).(2)等比数列中的五个量:a 1,a n ,q ,n ,S n 可以“知三求二”. (3){a n }为等比数列,其性质如下:①若m 、n 、r 、s ∈N *,且m +n =r +s ,则a m ·a n =a r ·a s ; ②a n =a m q n -m ;③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等比数列(q ≠-1). (4)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S n =⎩⎪⎨⎪⎧na 1(q =1),a 1(1-q n )1-q=a 1-a n q 1-q (q ≠1).①能“知三求二”;②注意讨论公比q 是否为1;③a 1≠0.(1)(2013·课标全国Ⅰ)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3a n +13,则{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________. 答案 (-2)n -1解析 当n =1时,a 1=1;当n ≥2时, a n =S n -S n -1=23a n -23a n -1,故a n a n -1=-2,故a n =(-2)n -1. (2)(2013·湖北)已知S n 是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4,S 2,S 3成等差数列,且a 2+a 3+a 4=-18.①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②是否存在正整数n ,使得S n ≥2 013?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n 的集合;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 ①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a 1≠0,q ≠0.由题意得⎩⎪⎨⎪⎧ S 2-S 4=S 3-S 2,a 2+a 3+a 4=-18.即⎩⎪⎨⎪⎧-a 1q 2-a 1q 3=a 1q 2,a 1q (1+q +q 2)=-18,解得⎩⎪⎨⎪⎧a 1=3,q =-2.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3×(-2)n -1.②由①有S n =3[1-(-2)n ]1-(-2)=1-(-2)n .假设存在n ,使得S n ≥2 013,则1-(-2)n ≥2 013,即(-2)n ≤-2 012. 当n 为偶数时,(-2)n >0.上式不成立; 当n 为奇数时,(-2)n =-2n ≤-2 012, 即2n ≥2 012,则n ≥11.综上,存在符合条件的正整数n ,且所有这样的n 的集合为{n |n =2k +1,k ∈N ,k ≥5}. 考点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例3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1,且a 2+a 7+a 12=-6.(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与前n 项和S n ;(2)将数列{a n }的前4项抽去其中一项后,剩下三项按原来顺序恰为等比数列{b n }的前3项,记{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若存在m ∈N *,使对任意n ∈N *,总有S n <T m +λ恒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解 (1)由a 2+a 7+a 12=-6得a 7=-2,∴a 1=4, ∴a n =5-n ,从而S n =n (9-n )2.(2)由题意知b 1=4,b 2=2,b 3=1, 设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则q =b 2b 1=12,∴T m =4[1-(12)m ]1-12=8[1-(12)m ],∵(12)m 随m 增加而递减, ∴{T m }为递增数列,得4≤T m <8. 又S n =n (9-n )2=-12(n 2-9n )=-12[(n -92)2-814],故(S n )max =S 4=S 5=10,若存在m ∈N *,使对任意n ∈N *总有S n <T m +λ, 则10<4+λ,得λ>6.等差(比)数列的综合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法(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交汇的问题,常用“基本量法”求解,但有时灵活地运用性质,可使运算简便.(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的交汇问题,求解时用等差(比)数列的相关知识,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求解即可.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3,a n +1-3a n =3n (n ∈N *),数列{b n }满足b n =3-n a n .(1)求证: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2)设S n =a 13+a 24+a 35+…+a n n +2,求满足不等式1128<S n S 2n <14的所有正整数n 的值.(1)证明 由b n =3-n a n 得a n =3n b n ,则a n +1=3n +1b n +1.代入a n +1-3a n =3n 中,得3n +1b n +1-3n +1b n =3n ,即得b n +1-b n =13.所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2)解 因为数列{b n }是首项为b 1=3-1a 1=1,公差为13的等差数列,则b n =1+13(n -1)=n +23,则a n =3n b n =(n +2)×3n -1,从而有a n n +2=3n -1,故S n =a 13+a 24+a 35+…+a nn +2=1+3+32+…+3n -1=1-3n 1-3=3n -12,则S n S 2n =3n-132n -1=13n +1, 由1128<S n S 2n <14,得1128<13n +1<14, 即3<3n <127,得1<n ≤4.