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泰戈尔编织中印交流文化纽带

合集下载

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

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

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作者:郭之鲲来源:《文化交流》2013年第11期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1861-1941)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泰戈尔及其许多著作都被大量介绍到了中国,曾经影响了我国的几代读者。

泰戈尔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

1924年3月21日,应中国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领国际大学教授、梵文学者沈莫汉,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孟加拉画派大画家南达拉波斯等一行六人组成的访华团,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4月14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

秀丽的湖光山色使泰戈尔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赞叹:“美丽的西湖,美丽的杭州,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次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

西泠印社的艺术家向泰戈尔赠送了一枚刻有“泰戈尔”三个字的印章。

泰戈尔这次访华,从上海到杭州,又经南京、济南到北京。

全程由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深谙英语的徐志摩陪同并担任翻译。

从4月12日抵达上海的第一天至5月29日告别,在中国为期58天的访问中,他发表了大量演说。

后来,他把这些演说辞收进《在中国的谈话》一书。

泰戈尔在中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与接待。

徐悲鸿在印度时所绘的泰戈尔像,它是一幅珍贵的名画。

This portrait of Tagore was created by Xu Beihong during his 1939 lecture tour in India. It is a precious artwork in China.对北京的访问是泰戈尔访华的高潮。

他在北京20余日至少发表了6次演说。

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中国学术界人士聚集在北京协和礼堂为他庆祝,由胡适主持。

胡适以大会主席的身份赠给泰戈尔中国名画和名贵瓷器后用英语说: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在上海为泰戈尔铜像揭幕。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与中国院系专业:亚非学院朝鲜语学号:12080014姓名:张皓2012年1月25日泰戈尔,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谈到他,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和中国的关系。

一、泰戈尔访华1920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教育界知识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

但由于他忙于筹备国际大学,在欧美各国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政治论争,没能成行。

1922年,梁启超主持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访华。

泰戈尔本来决定在1923年8月到达中国,由于身体原因,推迟到1924年。

在泰戈尔访华前,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已在中国文学界掀起浪潮,许多重要报刊积极响应,引发了“泰戈尔热”。

泰戈尔到中国的当天,对东方通讯社记者谈道:“余此次来华讲演,其目的在希望亚细亚文化、东洋思想复活。

现在亚细亚青年迎合欧美文化。

然大战以来,竟暴露人类相食之丑态,西洋文明濒于破产。

人类救济之要谛,仍在东洋思想复活之旗帜下,由日本、中国、印度三大国民,坚相提携。

”泰戈尔访华,一方面增进了中印友谊。

1956年,周恩来在访问国际大学并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时评价道:“中国人民对泰戈尔抱有深厚的感情。

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

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二、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友谊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他毕生始终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无限的友谊与深厚的同情。

1881年,泰戈尔在年仅20岁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的死亡贸易》的论文,强烈谴责英国殖民者在中国倾销鸦片。

他指控英国人用枪迫使中国人吞下鸦片,自己攫取巨额利润。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谴责鸦片贸易罪恶的正义的呼声。

从那时起的60年间,中国一直在泰戈尔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泰戈尔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衷心热爱在其1924年访华期间喷涌而出。

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情不自禁地赞颂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误会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误会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误会——泰戈尔来华引起的风波孙宜学;郭洪涛《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 期72~77,1141924年4~5月间,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应梁启超等人创办的讲学社之邀访问中国,随着他的到来,现代中印两国之间一次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也拉开了序幕。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交流是伴随着一连串的误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今天的人仍不免为这些误解而深表遗憾。

这些误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对今天我们借鉴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仍不失有警策意义。

(一)泰戈尔是印度现代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宗教家,也是“五四”后期到过中国,并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泰戈尔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上是在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1卷2号)上,是陈独秀翻译的《赞歌》,署名达噶尔著。

此后就少有人注意了。

而此时泰戈尔在欧洲和日本正是妇孺皆知的热门人物。

泰戈尔是1913年以《吉檀迦利》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之后不久,欧洲就掀起了一个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吉檀迦利》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书。

英国女王也授予泰戈尔爵士称号,而自1915年之后,这股泰戈尔热又由欧洲传到了日本。

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主要外来影响源就是欧洲和日本,两个源头处兴起的这股泰戈尔热不会不影响到当时在国内或国外的中国敏感的知识分子。

中国最早的比较全面地接触泰戈尔的作品并受其系统影响的知识分子是郭沫若。

1915年日本掀起“泰戈尔热”高潮时,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因此有机缘接近了泰戈尔的英文诗,结果一下子被这些清新平易的诗迷住了,于是和“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简直成了泰戈尔的崇拜者。

”①自1921年起,泰戈尔的行踪开始广泛受到国人关注,他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报章和杂志上,他的思想和人格开始被研究。

