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原始资料:上李鸿章书(节选)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含解析)
第四单元DISIDANYUAN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与1894年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2)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早年到国外学习,接受西式教育;民族责任心的驱使;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
2.导学号024640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可以说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五权制理论是他一贯主张的产物,是用中国传统的经验和政治制度来修改补充从欧美学来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例证。
然而孙中山长期远离祖国,漂泊流转海外,毕竟对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了解有不全面、不系统的地方,再加上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使他的五权制理论难免存在缺陷和偏颇。
虽然他奋斗的目标是以五权制理论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美好设想,建国的一系列方案,都会在身后异化为独裁统治的遮羞布,而所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等,也是徒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本质内容,其所体现的国体性质与国体所决定的政体形式又根本不相吻合,从而造成中国近代史上近40年的国体与政体的二律相背。
——孟永林、许有平《孙中山五权制理论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五权制理论的特点及其成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课文注释:李鸿章
课文注释: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安徽合肥人,字少荃。
道光进士,授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在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后投曾国藩,被曾保荐编练淮军。
次年在上海和太平军作战,升任江苏巡抚,与戈登所部“常胜军”先后陷苏州、常州。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次年取代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督军务,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达二十余年,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标榜“自强求富”,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等企业,并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
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中法战争中,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和广西;同年,海军衙门成立,任会办。
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1896年接受沙俄贿赂,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主权,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参与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
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课文注释:中国同盟会
课文注释:中国同盟会
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出任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正式确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同年10月孙中山把这个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各地建立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组织领导反清武装斗争。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宣统三年)4月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
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又迁至南京。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同盟会对于推翻帝制与建立共和,曾做出伟大贡献。
同盟会的弱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它的领导政党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学案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一、追寻救国之路1.背景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压迫和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很多志士仁人对民族的出路进行了探究。
2.过程(1)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见,未获成功。
中日甲午战斗失败后,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2)建立革命团体①概况: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见。
②意义:标志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头。
3.策划广州起义(1)概况: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筹划广州反清武装起义遭到失败。
(2)意义:广州起义表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已同清王朝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4.考察欧美,为革命深化进展做预备(1)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并在华侨中乐观宣扬革命。
(2)伦敦蒙难脱险后,孙中山增加了革命信念,更加乐观地开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归纳总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从“依靠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深化探究]探究点由改良到革命材料(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行。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思考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答案关键:改革政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原始资料: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原始资料: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
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
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
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
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
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
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不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
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划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
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
前此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
大纲既挈,条目自举。
──是曰内治之统一。
满清时代,借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
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
──是曰财政之统一。
以上数者,为政务之方针,持此进行,庶无大过。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人教历史高二历史选修4 4.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
合作探究3:促成国共合作
根据所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抢答】 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 原因:
(1) 孙中山坚持真理、坚持斗争的精神 (2)十月革命的影响 (3)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力量的突显 (4)中共的帮助
合作探究2:创立政党、建立民国与维护共和
根据所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及纲领是什么?
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后归结 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基本精神: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8 月3日 星期二4 时37分 45秒16 :37:453 August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4时37 分45秒 下午4 时37分1 6:37:45 21.8.3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16: 37:4516 :37:451 6:378/ 3/2021 4:37:45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3 16:37:4 516:37 Aug-21 3-Aug-2 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16:37: 4516:3 7:4516: 37Tues day, August 03, 2021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弃医从政医术救人所济①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②【解读】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民爱国运动,推动了当时日趋激烈的维新思潮。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更加认真考察和剖析日益腐败的清朝政府,认为只有推翻满清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曾向友人表示:“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
”这也促使孙中山从“医人”转变为“医国”之路。
材料显示:①孙中山已经从时局中抓住了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看出改革政治才是救国救人之根本途径。
②他对清政府已非常失望,有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趋向。
③体现了他投身政治和报国救民之决心。
【注释】①济:对困难的人给予帮助。
②陈少白:原名闻韶,后改名白,字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
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
《兴中会革命史要》是陈少白于1929年完成的,主要记述了兴中会的革命历程。
2.《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①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②之采……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
……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事,保我藩邦。
……伏维我中堂佐治③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择施行,天下幸甚。
──《孙中山全集》④第一卷【解读】《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于1894年1月所写,先后经陈少白和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等作文字上润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原始资料:关于五四运动
原始资料:关于五四运动
(1920年1月29日)
……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
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
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三、秦始皇的暴政1、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课文注释:善后借款
课文注释:善后借款