故满足不等式1128<S n S 2n <14的所有正整数n 的值为2,3,4.1. 在等差(比)数列中,a 1,d (q ),n ,a n ,S n 五个量中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解这类问题时,一般是转化为首项a 1和公差d (公比q )这两个基本量的有关运算. 2.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是两种数列基本规律的深刻体现,是解决等差、等比数列问题既快捷又方便的工具,应有意识地去应用.但在应用性质时要注意性质的前提条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变形. 3. 等差、等比数列的单调性(1)等差数列的单调性d >0⇔{a n }为递增数列,S n 有最小值. d <0⇔{a n }为递减数列,S n 有最大值. d =0⇔{a n }为常数列. (2)等比数列的单调性当⎩⎪⎨⎪⎧ a 1>0,q >1或⎩⎪⎨⎪⎧ a 1<0,0<q <1时,{a n }为递增数列,当⎩⎪⎨⎪⎧ a 1>0,0<q <1或⎩⎪⎨⎪⎧a 1<0,q >1时,{a n }为递减数列. 4. 常用结论(1)若{a n },{b n }均是等差数列,S n 是{a n }的前n 项和,则{ma n +kb n },{S nn }仍为等差数列,其中m ,k 为常数.(2)若{a n },{b n }均是等比数列,则{ca n }(c ≠0),{|a n |},{a n ·b n },{ma n b n }(m 为常数),{a 2n },{1a n}等也是等比数列. (3)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其相邻两项的差也依次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不变,即a 2-a 1,a 3-a 2,a 4-a 3,…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a 3-a 2a 2-a 1=(a 2-a 1)qa 2-a 1=q .(4)等比数列(q ≠-1)中连续k 项的和成等比数列,即S k ,S 2k -S k ,S 3k -S 2k ,…成等比数列,其公差为q k .等差数列中连续k 项的和成等差数列,即S k ,S 2k -S k ,S 3k -S 2k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k 2d . 5. 易错提醒(1)应用关系式a n =⎩⎪⎨⎪⎧S 1,n =1,S n -S n -1,n ≥2时,一定要注意分n =1,n ≥2两种情况,在求出结果后,看看这两种情况能否整合在一起.(2)三个数a ,b ,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b =a +c2,但三个数a ,b ,c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是b 2=ac .1. 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各项都是正数,且a 1,12a 3,2a 2成等差数列,则a 8+a 9a 6+a 7等于( )A .1+ 2B .1- 2C .3+2 2D .3-2 2答案 C解析 记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其中q >0, 由题意知a 3=a 1+2a 2,即a 1q 2=a 1+2a 1q . 因为a 1≠0,所以有q 2-2q -1=0, 由此解得q =1±2, 又q >0,所以q =1+ 2.所以a 8+a 9a 6+a 7=q 2(a 6+a 7)a 6+a 7=q 2=(1+2)2=3+2 2.2. 已知正项等比数列{a n }满足a 7=a 6+2a 5,若存在两项a m ,a n 使得a m a n =4a 1,则1m +4n的最小值为 ( )A.32B.53C.94D .不存在答案 A解析 因为a 7=a 6+2a 5,所以q 2-q -2=0, 解得q =2或q =-1(舍去).又a m a n =a 21qm+n -2=4a 1,所以m +n =6.则1m +4n =16⎝⎛⎭⎫1m +4n (m +n ) =16⎝⎛⎭⎫1+n m +4m n +4≥32. 当且仅当n m =4mn ,即n =2m 时,等号成立.此时m =2,n =4.3.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为S n ,等比数列{b n }的各项均为正数,公比是q ,且满足:a 1=3,b 1=1,b 2+S 2=12,S 2=b 2q . (1)求a n 与b n ;(2)设c n =3b n -λ·2a n3,若数列{c n }是递增数列,求λ的取值范围.解 (1)由已知可得⎩⎪⎨⎪⎧q +3+a 2=12,3+a 2=q 2,所以q 2+q -12=0,解得q =3或q =-4(舍), 从而a 2=6,所以a n =3n ,b n =3n -1.(2)由(1)知,c n =3b n -λ·2a n3=3n -λ·2n .由题意,得c n +1>c n 对任意的n ∈N *恒成立, 即3n +1-λ·2n +1>3n -λ·2n 恒成立,亦即λ·2n <2·3n 恒成立,即λ<2·⎝⎛⎭⎫32n 恒成立. 由于函数y =⎝⎛⎭⎫32n 是增函数,所以⎣⎡⎦⎤2·⎝⎛⎭⎫32n min =2×32=3, 故λ<3,即λ的取值范围为(-∞,3).(推荐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 (2013·江西)等比数列x,3x +3,6x +6,…的第四项等于( )A .-24B .0C .12D .24答案 A解析 由x,3x +3,6x +6成等比数列得,(3x +3)2=x (6x +6). 解得x =-3或x =-1(不合题意,舍去). 故数列的第四项为-24.2. (2013·课标全国Ⅱ)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等于 ( )A.13B .-13C.19D .