1921年3月10日,《小说月报》12卷3 号“海外文坛消息栏”发表沈雁冰的短文《印哲学家太戈尔的行踪》,介绍泰戈尔在美国的活动;同年8月,留德学生王光祈发表《泰戈尔之山林讲学》(《申报》,1921年8月4日);俞颂华发表《德国欢迎印哲台莪尔盛况》(原载《时事新报·学灯》,《东方杂志》1921 年8月10日转载);魏嗣銮发表《旅德日记》(1921年11 月《少年中国》3卷4期),介绍德国欢迎泰戈尔的盛况,以及泰戈尔在德国的几次演讲,并对泰戈尔的基本思想作了一般介绍。

从泰戈尔访华说“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

从泰戈尔访华说“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
从泰戈尔访华说“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
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引起中国知识界的不同反应。这些不同反应,既映现了五四时期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又引发了新的思想文化斗争。

泰戈尔(1861 1941年)是当代印度著名的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在他身上,保守与进步、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贵族与平民、东方与西方等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受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的影响,泰戈尔的思想也日趋保守和退隐。他到处发表演说,批评西方文化,提倡东方文明,鼓吹东西调和、新旧调和与阶级调和,俨然成了东方文化的代表者和守护神。

泰戈尔的来华访问及其所发表的讲演,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以梁启超、张君劢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玄学派”对泰氏的访问和讲演持欢迎和认同的态度。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泰戈尔的访华和演讲则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一些被称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如胡适、周作人对于泰戈尔的访华及其讲演则介于欢迎、认同和反对、批评之间。
在此后近50天的时间里,泰戈尔从南到北,遍游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等城市,先后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讲三四十次。在这些演讲中,泰戈尔一方面回顾和歌颂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和伟大友谊,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又大力宣扬他的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远远高于物质文明的保守主义理论,希望中国人民不要为物质主义所降服。他在演讲中也对科学的功用和价值提出了批评和质疑,认为科学的无限发展,“抑制了人类的精神”,而人类精神被抑制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没有人性的力量的世界”。他主张东西调和、新旧调和,认为西方要采纳东方的精神文明;东方要学习西方发达物质文明的手段,从而改变东方物质文明过于落后的状态。

“泰戈尔在中国的演讲集”中的东方文明观

“泰戈尔在中国的演讲集”中的东方文明观

“泰戈尔在中国的演讲集”中的东方文明观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20世纪既属于印度更属于世界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他一生先后十二次出国讲演,向世界各国宣扬自己的东西方文明观,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种共融共通的东西打通世界各国的隔阂。

他的讲演在各国都造成不同反响。

本文主要是从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中解读他的东方文明观,并思考这种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

泰戈尔在中国各个场合的演讲,都有着类似的中心思想,基本内容就是缅怀两国的友谊,建立新的友好关系;同时呼吁东方各国发扬东方的精神文明,反对西方的物质主义,向世界传播爱的福音,争取世界共融共通。

一、“泰戈尔在中国的演讲集”的主要思想(一)泰戈尔评价一个文明好坏的标准1、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这个词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它可以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也可以指一个国家的利己主义。

而泰戈尔反对的,是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

他并不否认民族主义在促进本国民族独立方面所做的贡献,但过分强调又会失去理智和世界和平。

泰戈尔也表明自己不反对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反对民族的一般概念。

他将民族一词定义为“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力量的表象。

这种组织不断地使居民坚持谋求强大而有效率的努力。

但是这种热衷于追求力量和效率的努力,耗尽了人类更高尚的本性中自我牺牲和创造性的精力。

因此,人类自我牺牲的力量偏离了它的最终的道义目标,转向维持这个机械的组织”。

民族主义在近代主要是创造并强化了一个国家的人民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思想。

然而无论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和自我保护,都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看似有合理的解释实际上还是一种产生仇恨和罪恶的根源。

西方国家想通过民族主义这个正义的理由“开化”落后愚昧的东方国家,试图建立以欧洲为蓝本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统治。

而东方国家因为受到欧洲的压迫和统治,逐渐觉醒,也打着民族主义的口号,试图摆脱被殖民的命运,从此走上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道路。

1924年,泰戈尔首次中国行,乘兴而来,沮丧而归

1924年,泰戈尔首次中国行,乘兴而来,沮丧而归

1924年,泰戈尔首次中国行,乘兴而来,沮丧而归1924年,亚洲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问中国。

一时间,中国文坛极为轰动,泰戈尔刚到达中国就收到了中国文坛各类著名人士的热烈欢迎。

徐志摩与林徽因、郑振铎等,还与泰戈尔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纪念照片。

离开北京前,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

左起: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诗赠林徽因]'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1] 受邀访华泰戈尔(右三)、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梁思成(左一)1924年4月12日, 一艘轮船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 船上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率领的'国际大学访问团'。

这是中国学界期待已久的访问,发出邀请的是梁启超、蔡元培这两位中国学界泰斗,他们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访华并提供路费。