1913年袁世凯以办理善后改革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进行的非法借款。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扼杀共和,消灭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未经国会同意,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总长陆徵祥、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全权代表,于1913年4月26日非法与五国银行团在北京正式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该合同共21款。
借款总额为2 500万英镑,年息五厘,按84%实交。
但扣除折扣、到期的借款和赔款,实际收到的现金仅有998万英镑,即不及借款总额的40%。
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利竟达6 899万余英镑。
合同规定以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
同时还规定中国政府须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盐税征收事务。
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署内设立稽核总所,由中国总办一员、洋会办一员主管,又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由中国经理一员、洋协理一员会同担负征收、存储盐务收入之责任。
从此中国盐务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
善后借款是列强与袁世凯之间的一笔政治交易,帝国主义通过苛刻的借款条件,从中国攫取到新的重大特权和经济利益;而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财政上的支持,镇压南方革命党势力,相对地巩固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史料补充:《上李鸿章书》
上李鸿章书
(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共8 000余字,孙中山在这次上书里,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
信的基本内容,就是希望统治阶级上层由上而下地实行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孙中山的这些要求,是他早期学习西方的一大成果,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表达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解除封建主义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确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宫太傅爵中堂钧座:
…………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
……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
……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者也。
……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课文注释:北洋军阀
课文注释: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辛亥革命后,袁凭借北洋军的实力,控制中华民国中央和地方政权,出卖国家主权,镇压人民,实行独裁统治,企图恢复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
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1920年7月发生了直皖战争,皖系失败下台,直系上台。
1922年和1924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后,奉系控制中央政权。
不断的军阀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自身的实力也受到削弱。
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
打击了奉系势力。
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最后结束。
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高二历史必修3-原始资料:李鸿章有关洋务的论述
原始资料:李鸿章有关洋务的论述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中国士大夫沈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其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艺之精者,充其量不过为匠目而止。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1/ 1。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一八九四年六月)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一八九四年六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一八九四年六月)宫太傅爵中堂钧座:敬禀者: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
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际之宜,辄能洞其阃奥。
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
嗣以人微言轻,未敢遽达。
比见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骎骎乎将与欧洲并驾矣。
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举行。
则凡所以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在当局诸公已筹之稔矣。
又有轺车四出,则外国之一举一动,亦无不周知。
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惟有逖听欢呼、闻风鼓舞而已,夫复何所指陈?然而犹有所言者,正欲于乘可为之时,以竭其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也。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
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
泰西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
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
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
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
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
《上李鸿章书》说了什么,为什么成为大清之亡导火索
《上李鸿章书》说了什么,为什么成为大清之亡导火索清王朝之灭亡,实乃缘于一纸书也。
此“一纸书”就是孙中山先生1894年初写的《上李傅相书》,后世称为《上李鸿章书》。
这次上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即1885 年到1894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国内外战场上取得一系列胜利:左宗棠击败沙俄,成功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摧毁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的政变。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战争后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分子中间有不少人幻想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鸿章能够利用他在朝廷的高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施行新政,推行改良,从而实现自强之梦,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出于这种思考,年轻的孙中山决定上书李鸿章。
那时,他正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1894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家乡翠亨村闭门谢客,历时十多天写出了洋洋万言、思想精深的鸿文《上李傅相书》。
他在其中提出“富国四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冀望出现一个能够改良时政的政府,采纳他“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的治国谋略,实践他改变苦难民族生存环境的愿望。
是年二月,孙中山与好友陆皓东一同北上天津拜谒直隶总督李鸿章,当时李担任直隶总督这一要职已长达二十余年之久,同时,他兼理外交,兴办洋务,又与外国人接触颇繁,位尊权大,驰名中外。
临去天津前,改良派元老郑观应及王韬分别为孙中山写信给李鸿章所信赖的盛宣怀和罗丰禄等人,竭力加以推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课文注释:袁世凯
课文注释: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
字慰亭,号容庵。
河南项城人。
早年投靠淮军吴长庆。
1882年(光绪八年)任朝鲜通商大臣。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为其反革命事业打下基础。
1898年插足维新派,又出卖维新派,深得慈禧太后赏识。
次年升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津、京时,参加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
1901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趁“新政”之机,扩编北洋军为六镇,北洋军阀势力从此形成。
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
1908年被免职。
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派兵向革命党进攻,要挟议和,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从而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独裁政府。
1913年3月派人刺死宋教仁,进行“善后大借款”,发动内战,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10月,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继而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议会,篡改《临时约法》。
同时推行尊孔读经,宣扬纲常名教,大造复辟帝制舆论。
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12日悍然宣布实行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他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武装讨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仍然称大总统。
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1学术观点:关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学术观点:关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上层统治集团的“虚实”,所以需要北上见李鸿章。
其实他早已做好了颠覆清廷的准备。
第二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因为他是当时识时务的要员,如果李鸿章接受上书,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进行改革,那么也是挽救中国的一个方法。
孙中山寻求的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到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是很一般的改革要求,孙中山的思想是改良主义思想。
第四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当时上书是既有革命思想又有改良思想。
第五种观点认为,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一部分,但他对和平改革的认识太简单,不过上书是他革命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原始资料: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
原始资料: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
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
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
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资治通鉴》卷196,唐记十二,贞观十六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资料:上李鸿章书(节选)
(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共8 000余字,孙中山在这次上书里,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
信的基本内容,就是希望统治阶级上层由上而下地实行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孙中山的这些要求,是他早期学习西方的一大成果,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表达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解除封建主义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确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宫太傅爵中堂钧座:
……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
……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
……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者也。
……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