-19答案 C解析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由S 3=a 2+10a 1得a 1+a 2+a 3=a 2+10a 1,即a 3=9a 1,q 2=9,又a 5=a 1q 4=9,所以a 1=19.3. (2013·课标全国Ⅰ)设首项为1,公比为23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 ( )A .S n =2a n -1B .S n =3a n -2C .S n =4-3a nD .S n =3-2a n答案 D解析 S n =a 1(1-q n)1-q =a 1-q ·a n1-q=1-23a n13=3-2a n .故选D.4. 在等差数列{a n }中,a 5<0,a 6>0且a 6>|a 5|,S n 是数列的前n 项的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S 1,S 2,S 3均小于0,S 4,S 5,S 6…均大于0B .S 1,S 2,…S 5均小于0,S 6,S 7,…均大于0C .S 1,S 2,…S 9均小于0,S 10,S 11…均大于0D .S 1,S 2,…S 11均小于0,S 12,S 13…均大于0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a 6+a 5>0,故 S 10=(a 1+a 10)×102=(a 5+a 6)×102>0,而S 9=(a 1+a 9)×92=2a 5×92=9a 5<0,故选C.5. 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若S 21=S 4 000,O 为坐标原点,点P (1,a n ),Q (2 011,a 2 011),则OP →·OQ →等于 ( )A .2 011B .-2 011C .0D .1答案 A解析 由S 21=S 4 000得a 22+a 23+…+a 4 000=0,由于a 22+a 4 000=a 23+a 3 999=…=2a 2 011,所以a 22+a 23+…+a 4 000=3 979a 2 011=0,从而a 2 011=0,而OP →·OQ →=2 011+a 2 011a n =2 011.6. 数列{a n }的首项为3,{b n }为等差数列且b n =a n +1-a n (n ∈N *).若b 3=-2,b 10=12,则a 8等于( ) A .0B .3C .8D .11答案 B解析 因为{b n }是等差数列,且b 3=-2,b 10=12,故公差d =12-(-2)10-3=2.于是b 1=-6, 且b n =2n -8(n ∈N *),即a n +1-a n =2n -8,所以a 8=a 7+6=a 6+4+6=a 5+2+4+6=…==a 1+(-6)+(-4)+(-2)+0+2+4+6=3.二、填空题7. (2013·广东)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3+a 8=10,则3a 5+a 7=________.答案 20解析 设公差为d ,则a 3+a 8=2a 1+9d =10,∴3a 5+a 7=4a 1+18d =2(2a 1+9d )=20.8. 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1,a 2,12a 3,a 1成等差数列,则a 3a 4+a 2a 6a 2a 6+a 4a 5=________.答案 5-12 解析 依题意,有a 3=a 1+a 2,设公比为q ,则有q 2-q -1=0,所以q =1+52(舍去负值).a 3a 4+a 2a 6a 2a 6+a 4a 5=a 2a 4(q +q 2)a 2a 4(q 2+q 3)=1q =21+5=5-12. 9. 在等差数列{a n }中,a n >0,且a 1+a 2+…+a 10=30,则a 5·a 6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答案 9解析 由a 1+a 2+…+a 10=30得a 5+a 6=305=6, 又a n >0,∴a 5·a 6≤⎝⎛⎭⎫a 5+a 622=⎝⎛⎭⎫622=9.10.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2,且a n +1=12(a 1+a 2+…+a n ) (n ∈N *),记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则S n =________,a n =________.答案 2×⎝⎛⎭⎫32n -1 ⎩⎪⎨⎪⎧ 2 (n =1),⎝⎛⎭⎫32n -2 (n ≥2).解析 由a n +1=12(a 1+a 2+…+a n ) (n ∈N *),可得a n +1=12S n ,所以S n +1-S n =12S n ,即 S n +1=32S n ,由此可知数列{S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其中首项S 1=a 1=2,公比为32,所以S n =2×⎝⎛⎭⎫32n -1,由此得a n =⎩⎪⎨⎪⎧ 2 (n =1),⎝⎛⎭⎫32n -2 (n ≥2).三、解答题11.已知{a n }是以a 为首项,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1)当S 1,S 3,S 4成等差数列时,求q 的值;(2)当S m ,S n ,S l 成等差数列时,求证:对任意自然数k ,a m +k ,a n +k ,a l +k 也成等差数列.(1)解 由已知,得a n =aq n -1,因此 S 1=a ,S 3=a (1+q +q 2),S 4=a (1+q +q 2+q 3).当S 1,S 3,S 4成等差数列时,S 4-S 3=S 3-S 1,可得aq 3=aq +aq 2,化简得q 2-q -1=0.解得q =1±52. (2)证明 若q =1,则{a n }的各项均为a ,此时a m +k ,a n +k ,a l +k 显然成等差数列. 若q ≠1,由S m ,S n ,S l 成等差数列可得S m +S l =2S n ,即a (q m -1)q -1+a (q l -1)q -1=2a (q n -1)q -1,整理得q m +q l =2q n . 因此,a m +k +a l +k =aq k -1(q m +q l )=2aq n +k -1=2a n +k .