原本在1923年10月就传言泰戈尔要来中国,可惜他和儿子得了骨痛热病,没能成行。

此次泰戈尔一行的到来,最喜出望外的是徐志摩。

讲学社请他做印度诗人的翻译,并照料这位六旬老人。

不过,徐志摩不会说梵文,泰戈尔也不会说汉语,他们之间只能用英语作交流。

文坛泰斗 多彩人生

文坛泰斗 多彩人生
文坛泰斗 多彩人生
夏日的黄昏,一座红房子静静地矗立在加尔各答的旧城巷中,一个半世纪前,一位诗人就诞生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传奇一生;70年前,在这座房子里,诗人伴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了”的壮美诗篇安详地远去,留给世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就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音乐家和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印度人讲的英语是一种很特殊的英语,就像爱尔兰的英语一样,非常漂亮,非常文学化,以至于英国人有时候都很赞叹。
泰戈尔还写过:
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 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中国人民视泰戈尔为伟大的朋友。泰戈尔首次访华期间,恰逢他63岁生日。在北京为诗人举行的祝寿仪式上,梁启超为诗人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因中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而古代印度又称中国为“震旦”。将其合璧为名可见梁启超良苦用心以及对泰戈尔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寄予的厚望。
早在1881年,年仅20岁的泰戈尔便在他撰写的《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一文中,深刻抨击英国殖民者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38年初,泰戈尔得知日本入侵中国,愤怒地写下了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诗作《射向中国的武力之箭》。他不仅两次发表公开信,支持中国抗战,还积极呼吁印度人民向中国人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
话说泰戈尔
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对于社会的批判与对于人生消极面的痛苦呻吟。中国人早在古代就有“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说法,这是唐朝的韩愈在他的《荆潭温和诗序》里写过的。我也曾经说过,有雄辩的文学也有亲和的文学。前者容易激动人心,后者则十分难能可贵。

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

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

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将中印关系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

在中印两国学者和政要的热情支持下,1934年5月,印中学会首先在印度成立。

次年5月,中印学会在南京成立。

其最大成就是推动在印度国际大学建立中国学院。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的两个学会对于增进中印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印度都是东方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和平共处,相互合作,相得益彰,两个相邻大国之间有着悠远的经济和文化往来。

然而,由于英国殖民者侵占印度为其殖民地,并进而侵犯中国西藏,导致中印政治关系中断。

中印文化交流也进入了特殊的年代。

19世纪20年代,印度国大党奉甘地为领袖,掀起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高潮,出现各条战线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猛烈冲击英印当局的殖民统治,中国则出现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高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发展。

泰戈尔访问中国与中印学会的建立1913年, 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24年4月,泰戈尔访问中国,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泰戈尔热”。

中国报刊上充满了欢迎和赞美泰戈尔的文章。

泰戈尔访华的主要接待人和翻译、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称颂泰戈尔的访问中国,如同泰山日出,“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是“东方的复活”,是“光明的胜利”。

中国的左翼作家则从另一角度对泰戈尔表示敬重,《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刊载沈雁冰的文章,赞美泰戈尔是“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

泰戈尔先后访问了中国的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武汉,到处发表演讲,与众多中国文化名人交流,向中国人民传递印度人民的情谊,对于恢复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曾深情回忆泰戈尔在中国的这段不平常的经历,赞扬说:“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1924年泰戈尔访华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

1924年泰戈尔访华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
静 静
12 4年 泰 戈 尔 访 华 9 对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摘要l在 中印文化 交流史上 ,9 4年的泰 戈尔访华 , 12 不仅 沟通 了 自清末 以来几乎 中断的 中印文化联 系, 带来 了突破 宗教 方面的 广泛 交
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 的纵深发展。 青年学者梁漱溟就 儒家思 想和宗教 关系 问题 交换 了意见 。印度著 名佛学 化 交流提供 了固定的场所 ,
专家和国际大学教授沈莫 汉在清华大 学和北 京大学分 别做 了关于 印度佛 教和印度反抗正统思想 的演讲 , 这是近代 中国人第一次零距 离地感悟 印度
才沟通 了几乎 中断的文化联系 , 并带来了突破 宗教层面的广泛交流。 此外 , 泰戈尔还就 西方现 代物质 文 明与科 学的价 值、 界文化 的发展 世
儿童和青年教育的现状与趋 势、 乡村 建设 的经验与模 式等 方面 与中 佛教历来是联结 中印两国文 明的重要纽带 , 戈尔访华近一半 时间是 方 向、 泰 在北京渡过 的, 佛教交流也 主要集 中在 此地。北京佛 教新青 年会 出版“ 泰 国学界进行 了交流。 戈 尔专号 ” 并在法源寺为泰戈尔举办 了欢迎活 动, , 席间泰戈 尔称赞 佛教所 传播 的“ 大爱与和平” 思想 是东方 文化的精髓 。泰 戈尔与北 京佛教讲 习会
流, 而且促 成 了中印学会和 中国学院的创建 , 而带动 了以中国学院为中心 的中印学术交流 , 从 同时, 戈尔访华还开创 了以两国语 言直接 泰
交 流 为特 点 的 印度 中 国学 研 究 之路 , 进 了古代 与近 代 研 究并 重 的 中 国印 度 学研 究 的发 展 。 推
【 关键词l泰 戈尔 中印文化 交流 中国学院 印度 中国学 中国印度 学
得 北京大 学校长 蔡元 学创作 , 从而引领了中国文学特 别是 诗歌改革的发展 方向。一向认 为与泰 回到中国寻求支持和帮助 , 到时任 中央研究 院院长 、

