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五、比较异同
作为议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我们在明确观点之后,都需要依据论据,通过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来论证观点。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品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不同作家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

1.请同学们默读《谈读书》,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赏析。

【明确】[示例一]句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赏析: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示例二]句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赏析: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短文《不求甚解》,主要讲述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提倡读书时要注重理解和领会,而不是只求表面的了解。

第二篇短文《论诚信》,则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两篇短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注重诚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达的观点。

2.难点:对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诚信问题的深入探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两篇短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引导他们关注学习态度、方法和诚信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短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教学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开启一段探寻智慧与启迪心灵的旅程。

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他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更是一位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的《随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独特体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谈读书》。

二、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教案

下册第四元13短文两篇1.比两篇文章,理解、累文中精粹的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文中例、道理、比的方法。

3.的益,养成优秀的。

一、入新有径。

有名作家刘心武有所“狼式法”,即在好奇心的使下过目不忘,急忙翻,似“狼吞”;“牛式法”,即不只嚼慢咽,并且通反,再加以精磨研;“猫式法”,即谨慎,分清良莠,汲取精,扔掉糟粕。

掌握正确的方法,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今日,就我一同来学《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南邨又教我哪些方法。

二、教课新目学一:理清思路,掌握点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的。

第一方面 (从开到“全凭察得之” ):述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有三种不一样目的:怡情、傅彩和才。

(2)后反面指出的三种倾向:惰、和学究。

第二方面 (“不行有意作者” 到“ 始能无知而有知” ):述的方法。

第三方面 (“史令人理智”到尾):述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精神上的各样缺陷。

2.《》中“ 有可浅者,有可吞食者⋯⋯否提如同水蒸,味同嚼蜡矣。

” 几句主要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了三种详细的方法,即、精和纲要。

“如同水蒸,味同嚼蜡矣” 运用了比。

极生地明提后就简单失去大批的精,者能取的知、信息、价就会减少、降低。

3.《囫囵吞枣》一文批的点是什么?作者的点是什么?明确:批判的看法:对任何问题囫囵吞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足原因。

4.《囫囵吞枣》一文剖析了陶渊明如何的念书态度,请指出“囫囵吞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 好念书” 的习惯;念书要诀在于“ 会心”。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必定都能读懂;第二,念书方法:不执拗一点,而要认识粗心。

5.《囫囵吞枣》一文是驳论文仍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许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 论点”,先全面论述“ 囫囵吞枣” 的含义,从而倡导虚心的“ 不求甚解” 的念书态度,从而表示自己的看法;又从“ 会心” 角度,列举先人念书的例子,并说明自己的正确论点:念书在会心,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重申了“书一定频频读” 的主张。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以及对于文学修辞手法的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中的名句,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3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3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3课短文两篇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研究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XXX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短文两篇》,看看XXX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XXX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情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点。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办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XXX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气;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
篇》教案
目标导学二:改写与总结
1.改写:在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获取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2.总结:通过研究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重要性,还研究到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方法和作用。

方法: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第二方面(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结尾):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和正确的读书态度。

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异同点:思想内容相似,写法不同;一个是立论、随笔,一个是驳论、杂文。

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强调读书的态度,提醒学生要保持谦虚、虚心、开放的心态,不要对作者进行过度的批判和质疑,而是要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5.阐述读书的目的,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只有在虚心研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13课-短文两篇

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13课-短文两篇

13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能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短文两篇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短文两篇

13短文两篇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可见,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何其重要!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读书?读书有哪些好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翻阅培根的随笔华章,研读马南邨的生活杂记,定会受益匪浅。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yí)统筹.(chóu)藻.饰(zǎo)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咀嚼.(jué)味同嚼.蜡(jiáo)2.解释下列的词语。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傅彩:着色。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矫:做作,不真实。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作者链接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小石潭记的生动刻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能还存在着对文学技巧和作者情感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欣赏和分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谈读书)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读书有三到》和《论语》。

这两篇短文分别阐述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短文内容,分析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字词的理解困难,对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也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短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理解短文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读书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读书态度和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以及对短文主旨的深入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受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

3.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解释短文中的难点。

4.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短文主旨。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短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结构和主旨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3 短文两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3 短文两篇

13 短文两篇导入一(问题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导入二(问题导入):同学们,关于读书,高尔基向我们明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刘向告诉我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前者说明读书对我们十分重要,后者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那么如何读书呢?下面我们从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谈读书》中去发掘。

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

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

2.交流背景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典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导,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3.积累字词(1)注音狡黠.(xi á) 诘.(ji é)难 滞.(zh ì)碍 阐.(ch ǎn)证 统筹.(ch óu) 藻.(z ǎo)饰 味同嚼.(ji áo)蜡 咀嚼.(ju é) (2)解释词语①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②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③怡情:使心情愉快。

④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一)整体感知快速默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束:读书的作用。

(二)深层探究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①读书的正确目的:正面(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反面(读书偏向:惰、矫和学究)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法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

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