所以a m +k ,a n +k ,a l +k 成等差数列.12.设数列{a n }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3=7且a 1+3,3a 2,a 3+4构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令b n =ln a 3n +1,n =1,2,…,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解 (1)依题意,得⎩⎪⎨⎪⎧a 1+a 2+a 3=7,(a 1+3)+(a 3+4)2=3a 2, 解得a 2=2.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由a 2=2,可得a 1=2q,a 3=2q . 又S 3=7,可知2q+2+2q =7, 即2q 2-5q +2=0,解得q 1=2,q 2=12. 由题意,得q >1,∴q =2,∴a 1=1.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2n -1. (2)由于b n =ln a 3n +1,n =1,2,…,由(1)得a 3n +1=23n ,∴b n =ln 23n =3n ln 2,又b n +1-b n =3ln 2,∴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T n =b 1+b 2+…+b n =n (b 1+b n )2=n (3ln 2+3n ln 2)2=3n (n +1)2ln 2. 13.(2013·湖北)已知等比数列{a n }满足:|a 2-a 3|=10,a 1a 2a 3=125.(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得1a 1+1a 2+…+1a m≥1?若存在,求m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 (1)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由已知可得⎩⎪⎨⎪⎧a 31q 3=125,|a 1q -a 1q 2|=10, 解得⎩⎪⎨⎪⎧ a 1=53,q =3或⎩⎪⎨⎪⎧a 1=-5,q =-1. 故a n =53·3n -1或a n =-5·(-1)n -1. (2)若a n =53·3n -1,则1a n =35⎝⎛⎭⎫13n -1, 故数列⎩⎨⎧⎭⎬⎫1a n 是首项为35,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从而∑n =1m 1a n =35⎣⎡⎦⎤1-⎝⎛⎭⎫13m 1-13=910·⎣⎡⎦⎤1-⎝⎛⎭⎫13m <910<1. 若a n =(-5)·(-1)n -1,则1a n =-15(-1)n -1, 故数列⎩⎨⎧⎭⎬⎫1a n 是首项为-15,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从而∑n =1m 1a n =⎩⎪⎨⎪⎧-15,m =2k -1(k ∈N +),0,m =2k (k ∈N +). 故∑n =1m1a n<1. 综上,对任何正整数m ,总有∑n =1m1a n<1. 故不存在正整数m ,使得1a 1+1a 2+…+1a m≥1成立.。
【步步高通用(理)】2014届高三二轮专题突破专(精)
第2讲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高考考惰解读】髙考对本节知识的考査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 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査,主要考査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 性质(特别是离心率),以及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査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属于基础题.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査,主要考査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及标 准方程的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常常在知识的 交汇点处命题,有时以探究的形式出现,有时以证明题的形 式出现.该部分题目多数为综合性问题,考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属于中、高档题, 一般难度较大.Ki ;IA考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弄栏目开关_弄栏目开关热点分类突破专题五第2讲热点分类突破考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例1 ⑴设椭圆号+£ =1和双曲线哥-x 2=l 的公共焦点分别为叭、F 29尸为这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1卩竹|・|“21的值等于 ________ ■⑵己知直线y=R(x+2)仇>0)与抛物线Q y 2=Kx 相交于A 、〃两点,F 为C 的焦点.若IMI=2IF 〃I,则《= __________ ・专题五第2讲解析(1)焦点坐标为(U, ±2),由此得/« - 2 - 4,故m-6.根据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可得IPF.I + \PF 2\ = 2 & , IIPFJ-1昭11 = 2帖,两式平方相减得4IPF|IIPFJ = 4X3,所以IPFjllPFol = 3.(2)方法一 抛物线C: y 2 = 8x 的准线为/: x = - 2,宜线y = k(x + 2)伙>0)恒过定点P( - 2,0)・ 如图,过4、〃分别作4M 丄/于点M, BN 丄/于点N.由I 皿l = 2IFBI,则\AM\ = 2\BN\, 点〃为AP 的中点.毒栏目开关热点分类突破 一弄栏目开关热点分类突破连接O 〃,则lOBI-^SFI,・・・IOBI = IBFI,点B 的横坐标为1,故点3的坐标为(1,2迈).