魏风江——中印友好关系的先驱者

魏风江——中印友好关系的先驱者
校长 。终 其一 生 ,魏风 江为 中印文化交 流 ,促进 两 国间 的友 好关 系而 不倦 努力 他 写过 许 多 促进 中印友谊 的 文章 ,出版 了 《 的老 师泰 戈尔 》一 书 ,有 的 书如 《 戈 常可惜 地丢 失 了。《 的 老师 泰 戈尔 》一 书对 促 进 中印 人 民 之 间 的友好 我
是 当时 国际大学唯一 的中国学生 。在圣蒂尼克坦,印度前 总理英迪拉 ・ 甘地便是其 同班同 学 他 愿意在 印度 而 非 欧美 国家 留学 , 因 为 当 时 的 中 印均 处 在痛 苦 的深 渊 之 中 。 1 3 9 7年 ,
魏 风江 获 国际大 学文学 硕士 学 位 。13 97年 4月 ,国 际 大学 中 国学 院成 立 后 ,他 被 泰 戈 尔 任 命 为 国际大学 中 国学 院副教 授 。 魏风 江在 印 度一 方面 学 习,同时 又追 随甘地 和 泰戈尔从 事反 对英 帝 国主义 的斗争 。他也 参加 印度 的独 立 运动 ,与后 来成 为印度 第 一任 总理 的尼赫 鲁相识 。印度老 一辈 人 称魏 风江 为 “ 老革 命 ” ,他 当 时深得 甘地 、泰 戈尔 、尼 赫鲁 等人 的赞许 。这象 征着 中印共 同反 对帝 国 主义 的精 神 。13 97年 中国抗 日战争爆 发 , 印度人 民展开 了一 系列 的抗 日运 动 支 持 中 国 。13 98年 尼赫 鲁派 遣 了一 支 “ 印度援 华 医疗 队”来 中 国帮助 中 国人 民抗 日。魏 风 江去看 望 甘地 时 ,甘
魏 风江 是研 究南 亚 问题 的资深专 家 。他 于 11 9 2年 1 o月 1 4日出生 于浙 江 萧 山 ,早 年 就 读 子上 海立达 学 园。13 93年 ,“ 中印学会 ”成 立 。当时泰 戈尔 呼吁 发展 印 中文化 交 流 ,经蔡 元 培推荐 ,魏 风 江 只身一人 去 了印度 ,进 入泰 戈尔 创办 的 国际大学攻 读 印度历 史 和文 学 。他

蔡元培与泰戈尔

蔡元培与泰戈尔

并表达我的感激遥 冶
印文化合作顺利成功袁 并颂阁下及贵校同人
中印学会还为中国学院图书馆购买了十 健康遥 冶
万卷中文图书遥 蔡元培还准备为国际大学购
泰戈尔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叶中国与印
买一部叶四部备要曳袁包括经史子集数百部遥
度曳遥 他说院
从 员怨猿远 年 源 月起袁蔡元培还从中央研究
院经费中按月汇两百元袁 作为谭云山在印度
伟大的人物和福音遥 我只愿你认我为一 入为会员冶遥 会议推举蔡元培尧吴稚晖尧王震尧
个与你同样的人袁 不可视我为你的导师 陈立夫尧段锡朋尧谭云山等九人为理事袁会议
元培为理事
会主席遥
以泰戈尔地位之尊袁 能视一个普通的中
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袁 泰戈尔还希望中国
国学生为野同样的人冶袁除了表明泰戈尔的人 学者能慷慨帮助谭云山实现一个计划袁即野建
不自量力的英帝国主义者和日本军国主义者
抗战情谊深
怎能阻挡历史的巨轮呢钥 冶
员怨猿苑 年底开始袁蔡元培避居香港袁但仍关
员怨猿苑 年卢沟桥事变袁 中国陷于日寇铁蹄 注中国学院的事宜遥 据蔡元培 员怨猿愿 年 缘 月 员员
之下遥 同年秋袁 泰戈尔染重病卧床遥 员怨猿苑 年 日的日记院野谭云山来袁携示泰戈尔函袁约我为
筹措遥
馆馆藏袁 促进中印两国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
请允许我向您致以良好的祝愿和亲 流遥 猿 月袁蔡元培又将中国学院的宗旨写于横
切的问候遥
幅寄给泰戈尔遥
员怨猿苑 年 源 月 员源 日袁 中国学院举行典礼袁
蔡元培没有辜负泰戈尔的厚望遥 他多方 这一天正好是孟加拉新年的第一天遥 国际大
筹措袁积极宣传遥
学笼罩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遥 蔡元培尧 戴季
格伟大袁 也足以显示出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 立一个便利中印文化交流的永久性机构冶遥