弄栏目开关2、抡_0 2迈 ・・"1 -(-2)・3 • 方法二如图,由图可知,133’ I = I3FI, L4Al = L4FI,热点分类突破本讲栏目开关/IB ,1OX「\BC\ \BB'又I4FA2时I,・••而即〃是AC 的中点.联立可得"(4,4迈),1,2^2).答案(1)34^2 - 2^ 2\/2 4- 1 3 -小2迈⑵号热点分类突破专题五第2讲探究提高(1)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不仅要熟记,还要深入理 解细节部分:比如椭圆的定义中要求\PF X \ + \PF 2\ > IFjFJ,双 曲线的定义中要求IIPFd - \PF 2\\ < IF/』,抛物线上的点到焦 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的转化.(2)注意数形结合,提倡画出合理草图.专题五第2讲变武训练1⑴(2012・山东)已知椭圆C :》+$=1(“">0)的离心 率为已•双曲线戏一员=1的渐近线与椭圆C 有四个交点,以这事栏目开关毒栏目开关四个交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6,则椭圆C 的方程为2r22r4 X 282」16 A .G2V-62J5 ++X 212X 2-20 Bed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五第2讲弄栏目开(2)如图,过抛物C ・ y 2=3x D. y 2=\3x 解析(i )・.・椭圆的离心率为¥, :.a-2b.:.椭圆方程为x 2 + 4y 2 = 4b 2.・・•双曲线x 2-y 2= 1的渐近线方程为x±y = 0,・•・渐近线x 士y = 0与椭圆/ + 4)P = 4沪在第一象限的交4N/热点分类突破 VIBC I-2IB FI, .・・ ZBC Bi =30°,・•・・・•I椭圆C的方程为希+ ;■ 1.(2)如图,分别过儿〃作丄/于A】,丄I于B、,由抛物线的定义知,IAFI = L4Ail, IBFITBBil,热点分类突破弄栏目开关1 i 3 设/交x轴于N,则WFI ■ lA/il ■ 2^411 ■壬直用,即p ■壬,・・・抛物线方程为y・3上故选C.答案(1)D (2)C热点分类突破本讲栏目开关考点二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2例2 (1)(2013-辽宁)已知椭圆点=1(«>*>0)的左焦点为F, C与过原点的直线相交于A, 〃两点,连接4F, = 10, l〃FI=8, cos 乙害,则C的离心率为3 54 6A・= B.q C・w D.yB7 x2 V2⑵己知双曲线/ 一办=1(心),〃>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尺、F2,点尸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IPF]l=4IPF2l,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五第2讲解析(l)^EZkABF 中,由余弦定理得 L4F12 - LABI ,+ \BFV - 2\ABWBF\c^ZABF. ・・・L4F|2= 100 + 64-128 = 36, /.L4FI = 6, ,从而LAB? ・SF|2+|BF |2,则AF 丄BF. •\c ■ \OF\ - \\AB\ - 5,利用椭圆的对称性,设F'为右焦点, 则 1加 l = L4FI = 6,:.2a^\BF\^\BF f 1= 14, d = 7. 因此椭圆的离心率旷討.弄栏目⑵设 Z0PF 得彳 答案(DB 专题热点分类又亡>1 \\P Fi\-\8\PF l \ =IPF 2I= ?,V0e (o,1817力一 9k由余弦定理得COS 0 = -----春栏目开关探究提高 解决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求值及范围问题其关 健就是确立一个关于4, b, C 的方程或不等式,再根据d, b, C 的关系消丼&得到“,C 的关系式.建立关于a, b, C 的方程或 不等式,要充分利用椭圆和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点的坐标的 范围等.弄栏目开关热点分类番栏目开关c - 2(x I} - c), -b ・ 2y D ,(2)-^c - \ja 2 + b 2,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 ・ 则 IPFI-IPF' l = 2n, IFF I = 2c.卫3=•・•£为PF 的中点,O 丸FF'的中点, A OE//PF ,,且IPF' l ・2IOEI.V OE 丄 v IPFI 2+ IPF ZI 2 = IFF ,卩,热点分类突破・・・双曲线的离心率为冷 答案(】)¥(2)零r:.PF 丄PF' , IPF' I ・G弄栏目开关专题五第2讲考点三 直线与圆砖曲尊的位置关系 例3己知椭圆C :缶+$=1(“>〃>0)的 离心率0=、孑,点F 为椭圆的右焦点, 点人、〃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⑵是否存在直线2,当直线/交椭圆于P 、0两点时,使点F恰为△P0W 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弄栏目开关的上顶⑴求解⑴根据题意得,F(c,0)(c>0), A(-o,0), B(a,0), M(0, *), .*.A?F= (c, - b), FB = (a - c,0), :.MF FB -ac-c 2^ \/2 - 1・专题热点分类突破一1,且MF 丄/, /.kj - 1. 设直线/又w =c 2 = 1, a 2 2,戻=1, ・・・椭圆c 的方程为f +i.(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弄栏目开关消去 y 得 3X 2 + 4mx + 2nr - 2 = 0>则有 J= 16m 2 一 12(2 屏 一 2)>0・即 m 2<3, = 4m 2m 2 - 2 乂 小 + 也■ - 丁,X\X2 ■ 3 ,.\y1V2 = (xi + m )(x2 + 加)=X\X2 + m (x\ + X2) + frr 2/n 2 - 2 4/n? zn? - 2 =—3 — ~ 3 * ,n =3 *又F 为△MPQ 的垂心,连接PF,则PF 丄MQ,弄栏目开关・•・沖磁=0, 44 经检验龙=- 3符合条件,・・・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其方程为3x-3y-4 = 0.专题五第2讲 变式训练3_(2()13・北京)已知4, B, f 是椭圆W : j+/=l 上的 三个点,O 是坐标原点.(1)当点〃是W 的右顶点,且四边形OABC 为菱形时,求此菱形 的面积; ⑵当点〃不是W 的顶点时,判断四边形OABC 是否可能为菱 形,并说明理由., 解(1)由椭圆W: 4* + ・・・线段OB 的垂直平分线x= 1. 在菱形OABC 中,AC 丄OB, 将x = 1代入吕+y 2= 1,得y = 士誓.专题五第2讲热点分类=一 #3加 =或m = 1(舍去), 又序・(1-小,4 =_亦一譽弄栏目开关探究提高(1)对于弦中点问題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或 “点差法”求解,在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注意使用条 件J>0,在用“点差法”时,要检验直线与圆锥曲线是否相 交.⑵涉及弦长的问题中,应熟练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设而不 求法计算弦长;涉及垂直关系时也往往利用根与系数关系、 设而不求法简化运算;涉及过焦点的弦的问题,可考虑用圆 锥曲线的定义求解.讲栏目开关弄栏目开关1,知 3(2,0•・・刈为/1(7和0^交点,:.k O B= -4*. 又4-蒜 J H -1, :.AC 与OB 不垂直.故OABC 不是菱形,这与假设矛盾. 综上,四边形CZ43C 不是菱形.春/. L4CI - ”2 - Jil ■、J5. 因此菱形的面积S = ^\OB\\AC\ = ^X2X^3 = \/3. ⑵假设四边形OABC 为菱形.因点B 不是W 的顶点,且直线AC 不过原点, 所以可设4C 的方程为y ■也+加仏H0,也工0)・ ,]/ + 4于=4, 由〕L \(y = kx + m消 y 并整理得(1 + 4k 2)x 2 + Skm.x + 4m 2 -4 = 0. 设A(x , ji)» C(x >『2),则热点分类X| +兀24ktnm 1 + 4,:.线段4C 中点M ; - [丫加歪栏目开关规律总结曲线.热点分类突破求双曲线.椭I®的离心率的方法:方法一:直接求出",c, 计算©方法二:根据已知条件确定“,b, c 的等量关 系,然后把〃用c代换,求专.通径:过双曲线、椭圆、抛物线的焦点2垂直于对称轴的弦 称为通径,双曲线、椭圆的通径长为誉,过椭圆焦点的弦 中通径最短;抛物线通径长是2卩,过抛物线焦点的弦中通 径最短. 椭圆上点到焦点的最长距离为“ + 最短距离为a-c ・对涉及圆锥曲椭圆.双曲线A. 〃是不等的常数,A >〃>0时,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 ;时,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1/R0时表专题五第2讲弄栏目开关弄栏目开关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五第2讲抛物线焦点弦性质: 已知是抛物线長=2px(p>0啲焦点弦,F 为抛物线的焦 点,A(x n yj 、B(X 29 y 2).2 (1) 畑・ ~P 2> -^1^2-4;(2) L4BI -xj +*2 +P ■(«为弦4〃的倾斜角); JIM* CA p 2 (3) S" 2sin a ; ⑷丽十丽为定咛;(5)以AB 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押题精练 3 4已知点F 是双曲线:2—;2=l(a>o,方>0)的左焦点,点E 是该 双曲线的右顶点,过点F 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4 B 两点,△ABE 是锐角三角形,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8) B. (14) 毒栏目开关专题五第2讲弄栏目开关押题精练C. (1,1 + \/2) D・(2,1 + \丘)解析由丄x 轴,可知AABE 为等腰三角形, 又ZUBE 是锐角三角形,所以ZAEB 为锐角,即Z4EF<45°,b 2于是IAFI V IEFI, w<a + c,于是c? - a 2<a 2 + ac> 即 e 2 - e - 2<0,解得・lvx2.又双曲线的离心率el,从而\<e<2.答案B本讲栏目开2.过抛物线y 2 = 2px(p>Q)ffj 对称轴上一点4(“,0)(“>0)的直线 与抛物线相交于M 、N 两点,自M 、N 向直线/: x =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M ・ ⑴当“時时,求证:如肉丄AM;(2)记△AMMi 、△/IM I M 、的面积分别为 Si 、S2、 6•是否存在2,使得对任意的“>山 都有成立? 若存在,求出2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时,A(l y 0)为该抛物线的由抛物线的定义知IMAI = IMM 山IM4I = INN 山 押题精练BN 、为准线, (1)证明当CI 」; 焦点,而/: x = 本讲栏目开则 ZNN 、A - ZNAN 、, ZMM^A - 又 ZNN\A - ZBAN 、, ZMM/ - ZBAM }, 则 ZBAN 、+ ZBAMi = ZNAN 、+ ZMW , 而 ZBAN 、+ ZBAM } + ZNAN 、+ NM4M] - 180。
【苏教版】【步步高】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备考课件第二章§2.3.1平均数及其估计
解 (1)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
5 500+5 000+3 500×2+3 000+2 500×5+2 000×3+1 500×20 x= 33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69 000 = ≈2 091(元). 33
若把所有数据从大到小排序,则得到:中位数是1 500元, 众数是1 500元.