第412期:泰戈尔访华有赞有弹

第412期:泰戈尔访华有赞有弹

第412期:泰戈尔访华有赞有弹第412期:泰戈尔访华有赞有弹20160628一1924年,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来华访问。

4月12日至5月30日,泰戈尔一行六人组成的访华团,开始了长达50多天的中国之行。

一踏上中国的领土,泰戈尔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二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在上海登上了中国土地,这以后,徐志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23日,他们乘坐列车到了北京,在前门火车站,受到了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蒋梦麟、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范源廉、林长民等一大批中国文化名流的欢迎。

在北京天坛,京华知识界为泰氏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会。

陪侍他左右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

当他们三人出现在会场时,全场的人都兴奋起来了。

那是一幅极其动人天然画图。

曾有好事者描绘当时的情景:“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徐氏在翻译泰戈尔的英语演说,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

”三泰戈尔在集会上的讲演,纯属即兴式,但其内容还是能反映出老人终生持之不懈的入世主旨。

他对他的中国听众说:“今天我们集会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和平、安康和丰足。

多少个世纪以来,贸易、军事和其他职业的客人,不断地来到你们这儿。

但在这以前,你们从来没有考虑邀请任何人,你们不是欣赏我个人的品格,而是把敬意献给新时代的春天。

”四泰戈尔对中国人说:“现在,当我接近你们,我想用自己那颗对你们和亚洲伟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赢得你们的心。

当你们的国家为着那未来的前途,站立起来,表达自己民族的精神,我们大家将分享那未来前途的愉快。

我再次指出,不管真理从哪方来,我们都应该接受它,毫不迟疑地赞扬它。

如果我们不接受它,我们的文化将是片面的、停滞的。

做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做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做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作者:高冰颖(Darshana Dewashi)来源:《中印对话》2022年第04期人类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中印各居其一。

中印两大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在全世界历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使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

”印度诗圣泰戈尔更是把中国和印度称作“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中印之间不仅有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交流。

一方面,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丰富了彼此的物质文化,从中国传入印度的有丝织品、钢、茶、花生、瓷器、桃、梨、石榴等,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有珠宝、菩提树、胡椒、茉莉花、沉香、犀角等。

另一方面,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

佛教是中印之间最重要的文化桥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时期,两国学者之间文化交往频繁。

高僧玄奘把佛经带回中国,保存了最原汁原味的经文,促进了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伴随着佛教僧人的传教活动,印度对中国的儒学也有所了解。

在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儒学研究。

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从古延续至今,进入20世纪后更加密切。

泰戈尔对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以及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度人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泰戈尔和中国学者譚云山在印度和平乡国际大学创立了中国学院,培养了诸多优秀学者,他们在印度各地推广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虽然文化有诸多不同点,但是两国之间存在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印度宝莱坞电影举世闻名,《起跑线》《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等影片深受中国观众欢迎。

印度的瑜伽在中国也很流行,在中国通过练习瑜伽来强身健体的人已经超过1000万。

同时,很多印度人在练习中国武术,中医针灸也已被纳入印度的医疗体系。

从这些例子足以看出,中印两国文明互鉴、和而不同。

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彼此欣赏、开放包容,这样才能相互信任、和谐共生。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泰戈尔的两次中国行

泰戈尔的两次中国行

钩沉泰戈尔的两次中国行文/刘维荣泰戈尔,这个名字中国人很熟悉,却不知这位印度诗圣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深爱中国文化,曾到中国访问,还在南京的高校里做过公开演讲。

11924年4月12日,应北京讲学社梁启超、蔡元培两位中国学界泰斗的邀请,泰戈尔率领“国际大学访问团”访华。

这是中国学界期待已久的访问。

泰戈尔是东方古国印度的诗人,却早已获得欧美的承认和尊崇。

瑞典皇家文学院将191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泰戈尔,以表彰他那“至为敏锐、清新而优美的诗”。

他以富于高贵、深远的灵感及娴熟的英语将充满诗意的思想表现出来,并糅合了西欧文学的优雅与瑰丽。

对这样一位有东方的灵魂,又能够从容进出西方文明的印度诗人,中国学界充满了期待、艳羡和好奇。

对于泰戈尔的到来,最喜出望外的是徐志摩。

在北京石虎胡同7号松坡图书馆,徐志摩发起了一个以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文化团体——新月社。

“新月社”的名称正是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启示提出的。

讲学社请徐志摩做翻译,并照料这位六旬老人。

不过,徐志摩不会说梵文,泰戈尔也不会说汉语,他们之间只能用英语交流。

这让泰戈尔遗憾又无奈,他一直认为诗一旦翻译成另外一国的语言,就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