本 课 20%,25%,15%,10%和5%,试估计该单位职工的平均年收入. 时 栏 解 估计该单位职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2 500×10%+17 500× 目 开 关 15%+22 500×20%+27 500×25%+32 500×15%+37 500×
000及40 000到50 000元之间的职工所占的比分别为10%,15%,
答 估计该校学生的日平均睡眠时间约为7.39 h.
小结 一般地,若取值为x1,x2,…,xn的频率分别为 p1,p2,…,pn,则其平均数为x1p1+x2p2+…+xnpn.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跟踪训练2 某单位年收入在10 000到15 000、15 000到20 000、 20 000到25 000、25 000到30 000、30 000到35 000、35 000到40
查重力加速度.全班同学两人一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试,得 到下列实验数据(单位:m/s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9.62 9.45 9.42
9.54 9.99 9.68
9.78 9.81 9.70
9.94 9.56 9.84
10.01 9.78 9.90
9.66 9.72
9.88 9.68 9.93 9.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干知识梳理
专题二 第1讲
1.三角函数定义、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1)定义:设 α 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y P(x,y),则 sin α=y,cos α=x,tan α=x.各象限角的三角 函数值的符号: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sin α 2 2 (2)同角关系:sin α+cos α=1, =tan α. cos α kπ (3)诱导公式: 在 +α, k∈Z 的诱导公式中“奇变偶不变, 2 符号看象限”.
热点分in6-α=a,则
2π -a cos 3 -α=________.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π π cos 3 -α=cosπ-3+α
π =-cos3+α
答案
π π (1)y=sin-30t+6
(2)(2-sin 2,1-cos 2)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1)涉及与圆及角有关的函数建模问题(如钟表、摩 天轮、水车等),常常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应用定义时,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注意三角函数值仅与终边位置有关,与终边上点的位置无关. (2)应用诱导公式时要弄清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利 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化简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如化切为 弦、化异为同、化高为低、化繁为简等.
(1)求 f(x)的定义域及最小正周期; (2)求 f(x)的单调递增区间.
先化简函数解析式,再求函数的性质.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解
(1)由 sin x≠0 得 x≠kπ(k∈Z),
故 f(x)的定义域为{x∈R|x≠kπ,k∈Z}.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sin x-cos xsin 2x 因为 f(x)= sin x
主干知识梳理
3.三角函数的两种常见变换
专题二 第1讲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考点一
三角函数的概念、 诱导公式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 系问题
本 例 1 (1)如图,为了研究钟表与三角函数的关 讲 栏 系,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设秒针针尖位 目 3 1 开 置 P(x,y).若初始位置为 P0 , 关 ,当秒
=2cos x(sin x-cos x) =sin 2x-cos 2x-1 =
π 2sin2x-4-1,
2π 所以 f(x)的最小正周期 T= 2 =π.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2)函数 y=sin x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π π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kπ-2,2kπ+2 (k∈Z).
2
2
针从 P0(此时 t=0)正常开始走时,那么点 P 的纵坐标 y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为________.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2)(2012· 山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一单位圆的圆心的初始位置在 (0,1),此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时圆上一点 P 的位置在(0,0),圆在 x 轴上沿 → 正向滚动. 当圆滚动到圆心位于(2,1)时, OP的 坐标为________.
5π π π 又 2×12+φ=2kπ+2,k∈Z,∴φ=2kπ-3,k∈Z.
又
π π π φ∈ -2,2 ,∴φ=-3.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2)(2013· 山东)设△ABC 的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7 b,c,且 a+c=6,b=2,cos B= . 9 ①求 a,c 的值;
由
2π sin 3 +φ=0
2π 得 3 +φ=2kπ+π(k∈Z),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π ∴φ=2kπ+ (k∈Z). 3 π ∵|φ|<π,∴φ=3.
2x π ∴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5sin 3 +3.
本 讲 方法二 (最值点法): 栏 π 2x 目 开 将最高点坐标4,5代入y=5sin 3 +φ, 关
知识以及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设 A(2,0),B(2,1),由题意知劣弧 2 为 2,∠ABP=1=2. 长
热点分类突破
设 P(x,y),则
π x=2-1×cos2-2=2-sin
专题二 第1讲
2,
π y=1+1×sin2-2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1-cos 2, → ∴OP的坐标为(2-sin 2,1-cos 2).
本 讲 解 ①由余弦定理得: 栏 目 2 2 2 2 2 a + c - b a + c -4 7 开 = = , 关 cos B= 2ac 2ac 9
②求 sin(A-B)的值.
14 ∴(a+c) -2ac-4= ac,∴ac=9. 9 a+c=6, 由 得 a=c=3. ac=9
2
π π π 由 2kπ- ≤2x- ≤2kπ+ ,x≠kπ(k∈Z), 2 4 2 π 3π 得 kπ- ≤x≤kπ+ ,x≠kπ(k∈Z). 8 8 π 3π 所以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kπ-8,kπ和kπ,kπ+ 8 (k∈Z).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π π =-sin2-3+α π =-sin6-α=-a.
热点分类突破
(2)如图,以 Ox 为始边作角 α(0<α<π), 终边与 单位圆相交于点 P,已知点 P 的坐标为 3 4 - , . 5 5 sin 2α+cos 2α+1 求 的值. 本 1+tan α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解析
(1)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
π π 初始位置点 P0 的弧度为 ,由于秒针每秒转过的弧度为- , 6 30 针尖位置 P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
本 π π 讲 栏 故点 P 的纵坐标 y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可能为 y=sin-30t+6 . 目 开 关 (2)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定义、解三角形
2 2 7 1 4 2 ∴sin (A-B)=sin Acos B-cos Asin B= × - × 3 9 3 9 10 2 = . 27
热点分类突破
考点三 例3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专题二 第1讲
三角函数的性质
sin x-cos xsin 2x (2012· 北京)已知函数 f(x)= . sin x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解
由图知 A=5,
T 5π 3π 由2= 2 -π= 2 ,得 T=3π,
2x 2π 2 ∴ω= T =3,此时 y=5sin 3 +φ. 本 讲 下面求初相 φ.
栏 目 开 方法一 关
(单调性法):
∵点(π,0)在递减的那段曲线上,
π 3π 2π ∴ 3 +φ∈2kπ+2,2kπ+ 2 (k∈Z).
热点分类突破
(1)(2013· 四川改编)函数 f(x)= π π 2sin(ωx+ φ)(ω>0,- <φ< )的部分图象如图 2 2 π 2,-3 . 所示,则 ω,φ 的值分别是________
本 讲 栏 解析 目 开 关
专题二 第1讲
3 5π π ∵4T=12--3,T=π,∴ω=2,
讲 栏 目 解 由三角函数定义, 开 3 4 关 得cos α=- ,sin α= ,
专题二 第1讲
5
5
2sin αcos α+2cos2α 2cos αsin α+cos α ∴原式= = sin α sin α+cos α 1+ cos α cos α =2cos
2
3 18 2 α=2× -5 =25.
本 讲 析式时,常采用待定系数法,由图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或特殊 栏 目 点求 A;由函数的周期确定 ω;确定 φ 常根据“五点法”中的 开 关 五个点求解,其中一般把第一个零点作为突破口,可以从图象
的升降找准第一个零点的位置. (2)在图象变换过程中务必分清是先相位变换,还是先周期变 换.变换只是相对于其中的自变量 x 而言的,如果 x 的系数不 是 1,就要把这个系数提取后再确定变换的单位长度和方向.
14 即 a +c -4= ac. 9
2 2
热点分类突破
7 ②在△ABC 中,cos B= , 9
专题二 第1讲
∴sin B= 1-cos B=
2
7 4 2 2 1-9 = 9 .
a b 由正弦定理得: = , sin A sin B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 2 3× 9 asin B 2 2 ∴sin A= = = . b 2 3 π 1 2 又 A=C,∴0<A< ,∴cos A= 1-sin A= , 2 3
主干知识梳理
专题二 第1讲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对 称 中 心 : (kπ , 对称中心: π 0)( k ∈ Z) ; ( + kπ , 对 2 对称中心: π 称 对 称 轴 : x = 2 + 0)(k∈Z); kπ ( ,0)(k∈Z) 2 性 kπ(k∈Z) 对称轴: x= kπ(k∈Z)
热点分类突破
专题二 第1讲
(1)已知函数 f(x)=sin x+cos x,g(x)=sin x-cos x, 有下列四个命题: π ①将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 g(x)的图象; 2 本 讲 ②y=f(x)g(x)是偶函数; 栏 π π 目 - , 上单调递增; 开 ③f(x)与 g(x)均在区间 4 4 关 fx ④y= 的最小正周期为 2π. gx 其中真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主干知识梳理
2.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常用性质 函数 y=sin x y=cos x
专题二 第1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