泰戈尔的中国行计划六个星期,最主要的逗留地点是北京,上海是他往返必经的城市,南京则成为他从上海启程北上的第一站。

踏上中国的领土,泰戈尔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密的兄弟。

”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在上海文化界中激起巨大反响。

报章杂志纷纷刊载以泰戈尔为主题的文章,颇有影响的《小说月报》连续出版泰戈尔特号,广泛介绍其文学成就。

上海文学研究会等团体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举办欢迎泰戈尔的演讲会,参加者达1200人。

4月14日,徐志摩、瞿菊农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

秀丽的湖光山色使他流连忘返,他像孩子一般地欢呼:“美丽的西湖,美丽的杭州,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4月18日下午,上海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1000多名成员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举行正式欢迎会,欢迎泰戈尔一行。

“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与中印文化交流

“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与中印文化交流

“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与中印文化交流“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与中印文化交流摘要:泰戈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便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

鲁迅也在此期间与泰戈尔会过面,此后便多次在作品中提到泰戈尔。

20XX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的举办,无疑又助推了人们对鲁迅与泰戈尔之间精神文化联系的关注。

从鲁迅对印度的关注、泰戈尔对中国的关注,到鲁迅与泰戈尔的会面,再到举办以鲁迅与泰戈尔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鲁迅与泰戈尔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符号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鲁迅泰戈尔对话文化交流泰戈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便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

鲁迅也在此期间与泰戈尔会过面,此后便多次在作品中提到泰戈尔。

20XX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无疑激起了人们对鲁迅与泰戈尔的精神联系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的关注。

从鲁迅对印度的关注,泰戈尔对中国的关注,到鲁迅与泰戈尔的会面,再到举办以鲁迅与泰戈尔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鲁迅与泰戈尔作为中印文学的代表性符号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鲁迅与泰戈尔的精神联系早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就开始关注世界各弱小民族的文学,并开始注意到印度与印度文学。

鲁迅后来就曾说:“波兰印度,文籍较多;中国人说起他的也最多;我也留心最早,却很替他们抱着希望。

”④鲁迅对于印度文化的关注,涉及印度的宗教、艺术、社会现状等,但是最多的还是印度的佛教,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

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

……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

”②在鲁迅看来,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文化都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

而鲁迅自己作品就受到过印度佛教的影响,并留有佛教的痕迹。

季羡林就指出:“熟悉汉译佛典的人都会发现,鲁迅在运用词汇的时候很受佛典的影响。

两颗惺惺相惜的中印诗心(浅论泰戈尔爱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

两颗惺惺相惜的中印诗心(浅论泰戈尔爱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

两颗惺惺相惜的中印诗心(浅论泰戈尔爱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第一篇:两颗惺惺相惜的中印诗心(浅论泰戈尔爱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两颗惺惺相惜的中印诗心——浅论泰戈尔爱的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摘要: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印度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对徐志摩产生过影响的作家中,交往最多最深的莫过于泰戈尔了。

泰戈尔是爱的哲学的倡导者,爱的伟大的讴歌者。

他与徐志摩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其爱的思想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徐志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研究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命运,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声誉、成就和变异,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在这里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就属于流传学的研究。

关键词:徐志摩泰戈尔爱的思想人生影响流传学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以放送者为出发点,根据放送者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中国文学在国外,外国文学在中国,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在这里谈到的是外国文学在中国。

罗宾达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出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如冰心、徐志摩、郭沫若、许地山等,冰心因受泰戈尔的影响创作出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新文化运动前后,泰戈尔的大量作品经翻译介绍到中国,形成了一股泰戈尔热潮,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和文人的思想。

1924年泰戈尔访华全程徐志摩伴随左右,不仅是他翻译的助手,游览的向导,也是他生活中的朋友。

泰戈尔送给徐志摩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徐志摩后便用这个名字给泰戈尔写信,并亲切地称呼泰戈尔“老戈爹”。

两人珍惜着彼此的深刻友谊,结成了忘年之交,两颗中印的诗心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泰戈尔为什么亲自拜访陈三立,对他青睐有加?

泰戈尔为什么亲自拜访陈三立,对他青睐有加?

泰戈尔为什么亲自拜访陈三立,对他青睐有加?本文导读:近读李开军撰《陈三立年谱长编》和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可以还原出泰戈尔到杭州拜访诗人陈三立的具体场景。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获奖以后的泰戈尔,在亚洲产生了巨大轰动和影响,中国、日本等国的文化界,纷纷邀请泰戈尔访问。

1924年3月21日,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开始中国之行,一共49天。

泰戈尔访问中国的第一站是上海,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并全程陪伴泰戈尔在中国的文化交流。

第二站是杭州。

在杭州,泰戈尔重要的一项日程安排是,特地拜晤中国诗人陈三立。

关于泰戈尔的行止和日程,国人关注,大报小报竞相报道。

1924年4月22日,《晨报》刊发了特约通讯员丹撰写的报道,印度诗圣如飞鸟翩翩而至,在飞来峰上停留片刻。

“印度诗圣泰戈尔,于本月十四日由沪乘四号快车莅杭……于十二时四十分下车……当时即乘车至新近落成之西湖饭店下榻……十五、十六两日,畅游六桥三竺各名胜,十六日下午四时,应省教育会及各公团各学校之请求,在省教育会讲演……于十七日下午三时乘快车返沪。

”杭州西湖之畔,顾庄,陈三立的寓所,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

这次短暂的会面,中印两位老诗人“所谈有限”。

两位老诗人虽然不能直接交流,但诗人的文心、爱国心意气相通。

再加上新诗人徐志摩的锦心绣口,交流起来并没有障碍。

想想两位诗人的见面,也颇有诗意。

陈三立72岁,泰戈尔63岁,两位大诗人,在浩荡的春风之中,银发飘飘。

在繁花似锦、春深似海的时节相遇,白发却如同西湖之畔深秋之芦花,在阳光下闪耀。

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

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

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留学史话: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

留学史话: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

留学史话: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魏风江一块别致的墓碑半山水洪庙浙江安贤园,有一块别致的墓碑。

碑左边,干净利落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幅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画像,下面是泰戈尔的两句诗: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碑的右上方刻着一行字:风,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

——魏风江下面是一张逝者的黑白照片,逝者魏风江(1912-2004),终年93岁。

墓碑背面写着逝者生平:魏风江先生,萧山河上镇人,原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南亚学术研究会顾问、原绍兴市越秀外国语学校首任校长。

1933年到1938年,受蔡元培先生派遣,留学印度国际大学,是印度诗圣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

曾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创办的真理学院,直接受教于甘地先生……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了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盛赞。

蔡元培批准魏风江赴印度求学辗转联系上魏先生在天津的外孙女,她说,父母一辈都不在杭州,想了解外公的事情,不妨找找他的生前好友。

循着这条线索,我们找到了魏先生的两位朋友。

王铁安,当年曾参与创办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现已85岁高龄。

“要了解魏老啊,我很熟的。

”电话里,王老先生声音洪亮。

魏风江1912年生于萧山,曾就读于绍兴一中、上虞春晖中学,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在教育家匡互生创办的立达学园学习。

1913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拿出1万英镑奖金作为基金,在罗曼·罗兰、罗素、萧伯纳、爱因斯坦等国际名流支援下,于1921年在圣蒂尼克坦(意为和平村)创办了“国际大学”。

这所大学的学生,没有宗教、种姓、贫富、男女之分,学习之外,学生必须劳动,植树种菜、烹饪洗涤建校舍等,都要自己动手。

1933年,泰戈尔的中国朋友蔡元培组织成立了“中印学会”并任会长,响应泰戈尔发展印中文化交流的号召,蔡元培会长批准推荐魏风江前往印度,到国际大学攻读印度历史文学,他成了国际大学第一个中国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因其筹备 国际大学在欧周游 ,回国后又陷入政

治 争论 而未 成行 。12 92年冬 , 启超 、 元培 等组 织 梁 蔡




扇上即兴用毛笔题赠一首小诗 ,兴致勃勃地朗诵 给 大家 :认不 出你 , “ 亲爱 的 , 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 / 远远 地望去 , 似 / 好 一座 云遮 雾绕 的秀 峰 。” 5月 3 0 日, 泰戈尔离开中国前往 日 本。
关注 , 一些 知识 分子感 情上 倾 向于这 位 印度 先哲 。 12 90年 , 元培 等知 识界 人士 邀请 泰戈 尔 访华 , 蔡
蔡元培邀请 泰戈尔访问中国
中印近邻均为文明古 国,两 国文化交流源远流 长 ,特别 是 唐朝 僧 人玄 奘西 行取 经 和 明代 郑 和七 下

长诗 , 代表作有《 吉檀迦利》 飞鸟集》 新月集》 。 《 《 等 11 , 93年 凭借诗集《 吉檀迦利》 成为首个获西方世界 最 高荣誉诺 贝尔 奖 的东方人 。此后 , 欧洲 掀起 盛况 空 前的“ 泰戈尔热”并迅速由欧洲传到 日本。中国新文 , 化 运动 深受 欧洲 、 日本 影 响 , 泰戈 尔 的作 品便 由陈 独 秀 等 翻译传 到 国内 , 行 踪 、 其 思想 和 人格 也 受 到 国 内
学 者来 印度 ; 二 , 国际 大学 特 别 设 立 中 国学 院 ; 第 在 第 三 , 介 绍几 个 学 者 去 中 国 ; 四 , 中 国方 面 特 多 第 在 别办 一个学 院 ” 。 13 年 , 云 山受泰 戈尔 委托 , 着 “ 划 书 ” 91 谭 带 计 回




二 。一 二 年 第 五期
。单滨新
西洋 , 更是家喻户晓。近代 以来 , 尤其是 1 世纪帝国 9 主义先后 入侵 印度 和 中 国, 国交 流陷入 低潮 。上世 两
纪2 0年代 的泰戈 尔 访华 , 翻开 了近 代 中 印文 化交 流
史 的崭 新一 页 。
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华 ,源于对文化交流融合 和印度 文化 的重视 。 9 6年 8月 , 元培 在德 国 留学 11 蔡 时发 表 了《 文明之消化 》指 出 , , 一个 民族 文化 的进 步 ,都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 。他举例 说 , 国 自汉 至宋 吸收 了印 度 文 明 , 哲 学 、 学及 中 在 文
草 和 荆 棘 湮 没 了, 但还 是有 迹
可寻 的 ” 。
筹 建 中 印 学会
泰 戈 尔用 诺 贝尔 文学 奖 奖金 在 印 度圣 地 尼 克坦 ( 为“ 意 和平 之 乡” 创办 国际大 学并 自任 校长 。1 2 ) 91
年 1 2月 国际 大学 成立 后 , 在一 位 法 国汉 学 家 的 帮 他
12 9 9年 3月下 旬 和 6 中旬 , 戈尔 在赴 美 国 、 月 泰
的讲学社再次邀请 , 泰戈尔决定 12 年 8月到 中国 93
访 问 , 由于 身体原 因又 推迟行 程 。 但 12 年 4月 1 94 2日, 泰戈 尔一行 乘 “ 田丸 号 ” 热 抵 上 海 , 始为 期 5 开 0天 的中 国之旅 。一 踏上 中 国土地 , 泰 戈 尔就 情 不 自禁 地 说 :朋 友们 , 不 知道 为什 么 , “ 我 到 中国就像 回到故 乡一样 。我始 终感觉 , 中国和 印度


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在 12 年首次 94
访 问中国 , “ 界泰斗 、 与 学 人世 楷 模 ” 元 蔡


泰戈 尔 8岁开 始写 诗 ,2 创作剧 本 ,5岁发 表 1岁 l
培结下深厚友谊 ,两人竭力筹建 中印学会并在印度 创 办 中 国学 院 , 同编织 中印交 流 的文 化纽 带 , 共 为增 进 近代 中印友 谊作 出 了重 要贡 献 。
位 东方 智者 的声音 。泰戈 尔来华 , 一步传 播 了 印 进
要 求 重 辟 交 往 的道 路 。 这条 路 我 相 信 还 是 存
在 的 , 然被 荒 虽
度 的哲 学和文 化 , 清新 秀丽 的诗作对 中国新 文 学运 那 动 的初 期产生 深刻影 响 , 激起 了 国人 了解 印度 文化 也 的热情 , 开 了 2 纪 中印文 化交 流的 崭新篇 章 。 掀 0世
美 术方 面 ,得此 而放一 异彩 ” “ 。但 自元 以来 的六百 多
年间 , 与欧洲文 明虽有接触 , 然未尝有大量 的吸收 , 只是 墨守 前 人 已有 的成 就 , 有如 冬 蛰之 动 物 “ 日趣 赢 瘠 ” 。
泰戈 尔是 印度文 献 记 载 中最 赞扬 中 国 、最 主 张 中 印友好 的人 , 在他 看 来 , 中国是 一个 有着 独 特 魅力 的 国家 ,中 国文 明也 是 他所 提 倡 的东 方 文 明代 表之
泰 戈 尔 此
次访 华 , 受到 梁 启超 、蔡 元培 、
胡适 、梁漱溟 、 辜 鸿 铭 、 熊 希 龄 、 梦 麟甚 至溥 仪 等人 的欢 迎 , 志摩 全 程 陪 同并 蒋 徐
助下首先设立 中国系 , 本人也常去那里听课。泰戈尔 访华后 , 他整理出版《 中国的演讲》 在 一书, 同时更加 坚定 了依托 印度 国际大 学开 展 中 国研究 的理 想 。 12 年 , 97 泰戈尔赴新加坡访 问时, 邀请在那里任 教 的 中国学 者谭 云 山到 国际大 学传 播 中国文 化 。就 中印文化交流 , 泰戈尔与谭云山反复商量 , 打算“ 从 大 处着 眼 , 从小 处 人 手 ”计 划 “ 一 , 招 几 个 中 国 , 第 多
是 极 老 而 又 ຫໍສະໝຸດ 日本讲学往返途中路过上海 ,在徐志摩家短暂逗 留 几天, 谈诗写诗 , 没有外出作演讲。 泰戈尔宣扬东方的精神文明高于西方的物 质文 明 , 国人 在西 方 思潮 不 断 涌入 的 同时 , 聆 听 到 了 使 也

亲 爱 的 兄 弟 ” ,
“ 是来 ( 我 中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